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体会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优质19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优质19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使学生能够有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编写五年级教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理解和学习优秀教案的结构和要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勾勒:正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读准音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总结全文。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课外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人情美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

()道()迎绫罗()()五彩()()。

()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x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略。

五年级语文课文教案丝绸之路

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们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如何进行课文教学设计呢?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2.默读课文,能通过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态、行为变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教授对“我”真诚的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拉小提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并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4.运用抓住课题及课文关键词句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

乐曲:《月光奏鸣曲》,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认真朗读课文,抄写下列词语。

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潜滋暗长。

2.形近词组词。

锯()蹑()眶()受()。

踞()镊()框()授()。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懊恼----诅咒----。

和谐----洋溢----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声望----安详----。

慈祥----。

4.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______。

5.读课文找出人物的变化。

“我”演奏变化。

家人情感变化。

老教授鼓励言语的变化。

像是据桌腿的声音。

简直是个白痴。

“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二)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说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质疑可有多种角度,其中对课题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理解。

二、初读课文。

(一)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音乐白痴”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理解“音乐白痴”: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音乐白痴),因为他们觉得——(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二)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运用抓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说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统领全文中心的重点词语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条主线。

(五)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四、作业。

基础题。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易混易错字)。

2.多音字注音组词:藏()()调()()曲()()。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4.抄写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围绕着课题将故事主要内容完整地叙述出来吗?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爱的雨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直奔重点,挖掘主题。

一个人由开始被人认为在音乐方面是白痴的、弹琴如锯桌腿的,到后来的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这有多么大的变化呀!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说明:直奔主题,要求明确,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

三、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一)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句学生可能找不出,可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九节)。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说明: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二)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妇人呢?(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说明:通过细读老教授的“诗一般的语言”,再体会“我”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对年轻音乐人的关心、热情鼓励。

(三)质疑,理解第一个“秘密”。(学习第8节)。

(四)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五年级语文课文教案丝绸之路

板书:猫(齐读)。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熟读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课文教案丝绸之路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在学习中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语文课上增强语言意识,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了仔细地思考、斟酌。我觉得一节课的定位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这才是真正的“教语文”。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动物之美”中的第二篇课文。《藏羚羊跪拜》,一篇震慑人心的文章,一位藏羚羊母亲为了给腹中的孩子而向老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当老猎人明白这一切时也为之感动,这位藏羚羊母亲的跪拜,唤回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重,从此不再打猎。这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

在初稿与终稿的设计中经过认真思考做了一些调整:

1、在小结中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2、读写结合的位置有所改变,原来放在“细读跪拜,呼唤母爱”环节之后,可是思考时认为这样会冲淡了情感线索,所以修改至文章全部内容的品析之后进行小练笔。

3、增加了“拓展阅读”,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并进行推荐阅读。

二、创新体现。

1、注重策略导向。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2、提升个性化阅读的品质。抓重“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两条线索进行研读,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3、增强语言意识。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注重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新价值。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再一次感受了如何在阅读中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能够抓住描写藏羚羊、老猎人的重点词句仔细品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理解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的作用。并且学会了在阅读中批注。

四、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尤其抓住文中描写藏羚羊和老猎人神态、动作描写的词句,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

3、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的含义。

4、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及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活动步骤:

第二课时。

一、解读跪拜,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羚羊跪拜。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藏羚羊跪拜》,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一定要注意“拜”字的写法。

2、解读跪拜。

同学们,跪拜指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你见过跪拜的场面吗?

评价:你拥有一位具有孝心的父母;孝顺之礼;普渡众生之跪拜;祈福之跪拜……。

3、跪拜是神圣的,是庄严的。今天,这位行跪拜之礼的是一只性格刚强、从不向自然界任何灾难屈服的、被人们称为“草原精灵”的藏羚羊。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来读课题。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将满腹的情感融入了课题中的这几个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这一跪拜浓缩着藏羚羊深深的母爱,由恭敬地读题目、深情地读题目,激发情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题目即是文章的眼睛,这一写法提醒学生注意。

二、细读跪拜,歌咏母爱。

过渡:故事中哪个情节展现的画面最令你感动?

师:是呀,藏羚羊的跪拜蕴含了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藏羚羊跪拜的情节。

(一)聚焦语句。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谁来说一说最令你感动的是哪处?

(二)感悟情感。

1、“乞求的眼神”

(1)理解“乞求”,体会表达效果。

你能给“乞求”找到近义词吗?(请求、哀求)。

在这里能不能换成“请求、哀求”?

是呀,乞求是苦苦的哀求,语意更重。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寻找近义词,但要注意他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体会情感。

联系下文,藏羚羊用这种乞求的眼神望着老猎人,它想传达的是——。

它用这种苦苦哀求的眼神,想要表达的是——。

(3)指导朗读。

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

2、“前行两步”“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1)一个猎人扣动他的扳机需要多长时间?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刹那,一瞬间、一转眼……)。

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藏羚羊这扑通一跪说明什么?(说明藏羚羊跪得是毫不犹豫,非常坚决)。

(2)体会情感。

这毫不犹豫的、坚决的“扑通”一跪,跪出了什么?

