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份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珍、靠、仰、百、傻等生字,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1、2、3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3.感受星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一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星空真美啊!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找找描写美丽星空的句子,用划下来。
2.请一生反馈,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同时及时纠错)。
3.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试试看。
4.逐个请学生站起来读一读。师评价,你读得真美,你是怎么想的?
视情况随机指导:感悟星星很多,星星很美,星星很亮。
a.(星星很美或很亮)是的,这里的星星就象珍珠一样美/亮。珍珠是什么样儿的?(珍珠是一颗颗的,很有光泽)所以这里是把星星比作珍珠。
还有吗?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b.(星星很多)从哪几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满天,无数)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星空的美?
c.(星空很美)不仅是星星很美,夜晚的天空也很美,就象碧玉盘一样。星星在碧玉盘一样的夜空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了。
让我们大家一起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星星撒满天空的样子。。
7.全班齐读这句话。
他就是张衡。
9.他是怎么数星星的?(指名说)。
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0.反馈,找到了吗?请你根据这几个词摆好姿势。生摆动作,师读句子。
11.看来你们已经能够理解这几个词语了,好,保持这个姿势,让我们也学着张衡来数一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约20多颗)。
12.觉得怎样?(累)可是张衡却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b.学习2、3自然段。
1.那么多的星星,你觉得能数清吗?(不能,能)追问为什么?
2.张衡的想法跟你一样,他还是挺有信心的,从书上哪里可以看出来?
请生读一读(指名火车齐读)。
3.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
三、学习五个生字。
1.瞧!黑板上也闪耀着亮晶晶的星星。,谁能来数一数?(逐个指名读五个开火车读)。
3.重点指导:傻傻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仿写。
傻: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比较难写,一起来书空右半部分。
注意结构,写的时候傻的右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靠:因为笔画比较多,所以上半部分尤其要写得紧凑,告字写得扁扁的。
珍:右下部分的三撇各不相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八第一课时,数星星的孩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
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堂学习】。
一、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
3、划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在空白处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结合注解翻译全文。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合作探究,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段各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和发展起什么作用?
3、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4、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四、综合分析:
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课堂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杯杓。
(四)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师:听说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来欣赏一下。(欣赏丰子恺人物漫画)。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趣)。
师: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忍不住就想笑。
一、漫画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词句概括最喜欢的一个手指的主要特点,写在练习纸的表格中。
2、交流反馈:同学们都完成了,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位同学是怎样填写的。请你来读一读,认真听,仔细看,评一评他所写的词句有没有概括了这个手指的特点。(生交流评议,师即时用红笔修正)。
出示部分生的作业。
请生补充;师引导概括。
3、生修改自己的表格内容。
三、介绍五指,感受语言。
1、师:丰子恺先生写的课文,如同他的漫画一样让人忍不住想笑。今天我们要来介绍一下他笔下的手指。
2、第一次介绍:屏幕出示要求: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大声读一读相关段落,用笔画一画重点的词语,记一记生动的句子。
生自学,师巡视。
3、第二次介绍: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看看自己填写的表格,可以用上自己的语言。
4、第三次介绍:请生来介绍,认真听,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
(生的介绍比较概括、理性,干巴巴。没能运用生动的语言。)。
(1)师:他把中指的特点介绍得非常有条理,清楚。
师现场采访介绍同学:你为什么把中指的这个特点介绍的这样具体?
