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精彩的最后一课说课稿(通用20篇)

精彩的最后一课说课稿(通用20篇)



教案模板可以为教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提供方向和依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可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精彩的最后一课说课稿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空间,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空间。所以我的这课应该重点在探究学习与写作上。是通过课堂上自主的探究与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即使的转化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

首先,我平时就要求同学养成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

所谓自主学习就要求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我针对同学第一学期查资料时不懂分类归纳的情况,本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对查询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能力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应该能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一课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可是学生的笔记本都已经完成了。

其次,《最后一课》是篇老课文,知识重点主要在主题把握以及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上。

主题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与训练上。我选择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学习,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读本的文章大多文学性很强,有的家长反映以前读本似乎没有什么用,其实是大有用途的。我从本学期开学起就要求同学按我的要求每天坚持读读本,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写单篇的,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其他文章或者课文比较起来写,我也坚持收上来批阅,所以学生们对比较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进行比较阅读式的探究分析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初一同学刚从小学上来不久,还不是很会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我想借助这两篇文章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

之所以采用当堂口头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为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当即看到训练的效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语文学习中是比较难体会到的。最后的作文作业是当堂训练的加强,是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训练。

最后,谈一下我给学生记的是加分。

我们学期结束都会给同学们一个总评分数,其中相当的分值是平时成绩。除了规定的练习作业等情况记载以外,我还留了些分值,作为平时同学自主学习的奖励。在查资料、质疑、以及课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训练时给他们加分,以资奖励。这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同学身上最宝贵的,我们老师也是最应该保护的。

我觉得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既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同学的写作能力在课文探究的同时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让同学自主学习并真正有所收获。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之前,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日寇侵略东三省的录像片段。既而我带着自信与激情开始了我的导语:这些残忍的镜头,不由得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70多年前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踏上了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了他们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从此,那里的人民失去了自尊,有些地方还失去了他们赖以交流的祖国语言——汉语,被迫改学日语。亡国奴的生活,是怎样的.耻辱啊!在上个世纪的法国,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小镇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同学们同情与悲愤的眼神显示出他们已经迫切想了解这个小镇的种种遭遇。于是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都德的有关情况。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板书了这节课的第一个填空: 的最后一堂课。由于这个填空不难,所以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能说出来。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结合文章中心提出独特见解。

2、了解了大概情节,对人物的处理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让学生概括出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老师寄语:我们不仅应该从课文中认识、了解小弗郎士,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我们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加倍努力。

3、接着转向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理解:“那么,你作为旁观者,如何看待韩麦尔先生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第三个填空: 的韩麦尔先生。”

同学们经过思考,一个个闪亮的词语就能迸发出来: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和的、爱国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此时,课堂的气氛凝重而融洽,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情感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最后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范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以及课文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至此,对人物认识的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

4、最后,师生共同走进国歌,再次来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播放升旗仪式录像,同学们行注目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精彩的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心理怕诧异懊悔明白)。

2、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学法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之前,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日寇侵略东三省的录像片段。既而我带着自信与激情开始了我的导语:这些残忍的镜头,不由得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70多年前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踏上了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开始了他们长达的殖民统治。从此,那里的人民失去了自尊,有些地方还失去了他们赖以交流的祖国语言——汉语,被迫改学日语。亡国奴的生活,是怎样的.耻辱啊!在上个世纪的法国,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小镇也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同学们同情与悲愤的眼神显示出他们已经迫切想了解这个小镇的种种遭遇。于是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都德的有关情况。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板书了这节课的第一个填空:的最后一堂课。由于这个填空不难,所以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能说出来。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结合文章中心提出独特见解。

2、了解了大概情节,对人物的处理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让学生概括出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老师寄语:我们不仅应该从课文中认识、了解小弗郎士,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我们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加倍努力。

3、接着转向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理解:“那么,你作为旁观者,如何看待韩麦尔先生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第三个填空:的韩麦尔先生。”

同学们经过思考,一个个闪亮的词语就能迸发出来: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和的、爱国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此时,课堂的气氛凝重而融洽,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情感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最后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范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以及课文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至此,对人物认识的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

4、最后,师生共同走进国歌,再次来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播放升旗仪式录像,同学们行注目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

(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1、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心理怕诧异懊悔明白)。

2、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最后一课》说课稿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 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最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又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与深层次的探究。所以,顾原源老师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采取“长文短教”,抓住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

顾老师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

从顾老师的教学思路来看,这堂课的结构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以尽快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去。如顾老师在教《最后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顾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沸腾的开水顿时议论纷纷,同学们热情高涨。随后,学生归纳了疑问——因为文章里的人物刻画很有特色。于是顾老师顺势点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描写。顾老师结合教学目标,抓住时机,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在同学们如此高涨的热情中开始了。

