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4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4篇)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名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见解和体会,值得我们借鉴。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学会运用部件组合法来识记生字,并且掌握形声字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能够感悟古诗大意,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理解其字义,会认7个二类字。

教具准备:小孩图、路人图、草图、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1、感悟和理解古诗大意,熟读并背诵古诗。

2、学会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3、完成课后习题。

一、复习导入:

二、练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学生领读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让学生在诗中画出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同桌之间读一读。

三、对照书中插画,感悟古诗大意。

1、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涂上画了些什么?

2、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一说。

3、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将给大家听。

四、学习生字。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三、得益课外,聊聊“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2)所见(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会认读并且书写“稚”“蓬”等生字词;有感情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书写掌握生字词;通过看图记忆尝试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儿童的天真形象,品味作者的轻松心情。

【教学重点】赏析儿童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心情以及通过配图尝试诵读诗歌。

看图诵读、教师范读、朗读法、小组讨论。

(一)导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一切又都是新鲜的,还记得你们初次学习事物的场景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同学积极发言)。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你们学习的精神也是旺盛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看这位小朋友,他呀,也是一位正在学习的小孩儿。(板书:小儿垂钓,胡令能)。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翻开书本,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

(2)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稚”和“蓬”两个字检查读音并强调结构书写。

(3)教师进行范读,并请同学们归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

明确:一个学习钓鱼的孩子,向路人遥招手,怕惊吓了鱼儿。

(三)深入研读。

(1)诗中极力塑造了一位儿童的形象,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1.仔细阅读诗歌前两句,同学们圈点勾画出描写儿童外貌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明确:蓬头——不打扮的自然形象;稚子——天真的孩童(同学举手发言)。

2.那儿童的动作又是什么样子的?圈点勾画关键词语。

明确:学——学习的形象;侧坐——隐藏自己(点同学回答)。

3.出示书中的配图,进行想象,用词语概括儿童形象。然后同学大生齐读前两句。

明确:这是一位天真、认真、小心、谨慎的儿童形象。

(2)我们都能亲切感受到儿童形象跃然纸上,那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大生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明确:怕路人惊吓了鱼儿,远远的打招呼给路人,让路人小点声。

(3)那同学们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啊?为什么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遥”,将儿童小心谨慎的样子十足的展现了出来。

(4)那路人又因为这个而不高兴吗?(没有)那路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心情愉悦,而且对孩子还有喜欢的情感。

(5)那位同学能够读出这种感觉,请同学进行朗读,并进行表扬。

(6)在一起大声读课文,然后进行联想想象,结合图片能够诵读诗歌。

明确:最后达成能够初步有感情诵读,借助图片。

(四)拓展延伸。

组织诵读比赛。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儿童的诗歌,虽然说唐诗很多,但是描写儿童的还是很少的,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首描写儿童形象的诗歌,我们下节课做分享。

整首诗歌的教学中,深刻把握了学生的直观特点,在解决了笔画和结构比较难的生字词后,通过老师范读,进行初次感受,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了朗读、诵读、配图诵读的多种方式,能让同学们能够尝试初次在课上进行诵读。另外我也将整首诗歌的重点放在了儿童的形象上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在这方面讲解的比较细致。但是可能是因为课上过多的时间留给朗读和诵读,导致后面的小结比较仓促,使得整个教案头重脚轻,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使得本课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播放课件1)。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播放课件2中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离开了拼音(点击课件去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入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21古诗两首稚子。

垂纶。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垂钓)同学们是不是也很喜欢垂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简介作者:胡令能学习垂字及形近字。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理解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3、融入生活情景,再读古诗。

4、指导朗读。师范读、生不同方式读。

5、通过看图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前两句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1)先猜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

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

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学生读。

重温古诗找错。

三、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

四、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形式,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有不少可取之处。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小儿垂钓》

古诗简短四句却意境悠远,更因为远离学生实际而费时费力。在《小儿垂钓》的教学中就犯了几个相关的错误。

教学中最浪费时间的大概就是学生说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理会诗句,纯粹说自己的想象,比如“蓬头”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个说小孩子扎两个圆溜溜的头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想到的”。另一个说的也是这种两个圆溜溜的发型,第三个说是“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第四个说是“乱蓬蓬的头发。”我在此时缺乏引导机智,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回应,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出示插图,按部就班地介绍“蓬头”的两种解释。