出示: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品味语言。
师:关公和周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中,他们都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了人,三指的关系描述的相当传神。
师小结:用上趣味性的句子,可以把我们的介绍更加生动。
(2)介绍食指。
徐老师发现他在介绍的时候声音清楚响亮,落落大方,介绍的时候就就应该这样。
(3)介绍小指、无名指。
生:舞蹈演员。(请生演示舞蹈中的兰花指。)。
生评议:他介绍的非常具体,而且说出了他们的用武之地。
5、第四次介绍:有条理、有趣味,落落大方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手指。
请生上台介绍。
生评议:说出了优缺点。用上了自己的语言。
6、小结:五个手指各有所长,正所谓(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练习仿写,学会运用。
1、师:(图片出示身上的五官)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指,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会让我们有所感悟。看,老师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图片,提出要求: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特点,我们学着幽默风趣的语言,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一写。出示要求:仿照文中的一指,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我们的五官。
2、交流:
(生评价:特点介绍出来了;语言幽默风趣。)。
边读边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3、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通过介绍手指再一次领略了丰子恺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而且还学着进行了创作,了不起。
同学们,真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小事、普通的事物常常会让我们有所启发。
4、推荐阅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小生丰子恺读本》送给班子的图书角,大家可以轮阅。感受丰子恺漫画的而幽默和他漫画般简练传神的语言风格。
5、课外作业:学习课文的写法,完成习作《五官》。
板书:
手指。
有条理有趣味落落大方。
幽默传神。
点评:
一、利用练习,整合了问题,以模块结构来推进教学,三个板块:
1、借助表格,概括特点。
2、介绍五指,感受语言。
3、练习仿写,学会运用。
二、言意兼得,学有成效。本真追求。
1、课堂练习的价值,体现了对本真语言的追求。
2、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位观。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文本观。转述内化。
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传神的描写。
略读课文(背诵赏析)目标要集中聚焦。利用快速的浏览,语言的转化。语言表达的范式。
三、练习的内容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精当。
对内容的处理和把握。主次分明,选择在语言的表达处,领悟细腻而大气。
1、培养概括练习;2、培养转述能力;3、培养运用能力。
四、练习的过程体现了一生为主体,教学是有效的。
循序渐进的。概括内容时间是充裕的;转述语言是生学习、交流、评议、修正的过程。语言形式的实践也是多样化的。这个学习也是触类旁通的。要说的有趣味、要落落大方的说。用课文语言来说,这些都是触类旁通的。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生:是景物描写。
生:悲伤、凄清。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生: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大家知道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何意思么?
生:(思考、沉默)。
师:我们再把文章结尾一句朗读一遍。
生:齐读。(仍然不解)
生:(全体)美!
师:它美在何处?
生:它是一座联系兄弟心灵的心灵之桥。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文章结尾一句齐读一遍,看是否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生:齐读。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生: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生:我和我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我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生:(笑了)对。
生:不是。
生:(齐)北大荒。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生:是。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美丽、富饶”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课文,应该去研究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开始,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开始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楚: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好像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情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情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开始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好像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认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教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认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讨厌,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认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生:对。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认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肯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议论)。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情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教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可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还可以选一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一人)。
(两个学生齐读课文,读后老师又让他们每人一句轮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这样再读一次,还要看我的手。(学生再次齐读,老师指挥)。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刚才我们读的内容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以叫目……。
生:(接)目睹。(教师板书“目睹”)。
师:这次随小丽出来,他只是看到了草塘吗?
生:小丽给他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事情。
1、鉴赏小说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设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关于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当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三、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那张衡是如何成为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我们一起回到张衡小时候哪一个美丽的夜晚去寻找答案吧。你能在课文中找出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吗...一起来看看名师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吧,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一、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什么东西一闪一闪的却不用电?
生:星星,萤火虫……。
师:说到星星,同学们,你能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天上的星星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无数、数不清。(正音)多音字“数”,有两种读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里也有一个“数”(出示课题)谁能来准确的读一遍。
指名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写“数”。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写法。先写一个米,要写的小一些,下面是一个女。右边的部分要写的大一些才更好看。会写了吗,在课本田字格里再认认真真写两个。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预习情况。同桌互查生字,过关涂写识字卡。
同桌识字过关以后,小组总结过关情况,帮助没有过关的同学把难字解决掉,然后进行小组挑战赛:出示课件,每人随即认读一行生字。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教学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说说这个孩子是谁吗?你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张衡天文学家。
生:唐朝的李白,宋朝的杨万里,唐朝的杜甫,宋朝的苏轼……。
师:天文学家是做什么的?
生:观察天上的星星的人。
师:研究天上太阳、星星、月亮分布在哪儿,它们是怎么转的,这样的专家叫天文学家。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关于张衡的详细资料(课件出示张衡资料)。
学生自己阅读资料。
师:读完这段资料,谁能把“张衡是一位的天文学家。”补充完整。
生1:张衡是一位有名的天文学家.
生2:张衡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
生3:张衡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师:著名和有名哪一个更合适?
生:著名,因为著名比有名更有名。
(二)教学第一段。
生: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师:你觉得这句话写的怎么样?(美)那你能来美美的朗读一遍吗?
