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主题和情节的概括,还应该包含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摘录,与大家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鉴赏家》一文被选人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之中,位于“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模块。汪曾祺在《鉴赏家》中塑造了一个懂得鉴赏的果贩叶三的形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鉴赏”一词的解释是“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一位卖水果的能成为“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花了不少笔墨来铺设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叶三是个生意人。“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叶三的不同在于他懂得“得天时”,得四时之先。“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别人还没有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卖了;别人卖的时候,他开始琢磨其他果子了;不少深居简出的人可以从他卖的果子知道时令。叶三的特别还在于他知道“守地利”。他在卖果子这门行当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喜欢到处跑”“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河北河间府、山东莱阳、福建福州,山南海北的各地名产,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另外,叶三卖果子会“讲人和”。收果子时,“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卖果子时,“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由此可见,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叶三在果贩中可谓独树一帜,在卖果子的行当中显得游刃有余。而长期在外收果子并与人打交道的经历使得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位鉴赏家的坚实基础。
叶三卖的果子品种很多。叶三卖的果子涵盖了白杏、蜜桃、樱桃、金橘……真是应有尽有。叶三卖的果子品相好。“他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叶三卖的果子品质好。他的果子很香,很甜,“都是原装”,都是“树熟”。叶三的品位还体现在他卖的佛手、香橼等水果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将金佛手人诗人画,表达福寿、吉祥、丰收喜悦之意。“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叶三卖果子卖出了清幽,卖出了典雅,卖出了文化气息,确实与人不同。
叶三在与主顾接触时,卖水果从不说价,不势利。叶三在与季匋民的交往中,评画能切中要害,不谄媚。叶三的真性情还表现在对两个儿子劝他放弃果子营生的建议毅然回绝,对知己季匋民的画至死不售。叶三不慕名不图利,爱画以真,待人以诚。他的真诚、坦率也得到了大画家季匋民的认可和赏识。
叶三在果子鉴赏上的能力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丰厚的阅历让他能识真伪,辨优劣;较高的品位让他能提眼界,增内涵;率真的性情让他能直言,有信念。叶三的鉴赏能力是在对生活中的美的辨析与体悟中形成的。这就能顺其自然地让故事的中心由叶三赏果迁移到叶三赏画上了。
汪曾祺在写叶三赏画上写得既有序也有趣。先总写叶三是懂画,能够发自肺腑地欣赏画作。他一去就是半天,在旁出神地看,连大气都不出。“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然后分两层,第一层写“鉴”,鉴别。叶三因为在季匀民处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所以能辨识真伪,能用花花绿绿的“苏州片”换来李复堂的真品。第二层写“赏”,欣赏。文中写了叶三欣赏季匋民画作的三个场景。第一次赏的是“意”,叶三从季匐民画作“紫藤花乱”中赏出风意。第二处赏的是“趣”,季匐民画的老鼠上灯台被叶三读出顽皮的情趣。第三处赏的是“识”,季匋民误将白荷花莲蓬画得大,莲子画得饱满。生活经验丰富的叶三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不对,不合生活常识。
