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模板19篇)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模板19篇)



优秀作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充分的思考和深度的思维。以下是一些引人深思的优秀作文摘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字的力量和创作的魅力。

一带一路与中国生态农业

从2017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今年,“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了破题。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则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板块形成了有机联结的整体,“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对于企业而言,根本出路在于“资源整合”。当然对中国生态农业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战略机遇,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个方面。比如通过境外农业开发,农产品运回国内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市场供应问题,另外也帮助当地如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形式,是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化的方向转化,使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而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将农业与其它关联部门(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在经济上和组织上结为一体,实现某种协作和联合,以求共同发展。因此,农业的产业化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结的纽带。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才能将生态农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生态农业的吸引力,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生态农业在中国已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征。它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更使我们面对着不少新的挑战。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上限”。靠“黄箱”的办法对主要农产品进行支持和保护空间已经不大。资源环境熟亮起“红灯”,一些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透支严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加上工业和生活污染,使一些地方的地没法种了、水不能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这个形势,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灯”约束,很可能是今年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化农业发展道路。

《一带一路与中国生态农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一带一路筑梦中国

张骞于西汉出使于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时候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那是丝绸之路就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深化了合作交流,加强各国友谊并促进各国的发展。

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治版图从容铺展。2017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互相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7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主席先后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是中国领导人在世界政治版图上自信而从容的写下的一个大手笔,这是全新的宏伟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时空,通融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经济,向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既需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也有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迟缓,中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进程难,外部环境摧残中国出口以及美国经济一家独秀和国际经济市场僵化等诸多挑战,我们也到了考虑更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时候了,反观亚洲自身,亟待解决的关乎各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问题的重要性。中国这次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为了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治理做出的最好的诠释,这是国家的连通,是心与心的连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互补,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一次在全球主导经济体制下的突围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打破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她有数不胜数的崇山峻岭,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还有星罗棋布的美丽湖泊。只要你打开世界地图,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放眼望去,你就会发现一片黄绿相间的土地,那就是中国。

翻开《筑梦中国》,看到中国从强大到衰落,从对封建社会的奋斗抗争到走向现在的新盛世的艰难征途,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充满希望。我们的祖国曾被西方国家欺凌,盗走文物、史书,山河破碎,但中国梦给了我们信心,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走向盛世的征程,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方法。

毛泽东先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再总结其它国家的革命经验,建设经济,走“自己的路”;江泽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这一特色推向二十一世纪;然后胡锦涛建设小康社会,主张和平,和谐发展;现在习近平主席以中国梦为力量,带领人民获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展现出美好的新前景。

读完《筑梦中国》,我们的国家有走向盛世的梦,我也不例外,我有着发展祖国航天业,探索宇宙的梦想,用安全、轻便的新材料制作航天器,保证宇航员安全,万无一失,与詹天佑一样利用力学,创造奇迹,并能使航天器飞行到另一颗人类能居住的行星,使人类能长久居住和生存。也许我没有登上那颗星球,但是去也能为祖国换回一点光荣火热更多的生存空间,并实现我的梦想。我们所有人都要有梦想,无论是什么梦,或者是别人认为你不能完成的梦,而且只要你对你的梦想有付出,有牺牲,有坚持,那么你一定会得到那属于你的成功果实和掌声。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讲稿

在21世纪新时代里,中国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为祖国创建美好未来。为了促进经济更健康快乐得发展,新的政策应运而生,那就是“一带一路”的筑梦中国政策。

早在两年前(2017年)的九月份,就在哈萨克斯坦发表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首次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同年的十月三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作为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现代的表现形式与延续,传承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美好理念。“一带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的`合作,是和平的国家战略性决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为共同发展的地球村伙伴们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这一“路”始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联系了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增进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在每个地区都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和谐的政策规定。私以为,这次接触表现了中国无意上海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希望与友好的各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免去战事争端与不和。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同时,已经带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发展,更有人民的大力支持,这可谓是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够松懈,应该打起一万分的精神去呵护这一个措施,积极面对这一路上的重重困难险阻。我们不可妄自菲薄,切忌站在高人一等的态度落实这个措施项目,应该是平等谈判,以和为贵互利共赢为上,做到问心无愧,能坦荡自信面对来自沿途国家、其他大国可能怀有的疑虑与猜忌。