应对策略:应在学生说出第一个答案时就出示插图:“是这个样子的发型吗?”学生肯定后,老师也相机肯定:“对,可以这么理解。”然后再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就避免了学生说出雷同的答案。关于“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的意见,可以反问:“后面那个成人也没有戴帽子,我们可不可以说他是蓬头大人?”第四个学生说是“乱蓬蓬的头发”直接肯定说:“是呀,也可以这么理解的。”

思考:对于不懂得如何在读诗中想象画面的学生,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据词想象呢?如这所小学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诉孩子们,当我听到这个词时,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请问你们在听老师读“蓬头稚子”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当老师读“垂纶”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引导,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师读整句诗,让学生想象画面。我想,这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更适切的教学策略。

同样在这个环节,第一个学生一口气说完了全诗的意思。我用“那个孩子的样子你能看清楚吗?”将学生的思路导向第一行诗的理解。可是当理解完第一行诗,我问“孩子钓鱼的环境怎么样”时,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两个学生说:“周围的环境静静的。”有一个学生说:“在一棵柳树下,花草树木很茂盛。”问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图知道的?她又说“是我想到的。”后来,总算有个学生说到了草,却又说“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这个“草映身”导得可真辛苦啊。

应对策略:当第一个学生说不到位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轻轻地、看似无心其实有意地低吟:“侧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样的地方钓鱼?”暗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还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们肯定会有所感悟的。这样做比一个接一个地换学生回答更省时间,也更有效。还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环境”一词的意思,他们只知道环境很安静,不会想到要去描述具体的景物。所以,此时老师要及时调整问题,改变问话的策略中。

还是在这个环节,当我询问“路人与小儿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时,不知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近”,问他们理由,他们又说是“路人借问遥招手。”还说“如果不是很近,很远的回答就不会惊到鱼了。”(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大概是想说小孩子跟鱼的距离近吧。)就这一个“遥”的意思我也费了半天工夫。

应对策略:还是和刚才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吟诵:“路人借问遥招手”,看学生有没有感悟。如果还悟不到,就直接问:“遥”是什么意思?可见路人和小儿的距离怎么样?不可思议的是,当我板书“不应人”后询问:“应的意思?”居然有同学说是:“应该。”这里我的处理比较简单,直接:“不,这里的应就是答应、回应的意思。”

最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在学生读出画面之后,让学生轻轻地读诗,静静地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垂钓的小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果发现读诗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学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两个学生都“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喜欢钓鱼的孩子。”“那是一个非常钓到鱼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知道的,你说他错吗?似乎又有些道理。说他感悟正确,却又不大合适。后来又有学生说:“认真”“耐心”,最后总算有个学生讲到了“专心”,这是一般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诗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点呀。可见,学生并没有真的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应对策略:将问题改为“你觉得那个孩子在学钓鱼时怎么样?”这样一改,固然,学生容易体会到“专心”“认真”,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学生感悟到“专心认真”的学习品质后,问:你喜欢他吗?请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这样难度就降低了。还有,是不是可以在这个环节渗透杜老师说的侧面衬托的表达方法呢?一般写钓鱼会写什么?为什么诗人别的都不写,单单写路人问路这件事呢?从而感受这样写更能衬托孩子学钓鱼的专心致志,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在结束《小儿垂钓》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儿童古诗,结果发现学生古诗积累很不够。一首《所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然后其他的就想不起来,一首《夜书所见》是我出示后引读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个头:宿什么?学生半天也没想不起来,所以只好还是由我告诉了。

应对策略:不要说诗题了,这个比较难。改为:老师直接说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然后再问是哪一首,还记得吗?目的同样还是把难度降低。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内容简单,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乡村儿童的喜爱的之情。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从学生了解的唐代诗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过胡令能引出古诗,这样顺理成章。

2、看课文插图学生自己编故事,为后文的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3、熟读古诗,小组内训练。然后各个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在熟读古诗的情况下,自己对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

4、教师出示注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意。然后教师加以指正。

5、最后设计检测题对本课的任务进行检测,教师针对问题。

总结。

整个环节我设计了对各小组进行小红花的实物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环节不太完美。

2、检测完后没有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激励。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

3.j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钓”

4.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 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 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 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 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 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 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 读,听,画结合,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 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