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写作思路,丰富文采,提高作文的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积极思考和借鉴。
摘要:动态生成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概念,是因为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创新自主的学习方式已被教育届人士接受和认可。动态生成是从课堂教育、学生总体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中所决定的。展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育研究是目前教育界人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一、掌握学情,努力预设———搭建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师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初中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当透彻研究教材。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是教学理念精华的载体,不仅如此,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展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研究透彻,完全明白教材的理念和目的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教材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初中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落实方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课堂教育里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然而初中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影响课堂生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剖析初中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二、深思熟虑、相互交流———掌握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深入思考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交流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要达到课堂教育的成功,必须把思考和交流有效结合起来。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互动,大部分是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多数采用的方式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那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第二,规避形式主义的思考,避免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展开讨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互动交流要注重初中生的参与。
第四,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着讲解教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初中生的主动性在小组讨论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高领悟,贴近现实———达到动态生成的有效延伸。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中。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深入思考,将动态生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其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感悟,使动态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领悟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出指导、组织、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更多的体会。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展现出自己的思维特点,使数学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和创意。
四、提高效率,明确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预设”,让教学事半功倍。
所谓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第一是有价值导向和理论认识前提的,这就奠定了教学的方向。动态生成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第二,教学设计是从一种整体观念来考虑怎么使得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在活动的每个重要步骤合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有它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一定是思考的结果。不经过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是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长期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实际展开不同方面的开发和转化。
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最不幸的事就是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问没有任何反应,就立刻产生焦急的态度,急于自己说出答案,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凭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
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意识。教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的成功在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加上有效的方法,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所需,还是从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来讲,都应当想法突破沉闷、机械的课。动态生成的理念是不能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课本讲课,要时时刻刻注重课堂活动,要在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事实表明,在现阶段实现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很有可能的,也是颇具效益的,它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样也使得教师专业化进步。每一项教育教学的更新都不是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决定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我们期待通过日后的努力能将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王萍.关注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05).
[2]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06).
[3]陈余荣.让“动态生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化解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08).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整合教学资源--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现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教学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小旗,最多可做多少面?学生通常想到的方法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但也可以结合画图思考,长里有多少个33厘米,宽里有多少个22厘米,这样先求出有多少个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由于正方形的边长66正好是33和22的倍数,所以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将题目中正方形纸的边长改为70厘米,学生调用旧知解决问题发现能做13面,而实际却只能画出12面,令学生遭遇新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此,课堂展现出了灵活的动态生成。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也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精心设计预案--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自学。在进入自由讨论环节时,为了凸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特殊性,我特意安排了友情提醒这个环节。果然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说: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正想表扬一番,一个不曾预约的生成出现了,平时很爱思考的学生马上提问: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却是10000,100×100=10000,我猜想它们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个面积单位,使得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都是100。多好的猜测!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我当即决定马上解决这个精彩的猜测。我让学生马上拿出新华字典查询,果然在后面的面积单位进率表中赫然写着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测完全正确!课后这位教师在教学后记中兴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这样预设,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遵循以生为本--动态生成课堂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之一。我设计了一道题:“老师有半个苹果,把半个苹果的一半给小红,给小红多少个?”如何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用1/2×1/2,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还有的说:我的算式是1×1/2×1/2。我迟疑片刻,追问道:这两个1/2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可以画图来说明。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这个苹果,再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两份,网状部分就是那半个苹果的一半。多好的“画图来说明”哇!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很难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而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但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已不是在备课中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能让我们的教学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
一、开发生成资源。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例2:“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就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正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他们的需求,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二、留足生成时间。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因为和老师的表达有分歧时,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课堂上,教师不是选择逃避或强制学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再次进行摸球活动,以事实为依据。第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强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通过教师的引领,使课堂中生成了有价值的信息。
三、加强生成指导。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谆谆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传递信息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教师胸中要时刻装着学生,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让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把握好课堂,是每位学生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都要有所体会和收获,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下面,我将从关注重点,积极参与,及时复习,深化思考以及练习应用五个方面来展开我对于如何把握课堂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关注重点是把握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课堂上,教师会给出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如果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把重点掌握好,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要学会聚焦,不走神,紧跟老师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抓住重点,理清思路,避免遗漏重要的内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复习备考。