“一带一路”确是一个让我热心支持的战略倡议,在未来我也会尽我所能去支持它的发展,为它披荆斩棘,为祖国为世界带来更和谐美好的明天!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鲜明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逐渐被民众熟知,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民众交流时有情怀,接地气,时不时还冒出流行语萌动中国,最近还带火了“一带一路”这个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在释义上还看到了“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所以这样我们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许多沿线国家和中国还是有共同利益的。而且,据我所知,在历史上,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等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有很多,它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也可以开创地区的新型合作。但抛开这一切国家战略来说,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一带一路”最有意义的是拉起周边的小国家一起发展,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融合和治国互信。现在“一带一路”的世界影响已经非常大了,这个战略一提出,就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现在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就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目前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看来大家对中国还是很信任的。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互利互惠、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这不仅是国家的连通,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而我也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中国梦。

从小我的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梦想着赶快长大,赶快去接触些新的东西。当我渐渐长大,懂得的东西多了,梦想的也多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很多不同的梦想。虽然梦想不同,但追求梦想的信念,从没有改变!这么多的梦想,并不用全部都实现,只要实现一个就足够。当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失败时,不必伤心,要相信,只要坚持,心想着总会成功的。梦想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并且坚持每一个脚印,直到成功。有句古话叫做“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如此!

中国从屈辱走向繁荣昌盛,从软弱走向富强,从东亚病夫到奥运冠军;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正在响彻全球,震撼着世界。正是因为每个中国人每个相同的梦想——振兴中华,促使着中国这个大集体有着一份动力,为着同一个梦想,属于这个集体自己的梦想而前进的动力,永不停歇。

我的中国梦是非常遥远的,我相信,这个中国梦,需要我非常努力才能实现。不过,我会努力学习,早日实现我的中国梦的。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论文

“一带一路”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借用两个历史符号,以经贸合作为主要形式,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战略,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战略。这一战略构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五通”是这一战略的核心。理解这一战略构想必须紧紧抓住主席提出的“五通”理念,即

合作是这一战略的基调。即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从点到线,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应当看到,“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宏观战略而非简单的项目建设,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为把“好事办好”,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空范围广、跨度大,涉及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是一个长远合作战略,不确定因素较多,难以预想未来时空范围内的可能情况。因此,相关规划不宜过于具象。

二是要立足于已有的基础。充分考虑到我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投资现状、实际发展空间、更多考虑沿线各国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同时要兼顾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好各方关系。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要把握好方向,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地方和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善于寻求各国利益汇合点,争取实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四是切实处理好开放和改革的关系,“五通”不仅指对外通,也指对内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通,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政府管理体制、贸易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求更多创新和突破。

根据以上认识,要务实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应当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点线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将能办的事情先办起来,可先从以下六方面做起。

一是努力扩大经贸合作总量。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总额仅占该地区贸易总量的16.8%,投资仅占2.5%,合作空间巨大。应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加快双向投资,重点支持条件成熟的经贸合作项目,这是“一带一路”实施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消除现存的贸易投资障碍。加快推动建立与沿线国家各种灵活性贸易投资便利化安排,在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时,不必拘泥于固定套路,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只要对双方有利,双方又能接受的安排都可签署,以后再逐步深化改进,提高层次。

三是加快法律制度安排进程。加快与有条件的国家商签各类合作协定,包括双边投资保障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政府间经贸合作协定、司法互助协定、交通运输协定等,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释放我实施“一带一路”的积极信号。

四是试点推动跨国产业链建设。把建设境外经济合作区和边境合作区结合起来,建设跨国产业链。可在有条件的沿边地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形成沿边境线的跨国产业带。此举既能拓展我国产业和贸易发展空间,又能促进双边互惠合作。

五是选择与我双边关系好、合作基础好、经济上重要的节点国家先行布点连线。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先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点带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六是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提高统筹水平,不要直接统筹项目,避免把统筹变成直接操盘。

