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中的得力助手,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过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1课时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情感目标。
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6、影:光线被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部分光源发出的光。如果是点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与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可以通过本影和半影的实验来证实如图所示一个点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形成一块阴暗的区域。
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7、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8、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引入新课。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请同学提问,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教师带动学生重点分析以下知识点:
1、光源:(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点光源: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2、光的直线传播(1)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2)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3、影:(l)点光源的影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除了一些现象解释以外,还会出现一部分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大多数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和几何知识来解决的。例题1:一人自街上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朝前走,试证明他头部的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证明: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几何知识,确定某时刻人头影的位置,再应用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其位移或速度的表达式即可得证。
设灯高为h,人高为h,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经一段时间;到达位置a处。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人头的影应在图示b处,由三角形相似得:即:人头的影的速度因为h、h、v都确定,故v也是确定的,即人头的影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例2某夏天中午晴天,若发生了日偏食,在树荫下,可看见地面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这些亮斑的形状是:a、不规则的图形b、规则的图形c、规则的月牙形d、以上都有可能分析解答:亮斑是由小孔成像所致,小孔成像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其所成像相对物而言是倒立的与物形状相似的实像,其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c)。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请同学注意在以后处理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几何知识,结合正确的光路图来求解。探究活动1、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测器。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
3、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以及规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师:非常正确。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1.00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s船=v船t=100m/s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s船+s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来计算,切勿利用v=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2.5s。
后半段时间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它通过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接下来的15s时间内作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a.9:1b.1:9c.4:1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a.30.8mb.30mc.29.3m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了解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包括两种:凸和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分钟是什么,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反之则是凹。
(发下一组,其中既有凸也有凹,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
[师]凸和凹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焦距是不同的。
凹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及其作用。
一、
1.凸和凹。
2.有关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比较熟悉,但大多数并不知道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课后记。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得出实验的结论:
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使屏幕上成像。3、放大镜成像。
三、训练与检测: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bcd。
8、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a.凹透镜b.平面镜c.幻灯机d.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一摸二看三照”:
三、是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入手加以辨别,看它能否使平行光(太阳光)会聚在一点加以辨别(即用“照”的方法)。
四、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晃”的方法:通过透镜观察距透镜较近书上的文字,晃动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与透镜相同,则该透镜是凹透镜;若发现像的移动方向总与透镜相反,则该透镜是凸透镜。用“叠合”的方法:例如,可先通过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观察它对光线的作用或成像的情况,然后将未知透镜与它叠合在一起,再观察对光线作用或成像情况的变化,从而判断该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至于哪种判断方法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如果待辨别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厚薄差异不明显,就不能用“摸”的方法(况且光学镜面一般是不允许用手直接去摸的);在有太阳光与没有太阳光的场合,所选的方法可能不同。
总之,一种好方法,应该简便、易行、有效,但它是随场合变化而变化的,不宜一概而论。
(4)根据判断,填入合适的元件。
总结:镜的作用与镜的类型对应如下:
镜面反射(平行射入,平行射出)——平面镜;。
反射后起会聚作用——凹面镜(凹镜);。
反射后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凸镜);。
折射后起会聚作用——凸透镜;。
折射后起发散作用——凹透镜。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凹透镜。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示)。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在两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间成像。
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
物移近,像移远,同时像还要变大。
物在一、二倍距间,二倍焦距外成像。
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
物体位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见像。
透过透镜看物体,正立放大一虚像。
物体与像处同侧,此例用在放大镜。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讲解:
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在一倍焦距内“u。
成虚像,物休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2fuf时,成放大的实像。没有缩小的虚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倒立的虚像。
4.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晶状体厚,看清近处看不清远。
远光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恢复正常。
远视眼晶状体薄,看清远处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视网膜厚,戴凸透镜调清光。
眼睛近点250px,明视距离625px。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放大镜”的教案。
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中的应用,并了解放大镜的实质和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教师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和录像,制作课件。
《生活中的透镜》在排版上有所改变的。旧人教版是放置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今年是新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其位置是放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
一,照相机。
二,投影仪。
三,放大镜。
四,实像和虚像。
放大镜是第三个版块内容。这节课是针对放大镜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一,放大镜的实质。
教师通过图片简单展示放大镜实质就是凸透镜。
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来讲解:
1,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且像物同侧;。
2,放大镜离物体越远,像越大。(离物体较近时)。
三,
教师这节微课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透镜,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入到大屏幕上。
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生:摄像机。
二、建构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学生的回答的生活中的透镜,加上教师补充的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透镜的例子,范围涉及到尽量多的方面,生活、军事、科技、自然等。
师:这些透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像,我们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选择三典型的代表学习。我们将共同探究他们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的原理。(简单介绍加上板书,勾勒出本课的学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填补,完善板书)。
板书呈现:
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三、新知识学习。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从内容上看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做熟悉的,教学素材的来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形成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的方法,那么后面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就顺利了。
(一)照相机。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像的特点”,因此在照相机的教学中,需要迁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框架。既要探究出像和物的关系,又要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此处有学法的指导。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的形成学习思路方法。为后续两个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景物。
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磨砂玻璃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比较像和物有什么不同?此时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操作指示和观察的内容,学生能写出来,回答语言不会偏离太多)。
多做几次实验,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像和物比较,相距和物距比较,学生能否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出去出来?不知道的话需要提示迁移平面镜)。
设计说明:
1、2是有指向的实验操作——培养有目的的观察,且1和2是有梯度的。
1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知识内容“像的特点”“相机和物距”的关系,在具体的实物上熟悉像距和物距,明确其确切含义。明白像的特点是和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2是扩展实验操作,重点突出在过程。这一步的操作不需要得出“往哪儿移”的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物距变化,光屏不移动想就不清晰,知道像距的确定是由清晰的像的位置而确定的,体验物距变化时,像和像距都会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具体的实物说出实验中是怎样调节的即可。
3、是总结概括——训练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形成教学内容结论,板书。
教学操作说明:
分段完成。防止活动时间太长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贻误教师教学指导的时机。
先完成1大约用2-3分钟,将本课主要内容完成。明确像、物、像距、物距,通过描述像和物不同这个实验事实,回归结论得出的过程是依据实验事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
在完成2、3,大约是2-3分钟。
此活动环节设计学生小组研究汇报展示,将尽量多的小组到台前展示,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共演示的形式。用实物投影仪,将幻灯片投影到天花板上,观察像,容易得出像的特点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晰的指导“倒立”的含义,指的是像与物比较方向颠倒,演示的时候通过纵向的横向的颠倒让学生体会加深对“倒立”的理解。
改变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位置、调节透镜等操作,体会投影仪中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放大镜。
仿照照相机教学环节,再次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学重点突出“虚像”,这是与前面两种成像不同的地方,是新的教学点。
(四)实像和虚像。
前面对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为什会成像?成像的原理是什么?这就上升到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的程序体现出来了。通过光路图显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通过成像原理光路图,自然的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像与物居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也就自然的生成了。
四、学习小结。
板书完善知识框架,在画出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图。
总结知识、方法。
五、作业。
本课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要学生经历了上面学习的过程,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的特点恐怕想忘都很困难,所以布置实践操作的,巩固学生实验观察,持续学习兴趣。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课前思考:
上周接到学校共同体上课的通知,要上《透镜》这节课,当时的心情很是轻松的说…因为去年培训部的老师来学校视察时,我上的就是这节课,当时备了很久。之后又仔细的反思,现在回想起来,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当我打开一年前的教案和课件时,欣喜冲昏了我的大脑,不知不觉中我的思路已经被这些资料囚禁了…于是周末两天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再做任何突破和创新!周日上午,我把成型了思路发给了我的两位师傅,感觉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中午的时候,聂老师对我的学案提出了问题!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
3、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a,原来会聚的光发散b,原来发散的光会聚。
c,原来发散的光变得更发散d,原来会聚的光一定还会聚。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几乎没有,于是我开始设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一步的讲解。想了很久,我决定放弃原有的光学试验箱,改用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直接在黑板上演示。
下面就是课堂效果:
这样,把实验的空间变大了,并且可以直接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非常直观,如下图。
有了上图的作图痕迹,改变光源位置,使光线从焦点处射入。不仅引出了折射光路可逆,而且很自然的实现了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变成平行光这一知识点。现象很明显!凹透镜同凸透镜,图片就不呈现了。
然后是学生的小试身手,自己练习画光路图,效果比用试验箱要好,因为每次实验之后都有痕迹,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他们照猫画虎。
接下来就是针对上面2、3题的演示实验,由于视频还没有拿到,没有截图,我就用画板简单的画一下吧。
黑色为放入透镜前的光线,让学生猜想,放入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由于受前面实验演示中特殊光线的影响,大部分认为折射光线会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当我将透镜放入之后,一片惊叹,红色为折射后光线。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会聚是这么回事啊…接下来改变光的方向,改换凹透镜,又展示了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不一定是散开的,也有可能是相交的…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会聚和发散都是相对于原光线而言的!
在这里添加这么一个环节,用时3分钟,但是却省去了今后习题课上枯燥无味的长篇大论,很直接很生动的给学生感官的认识,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都很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按照袁老师的教学建议,我是这么引出的——其实,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透镜,就两个三棱镜的组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光路图,你们能否总结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要求用小白板展示)。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想,五个小组全部完成了任务,学生很兴奋。只是我对小白板的使用有些生疏,抹杀了这个亮点!
总体流程就是这样,下面我反思一下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环节。
不足:
1.教具的组装问题,从图片可以看出,我自己搭配的器材比较简陋,而且激光笔和偏光刻接触不好,很容易就不亮了。
2.今天天气非常好,太阳光很足很足,导致教师拉上窗帘关上灯还是很明亮,使得演示实验的光线变弱,没有昨天准备时那么清晰。这应该是备课时问题考虑不全面,以后我会注意。
3.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有些乱,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有待加强!!!
改进:
1.上面的演示实验其实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来做的,没人一组器材,自己在白纸上画光路图,印象会更深刻。积极性会更高!但是由于教具资源有限,做不到每组一套!
2.小组合作的问题也很多。
a:各层次的组员没有全部发挥出各自的水平;
b:组长过于强势,部分组员有旁观迹象,为参加活动;
c:女生过于强势,对其他组员的一件置之不理,使其他组员弱化,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d:小白板的使用有待加强,我比较生疏。
对于小组合作,应在每一节课中进行调整,监督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纠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hetongfanben/27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