第二层次,围绕目标,进行“研读”。

顾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发挥其真正的主导作用。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小弗朗士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接着,让同学读读议议,归纳人物性格,讨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欣赏点。然后,顾老师再选取课外相同题目、相同主题的文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真正起到了开发学生智能的作用。

第三层次,强化能力迁移,开发学生潜能。

顾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又即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如顾老师运用读写相联的教学手段,以读促写。因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例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顾老师有机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她充分运用课外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那篇材料,引导学生:“日本侵占我国时,曾也强迫学校推行日语教学,这情形与《最后一课》极为相似。假设你是那时的一个学生,你在这个教室里上最后一堂国文课,你当时会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参考小弗朗士心理活动描写,用150字左右的片断加以描述。

这一设计无疑是这堂课的亮点。顾老师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这显然强化了学生的能力迁移,开掘了学生的潜能。这种读写结合的收益,与平时布置一篇作文,固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以上三个层次可以看出,顾老师不但思路清晰,有梯度和深度,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如下几点教改精神:

(一)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展开,一线贯穿全课,脉络清楚,打破了过去那种琐碎、杂乱、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

(二)体现了由重“教”向“学”转变,课堂上自始至终是以学生研讨为主。

(三)教者将知识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比较阅读的训练、读写结合的方法,无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丰收,这是本节课开发潜能、强化能力训练的典型例子。

(四)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比较阅读的深度不够,学生发言的面还不够广等等,这些尚须作更大的努力,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希望有志于“二期课改”的老师,一起努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精彩的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心理怕诧异懊悔明白)。

2、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母为什么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说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题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理解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辩论之中悟情明理——综合实践锻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三、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1、抓住“精彩”和“糟糕”两个词语,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语,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2、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提出问题“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思考“母亲和父亲在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1)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教师相机引导。重点提示:理解“腼腆”的意思,体会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以及作者的心情。训练学生朗读,仿照课文的写法练笔。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起学生争议,展现学生个性。

4、研读课文后半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感受父母的爱。

5、积累喜欢的语句,练习背诵,升华情感,体现文本价值。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设计板书时,紧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人物、关键语句。这样的设计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强化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最后一课续写作文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奇怪的是,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后排的邮递员、镇长,这些人也和我们一样,静静地坐着。教室里只有韩麦尔先生“咚咚”的踱步声。

我从余光里看到,郝叟老头扶扶他的大眼镜,用树枝般干枯的双手去抚摸那本初级课本上那美丽的圆体字。难道就要这样,与我们可爱的母语永远地告别了吗?想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湿的。

这时,韩麦尔先生又说了一句:“放学了,——你们走吧!”这话的声音很小,但所有人都听出来了,这话里带着命令。他说这话似乎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他的脸更加苍白了。他瘫在椅子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他的眼神里,有对我们的不舍。

镇长带头站了起来,最后地看了看这间教室,看了看这所小小的学校,看了看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一切都那么熟悉!之后,他昂首阔步地走了出去。接下来,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出去了,我却久久凝望着韩麦尔先生和自己上课的教室。回想起这一天来发生的事情——那么突然,那么可怕!一切只是一场梦该多好!

“小弗郎士!”等我回过神来,韩麦尔先生早已站在我的面前,“不用伤心了,小弗郎士。这些侵略只是让我们的祖国受点儿皮肉的苦,可他们却俘虏不了我们爱国的心!”他的眼神中有了光彩。他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把我推出了教室。我最后望望这所学校,这位严厉而温和的爱国教师。

我几乎是跑着回家的。普鲁士士兵的号角在我的耳边响起。我看到,他们的眼中、脸上、嘴角,全是胜利的喜悦。但这一切,只是徒劳,因为——他们俘虏不了我们爱国的心!

虽然明天就只能学德语了,但我们的母语——法语却永远不能让我们忘怀!

