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学经验积累。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模板范例,你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流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竞争力的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宏观经济环境、组织接待环境、旅游业经济效益、交通环境5项指标及19个影响因素,对珠三角各个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在旅游业竞争力上可以划分出4个等级的结论。
关键词:珠三角;竞争力评价;指标;旅游业。
一、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旅游业竞争力是一系列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的结果,它的衡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独立性的原则。在借鉴前人关于竞争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从4个方面入手,建立了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本文所选取的15项指标均来自于的《广东省统计年鉴》。
(2)评价模型的构建。
旅游竞争力的测定属于综合评价的范畴。为了反映旅游竞争力水平,并且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本文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同时,为了寻找城市之间的相似性,对被评价的城市进行分类,本文又使用聚类分析法。
对15个指标综合分析比较困难,为了减少变量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本文运用spss软件,将15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主成分排名进行了分析。将珠三角各个城市旅游业的原始指标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原始指标数据计量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不一样,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为了消除对评价结果的影响,spss软件将对各个指标数据自动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表1中15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出3个主成分(表2),累积贡献率达到92.846%,即包含了原有指标92.846%的信息,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可以提取作为全局公共主成分。
由于原始数据间相关系数较大,为了便于解释各主成分的意义,采用正交旋转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载荷矩阵(表3)。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载荷大于0.3就是显著的,根据表中的载荷系数,选取大于0.7的载荷并分析变量的含义,从而可对以上3个主成分进行命名:
第一主成分f1的贡献率最大,为70.946%,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大专及以上学历在校人数、客车总计、星级饭店个数、客房总数、床位数、过夜游客人数、入境旅游者人数、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旅行社营业收入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其中有6个指标达到0.9以上,显著地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潜力因子。
第二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4.700%,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人均gdp、城镇居民消费性收入、工业增加值及公路里程这四项指标上载荷较大,可以认为是旅游业的'支撑因子。
第三主成分f3的贡献率是7.201%,它在客房出租率上表现显著,可以把它看做效益因子。
三、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以各主成分乘以相应的权重加总,即得到主成分分析综合模型。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珠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主成分值和综合排名(表4):
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珠三角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极不平衡,具体表现在排名第一的广州与排名第九的肇庆得分相差2.2个分值,并且只有两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表明其竞争力现状居于珠三角旅游业平均竞争力之上;后7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小于0,这表明它们的竞争力现状低于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业平均竞争力。对总体竞争力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珠三角的9个城市分为下面4个等级。
(1)第一等级――广州。
广州的旅游业竞争力在珠三角9个城市里面一枝独秀,其综合得分1.709627远远高于其他8市。说明广州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且优势还在扩大。广州在整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产业的功能定位上会对整个区域产业的布局和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
(2)第二等级――深圳。
深圳的综合得分是0.644663,它的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客车总计、过夜游客数几个指标均为第一,说明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有追赶广州之势,只是由于城市规模等客观原因在一些总量指标方面与广州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深圳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深圳作为新型的特区城市,其旅行社营业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稳居第二,具有追赶广州,抛开珠海等城市的潜力和实力,特别是其旅游收入是位于综合排名第三的城市珠海的近4倍,在珠三角的地位牢固不可撼动。深圳在星级饭店个数和客房总数指标上均居第二,与其后城市相比优势明显,但与广州差距非常大;客房出租率居第三位,表现其发展比较协调。
(3)第三等级――珠海、佛山、东莞、惠州。
佛山、惠州、东莞、珠海这4个城市属于珠三角旅游业较发达城市,它们与广州、深圳的差距较大,主要与各自城市在珠三角乃至在广东的地位、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相对来说,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广深”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带,所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地位均在广州、深圳之下,具体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实力上与两者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其潜力非常巨大,也显示了这些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4)江门、中山、肇庆。
江门、肇庆和中山处于珠三角旅游业一般城市,无论从其发展状况、未来潜力或是支撑因子、效益因子上看,其位置都比较落后。
四、结论与对策。
珠三角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实力与各自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流通活跃程度、城市综合经济活跃程度具有密切关系。从以上比较分析得出:广州在珠三角旅游业处于第一集团,深圳位于第二集团,佛山、惠州、东莞、珠海等4个城市处于第三集团,江门、肇庆和中山处于第四集团。结合珠三角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分析,可以得出珠三角的旅游业应是以城市经济竞争力为驱动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所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旅游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本节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探究区位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区的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丰富的课本素材和自我生活体验,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独特性;联系家乡实际,探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3.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
a.(1)(2)b.(3)(4)c.(3)(4)(5)d.(1)(4)(5)。
4.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分别是()。
a.甜菜、水稻b.甘蔗、水稻c.甘蔗、小麦d.甜菜、小麦。
a.广州b.深圳c.珠海d.佛山。
8.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9.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的工业基地的性质是()。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本文欲对其作一番比较。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五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这五种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模式形成的时间的不同。
从五种模式的形成时间看,苏南模式的形成时间最早,苏南模式的雏形产生在计划经济时代,从1953年-1978年,苏南农村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改革开放后,温州农民在缺乏国家投资、没有城市辐射、集体经济薄弱的条件下,以农村家庭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一举打破了“政府本位”的经济格局,率先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了以个私经济为基础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珠江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策,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则是在80年代中期以电子一条街出现为特征的,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就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随着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关村已经形成了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五种模式中,三城模式的形成可谓最晚,三城模式是山东的诸城模式、辽宁的海城模式和兴城模式的总称,是我国90年代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三城模式中最早出现的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特征的诸城模式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到来的1992年至1994年中形成的,而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海城模式和以私营合伙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兴城模式则相继形成于1993-间和-间。
2、民营经济形成基础的不同。
乡镇企业能首先在苏南地区异军突起,从而形成“苏南模式”,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温州的区位条件是远逊于苏南地区。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多地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温州农村的社队工业也有所发展,但它最终不能走上苏南那样以发展农村集体工业为主的道路。但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历史传统,温州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生活的压力而形成了走南闯北寻找生机的习俗,使得温州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温州乡镇企业在发展非农产业中,选择了较早放开并实行市场调节的日用小商品为主导产业,小商品的产值大约占了乡镇企业产值的七成左右,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珠江模式”的形成,其社会条件与苏南和温州又不同。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全区有华侨250多万人,港澳同胞278万人,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来看,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在引进外资构成中,港澳资本占绝大部分,小部分是华侨和国际资本。珠江三角洲了解国外信息,引进各种技术设备等也主要通过港澳地区。通过大量的经济往来,联办企业等为三角洲地区的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新技术设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苏南、温州和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都是脱胎于农村乡镇企业,走的是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它们的差异在于工业化的方式不同。而中关村模式则是依靠中国科研的最高殿堂――中科院及著名高等学府的雄厚的研究力量,以中关村的核心――电子一条街为例,全长不过几公里的一条街,沿途却聚集着30多所大学、80多所研究院所,荟萃着4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其智力密集度之高可想而知。80年代初,中关村的一批科技人员通过“下海”创办科技企业的方式,以经营贸易和计算机应用开发与集成服务起步,带动研究与开发,实现了技术、管理和市场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到1987年,中关村具有法人资格的民营科技企业148家,其中从业人员3800多名,工业产值2.2亿元,营业额超过9亿元。