那么,汪曾祺为什么要塑造叶三这样一个形象呢?其价值意义何在?笔者认为,汪曾祺肯定叶三之处,首先在于表现了叶三的一份孤独。在收果子和卖果子的人生路上,叶三倔强而寂寞地独行。两个儿子出息了,能体谅他的艰辛,希望他不要再收果子,却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唯有季匀民欣赏他,懂他。可是,季匋民本身却也是一个疏于与人交游,只顾闷头作画的人。一个爱作画,一个爱赏画,两个孤独的人惺惺相惜起来。这也就有了后来叶三收果子只为季匐民,叶三不售季匀民的画作并在死后将其带人棺材的情节出现。叶三的另一处熠熠闪光的地方是他安静。周国平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叶三卖果子,爱画。他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安静的位置。面对日本人的高价收购,他只说两个字“不卖”。叶三用这样的方式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束缚,得以安心平静地自处。这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如何在世间远离喧闹的方式吗?汪曾祺用温婉的方式告诉我们,可以有“叶三”这样一种人,有像“叶三”一样的生活方式。另外,联系作者1982年之前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时期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已对十年动乱的运动厌倦至极,向往宁静的、素雅的生活。事实上**后,作者就不再涉足政治,过着有诗意的文人生活,写作、旅游、画画。于是,叶三带着汪曾祺的影子就这样出现了。1981年的《七里茶坊》、1985年的《戴车匠》描写的生活情景与《鉴赏家》中也有相似的地方。
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第一,小说以散文化的写作方式呈现。《鉴赏家》一文不像传统的小说,整个故事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串接。它只是择取了主人公叶三的卖果赏画等生活中一些小的片段,零零散散地对主人公做了交代和描写。舒缓的笔触还原了原生态的生活细节,让人不沉迷于故事情节,从而引导读者把阅读的重心放到人物欣赏中去。作者在塑造作为“鉴赏家”的叶三时笔力分散。无论是开篇写“叶三卖果”,还是后来“儿子卖布”,再接着写季匐民的轶事,似乎都与叶三“鉴赏家”的身份没有什么关联。但浓墨写卖果子是为下文知画垫笔,写儿子卖布精明能干来衬托叶三的踏实朴素,而在季匀民处用笔则是与叶三互为映衬。这样的写法确实达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
第二,采用了“点笔面铺”的方法。文章从一处落笔,铺排开来。汪曾祺在小说中塑造的“鉴赏家”叶三的形象可谓光鲜夺目。但是,文中的鉴赏家仅仅是叶三一人而已吗?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作者其实是从叶三这里落笔,然后写及他人。可以这样说,季匐民也是“鉴赏家”,因为他会画画,也懂画,更识人。叶三的两个儿子是“鉴赏家”,他们能赏布。文中的日本人,买叶三果子的人都是。
汪曾祺通过《鉴赏家》告诉我们: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鉴赏家”,而我们也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鉴赏家”。
这个暑假,我过得格外有意义。我去过古潮音洞,细细聆听了溶洞中奇幻的涨潮之音;去过金逸珠江国际影城观看《捉妖记》,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去过了车溪,感受到了一番别样的土家风情……这个暑假,我收获了太多,感触也太多,但令我记忆犹新的仍要数三峡大瀑布之旅了。
那天,我怀着一颗激动不已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三峡大瀑布的路。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停车场里停满了车,售票厅挤满了人。据说三峡大瀑布是中国十大名瀑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因此全国许多游客莫名而来。年卡检验过后,我们便徒步上行了。走了大约十几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景区内。景区内空气较清新,仿佛是一个天然氧吧。里面的景点也数不胜数,有野人谷、水车乐园、水袈裟,每个景点都让我啧啧称叹,但是让我难以忘怀的要数“欢乐穿瀑”了。
在离三峡大瀑布还有一段距离时,便听见一阵又一阵的尖叫声,欢呼声,笑声。好像是一阵魔音,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大瀑布附近。大瀑布旁的栏杆边站了不少人,每个人都急急忙忙的披上了雨衣,准备向大瀑布进发。大瀑布的水飞溅而下,我们站得那样远,都能听到隆隆的巨响,身上也有水汽,浑身上下凉飕飕的。
每个穿过瀑布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更加期待了,连忙穿上雨衣,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向瀑布奔去。如暴雨般的瀑布水疯狂的倾泻而下,瀑布外的景色都朦胧、模糊在一片水花中,好像隔了一层毛玻璃一般。我仿佛觉得,历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感叹于大瀑布的奇景,而不是惊叹于水花击打在身上刺激的一刹那的感觉,而是透过水瀑看世界更有一番别样的感受。记得一个作家曾说过:“当我们以一种模糊不清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我们看见的不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说得多好啊!当我透过瀑布看的时候,我心里有种神圣的感觉,心好像被洗礼了,心中更明亮了。
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诚然,这世间处处是繁花似锦,人们不免变得贪婪和狭隘,但或许只有来到这山水间,听鸟语、品花香、赏飞瀑,才能褪去繁华,洗掉媚俗。走过飞瀑,我没有呐喊,也没有尖叫,我仿佛被醍醐灌顶一般,一瞬间明白了很多。望着飞溅的水花,我沉醉地闭上眼,细细谛听世间最纯粹的声音。
别了,瀑布!别了,暑假!我相信我们必能重逢,wheniseeyouagain!
