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指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2.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能正确分析旅游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现代旅游的特点:eqblc{(avs4alco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1.现代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
eqavs4al(2.六要素,的作用)eqblc{(avs4alco1(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和娱,必要条件:食和宿))。
3.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旅游活动发展到了现代旅游阶段。(×)。
2.旅游就是为了放松,所以现代旅游的目的都是娱乐、消遣。(×)。
3.现代所有旅游活动都是由现代旅游六要素构成。(×)。
4.旅游空间扩大化主要是由于(c)。
a.旅游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
b.人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c.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d.新景点不断被开发。
5.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增加旅游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是(b)。
a.食、宿b.购、娱。
c.行、游d.食、娱。
知识点一现代旅游的特点及快速发展的原因。
[问题探究]。
1.读教材p2图1.1,探究下列问题。
(2)该图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上升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大众出游成为可能。
(2)该图说明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反映了现代旅游主体的大众化特点。
2.读教材p3图1.2和图1.3,探究下列问题。
(1)图1.2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图1.3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
答案:(1)乡村旅游红色旅游。
(2)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现代旅游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深化]。
1.现代旅游的特点。
2.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旅游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充足的时间及良好的身体条件,才有旅游欲望。而真正要实现尽兴畅快的旅游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如安定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食宿环境等。这样旅游者才能使旅游愿望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再加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从而使现代旅游快速发展。
[对点演练]。
太空旅游业近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4月10日埃隆·马斯克(elonmusk)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龙飞船”成功输送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用作未来的“太空酒店”。据此回答1~2题。
1.太空旅游的兴起,表明()。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太空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解析:1.b2.d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加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原来无人类涉足的太空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热土。
3.读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国际旅游人次曲线,分析国际游客的变化趋势。
(2)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之间有何关联性?
(3)国民收入状况是决定旅游人次、出游距离、消费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据此判断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旅游业应优先发展何种类型的旅游业。
解析:第(1)(2)题读图即可获取答案。第(3)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优先发展入境旅游。
答案:(1)国际游客逐年上升。
(2)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次成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收入低,具备旅游条件的人数少,因此利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机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吸收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图5、1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点拨:(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因而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也有差异,这就是旅游偏好。
图5.2西安碑林和华山的游客文化。
图文资料显示:不同的旅游地其旅游活动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旅游偏好,并影响人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旅游地。西安碑林和华山相距不远,前者是历史文化景观,后者是山地景观。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游客。当然这种文化程度对旅游地选择影响也是相对的。
思考。
1.读图5-2,说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什么不同?
点拨:具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求知欲,因而乐于参加入文内涵比较丰富的旅游活动,如游览西安碑林;学历较低的人,一般相对比较喜欢健康欢乐的旅游活动,以娱乐和消遣为主要目的,因而倾向选择山地自然景点,如游览华山。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
2.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点拨:一般来说,父母作为成年人,比较沉着老练,活动量相对比青年人小,喜欢到清静幽雅的地方去旅游;孩子则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对新奇的地方比较感兴趣。
3.列举出三个你最想去的地方,并谈谈你的理由。
点拨:各人的选择虽然不同,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进行原因分析。
(二)旅游者的客观条件。
1.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
游客自己的经济收入以及游客自己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以及旅游时间的长短和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水平的高低。
2.闲暇时间。
是否能够出门旅游还依赖于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旅游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出游时间就越长。但人们闲暇时间的分布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淡季与旺季分布,又反过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选择。
活动。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经济能力等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xx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给予补偿。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教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活动】案例分析,研究控制东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教师引导:【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学生活动:观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现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教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控制?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控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b'c'd'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后推测天气变化(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忘记。
【活动】探究二 研究20xx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变化。生活中,我们研究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安排好生产和生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1、请根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控制,上海受高压控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第二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控制,超出预计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掌握,能在图中判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需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高低气压来判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既要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
提供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测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学生活动4、据图判断当时影响中国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学生活动:受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恍然大悟,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知识。
1.气团: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其水平范围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同一气团内的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都变化不大。
特点:(1)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2)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3)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锋面类型: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能说出气团与锋的概念,能够判断冷锋和暖锋。
2、会说明锋面特征和锋面移动对天气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锋面系统的分析,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有关的天气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联系我国的天气现象,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重点:锋的组成与分类。
难点:冷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分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描述该诗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通过学生的不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白雪皑皑?这种天气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锋面的定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
(1)什么是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
(3)回忆冷暖气团的性质,想想冷暖气团相遇时会怎样运动?