作为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民营化改制的三城模式,产生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90年代正是中国深化改革时期,一方面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企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在所必然,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对其改制改革,不仅仅是国有中小企业的自身问题,而且为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进行试验、创造条件。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抓大放小”战略,使得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根据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指示,各地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20几种形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城模式。
3、企业制度特征的不同。
苏南模式是典型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模式,苏南的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农村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其所有制的基础属性便是以农村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因此,与城镇集体企业不同的是,苏南很多镇村两级党政组织及其代理人,既是乡镇企业的行政领导,又是集体资产的代表,其结果往往导致出现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州的民营企业是从个私经济发展起来的,私人独资企业是主要的制度形式,不仅个体企业、私营企业是独资企业,很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实质上也是私人或家庭独资的,另外一部分企业则为私人共同出资的合伙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产权清晰、机制灵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是通过对外开放而获得迅速发展的,因此,“珠三角”的乡镇企业的外向度很高,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大规。
模利用港澳资本建立“三资”企业,使得乡镇企业在引进外部资本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因此,80年代的“珠三角”乡镇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比苏南乡镇企业和温州个私企业规范得多。到了8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许多乡镇企业已通过内外开放,大量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以组建企业集团的方式,走规模经济的道路。而温州民营企业大规模的集团化直到90年代中期才掀起高潮。
中关村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挂靠在某些政府机构的名下(俗称“红帽子”),或以官办的面孔出现,但无论是靠商业贷款,还是由上级单位提供创办启动资金,经营若干年后,企业的产权已面目全非,无法搞清资产的归属,企业发展越快,产权问题越突出,产权问题最终成了制约高新技术企业“难长大”的根本性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几个人在一起就能举办一个公司,往往凭一时之激情办的公司,由于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企业创业时尚能志同道合,但稍有起色便分家,甚至于公堂相见。
三城模式是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的典型模式,因而所形成的民营企业具有鲜明的改制企业的特征,即企业制度仍然带有原有的企业制度的`烙印,换句话说,三城模式的民营企业的民营化是不彻底的。虽然表面上看,企业的产权已经清晰到了个人(如诸城大部分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为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形式,海城则出售给了个人,兴城出售给少数几个人),但是企业制度并不完善。
4、政府作用的不同。
从这五种模式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都与地方政府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密切程度来看,温州模式是最弱的,这是因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温州的民营企业都是由个私经济发展起来的,从属于私有制范畴。温州模式不但不能得到首肯,政府开始基本以“无为”管理的方式对待这一经济形态,政府早期的“无为”管理主要是既缺乏扶植能力、又无市场经济经验导致,而后来的“无为”则是温州市政府自觉形成的无为状态,尽量少干预经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为“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发展,进而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保护作用,降低了民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风险。
苏南模式发展初期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因此,经济学家把苏南模式看成是“政府推动”的模式。虽然政府的干预使得苏南乡镇企业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策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买方市场的出现)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人们对苏南模式开始提出了疑问。
珠三角的乡镇企业从一开始也是由乡镇政府参与或支持创办的,但也苏南的乡镇企业不同的是,珠三角的乡镇政府在乡镇企业起步后,就开始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利润承包责任制”等,尽量弱化对乡镇企业的直接干预,而将主要的财力用于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基础产业上,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从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来看,苏南模式是“强政府”,而温州模式是“弱政府”,珠江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
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科技园区中均设有管委会,且管委会中行政部门林立,使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趋向于准行政区域式的管理。但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基本上是自发的,在经营机制上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很大的干预。
三城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型制度变迁模式,从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到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个人业主制的民营企业制度形式的转变,时间之短(每个城市都只有2-3年时间)、改制面之广(几乎90%以上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及部分乡镇集体企业),没有政府的强制型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在企业改制以后,原来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产生干预和影响。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最强的是三城模式,苏南模式次之,其余依次是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最弱的则是温州模式。
1、自我终结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作为有中国特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苏南模式的局限性,实质上就是集体经济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随着社会大背景的改变,苏南模式的内在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实践证明,苏南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到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已“痛失全国领先地位”。从19开始,苏南各地相继二次进行了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的改革工作,改制的核心是产权的集中化,将所有制权集中于经营者个人或少数经营层,最终彻底地明晰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这样就从而意味着苏南模式自然而然走到了“终结”。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以及港澳的回归,珠江模式日益受到挑战。一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外资比重偏高,在出口结构上,一般贸易出口额比重偏低,而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偏高,出口贸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原材料,为外方加工成产品,再出口到海外,而广东的民营中小企业从中赚取较少的加工费。虽然加工贸易对于珠江三角洲经济贡献突出,但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资本多元化的今天,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正是通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品牌,而实实在在地扩大了出口额,与珠三角民营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外向程度很高,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影响不能低估。三是大量的在加工制造末端的民营企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行业中,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进入了恶性的循环之中。
3、寻求变革的中关村模式。
在经济过热的1992-1993年两年外,企业“死亡率”和“出生率”都维持较低水平。换言之,中关村大多数企业处于既“长”不大也“死”不了的维持状态。1994年我国《公司法》颁布时,中关村已有4229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发展越快,产权问题越突出,产权问题最终成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难长大”的根本性原因。
4、困惑中探索的三城模式。
“三城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改制后的企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时间吸引了全国众多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学习推广。但不久,由于“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诸城模式――企业资产以基本均等的方式卖给企业的所有职工,但导致了“小锅饭”,在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以后,职工失去了企业改制初期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现象开始出现;海城模式――企业资产整个卖给个别经营者,企业制度改变了,但职工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时,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的财富骤然膨胀,导致的收入和财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企业职工大为不满,原来作为国有集体职工的那种优越感使得他们对企业经营者产生了抵触情绪,劳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兴城模式――企业资产卖给了少数几个经营者实行合伙经营,但由于合伙企业的局限性,企业规模往往难以做大。为了解决改革前未曾料到的矛盾,三城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模式,向其他模式转变:诸城向海城转轨,想把分散在职工手中的资本集中给个别经营者,以期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成长壮大;海城向兴城转轨,为了克服单个资本的种种弊端,在职工还没有购股热情的情况下,把“兴城模式”作为过渡选择;兴城向诸城转轨,因为职工意识到造成自己与经营者财富悬殊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股权,要求拥有股份的愿望强烈。这就是被理论界称为“三城模式转磨之迷”。
