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长城谣课后反思(汇总19篇)

长城谣课后反思(汇总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总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长城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教学反思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教学反思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已逐步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的教学方法。现在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精神。我在上《长城》一课时,就运用了这一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懂课文,掌握知识。

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研究的主题,学生提出学习的方法。接着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理解分析,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收获。最后大家汇报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提出没弄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我引导学生抓住“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两个重点句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方式,或单独思考,或组成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主题,整个过程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问题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很自然地解决了。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学生的学习,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轻松愉快的环境,富有激励性的点拨,及时到位、恰如其分的评价,都使学生全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长城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历史课中,我都是让学生看书、思考——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做作业。这个老模式,我自己都上腻了。在讲16课《血肉筑长城》中,我改变了教法。

首先,我布置本课的安排。本课有三个知识点,我就让三个同学准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从三个组中准备选一人上台讲解。

过十分钟左右,我让先前准备的三个同学上台。第一个是周敏,她讲“三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在讲平型关大捷时,讲了1937年八路军115师指挥,歼敌一千多人,讲得仔细、透彻,还叫学生做笔记。第二个同学是王永松,他讲“中共七大”,从时间、地点、内容、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也听得明白、清晰、条理清楚。第三个同学是周佳容,她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来讲最后一个知识点。在原因方面,还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客观原因(美、苏支持),主观原因是中国人民大反攻。条理清楚,知识性很强,逻辑性也强,最后还小结抗战的正义性,强调和平的重要,把知识点进行引申、迁移、丰富学生的头脑,拓展知识面。

由于是学生讲给学生听,同学们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地听和做笔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我在教室里巡视、指导、点拔每小组需要质疑的地方。教得也轻松,我觉得这样才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只向学生传授一滴水而不是一桶水,学生才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小老师”多起来,教师会轻松、愉快很多。寓教于乐,知识性与灵活性结合,让学生走上讲台,改变一下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会走进一片新天地,成绩也会大大提高。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更难了.通过课堂的观察,我发现: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同时也适时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如: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听见了,学文后学生为祖国,为长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学习,自己也要创造奇迹的思想.

我在教学时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批注,再回到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情,眼前浮出画面,心中悟出情感,并且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这种教学思路,应当引导体会长城"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要体会到这一点,首先应使学生感受到长城"长"而"高大坚固",接着要让学生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体,而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认识祖国的"世界历史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应当充分让学生理解它的"长"与"高大坚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再介绍长城,再充分阅读,充分理解它的特点的情况下再去体会"奇迹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离学生也许太久远,学生对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体会很深,我认为有些句子老师需范读.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其生活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如果我们充分发掘自身的经验并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特别感兴趣,特别专心倾听.教《长城》这课时,我就做了如下设计:。

师:"老师去年七月做飞机到北京长城去了,可好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想."。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书并念上一段.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纪念品.

师:出示在长城上照的相片.

生:"哇,好漂亮!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我攀登的是八达岭,这是长城最险要的一段.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上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由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入课文,拉进了"学生----课文—--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更乐于质疑,乐于学文.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看图解词,感受“长”: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图文结合,感悟“坚、巧”。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看图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长城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1、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十七课,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长城教学反思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刚上班时,只是懵懵懂懂的读,烂熟于心的记。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也体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

本周一讲了语文课《长城》,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主线,以学生朗读为主,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讨论从哪感受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的说,充分体会,充分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让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

2、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范读;

3、过度语不够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课堂上语言不够精准,有时带自己的口头语。发生这些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备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老师们的评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长城教学反思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个为几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题目为《长城砖》。

但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10月16日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你在太空中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回答:没有。

巧的是,《长城砖》的讲授时间正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之后,遗憾的是岛城四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得到恰当的纠正。