【学生活动】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锋面与地面的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教师总结】。
(1)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2)锋面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与地面的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3)冷气团密度大而重,在锋面的下面;暖气团密度小而轻,在锋面的上面。
2、锋的分类。
【问题】按照气团主导地位的不同,锋有哪些分类?(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过渡】那冷锋又有什么特点,我们接下来重点探讨。
3、冷锋。
通过画示意图,讲解冷锋的锋面天气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问题】什么是冷锋?
【学生回答】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暖气团被迫沿锋面抬升,暖气团在被迫抬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汽易成云致雨。
【教师总结】冷锋在天气图上用直线加三角符号表示。锋面前进的方向是锋前,反之为锋后。
【过渡】冷锋过境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呢?
【问题】。
(1)过境前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
(2)过境时有哪些天气现象?
(3)过境后本地区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
【学生回答】。
(1)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当地,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温暖晴朗。
(3)过境后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教师总结】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带来雨雪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影响吗?
【教师总结】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冷锋的学习思路预习暖锋。
本节课内容抽象而且难懂,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其天气特征,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示仪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让学生将黑板比作地面,书本比作锋面,通过实物演示介绍锋面的结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锋面的不同移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锋面的类型和分类依据;在锋面演示过程中,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加深印象。如: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分别比较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经过反思我发觉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第一: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需要改进。本节课中,学生单独演示、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时更多地使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改进自己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点: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注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锋过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哪类锋的天气?这些诗句本来就很美,学生又都特别熟悉,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古诗中也能包含许多地理知识,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点:语言表达能力差。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感染学生。但我做的远远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一句优美的话,一节课都是短句,无长句。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与提高。一节课备了整整一个星期,综合素质不高。为此,我决定要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具体要做:第一:精钻课本,每一节课都要仔细备课,把每隔知识带你都要吃透,写详案,做适合的课件。
第二:虚心学习,只要有时间要主动听老教师的'课,汲取精华。
第三:平常教学中,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每次教学活动,加强锻炼,提高水平。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教后记本节课内容抽象而且难懂,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其天气特征,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法、实物演示法,读图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示仪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让学生将黑板比作地面,书本比作锋面,通过实物演示介绍锋面的结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锋面的不同移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锋面的类型和分类依据;在锋面演示过程中,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加深印象。如: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分别比较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经过反思我发觉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本节课中,学生单独演示、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时更多地使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改进自己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注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锋过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哪类锋的天气?这些诗句本来就很美,学生又都特别熟悉,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古诗中也能包含许多地理知识,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虽然为这节课准备的时间有近一个星期之久,但是教学中有些问题的呈现仍让学生感到茫然。如:让学生根据冷、暖锋的符号指出冷、暖气团的位置。由于事先我没有向学生讲清冷锋三角形符号和暖锋的半圆型符号在那侧,锋面就移向那侧,所以学生回答时先后两次都出现了问题。下节课在课前复习中要向学生讲明并再次练习,加以强化。
反思不足,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努力,改进自己。
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测要求:
阅读课本p43―45页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常见的天气系统分为哪三类?2、锋面系统又分为哪三类?读下面的八幅图,思考回答:
1、图中表示气旋(低压)系统。
的是和;表示反气旋(高压)系统的是和;图中a和b表示的天气系统均在半球;
2、表示冷锋的是和;表示暖锋的是和;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1、什么叫锋面?