5、走出温州的温州模式。
温州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八十年代初中期的农村家庭工业,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股份合作制经济,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困扰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姓资姓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温州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正名,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产权制度上,单元化的资本结构开始走向多元化;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始大量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并形成了上百个以专业化分工为主线的民营企业集团;在企业的经营模式上,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小商品发展模式,走上了品牌化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道路;以农村经济能人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通提高了素质,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这些新特征,被理论界称之为“新温州模式”。事实上,“新温州模式”的提出,并不是对温州模式的否定,而是对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的展望。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民营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相继陷入困境或出现裂变的同时,温州经济强大的活力依旧,温州模式已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无论是温州模式,还是“新温州模式”,都表明了在这个远离大都市的沿海中等城市,确确实实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不仅如此,温州模式还出于不断的扩展之中。温州模式已出于一种发射的状态,从温州向浙南地区,向浙江全省以及全国扩散。“温台模式”、“浙江模式”都是从温州模式中演绎出来的。
三、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变化的启示。
1、产权制度创新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从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模式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如温州模式,发展就充满活力;而产权结构存在着不清晰或不完全清晰的,如苏南模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困惑而停滞不前,甚至于出现衰落,最终到了“终结”的地步;同样,中关村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长不大,也是产权制度的制约所致。因此,发展民营经济,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民营经济,这个问题模糊有的话,就容易搞出些似是而非的类型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已逐渐受到动摇,这使得很多人感到了疑惑,说发展民营经济有问题,但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确实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国民经济就发展得好,老百姓生活就富裕,国有集体企业下岗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当前,理论界对“民营经济”一种比较普遍的理解,认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按照这个理解,民营经济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公有制企业在内,这样,似乎提“发展民营经济”就不会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相抵触了。可惜的是,从各地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凡是产权不清晰的所谓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最终都陷入了困境,无论是乡镇集体企业、城乡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是承包、租赁等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以及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在创立或改制后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产权不清,归属不明,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发展民营经济,必须首先要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对于改制的民营企业,其产权必须明晰到个人,以充分发挥个人对其财产看护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国家或集体可以在发展潜力良好的民营企业中适当参股(但不控股),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大力培植民间经济的基础是实施民营化的根本保证。
和发展,不仅使温州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使得温州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得以顺利进行,近几年,温州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相当顺利,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前,民营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投向就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出资进行兼并、收购,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民营化的进程。
3、民营企业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已经过去,遍地是机会、到处是商机,依靠胆子大就能获取暴利的民营企业最好的资本积累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竞争开始加剧,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微利时期。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不再是简单地有了资金和设备,有了场地和人员,就能在市场上取得立足之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表现为企业综合素质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还将面临着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的国际化竞争。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即大量的企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行业中,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进入了恶性的循环之中。珠江模式面临的发展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摆脱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局限性,及时从传统的产业领域转移出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继续留在传统领域的企业,也必须改变原来的以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低层次的竞争格局。这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
从温州的民营企业发展来看,同样存在着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程度看,温州远不如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温州的优势在于体制创新。但由于温州的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其技术化程度的要求要低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在这些行业中,温州产品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竞争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温州模式”也进入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全面创新阶段,民营企业开始向规模化、公司制和品牌经营迈进,逐渐使企业摆脱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的低、小、散状态,“新温州模式”的提出,正是这种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描绘,它是温州民营企业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一个过程。从温州模式到“新温州模式”,表明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除了要做好制度的文章外,还要重视企业内在的素质,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企业的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的要求。
作者:谢健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都市群。“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目录区域简介区域范围区域简介。
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上有160多个基岩残丘,距今约6,000~2,0时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西樵山、阳山、五桂山、崖山等。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又叫南粤,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10~120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50多种。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目前三角洲上较大水道近百条,较小的港汊更多,交织成网。珠江分别由八个口门入海。入海处常有残丘夹峙,形势险要,称为“门”。著名的有虎门、磨刀门、崖门等。各个口门由于分水分沙的'条件不同,淤涨速度也不一致。蕉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平均每年外涨110公尺,磨刀门的灯笼沙为80~100公尺,而虎门、虎跳门一带则不足10公尺。珠江三角洲位于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方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由于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
区域范围。
概述。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1994年10月8日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珠海、东莞、中山、新会、鹤山、江门、开平、恩平、台山十几个中小城市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江三角洲。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1月8日,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现在正打造20粤港澳世界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运输工务司三方,首次合作开展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10月已完成研究报告。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门联合发布成果,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作为中国首个跨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company1987年第二版;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经济学家在考察一国经济发展时,已将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为了简便,在国内外经济论文中,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通常被统称为“东亚模式”。
阅读有关英文论文或著作时,可以发现,东亚模式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虽然仅相差一个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为东亚地区的各种模式,后者则指东亚地区单一的模式。
development,20april,1998.)。
westviewpress,.)。不少学者使用世界银行的提法“经济实绩优良的亚洲。
经济体”(highperformingasianeconomies)或“东亚经济体”(eastasianeconomies),也有一些学者使用“亚洲型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赞同世界银行在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报告书中提出的东亚不存在单一“东亚模式”的论点,明确提出,“在世界银行所涉及的八个经济体中,至少存在三种模式。日本、韩国、台湾的模式与城市经济体――新加坡、香港完全不同,应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这三个东南亚国家可被视为第三种模式。”