师:从他的读书声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的星星。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生:打比方的手法,把星星比做了珍珠,天空比作了碧玉盘。
师:“撒”怎么记住这个字?你能做一个撒的动作吗?我们一起来撒星星吧。生一边做撒星星的动作,一边朗读课文。
(出示星空图)孩子们“哇”的一声惊叹。
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星空,你想说点什么?
生1:好美的星空啊!
生2:天上的星星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
……。
师:那就让我们对着美丽的夜空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话吧!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星空的美妙。(齐读)。
师:而此时时刻,张衡正坐下这片美丽的星空下数星星呢。你能找出描写张衡数星星的句子吗?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
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师:“仰”字怎么记住?(换偏旁的办法)仰起头能不能换成抬起头呢?仰跟抬有什么不一样?抬头看黑板、仰头看天花板,体会。
师:这句话里还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坐、靠、仰、指、数)。
出示句子,学生填空。一个孩子__在院子里,__着奶奶,__起头,__着天空__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师:能把刚才表示动作的词正确的填到句子里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指名朗读。
师:“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个地方读的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
生:慢一点好。可以看出张衡数星星很认真。
师:现在你就是小张衡了。让我们一起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表演读。
师:同学们,你数了几颗啦?累不累啊?
生:不累。
师:张衡却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他累不累啊?从这个地方,你觉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1:他很坚强。
生2:张衡能坚持下去。
生3:张衡很认真。
……。
板书:持之以恒。
(三)教学第二、三段。
师:奶奶看见张衡这么认真的数星星,说什么?(自己读)。
师: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
生:因为奶奶觉得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却还在做这样的傻事。
师:“又”说明了什么?
生:张衡不是第一次数星星了,他数了好多次了。
师:虽然奶奶说张衡是傻孩子,可是却充满慈祥和关爱。想一想平时你的奶奶是怎么和你说话的?谁来演一演这位老奶奶。
指名朗读奶奶的话。
师:张衡是怎么回答奶奶的?
指名朗读课文句子。
师:张衡说星星数得清可不是乱说的,他是有根据的。你从那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师:看,张衡是个多么用心的孩子啊!让我们我们也学着张衡的样子有条有理的读一读这句话。
师:请男生扮演张衡,女生扮演奶奶来朗读一下他们的对话。
(四)教学第四段。
师:听了张衡的话,爷爷是怎么说的?(出示爷爷的话)自己读一读。
师:爷爷是怎样评价张衡的?
生:观察仔细。(板书)。
师:看来爷爷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那么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你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来看看星星。(出示北斗星和北极星)请两位同学当天文学家为大家介绍一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其他同学注意补充。
师: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对星星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下面老师在带领大家去认识其他的一些星座。(出示其他星座:天蝎座,狮子座,天鹅座)天空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星座,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观察。
师:了解了这么多星座,老师想考考大家。
出示句子:那七颗星,连起来像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___对着的那颗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绕着________慢慢地转动。
指名填空,其他同学注意补充。
师:对于爷爷的话张衡相信了吗?
生:相信了!
师:是吗?那他是怎么做的?
生:爷爷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的转动。(出示课件)。
师:如果相信了的话,直接睡觉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起来看星星呢?
生:没有相信。
师:你猜一猜他可能几点起来看星星?
生1:凌晨十一点。
师:十一点半能用凌晨吗?
生:不能,应该是半夜十一点。
生2:凌晨两点。
生3:5点。
……。
师:同学们,你能在半夜十一点,凌晨两点起来起来观察星星吗?
生:不能,好困啊。
生:佩服。
师:那就请你带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指导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你找到张衡成功的秘诀了吗?
