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热门17篇)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热门17篇)



教案模板可以用于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情景教学教案模板:这是一份情景教学的教案模板范文,以情境为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高大挺拔怎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高大,高大什么意思?

(教师挺了挺身体,做“高大”状。)。

生:像李老师一样就是高大。

师:谢谢,跟同学们比我算是高大了。什么是挺拔,谁上台站站,站出挺拔的姿势。

(有意识地地叫了班上个子最高的一位学生,他平时走路微驼。)。

生:高大挺拔在课文中是形容白杨树的。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尽头,高大的白杨树笔直地挺立在那里,真了不起。

生:茫茫的大漠中,只有几株白杨树挺立着,直入云端,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赞美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往往需要教师在细微处做“大文章”,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以启发。让学生上台站站“挺拔”的姿势,既让大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给了这个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和教育。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2课时。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同教学重点。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小学语文说课稿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

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

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

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此刻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

同时本文还具有必须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语言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从而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

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头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资料。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有声读物-二年级上册15#3(点击即可播放)。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

课文二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三、一、十”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进取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迁情入境初现英雄形象。

教学开始播放滔滔洪水席卷大地的场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定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之后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境如何?学生会动情地说心境很难受、悲伤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境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文字结合画面带来的双重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想象。进而使学生凭借想象,深刻体会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之大。这时教师适度地向课外延伸:是啊,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有人去治理过洪水但都失败了,洪水反而越发肆虐。难道老百姓就将永远生活在灾难中吗?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决心排除万难,治理洪水。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大禹这一英雄形象初现了。学生也将自己对洪水的愤恨、百姓的同情转移到了对大禹的身上。之后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拉进了学生与本文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将学生带进了治水的情境之中。

品读、想象凸现英雄形象。

紧之后第一小节的提问说:是啊,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过程是怎样样的呢?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词的概念若能与生动、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学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理解词的意义。所以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吃哪些苦呢?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对教材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学生可能会说“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时,会被毒蛇咬伤,甚至会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时一不细心就会被洪水冲走;夏天时会被晒得中了暑、冬天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等等。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深刻的体会出了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想象、表演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干就是13年,这时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按课文资料填空。然后问:读到那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本事,因为仅有敢于质疑,才能有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可能会问:大禹为什么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等等。同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小结到:是的,这么多年了,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时出示第二句话,填读。之后教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儿子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应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样回答他呢?让学生带着设定的问题分组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虽然稚嫩,可是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进取性,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表演结束后教师趁势说到:大禹难道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你想替大禹对他的妻子、儿子说些什么吗?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当学生的被大禹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时,紧之后问到:你此时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升华情感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画面,问学生: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构成了比较。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引读最终一句话)学生也在思、说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这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性: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中有对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对大禹的感激、歌颂。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此刻了学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在此感悟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语文《白杨》片断赏析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生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展现出来。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课题:课题:3、白杨教案。

课题:3、白杨。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预习+展示。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学生分角色朗读5—1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3)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4)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5)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小组长组织讨论学习,在笔记本上记下答案。

4、展示,纠正。

5、对照黑板上的答案,修改自己的笔记。

五、课外拓展。

1、从白杨树和这位爸爸的身学习到什么?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白杨》的作者是,文章赞美了生长在的白杨,它们具有的品格。

2、文章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在赞美白杨,实际上是在赞美。

3、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人民称为戈壁,顾名思义全是沙子和石块,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白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二、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了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在我国()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2)课文写一位在()工作的父亲,向()介绍()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不怕艰苦的高尚品质。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感受白杨的品格。)。

一、导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小白杨》,谁来说一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白杨》一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读懂)。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内容。

2、谁来说一下,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文中那些地方你没有读懂?v问题列在旁边w。

三、细读理解(思考提出的疑问理解课文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地方。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的卫士?这个问题谁解决了?

高大挺拔。

坚强不屈。

4、指导朗读。

(1)能把白杨树的高大坚强读出来吗?请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儿读得好?

(3)还想给她提点建议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4)赛读。

(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的白杨树呀!在风沙面前,你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你像松柏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你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你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的卫士,有谁想读,请站起来一起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1)请同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孩子理解得好?

(2)指名回答。

过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5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在沙漠中工作的情景。)。

5、学生自由读“他们只知道……”一段,并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

指2―3名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决爸爸为什么笑了?)。

四、欣赏与表达(当学生的情感到了高潮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1、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果展中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

(展示美丽的新疆图片)。

2、欣赏老师自编的小诗。

西北的风。

这里曾是风沙扬天。

这里曾是荒无人烟。

西北的风尽情地吹吧。

动情地讲述一个人间的神话。

雪白的长绒棉,甜甜的哈密瓜。

欢腾的骡马,高大的采油架。

飞快延伸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一处处风景赛江南,一座座工程披彩虹。

自豪吧!不屈的脊梁。

骄傲吧!西北的风。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的写下来。

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白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建设者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