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性“东亚模式”论争的实质。
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性“东亚模式”论争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理论作为指导;第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否与东亚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
1990.)。
在“亚洲四小龙”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之后,东盟三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和越南的经济也相继得到了快速增长。日本政府与学术界认为,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所创造的“经济奇迹”都是引进日本直接投资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结果,也是与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模仿和复制日本早期经济发展的经验、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干预分不开的。
日本在东亚地区经济实力与影响的增强直接导致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及其经济实力的削弱。为了使美国势力重返亚洲,美国政府通过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用提供贷款和援助等方式,极力对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施加影响。美国通过提供有附加条件的贷款,要求受援国家和地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接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推行金融贸易自由化政策,实行非制度化改革。
forward,andp.366.)。不久,在对世界银行报告书《东亚奇迹》的论点进行各种批评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与之相悖的理论――市场增进论(注:该理论认为,东亚政府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仅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加强。参见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版,第2~10页。)。
asianstudie,1998;李晓西主编:《亚洲金融危机实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i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l: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article/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于______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_____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便利;很多地方是著名的“____________”,便于吸引大量_________________、先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经验及最新的.工商_______________信息。
(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_____________地区扮演“店”的角色,__________地区扮演“厂”的角色,___________在前,_______________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经济繁荣,_______________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4)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带来一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2.连线。
“前店后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请把“前店”“后厂”与相应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后厂”港澳地区。
答案:1.(1)2080港澳东南亚海陆侨乡外资技术管理科技。
(3)土地外向型产业。
(4)环境社会。
2.“前店”——港澳地区“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3.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
a.(1)(2)b.(3)(4)c.(3)(4)(5)d.(1)(4)(5)。
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
a.甜菜、水稻b.甘蔗、水稻c.甘蔗、小麦d.甜菜、小麦。
a.广州b.深圳c.珠海d.佛山。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company1987年第二版;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经济学家在考察一国经济发展时,已将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为了简便,在国内外经济论文中,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通常被统称为“东亚模式”。
阅读有关英文论文或著作时,可以发现,东亚模式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虽然仅相差一个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为东亚地区的各种模式,后者则指东亚地区单一的模式。
[1][2][3][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初期,东亚十个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进程不同,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不悬殊。目前情况大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是最大的。
从共性的角度考察,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相继形成了至少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1)“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东盟三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3)菲律宾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中国和越南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注:根据发展经济学与开发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指标应包括:(1)反映经济增长的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及其增长源要素。(2)经济部门结构变化与产业部门结构变动指数。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农业在gnp中的比重、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以及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及发展情况。(3)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与经济自主能力全面提高的外部平衡指标,包括一国gdp中的外贸依存度、主导产业的外贸依存度、外部储蓄在资本形成中的比重、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4)能显示经济发展实绩的社会经济的指标,如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受教育情况、就业比例、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程度等。)。从特性的角度考察,东亚每一个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均有各自的特点。统计数据表明,属于同一类型的经济体中,其人均gnp与经济增长率要素组合、经济结构变动情况、外部平衡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类型发展模式的特征:(1)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np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与地区。(2)产业部门的结构转换具有跨越性特点。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中的新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陡然上升,产品高度面向出口。第三产业超前性跨越性发展,并向国际化、信息化迅速迈进。(3)具有较强的外部平衡能力。除韩国外,其他三个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均为顺差,经常账户长年持续巨额盈余,外汇储备丰裕,无外债负担。(4)反映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卫生与营养、人民大众受教育程度、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等普遍得到明显改善,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press,1989.)。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不同的特点。韩国和台湾表现为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再向高新技术制造业部门转换的特点。香港和新加坡则从服务业部门低生产率活动(如仓储贸易和非正式城市部门)向制造业部门、现代金融部门、现代商业贸易、运输与通讯等部门迅速转移,工业化发展进程呈非同步性。香港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只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1950~1970年)到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混合(1970年至今)。新、韩、台的工业化进程虽然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是,阶段的划分、产业扶持重点并非一致。新、港、台的外部平衡要比韩国强势,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长期以来都呈盈余,外汇储备额充裕,大大超出3个月进口贸易总额的国际标准,均无外债负担。韩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呈长期赤字,债务负担沉重。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因各自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新加坡、香港的生活水平指标被认为是除日本之外亚洲最高的,有的指标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韩国和台湾较为逊色,但台湾与韩国的收入分配要比新加坡、香港相对公平一些(注:以吉尼系数衡量,台湾为0.299(1987年),韩国为0.316(1993年),香港为0.453(1981年),新加坡为0.474(1984年)。)。
东盟三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凸现出以下特点:(1)经济增长与贸易。
出口在长达十多年期间呈良性互动增长状态,人均gnp有了很大提高。马来西亚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泰国和印尼则为中下等收入国家。(2)注重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农业部门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在gdp中的比重已显著下降。工业增长很快,资源型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非传统制造业发展很快,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3)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外部不平衡,这主要是外资的赢利汇出、债务偿还、外贸逆差、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造成的。(4)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但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与营养、婴儿死亡率、受教育程度等指数大有改善。绝对贫困指数随着经济增长有所降低,但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比较严重。
这三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也很突出。人均gnp差距很大,经济增长源也不尽相同。80年代之前,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资本投入除了利用本国储蓄之外,主要是用海外融资方式向外借贷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泰国则主要依靠大量的美国军事和经济援助。80年代中期之后,贸易出口和技术进步、金融部门对外开放等成为马、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结构变动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非同步性。马来西亚的工业化经历了四个阶段,泰国则为三个阶段。印尼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具有较模糊的特点,表现为从石油制成品出口的增加到非石油制成品出口的增加。90年代之后,经常账户赤字以泰国为甚,贸易逆差是其主要因素。印尼的对外负债数额最大。三国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差距甚大:马来西亚的各项指标远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准;泰国的大部分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准;印尼大部分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仅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在收入分配方面,泰国严重不平衡,马来西亚次之,印尼较为均衡(注:泰国的吉尼系数在1992、1994和分别为0.5313、0.5179、0.5114;马来西亚的吉尼系数在1989、1995和19分别为0.484、0.462、0.467;印尼19的吉尼系数为0.365。)。
