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大道之行也课教案反思(通用14篇)

大道之行也课教案反思(通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评估和反思的基础,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技巧和经验,建议大家参考一下。

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思

10月19日上午第二节,本人主讲了《大道之行也》。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仁们的评课,有以下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思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思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

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

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

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案课堂反思

教案:

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了解大同社会的特点。背诵课文。重点: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难点:文章语言的精美。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引出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引出大同社会进而引出本文。介绍《礼记》。二、读背课文。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课文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3读课文疏通文意。5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三、问题探讨: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什么?3大同社会美好的前景怎么样?四、读诵课文。具体过程:176班,先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预习,重点自主解决词语和疏通文意。因此上课后,学生直接进行疏通文意环节。各小组找出重点词语解释并疏通选文的意思。然后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文章。接着探讨三个问题。老师巡视,和学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答案。接着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答案。然后,老师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学生反复读诵,品味语言的精美。175班因为没有进行预习,因此多加了一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环节。因为175班的同学不宜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因此采用老师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相结合的办法依次进行,文意疏通,问题探讨,背诵等环节。反思:因为有了预习学生能够直接进入滔滔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预习并不充分,只是等着别人的发言。因此监督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文章不长内容也比较好理解,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背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也不错。175班没有预习,学生给你学习积极性在打点折扣,效果自然不好。在这样的班课很难上好。讲的快了听不懂,讲的慢了,没人听。讲的深了思路赶不上,讲的浅了,学生便索然无味。兼顾全面的工作真难做。

大道之行也的教育反思教案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课文反思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小而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理解。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部分学生仍没有达到当堂成诵的目标;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领悟课文精髓。就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现实生活,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大道之行也》教后反思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后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给学生讲背景,再联系桃花源,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大道之行也》教后反思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