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如果你还在迷茫如何编写一份出色的教学计划,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一、教师示范书写本课四个生字。
1.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漂亮,你记住它的笔顺了吗?如果记住了就教给同桌,不记得的举手,老师去告诉你。
2.请四个小老师分别讲讲四个字的笔画和笔顺。
二、指导书写。
1.老师示范写,讲解写字的笔画特点,认识田字格。
2.学生自练,小组互评。
3.每小组选出一份优秀作业,全班展览,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评一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广玉兰特点的句子,品读感悟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理解作者喜爱、赞美广玉兰的原因。
3、能通过对文中描写广玉兰的优美句子的朗读及广玉兰图片的欣赏,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作者描写广玉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的赏读,体会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广玉兰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作者描写广玉兰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它就是我们课前了解的那种气味幽香、花朵洁净高雅、叶子四季常青的树-----广玉兰[板书]真美啊!再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陈荒煤先生在文中用许多优美的词语细腻描绘了广玉兰,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用书中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如:{}的广玉兰。
2、多美的广玉兰啊!作者也很喜爱这幽香、纯洁、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广玉兰。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体会写法。
1、哪几自然段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1、2)哪几自然段写了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3)。
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板书:详略得当)。
2、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广玉兰的幽香、纯洁的?
(1)最初,是什么吸引了读者?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广玉兰的幽香?
(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广玉兰的纯洁(洁净、高雅的特点)的?
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读读想想。
a、这段文字总写它的洁净、高雅的特点。
b、(分写)从哪些方面来写玉兰花的?(色彩,质感)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色彩?(纯白,淡淡的青绿色)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质感呢?(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这些词语确实体现出了广玉兰花的洁净,高雅!
c、作者连用两个“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说它吧……又……”的句式,这是什么样的手法?(排比)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广玉兰的赞美,喜爱之情,你们喜爱它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去读一读。(指读,齐读)。
d、(总写)引读:纯白中,带有点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又是那样柔韧而有弹性,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广玉兰,因此,作者觉得(生读)“只凭几个……全部内涵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广玉兰如此纯洁,幽香,在五六月份开花的季节里,让我们走近它,好好地欣赏一番.
3、幽香、洁净、高雅的广玉兰怎能不让人喜爱呢?(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抓住花的形态;叶的光泽、颜色)。
a、花的形态。
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节写了同一棵树上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
并且完成填空:(出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
(1)交流填空题。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形态的花?找出有关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3)分别让四名同学朗读语句,并且理解句子,进行指导朗读。
a“有的含羞待放……,鲜嫩可爱。”引导学生抓住“含羞待放”“碧绿”“鲜嫩可爱”等词语体花苞的美丽可爱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b“有的刚刚开放……约有一寸长。”“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连小蜜蜂都急切地来采蜜了,可以足见广玉兰花实在是十分地幽香,让我们用急切,喜悦的心情来读。(过程同上)。
c“盛开着的玉兰花……甜美,纯洁,惹人喜爱。”这里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比喻)为什么把广玉兰比作婴儿的笑脸?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婴儿的脸,你抚摸过吗?什么感觉?(洁白,柔嫩)婴儿的笑脸看过吗?什么感受?(甜美,纯洁,惹人喜爱)那盛开的广玉兰花给人的感受也是如此。请你好好读一读。
d“先前热热闹闹……,新生命的种子。”(看图欣赏玉兰花的花蕊,种子)广玉兰花虽然凋谢了,但她并没有就此衰败,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用充满快乐,充满希望的心情朗读好这段文字。
(4)引读“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理解“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广玉兰花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板书:生生不息)。
(总分总)。
(5)用填空的形式来展示本段的背诵。
b、叶的特点光泽、颜色。
过渡:好花还需绿叶扶,那广玉兰的叶子又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找一找叶子特点的句子.