其次,积极参与是我认为关键的一点。课堂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勇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积极参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积极参与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及时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复习和总结。把老师上课讲过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出来,做好自己的复习笔记。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包括课堂讲授的案例、习题和思考题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思考、加深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只有通过及时的复习,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四,深化思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把握课堂,不仅仅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点,更要善于思考和理解。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课堂内容和问题,与老师一起思考推理,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深化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思考还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练习应用是把握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想要真正把握好课堂,我们要进行练习应用。通过做习题、实践操作等形式的练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练习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巩固学习的内容,发现知识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总之,把握课堂是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通过关注重点,积极参与,及时复习,深化思考以及练习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住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从这五个方面出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步。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每一次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好学习的机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以便相互借鉴,得到更多的提高。
第二段:注意专注。
课堂上的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讲解,才能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我读高中的这几年里,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发现,只有在专心听课时,才能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努力保持专注,将学习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通过专注,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也提高了我的学习成绩。
第三段:积极参与。
课堂上,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敢于举手发问,与老师进行互动。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在我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敢于举手发言时,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回答,还可以与同学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积极参与课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更加充实和丰富。
第四段:合理安排时间。
课堂上,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过去,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偷偷看手机、涂鸦等。但我后来发现,这样做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我开始尽量避免这些干扰,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上。我发现,当我专心听课、参与讨论时,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我的时间利用率也会更高。
第五段:总结。
课堂是治学之地,是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次课堂机会,把握好课堂的心得体会。通过专注、积极参与和合理安排时间,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把握好每一次课堂,积极参与,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缺乏兴趣时要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对学习活动具有始动、定向和动力作用。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实践、创新。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小红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同学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在这时教师笑着鼓励他们:“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至此,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二、学生思维偏离时要引导。
有了一个方向明确、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学生便能自主或合作展开对新知的探索。这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思维偏离,走上岔道。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远,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识上来,做到“放得开,收得住。”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索,效果显著。而当要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欢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教师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先画好等腰三角形,课外画等边三角形。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花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做到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确,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学生理解肤浅时要引导。
学贵有疑。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常会一带而过,其实是貌似理解并未真懂,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后,书上有这么一句归纳性的话: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掌握,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理解并未全面和深刻。此时引导: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通常”?不用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百分数,除了先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外,有时还可以先把分母化成100、1000……再化成百分数。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全面深刻多了。
四、学生困惑不解时要引导。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能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引导;而当探究的问题有相当的深、难、宽,学生通过努力仍想不通、难解决,表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如图:“已知正方形面积约是20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圆形。
的面积吗?”由于学生的常规思路是寻求圆形的半径,可又无。
法求出半径而陷入僵局。这时,老师及时引导:“正方形面积。
与圆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引导,犹如雪中送炭――很快学生便从困境中走出来,发现r2=20÷4=5(平方厘米),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五、学生解题失误时要引导。
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指导学生重新探索,分析错误所在,寻求正确的答案。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有意设计如下练习:“一根绳子12米,第一次剪下,第二次剪下米,还剩下多少米?”有部分同学列式12×(1--)。我就及时引导:“想一想,和米、和米相同吗?分数不带单位与带单位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这样一引导,学生就领悟到自己的列式是把米(数量)与(分率)混淆了。这时,再让他们列式,大家都能正确列出12×(1-)-或12-12×-。
【内容摘要】教学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包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教学中每一个细节可能会生成一次精彩。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实践与体现。我们需要精心预设、探究捕捉、评价提升中成就细节,实现精彩课堂。
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知识拓展过深、提问过度等问题,从课堂提问、重难点把握等方面谈谈看法。
关键词:拓展;把握;策略。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它引发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变革,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课改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几个“度”。
一、知识拓展要适度。
在接触新课标教学时,教师教学兴趣浓厚,教学热情高涨,总想把学生教得更好,让学生知道的更多。有些教师老是担心学生难以掌握所有的内容,在深度挖掘方面,有的老教师经验较多,认为教材知识挖得越深对学生越有用,因此课堂又成了教师的天下。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工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而且有时会造成课时紧张,教学目标无法落实。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如在情境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知,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知识,不能盲目求深、求广,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
二、重难点把握要有“度”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好重难点,要么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要么就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这些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例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难点,其中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会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总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教师为了提问,忽略了提问的质量,缺乏对学生思维实质性的激发,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大量的无效提问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1.难易要有“度”
教师的提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该是让绝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看书、深入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问题过难,或脱离书本,学生无法回答,就会望而却步,这样就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问的数量要适度。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不利于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问过少,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缺少参与教学课堂的机会,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严格控制提问的数量。
3.提问要“点”“面”有度。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权利。
四、内外结合,拓宽视野需要“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时刻关注时事政治,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选择恰当的'时事材料,钻研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事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会列举10多个事例来说明问题,学生听事例津津有味,但却忽视了它所要传递的信息,本末倒置。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只有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事例的选择要具有教育性。
事例的选择不仅要反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要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内容时,不仅利用了课本上的材料,还引用了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以丰富的人物形象、感人的事迹,加深学生的认识,而不至于流于空洞的形式,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
3.事例的选择要有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很强,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结合教材选取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通过对这些重大时事的分析,锻炼学习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以及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可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偏颇的观点,使他们不断地成熟,跟上时代的步伐,明白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
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管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都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兴民中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和洗礼下,在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启迪与引领下,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我们实践着、探索着、追问着、成长着.结合思想品德课常教学的实践,对于新型的课堂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八化”.