《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叶三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可这个小贩明显地异于同类,他不“开铺子”,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专门“给大宅门送果子”。也许正因为此,叶三才有缘结识了画家季匋民。叶三“从心里喜欢”季匋民的画,年岁大了之后,他只为季匋民一人送果子。这样他就有了机会,零距离地看季匋民作画。时间长了,对季匋民的画也能说上一二,由此被季匋民视为知己。季匋民常常送一些画给叶三,叶三将其视为家珍收藏着。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格飙升。有个日本人听说叶三收藏了许多季匋民的画,便远道而来,试图用重金购画,叶三拒绝了。后来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他生前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叶三都装进了棺材,埋了。
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人物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曾经谈及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样的表述,也完全适合汪曾祺自己的小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鉴赏家》所显示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自然纯朴的特质。
可苏教版的“教参”却简单地将小说的主旨概括为“对美的鉴赏”,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对小说表面意义上,并没有真正意会到小说深层次的意蕴。它缺乏对小说中“美”的内涵的挖掘,显得极为空洞。仔细研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多彩的、丰富的。
汪曾祺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他以为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他还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作者对风俗情有独钟,势必会在他的作品中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小说《鉴赏家》开篇之后大段的内容,写叶三一年四季卖果子,从“立春”前后的“摔在地下就裂开了”的青萝卜写起,到“白得像一团雪”的香白杏、“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的蜜桃,到“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再到“端午”、“夏天”、“重阳”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最后是“入冬”后的“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作者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铺展开来的是小城风物的长长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风俗美还表现在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上。比如,作者写叶三到季匋民家送果子,一去就是半天。季匋民作画,叶三先是“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然后就“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年逾五十的叶三,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内心深处喜欢季匋民的画,对季匋民十分恭敬之外,还有就是小城崇文的古风熏染了他,致使他在不自觉中,向季匋民执弟子之礼。再如,季匋民作画送叶三,时常题款为“画与叶三”,以排行称呼,传承的也是古代之风。还有,季匋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而写日本人到叶三家看画,也是入乡随俗,“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这一切无不染上浓浓的世风民俗的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一种远去的久违的美丽。
风俗是一种积淀,是人生活的一个背景。《鉴赏家》中的人物生活在这样的风俗中,他们的印记也就烙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虽然小城人的生活不能称之为富有,但他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得自在有味。比如叶三,他卖果子的“三不”方式,他“风里雨里,水路旱路”行走四乡,他与园主“熟得像是亲家一样”,无不透露出他生活中的自由与惬意。他能从紫藤的乱花中看出风,他能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无不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唯有生活的美,才倍让人关注生活的细小之处。即使是在他五十以后,只为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时,他也乐此不疲。又如叶三的两个儿子,“都是学布店的”,老大是“店里的头一把算盘”,老二的量布、撕布成了“布店的招牌”,他们各自顺着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人、成家。
还有画家季匋民,他不愿与那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便很少应酬,即使是实在不得不去的亲戚宴请,“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他画画时,习惯于“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率性而为,颇有晋代士人的风采。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写叶三给季匋民送来一大把莲蓬,季匋民很高兴,便画了一幅墨荷,还有好些莲蓬。画完之后他兴致勃勃地问叶三,画得怎么样。叶三却说画得不对,画的看上去是白莲花,可画的莲蓬却很大,莲子又饱满,墨色也深,这又是红莲花的莲子。季匋民听后连忙又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幅红莲花,还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没有伪饰没有谄媚,更没有心机和盘算,一切出自肺腑,自自然然。
小说中的人物活得真诚而又实在,而这样的真实闪耀出的是“美”的光彩。
风土连着人情,生活显出人情。淳朴的风俗与自然的生活也就弥散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的人情味儿,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比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尽管叶三卖的果子“得四时之先”,个个“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但他“从不说价”,写尽了他为人的厚道;而买家的“总不会亏待他”,则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之间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