是呀,正有如作者所说的这样——(课件出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3、“两行长泪”

(1)流下的那两行长泪,这位母亲又要哭诉的是什么?

(2)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3)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齐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流了出来。”

4、总结写法。

(1)这只藏羚羊并不会说话,那它内心这些丰富的情感我们又是怎么去体会到呢?(板书:动作、神态、情感)。

(2)小结:就是通过这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藏羚羊那份伟大的母爱和它内心这丰富的情感,你看作者廖廖数语便可传情。

5、这一跪拜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因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分析描写藏羚羊跪拜的情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藏羚羊伟大的母爱,从而总结写法。

三、品析转变,呼唤仁爱。

过渡:同学们都用文字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藏羚羊的这一跪也唤起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畏,内心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默读接下来的内容,按顺序画出描写老猎人情感变化的语句,用心体会老猎人的内心感受,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一)聚焦语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他双眼一闭”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觉得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其中最后一句变红)。

1、引导学生抓住“久久难以入眠”“颤抖”体会老猎人的痛苦、自责、不解。

2、同学们,标点符号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表静默或思考)。

3、引读,体会心情。

老猎人久久难以入眠,他的眼前总是看到这样的一幕——(课件出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注意是从那只肥壮的……)。

4、课文高潮。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1)让我们再来大声地来朗读这一自然段,你能体会到老猎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结合相关的词语说一说。(忐忑不安、痛苦、自责、震惊、醒悟)。

(3)这一段中的省略号在朗读时怎样处理?(震惊的时间之长,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停顿一段时间,)。

(4)齐读(配乐)原来藏羚羊的下跪是为它尚未出世的孩子乞求生的机会,面对敌人的猎枪,它没有逃跑,而是向敌人乞求孩子的生命,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力量啊!“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命呀!”

(5)读到这你是否产生过怨恨老猎人的想法?(出示:杀生与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6)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埋葬藏羚羊部分的描写,追问:老猎人埋掉的仅仅是杈子枪吗?

(二)发现写法。

1、我们是如何体会到老猎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呢?

除了动作、神态所表现出来的,老猎人倍受煎熬的是自己的——心,(心理活动)。

2、老猎人内心情感变化正是他内心对动物的“仁”念的回归。

(三)读写结合。

1、身体上的跪拜容易理解,然而无数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女能够健康成长所放弃的个人追求,甚至肯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上的跪拜更是崇高的!齐读——“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你对这句话的感悟记录下来。

2、指名读。

(四)保护动物。

1、播放保护动物的宣传片。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就应该是平等的,我们来看一段短篇,看能否带给你启发。(播放视频)。

2、谈感受。(板书: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猎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通过引读、上下内容联系起来读,体会老猎人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并从中发现、总结写法。加深学生的感受,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健康情感。

四、拓展阅读,体会特点。

1、生命之间有一种东西是相通的,那便是爱。人有情,动物也有情。有人曾经说过(出示课件):“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

2、推荐读物:如果你想更深刻地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阅读他的这些作品(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沈石溪的作品。

五、总结收获。

在写法上有什么收获?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刻画人形象也将更加生动,同时这也是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推荐书目来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回顾,畅谈收获,在受到情感熏陶时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写法上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第一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做)。

第二项:课后思考与交流的第二题(必做)。

第三项:阅读沈石溪的作品,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

【板书设计】。

藏羚羊跪拜。

跪拜神圣。

敬重生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白杨》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x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原丝绸之路白杨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生:(齐答)卫士!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繁茂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外形高达挺秀扎根边疆。

白杨正直高大爸爸。

特性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茁壮成长.......小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3《白杨》教案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

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地名时间以前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

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

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罪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课文白杨教案

《白杨》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分析理解。

课文首先讲被蒙古人民称为戈壁,顾名思义全是沙子和石块,干旱缺水,植物稀少。“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说大戈壁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特别是沙漠刮起风沙时,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色,所以说“浑黄一体”。课文开始的这两句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这时,课文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在茫茫戈壁,只有从白杨树上才能“看得出列车在前进”也就是说,白杨是列车行进的唯一标志。“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着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高大挺秀”就是又高大,又直立秀丽。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讲白杨的内在特点,是在两个孩子争论的过程中通过爸爸的口讲出来的。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

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后面的意思是叙述的重点。“表白”即对人解释,说明自己。在本课显然应理解为表达自己的心愿。爸爸要表达什么心愿呢?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联系上一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来看,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不……也不……”等句子,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本文的重点有二:一是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有关句子。本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呢?可抓住重点词、句、段,特别是表中心的重点句,从理解内容再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如由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品格;由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体会孩子们一定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扎根边疆、茁壮成长。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重点句,方法很多比如朗读、比较、分析、换词、删读……二是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可抓住“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启发学生思考:爸爸表白了什么心?他要颂扬什么?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中心思想,再相互订正、补充,最后再结合课后练习思考题,准确地掌握本课的中心思想。

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借物喻人的写法,这也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在当前提倡推崇训练教学的形势下,应由词句段的训练引出这个写法,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本文的特点之二是多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情。见到白杨树,先“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等爸爸讲到白杨的特点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明爸爸在借物喻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最后讲到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如果第一次“沉思”是思自己、思过去,那么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