生1:因为张衡做事有毅力,所以他成功了。
生2:因为张衡能仔细观察,所以他能成为一名天文学家。
生3:因为张衡对天文刻苦钻研,所以他成功了。
……。
师:是的,正因为张衡从小就有了这些有些品质,他才能有后来的成功,为我们人类做出那么多的贡献。所以希望咱们也能学习张衡的这些优秀品质,那么我们也都会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三作业超市(任选两样完成)。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收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3、将课文中学到的星座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4、观察大自然中你喜欢的事物,将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师: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
师: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板书:的草地。
生:各抒己见。
师: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金色)。
生:没有。
二、认读生字词。
师:你们想去见见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
生:(出示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
师: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出示生字词,抽号检测学生认读情况)。
生:抽号认读并带读。
师:同桌互读。
生:同桌互读检测。
师:检测(师指字,全班齐读)。
师:“耍”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师板“要”字,区分字形。)。
生:全班书空。
师:“钓”字和哪个字相似?(师板“钩”字,区分字形。)。
生:在桌面上书空。
三、感知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什么时候愿意和老师一起欣赏,可以跟老师一起读。
生:喜欢的段落站起来读。
师:美吗?你们读得比老师好,但提个小意见,遇到逗号、句号要停顿。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草地的什么秘密?把它画下来。(板书:发现)。
生:读、画、自己说说(师巡视)。
师:请在小组开个新闻发布会,说说你在草地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内交流。
师:管理员很欣赏你们,想让你们由考察家变成考官,把你发现的秘密变成问题,考考其他同学。
生:自己准备写提出的问题。
师:抽号读出自己的问题。
生:早上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板书:早上绿)。
生:为什么早上的草地是绿色的?
师:指导朗读“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生:女生读、男生挑战女生、全班读。
生:中午的时候,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师:你请谁来回答?
生:因为中午的时候,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所以草地也是金色的。
师: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位。
生:同位互说。
师:你们一起告诉我吧!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知道的站起来读。
生:齐读句子。
在电脑屏幕的诱导下,学生利用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避免活而乱。通过以上步骤的教学,学生不但拓展了学习时空,激活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一起来看看数星星的孩子获奖教学实录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导入。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张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张衡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彼此的收获。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多的了解张衡。
生:张衡是距今1800多年前汉朝一位著名科学家。他对天文有特殊的爱好和才能,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定天好象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象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1800多年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佩服。
师:介绍的很清楚。如果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了。
生:(出示“浑天仪”的图片)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利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师:还有这么清楚的图片,真好!你怎么得到的?
生:我是去图书馆查到的。
师:你还会去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海洋寻找答案,看来你很会学习。
生: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塌,还死伤许多人畜。张衡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实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象一个酒坛,四周刻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是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相信以后我们会经常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这才信服了。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的资料。现在,我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这篇写张衡的文章了。)。
2、书题学字。
(1)多媒体一笔一笔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写。(数星星的孩子)。
(2)齐读课题,采用引读方式,引导学生把“数星星”读出语感。(注意眼神、动作)。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
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教师巡视)。
2、同桌互读。
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打100分,如果他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
3、教师检查。
你的同桌可以得“100”分的,请举手;你的同桌在你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质疑解难读悟道理。
1、教师范读学生质疑。
(1)听你们读的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我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播放课件,“随影”入境)。
(2)指名说最想研究的问题,教师梳理,主要集中在“张衡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上。
师:关于课文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我想研究星星怎么分组?
师:过一会老师提供一些星空知识,你看了就会明白。
生:我想研究张衡是否数清了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师:这个问题交给大家下去查阅资料研究出答案。
生:我想知道张衡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
生: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究课文。
2、再读课文用心感悟。
(1)同学们先自己认真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做上记号,反复读。
(2)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导学目标,有选择地研学、助学,并完成“四步曲”:
导学目标。
和小伙伴们讨论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a读到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b是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还有谁喜欢这一句,说说你的感受。
d读一读这一句,假如你就是张衡,怎么读?
(3)导一导,师生互动,以练促学。
这真是个让人佩服的孩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组织学生相机板书:
能看见,就应夜深了,仍然把星星分成一组。
当能数得请注视着夜空一组,起名字。
四、指导学生总结课文。
1、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总结课文。(因为张衡有信心、有耐心,又虚心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2、配音朗读。(cai课件动画、配乐)。
(1)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语气、表情。
(2)师生赛读。(教师读爷爷的话,男生读张衡的话,女生读叙述的话)。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4)四人小组上台表演读。
五、课间休息。
成功的学习了课文,让我们坐上时光列车,到天空去看一看。
(课件展示:星座知识)。
好,我们了解了星座的奥秘,至于张衡究竟数清星星没有,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激发学生探索奥秘]。
六、作业菜单拓展延伸。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自编一首关于星星的儿歌;。
2、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在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3、你想向星星提问吗?