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出以下特点:(1)国内低投资率。这是因为国内储蓄率和生产率都比较低。菲律宾经济年均增长率较低并伴随着“高涨―崩溃”反复循环经济发展周期的特点。菲律宾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下等收入国家。(2)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土地分配极其不公致使农业发展滞缓。工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尤以制造业为甚。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明显滞后。(3)贸易与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与赤字状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和外国贷款弥补。(4)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其贫困。
中国和越南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经济增长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建立在工农业快速稳步发展、投资与出口大规模扩张的基础上。人均gnp水平虽然较低,但增长速度很快。(2)部门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改变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畸形经济结构,建立了有重点的协调发展的部门经济结构。越南则逐渐地发展了重工业和基础工业。(3)贸易和资本的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4)一些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与营养、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等有很大的改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越南更快。1980至199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0.2%,1990年至1995年为12.8%。同期,越南为7.1%和8.3%。中国的人均gdp是越南的两倍。例如19中国的人均gdp为780美元,越南仅为370美元。部门经济结构变化也不同。9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越南在革新开放以前长期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可是,至今越南仍是一个农业国。两国的对外平衡能力大相径庭。中国的贸易往来栏目通常呈小幅逆差,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则长年赢余,国际储备长年保持充裕。越南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通常赤字,经济的外部平衡问题比较严重。从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与营养、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等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来看,中国明显高于越南。中国的收入分配指标低于越南。例如19的吉尼系数中国为0.403,越南为0.361(注:世界银行年统计数据。)。
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各经济体的政府(当局)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韩国政府、新加坡政府和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早期,主要采取直接干预手段,对有增长潜力和能创造就业机会的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干预。但在经济起飞之后,这三个经济体的政府(当局)对经济的干预便逐渐从直接转为间接,从有形转为无形。香港政府对经济历来实行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港府的作用表现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计划、制定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与补贴公共商品供给、重视工业教育和职工技术教育、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等方面。
东盟三国政府在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政策的连贯性方面均逊色于“亚洲四小龙”。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东盟三国都将工业发展的方向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然而,由于受到本国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政府在相当长时期内采取“中性化”的干预措施(注:所谓中性化政策是指政府在采取一种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另一种与之冲突的政策,以抵消前一种政策的效用。比如,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出口工业而采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及金融措施被保护贸易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汇率高估等措施所抵消。),阻滞了工业面向出口的转变。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亚太区域资本和欧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东盟三国政府放弃了原先设计的外联内扩、工农业综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在重要的经济领域实行自由化和非制度化的改革。
菲律宾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和低质量。以大地主为代表的菲律宾政府与美国垄断资本代表勾结在一起,支配着菲律宾的政治与经济。从50年代至今,菲律宾政府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措施和政策,最后都因权贵们的抵制而被篡改或抛弃。直到90年代初,菲律宾仍然未能实现工业发展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
中国和越南政府在转型经济的过渡时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并发挥了主导作用。两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之下,由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实施和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强制性与诱导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两国都在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机制的改革,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拉动下,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电子、电器产品的制造基地。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原材料和劳动力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加工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增速放缓,出口降幅增大,比较利益减弱,外源性经济乏力,不得不使珠江三角洲电子企业深化内需市场、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产业协同,增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调整转型的步伐!
(一)外向型经济瓶颈凸显,内源性发展日益强劲。
长期以来,珠三角经济圈的多数电子企业以外贸出口订单的oem外源性经济为主,这种出口导向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发展模式,是集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开放度优势于一体,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需要和时代机遇。但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肆虐,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贸出口受阻的背景下,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暴露出其历史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内凝外联,扬长避短,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保增长,培养和壮大企业内在扩张力,推进企业本土化市场内生机制的塑造和确立。
(二)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电子企业经历了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发展过程,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这些企业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规模迅猛扩张,企业素质显著提升,并经过新一轮的并购和重组,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转型,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创新型企业转型,产业分工愈来愈细,品牌自主创新意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愈发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加速。
(三)地缘优势弱化,产业软实力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格局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地缘优势逐渐减弱,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
(四)产业转移不断提速,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全球来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梯次转移趋势方兴未艾,基于地理位置、配套政策和劳动力方面的因素,长三角相对珠三角的优势正在逐渐凸现,国内的产业集群可能出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迁移,这使得珠三角电子企业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五)产业集群特点突出,区域互动发展趋势显著。
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地区结构上向珠三角集中,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了企业区域战略协同能力,增强了企业在差异化、技术创新、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产业链、价值链整体创新水平,各区域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各区域的“一体化”运作和共同发展。
(一)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全球产业逐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出现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电子信息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联合国12月发布的报告预测:20世界经济有望增长2.4%。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开始好转半导体领域出现复苏迹象。根据idc、gartner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0年全球it支出将增长3%以上软件支出将超过5%相关的服务市场将达到两位数增长;displaysearch预计全球彩电出货量比20增长6%gartner预计手机将增长12%、微型计算机将增长12%sia预计集成电路将增长10%以上。
产业国际分工趋势明朗,产业梯次转移速度加快。当前全球电子信息工业转移的速度正在明显加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正在进一步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及部分产品的研发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全球经济复苏、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必将给珠三角电子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成长动力和福祉。
(二)国民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回升相好的趋势明显。
国家扩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3g与td、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举措的出台,有力地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增长,为珠三角电子企业由外源性经济向外源性经济与内源性经济并重转型注入活力,树立底气!