从政策层面看,中国首先要确定的是行为模式问题。中国既不能走老殖民地主义路线,也不能走新殖民地主义路线。从经济上说,老殖民地主义者所关心的,只是为国内商品开拓新的市场,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中国也不能走现代西方国家的路线。二战之后,尽管非西方国家在政治上赢得了独立,在经济上仍然高度依靠西方国家。为了通过经济方式控制这些国家,西方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交往(投资和贸易等)附加了各种苛刻的先决条件,往往是后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条件满足的政治条件(例如人权、政治开放等等)。如果不能满足西方所提出的条件,就不能得到西方的“帮助”。中国要跳出这些老思路。在规划和执行新丝路过程中,中国可以从美国二战后所实行的意在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中学到很多东西,既要学其成功的经验,也要超越其狭隘的地缘政治概念。在帮助复兴欧洲经济过程中,马歇尔计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得美国成为欧洲国家的领袖。不过,同时这一计划也是针对苏联的,是和苏联竞争的一部分,在客观上加剧了欧洲国家(主要西欧和东欧之间)的分化。前一部分,中国要学,而后一部分,中国要避免。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论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

2017年9月7日,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简称为“一带一路”。

二、“一带一路”的背景

1、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2、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这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构想,就可以推动双边贸易,扩大双向投资,积极推进互联互通,配合向西开放,支持西部省区与中亚开展经贸合作。另外,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能源合作为主线,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深化能源国际合作。

了与邻为善的正能量。

四、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路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梳理出国内产业发展的五大主题机遇:

1、“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而且中国依靠压倒性技术和成本优势,将成为铁路建设的最大受益方。

2、“基建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能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区域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属后列,新疆、青海、甘肃跻身倒数5位,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需求很有空间。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筑梦在路上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一直不明白歌里的意思,直到我上小学,胸前飘起了鲜艳的红领巾,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福。

197月,党诞生了,她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的实现,祖国妈妈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终于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外交大战略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堪称中国大外交,其一,它是一个战略大框架,尽管是经济政策,但是良好的经济政策显然又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大战略。其二,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不是经济援助计划,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果,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所以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其三,尽管它的基础在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它将自然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国崛起无疑是邓小平设想的如何以最好的条件将贫穷的中国融入美国世界体系中的结果,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最能赢利的国家,欧美资本,中国制造,全球消费这一全球分工体系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最大的得益者,它们找到了廉价生产基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中国成为它们在全球最廉价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其二,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输入成为中国崛起的第一推动力。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美国500强企业前10名都有在中国投资,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预测中国的gdp总额不久将超越美国。

与中国引进来战略相比,目前中国走出去战略同样也是基于比较优势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外投资的.接受国,因为外资的引入,经济快速发展,第二阶段是随着发展,逐步降低对外资的依赖,并成为年轻的债权国,最终第三个阶段是以自己的方式向外输出资本。从历史上看,英国与美国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无不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当然最终它们都由此走向衰退,这是中国应该避免的。目前中国加工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已经难以为继,但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又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对全球进口需求日益扩大,同时随着中国国内资本投资过剩,中国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这反过来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投资增长点,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中国购买力不断攀升,这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是大好消息。中国经济更强,就意味着其企业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更加壮大,也意味着美国和西方国家出口的新买家更多。美国要再工业化,要扩大出口自然最关键的是要寻找买家,而中国现在摇身一变显然已经成为全球的最大买家。再有美国要再工业化自然需要投资,所以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中国的对美直接投资远不及其国际投资的其他部分,但正在不断增加。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的粗略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可能超过20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约占gdp的5%,若该比例届时继续上升至合理的10%,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当然最能够体现中国走出去大战略的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它既是亚欧合作的伟大构想,又是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它包括将建设几个大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把现在的铁路、公路、航空以及一些重点的城镇、口岸、边境、开发区、产业园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产业增长格局。而且近年来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能源企业,也包括服务类、高新科技企业。显而易见,“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中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同样中国周边国家与世界也看到了历史机遇。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柯立芝曾经说到,美国的政治就是做生意,与此相比无论是过去30年中国引进来政策还是目前中国走出去战略,都是基于世界经济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融入世界体系以及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战略已经是中国外交和经济的核心。近几年中国外交日益体现出经贸+战略双轮驱动的顶层设计意图,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都是围绕中国周边展开的,而经贸合作始终是外交开展的突破口。所以中国的外交与经济已经紧密相连,经济战略无疑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础与核心,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未来经济战略的大构想,也是中国外交未来的大棋局。而由此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必然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开放,更加平等,民主的世界新秩序。对此如美国布热津斯基曾经指出的那样,“全球化时代已经启动,一个主导性的力量除了执行一项真正体现全球主义精神,内涵和范围的外交政策之外,将别无选择。”

