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些具有创新和实用性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电教手段,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多个动画画面来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这一部分我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我首先出示这个画面,并说:秋天来了,天高气爽,请看,小天使来我们班做客了,她还带来两道题想考考大家呢。这么设计,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意境中来。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引导学生回忆做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为这节课的乘法竖式计算埋下伏笔。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这一环节我又出示这张画面,小天使见大家那么聪明,她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观察画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可能列出4+4=8、4_2=8、2_4=8三种算式,我选择4_2=8这个算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我请做出来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让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则结合学生的方法边板书整理边强调:当积是8时,8的位置应在哪?让学生明确:积的位置要跟第二个乘数2对齐。接着让学生认识乘法竖式中各部分名称。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竖式计算后,我趁热打铁,又出示这样的画面说:你看,小天使难不倒你们,她走了,可小猴又来了。他在问我们呢:我一共有几个桃果?怎么列式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以下两种算法:5_7或7_5,我则强调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有5个盘,每盘7个,就是5个7,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让学生根据算式列竖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情况。在学生汇报时我追问:这个算式的积是35,是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难点。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使学生再次明确当积两位数时,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
3、练习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第一题我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注意积的摆放位置。
第二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三个练习是多项填空题,
这样的设计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算法与算理。激起了全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回顾总结,点拨学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今天的课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能跟大家谈谈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将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也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加喜欢充满智慧与感情的数学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上节课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大诗人,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吧!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3、酒楼里客人多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读一读第2句。(板书)。
4、这些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写什么呢?
6、读诗句。读明白了什么?
7、师: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来是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诗人站起身来,向江边望去,他又看见了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吧!齐读。
8、过渡: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危险噢!想想可能会出什么危险?
9、再读4、5句,想象当时危险情境。结合看图。
10、当诗人看到这些危险的情境,也写下了一句诗,你知道是哪句吗?读读吧!
(板书)。
11、读了诗句,你们会想到什么?(渔民的艰辛和危险)课文的哪一句告诉我们了?读一读。
12、诗人范仲淹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于是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小结。
1、你学习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2、朗读全文。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1、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本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们知道几种常见的图形图形,通过折叠,剪切,打架学生的活动,简单的图形分解和拼凑起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初步形成有意识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技能,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主要使用折叠,剪切,比赛,说话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充分发挥空间的想象力。
学生在飞机图形的生活中有很多知觉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观察的操作中已经观察到,理解常见的四种平面图形,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和圆形,在此基础上学习这一课,学生们非常喜欢。有些学生非常英俊的能力,会用纸张折叠出几种图案;有些学生可以折叠图案;有些学生不会折叠。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应该注重教学设计。
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差,不喜欢乏味的解释和分析,对于学生的特点,本课通过自己喜欢的游戏教学教学,教学过程主要使用折叠,剪切,比拼,让学生操作,探索,观察活动,学习知识,为学生充分提供空间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的】。
1,通过折纸,切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图形图形的特点。
2,将使用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拼写出一些模式。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情况,激发兴趣。
创造一个戏剧的王国的智慧的情况,让学生欣赏国王画三幅画,审查了几个常见的图形图形,这导致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的宫殿这种情景设计,可以动员学生的热情学习,并通过国王的三个笔画学习飞机学习图形,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亲身操作,探索新知识。
新的赠款,设计突破了游戏,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打破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它可以娱乐,让学生在高中玩,在学校玩,教学效果不错,而在智慧的王国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第一个:折叠一下,剪一个。
学生第一步切割广场,总结了法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自己的帮助下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后面这种方法的内容探索学习。
二折:折叠,剪切。
让学生折叠矩形,三角形和圆形。(加强难度)。
(设计意图:矩形,三角形,圆形折叠成同样的两部分,有很多种折叠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实践探索不同的法律,在小组展示,交流,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反思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三,巩固和完善,发展思维。
第三个障碍:打一场战斗,谈论。
第一步学生享受各种各样的谜题,和谈论哪些平面图形从什么?法术究竟是什么?(设计意图:在同一张表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接受他人的观点,分享成功的经验。
获得智慧和更多的星奖,整个班的结束。
(设计意图:经过一系列突破性的游戏,学生学会在知识中发挥,培养活跃在教室气氛的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使用脑和大脑,充满活动,实现生动,活泼,积极和快乐的学习最终选择的智力多星,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他人,知道如何有一定的评价标准。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的学习方式,以期待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钟表图钟表图钟表图。
4时5分4时30分或4时半4时45分。