记者随机采访的结果很是令人失望。老师们对宇航员看到长城一事没有丝毫置疑,对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的具体内容没有足够的关注。有的老师甚至说,学生通过自读、自问、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员看到长城这一事实,并结合“神五”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的话,这个谬误便会及时得到纠正。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有专家称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其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老师二字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学生的“领路者”;老师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蚕”、“蜡烛”,而是“果实累累的常青树”。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全方位“革命”的课程改革中制胜,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孩子就是未来与希望的象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固的“长城”傲视世界之林,才是构成真正称道的资本。长城是伟大的,但长城砖的生产同样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长城》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长城城墙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长城的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击口样子,甚至连城墙的条石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城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长城,有的说他喜欢长城,有的说喜欢劳动人民,还有的竟然说古代劳动人民太厉害了,居然能用肩膀和手修筑这么伟大的工程。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进步!

《长城》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常态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三个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个会议——“中共七大”;两个对抗战胜利的有利形势——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攻打在东北的日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重点主要是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难点是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了能够突出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法。一开始通过国歌引入新课,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新课学习中又通过课本资料和图片、视频,让学生有了更直观、感性、深刻的认识,再加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讨论,特别是让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讲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时候,我运用了列表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效果不错。新课上完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效果不错。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能比较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战争。

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歌曲、视频、地图、图片等;

2、要精心设问,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

4、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长城》教学反思

带着忐忑的心情上完了《长城》(第二课时)的公开课,虽然诸多准备,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节课,我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一篇篇幅较短的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介绍了长城长、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等特点,歌颂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并能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在试教过一次后,我根据试教时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对课文思想的感悟情况对教学过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以便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进行感悟。

课始,出示一幅图之后,我让学生从“远看”与“近看”两个角度,图文结合了解长城的特点。远看长城,让学生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等关键词,并结合拓展资料,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长。近看长城,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图片、板书理解城墙的设计,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还拓展长城用于军事防御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对劳动人民的联想与歌颂是重中之重。我让学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体会作者身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提问: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我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让学生弄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与歌颂。接着我让学生联系前文解答疑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最后我利用领导人的题词对长城的赞誉之词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

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思路清晰,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到位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本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板书设计,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不足。

二、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三、课堂总结不够全面。应该结合板书,对讲课时讲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应结合课文运用比喻、列数据、准确用词等方法渗透写作方法教学。

《长城》教学反思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反思总结长城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教学反思

《游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1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通过记叙“我”跟着妈妈游览八达岭长城时的所见所闻,介绍了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长城在古代的作用,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一定的准备,上网搜集了一些长城的图片和有关长城的课外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在导入课文这个环节上,我注意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伴随着董文华优美的歌声,学生的心情放松了不少,避免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我还注意了以谈话方式导入课文,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导入,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意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当一回好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完整的。让学生了解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向学生明确“雄伟”这个词是描写长城的,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个词,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长城什么样。然后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学生在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情况时,我并没有停留在答案正确上,而是让孩子结合具体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在学习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了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句话时,我就将“一万多里”变为了“10000多里”,并继续换成了学生学过的“米”,让学生通过这些具体数字,感受长城的长。在学习“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这句话时,我不仅抓住“并排”、“跑”这些词语,还让六个学生手拉手站起来,让学生对长城的宽有形象具体的认识。学习完这3句话以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结果,而是让学生将3句话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长城什么样,让学生由分散又回到整体,向学生渗透应该联系起来看课文。“批注”是中高年级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在重点句的教学中,我还注意带着学生批注,让学生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加上着重号,并将理解的内容“长”、“高”、“宽”写在书上,向学生渗透批注应该写哪些内容,这种做法对于高年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让我感到很不足。首先,这堂课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出现这种情况,与教师的语言渲染不够到位,方法选择不是很恰当有很大关系。例如:在开始时,教师让学生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学生感到很茫然,他们根本不清楚什么叫第一印象。再有,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学生是否明白什么是相关语句,我也有一定的疑问了。再有这篇课文当中“伟大”也是一个重点词,需要突出,而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长城的作用,学生对长城的伟大体会不够。

学习过这篇课文以后,我有一个疑惑“烽火台是否在长城之上”,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帮助解决这个疑惑。同时也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这个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