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还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和反思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和实践的小学教案范本,与大家分享。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一、创设情境: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题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p45第3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3.p45第4题。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表示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命名。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
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
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数学日记写得怎么样?
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这些线有什么线有什么不同点?并明确:这就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特征:线段有2个端点、直的,不能无限延伸,可以测量长度;射线有1个端点,直的,可以向一个方向延伸,不可以测量长度,直线没有端点、直的,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不可以测量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教师同时板书。
2、给出线段、射线和直线定义。
课件出示:
3、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射线和直线吗?学生回答略。
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回到。
4、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命名。
5.线段、射线和直线测量。
课件出示: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在教室巡视、指导。
6、区别。
(三)巩固练习。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
()没有端点,向两边可以无限延伸。
2、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1)线段有两个端点。………………………()。
(2)一条射线长3厘米。………………………()。
(3)小明画了一条长5厘米的直线。…………()。
(4)射线pq的端点为p。…………………()。
(5)线段可以向两端无线延长。…………()。
(6)直线有0个端点。……………………()。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归纳总结:
猜谜语(打一数学名词)。
1、什么有始有终?线段。
2、什么有始无终?射线。
3、什么无始无终?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
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
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数学日记写得怎么样?
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和光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以为新朋友给大家认识,想见见它吗?
生:想。
师:要见到它,可不容易,除非你能猜对老师的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服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生:毛线。
生:弯的。
师:说的没错。你能像办法让它变直吗?同桌讨论一下,然后把变直的毛线举起来。
生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用手拉。
师:一只手可以么?
生:不可以(说说理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的比老师还周到,真好!你们知道吗,刚才新朋友已经悄悄的和我们见过面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用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感知线段。
师:线段可以用表示。
仔细观察这条线段,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征?
生:直直的,有两个小竖线。
生:“立”字旁。
师:对了,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线段的两端。读一读。
生读。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两个。
师:谁能把线段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
生: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说的好极了(掌声),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子?
生想。
师:线段可调皮了,一眨眼就躲到图形的队伍当中去了,你能找到它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生判断哪些图形是线段,并说说理由。
师:第2个和第4个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个是横着的.,一个是竖着的。
师:总结:虽然他们的位置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都是线段。
竖着放,是线段吗?
生:是。
设计意图:借助毛线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借助形象直观的毛线,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
三、找线段。
生找线段并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线段。
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线段。
师:我们每天用的数学书,它的封面上也有线段呢。
生找并指一指。
师: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生:4条。
师:瞧,这4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隐去书的封面)。
生:长方形(四边形)。
师:孩子们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多边形,哪些是由线段围成的?
生: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那么圆是由线段围成的吗?
生:不是,因为它是弯的。
师:说的真棒!那你知道下面的多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四、做线段。
生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己做得线段。
生展示。
师:他做的和老师做的一模一样。
课件展示:把纸折一折,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比一比,看谁折出的线段长,谁折出的线段短。
生比一比展示。
师: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样比才公平?
生:把线段的一端对齐。
师:从刚才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知道:线段有长有短。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画一条线段呢?
课件展示画线段。
生画线段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找线段、做线段、画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讨论交流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们学的真快!老师忍不住要考考大家了,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第一关,想想做做第3题。
生读题连线。
师:连接这两点,还能连出其他的线段吗?
生:不能。
师:连接两点,只能画出1条线段。
第二关:想想做做第4题。
师:能连成几条线段?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生:3条线段围成了三角形。
第三关:想想做做第5题。
生连线展示。
师:4个点,连接每两点,连出了几条线段?
生:4条。
师:有不同想法吗?
生:6条。
课件演示连线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拓展练习。
猜猜图中有几条线段?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这两个特征。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
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
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32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