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挂图。
2课时。
1、导语: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由于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情景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是教学的难点。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于是我特地设计了农民在烈日下除草的动画,以及粮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农民伯伯在粮食的生长过程中,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会如何克服?既让学生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注重吟诵,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读古诗,一般都是做到读正确就行,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划分节奏和重音的方法,同时还配上悲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平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两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小闹钟、挂图。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惜时。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xx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揭题: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1、老师指名汇报读。(正音,理清节奏)
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3、学生齐读古诗。
4、趣味诵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4、认识白莲。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字典中关于偷的义项,让学生选择。
(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情景与画面,体会小娃的可爱,并带上这种成功采回白莲的兴奋心情朗读。
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可爱,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二)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4、 认识浮萍。
5、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学习《夜书所见》。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3课时。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庐山瀑布》。
1.导入新课。
2.读诗。
(1)试读。
(2)同桌互读。
(3)师生共同读。
2.理解。
(1)粗通诗意。
[4]。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2课时。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揭题。
1、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作者简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四、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生自由交流。
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生:齐读诗题。
师: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生:自由读诗。
师:谁能起来背诵一下?
生:……。
师:你能用组词或猜一猜的方法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吗?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生:交流。
师: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生:鸟、风雨、花。
师: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处处”“闻”“啼”
师: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生:知多少。
师: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是风雨把花给吹落了。
师: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生:很可惜、很美。
师:那你能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生:朗读全诗,背诵。
师:示范写。
生:练习书写。
师: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在村里居住。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课时。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二、总结拓展。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六、板书设计:
鸟鸣涧。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3节。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huibaotihui/15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