(4:05)(4:30)(4:45)。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电教手段,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多个动画画面来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这一部分我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我首先出示这个画面,并说:秋天来了,天高气爽,请看,小天使来我们班做客了,她还带来两道题想考考大家呢。这么设计,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意境中来。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引导学生回忆做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为这节课的乘法竖式计算埋下伏笔。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这一环节我又出示这张画面,小天使见大家那么聪明,她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观察画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可能列出4+4=8、4_2=8、2_4=8三种算式,我选择4_2=8这个算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我请做出来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让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则结合学生的方法边板书整理边强调:当积是8时,8的位置应在哪?让学生明确:积的位置要跟第二个乘数2对齐。接着让学生认识乘法竖式中各部分名称。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竖式计算后,我趁热打铁,又出示这样的画面说:你看,小天使难不倒你们,她走了,可小猴又来了。他在问我们呢:我一共有几个桃果?怎么列式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以下两种算法:5_7或7_5,我则强调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有5个盘,每盘7个,就是5个7,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让学生根据算式列竖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情况。在学生汇报时我追问:这个算式的积是35,是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难点。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使学生再次明确当积两位数时,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
3、练习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第一题我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注意积的摆放位置。
第二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三个练习是多项填空题,这样的设计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算法与算理。激起了全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回顾总结,点拨学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今天的课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能跟大家谈谈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将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也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加喜欢充满智慧与感情的数学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此诗的学习知道这是一首赞美江上渔者的诗歌,从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重、难点:体会捕鱼人所冒的危险。
教学材料:学生自制道具。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范仲淹。
2.重点字词的解释。但:只。
3.教师解释诗句的含义。
大江上来来往往的读书做官的人们,只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喜爱它,却不知捕鱼人所冒的风险。你看,江中那小船像一片树叶在大风大浪里摇摆飘荡,一会儿爬上浪尖,一会儿跃入浪谷又看不见了。
1.教师领读古诗。
2.学生有语气的练习朗读。
3.师生对读。
1.根据古诗的意思创编情景剧《江上渔者》。
2.请一部分学生表演古诗。
1.由学生描述所要画的内容。
2.教师讲明诗句书写的格式。
3.完成作品后讲评。
【赏析】。
有一天,范仲淹到江边去散步游玩,看到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想,这么多人在忙什么呢?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向过路人打听,原来这些人到江岸的唯一目的,是想买到味道鲜美的鲈鱼。接着,诗人进一步打听这鲈鱼有什么特点。人们详细地告诉他,因为这种鱼的肉很嫩,味道特别鲜美可口,但是很难捕到,数量不多,所以他们跑得很快,生怕被别人买光了;而渔民们捕这种鱼时必须冒着生命危险,驾着小船漂泊于波涛汹涌的大江之上,才有可能偶然捕到。“那么渔民们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捕捉鲈鱼呢?”范仲淹自问自答:那就是渔民们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只能下江捕这种鱼,卖了谋生。想到这里,他提起沉重的笔,怀着对渔民们的深切同情,写了《江上渔者》这首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里”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课文原文。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借助对现代文的学习理解古诗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情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领略诗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从而受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情感的感染,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里。
(打鱼人)。
教学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本文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鉴于这部分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这类现象的判断。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
(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
第1个环节,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同一图形不同颜色的平移图,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23……)。
第2个环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第3个小步骤是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每人画一张小树的平移图。
(这样让学生由发现——总结——应用使学生逐层深入了解所学知识)。
四)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2、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2)水龙头(3)推拉窗户核对。让学生判断。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都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性这样两次飞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扬善、惩恶、对敌斗争要机智勇敢”为主题的。《狼和小羊》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了狼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第二段写狼故意找借口说小羊把他喝的水弄脏了。第三段写小羊说明不是他把水弄脏的道理。第四段写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第五段写小羊又一次说明不是他在背地里讲狼的坏话的道理。第六段写狼暴露了本来的凶恶面目,向小羊扑去。
1、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汉字的经验和方法,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姿势。他们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演读更受他们欢迎。他们想象丰富、乐于表演,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但他们的问题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也能围绕某一内容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但往往不能独立的、主动地提出问题。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过程和方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
(3)通过朗读、讨论、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
4、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3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精读理解。
第三课时:指导学习生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懂得像狼一样的坏蛋要做坏事,总是要找借口的,对这样的坏蛋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二、问题导入。
2、指名说说狼和羊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子?
狼:凶狠、狡猾、干坏事、残忍羊:温柔、温和、善良、
讲道理、懂礼貌。
总结:
在人们的心目中狼总是个坏家伙,羊则是温柔善良讨人喜欢的。当凶狠的狼遇到了善良的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小羊》。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默读第一自然段,默读有助于我们思考。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狼在哪里遇到了小羊?(小溪边)。
狼遇到了小羊最想做的是什么?