一带一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名称为 one belt and one road ,简称“obor”。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于2017年由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2017 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各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各国的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率先快速发展中也受到污染治理、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产能过剩等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和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转移部分过剩产能是大势所趋,并可能形成互补。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缺乏。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总体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工业产业在逐渐的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所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服务行业将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进行了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合作升级,中国和rcep成员国家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合作,各个成员国之间加强了政治上的交流,这样对深化中国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将再次迎来春天东部地区应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实现经济体制的开放型转变。

近几年,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了百分之十五,在东部地区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以来,有效的带动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中部地区从总体上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东盟国家进行了交流合作,西部地区和西部接壤地区进行了交流合作,夹在期间的中部地区在两个格局的带领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产地,东部地区主要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中部地区作为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交通流动枢纽,未来在东部和西部频繁的交流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东西部交流的枢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互通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体系建设,以及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途经的省份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这样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

因此,通过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合理转移和转型升级,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新的机遇。“道路相通”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将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中亚、南亚等国家的运输网络对接,这对减少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意义重大; 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 交通物流通达能力、设立内陆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多种措施增强中西部地区对资金、技术、人口、人才聚集的吸引力、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国家已将位于中西部的9个省区市纳入到14个“一带一路”规划中,所涉及的省区市将从基础设施、财政扶持、人才培养就业、对外开放等方面予以支持,必然增强这些中西部省区市的发展潜力、加速其开放程度,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引擎并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的旨向。

《一带一路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我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海洋。可是,我国的一些昏庸的君主却不知如何“使用”海洋。所以我国经常遭到列强的侵略。而今天,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把中国的海洋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与南海各国相互接触,而有遗迹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动荡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现如今,我们的习近平向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快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我国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尽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4年11月11日,我们的习近平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与世界做朋友!

未来,我们的科技将会领先一步,海洋,拥有数不尽的能量与矿产。各种如镍、钴等的稀有元素都数量众多。海洋,拥有数不尽的鱼类和食物,鲨鱼、蓝鲸、乌贼……是许多人的生命。海洋在全球经济体中排行第七,但其利用价值绝对是第一的!只有和各国一起开发海洋、探索海洋、利用海洋,才能使国家更强大,世界更美好!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2017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缓慢,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也放缓。就我国而言,“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局面,2017~2017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1但是受区域本身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的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总体格局仍未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

为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7年9月、10月,分别出访中亚、东盟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就是想在推动东部地区经济战略转型的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有效发挥中国沟通亚欧国家联系的有利地位。

1 / 4

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开创了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也扩大了中国那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发展,“丝绸之路”不断向西拓展,成为了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带,连接着“亚太经济国”和“欧洲经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下,我国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将重点受益,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提升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和古代“下南洋”为原型而进行的拓展,这“一路”以我国东部省份及港口为主,主要对接东南亚、阿拉伯半岛、欧洲、非洲等。在此基础上,我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国内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金融合作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

(一)统筹区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构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东西部经济的新一轮崛起。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十二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化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在工业等第二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集聚,因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有助于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收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所形成的经济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区域,这些区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中部地区处在向东和向西开放的交界地带,按照传统的产业分工,东部主要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则是基础原材料产业基地,在此格局下,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原材料向东部地区的流动,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将真正得到体现,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心脏地带,中部地区将真正实现崛起。“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同时将使西部成为中国开拓新兴市场的前沿阵地。

2 / 4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自然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与中亚国家间通过建立能源管道、铁路、公路等互通网络,将形成更加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扩大内需促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必将吸引大批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并因此而促进金融、贸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沟通各大城市,大量的贸易往来也必将促进周边城市的基础建设、金融贸易、商业地产的发展,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海上丝绸之路”则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国,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贸和旅游方面,目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需正视问题的存在,在旅游方面交通问题上尚存有不足,如航班少、旅行社不规范等可能阻碍各国人民间的旅游交流,发生灾难事故等甚至影响国家形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和城市应当利用好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及区域优势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并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国际交流。“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带一路中国战略新布局

