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体会

正方体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正方体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教学计划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以下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不同教学计划的创新点和亮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多个)ppt。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下面各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里所含单位体积的多少。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请学生猜猜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那么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回顾“以旧学新”的几何问题研究方法。

以前我们在研究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数方格、割补法。看看这两种方法,哪种适合研究长方体体积。简单讨论后,确定用“数方块”的方法。

2、教师ppt演示切割物体数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麻烦,有些物体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体的长、宽、高必须是整厘米的。

3、质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出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用计算的方法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4、出示小组研究提示。

(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至少摆两种)。

(2)把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29页表格)。

(3)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6、即使练习:(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导用字母公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7、根据例1右边的正方体图形,让学生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个要挖出多少方的土?(33页第8题)。

2、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3页第9题)。

3、一块长方体肥皂的尺寸如下图,它的体积是多少?要用硬纸板给它做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1页做一做第一题增加一个问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我们统称为什么形?”在学生回答称为平面图形。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盒子,观察之后告诉他们像盒子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我们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将拿出长方体,边摸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四人一小组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完成表格。

给出了三组小棒,让学生判断哪组可以组成长方体。学生汇报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总结前面讲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对比,说一说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本2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表面积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5×4=0.125×8=4.5+5.5=1.2-0.2=。

8.1÷9=0.42×6=1.8+2.2=0.2×5=。

2、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对的棱的长度。()。

(3).正方体的()个面都是()形,它们的面积都(),十二条棱的长度都()。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5).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也叫做()。

二、探讨新课。

1、什麽叫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

3、汇报小结:

(1)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3)质疑:棱长×棱长能算出什么?再×6又算出什么?

(4)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5)尝试练习:例: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4、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和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让学生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体。培养迁移能力。

2、利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讨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巧编习题,以“练”促思。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练习的强度还要提高。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三维)。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

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使用教材的构想。

在操作与观察中,将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正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作业设计:

p36第6题。

p37第7题。

p36第4、5、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一、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都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若干组、剪刀、透明胶、卷尺、竹竿等。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预设)。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

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难点。

1:根据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

提问: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是求什么?

解题思路:直接利用正方体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提问:例2与例1的区别是什么?(相同点:都是求表面积。不同的:例1中的六个面都是完整的。例2中的上面的面挖去了3.2dm2)。

小组讨论解题思路:从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中减去挖去的面积。

演示把两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拼在一起的过程。

提问:表面积增加了还减少了?

少了几个面?

解题思路:1、算出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去减少的两个面的面积。

2、直接算出10个面的面积。

课堂。

练习。

出示三道例题,学生进行练习。

小结。

在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应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知识和方法。

正方体教学设计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4、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1、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32×6。

=9×6。

=54(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巩固练习: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三、巩固反馈。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2×6=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初定稿时我认识到新教材的知识安排也是合理的(有种观点认为先特殊再一般不符合认知规律),而且与老教材相比,此册教材重视展开图的认识,学生在折合和展开的过程中体会平面到立体的变化,突出三维和二维空间差异,展开图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我结合三年级多连块的知识,初步让学生体会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但对于正方体的11中展开图怎么得出,让学生认识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在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一次教学时这两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我们把六连块的35种图形经过有规律的删选找到了正方体的11中展开图。以3个五连块为原型添加一个正方形是六连块的有序变化中寻找正方体的展开图。把一个平面图形在头脑中转化成立体图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本课让学生多次经历空间想象折叠,多次实际操作验证,通过反复想象折叠、操作、回忆等过程积累经验从而感受立体与平面的图形变化,发展三维空间观念。

第一次教学比较成功,但是对于一个六连块能否围成正方体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困难,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运用空间想象还能有其它辅助手段吗?在第二课时时我增加运用找相对面的方法,感受六个面的变化,效果较好。

通过本次研究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例如提问:在五连块上拼上那一块可围成完整的正方体(可操作)。学生有很大差异,个别学生能目测结果,个别学生需要操作理解,此时教师不要先鼓励学生操作,因为孩子需要空间想象的过程,过早的操作有碍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2、教师在操作前说明操作要求。