快低头找找,课桌里有什么?把你的答案写在星星上。
把星星贴在天空中,快,让星星多起来,密起来。
七、激情结课。
满天的星星让我怎么也数不清,你们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八、再见。
(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一、教学设计说明。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会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会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会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靠小朋友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教师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生:(齐答)能!
师: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开,先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动笔勾画出有几个自然段,等会来比一比,男生和女生哪边读得最好。现在大家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
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一个男生站起来朗读)。
师:读得真好,请坐。你们听出来了吗他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读错了的字。(学生举手)请你说一说。
生甲:我觉得他“说大话”的“大”字没读好。
生乙:“那么远”的“远”字没读好。
师:(请学生读“说大话”“那么远”以后)我另请一位女生与刚才那位男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师: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
师:认为男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认为女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女生代表读完之后掌声特别响亮)。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面各画上一面小红旗)老师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结合课后思考题想一想,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解决。
(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有哪些不懂。
生甲:我不懂“坐井观天”的意思是什么。
生乙:什么是“井沿”(板书:井沿)。
生丙:我不懂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
生丁:我不知道什么是“大话”(板书:大话)。
生戊:老师,我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
(板书:争论)。
师:这位小朋友是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在争论一件什么事呀!真能干!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板书:谁对)。
师:他是不知道谁说得对还有吗。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一百多里。
师:谁知道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生:一百里是……。
师:说明小鸟飞得怎么样。
生:飞得很远。
师:你知道了吗。
生:什么叫“不信”
师:谁知道“不信”是什么意思。
生:不信就是不相信。
师:真能干!你知道了吗(询问提问的那位学生是否还有问题。)。
生: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争论这个问题。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好,自己再读,找答案。
(自由朗读,读完的学生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井沿”(指板书)这个词在哪个自然段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你找得真准。我们联系图,想一想什么是“井沿”。(教师出示挂图,边贴边讲)这是一口井,谁能说一说“井沿”在哪儿(指一男生)你来说。
生甲:井活就是井的边沿。
生乙:井沿是井口的边。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一、预设目标:
1、学习刺猬、板凳、糙、但、镑、椅、瞧、留等10个生字,学写板和椅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角色,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
随机表扬:
1、扎着两只小辫子,真可爱。
2、老师走到哪里,眼睛就看到哪里,你们上课一定很专心。
3、近半个学期过去了,书还是那么新,你很爱护自己的书。
4、红领巾的结打得真漂亮,你是个爱干净,爱整洁的孩子。
5、铅笔都从短到长排好了队伍,看来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6、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到你们班来上课吗?我听很多老师说,文涛小学二(2)班的孩子特别聪明,特别能干,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你们的班主任汤老师跟我说,你们非常爱看课外书,很会学习。有的孩子很爱劳动,有的孩子非常孝顺。老师这么称赞你们,觉得心情如何,有什么想说的?(看来老师的称赞起到了作用。)。
7、刚才都是老师称赞你们,谁愿意来称赞我呀?是吗,你们看我现在的表情,觉得我的心情怎样?(是的,我们班的小朋友从来没有称赞过我漂亮,听了你们的称赞,我感到很以外,特别开心。)。
8、善于称赞别人,往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那就是最大的优点。找一找班里某个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也来称赞他。
你怎么称赞他的?听了他的称赞,你怎么想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想?
(一)、导入。
看来,别人的称赞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给我们鼓励和信心,称赞的力量可真大.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小动物之间相互称赞的故事.题目就是--称赞(大家读得到位,前面是翘舌音,后面是平舌音。)。
(二)、初读课文。
2、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小獾又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
反馈:出示两个句子。
3、我们已经了解了他们是怎么称赞的,谁能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一讲。可以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相机出示生词)。
师小结:(小刺猬在去森林里的途中看到了小獾在做板凳,它称赞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傍晚,当小刺猬回来的时候,小獾已经会做难度更高的椅子了,而且把椅子送给了小刺猬。小刺猬马上取下两个大苹果,送给小獾,小獾也称赞小刺猬:“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三)、研读文本。
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1、齐读一遍,先来看看,小獾的板凳做得怎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用自己的话说。
备案1:(有高低的、不平的),书上有一个词(出示“粗糙”)。
备案2:一下子就说了粗糙,他用了书上的一个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2、看着这三个粗糙的小板凳,你再读读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既然小板凳那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称赞他?
