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创新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四、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程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想、设计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的摘丝瓜场景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图片,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七、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正方形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师:小朋友们,这个星期天,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星期天,有两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乡下的奶奶家玩(贴出图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妈妈就带着她们姐弟俩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师:一路上,芳芳看到车外的橘子黄了,地里的辣椒红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不一会儿,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鸡呢!芳芳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1)随生答板书:(1)5+2=77+1=8(2)5+2+1=8或5+1+2=8。
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生回答)。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
引导学生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数,两个加号,让学生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数学上叫做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4)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师指板书:5+2=7),算出得数7(将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探究连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小故事来考考大家吗?(学生同桌先讨论,再交流)。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8-2-2表示什么?得数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答后齐说,师随学生回答将板书填写完整)。
指出: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看老师摆出的图,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操作:(1)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再摆1根。
(2)先摆10个正方形片,再用线划掉3个,再圈出5个)。
学生看教师操作过程分别在书本72页上列式计算。
提问: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学并提问:为什么用10去减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4、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图,小鸭子身上写着得数,小房子上写着相应的算式)。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还有谁找不到家啊?哦,老师帮得数是1的小鸭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们能帮它造完吗?(学生交流方框中应填几)。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5、想想做做第5题。
师: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也一起学会了许多的新知识。现在啊,有一群小动物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愿意接受小动物们的挑战吗?好,我们来看图,请你看图后把算式写完整,看谁写出的算式多!(出示图片)。
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分别是怎么想的?(进行相应的反馈)。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
布置作业:课后找找身边的连加和连减故事,比比谁找的多!
九、板书设计、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5+2+1=88-2–2=4。
十、作业设计。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1)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2)“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1)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刘慧。
联系电话:581。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出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5元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3、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明白了。
4、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杨昆1米40厘米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联系。
1、填单位名称。
8.64元=8()6()4()2.83米=2()8()3()。
2、填适当的数。
0.23米=()/()米=()米。
0.76米=()/()米=()米。
3.19米=()米()厘米=()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板书:认识小数。
元角分1分米=1/10米=0.1米。
3.50元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3分米=3/10米=0.3米。
0.20元一个数字-----一位小数1厘米=1/100米=0.01米。
0.15元两个小数-----两位小数3厘米=3/100米=0.03米。
1.5元18厘米=18/100米=0.18米。
教学反思:
自加入评选参加市优质课评比人员的队伍以来,这是第二次上课,整节课下来,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我参加这个队伍的最主要的目的。这节课,教学环节比上一次清晰了,顺淌了,重点突出了,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但漏洞还是一个又一个:
在设计此教案之前,由于明白自己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对数学的专业化术语掌握得还不够,所以特地找来了很多相关的参考书,尽量用心地设计每一句话,但“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要漏馅儿的,在实际操作时还是漏洞百出。就像刘校长所说的:“连我有时都听得糊涂,学生怎能明白?虽然你心中明白,但表达的不够明确。”我想这一点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所在。从现在开始我应该为自己充更多的电了,去细致地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体系,多看些数学相关的书籍,掌握好更多的数学专业化术语。。。。。这是我近期努力的目标。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堂生成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好。尤其是当我让学生寻找生活的小数时,一学生说:“我在跑步机上见过。”时,我居然“哦”了一声,可能是因为有这么多重量级的老师听课,紧张的缘故吧。但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虽说平时对跑步机接触得不多,更没有细致地去观察过它,也不能草率地“哦”呀,至少可以给学生留个悬念哪,“跑步机上真的有小数么?下次老师可要好好去观察观察,你们也是哦。观察后我们再来讨论吧。”这样就不会有误导学生的嫌疑了。也许是自己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吧。
我想,不久的将来,通过我的努力,我会填补这一个一个的漏洞,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更称职而出色的数学教师。加油努力吧!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有关角的一些知识。能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正确画角。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学会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4、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的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引出角。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角,三角板有三个角,(指两条边夹一个角,画弧)剪子的两片刀口形成一个角(指)凳子的每两根木条形成一个角(指)。指一指,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部分是角。(出示吸管、水龙头)。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想,说说,你看到过哪些是角。
2、摸一摸。
同学们请你们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点叫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边
顶点。
边
3、做一做。
在你们的手里都有两根硬纸条,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根硬纸做出一个角,做好后摸一摸它的边和顶点。
你自己来做一做。
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做出了那么多的角。下面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角。
学生展示自己折出的角,贴到黑板上,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生和老师一起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认识了角,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角画到纸上好吗?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角。(描、印、画)。
回顾画角的方法。
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画角的?