狼会直接把小羊吃掉么?什么是找茬?指点:狼想吃小羊他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找一个理由他要去找小羊的麻烦,这就是找茬。相机板书。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性格特点(狡猾)狼究竟找的是什么茬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默读有助于我们思考,想一想每一句话说了些什么,每一段又说了些什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在黑板画出从左上往右下画一条小溪,这里高处就是水的上游,低处就是水的下游,狼在上游,羊在下游,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谁帮老师把他们贴到相应的位置。我们小朋友都知道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也就是从上游往下游流的,小羊即使把水弄脏了,脏水会不会流向狼那里?水不会从下往上流的。水从下往上就叫倒流,那么水会倒流么?小羊在听了狼的话后是什么表情?(吃了一惊)虽然他吃了一惊,还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狼说道理?(温和地语气)从这可以看出小羊的什么性格特征?(很温柔)谁来温和地和狼讲一讲道理?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出相应的语气。找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别读狼和羊的对话,提示读出语气,进一步加深狼和羊在同学们脑海中的印象。羊并没有把狼的水弄脏,可狼偏说羊把他的水弄脏了,这就是故意找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去年小羊还没出生呢!)可怜的小羊太冤枉了,他都喊起来了,他急着要为自己辩解。他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指名读,指导读出吃惊地、无辜地语气)再次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狼和羊的对话。羊去年还没出生,可狼却说羊去年在背地里骂他,这就叫(找茬)。狼第二次找茬有没成功,他同样不会甘心,狼还会再找什么茬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第六自然段。
总结讨论:
狼为了吃羊找了三次茬,前面两次,羊都据理力争,和狼讲道理。第三次狼再也没有耐心听羊解释,最终扑向了羊。为什么羊一次又一次和狼说道理,狼还是扑向了小羊呢?如果你是小羊你该怎么做?由此可见,像狼这样的坏家伙,他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和这样的坏蛋光讲道理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用我们的智慧去战胜他。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坏蛋,如果我们遇到了该怎么做呢?
希望在生活当中,小朋友能够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像狼一样的坏人。最后让我们齐读这篇课文,边读边在脑海想像狼和羊的不同形象,另外还要把他们各自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课后拓展。
当狼扑向了小羊,你们愿意让狼吃了小羊么?(不愿意)那好,请小朋友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小羊想一个好的办法战胜凶狠的狼,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办法更有智慧。
板书设计。
1、把水弄脏水不会倒流找茬(找麻烦、找借口、找理由)。
2、去年背地里骂狼还没出生。
3、小羊的爸爸骂狼。
今天我要展示的实验内容是:《电磁铁》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1课的教学内容,是“家庭用电”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是对电学知识初步了解后的一次探究,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电磁铁是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
二、实验目的。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希望通过次实验达到以下目的: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动手做一个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深入钻研的科学探索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变化的因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三、实验器材准备:
电池、电池座、电线、回形针、大铁钉、打火机、毛巾、开关、小磁针、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卡等。
四、实验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魔术表演(利用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为了导入新课,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一是用大铁钉去接触回形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回形针;二是用自制的电磁铁去接触回形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
我的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到深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们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直奔主题,节省时间,为下一步的具体制作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
1、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认识基本性质。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它直接影响着预期的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另外,它还是本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在指导学生做的过程中强调三点,一是绕线要按一定的方向,并且两端都要留出一定长度。二是两个匝数不同,分别为20匝和40匝。三是尽可能绕紧一点。结果,学生都成功制作了电磁铁。为下一步问题的提出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预设了伏笔。使本课难点的突破变得有迹可循,使学生的探究方向更加明确,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怎样研究?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及时引导,找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第二步,故事引领,设计方案。我鉴于学生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理解比较肤浅,在设计实验方案前,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做对比实验的故事,并且着重讲述了他是如何控制变量的。然后利用准备好的两组材料,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中科学家怎么做实验的,轻松设计出对比实验方案。
3、指导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按方案分组实验,记录结果,小组内交流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单。
4、汇报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展示交流是我们实验教学最核心的环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手段。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达成认知,真正体现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展示贵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交流,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生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他们是怎么展示交流的:(看视频)。
5、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展示,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补充,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巧妙引出伏笔,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利用科学小故事点拨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分析思考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发展。
三、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1、比较电磁铁和磁铁异同。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值得高兴的是——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磁铁有两极,电磁铁有南北极吗?怎样验证呢?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可课堂上时间有限,于是我鼓励他下课后可以组织同学一起探究,我也一直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
2、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3、谈收获、感想。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磁铁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首先,我启发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能运用了电磁铁;接着,我依托多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向孩子们展示了许多应用电磁铁技术的例子,如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磁选矿机、电铃、水位报警器等;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还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这些例子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将来更好的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
本环节的教学,我以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交流为主,这样,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内容,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进行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愿望。
五、实验现象:
1、消磁过后的大铁钉无法吸起回形针。
2、通电后的大铁钉吸起了回形针。
3、断电以后,回形针从铁定上掉落。
六、实验结论:
在大铁钉上按照一个方向缠绕电线,通电以后可以让大铁钉带上磁性,制作成简单的电磁铁,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当线圈的匝数一定时,电池节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池节数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大铁钉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带上磁性,实验前必须用火烧消磁。
2、电磁铁本身就是一个短路电路,因此通电时间不能过长,以免电线过烫而对手造成伤害。
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不一会,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仿佛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的人们。
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而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狼和小羊》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的扑向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恶,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要敢于搏斗。全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掌握“龇、脏”是平舌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寓言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对话生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方法。