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一下,既然小板凳那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称赞他?那小獾肯定有优点,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看能不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备案1:他看见一只小獾在学做木工.(是呀,才刚刚开始学,就能做板凳了.是能干.)。
备案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一下子就做了三个小板凳,了不起.第一个没做好,第二个接着做,不满意,接着做第三个,这时候它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腰酸背痛,流汗)是呀,那么累了,你们看,图上的小獾还是做得那么认真,多有毅力呀,要不要称赞它?)。
3、小獾确实值得称赞?谁愿意做小刺猬来夸夸它?
备案1:你读的很流利,声音真好听,可是小獾正在专心做板凳,这么轻,它听到吗?
备案2:你很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板凳做得是一个比一个好。
备案3:小刺猬,我听出了你的一片苦心,你在劝小獾不要放弃.
备案3:小刺猬,你用心良苦啊,小獾听了一定会再接再厉的。
4、老师想做一回小獾,你们是小刺猬,称赞我吧。
师:哎,这可是第三个小板凳了,怎么还是这么粗糙?是谁在鼓励我呀?我还想再听一次?真的吗?那我接下去做会更有劲。
谁愿意做小獾,谁愿意做小刺猬?(全体表演--指名表演)提示:小獾现在在干什么呀?5、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好多小獾都非常高兴,让我们问一问,为什么这么开心?小獾接下去会做什么呢?(称赞多有魅力呀,称赞多神奇,称赞的力量可真大.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书上没写的你们都想到了.)。
4、书上写了它后来能做什么了?(椅子)小獾能做出难度更高的椅子,是谁鼓励的结果(小刺猬)如果小獾当时听到的是批评,你的板凳真难看,你的板凳真糟糕,结果会怎样?正因为有了小刺猬的鼓励,小獾才有那么大的成绩,进步。
5、.你想对小刺猬说什么?看来小刺猬也值得我们称赞,它很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6、小獾后来是怎么对小刺猬说的呢?齐读第七段.(小獾多么感激小刺猬呀)。
(四)、巩固生字、写字。
1、出示词语:男女轮流读--同桌互读。
(五)小结。
称赞给我们勇气和自信,称赞给我们进步和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给他们鼓励和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导入新课: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授课。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四、布置作业: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反衬。
菊——莲——牡丹托物。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言志。
文档为doc格式。
。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坐井观天。师: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靠小朋友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教师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生:(齐答)能!师: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开,先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动笔勾画出有几个自然段,等会来比一比,男生和女生哪边读得最好。现在大家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吧。(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师:(学生读完之后)哪位小朋友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大家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读课文基础上动笔勾画出自然段。为激励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开展男女生朗读比赛。](一个男生站起来朗读)师:读得真好,请坐。你们听出来了吗他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读错了的字。(学生举手)请你说一说。生甲:我觉得他“说大话”的“大”字没读好。生乙:“那么远”的“远”字没读好。师:(请学生读“说大话”“那么远”以后)我另请一位女生与刚才那位男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师: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教师让学生自我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订正读中的错误和不足,这对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很有必要。教师不仅注意让学生齐读,还重视个别朗读。]师:认为男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认为女生代表读得好的拍掌(掌声)(女生代表读完之后掌声特别响亮)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面各画上一面小红旗)老师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结合课后思考题想一想,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解决。[教师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结合课文后的思考题读书,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下来。](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有哪些不懂。[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这样教师就把学生摆到了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利于克服教师教学时牵着学生走的毛病,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生甲:我不懂“坐井观天”的意思是什么生乙:什么是“井沿”(板书:井沿)生丙:我不懂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生丁:我不知道什么是“大话”(板书:大话)生戊:老师,我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板书:争论)师:这位小朋友是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在争论一件什么事呀!真能干!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板书:谁对)师:他是不知道谁说得对还有吗生:我不知道什么叫一百多里师:谁知道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生:一百里是……师:说明小鸟飞得怎么样生:飞得很远。师:你知道了吗生:什么叫“不信”师:谁知道“不信”是什么意思生:不信就是不相信。师:真能干!