作者:张文英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二中学,河北廊坊,0659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四、提问吸引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我校每学年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像前两年的“迎评估”、“迎国检”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多是当时学校、班级、寝室里等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的政治课教学,我们便经常使用提问吸引式的教学导语。
[1][2]。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研招院校陆续公布了2014年接收外校推免生相关政策。此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接收推免生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拟获得本校推免生资格的申请人在积极准备申请材料。一些过来人建议,在申请推免过程中,申请人要把握住申请程序、复试内容和网上报名等三个重要环节。
了解申请程序各环节。
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一般首先要在申请院校相关招生系统中进行网上报名,注册为推免生用户,并在线填写申请信息,上传有关资料,下载、打印相关表格,完成网报;其次,申请人要将所需申请资料寄送至所申请院校的相关研招办;最后,院校有关院(系、所)将对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择优选拔并通知部分申请者来该校进行复试。
各院校在申请程序中略有不同,申请者可根据学校要求完成申请。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信息后,便进行初审,并公布复试名单。申请人可在复试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无需提前寄送。
根据复试内容做准备。
考生在提交申请资料后,要及时关注招生单位网站公布的复试名单,并根据复试内容提早准备,增加成功几率。
据了解,各招生单位的复试内容略有不同,申请人要有针对性地准备。如: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的复试包括外语能力测试(包括听力和口语)、专业综合课笔试和专业课面试等三项内容,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的复试只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推免生的外语听力(口语)、专业素质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内容。
复试合格的申请人,院校将寄发《外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接收函》。
收到接收函仍要网报。
申请人在收到由研招办签发的`接收函后,并非高枕无忧,还需尽快向本校相关部门获取报考校验码,在教育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报,并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报名点现场确认信息、采集照片。申请人如没有参加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则属于自动放弃推免资格。
另外,按教育部规定,已被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参加全国统考。如同时报考统考生(以现场确认的信息为准),属于自愿选择参加全国硕士统考,推免资格将会被取消。为了自己的辛苦不白白浪费,以上事项考生要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听课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堂上,教者如果能够根据学生听课心理需要组织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听课心理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老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首先要认真备课,把每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学习活动方向,从而去专心听讲,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顽强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其次要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意义,以透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指导,区别对待,使得成功。再次要运用丰富有趣启发性强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与挑战。
二、求趣心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
课堂上老师要关于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求趣心理,可以针支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如比赛、游戏、表演、作文接龙等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产生直接兴趣。可以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通过情感这根纽带把全班学生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利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投入参与学习。
三、求实心理。
一般的人都喜欢实实在在的事物。学生的学习他是一样,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学习到实用价值大的内容。
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备好教材,要联系生活实际,重点挖掘出教材中实用价值大的内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其次,要备好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靠船插篙,使他们每节课都有收获,不要好高骛远。再次,教学方法要实在,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听到最精炼的讲析,学到最精要的知识和技能,切忌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离题万里,搭花架子。
四、求同心理。
同等性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同等性,就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就不能使其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这一求同心理,一方面要为他们创设同等的学习氛围,真诚关注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爱心、关心、信心与耐心,消除心理上不平等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充分了解学生,热爱、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切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替代学生的观点,摆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架式,对学生不悄一顾,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产生自卑心理。
五、求成心理。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自我取向、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追求。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面向全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使得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意识到自己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老师关注的对象,意识到自身价值已得到实现,得到认可,从而不断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攀登新的高峰。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生成一些精彩。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
1.深挖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细节,其实也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虽然对“循环”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非常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真正含义。为了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老师在课始进行了巧妙的孕伏。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讲了两遍后,然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老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相同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教学“循环小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
