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优质18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优质18篇)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工作实践中,总结都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之一。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评课稿

董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我认为董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较多,谁比较少,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列式。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董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何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何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学生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游戏,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何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何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孔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解决问题评课稿

总结。

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情境一体化。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训练多样化。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总结形象化。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异乡客搜集】上千条精美分割线(二)-异乡客-异乡客的博客:自由生活,简单做人!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异乡客搜集】上千条精美分割线(二)-异乡客-异乡客的博客:自由生活,简单做人!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进一法”和“去尾法”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解决问题评课稿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知道了合起来的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韩老师上课有激情,每一句话表达比较清楚,有抑扬顿挫;注意了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有效、有序组织,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张力;关注了课堂对学生的激励,不时用不同的语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励学生,学生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正好”来解决问题,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如“买哪两样”与“哪些”、“哪几样”等词的区别。

借助实物摆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计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币的不同拿法时,让学生到展台上摆实物,展示思维过程,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关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学生的就坐、倾听、作业等习惯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安全。如学生把带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伤人等。注意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性。

教材例7要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两种策略,在练习时特别是在第4题时体现不够,或者说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练习的顺序还须优化。先基础比较、计算,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件还可以优化。特别是开始的几张,有些老师的问话或者简单的提示出示的不够恰当。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按第6题、第3题、第5题、第4题、第7题、第8题的顺序进行。并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练习设计成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进行。在处理第4题时,还是要重点体现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重点强调调整的方向新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么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师的问话可以不出示,“独立思考1分钟”的那张提示还需更简洁,更准确。

《解决问题》评课稿

在戈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堂课上,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一种解题策略——列表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复习。在这之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是否能用刚才的列表来解决,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题目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所以列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说“列表这个方法是很好,但是它不是万能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习冲突,又突显出了学习另外一种解题策略的必要性。

闻老师的课上,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导读单,这张导读单设计地非常详细,给了学生学习新知很好地指导,比如遇到这个类型的解决问题,应该如何分析,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也给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闻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闻老师的板书设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有几个小朋友能看懂线段图的意思,在一个小朋友上台介绍之后,似乎听明白的人还是不多,但是这个时候闻老师还是不慌不忙的,通过慢慢地引导、讲解,通过线段图的变化,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就找到了路口,很快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之上,很多孩子马上迁移到了第二种方法,举起的小手也一下子变多了,我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这类题目,慢慢掌握了方法,闻老师的板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如果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结合朱老师执教《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以乘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教学为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呢?朱老师于是将分析数量关系放到学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游玩的情境中去,这点做的很好,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问题。法国著名文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国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生成中提升,数学情感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平凡的课堂就在动态生成中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求出正确的结果,还应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朱老师在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全班学生在投身于教学活动之后,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现实的活动中得以理解和发展。学生在解决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同学间的`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比如说,老师提出小猴与大猴采桃子多少后,不是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在全体同学积极讨论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讲出依据以上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学会了相互间的补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这学生的学习。

当然朱友国老师这节课仍有不足点,:让学生交流时呈现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简约的,学生的质疑的深度还不够,学生只顾表现自己,而没有注重同伴的感受,所以本次教学中朱老师在课前制定相关的合作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们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中进步,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这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另外,课堂教学应体现民主,回答好的问题,对发言人应予以肯定,鼓励,对于回答错的同学不能横加指责,而应给予一定的积极发言的安慰奖。而不是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结束该同学的发言,只能以你的想法很奇特的方式加以鼓励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满意的坐下,而不是挫伤其积极性。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其一、整个教学过程受教学课件的牵制,一步步展开,如碰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呢?其二:因低段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还要适当充满童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的活力。

《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进一法”和“去尾法”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评课稿

5月5日听了一年级曲晓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吗,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教师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引领学生“知道了什么”来梳理题目信息说,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视学生的检验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检查。检查是个很好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和一般的计算等题有所不同,它既是对自己做题过程认真与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顺向根据解题步骤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考。

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曲老师用微课来讲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学具让学生操作。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摆,一人说想法,学生思路得到了沟通,达成一致。

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习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习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如下:

463

=243从左到右

=8(辆)

(说明横线和箭头是告诉大家先算46的积得24,然后再除以3。强调乘除混合运算也象加减混合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板书顺序。)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习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周的数学教研活动是观看顾晓华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新内容,看似十分的简单,但确是引领学生们将之前的一些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听完顾老师的,可以感受到顾老师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会有这样一节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课,真的收获颇多。

小动物学生们都很喜欢,教师选择例题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将课后的练习与这个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队,最后是帮小猴解难题,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让学生思维持续发展,并层层深入。

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将教材知识很好的落实到位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有:

审题能力的训练:课始教师就对学生进行了审题能力的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学生齐读题目,接着将所有问题隐去,指名学生复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的突出,说明教师平时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实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审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语言能力的训练:数学课有别于语文课,没有那么多练习说话的机会,所以教师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他们完整的表达,特别是在过程回顾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据()和()求出(),再根据()和()求出(),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仿句回答问题更加的具体完整,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范本。

一节课下来,教师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来5句3字的口诀,分别是读题目、想意思、顺着推、做标记、回头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确实老师将教学额重点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细腻,利用学生“消化”知识。

以上仅限于个人对这节课的拙见,由于我才疏学浅,有说的不到的地方,肯请各路诸葛指正,我不胜感激。

解决问题评课稿

xx月xx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四、常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低段学生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从细微的习惯培养抓起,注意倾听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正确的坐姿等等,常老师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以和蔼的语气提示学生的习惯,如沐春风,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表现当然令人咂舌。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这《用除法解决问题》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xx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还望批评指正,共同学习!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图没有画完整;

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即长方形的宽是不变的,它既是现在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