(1)指名说,(密集油亮的绿叶…透着活泼.从中体会到什么?)(生:充满活力)(板书:终年不败)。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广玉兰充满活力?(第5自然段)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把它当作人来写)。
(3)那课文有没有把它叶片的形状描写清楚呢?(齐读有关语句)。
(4)写广玉兰就写广玉兰,为什么还要写叶子呢?(指名说)。
(5)学生齐读:“有了它的衬托,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
是呀,红花还要绿叶衬.
4、回归整体,创作志情。
(1)广玉兰的确很美,那淡淡的幽香,纯洁高雅的花瓣,生生不息的花朵,终年不败的绿叶,都显示出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引读)“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再读)。
四、小结写作方法。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详略得当、总分总的方式,带着自己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去写。
五、迁移练习,尝试表达。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儿童嬉戏玩耍的诗歌。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2、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
3、鼓励同学们读而优则背,试着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2、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四、教学构想:
不必细细思量,就是以读为本。设三关,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识字、理解与想象穿插其中。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五、教学准备:
录像、实物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子。
出示录像[夏天景色]。
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广场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先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读过这首诗歌,按照本诗的内容去讲故事,那也很好,顺势引导。
(二)课题。
中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奶奶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歌《雨后》。
(三)朗读第一关:正确朗读。
1、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儿歌,自学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非常高,因此,完全不必老师扶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讲讲吧!
操作方式:找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讲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拨,有重点地指导几个比较难认的字。
3、勇闯朗读第一关,朗读要求:正确。
学生活动:自由参赛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
操作方式: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
(四)朗读第二关:流利朗读。
1、喜欢读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喜欢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更喜欢了。
再闯第二关,朗读要求:流利。
屏幕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读,老师也跟着读。
操作方式:一节一节的出现,如果一遍读的不熟练,就再读一遍,第二遍要求大声朗读。
(五)朗读第三关:有感情朗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儿歌。
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2、闯入第三关,朗读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小品,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六)附加关:背诵。
1、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七、教学结束:
作业:
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呢?
李志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王国中的一个新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情境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角。瞧,两个小朋友在做手工,你能从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生找,并指出在哪)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演示),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1)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2)课件演示。
5.辨角(完成想想做做1)6.数角(85页想想做做2)。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做上角的记号。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1.认识角有大小。
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比我的大。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角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归纳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导入课题(1分钟)。
夏天到了,夏天有什么景物呢?(生:荷花等)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荷花》。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3分钟)。
(一)检查生字词(6分钟)。
1、听写生字词:
1)荷花2)挨挨挤挤3)碧绿4)舞蹈5)饱胀6)仿佛7)蜻蜓8)翩翩起舞。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写,教师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2、同桌交换批阅对错。(教师巡视)。
3、师生共同纠正。黑板上的同学是否有错误?(师生共同纠正)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了解全班情况。
4、错的同学改错。
析:这个环节是个明显的落实的环节,教师通过两次听写,让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有事干,那些全对的学生没有什么任务,这里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好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饱。
5、二次听写。针对出错多的词语进行听写。
(二)检查朗读课文(7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两个小组的朗读有不同的形式。学生及时评价纠正。
2、教师强调多音字露(lu)(lou)。
三、学习课文(36分钟)。
1、默读课文1-3段,划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朗读。
2、“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4、这是一幅极具色彩的画,这画有哪些色彩?小组进行讨论。
生:碧绿白嫩黄。
可以看出荷花池里色彩怎么样?(丰富)板书:色彩丰富。
5、读读第二段,想想写了哪些姿态?
6、作者用了什么句子来写的?
生:排比句,学生读课文。(有的……有的……有的……)。
7、齐读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哪个词用得好?
生:活。
学生讨论。
8、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的“活”?