我们应该坚持合作精神,继续加强团结,照顾彼此关切,深化务实合作,携手为各国经济谋求增长,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共赢精神,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做到惠本国、利天下,推动走出一条大国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路子。

——摘自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的讲话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符合所有成员共同利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亚太经济体需要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摘自主席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摘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如果说2017年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的开局年,2017年毫无疑问就是布局年。2017年,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比2017年明显增多,外交活动范围也明显扩大,行程遍及各大洲,而且每次出访的行程都高度密集,“双边+多边”的出访模式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领导人之间的最高层交往。此外,中国还接待了到访的各国政要数百人次。可以说,2017年,中国外交极其活跃,全方位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2017年的积极拓展和整体推进,中国经济外交布局基本形成了立足周边、辐射全球的“三位一体”结构。

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亚洲互联互通为基础,悉心经略周边

2017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主席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迅速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回应,进而成为中国经济外交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大战略、大手笔和路线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构想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北京apec期间召开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并提出了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将周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目前,中方制定的“一带一路”规划基本成形,这一框架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今后,中国新增对外援助资金也将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倾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可以说,2017年,从中国领导人对周边国家频繁访问,到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成功举行,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到丝路基金的设立,“一带一路”建设稳扎稳打,已经进入务实合作阶段。

以推动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加强同亚太地区、金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未放松,发达国家正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来构筑新的贸易壁垒。在此形势下,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在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坚定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11月,主席在布里斯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时呼吁g20要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避免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在区域层面,中国积极促成启动亚太自贸区谈判进程,并在今年的apec峰会期间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中国继续支持东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谈判也于今年重启;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制定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行动计划,并确定了以发展自贸区为方向的合作;随着今年肯尼亚自贸区的启动,非洲自贸区建设将成为未来中非经贸合作新的亮点。截至年底,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仍在谈判的自贸协定还有6个,涉及21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中国战略新布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带一路如何打开筑梦空间

一、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分别于2017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的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多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休戚与共。

二、 资金来源

当前,同“一带一路”密切关联的四大资金池为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组织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四个平台筹备工作自2017年起加速推进,有望在今年为相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初始运作框架建立后,外汇储备、地方政府及其他基金的建立、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都将为“一带一路”这一长远战略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

三、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作为以海外工程承包为主业的企业,北京建工国际公司的拓展区域遍及全球市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及欧洲地区,与公司海外业务部署地域重合。

中国-中亚-俄罗斯-波罗的海、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及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畅通区域,发挥公司在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亚(孟加拉国)、中亚(哈萨克斯坦)、中东(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及欧洲(俄罗斯)已有市场资源现状优势,在继续扩大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拓“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的市场,我们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在国家层面上鼓励对外承包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北京建工国际公司应积极响应并善于利用此战略构想,抓住机遇,主动出击。

利用“一带一路”资金池,发展融资性epc项目

“一带一路”四大资金来源可向沿线各国基建项目提供所需资金,北京建工国际公司作为融资能力出众的总包商,应积极与相关基金和银行展开业务往来,就相关项目合作的可能性进行积极探讨。

贴合“一带一路”主题,构建“基础设施产业链”

积极参与项目初期概念设计,发挥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基建材料等资源优势,加强基建设备及材料的出口份额,创造北京建工国际公司新的或强化原有的产业链条。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逐渐发展高端项目

目前,北京建工国际公司已先后签署英国曼彻斯特空港城项目及泰国landmark超高层项目,正在逐渐发展高端项目,“一带一路”给公司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市场拓展中,争取发掘更多的高端产品,助力公司转型发展。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北京建工国际公司应秉承“互信方能共赢,互利才能长久”的信条,在遵守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踊跃参与所在国家社会公益活动,搭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快车,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影响力。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

2017年9月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及同年10月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倡议甫一提出即引起全球学者、政要及各路商家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基于何种背景、动机,欲达到何种目标,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人们身份、背景的不同,也由于个人的认知差异、价值诉求和利益导向的差异,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评价至今达不成共识。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看来,对“一带一路”战略,国际社会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及南亚各国,由于它们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所以对“一带一路”战略总体持支持态度;二是现有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诸如美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战略发自内心的厌恶和百般抗拒;三是一些国家既想分享“一带一路”战略可能的好处,又畏惧美、日压力,以及担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因而持怀疑、观望态度。