(三)泛珠三角框架的构建与日益完善,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融合和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珠三角电子产业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建立协调、开放、公平的区域市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载体建设日益丰富,展会经济成效卓著。
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借力各种展示互动、经贸合作、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展会、广交会、东莞电博会、深圳高交会、惠州数码节、品牌展会等产品及文化传播载体,对推动珠三角电子产业升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禀赋和投资合作平台。
(五)产业本身具有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的先天优势,信息化步伐加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10月2日—17日,在师党校的组织下,我们秋季学习班在党校教师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这次江、浙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收益匪浅。透过学习考察,我们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江、浙的魅力,理解了超多新视点、新思路。江、浙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江、浙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能够借鉴的经验?现将我本人的学习考察状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在中国,最有实力的经济省份中,浙江有着明显的优势——全方位的开发,均衡的经济发展。它有着中国最优越的金融环境,最多的对外投资,最多的百强县和千强镇,也是连续几年赚取外汇最多,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浙商”、“温商”也成为近十年最蜚声海内外的投资军团。而中国自我的名牌中,浙江品牌更是家喻户晓:娃哈哈、红蜻蜓、奥康、吉利……其拥有的中国第一已不胜枚举。虽然只去了千岛湖、西湖、海宁等地,我一向在想,到底是怎样的魔力,让一个以前并不发达的地方迅速跃居为中国富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可是我认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与浙江的政策环境、人文和教育环境、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感受一: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据了解,浙江在改革开放前一向是个“一大三小”的省份:即人口大省、资源小省、国家投入小省、工业小省。
能够这样说,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路可选的结果。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并非是对民营经济有清楚深刻的认识,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取,此刻看来,浙江这样的“牛”,却是被“逼”出来的。浙江人认识到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务必主动寻找适合浙江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模式。强烈的脱贫欲望,让浙江人坚忍不拔,他们自比为“野草”——善于从石缝中求生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浙江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千家万户创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离乡背井,肩挑背扛各种商品出此刻全国各地,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于是浙江民营经济如星星之火,几年间燃遍浙江各地。浙江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大转变。在整个转变的过程中焕发出来的精神尤其让人叹服和学习。他们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新精神,让我们叹服。正是这种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底蕴给浙江民营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力量给人的震撼也是此次浙江之行尤其打动我的地方。
感受二: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这次浙江之行,所到之地,可赞可叹、可圈可点之处随时可见,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所呈现的铺天盖地、热浪滚滚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在参观了江苏的张家港市永联村后,一个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让我们惊叹,华夏第一钢村——永联,这个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用心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群众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
在xx考察的三天里,透过听、走,看,它之所以经济发展的很快,成功经验在于: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xx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
恒招商。在招商中,xx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用他们自我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钉在项目上”,“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人家脸难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
在学习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到,江、浙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有很多东西我们是能够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
(二)加快经济的发展,务必学习借鉴江、浙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透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突破。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没有区位优势,靠政策不现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务必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是全社会的事。
(四)加快经济发展,务必认真学习江、浙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树立克难奋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树立建功立业、永于奉献精神。坚持“要么不说、说到做到,要么不做、做就做成”,在落实上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对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工作任务,要振奋精神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创新思维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退缩,不因竞争强而畏惧,始终要瞄准一流,赶超一流。要努力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拿出一股虎气,使出一股拼劲,“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倾尽全力、绞尽脑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兵团的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199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建立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共7个省辖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所属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高要两县,面积4.16万平方公里,人口2262余万人。它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划原则建立的经济区,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商品经济最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因开放程度大、经济发展快、收入水平高而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板。以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综合经济指标为例,人口约占广东省30的珠江三角洲,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广东省的份额均是人口比重的2-3倍以上,是广东省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地位也很突出,人口只占全国的1.82,第三产值增加值占全国的11.09,而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34.0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1.13,是全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事实上,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无疑,由于珠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快速实现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道路,对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转变,推动经济起飞并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做出贡献起了很大作用,成为我国较早实践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范之一。
第一条为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促进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三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是综合性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指导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域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对辖区内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实行管理;。
(三)组织市域规划的修编。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省人民政府报送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计划及建议,并每年报告实施情况。
联席会议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参加,对确定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提请修编《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并作出决定。
专题会议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召开,对涉及珠江三角洲的省域规划和市域规划的编制、一级空间管治区范围的划定、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等事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八条涉及珠江三角洲的省域规划和市域规划应当与《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相协调,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
第十条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及其所辖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总体空间布局原则,合理调整和优化市域产业和空间结构,落实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的发展指引与管治要求,促进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一级空间管治区范围由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提出具体的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一级空间管治区管理规定,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保护范围和控制要求,并予以公布。
二、三、四级空间管治区范围由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依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在市域规划中划定,并明确相应的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经省人民政府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后,应当予以公布。
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
(二)区域性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对区域人文环境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等)的保护和利用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确定为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协调后,依法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十三条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调整,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建设项目,导致城镇群总体空间结构和重大设施布局发生重大变更的,省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对《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进行修编。