(挨挨挤挤、冒、展、露出、饱胀、破裂、活)。
10、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指名朗读。
12、小结:荷花的色彩、姿态是作者怎样知道的?(生:看到;)作者是怎么来的?(生:闻到花香来的。)。
13、读4-5段,作者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吸引、陶醉了)。
齐读4、5段。
14、结合板书感受文章,学生想排比句,同桌说一下,能说出来吧?(生:不能)不能看书,能的背。
板书:
闻到清香。
碧绿白嫩黄色彩丰富。
有的……有的……有的……姿态。
荷花看到挨挨挤挤冒露出。
饱胀活。
想到。
四、作业。
背诵课文(喜欢的自然段)。
简析出现课堂低效率的原因:
1、照顾全体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的分层问题。在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改错,二次听写这两个环节对于全对的同学来说都是无效的。应该给这些学生另外的任务,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2、教师没有正确做好课堂教学的最佳设计。如:回顾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凭空想象,不如利用这个环节把重点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积累。而且,教师想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想借助学生的回答来把握课文,课时教师如果没有调控能力,反而会被学生引“跑”,也就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因此,尽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有自己精妙的教学设计,从而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把握重点,达到该有的教学效果。
3、对合作教学的不合理使用。小组讨论不一定是“真正”的合作,对小组的讨论更要“慎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这是一幅极具色彩的画,这画有哪些色彩?”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就没有必要讨论。
生课前唱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f?ng)。
生:(齐说)小莲蓬(p?ng)。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
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因为课文把荷花写得很美。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请你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自评没感情,一点都不美。再请一生读,读得较好,师评价:这是一朵比较美的荷花,还有更美的荷花吗?生继续读第四段,第二段。最后齐读学生认为美的二、三、四自然段。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荷花呢?
生:因为作者仔细观察,并发挥了想象。
师: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表达的?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先读读第二段,边读边体会哪些词句用的特别好!想好了,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互相说说。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说,有的和旁边的同学议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很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样子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
(师板书:挨挨挤挤)。
生: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在火车上。
生: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在广场上,有一次我在广场看到好多的人挨挨挤挤的,原来他们在看打狗。(众人大笑)。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一个幽默笑话。同学们挨挨挤挤这个词在这里是形容荷叶长得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荷叶视图)。
生:我觉得这句也写得很好“白荷花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因为……因为……。
(学生说不出来,气氛有点紧张)。
师:觉得它就是写得好,没有理由,是吗?哦,你喜欢它是不须要理由的!
师: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因为它写出来了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师板书:冒)。
师:那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生:慢慢的长出来的。
生:不对,应该是很快的长出来,一下子长出来的意思。
生:老师,我们刚才不是说荷叶是挨挨挤挤的吗!所以荷花就在荷叶的之间长出来了!
生:探出来。
生:像小草一样,从泥士中钻出来。
生:荷叶已经在那展示自己的碧绿的衣裳了,荷花也赶紧探出头来张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鼓掌)。
师:还有觉得好的吗?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也好: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白里透红的花瓣本来已经很美了,再加上嫩黄色的小莲蓬就更迷人了。
师:老师觉得你正像那迷人的荷花一样。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好: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写出了花骨朵儿很饱,就像人吃得太饱了,像要爆炸似的。(用手比画了一下肚子,引得老师发笑)。
师:那这里是形容花骨朵儿快要-----。
生:快要绽放了。
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有这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二段)。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就像后面听课的老师一样,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学生思考)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
生:叶对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那这一池荷花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生想了一会,忽然有一个学生低声的说大自然)。
师:刚才老师好像已经听到了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位画家是谁?
生:大自然(很多学生一齐说)。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生:愿意!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的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
(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静地听)。
师:可爱的荷花仙子们,睁开眼吧!能说说你们刚才在荷花池中听到了什么吗?
生:我听到了蜻蜓对我说他清早飞行得很快乐!
生:我听到了小鱼在我脚下游过时,对我说他昨夜做了个好梦!
师:那除了听到蜻蜓和小鱼说说,在荷花池中你还听到了哪些悄悄话呢?