如何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减少推进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冲突甚至对抗,使中间力量放下包袱,反对力量消除敌意,关键是我们必须将“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构想、基本原则、目标模式等问题向国际社会进行深度解读和广泛宣传。

中国崛起引发美国遏制战略

就2017年3月28日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内容来看,笔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中国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背景下,中国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以新的视野、新的理念应对变化,从而“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全球安全战略。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战略是在遵守现有国际秩序准则,发挥现有世界治理机制及利用多重国际合作机制的前提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各个国际行为主体、经济组织和平合作、相向而行,从而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建构。显然,这一战略有中国新一届政府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的具体考量,但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则凸显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外交都是服务于国内政策的。改革开放迄今,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考量,中国的对外政策微观调整不断,但总体战略却变化不多。

大体而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时期为一个阶段,十六大之后的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开始到今天为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世界格局处在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全球化水平不高,东西方对抗尚未消解。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改革开放的水平都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国际风云变幻的年份里,中国的gdp仅有3439.7亿美元,大致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9。苏联解体,也就是冷战格局结束的1991年,中国的gdp只有3794.7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gdp为61740亿美元,日本的为35368亿美元,衰退中的俄罗斯gdp为5093.8亿美元。冷战格局瓦解后的2003年,中国的gdp也仅占全球gdp的3.8%,而同期美国gdp占全球28%。所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中国都有求于西方,尤其是美日这样的大国,中国因而处在一种被动服从国际秩序的状态。这样,为了减少摩擦,避免与大国冲突,我们只能避其锋芒,委曲求全。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在冷战格局瓦解之初告诫国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邓小平高屋建瓴,仅用32个字即描绘了当时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方略。邓小平这一方略表现在外交上就是韬光养晦,不与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正面对抗。

纵观1978年到2002年,中国的外交政策其间虽有小的调整,但总的脉络是韬光养晦。这一方略虽然在特定情境里,在涉及某些国家核心利益问题和民族感情问题上,中国有让步、有屈辱,但它却是中国当时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业必须奉行的政策。它是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国力决定的。这一方略对中国此后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效果。当然,这一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较为顺利地实施韬光养晦的外交,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当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韬光养晦,按照美国学者的解读,就是“hideourcapabilitiesandbideourtime”,即“掩盖自身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一解读显然是不怀好意的曲解。问题在于,美国人既然担心中国人等待时机,秋后算账,何以袖手旁观,任凭中国坐大?关键在于,中国当时国力弱,不足以对西方构成挑战。美国认为中国不但不构成威胁,反而认为崛起的中国是抗衡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的战略力量。从历史和地缘政治考量,苏联(俄罗斯)才是西方的最大威胁。为了借助中国反制俄国,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美国一直鼓励、支持中国发展、开放以及参与全球化,以期中国既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最终“融入自由国际秩序”。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论一带一路中国外交新观念

中国古代,自汉唐盛世以来,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战略决策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有媒体评论到,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洲际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提出具体构想”。

带来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外贸经济的排头兵主要是是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自“一带一路”的思想提出,那么新时期下,全面开放的先锋就直指中西南部省份,扩大开放的合作对象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打破现有外交格局,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得到更多对于“一带一路”的了解,使“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加强我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

国,正在逐步转化为资本输出大国,预计在2017年中国就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也使得中国必须重新调整自身的对外开放角色。“一带一路”,也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推进,可以同时兼顾中国的资本输出需求和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我认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新的历史机遇。不但解决了我国国内产能过剩拖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我国在新的经济和外交环境下,对于实现资本输入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转变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这对于我国未来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走向主导国家有十分大的帮助,这对我国未来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希望“一带一路”这个伟大的战略政策能给我国产生巨大的利好变化,开启继改革开放后新一轮的国家新变革!