2、锋面过境时常为什么天气,而单一气团控制下多为什么天气?3、读p44图2-2-17,“冷锋与天气”,回答:
1
(3)典型的天气实例:如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等天气;4、读读p44图2-2-18,“暖锋与天气”,回答:
读下表,完成第2―3题。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2
4.冷锋降水主要是冷气团沿锋面上升形成的。(学测判断题)活动三。
阅读课本p45页图2―2-19,思考下列问题:。
2、反气旋(高压)系统,从中心向四周气压值越来越,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流向,北半球呈,南半球呈;垂直方向上,盛行气流,在其控制下多为天气;比较典型的如:
3、思考讨论如何使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图1为“夏秋季节某时刻卫星云图”。读图完成1―2题。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气团与锋的概念,能够判断冷锋和暖锋。
2、会说明锋面特征和锋面移动对天气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锋面系统的分析,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有关的天气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联系我国的天气现象,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锋的.组成与分类。
难点:冷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分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描述该诗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通过学生的不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白雪皑皑?这种天气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锋面的定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
(1)什么是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
(3)回忆冷暖气团的性质,想想冷暖气团相遇时会怎样运动?
【学生活动】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锋面与地面的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教师总结】。
(1)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2)锋面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与地面的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3)冷气团密度大而重,在锋面的下面;暖气团密度小而轻,在锋面的上面。
2、锋的分类。
【问题】按照气团主导地位的不同,锋有哪些分类?(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过渡】那冷锋又有什么特点,我们接下来重点探讨。
3、冷锋。
通过画示意图,讲解冷锋的锋面天气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问题】什么是冷锋?
【学生回答】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暖气团被迫沿锋面抬升,暖气团在被迫抬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汽易成云致雨。
【教师总结】冷锋在天气图上用直线加三角符号表示。锋面前进的方向是锋前,反之为锋后。
【过渡】冷锋过境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呢?
【问题】。
(1)过境前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
(2)过境时有哪些天气现象?
(3)过境后本地区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
【学生回答】。
(1)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当地,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温暖晴朗。
(3)过境后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教师总结】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带来雨雪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影响吗?
【教师总结】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冷锋的学习思路预习暖锋。
四、板书设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几种,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地的天气变化状况,并能够准确解释引起生活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教学建议。
关于本节的概要分析。
本节内容力图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能够听懂天气形式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培养学生初步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使学生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前几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讲述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多与锋面有一定的联系,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两种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关于准静止锋教材没有涉及,是否补充这一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以及当地能否受到这一锋面系统的影响为前提,灵活掌握。
关于本节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材力图对学生进行关于天气形势预报的入门普及,因此选择了对于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配有相关图像,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这几幅原理示意图,结合图像能够说明几种天气系统对所到达地区天气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图像,或结合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关内容。
关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这部分知识,重点在于对气旋和反气旋的分析,气压状况在大气运动一节已经讲述过,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对于气旋和反气旋的了解,教师应该从气压分布入手,在等压线呈同心圆分布,并且气压中心分别为高压或低压时,引导学生分析并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北半球或南半球的风向,通过所绘制的图像,总结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规律,有水平气流运动进一步分析中心气流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由这种运动规律再分析对天气的影响,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冷、暖锋的形成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是本节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这部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应该将教材中提到的天气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关于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重点内容应该是气流运动状况以及不同系统对天气的影响,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对气流运动的描述,二者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是描述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这一点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应该讲述清楚,气旋、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关键在于对中心气流运动特点的理解,气旋中心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多云雨,反气旋中心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锋面气旋在我国中高纬度地区较为常见,教材以图像形式出现,主要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阅读图像了解锋面气旋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有何影响即可,这部分属于较难理解的知识,主要是暖锋、冷锋与气旋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某一个地区,教学中注意将这些内容分解,再组合,使学习的层次能够递进,便于学生接受。本节配有多幅图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
关于气旋和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的教学建议。
气旋和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突出体现,应该引导学生很好的分析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形成什么灾害性天气等?学生对于锋面和气旋等知识有所了解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锋面气旋的图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对所到达地区的影响,其影响顺序是:首先暖锋到来,形成连续的降水过程,其次气旋移动过来,气旋中心影响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旋移出此地后,冷锋移动过来,形成大风天气,冷锋移过,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晴朗。这个影响过程教师分解后,学生再进行分析能够较为顺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1、蝉鸣雨去,雨在蝉不鸣。
2、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3、雨洒中,一场空。
4、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5、夏雾雨十雾九晴。
6、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
7、雨天伴鸡叫,不晴也天晓。
8、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9、星星眨眼,有雨不远。
10、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11、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1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3、鸡鸣雨,下不长。
14、灶烟不起,必定下雨。
15、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16、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
17、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18、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19、星星眨眼,有雨不远。
20、立夏下雨,九场大水。