修编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二)城镇群环境容量和资源使用的状况;。
(三)城镇群发展的目标与总体空间结构;。
(四)主要城镇、产业聚集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
(六)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的划定原则与管理要求;。
(七)区域性交通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重大设施的发展规划;。
(八)规划实施的时序与保障措施。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修编草案应当由省人民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和专家评审会议进行审核,并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十四条珠江三角洲一级空间管治区范围的划定、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修编应当征询公众和专家意见。征询意见可以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方式。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镇群发展的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对各级、各类空间管治区进行监测。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省监控信息系统提供空间信息数据。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或者本条例的行为应当及时查处。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擅自更改一级空间管治区范围或者不按要求进行保护和控制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核发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的,由其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本条例所称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以及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
省域规划是指省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或者直属机构组织编制的城乡建设、国土、农业、林业、交通、能源、环保、水利等规划。
市域规划是指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本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
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步缩小,现代冶金、采矿、电力等设备制造业,飞机、汽车、轮船制造业,大型及精密机床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宇航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众多工业行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同时,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作者:熊国平作者单位: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江西南昌,330046刊名:价格月刊pku英文刊名:pricesmonthly年,卷(期):“”(3)分类号:f4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县教育体育局班子会议研究,3月22日,xx县教育考察团一行46人赴xx市xx县学习考察教育工作,考察团在xx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黄祝华和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成文辉等陪同下,就学校党建、学校文化、学校建设与管理、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等方面先后考察了xx县源南学校、濂溪中学、xx外国语学校、xx镇中心幼儿园、xx镇中心学校五所学校,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开展座谈等形式向xx同行学习。xx学校超前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学校文化、严谨的教育态度、科学的教育策略,给每一位考察学习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xx教育经验特色。
1.全面加大教育投入。一是打造一流硬件设施。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了“四个统一”,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的学校面积、校舍面积等各项指标均达标,各学校(园)均有塑胶跑道,功能房齐备,除具备常规性的功能室外,还建有机器人、创客、古筝等功能室;二是教师配备充足。除每年很多招聘教师外,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教师,每人每年5万元的酬劳,每年聘请80人,以满足学校需求。
2.党建工作内涵丰富。源南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团体、全国礼貌学校、全国民间文化进学校示范学校,校党总支书记龚德凌同志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是十八届、十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先进事迹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为报道。源南学校经过顺利实施“十九大党代表示范引领工程”,高标准建有党建室、校史室、研习室、德凌工作室、龚全珍工作室、党性和师德师风教育馆等党建阵地,“党建+立德树人”项目,让支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志愿服务”项目,让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德凌工作室”改造升级,让党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很好地展示了源南学校党建和学校工作的发展历程。学校党建阵地建设力度大,党建工作特色明显。学校党支部全面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三看三争”、“五比、三优、三满意”、“三走进、三贴近”、“评选优秀党员示范班”、“优秀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做到“五联五做”(一是党员联系村小,做村小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二是党员联系班级,做班级师生圆梦的陪伴人;三是党员联系教研组,做教学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四是党员联系教师,做教师事业成功的帮扶人;五是党员联系学生,做学生幸福人生的呵护人)。
涌现了一大批龚全珍式好党员。工作方式富有创意党员作用得了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学校文化各具特色。(1)源南学校——“德润学校,书香画韵”。该校对学校整体学校文化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进取打造了“五联五做”、经典诵读、地方农民画、细节管理文化、“五常”教育为主的少先队课程开发等五张名片,先后设计建设了党旗飘扬、七彩画廊、乐群笃教、源远流长、惜时励志、星光灿烂、知书达礼等七个主题区域,将人文与自然、学校文化与办学理念充分融合,让特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氛围在学校每一处角落弥漫;(2)xx外国语学校——全力打造丰富的楹联文化。从“一至亿万”的楼文化到路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丰富而多彩,异常是“梦想塔”的设计,让人脑洞大开,惊叹不已;(3)银河中心幼儿园——讲好师生幸福成长的故事。该园的设计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异常在学校文化方面最注重讲好师生成长的故事,将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景以电影式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二、对我县教育工作的启示与提议。
(一)启示。
1.加大教育投入是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xx教育之所以能够坚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首要原因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走“科教兴县、教育强县”发展之路,始终以“打造全国教育的xx样板”为追求,做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教育督导制度为抓手,二是坚持以教育督导创新为突破口,三是坚持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2.加速理念更新是学校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参观的几所学校(园),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主张都是学校校长(负责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的体现,既与时代接轨,又处处坚持原汁原味,注重自我品味的呈现,而不是“人云亦云”、人做我做。
3.加强日常管理是打造教育品牌的主抓手。学校的制度建设、特色文化的打造、教师的成长激励、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最能体现一个学校日常管理水平的。在宣风镇中心学校最能体现学校日常管理精细化、人性化的有三点,一是学生对来宾的礼貌,二是学校整洁的环境,三是学校少先队活动室和教师成长室的精心设计,这三点都充分体现出学校管理者的理念与水平。
4.加快内涵发展是提升办学品位的好渠道。未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更在内涵建设,异常是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源南学校知行合一的广场、外国语学校的楹联文化、银河镇中心幼儿园的移动储物柜、宣风镇中心学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都是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都是学校管理实事求是“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足了功夫的最好见证。
(二)提议。
对照xx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学校文化、精细的学校管理,反思xx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当前,我们正走在优质均衡发展的通关路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如办学条件有待加强、教师结构不合理、乡镇公办园建设还有很大困难等发展瓶颈。如何突破瓶颈,续写xx教育新篇?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县教育工作者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注重内涵,发展特色,打造品牌,为实现xx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加大教育投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异常是加大对乡镇教育附加的使用督导,确保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争取在两至三年内实现校校有塑胶跑道,校校有精美党建室,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2.加强校长本事提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理念与实践本事决定学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要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乡镇队伍。加大校长培训力度,提升乡镇办学治校本事,打造高品质学校。校长要实现四个转型。一是由教学与质量的一般保障者转变为课程设计师;二是由制定和规范的一般建设者转变为学校文化引领者;三是由关注技术与事物的“教育看护者”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导航人;四是由教育、办学的执行者转变为富于理性的“教育家”。
3.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一是要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卓越的校长往往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校长要引领全体教师基于历史,梳理并提炼学校文化元素,提炼学校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学校文化体系。所谓“文化”建设,应当是确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并且一以贯之、孜孜不倦地引领师生向着它渐行渐近,直至“内化”为精神,外显为自觉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二是要充分挖掘国家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提炼属于本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打造“一训三风”,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成立各种社团,长期坚持社团活动,逐渐构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项目建设;三是努力营造优美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是产生润物无声效果的“湿地”,学校内大到装饰建筑,各类文化墙,小到花草树木,不仅仅要格调高雅,并且一景一物都应有自我独特的语言,都应对师生具有启迪或者感召作用,都能与师生发生进取的心灵“对话”,让其享受到美的环境文化的熏陶。
一、“珠江模式”的内涵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三来一补”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这里所指珠江三角洲,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单元,而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又称为“小三角”.它的范围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佛山市所属的南海、顺德、高明、三水;江门市所属的新会、开平、恩平、鹤山、台山;广州市所属番禺、增城,深圳市所属的宝安、龙岗,惠州市所属的惠阳、惠东等县级单位.土地面积2.27万km2,人口近万.