1、读中品味词句,了解角色性格。
字词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本课内容生动有趣,为了使学生能体会文中内容,在第一课时,我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学生学会字词,为第二课时的朗读做好了基础。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寓意。
课文的重点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抓住这个重点,我设计了: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几次碴儿,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狼的话以低沉凶恶的语气来读,小羊则以温和、说理的语调来读。
3、展开讨论,课外拓展。
小羊一次次地讲道理,为什么最后狼还是扑向小羊?扑向羊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出各种结果,进而教育学生,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讲道理是没用的,要勇于同他们搏斗。
三、说教学过程。
1、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进行导入。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复习字词。
(3)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解课文内容。
(1)分别朗读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4、总结故事中的寓意,拓展。
四、说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从中体会故事中的寓意。但是教学中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处理上。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字词已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过,所以在本次教学中,字词没做重点处理。应多利用时间,朗读字词,为分角色朗读做基础。
2、在朗读的形式上稍有一些单一,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3、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
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五、板书设计:
狼和小羊。
狼羊。
凶恶温和。
找碴儿讲道理。
弄脏水水不会倒流。
说坏话没出生。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我”和刺猬和睦相处的故事,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想象第3自然段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人跟刺猬和睦相处的故事,感受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第3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和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无数事实证明,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你以前学过哪些这类文章?学生回忆并说一说。今天我们再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刺猬》。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己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认读字。
2.出示认读字,指名认读。
3.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学课文。
1.自己认真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按照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订正分段结果,并说明理由。
4.“我“是怎样和刺猬相处的,把你印象深或感受深的地方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做好批注。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5.指导汇报,体会刺猬的可爱和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把表现小刺猬可爱的句子练习朗读。
过渡:刺猬是怎样适应了我家的环境的?读一读第3自然段。
(1)投影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边读边想象作者家中的情景。
(2)指名读,说说我家中的情景和树林里的夜晚有什么相似之处。
(3)再读,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练习朗读。
四、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五专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本课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成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纽带,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感受。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到童话乐园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读准字词即可顺利得到通行证进入童话乐园。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
2、板画贴图,进入角色。
我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童话乐园的概貌,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贴到合适的位置,随后请学生带上头饰走进童话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活泼和谐的气氛。而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鸟的角色进入,拉近了与学生角色的距离。
3、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乐。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么使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抓住3、5自然段进行朗读感悟训练,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含义,用角色读,赛读,分工读、配乐读等方式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发现的方法来学习“漂”“飘”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2)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忧伤音乐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自学课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我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小熊和松鼠的家进行采访,把小熊和松鼠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兴奋。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同样注重的读的训练,以学生帮帮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来感受友谊给小熊和松鼠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4、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来,会怎样呢?第二个练习是把你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与旋转”一节。
一、说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唱好活动这台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触很大,它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距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我采取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策略和观察与分析两种方法,这节课设计了如下十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课件出示游乐场图片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多媒体辅助,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体验本质特点。
3、分类。
你能把这些游乐项目,按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为什么?
4、揭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旋转)像这样的运动方式呢?(平移)。
5、举例。
6、实践体验,培养直观区别两种运动现象的能力。
请同学们试做动作,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吗?请同学站起来做个表示平移的动作,再做个表示旋转的动作。(鼓励做的好的同学)通过观察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体验。
7、语言概括。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运动是平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绕着一个点转动)。
8、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师:现在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出示课件)与讲述同步。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港口出发了。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数一数,1、2、3、4、5船重合的,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子?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师: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怎么回事?想知道吗?
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淘气和蓝猫都说自己刚才走的路要比对方远一点。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点,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多媒体演示移动情况)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发现。
师:既然一样,那么我们今后要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巧妙的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只要数清了点平移的格数,就很快地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
9、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师:如果建议房子分别安在这两个位置,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格呢?生:回答。
师:是这样吗?演示。瞧!蓝猫送我们一颗智慧星,答对了。
10、课堂小结。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说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媒体运用:在初步感知新知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场图片,在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媒体辅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举例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去智慧岛船移动现象,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都运用到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23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