21、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
22、蜘蛛张网兆天晴,蜘蛛收网天将雨。
23、久雨条云,明日见天晴。
24、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
25、夜里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26、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27、蚯蚓封洞,有大雨。
28、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29、沤雨起大风,雨止天转晴。
30、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31、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32、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33、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34、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3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6、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37、冷得早,暖得早。
38、蚂蚁垒窝要下雨。
39、棉花云,雨快淋。
40、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41.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42.露水闪,来日晴。
43、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44、燕子低飞要落雨。
4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46、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47、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48、泥鳅跳,雨来到。
49、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50、西北天午后见太阳。
51、小蚂蚁搬家猪叼柴,燕子扑地大雨来。
52、小麻雀滚土洗个澡,下雨日子远不了。
53、夕阳胭脂红,无雨便是风。夕阳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54、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55、鸡在愁,高尖叫,夏雨冬雪要来到。
56、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57、②长期气象预报。
58、泥鳅跳,雨来到。
59、高粱尿尿,雨要来到。
60、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61、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6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
63、寒露时节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64、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65、春寒多有雨,夏寒断水流。
66、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67、猪衔草,寒潮到。
68、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69、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70、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71、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72、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73、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74、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75、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76、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77、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78、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79、肥料虽是宝,无水长不好。
80、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刚刚上完《常见天气系统――锋》这节课,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如:讲课的当天(深秋)正好阴雨天气,引导学生结合昨天气温,判断是什么锋过境?预测明天气温会怎样?要加衣服还是减衣服?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我成为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一开始让学生朗读两首诗。重点句包括“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明节雨纷纷”。然后我提出问题:你知道哪句是描写天气?哪些是描写气候的?你还能举出哪些形容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电脑动画模拟冷锋的运动与天气。然后设置探究课题: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特点(暖锋同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五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锋面过境前后天气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气压、气温、湿度、阴晴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活动题是:针对《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天气状况的描写,分析锋类型及天气。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长,显得时间紧张,导致个别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
3、教师评价方法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很好”“非常好”等,还要具体一点。
4、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1、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2、种棉不选种,必定减收成。
3、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4、秋分种小葱,盖肥在立冬。
5、骡怕前沉,牛怕后沉。
6、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7、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8、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9、苹果果子为上果,乌冬李子更值钱。
10、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11、大暑旱,处暑寒,过了秋分见寒霜。
12、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1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14、晚稻蒂子松,经不起一阵风。
15、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16、时到中喷花,留种莫拖拉。
17、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8、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
19、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20、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21、麦子不出芽,猛使砘子压。
22、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23、精收细摘,朵絮归仓。
24、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25、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26、阳坡麦子,阴坡谷子。
27、梨行却了梨,柿子红了皮。
28、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
29、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
30.头发响,风一场。
31.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32.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33.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34.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3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6.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37.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38.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39.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40.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小蚂蚁搬家猪叼柴,燕子扑地大雨来。
52、小麻雀滚土洗个澡,下雨日子远不了。
53、夕阳胭脂红,无雨便是风。夕阳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54、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55、鸡在愁,高尖叫,夏雨冬雪要来到。
56、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57、②长期气象预报。
58、泥鳅跳,雨来到。
59、高粱尿尿,雨要来到。
60、吃药不忌嘴,跑断太医腿。
61、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62、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63、满招损,谦受益。
64、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65、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66、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67、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68、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69、八月十五下一阵,干到来年五月尽。
70、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71、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72、冷得早,暖得早。
73、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74、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75、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开天。
76、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77、夜星繁,大晴天。
78、东虹日头,西虹雨。
79、云在南,河水满。
80、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12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