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1依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通过联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体会“从来、哪儿、就”等虚词带动全文的作用及“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等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白杨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走进爸爸的内心。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生1:
生2:
师:父亲和孩子们在去xxx的路上议论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议论——白杨树)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高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我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二、进行父子认识对比,体会关键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白杨特点。
师:那么在父亲和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打开书,读一读文章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再读读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勾画一下。
首先读读作者写孩子们眼中白杨的句子。
生:老师,这是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
师:白杨树高大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式?
生:比喻。
师:打比方的方式,它强调了白杨树怎么样?
生:高大的特点,还强调了非常“直”的特点。因为妹妹分辨说“你看它多直”,是想说它是大伞,因此,“大伞”也强调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师:非常高大,是吧?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生:
师:高、大、直,好,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这是孩子们眼中白杨的特点。(板书高大直)
体会比喻这种修辞对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一起把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师:父亲眼中的白杨与孩子眼中的白杨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
生:(齐答)直
师:那么它们不同点是什么?
生: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那么我们先把它写在这儿,(教师板书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父亲是不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课件再次出示父亲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将句中的“从来、哪儿、就、哪儿、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用红色突出。)我们先读读这段话的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齐读)
老师把其中的几个词变成了红色,我们先看“哪儿”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
生:任何地方。
师:任何地方,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好哇,那就是说把这句话换成你的话。
生:白杨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任何地方需要它,它就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不是?好,那么我们接着看下文,我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个句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说的都是恶劣的天气,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白杨树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描写的白杨树是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生:(顿悟,齐答)任何恶劣的地方!
师:你们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读出了这个意思呀?
生:是。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哪儿”,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体会关键词语能带动全文的作用,从而对白杨树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那么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介绍,能够看出父亲对白杨树态度怎么样?
生:赞美。
生:(齐答)敬佩。
师:好,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父亲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都读出来。
师:好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敬佩和赞美的感情,开始。(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生1:感情朗读。
师:好,你们听赞美和敬佩来了吗?她有哇,你听出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2:
师:她怎么读的?你学学。
生2:学着生1读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突出了“从来”。
师:还有吗?
生2:”
生3:再次感情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
生:(齐答)读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来读(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朗读真正有所改变,可以让听的同学说感受,这也是倾听的训练。
生:(齐答)内在。
师:你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谁才有的?
生:(齐答)人。
师:人才有的特点,是不是?而作者又把人的特点赋予在了谁的身上啊?
生:(齐答)白杨树。
师:对呀!这是什么修辞?
生:拟人句
师:白杨树像人一样具有这样的坚强品格,值不值得敬佩?值得。
师:值不值得赞美。
生:(齐答)值得。
读设计意图:体会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三、借助整体联系,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文本主旨。
xxx和平解放,10月1日
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
生:(齐答)72.41万人。
生:(齐答)浑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连天和地的界限都不是那么清晰。而一批又一批地边疆战士、支边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复员转业军人就是到了xxx,到了当时这样的地方去开垦,区建设了。
生:又有大批的建设者到来了,人们在列队欢迎。
师:(指第二幅图、第三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挖渠)。
这是一个塑像,塑像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形?
(生:人拉犁耕种。)
师指第四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齐答:挑土!)
生:是帐篷。
师:除了住的是帐篷以外,你还看出什么呀?大人、还有
生:(齐答)孩子。
生:全家人拖家带口都在xxx,在建设着。(教师课件出示如今的兵团建设基地图片)
师:是啊,当年的xxx建设者们,拖家带口,靠着双手和肩膀,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们来看一下,当经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建设的xxx,现在的xxx的环境怎么样?景色怎么样?(课件出示现在兵团驻地和农垦区景色照片)
生:(齐答)非常美丽。
生:把xxx建设的美景如画!
生:(齐答)实现了。
【原文: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找同学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好,父亲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呢?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有吗?没有,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个意思呀?
