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艺术,它不仅需要对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还需要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如果你正在为写读后感而烦恼,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今天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梦想成真。布罗迪老师在盲童戴维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戴维再他的作文本中写到他的梦想是想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过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50年过去了,他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戴维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追寻理想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人有了理想,生活才会有目标。谁能不懈地去追寻理想,谁就会不断的实现理想。戴维的事迹让我感到震惊,他的老师更让我感到敬佩。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一些个性不同的孩子,他们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工程师;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只要我们精心地去照料、去哺育他们,只要我们尽力去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我们去开导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成功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爱孩子吧!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我们的爱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们要戴上放大镜,从平凡的生活中把孩子的优点挑出来,告诉孩子:你真棒!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去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师,平凡而伟大,辛苦而又有乐趣。
你可以入睡前细细回味一天辛勤工作中的甘甜;你可以在学生一天天的成长中体味事业的平凡而伟大,从中领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蕴;你可以在学生细微的爱心举动中,也可以在来自远方的问候中品味教育的真谛——学会爱……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们常说,爱是教师的天性。不错,做好教师,爱必须贯穿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显性的爱,更需隐性的爱;有为学生取得成功而喜悦的慈母之爱;更有“恨铁不成钢”苦口婆心教导“差生”的严父之爱。因为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爱能唤醒一个沉睡的心灵;爱能激发破土幼苗的生命力。教师的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一届的行为,而应该具有永久的生命。教育不止,爱心不息!
今天,每当我想到这些,不免有些激动。曾几何时,我还自豪地讲给我的学生听。我想,她的`这份爱不正是来自他强烈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吗!
如今我也是一名三尺讲台前的教师,我可能还不能被称为师表,但每当听到学生们深情地叫出“老师好!”时,我总会意识到“我是教师!我是师表!”因此,我有责任尽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心,不仅要表现在情感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求变、求新的教学方法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存在需要变革的东西,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起互动开放式的自信、自觉的教学途径。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谦虚地、广泛地涉猎,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展,才能永葆旺盛的施教能力,才能让学生不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简单的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能力,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要不断求得创新,通过改变教法之外,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中学会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责任是从教之本,是立身之本,重于泰山!
重新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更让我们坚信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最近我读了《新教育之梦》,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教育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
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
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
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
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
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
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
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
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
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
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
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
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
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
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
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
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
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
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
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
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
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
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
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
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当我翻开《新教育之梦》的目录时,内心是极为震撼的,语言阐述系统化、理论化,理性思维中夹杂着作者对教育认识的极大热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他心中的教育理想,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权威的语气,以自己生动的例证,丰富的国内外教学实际使原本理论化的东西变得让人易于接受。
读完本书,我脑海里印象最为深刻是“有特色”、“阅读”、“共写随笔”、“爱”这几个词汇。我将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教育实践来谈谈我对此书的感悟。
1、有特色,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举例了十所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很强大,而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也是一样,有了一技之长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如此看来,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特色,便成为了优势所在,风格所在。
2、爱阅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它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堂上的说教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一些,局限于教材只会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写作的时候没有素材,或即使有着丰富经历的时候却也无从下笔,而阅读更是发展了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和写作,扩大阅读范围就是最有效的手段。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的感悟,受益匪浅。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优秀的教师。下面结合朱永新的观点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富有“激情”。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另外,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示,教师也需要成长,同学生一样慢慢的长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学习,教师的成长又是什么?对!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更加努力的学习,促进自身更快的成长。
合作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合作,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在合作中得以实现。对于一所合作型型学校的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的合作型教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作型的教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与学生合作。要与学生合作好,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先做学生,后做先生”。
2、与教师合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校教师尤其是同级学科教师同年级的教师,应多进行合作。
3、与家长合作。教育是一项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教师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使家长乐于到校,到校后感到受尊重和受欢迎的氛围。
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吧,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二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在我国创新已被提到危机民族命运的高度。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育范式,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系关教育、系关实现“中国梦”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二、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周活动,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从事教育事业不久的我,非常震撼,很有感触。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新一代的教师更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启发之一。
《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以下是我对美育这一章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是夜,拜读完了朱永新之作――《新教育之梦》,掩卷而思,心底还是心潮澎湃!