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韩麦尔先生的院子和他略显苍白的脸。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说课稿

纳博科夫是一位多产多才的作家,他曾在大学教语文。关于《包法利夫人》他出过一些考试题,共18个,其中有这样一些:讨论福楼拜对“以及”这个词的用法;爱玛读过什么书,至少举出四部作品及其作者;描述爱玛的眼睛、双手、发型、衣着和鞋子。我读过《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只是记住了大概的情节。读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感觉他是用生命在阅读。其实,好书就得这样读,美文就得这样读。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吸取文章的精髓。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学会这样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是篇不折不扣的美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说明了正是因为“我”能正确对待父母的爱,正确接受批评与表扬,不懈努力奋斗,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进步,终有所成。

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叙事娓娓道来,抒情声情并茂,说理则切中肯綮。就外在结构而言,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14自然段)讲述童年时完成第一首诗后父母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以及“我”的感受;第二部分(15至16自然段)讲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不懈努力成为作家;第三部分(17自然段)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鞭策“我”不断前进。整篇文章有一条贯通的主线,那就是“我”对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这条主线就像一条河,奔涌向前。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兴奋的眼睛发亮,说“精彩极了”时,我得意扬扬;而当听到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时,我眼睛湿润,既而跑进房间,扑在床上痛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幼小的我的心中,母亲的话是肯定,是表扬,父亲的话是否定,是批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在写作的路上取得成绩的时候,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庆幸自己的幸运:因为有慈祥的母亲说“精彩极了”,这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有严厉的父亲说“糟糕透了”成为一种警告的力量不断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到这里,“我”认识到,正是母亲的“精彩极了”,鼓励“我”在写作的路上一直坚持下来,而父亲“糟糕透了”的评语,又让我时时自省,查找不足,不断进步。当“我”功成名就,回首往事,对父母的两种评价始终难以忘怀,追忆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明白这一切源于爱。这是“我”认识的回归和升华。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认识他情感的变化。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部分追述童年往事,重在叙事抒怀,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摹栩栩如生,刻画纤丝必现。因为记叙的是童年童趣,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悟。突破一个难点:在整个事件中“我”的情感变化。力求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通过文字去体会、感受、认识一个小孩子在不长一段时间里一波三折的感情变化。要采用读悟结合,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相机引导等多种方法达成目标。这部分内容可谓字字珠玑,往往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细致地描写生动地活化了人物。比如听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后,“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神态;等父亲回家时的迫不及待;认真誊写诗作、画花边时的心思;父亲读诗时觉得时间漫长;听了父亲的评价后眼睛湿润,头沉重的抬不起来……学生理解课文,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对部分细节有深刻的感知即可。为了突破难点,学习这一部分要指导好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部分是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父母的不同评价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只要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易于接受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做如下假设:如果父母亲的评价都是“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对年幼的“我”会有什么影响?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是母亲给了“我”不懈写作的动力,而正是父亲让“我”不敢沾沾自喜,时时警告自己不断前进。

第三部分是学生学习理解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追根溯源。回到第一部分,重点理解读同一首诗,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的原因。弄懂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可以步步引导。1、巴迪的诗写得好吗?答案很明确:不好,后来巴迪在还很小的时候,自己都承认了。那为什么母亲说“精彩极了”呢?是欺骗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她觉得儿子只有7、8岁,能写诗这本身就很好,她关心的不是诗歌的质量问题,只为了鼓励孩子,这源于深深的母爱。而父亲恰恰相反,他实事求是,关注的是诗歌的质量,却忽略了“我”的承受能力,他希望孩子能写出真正的好的作品。母亲期望孩子能继续写下去,父亲期望孩子做得更好。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事实如何呢?联系第二部分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话说至此,想划个句号了。有老师会说:听你絮絮叨叨似乎只是在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字词句段的训练到哪了?对课文的整体教学思路是什么?有个解释,那就是我认为:课堂是生命的场,充满了智慧和活力,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心灵感应、情感共鸣完全是不可预料的,会有意料之外的尴尬,而精彩往往也会不期而至。课堂气氛的调控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对学生的引导只能相机而行。可能是一篇不太象样的说课稿,非常喜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不想给自己太多的束缚,更不想让学生被我牵着走。就带着这份理解与喜爱走进课堂,试图同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说课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四、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五、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

2.齐读课题。

3.发现了吗,这个课题与以往学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吗?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是引用的人物的语言,所以有引号)。

4.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指导深入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评价,适当引导,指导朗读。

(四) 理解“成年认识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四、总结。

1、你能把你的体会、感受用格言、小诗或其他形式写下来吗?当然也可以摘录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写在书签上。(学生写书签)。

2、学生朗读书签的内容。

3、下课后,我们可以把他送给朋友、父母或留给自己,做纪念,好吗?