2.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而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强,上课有时会不由自主的分心,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直观、形象的情景所吸引,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对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积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尽量可以与学生心理期望的学习活动相吻合,让学生用愉悦心情去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老师笑着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天线宝宝》,你们想看吗?”学生兴奋地说:“想!”多媒体显示天线宝宝动画片:一天,天线宝宝乐园里来了一位神奇的客人,还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天线宝宝们都不认识,感到很稀奇。接着老师问:“你们认识吗?请告诉天线宝宝。”“钟。”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紧接着老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和天线宝宝一起来认识钟表,好吗?”生跃跃欲试:“好!”这是《认识钟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开头的教学细节很简单,也直截了当。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其实教师是花了一番功夫的。课前老师深入一年级的小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都喜欢玩或看哪些东西?哪些动画片是多数孩子喜欢看的?经过一番功夫才选定了《天线宝宝》这一话题作为开场内容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韩信的故事中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上课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
1.让发现尽显细节之美。
教学细节往往蕴涵着科学素养。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生成精彩,每一个细节也可能会错失精彩。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细节,用耳朵去聆听细节。教师既要让不同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自由提升,又要想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精彩悄悄溜走。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先出示了两个平面图形,一个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接下来他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尺子、小圆片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学生们有的拼,有的摆,有的折,还有的量……不一会儿,几种方法已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一一用课件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正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个环节教学时,有一只小手高高兴起:“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我是用小圆片摆的,长方形能摆2个多一点,而正方形能摆3个多一点,所以我发现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也许是这位教师课前没有预测到学生可能用圆片摆,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只是轻轻地说“这种方法也可以”,就让这一精彩的发现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如果那位教师捕捉契机顺势引导学生:“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说一说?”如果有学生听懂了,就让他们再介绍一下,如果别的学生似懂非懂,也可以对那位发现的学生说:“你还愿意把你的想法再大声地告诉其他其他同学吗?”这时,不仅又给学生一次机会,也给了大家一次机会。此时,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试试。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动手验证,而那位发现者也会满怀喜悦,还会自觉地帮助旁边的同学。此时的课堂,必将是主动学习的活泼场面。
2.让讨论催生细节亮点。
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情绪反馈中察觉到。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教师却捕捉到这一细节,他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兴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老师,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老师,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还有的说:“老师,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不失时机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否则他们能想到那么多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事件,大多是演绎课堂精彩的亮点。
三、巧妙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教师在关键处由浅入深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1.激励性评价――让细节锦上添花。
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教师出示一组题:在里填上、或=.
(1)1/241/16(2)4/96/9(3)2/33/2。
(4)7/126/9(5)9/126/8(6)6/78/9。
学生观察后,教师让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在里填什么符号?每个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都追问:“你是怎样比较的?”前三题学生回答得特别流利,后三题学生在回答比较方法的时候,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首先给予肯定:“你们回答得很好!对于后三题你们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有的说可以根据分的基本性质先约分再比较,还有的说可以……“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老师,最后一题我还有一种比较方法!”教师的话音刚落,一学生便站了起来。“是吗?你说说看!”“6/7再加上1/7是1,8/9再加上1/9是1,因为1/71/9,6/78/9.”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2.委婉性评价――让细节绽放光彩。
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用电脑课件把红领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动画演示。看完动画演示后教师问学生:“把红领巾样子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谁知道它的名称?”本以为学生肯定能一口说出是三角形,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竟然回答是“平移”.但教师却对那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会动脑筋,能把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夸奖,整堂课他都学得特别认真。
作为教师,需要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江蕾《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月。
2.曾夫《教学细节看理念》,中国教育出版社,11月。
3.刘然《课堂教学细节解读》,人发教育出版社,9月。