生:突然从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实际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父亲的眼中大白杨是谁?小白杨呢?(提示学过的小苗与大树)
师: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小白杨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扎根xxx。
生:扎根恶劣的环境中了。
师:是啊,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在xxx扎了根,成长起来了!
师:想孩子的什么?充满担忧吗?为什么?我们再联系前文
体会虚词“也”得表达效果。
生:这样才能更加强调那个“也”字。
师:妈妈能在你身边,但妈妈也在xxx工作,你心眼里是什么样的?乐意吗?
师:你说他们这俩孩子就非常乐意吗?
师:然后还要做几天汽车。你说,心情是什么样的?烦躁不烦躁?
师:这种烦躁的表现,你说孩子们会不会传递出来呀?会不会呀?
师:而父亲要把孩子们带到那儿干什么?
师:父亲希望他们长大建设xxx,但是现在内心在想什么呀?谁想说就说。
师:哦,这是感到欣慰,但是说父亲沉思的时候是感到欣慰吗?
师:是啊,他感到困惑,能适应吗?能够扎根吗?他头脑里有一些个困惑,是不是?但是他看到小白杨,于是他内心就怎么样?就敞亮了,高兴了。好我们把父亲内心态度的变化读出来,读生:学生练读最后一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其实,父亲已经把白杨树看成了自己的化身,那么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除了读出对白杨的尊敬和赞叹以外,还要读出自己也是具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建设者的一份自豪,是不是?那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把老师丢得那句话加进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读师生共读父亲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一段话。
师:作者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实际上在写父亲,在写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教学反思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两课时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师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2课时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三、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了解白杨生长环境:
(课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预设:人烟稀少 渺无人烟……
2、(课件出示描写戈壁的词语)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词语
过渡:为什么白杨树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顽强)文中哪段话具体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13段)
(二)学习13段,了解白杨生长特点:
1、学生自学画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13段,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哪几个特点?请你用合适的词语加以概括,在书上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老师相机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描写白杨的句子)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学生抓住“从来”理解白杨特点。
板书:高、直
(2)你从爸爸的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预设:赞美 夸奖
(3)自读这句话,读出赞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引导学生抓住“哪”“很快”这两个词并联系上文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板书:适应能力强
(2)教师引导朗读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矿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矿山、戈壁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板书:生命力顽强
(2)想象着画面学生齐读这句话。
d、(课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课文介绍白杨树的特点,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
预设:恶劣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2)读13自然段,读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15自然段,感悟“爸爸妈妈”等支援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课件出示第15段)从这段文字中,你对文中的“爸爸妈妈”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新疆离他们的家乡很远,生活艰苦;他们是自愿去的;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在那里长期居住。)
2、学生提出质疑
预设:
(1) 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2) 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
(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问
问题1: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教师介绍补充图片资料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 建设边疆
板书:服从需要 建设边疆
问题2:他们在新疆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1)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图片资料
问题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预设:他们不仅要自己扎根边疆,还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4、你觉得爸爸他们这些建设者是些怎样的人呢?
预设:爱祖国 奉献精神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四)学习14段,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的相似之处。
预设:表面上说白杨树,实际上说自己、说这些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2、“爸爸、妈妈”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和白杨树之间哪像呀?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为什么写了白杨还要写建设者呢?
预设:课文通过介绍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课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们经常借(什么物 )来赞美( 什么人 )
预设:
借(蜡烛 )来赞美( 老师 )
借(小草 )来赞美( 平凡的劳动者 )
借(荷花 )来赞美( 品格高洁的人 )
借(松树 )来赞美( 战士 )
(2)理解物与人的关系特点
提示:你发现括号中物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3、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先抓物的特点,再和人的特点进行联系,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写物只是一种手段,赞美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阅读杨朔的《荔枝蜜》,《白杨》与《荔枝蜜》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26 白杨
借物 喻人
高 直 服从需要
适应力强 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5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 )晰( )介( )疆( )
弋( )蜥( )阶( )僵( )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41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