(生想,一会儿,陆续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
生: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
生: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
师:哪位荷花姑娘和这位水先生对话呢?(一女生有点羞怯的站起来)。
水先生:荷花姑娘,你长得可真美,真让我羡慕!我每天在你下面看着你的倒影。怎么也看不够!
荷花姑娘:我能长得这么漂亮,也多亏有了你呀!是你让我每天吸收那么多的营养!
谢谢你了,水先生!(众人露出喜悦的笑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真是让老师敬佩!看得出来你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现在你们就用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加上你的动作来表达你对荷花的喜爱,表现你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学生齐读课文)。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卉。
(下课)。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
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
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金起明:开始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通过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作者被眼前美丽的荷花迷住了,他也想变成一朵荷花,加入到里面。”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
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呼文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这一段,我看出作者写荷花的样子非常详细,就好像我们也看到了一样。
毕凯鹏:这段话里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学生练读课文。)。
师:指名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分别画出文章中作者所描写的荷叶及三种荷花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开始画画。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排出顺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荷花充满活力的语气)。
徐海歌:这一池荷花长得很旺盛,有生命力,像一幅画。
毕凯鹏:荷花绽开的过程就是它的成长过程。
师:说得真好!叶圣陶爷爷和某些同学一样,思想爱开小差。不过,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是胡思乱想,他是被眼前美丽的荷花陶醉了,所以,想做一朵荷花。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想象一下荷花的美丽。
生:自由朗读课文。(剩余几分钟时间背诵)。
自评:
通过和其他老师探讨和学习网上的一些教案,现在上课终于又有了一点儿眉目。鉴于孩子们记挂着要去看电影(第二节课刚下就站队),所以,课堂效果感到不错。下午教研活动观看了靳家言老师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感到又受益匪浅。看完后再叙吧。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文章《望月》,齐读课题。
2.这样读是不是让月光太亮了,看看这幅图,想想月亮停留自爱空中的那种感觉,看看,月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谁先来读一读呢?
(1)指名读。
(2)老师还在不断地交流。
二、新授:
(1)屏幕出示,学生读声音这么嘈杂怎么能读出这种感觉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如果有让你心动的词语,让我们划下来,细细地品味,可能让你知道更多藏在文字的情思。(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问题要整的精神,一个问题就带动了学生全文的朗读,很用心的设计。)。
(2)师生交流。
(3)指名读(配乐)美文、美读、有没有同学自己推荐自己来读读这首诗篇的呢?学生自己推荐读教师点评:如果让我们沐浴在这宁静的月下,那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感觉,难怪作者晚上不睡觉,到甲板上欣赏美丽的夜色,其实谁不着的不断有作者,还有我的小外甥,这都是月亮惹的祸2.谁愿意读,我和小外甥对诗的那一段话指名读出示:诗文这些诗都镶嵌着一轮明月,在诗人的诗文中都有哪些内容,你看到了什么?师生交流3.月亮还是那一轮月亮,月在诗人的眼里是非常善于变化的。
(1)有……作用,有……作用等等。
(2)齐读文中带有月的诗句。
(3)有月的诗歌多如繁星,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月亮的诗歌呢。
(4)师生交流“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6)学生吟诵3.让我们在回到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怎么样的呢?