摘要:现代化社会,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了,教育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许多家长会花费大价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现在教育正在进行创新与改革,其中热议的是“少教多学”高校课堂的构建,这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效率,但有些学校的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是我们的国学,是自己本土的语言,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探索,有些时候学生自己理解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高校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少教多学”课堂的构建对老师的分析。
(一)课前的备课方面。
“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其实在本质上大大缩短了上课的时间,表面上看老师的工作量减少了,但是实际上老师的工作量与压力更大了,因为从来上课时间就短,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让老师在课前的备课充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课程,还要让学生听的懂。所以老师的压力很大,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找准侧重点,了解学生情况,看出哪些课程更适合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要对应“少教多学”的目的进行备课。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二)课堂中的要求。
“少教多学”的侧重点要放在少教上,教的少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这一过程,而是高校教学,这就非常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了,小学的一堂课是40分钟,如何利用好这40分钟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些研究,比如:可以先讲解教材内容,再进行提问,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学。再如,可以进行分小组教学,小组教学的好处就是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只要管理好数量有限的小组,然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管学生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另外,小学生在小组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这样可以让高强度的学习中加入一些乐趣。语文相对于其他理科来说,还是比较好教学的。不过也是非常枯燥的,老师要多进行扩展课外知识,学生会被这样的知识吸引,让后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直走,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然后就达到高效的结果。
(三)课后的要求。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不大,只是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在上完每一节课的时候就留一些课后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这些问题的选取是关键,问题一定要与课堂的内容相结合,不能太难超出学生思考范围,也不要太简单,减少学生的思考难度。其实开放性的题目是最好的,这些题目大多都是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作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实事。老师在课后要总结与查看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多开一些教研会,将老师集中起来商讨教学经验与其中好的想法,刚开始的模式就是要多多研究,找到真正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一)课前的预习工作。
学生是一个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有手机电脑的诱惑,再加上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课前预习在“少教多学”的模式下非常重要,因为课堂上的效率高了,就说明会讲的比较快,若是不进行预习可能一个部分没听懂就,导致这节课的效率底下,最终的结果就适得其反了。具体实行的措施就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家长在家要进行监督,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看到老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孩子监督学习,老师也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自己本身来说,就是要靠自己的自制力了。
(二)课堂的学习。
课堂上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是特别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的,教学中的高强度虽然可以让学生持续集中注意力,但是缺点是学生一但有一部分没听懂很可能会错失后面内容的学习。这就需要看老师与学生课堂上的配合了,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随堂练习也要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的好,课后的学习不会太吃力。学习是环环相扣的,一但你一部分听不懂很可能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三)课后的学习。
“少教多学”的侧重点就是学习,这个学不同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是学生课下的自学,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少教多学”的目的与用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上完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然后举一反三把老师留下的任务结合所学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完美的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教育家孔子说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课后的独自学习就是“思”的过程,我们要将两者进行兼容,进行合理分配,“少教多学”并不是将学与思的平衡打破,只是更加注重了思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后要多开动自己的现象进行思考。
三、家长在“少教多学”中作用。
家长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老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对其进行阻挠,不过可以与老师共同商量对策与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家长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个模式就是让增加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家长就要在家里多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这个模式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家长若是发现孩子在学习时出现什么问题或情况时,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反映,好尽快的改变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现在的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少教多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与机遇,成功的话可能会普及到所有小学,进行教育改革,但如果失败影响的是这一届的学生。所以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进行,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很大,同时得到的收益也是不错的,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针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踏入真正的校园,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开端决定一个好的结局。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否真正起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要相互监督,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教育大国。
作者:阚洪华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中心小学。
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却提不上来,很多时候是由于听课效率不够高,而不是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探求各种“学习技巧”.