例如:先在头脑中折,想能否围成正方体,如果实在想不出,动手折一折。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正方体纸盒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看上图,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导学生想象导入新课。

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像这样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就是正方体。(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

二、运用旧知的迁移,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板书:面、棱、顶点)出示例3。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三、观察、讨论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1.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有目的地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相同,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4.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5.通过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动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四、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正方体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第十单元第20—24题及第30题。

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己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底面积、表面积、不完全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会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认识侧面积,会用侧面积加底面积计算表面积,并适当延伸推广到常见的圆柱体、多面柱体等。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形成体,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1、学生应用表格法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正确进行长正方体的有关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沟通长正方体之间的联系,适当延伸推广到各种柱体。

4、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整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应用。

沟通长正方体的联系及推广延伸。

ppt课件。

1、出示:“xxx”一个点,问:同学们猜猜,这个“点”运动以后会留下什么?

2、动画演示:点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直线、曲线、折线等)点运动成线。想象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看到的喷气式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流星、礼炮等的痕迹。)。

3、问: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什么呢?请看动画演示:线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线运动成面。想象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用粉笔擦擦黑板就是线运动形成面、甩动竹杆、甩动系着球的短线)小球这个点运动得到一条曲线—圆周,这条短线运动得到一个面——圆面。(动画演示)。

问:面的`运动又该成什么呢?猜猜看。

生猜,师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动画演示:面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面运动成体。想象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一枚硬币在桌子上竖起旋转形成一个球等)。

4、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就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掌握知识。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复习)。希望大家能把这部分知识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联系,也能和我们虽然没学过但生活中见到过的现象联系起来,梳理知识,把握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师:前面大家学的都不错,你能按照下面的表格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梳理一下吗?(出示表格)。

学生可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小组交流,核对答案。

指名汇报,自由订正。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也一定是小菜一碟吧。

第一层次:练习课本第117页第20—2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算式。核对答案。有错订正。

层次:讨论。

提问:刚才这2个同学做得非常好,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可以结合我们当时学习时的具体题目对大家说说。

讨论1:分清楚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清楚?根据题目意思或者问题单位来分清楚。(举例见前面第二单元中第32页第8、9题和第34页第5—7题。)。

讨论2:是计算底面积还是计算表面积。

讨论3:如果是计算表面积还要注意是算几个面及计算哪几个面。

教师小结:是的,计算表面积有时是算6个面的,我们通常称为计算表面积;对于没有6个面的,我们通常说不完全表面积,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是哪几个面,分别该怎样算。(第二单元第17页第6题和第p18页第7、8题。)。

谈话:看来很多同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掌握得不错,对下面这个实际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呢?第118页第23、24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或者算式,组内交流。

加强联系。

提问:现在再回头看这张表格,从这份表格你还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交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增加一行,填写在特征栏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写在体积栏目)。

1、出示第120页第30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利用率”后再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小正方体的体积必须先求出它的棱长,要求小正方体的棱长又可以根据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来求。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水面的高度。

1、课内作业:第117、118页第23、24题、第120页第30题。

2、课外作业:补充相关练习。

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联系简单的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搭,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

2.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关键:

学生通过摆放、观察、比较、分析,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些单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引言。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与其说是共同学习,也许不如说我们共同分享。其实,我是一个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人,因为“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图片)同学是否愿意一起分享你们的聪明与智慧呢?(出示故事,学生阅读)。

问题: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师:对!聪明与勇敢是她最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那么,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老师有几条秘诀给大家共同分享。(出示图片)你们能做得到吗?愿意展现自己的聪明与勇敢与大家共同分享吗?看,聪明的学生就是这么任性,愿意倍增快乐,迈向成功。好!回答老师一个问。

(问题2)为什么三个一齐就拉不上来呢?(引导学生说明三个一齐占的空间大或地方大)。

师:同学们,这就是聪明,这就是勇敢,我们分享了快乐,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这位同学的回答,使我们这一节数学课从一个精彩迈向另一个精彩,因为他说出了我们数学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体积,什么是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板书)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板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上课)。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条件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教师板书学习目标:

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聪明与智慧吧。

探究活动一。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三本五年级数学书。

要求:

1、用三本相同的书通过摆、拼来说明此题。

2、小组合作,有讲解,有观察,有记录。3、将你们的成果写成结论,推荐学生讲解汇报。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指导,引发学生对长方体问题的思考)。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因为宽和高不变,长增加,体积增加。同样,体积也增加。

师:我们找到了体积变化的相关条件,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

探究活动二。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材料:长宽高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

要求:

1、组内学员要有分工合作精神,有观察,有记录。

2、请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3、拼一种长方体,指出相对应的长宽高,并填写到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得出有关体积的结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对体积的探究)。

学生汇报: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如: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关,也就是说长宽高的某种运算就能得到体积,相乘得到长方体的积。又试用其他几个,也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明理由。并板书,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要求我们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请看:

探究活动三:

目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字和问题。

2、有疑问,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

3、要写出计算公式,工整认真,格式要正确。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

师:每一组的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在组内进行了分享了自己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成果,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特殊在哪儿呢?看!

探究活动四:

要求:

1、认识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2、组内学生讨论,能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利用所学正方体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看同学们学得多好啊!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掌握地更好。

1、完成对数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再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简单计算。

3、作业:强化训练。

4、思考:组合图形的计算。

快乐的时间就是那么的短暂,同学们这一节,我们不仅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而且学会了观察、思考、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先前说过的一句话: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

谢谢大家!

正方体教学设计

(三维)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 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使用教材的构想

在操作与观察中,将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正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准备:正方体展开图。生:正方体纸盒。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作业设计:

p36第6题

p37第7题

p36第4、5、6题。

正方体教学设计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一、猜测导入

出示两个纸盒(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谈话:这两个纸盒,看起来大小差不多,请你猜一猜,做哪个纸盒用的硬纸板多?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引导可以计算它们所用的硬纸板的面积,然后再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6×5+6×4+5×4)×2=(30+24+20)×2=74×2=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2、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组织交流反馈。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揭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练一练”以及练习四第一、二、五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四第三、四题。

正方体教学设计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例题,并让他们尝试把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纸盒按例题的方法剪开,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课上交流预习成果后,我示范了正方体沿红色棱剪开的过程,并出示剪开后的图形。

并让学生再一次亲自动手剪一剪,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再让他们沿着不同的'棱剪一下,再复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纸盒展开后的形状,让他们回想展开图中的每一个正方形是纸盒中的哪个面并标注出来,再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自己感知,再观察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进一步发现规律,体会展开后相对的面总是隔开的。为长方体纸盒的展开积累了经验,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上网及问了黄老师,总结了几条规律:

中间4个一连串,两边各一随便放。

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

两两相连各错一。三个两排一对齐。

要找两个相对面,切记相隔一个面。

正方体的展开图解决后,长方体的就相对比较简单了。这堂很难理解的课看似花了40分钟已经解决,练习的质量也还可以。可到底孩子们掌握了多少呢?我心里明白,仅凭一堂课是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展开图首先需要实际操作的支撑,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然后在平时也要注意训练,充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较弱的孩子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在纸上画后减下来再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单纯记忆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才能真正把各个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另记:小长假之后的第一次家作,终于迎来了一个好的开始,全班没人不做或拖拉,布置的11个展开图的制作除了3个孩子画好后没有剪,其余孩子都完成的棒棒的!课堂作业《补充习题》可能由于简单,也都在中午之前全部完工,这正符合我一向的风格。加油,六2的孩子们!

正方体教学设计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教师节,笑笑为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她想给它进行包装,到底要买多大的包装纸才够而且又最省纸呢?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师:那么怎样求这6个面的面积呢?

拿出你准备的纸盒,剪一剪,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可以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发现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发现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操作,师巡视。

老师沿着棱把这个纸盒剪开,请大家帮老师算算,看你能算出它哪个免得面积?是多少?(指名汇报)

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能把下面表格填上吗?看谁又快又对。

师: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以下。(师出示课件)

什么叫表面积呢?

1、教师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宽;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高;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高乘宽、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