筑梦在路上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是我记忆最深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详细的记录了中国所骄傲的事情。

出生在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他来到中国后大开眼界: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人口数量,发达的天文学都让他叹为观止。他曾来到杭州时,说过一句话﹕“毫无疑问,该城市是世界上最优美和高贵的城市。”我看到这句话时,自豪的想﹕一个外来人来到中国,都对中国文化啧啧赞叹,看来中国文化已经要开始走向外国,走向世界了中国曾经还发明了“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对我们人民大有帮助,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它们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让我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国好伟大,不仅造福了人民,还为我们中国以后的发展做下了铺垫。造纸术让我们以后写字变得方便了,再也不用在竹简上写字了。指南针为我们识别了方向,可以更好的找到一个地方。火药让我们中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而活字印刷术即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力气。这“四大发明”使我们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各地!

这本书记载了中国辉煌的历史,更能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让我们知道中国的骄傲,让我们为有这样的一个中国而骄傲!

中国一带一路心得体会2

近两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鲜明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逐渐被民众熟知,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民众交流时有情怀,接地气,时不时还冒出流行语萌动中国,最近还带火了“一带一路”这个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在释义上还看到了“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所以这样我们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许多沿线国家和中国还是有共同利益的。而且,据我所知,在历史上,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等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有很多,它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也可以开创地区的新型合作。但抛开这一切国家战略来说,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一带一路”最有意义的是拉起周边的小国家一起发展,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融合和治国互信。现在“一带一路”的世界影响已经非常大了,这个战略一提出,就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现在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就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目前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看来大家对中国还是很信任的。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互利互惠、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这不仅是国家的连通,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大战略

一带一路堪称中国大外交,其一,它是一个战略大框架,尽管是经济政策,但是良好的经济政策显然又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大战略。其二,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不是经济援助计划,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结果,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所以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其三,尽管它的基础在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是它将自然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国崛起无疑是邓小平设想的如何以最好的条件将贫穷的中国融入美国世界体系中的结果,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最能赢利的国家,欧美资本,中国制造,全球消费这一全球分工体系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最大的得益者,它们找到了廉价生产基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中国成为它们在全球最廉价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其二,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输入成为中国崛起的第一推动力。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美国500强企业前10名都有在中国投资,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预测中国的gdp总额不久将超越美国。

与中国引进来战略相比,目前中国走出去战略同样也是基于比较优势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外投资的接受国,因为外资的引入,经济快速发展,第二阶段是随着发展,逐步降低对外资的依赖,并成为年轻的债权国,最终第三个阶段是以自己的方式向外输出资本。从历史上看,英国与美国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无不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当然最终它们都由此走向衰退,这是中国应该避免的。目前中国加工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已经难以为继,但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又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对全球进口需求日益扩大,同时随着中国国内资本投资过剩,中国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这反过来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投资增长点,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中国购买力不断攀升,这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是大好消息。中国经济更强,就意味着其企业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更加壮大,也意味着美国和西方国家出口的新买家更多。美国要再工业化,要扩大出口自然最关键的是要寻找买家,而中国现在摇身一变显然已经成为全球的最大买家。再有美国要再工业化自然需要投资,所以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中国的对美直接投资远不及其国际投资的其他部分,但正在不断增加。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的粗略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可能超过20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约占gdp的5%,若该比例届时继续上升至合理的10%,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当然最能够体现中国走出去大战略的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它既是亚欧合作的伟大构想,又是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它包括将建设几个大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把现在的铁路、公路、航空以及一些重点的城镇、口岸、边境、开发区、产业园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产业增长格局。而且近年来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能源企业,也包括服务类、高新科技企业。显而易见,“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中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同样中国周边国家与世界也看到了历史机遇。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柯立芝曾经说到,美国的政治就是做生意,与此相比无论是过去30年中国引进来政策还是目前中国走出去战略,都是基于世界经济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融入世界体系以及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战略已经是中国外交和经济的核心。近几年中国外交日益体现出经贸+战略双轮驱动的顶层设计意图,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都是围绕中国周边展开的,而经贸合作始终是外交开展的突破口。所以中国的外交与经济已经紧密相连,经济战略无疑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础与核心,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未来经济战略的大构想,也是中国外交未来的大棋局。而由此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必然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开放,更加平等,民主的世界新秩序。对此如美国布热津斯基曾经指出的那样,“全球化时代已经启动,一个主导性的力量除了执行一项真正体现全球主义精神,内涵和范围的外交政策之外,将别无选择。”

《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大战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