再如,叶三五十岁了,他的两个儿子便商量着养他,不要他再走宅门卖果子。叶三“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叶三非但没有领儿子的这份好意,还恶语相向,可儿子却毫不介意,“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最终儿子“依了”叶三,为父亲裱了季匋民送他的画,还按照当地的风俗,“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为父亲打了一口寿材。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从起因到结果,传达出的都是厚重而温暖的亲情。后来叶三死了,儿子遵照他的遗嘱,将季匋民的画装在父亲的棺材里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匋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一丝的其他念想,他们只是恪守着做儿子的准则行事。父亲生前视画如命,死后让那画与之相伴,唯有如此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显示出来的大美可捧可掬。
还有,叶三知道季匋民画画离不开水果,就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叶三知道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便用“苏州片”与人换了四开的李复堂的册页,给季匋民送去。而季匋民知道叶三喜欢自己的画,便破了自己“从不当众作画”的规约,特许叶三在他旁边看着;季匋民知道叶三生活不易,便“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还体己地不题上款,“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自然不会卖季匋民的画,即使是在日本人重金诱惑面前,也是决然拒绝,他真正践行了生前对季匋民的诺言:“一张也不卖!”叶三只是一个果贩,没有什么学识,但他对季匋民画的挚爱,对友人本真的情,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风俗美、生活美、人情美构成了小说别样的味儿,这味儿散淡而极富有诗意,给人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美一方面体现在小说特有的语言上。“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汪曾祺这一散文化小说的理念,在《鉴赏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写叶三家老二买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人物的动作干净利落,表述的语言也极为精确,没有一丝的泥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再如,写叶三卖果子之余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寥寥数语,趣味盎然。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小说意味深长的“留白”之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冰川理论,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在水面,八分之七是在水下。作家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描写那可见的冰山的八分之一,来反映冰山的全部形貌和特质。汪曾祺也曾说:“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比如小说中描写季匋民的画风:“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恰到好处的“空白”不但勾勒出季匋民画的风格,还给读者留下许多回味的天地。再如小说的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平淡到了极点,也自然到了极点。埋了的是叶三和季匋民的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想象空间。
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片纯美的天地,流连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中,让人感知到一个个曾有的鲜活生命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充满着人生的美丽。也许这才是作者写《鉴赏家》的真正的用意。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提起雪野,大家一定会联想到那美丽的湖泊,味美的鱼头。但雪野的其他美景也令人流连忘返,比如梦幻般的'雪野三峡。
雪野三峡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美丽动人。那高山上的美景,让人想高歌一曲;那瀑布的壮观,让人永生难忘。
三峡的山很陡。在山脚抬头仰望,就如身在天堂。山上的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甲虫们还时不时举行运动会。伴随着风,水上回荡起一波波水纹,树上的叶子也沙沙作响,就如一队大军在争斗。
山顶的老龙潭瀑布更是一绝。那壮观的瀑布,飞流直下,见其一点点清凉的水,那些调皮的水珠,有时上树,有时滴在地上,沁入土中,再也寻不见。陡峭的山路随着清凉的水花唱起了歌,滴滴答答,让过路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这醉人的美景和动听的声音。
啊!雪野三峡,这梦幻般的美景让人忍不住地喜欢。
《告别三峡》是著名诗人吕世豪,在2003年7月1日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最初发表在2003年7月26日的《吕梁日报》。后被收入《吕世豪文集》(第五卷)里。据说:《告别三峡》这篇游记散文,是作者浩如烟海的诗文中最为得意的佳作之一。作者以奔放的豪情,飞舞的文笔,生动的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绝美的山水风光,神秘奇特的人文历史和优美感人的故事传说。整篇文章,大气磅礴,诗文互补,语言优美,情趣盎然,让人读之爱不释手,精神爽朗。
《告别三峡》这篇游记散文,深深地凝聚着这位德高望重的大诗人,对三峡所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真挚之情。也凝聚着大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当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听到,2003年6月一日零时,历时十年之久的三峡工程,就要第一次开始下闸蓄水至135米的消息后,心潮激荡,感慨万千。用诗的语言吟哦出了这样的美句:“啊,别了三峡!说一声告别,对于文化人来说,那嗓音,是何等的声嘶力竭的.沙哑;那心头,是何等揪心裂肺的疼痛。”于是,他抚胸自问到:“三峡,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跟我们告别了吗?三峡,就这样顺着一片浩浩荡荡永远地远去了吗?”