(7)学生说:……。
(8)表情要是在动人一些就更加绘声绘色了。
(9)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令人惊讶。
(11)像少女、魔术师、摇篮、
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颗怎样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老师讲了一段让人听不懂的话,让学生难以明白。)用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刘智春老师的话说,听一位语文和口语功底非常深厚的教师上课,听课的老师是一种享受不谈,对于学生来说,所受到的熏陶也是非常令人难以忘怀的。
试想,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具备这样的素质,用诗一样的语言,带领的学生读书、感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即使有的学生感到疑惑,时间一长,熏陶的作用肯定要在其中显现。语文教师的魅力就在这里了。老师的评语和点拨似乎都没有离开过“月”字,一“月”何美,一“师”何能?都体现在浓浓的月色中了。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必须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读题、审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确定学习的目标,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3、再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小结。板书:位置名字来历。
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人间仙境。
【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段落。教学的思路是顺畅的。】。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生字教学中,也有一个怎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问题。大家也要坐很好的研究。】。
(四)播放课文录像。
过渡:九寨沟是一个旅游胜地。在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许多珍禽异兽。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这个总结很重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搜集九寨沟的有关的资料。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荷花的特点。
4.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
教学难点:研读第四自然段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读书感悟中,采用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借助摘抄练读,引导学生积累精彩语句。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3.选择荷花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荷花图,学生观察。
2.指名说图上景色。
3.师:我们看到荷花很美。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4.板书:12荷花。
5.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识字、写字。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规律。重点指导:6个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挤、胀、幅、蹈、昨”要写得左窄右宽,“翩”应写得左右等宽。其余为上下结构的字,“蓬”字的草字头应将下方的“逢”字盖住;“裂”字下方“衣”应写在横中线上。
(2)学生严格按笔顺描红,间架结构要合理。
2.检查词语。
出示:莲蓬花骨朵饱胀破裂一幅。
舞蹈昨夜好梦挨挨挤挤翩翩起舞。
(1)指名读词语,重点纠正读音。
(2)齐读词语,做到正确流利。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师生及时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大声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荷花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2.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自己想到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如: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我们在来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
(二)理解感悟第1~3自然段。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板书:清香形态姿势)。
2.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荷花香气诱人的词。(清香)。
(2)概括第1自然段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画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第4、5、6句)。
(3)这一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种不同的形态?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
(4)课文用什么词把三种荷花的形态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5)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6)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冒”字既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7)在文中画出写荷叶的句子。
这句话中写荷叶有多又密的词是()(挨挨挤挤),写荷叶颜色的词是()(碧绿),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大圆盘)。
(8)这段话主要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就多。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荷花显得更美了)。
(9)小结:这段话主要写荷花的形状。谁能概括说说荷花的形状美在哪里?(开的多,形状各异,白花、黄莲蓬、绿荷叶,颜色美)。
(10)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11)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4.学习第3自然段。
(1)理解“姿势”一词。
(2)看图说说白荷花有哪些姿势,用一个词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3)为什么说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真了不起?(所有的荷花都很美,各有各的样子,而且它们的样子不时在改变。画家要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课文这么写是为了说明荷花姿势美)。
(4)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5)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6)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5.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三)精读感悟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习第4自然段。
(1)面对荷花池,作者想到了什么?