你知道了吗(询问提问的那位学生是否还有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善于梳理,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能者为师,讨论式地解答。]生: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争论这个问题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好,自己再读,找答案。[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能解答所提出的疑问,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去读读,议议,练练。](自由朗读,读完的学生举手)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井沿”(指板书)这个词在哪个自然段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生读)师:你找得真准。我们联系图,想一想什么是“井沿”。(教师出示挂图,边贴边讲)这是一口井,谁能说一说“井沿”在哪儿(指一男生)你来说。生甲:井活就是井的边沿。生乙:井沿是井口的边。师:哪个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画上的井沿究竟在哪儿并且帮老师把小鸟和青蛙按各自所在的位置摆一摆(出示小鸟和青蛙图),老师请你来吧(指一名学生)。哪里是井沿用手画画。青蛙坐在哪里小鸟在哪里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教师充分利用书中放大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井沿”,弄明白了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位置。]生:井沿在这儿。(先用手指出井沿)青蛙坐在井底。(贴图)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到井沿上。(边说边比画,再贴小鸟图)师:他说得好不好,贴得对不对(生齐声“对!”)表扬他。师:“无边无际”这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中请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天特别大,看不到边。师:说得好。这个词是指非常宽广,看不到边。你们还可以从小鸟的哪句话中看出天是无边无际,大得很。(指一生)你说。生:从第三段中小鸟回答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这句话看出天大得很。师:对!从这儿是可以看出天非常大,无边无际。那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朗读)师:我发觉这位小朋友读得最有感情,请你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很好。天真大啊!小朋友们,像他一样,把天很大很大的语气读出来。“小鸟说,你弄错了……”开始。(生齐读)师:读得好。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说的那些话都是大话。谁知道什么是大话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教师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转折过渡十分自然。从理解“无边无际”到理解什么是“大话”,教师循着学生质疑的顺序依次解疑。并对每个疑问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己见,尊重不同意见,直至理解到位。]生甲:大话就是吹牛。生乙:大话就是做不到的事,也要把它说出来。师:就是做不到,偏要这样说,是吧那就不符合实际了,对不对你来说。(指另一生)生:大话就是没有根据的话。师:没有根据的话,而且这个话怎么样生:假的。师:好的,请坐,你来说。(另指一生)生:大话就是太夸张了。师:大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吧!(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师:好了!刚才你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了一下。谁来说说争什么呀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的问题。师:天的什么问题能不能再说具体一点谁来帮帮他你来说。(指一生)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师:它俩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我们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他俩的争论。(一男生读青蛙说的话,一女生读小鸟说的话,把争论天有多大的句子读出来。)师:读得真好,只有一处读错了。跟老师读“不信”。他俩在读的时候,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分角色读安排了三次,第一次同桌分角色读,第二次指名读,第三次男生、女生分角色读。](生争论起来,男女生各说自己读得好。)师:老师觉得是男生读得好。全班小朋友来学习小鸟和青蛙争论一下天有多大。注意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这次看哪边读得好。“青蛙”准备。青蛙看到一只小鸟落到了井沿上,于是它就问道……(生分角色读对话)师:真不错。这一次两边小朋友都可以画红旗。(教师在黑板画红旗)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谁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全班举手)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啊,全班同学告诉老师。生:(齐答)鸟说得对。师:小鸟说的是对的,那青蛙说的肯定就--生:(齐答)错了。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请大家先读一读小鸟说的话,然后同桌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啊[教师提出了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代替了本来想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内容。这种启发式教学代替了注入式的教学,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这个问题的讨论,为思考题“学了这篇课文,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奠定了基础。](生读后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师:刚才帮小鸟找原因的时候,讲到了青蛙,现在只是帮小鸟找一找他为什么能说对的原因,再讨论。老师听哪个小朋友说得最好。(生继续讨论)师:好了,谁来帮小鸟找一找说对的原因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师:真会想,请坐。还有没有男生真会想,女生着急了,女生说一说。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他每天都不断地飞,还没看见边,他每天懂得的知识就更多了。师:根据刚才几个小朋友说的,老师帮他找找原因。因为小鸟飞的地方多,见识广。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录相。(放动画片)[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作适当小结,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片,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小鸟为什么说得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生:飞过海洋。