以往,对于有关教育的著作,我往往是硬着头皮在那边啃,自己对自己说:“为了自己的教育技艺能够更进一步,读吧!读多了就能理解了。”而这次,我在读此本著作时,我的心随着朱永新的文字,随着他的`理想,随着他的笔意而怦怦直跳!我的心是那样得激动!我也想着去劝我身边的朋友来看看这本书,也想着按书上构建的创办个书香般的班级,书香校园不敢,就从我的书香班级开始了。我也想着在即将的开学之际,我要怎么做?我要怎样地让我的学生去写学习日记,让我的学生也用心地去记录着每天的成长?在我读的时候,我还随时地把我自己突然冒出来的点子记在日记本之后,以便开学能够付之行动!我还想着能够马上进入新教育论坛也去发发帖子,哪怕是看看逛逛读读也行。我还想着自己去来个实验课题研究呢!
我急着与我的老师交流,于是,写下此文。哈哈,见笑了!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著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意味着她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是两个星期前得到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的,那深蓝深蓝的书页,以及那旋转的封面设计,总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于是,断断续续,将书拜读完了。
梦开始的地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也是奔向光明、理想的起始地点。梦,之所以为梦,是她有绚烂诱人的前景,是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是那心灵一隅中一直在不断呼唤你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梦,理想也就插上了翅膀,指日可飞。
年幼时,爱对着蓝天诉说心中的梦想,诸如得到一块心爱的糖果,当上班里的小干部,评为一学期的“三好学生”……年少时,梦想依然纯真,诸如父母口中的考上大学,琼瑶笔下的浪漫爱情,城市那端的现代生活……后来,梦想一点一点地实现了,如今踏上了工作岗位,年轻气盛也在慢慢地消磨退尽,自己,也终将成为芸芸众生里,那种及其注重现实,不赶浮想联翩的人了!终日里,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急急忙忙地在两点一线来回奔波着,以为这就是――神圣的教师职业所该有的该做的。
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没有了“爱”,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教书会枯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
教师要创造什么?教师创造知识,教师创造人生。知道自己的职业无尚崇高美好,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更把这一切看作是一个瑰丽的梦,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我们竟和重重压力下的学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再来回忆当时的想法,是觉得自己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而再来对照自己所谓的付出。
《新教育之梦》让我看到了那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才有我们师生共同的梦,因为向往已久,因为梦里已寻她千百度,所以而今一旦不期而遇,我们就不禁要为此高呼――“梦”的篇章已经谱成,现在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拨响那美好的旋律,让这一人世间最动人的梦之曲传唱地更远、更远。
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教育之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我读了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起初拿起书,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米色的封面上,一行一行灰色的大小不一、深浅有致的文字环绕着”新教育之梦“这一标题,一直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地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品读中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撼。《新教育之梦》并不是泛泛而谈大道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年少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梦想,而且梦想纯真,比如曾决心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追求作者笔下的浪漫爱情,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后来,我们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实现了,如今我们早已踏上了工作岗位,自己在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上也已经工作了二十余年,年轻气盛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消磨退尽,自己也已经成为芸芸众生里,那种注重现实,不赶浮想联翩的人了!然而我常想:我们终日忙碌的可有价值?价值有多大?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是什么?用心就是”爱“,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爱身边的每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我们都应该选择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学生、对同伴等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朱永新教授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专业的眼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向我们讲述了教师可以和学生这样靠近;在《理想的课堂》中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气息;在《理想的教师》中借各位教师的美文向我们阐述着理想的教师就是一个胸怀理想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它是合理的。认真阅读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受益匪浅,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
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朱永新教授的真诚规劝,更是他的殷切期望。从书中,我读出了朱永新教授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育人就得从不断育己开始。在不断成就自己的同时去成就孩子,这该是做老师的真正幸福。做老师的就是用无私的”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光和热不断传递,这才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告诫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师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摸索,去关注,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用成功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发现成功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让我们欣赏”阳光下最璀璨的事业“的任重道远与魅力;让我们在征服崇高与屈服”浮躁“之间选择;让我们的思想撞击出闪闪火花;让我们的”梦想“奔驰在广阔的原野。
我们很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共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新教育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努力吧——高瞻远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精雕细刻,做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融会贯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师;殚精竭虑,做一个会呵护的教师;同舟共济,做一名会协作的教师;精益求精,做一名会学习的教师!努力吧,有梦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梦圆未来时分,教育异彩纷呈!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13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