相信大家都有过自学课堂的经历,我也不例外。高一的时候,我觉得老师讲的东西课本上都有,就在书上印着,我又不是不识字,干嘛还劳神费力地去听别人给我唠叨?一上课,老师叫拿出教材,说我们今天要讲某章某节,我就把教材翻到那一部分,自己把那一节看完。那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固定,一般是讲完一节就指定做《学习指导》上相应的部分。所以我花十分钟看完书,就把《学习指导》拿出来自己做。做完后,发现才过了20分钟,然后再看点别的书,或者做一些参考资料之类的。我觉得自己这样是正确的、有效率的——学习同样的东西,我只用了别的同学一半的时间。
但现实是残酷的:刚进高中时的物理摸底考试,我拿了全年级第二名。历经近一年的课程diy,在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时,我却已经连及格线都够不着了!直到高三开始,深感危机的我才开始认认真真地听起课来。这一听不要紧,发现里边真的很有门道。只用了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的成绩迅速从年级25名上升到了前十名。
“课堂漫步”谨遵“五到”法则。
为什么经过周密部署、争分夺秒的课堂自学会比不上按部就班的“课堂漫步”呢?那是因为,我们平时看书做题其实用的都是逻辑记忆,而最有效率的却是基本被我们“闲置”了的形象记忆。听老师讲课很大程度上就具有形象记忆的功效,既有声音又有动作,还有场景,可以全方位地刺激你的神经,在课堂上理解到的知识,比看书得来的要记得牢固。举个例子,比如你很烦妈妈老是唠叨你的成绩。有一段时间她出差了,但仍然不忘打电话来给你“上课”,即使时间长一些,也可以忍受。只因电话一挂,也就忘得差不多了。等她回到家里,不仅有语言,还配上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和相关技术动作(如翻你的试卷和作业本等等),想必印象会深刻得多。这就是“全方位的刺激你的神经”的结果。
既然听课高效率的根源在于“全方位的刺激你的神经”,那么,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不能光带耳朵,还需要其他能刺激神经的'感官,我们的眼睛、嘴巴、手都要带入课堂中去,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我总结为高效听课的“五到”法则: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有的同学上课上得有点困了,就想趴在桌子闭着眼睛听一会儿,这下倒好,老师的讲课就跟催眠曲一样,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所以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着头听课。
“耳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听课当然要用耳朵。“口到”,不是让你上课跟同桌讲话,而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讲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题目念完,然后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答道:“a”“c”……老师这才公布正确答案。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应该跟着喊,有人想:“大家都在喊,有我不多,无我不少,我只管听着不就行了。”其实你跟着喊一喊,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
所谓“手到”,是指在书上、在卷子上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绝不是越多越好。记得太多,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混乱,抓不住重点,影响听课。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没必要像考试作文一样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笔记是自己复习用的,不是给别人欣赏的。
当我们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课堂中去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随之投入其中,也就是“心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才会以最高的效率工作,才能从听课中收获更多。这个时候的感觉,就好像用凸透镜聚集阳光一样,我们把原本四处发散的大脑能量都聚集到一点。原本温和的阳光可以点燃火柴,原本无聊的听课也就可以让我们的成绩发生质的飞跃。
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
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听,一般指听录音、听范读、听提问、听讲解;看,主要是指看板书、看挂图、看荧屏或银幕上的多媒体画面,看教师的教态,如教师的举手投足、神情姿态。因为教师要借助这些板书、画面、手势,化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明、变陌生为熟悉。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听思并用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听一般是被动地吸收,思则是主动地思考。
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
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
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
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
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学生听,学得很被动。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听懂新知识法。
听懂,就是把知识的概念或结论搞明白,即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搞明白。
依据听懂的标准,研究运用听懂的规律,主要是研究学习概念的规律。掌握旧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搞清概念的由来,是概念学习之本。概念的表述(定义、定理、定律等)是概念之末,概念的形成是概念之本。舍本逐末,是死知识,亦非真知,于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无益;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学性,是概念学习的关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从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是概念学习的保证。这是新课标下听好课的最重要的方法。
目标听课法。
上新课前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
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有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疑难大问题。
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
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存疑听课法。
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方法。
一、积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要发挥潜能、提高效率。
必须培养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听课和学习之中。为此,要善于控制自己,排除干扰,保证听课不走神,一旦走神应马上调整过来。长此以往,一定能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二、必须紧跟老师的思路听讲。
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要注视着老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紧跟着老师的感觉走,然后全神贯注地边听、边思、边记。不少学生听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埋头做笔记,思想不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是很不好的听课方式。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对事物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千万不可脱离老师讲课的轨道,一旦脱轨,就会造成学习上的“翻车”。
三、抓住课堂听课的关键。
一般说来,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讲不同层次的内容,预习时未完全弄明白的学习内容。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讲到关键之处时,要特别留心。
四、珍惜课上的“空隙”时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珍惜每节课的分分秒秒,切实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第一,充分利用老师安排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分析课本知识,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快速识记、强化理解课堂内容。第二,利用老师讲解的间隙(如板书、停顿),迅速回忆一遍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及时消化、吸收。充分利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的“闲时”,或预习,或复习,或做有思维价值的练习,那么,“闲时”也就不闲了。
五、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1、对比听课。将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先前主观理解错误,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注意对所学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然后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超前思考。上课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譬如,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应主动去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答案核对。自己想对了,老师再一讲,就记得更扎实:想不出来,或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再听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苏格拉底说过,讨论是达成真理的“助产术”。在讨论问题时,既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又要积极思考,理清基本思路和观点,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
5、学习方法。体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有益的学习方法,并寻找合适的机会灵活运用它,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huibaotihui/8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