强调: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画大小不同的几个角)。
三、巩固练习。
1、1、完成p40页的1、2、题。
2、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4、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5、学生创作画。
修改意见:
备注。
科目:数学第课执教时间:20月日。
课题连加、连减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鼓。
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准备:算术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秋姑娘想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发电报,催它们快点收集食物,准备过冬。
(出示口算卡片)。
谁能把电报发得又快又准?
生读题说结果:
13-5=18+7=。
(说出计算方法)。
9+4+3=14-5-4=。
8+7+3=7+4+6=。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松鼠一家首先接到电报,就立即行动起来了,忙着收集松果(出示图文并茂的情境图)。
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板书:
松鼠爸爸收集34个松果。
松鼠妈妈收集28个松果。
小松鼠收集23个松果。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随机指导。
当学生提出“松鼠一家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松果?”时贴出问题卡片。
2.探究交流:
1)三个数相加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生汇报交流:
(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
2862。
+34+23。
6285。
2828。
+3434。
62+23。
+2385。
85。
爸爸运走29个,
妈妈运走27个。
剩下的要小松鼠来运,这可愁坏了小松鼠,我们快帮它算一算吧!
1)生独立解决问题。
2)独立计算,如果有困难请身边的伙伴帮助。
3)指生板演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过程。
4)你喜欢哪种方法?
4.师生小结。
比较不同,小结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三、实际应用。
现在,小松鼠可高兴了,坐在家里吃起松果来,它的松果上还藏着有趣的知识呢!
48+25+17=。
同桌合作完成题目。
再出示一些松果。你能又对又快地计算。
7+59+20=72-6-40=37+10-5=81-7-70=。
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知识,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修改意见:
备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例1、例2、练习八1、2、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
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一)、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等)。
追问:你知道刚才从信封里露出的这部分图形叫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三、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五、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刘慧。
联系电话:5811996。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学习。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下册88~89页。
学习。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或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重点。
难点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学习。
过
程
学习。
过
程学案导案。
独立尝试(我会填)。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说说什么叫小数。2.3读作:创设情境,使学生愉快走进新知的学习。
鼓励学生认真看图思考用已有知识勇敢的写出自己知道的,体会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组。
际交流,总结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质疑,解难,
教师点拨,扫除障碍。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答题。
汇报交流。
自
主
学习(我会自学)学习例1。
1、仔细观察图并阅读内容你知道的数学信。
息是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2、自己试着填写: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3、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4、汇报比较各自填写法(说出道理)。
5、总结改写的方法。
交流平台。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知识运用一、综合性练习(连线)。
0.6三点七。
0.3八点九。
3.7十点五。
12.4零点三。
10.5零点六。
8.9十二点四。
二.提高性练习: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也可以写成()。
(2)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
(3)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盘点收获。
现在请你谈一谈,这节课通过自己的努力,你都有什么收获?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学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或生活物品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
学生准备:学具袋(内有小棒若干根、吸管、圆形纸、20厘米长的线绳一条)。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猜图形,揭示角。
1、课件出示四个图形,每个图形都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他们的角,猜猜他们是什么图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角,课件演示将角剪下来。
活动二:观察角,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角的样子,概括出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出示几个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从学生熟悉的四个图形中引入角,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这一知识,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三:联系实际,找角。
1、在生活中找角。
2、在图形中找角。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身边找角,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图形中找角,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组长拿出学具袋,小组内每人任选一样物品做角。
活动五:玩活动角。
1、学生操作:让其中一条边不变,转动另一条边,有什么发现?
2、师拿出两个一样大的角,但边一长一短,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从而体会到教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做角,玩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些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六:体验感悟,画角。
课件演示画角过程,学生在本上画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个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3题。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从复习导入新课。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红领巾剪刀吸管。
【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两边直直的。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师:我们认识了角,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
【学生画师巡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做活动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会画角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和例1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二是强调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安排了“做角”“画角”等若干活动,都是想让学生在亲自的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21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