4、好书推荐:推荐一本书《爱的教育》相信你读了之后会对爱有更深刻的感受,祝同学们在爱中成长。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精彩【】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胡适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最主要的是,这篇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又因篇幅较长,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与深层次的探究。所以,顾原源老师抓住重点,突出精髓,采取“长文短教”,抓住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

顾老师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

从顾老师的教学思路来看,这堂课的结构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以尽快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去。如顾老师在教《最后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顾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沸腾的开水顿时议论纷纷,同学们热情高涨。随后,学生归纳了疑问——因为里的人物刻画很有特色。于是顾老师顺势点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描写。顾老师结合教学目标,抓住时机,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在同学们如此高涨的热情中开始了。

第二层次,围绕目标,进行“研读”。

顾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发挥其真正的主导作用。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小弗朗士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接着,让同学读读议议,归纳人物性格,讨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欣赏点。然后,顾老师再选取课外相同题目、相同主题的(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真正起到了开发学生智能的作用。

第三层次,强化能力迁移,开发学生潜能。

顾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又即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如顾老师运用读写相联的教学手段,以读促写。因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例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顾老师有机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她充分运用课外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那篇材料,引导学生:“日本侵占我国时,曾也强迫学校推行日语教学,这情形与《最后一课》极为相似。假设你是那时的一个学生,你在这个教室里上最后一堂国文课,你当时会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参考小弗朗士心理活动描写,用150字左右的片断加以描述。

这一设计无疑是这堂课的亮点。顾老师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这显然强化了学生的能力迁移,开掘了学生的潜能。这种读写结合的收益,与平时布置一篇作文,固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以上三个层次可以看出,顾老师不但思路清晰,有梯度和深度,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如下几点教改精神:

(一)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展开,一线贯穿全课,脉络清楚,打破了过去那种琐碎、杂乱、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

(二)体现了由重“教”向“学”转变,课堂上自始至终是以学生研讨为主。

(三)教者将知识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比较阅读的训练、读写结合的方法,无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丰收,这是本节课开发潜能、强化能力训练的典型例子。

(四)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比较阅读的深度不够,学生发言的面还不够广等等,这些尚须作更大的努力,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希望有志于“二期课改”的老师,一起努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最后一课》续写

昏暗的教室里有了一点儿光芒,大家忘了时间,也忘了冲出教室。一切都是那么安静。

韩麦尔先生径直走到我面前:“小弗郎士,你是个好孩子,我,我希望你能好好把握这把钥匙。”他握紧我的手,尽管微微颤抖着,我却能感受到他手心里的坚定。最后他昂起头,用尽全身的力量,喊出了“法兰西万岁!”,大家一同跟着喊,铿锵有力。窗外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横的是霞,直的是光。枝上的白鸽,唱起和平的曲子。他第一个走出大门,他自由地走着,柔和的光照着他高大的影子。那身服装,很适合他,我从没有看过他像今天一样穿的这样好看。他严肃而又慈祥,他当时的眉眼带着笑意,看着我们,是希望,他将希望寄托于我们。

他真的走了。往后的几十年里,我始终没有再见过他,我亲爱的韩麦尔先生。

教堂的钟声再次敲响,我跨着大步奔向图书馆,从未如此疯狂地想去我那之前厌恶至极的地方。路上的普鲁士兵从我身边经过,其中一个指着我,嘀嘀咕咕地不知在说些什么,尽是些我听不懂的话,旁边人的笑声如此刺耳,我知道他们是在笑话我。我毫不理会,直接越过他们,不再觉得他们有多威武多有趣,只剩下愤恨。

这可怜的人啊,我在图书馆中不断翻寻着,在一堆德语书中寻找法语课本,可仿佛珍宝丢失一般,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终于,我看见了美丽的圆体字!之后的日子,我一直旷着课,在无人的角落,享受法语所带来的快乐。

……。

十多年后,洛林再次传来了孩子们朗诵的`声音。小弗郎士成为了一名作家,在法国胜利之火燃起时,他告诉众人:“各位,请千万记住,法国语言是这世上最美丽的语言。”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一、《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篇幅长;课文场面很震撼,地震时情形危急;谭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辉。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二、整节课的设计,教路清晰流畅,学法指导(勾画、批注、读中想象)润物无声。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三、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一课》评课稿例子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精彩【】

《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曾经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续写作文精彩

放学后,同学们都没有回家,我们把喊麦尔先生围了起来,我们让法语说得最好的班长对韩麦尔说了几句心里话,韩麦尔先生哭了,学生哭了,郝叟老头哭了,屋子里的所有人都哭了;窗外鸽子的叫声变得低沉了,仿佛再为我们伤心,难过,我对韩麦尔说:“老师你要去哪,我以后还会不会见到你,您可不可以再教我们法语,我一定认真听。”我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韩麦尔说:“傻孩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记住一句话你是法国人就足够了”。

这是他的妹妹下来了叫他走了,我们用法语告别。这时我想如果以前我好好听讲的话,现在。.。.。.

这是同学叫我回家,一路上平时嘻嘻哈哈的,可今天,我们一个个把头都低低地沉下去。我想: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为法国,为韩麦尔先生争气。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