作者:查振祥zhazhengxiang作者单位:刊名:特区经济pku英文刊名:specialzon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f1关键词:。
4月28日午时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xx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学校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景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第一考察学习小组本次共考察参观了3所院校,其中高职院1所、高职校2所,考察的资料主要有高职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系部管理模式、内部分配制度等,较之这三所院校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等,我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必须差距外,而与徐州经贸高职校、徐州财经高职校差别不大。
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系部二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个系部,各行政处室主要做好服务、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职责明确、责权分明,整个学校严格按照制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行。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善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提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能够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必须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职责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本事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入新校区后,在校学生人数、班级数急剧增加,有可能会出现一位教师担任1个及以上班级班主任的情景,而对班主任的考核必须强化,奖惩力度要加大。此外,还可借鉴其他高职校的模式,即从校外聘用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每人负责2~3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构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进取性。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比较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二)经济总量与结构。
1.经济总量。
从表2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1亿元,占全国的19.87%;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亿元,占3.09%。前者为后者的6.4倍。(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
表2各大区经济总量。
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
表3和表4报告了各大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其中,有5个地区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4)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5)各大区城市化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50%的只有3个地区,分别是东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除此之外,所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在40%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30%。
表3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2001年)。
表4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2001年)。
(三)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设施。
从表5可以看出,(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4)综合起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最好;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也相当不错;而大西北地区交通条件最差。
表5各大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公里/千平方公里,2001年)。
2.城市基础设施。
从表6可以看出,(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4)总的来看,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表6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2001年)。
(四)对外开放。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1)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0.42%,进口占41.80%,出口占38.90%,实际利用外资占37.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35.19%;进出口依存度为110.44%,进口依存度为59.63%,出口依存度为50.80%,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32%。(2)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3)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
表7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表8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五)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
1.市场规模。
从表9可以看出,(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20.51%。(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
2.居民购买能力。
表9各大区市场规模(2001年)。
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2001年,八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为0.6158,小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9592的均方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均方差为0.5530,小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
表10各大区居民购买能力(元,2001年)。
3.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已基本上实现小康。在城镇,彩色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各地区差别不甚明显。在农村,一些传统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为扼要反映各大区在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上的差异,本报告选择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和摩托车拥有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比较。见表11。
表中可见,(1)南部沿海地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高。2001年,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27.5台,拥有移动电话76.4部;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6.9台,拥有摩托车57.4部。(2)总体上看,沿海三大区城乡家庭拥有典型耐用消费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就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难分高下。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彩电的水平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北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的水平又高于东部沿海地区。(3)就城镇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区。2001年,大西北地区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7.1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20.4台;拥有移动电话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52部。(4)就农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2001年,西南地区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37.7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39.2台;拥有摩托车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46.5部。
表11各大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台或部/百户,2001年)。
4.生活条件。
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很多。这里选择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万人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对各大区的生活条件进行了比较。比较表明,(1)大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多,2001年,达31.1平方米;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少,为22.1平方米,比大西北地区少9米。(2)东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多,2001年,为37张;西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少,为20张,比东北地区少17张。
表12各大区生活条件(2001年)。
(六)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
1.投资和财政能力。
表13和表14表明,(1)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2001年和前8个月,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21.29%、21.23%和22.96%;大西北地区最小,上述三个时期的比重分别为4.32%、4.54%和5.21%,比东部沿海地区小16.97、16.69和17.75个百分点。(2)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论,沿海三地区的投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在沿海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南部沿海地区。(3)从财政能力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1.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其他任何地区,达1239元。(4)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来看,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差,2001年,其比重只有2.8%。然而,从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最差,人均只有300元,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4。(5)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均小于其人均财政支出。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各地区均有财政转移支付。从人均水平上看,大西北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达999元;南部沿海地区获得的最少,为245元。
表13各大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表14各大区财政能力比较(2001年)。
2.技术开发能力。
从表15可以看出,(1)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量看,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最多。2001年,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占各地区总人数的16.53%。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也不少,南部沿海地区人才总量较少。西北地区人才总量最少,2001年,比重仅为5.19%,比西南地区低11.34个百分点。由于改革以后,民营部门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多,上述人才总量分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2)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水平看,东北地区人才最为富裕。2001年,东北地区每万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2名。其次,为大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最为匮乏的是西南地区,同年,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127.2名。此项标与前项指标似乎给了人们以相反的印象。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各大区人口总量存在着巨大差异。(3)北部沿海地区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最多。20,其研发费用占各大区研发费用的28.87%,超过各大区总费用的1/4。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投入也比较多。大西北地区的投入最少,年,其投入只占1.53%,不足各大区总费用的1/50。(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人才培养能力较强,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弱。2001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16%,大西北地区只有1.53%。在沿海地区中,南部沿海地区人才培养能力最弱。
3.产业能力。
表15各大区技术开发能力(2001年)。
注:a为2000年数据。
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77%,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0.13%,均不到全国的1%。
表16各大区产业能力(%,2001年)。
4.商业联系能力。
表17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人员往来最为频繁,大西北地区最为稀少。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旅客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8.38%,大西北地区占4.59%,前者高于后者13.79个百分点。(2)北部沿海地区货物运输最为繁忙,大西北地区最为冷清。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30.52%,大西北地区占3.55%,前者高于后者26.97个百分点。(3)北部沿海地区交通工具最多,大西北地区最少。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57%,大西北地区占4.82%,前者高于后者17.75个百分点。
表17各大区商业联系状况(%,2001)。
5.经济活力。
表18表明,(1)从当前的经济活跃程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2000和2001年,gdp分别增长10.8%和10.3%;西南地区最弱,gdp分别增长8.2%和8.5%;前者比后者高2.6和1.8个百分点。(2)沿海三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强于其他地区。2000年,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01年,三地区经济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表18各大区经济增长(以上年为100)20002001。
东北109.2108.7。
北部沿海110.0110.3。
东部沿海110.3110.8。
南部沿海109.4110.4。
黄河中游109.0109.1。
长江中游108.9108.8。
西南108.5108.2。
大西北109.2108.6。
三、简要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本报告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2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沿海三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投资机会。
――大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本地市场小,对外联系不便,发展之路最为漫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省重要科技资源,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14个城市,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个城市,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构成的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着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一体化,珠三角的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轨道、绿道“双道”建设,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15个城市(含2县)大经济圈悄然形成,珠三角内部城市走向有机融合。
本学期我所任教课程的是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师间的竞争合作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任务要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的成绩。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学生不能放任自由,所以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在考试研究方面,积极参加本科组就二年会考、初二年级的会考进行经验交流与讨论。在前几年的教学基础上,初二的会考复习针对本校和学生情况,积极与本科组其他老师和其他兄弟学校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初二年会考教学复习方法。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31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