师:(许多学生举手要说)说过的就不说了。你来说。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动画片。(放多媒体软件)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生读)师:大家读了青蛙说的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他的话错在哪儿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了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师:在这里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师:小朋友们,谁最聪明,能用青蛙的表情和根据它说的话,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呀生:它笑着说:“我不会弄错的。”师:还有什么错生甲:自以为自己是对的。生乙:青蛙不相信别人说的。他每天关在井里,被井壁挡住了视线。(该生用左手指卷成圆筒状的洞,再用左眼从洞里看出去,表示被井壁挡住了周围的视线。)师:这位小朋友不仅会想,而且还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小实验。(教师比划刚才那个同学做的动作,很多学生也跟着做)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经过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逐步认识了青蛙的错误,进而深究“坐井观天”的含义。]生甲:坐在井里观察天。生乙:坐在井里看天。师:“观”就是看的意思。上课前张老师说过了,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教师对应课题,又联系课前课后,启发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生:批评自以为是的人。师:对的,谁能说得更完整些。生: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批评看得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师:说得好!表扬他。(齐鼓掌)哪个小朋友能把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得更完整一点生甲: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发言的学生有些紧张,教师鼓励他:“别慌,你会说好的。”)生乙:坐井观天就是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生丙:批评见识少还自以为是的人。师:小朋友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就请你吧!(指一生)(生读课文)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请哪个小朋友说。(指一生)[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后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初步做法,值得提倡。]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师:你学得真好,你来说。(指另一生)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多学一点知识,见识要广一点。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善于探究的品质。
2.理解并掌握本课“将信将疑、郑重其事、一声不吭、安然无恙、如释重负、自信不疑”等词汇。
3.理解课文,能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预习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围绕“将信将疑”读懂、读好第一部分。
(一)。
师:(揭示课题)打碗碗花,见到过吗?
生:没有,我们这儿没有。
师:我也没见过,读读课文,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花。
生:读:“那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
师:大概是怎么一种花,我们来画画,会吗?
生:(生画,教师巡视,与生交流。)。
师:你们画得和书上的插图差不多,来,读读,赞美它i。
生:——“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师:这么神奇,有趣的花,却有一个坏名声,让人……。
生:(生接)打破碗!
师:是啊,你信吗?
生:(齐)不信!
师:因为你们是知道“结果”了,可小作者当时是—。
生:“将信将疑”。
师:什么叫“将信将疑”?
生:就是有点相信,也有点不相信。
(自学,教师巡查,辅导困难生。)。
师:可以讨论吗?哪些地方说明“我”是相信的?
生:我觉得外婆的态度证明,那“花”绝对是要打破碗的'。
第一句是:急忙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
师:对,你能学着外婆的样子说说吗?
生:(学)。
师:像吗?“急忙拉住我,连声说”读出来了吗?
生:(齐读)。
师:外婆那么紧张,肯定是真的[。
生:还有一句“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生:还有:“我被吓住了”也说明她相信了。
生:还有:“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师:什么叫“郑重其事”?(板书)。
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生:一本正经地对待这件事。
师:对。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证明“我”相信。那么“疑”又表现在哪里?
生:第七段课文全证明“疑”。“外婆的警告——淡薄了”。“好奇心强烈地鼓动我。”
生:还有,我的“尝试”。偷偷地将花藏起来。
师:我们来读渎课文,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生:练习。
师:完成作业。
2.用“郑重其事”和“将信将疑”说说课文的部分情节。
教学要求:
体会小作者的“善良”,理解并运用“如释重负、安然无恙、自信不疑”等词。
师:我们继续学习《打碗碗花》中“藏花”那一段,是第几段?
生:第8自然段。
师:对,边读,边找出写心情变化的词。
生:(自学,划词)。
生:紧张一如释重负——自信不疑。
师:是这样吗?
读读写写“我”紧张的语句。(生读)。
师:你们研究了哪几个词?
生:“一声不吭”、“担心”、“骤然”。
师:这“骤然”什么意思?(一下子!)。
那小作者为什么那么“紧张”,那么“担心”?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二)。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生:(齐答)卫士!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执教教师简介。
毛飒,女,二十五岁。新疆乌鲁木齐人。1992年毕业于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大专。小学一级教师。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一等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特等奖。自治区目标教学课堂评优第一名。全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科研成果奖,录像课一等奖。
被授予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学骨干”,市“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huibaotihui/14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