诗人心思浩荡,激情澎拜,久久的站立在书房窗前,遥望南天,那个令他多少次魂牵梦绕的三峡诗画长廊。他的眼中呈现着这样的一个个情景:昔日的险滩急流,悬崖峭壁,众多的文物古迹,数不清的摩崖壁画,精美绝伦的诗文书法,将慢慢地,慢慢地被水淹没,永久的消失在三峡水库之中。思恋三峡的的各种心情,一股脑地涌上心头。悲喜交加的诗人恨不得能生出一双的翅膀,很快的飞到三峡,最后再看一眼曾经记忆中的三峡!可三峡离诗人太远了,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泪眼朦胧中,诗人似乎听到了天边这样的声音:伟大的诗人啊!请不要太过伤感。上升的湖水,永远也不会淹没,三峡的诗画长廊。千古不朽的三峡诗情,早已融进了中华文明的血液,巴山楚水的山川。“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将会给伟大的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人们守望了几千年的巫山神女,已该退隐天上,去向天帝王母禀告:人间已没有了长江水患。青春的中国,将在世界的东方,迎接着盛世强国的缤纷曙光。
“老吕,茶都凉了,”诗人这才转身看到他那贤惠的妻子已站在的桌前了。诗人平静地坐在靠背椅上,神情凝重,一言不发。“我给你重沏杯茶去。你看这屋里热的,也不开窗户。”妻子顺便把窗户打开后,出去了。“哦!好清凉的风啊,真爽!”一阵阵夏季清凉的风透窗而入,吹到了诗人的脸上、身上和心上。久热烦躁的身心觉得清爽多了。
往事如烟似梦,转眼岁月匆匆。忘不了啊,那个令诗人记一辈子的三峡游!两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旅游假期里。诗人是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踏上了去重庆游三峡的千里旅程的。诗人说:“他是拂去了尘世间的疲惫与烦躁。是怀了一颗敬畏之心而远走三峡的。一路航行,他是用数倍崇敬的心情去三峡的。寻觅历史的脚印,去拜访那些穿越千古的诗圣;去激活新的诗歌创作灵感。”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太多的故事起源于长江,长江的故事神化在三峡。你看那风干的白帝城、颤巍的神女峰、断垣的张飞庙,是它们在召唤着整个长江的魂灵吗?如果是,那么长江的魂灵就能幻化成中原的心,然后,将它再升华成中华的梦。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嘲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宏伟的三峡大坝工程基地,建于宜昌三斗坪,变成为新的三峡旅游景点。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今日,终于看到了你的雄伟和浩大,终于体验了你的底蕴和神话。不觉中,发现自己已被你慢慢地“吞噬”并“同化”。耐不住激动的心,想一下子飞到你的身旁,但28公里的专用公路是那么漫长。汽车疾驰在一条条宽阔的山路上,穿梭于一个个令人惊叹的隧道里。重重阡陌,如今大道通天;座座高山,如今隧道畅通。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要想驰入你的“殿堂”,若非一番寒彻都难以将你畅想。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索性,我放开目光,静静眺望窗外的景象。突然间,你用巍峨、险峻、挺拔的青山告诉我: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你又用迤逦、盘旋、漫长的山路告诉我: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就永远无法到达。不经意间,汽车停在了那个依山傍水的实习基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地如此之大,却容不下几个诗人吗诗人是什么是一个个自己的生命,还是蓝天绿水间飞翔的那只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这使者没有翅膀,却化为了诗人,扬起褪色的两袖,在这天地间遗恨又遗恨。
漫漫长路。谁走的不艰辛,我们这样走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房间的灯越来越亮,我们船开的越来越快,耳边mp3越来越响亮。我们又怎样才能回到那个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长河上,划出山水的船只。那个有满腔诗情的诗人和耳边不停吱吱喳喳呼唤希望的鸟雀。
我知道一切都无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们依然扬着头迎接那无法永远的承诺。生命对我们只是一次长途,而我们可爱的诗人呀,不安分的摇着船桨,走在我们前面,用他们的生命接受着一个世界的残缺,用长途苦旅,孕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可以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着,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苦吟这世界太小,无法盛下我们的忧伤呢。我们是活得太过慎重,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没有答案的问题,我文化苦旅三峡读书笔记们也该被不知名的东西惊吓一下,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了。
一句"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让我们朝那凄凉的'历史与文化斜瞟一眼。当我问你有何收获时,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呐喊还是两行清泪垂挂一个夜晚。这句诗是一个不安分的开始,还是完整的结束,一切只是为了刺醒我们民族的精神。
你来我往,波涛来了又去了,天地湿了又净了。那个静静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经的那个船只头上,问你"无数次的开始与结束,我厌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只听那一声温柔的回答"故乡就就在你的脚下。"。
三峡,两山中穿一水,河流之间,无限的乐趣皆在山中了。从一条蜿蜒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高峻的山,想来都觉欣喜。随口念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给此情此景添上浪漫的篇章。
坐船穿行,仿佛在历史中行走。文化留在世间,历史引人怀念,心中便赫然荡漾着民族情。一种爱与感激,荣誉与兴衰,恨与沮丧,在东方刚刚苏醒的雄狮与龙的传人心中一齐绽放,在这里,心已迈过年龄的界限,与历史一同成长。
想着,想着,又回到现实生活中。路在脚下,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去领略三峡。
。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参考资料:
我向往那绵延壮观的长城,赞美那激流澎湃的黄河,但我更喜欢那温柔美丽的长江三峡。
中午,雾终于全部散去,我坐在江面上的游船,欣赏那犹如翡翠般清澈见底的长江。此时,眉飞色舞的蝴蝶飞到我耳旁,诉说着清早飞行的惬意;精神抖擞的青蛙,则自豪地“呱呱”叫,讲述与同伴玩耍的乐趣。
船靠岸时已是黄昏,金黄的霞照得江面闪闪发光。一群江鸟飞来,拍打着翅膀,欢乐地盘旋。
晚霞、飞鸟、泛光的江面,美极了!
过不了多久,我数着天上闪闪的星星,听着远处唧唧的虫鸣,赏着身旁潺潺的流水……。
我醉了!
宏伟的三峡大坝工程基地,建于宜昌三斗坪,变成为新的三峡旅游景点。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将迎来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已达到160。18米。
文档为doc格式。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33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