(2)想象中的“我”美吗?美在哪里?(静态美: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光彩照人;动态美:一阵微风吹来,与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3)蜻蜓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告诉“我”做的好梦,这些说明了什么?(它们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乐)。
(4)为什么“我”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得入迷,把自己都忘了)。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7)概括第4自然段段意。(“我”看着美丽的荷花,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课题,总结全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仔细地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
2.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用“荷花,__________!”句式说。(如:“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五)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1.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2.读读课文,结合生活中你看到的荷花,画一幅“夏荷图”。
设计意图:。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形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张机器人画像(由若干个方形和圆形组成,大小不一);若干个方形和圆形卡片;教师教具2张大型卡片。(一张方形,一张圆形);圆形和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幼儿观察并探索图形的特征。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来我们实验幼儿园做客,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下?(想)。
2、出示机器人画像,请小朋友自由观察。
1、教师的提问中说出图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提问: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小朋友们小眼睛看仔细(从机器人身上取下一个方形)小朋友想不想摸一摸?(请一位幼儿上台触摸,并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摸方形的边和角,(扎扎的,尖尖的)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数数有几个(4个)有几条边?(4条)。所以啊,这个图形就叫----“方形”。
3、提问1:咦,小朋友们再来看看,这个图形宝宝有没有角,他的边是怎么样的(光光的,圆圆的)让幼儿触摸图形卡片。(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图形是圆形。
三、游戏:图形对对碰。
1、老师指到哪里幼儿说出名称,并回答机器人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2、分卡片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拿出相应卡片,教师检验是否正确。
四、积木分类。
五、幼儿根据观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圆的、方方的。
六、活动结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哪吒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品质。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再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
一、动画、歌曲导课播放电视剧《哪咤传奇》的片尾动画和歌曲,并结合学生对哪吒的认识,谈谈哪吒留给大家什么样的印象?二、板书课题,解题 1、以问题解题:“哪吒闹的是什么海?”“你如何理解‘闹’字?” 2、以问题入中心:“文中那些自然段是讲哪吒大闹东海的?” 学生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哪吒大闹东海的自然段,过渡到下个环节。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个别读) 1、重点词语解读 “滔天巨浪”。通过学生多次朗读对比,感受“滔天巨浪”一词所描述波浪的高和大以及哪吒大闹东海的气势。 “一摆”。通过学生多次动作演示“摆”的动作,再通过边摆边读,感受哪吒使用混天绫的熟练和动作之快。正是因为这样“一摆”,才使东海掀起“滔天巨浪”。 2、情景朗读课件出示哪吒闹海的情景图,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情感朗读。四、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 1、观察插图,说话练习。观察课文连页插图,描述哪吒和夜*的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脖子上缠绕混天绫,手拿乾坤圈,踩着滔天巨浪的一定是哪吒。另一个红头发红胡子,手拿大斧头,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肯定是巡海夜*。 2、图文结合,感情朗读。注重读出夜*没把哪吒放在眼里,不可一世的语气(第一句话)。注重“一闪”、“躲过”、“随即”三个词语的理解,读出哪吒的机灵和智慧。 3、“扔去”一词的预设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扔去”。既可以重读,体现乾坤圈的重,又可以轻读,如此重的乾坤圈在哪吒手里举重若轻,足可以看出哪吒武艺高强,而夜*又必死无疑。五、学习第四自然段(自由读) 1、合理想象,朗读训练。东海龙王“嗷嗷”直叫,会叫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嗷嗷”直叫?怎样读能体现龙王在嗷嗷直叫?三太子为什么要气冲冲?他对哪吒喊了什么?怎样喊才能体现三太子的气冲冲?2、出示文字,体会朗读。通过以上环节的朗读,学生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气急败坏。再出示描写哪吒的文字,在朗读中体会哪吒的勇敢无畏。
六、巧设疑问,挖掘动因 1、哪吒和东海龙王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他如此这般大闹东海? 2、通过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哪吒不仅机智勇敢,而且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
七、复述课文,练讲故事教师先引领学生复述哪吒怎样大闹东海的部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讲故事训练,最后请个别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八、外延拓展,情感内化 1、用自己的话夸夸哪吒。 2、教师总结:像哪吒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如《宝莲灯》中的小沉香、《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葫芦娃》里七个葫芦兄弟,他们一个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为民除害。从神话故事中走进现实生活,这样的小英雄也很多,放牛娃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他们为了革命表现的坚强不屈,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请大家通过电视,网络,图书,再读读这些故事,感受小英雄的优秀品质,当我们生活的集体有邪恶出现,你一定要挺身而出,做一个有正义感、责任心的人!
称霸一方惊动龙王太平日子兴风作浪打死夜*胡作非为打败三太子。
与哪吒一起,激起浪花一朵朵 ――评霍老师执教的《哪吒闹海》。
一堂课的精彩之处,犹如一池湖水泛起的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每一处精彩都闪耀着智慧的灵光。霍老师执教的《哪吒闹海》正是这样一堂无处不闪耀着智慧灵光的好课,我现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与大家分享。
上课伊始,霍老师用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动画片《哪吒传奇》的主题曲导入新课,同学们兴味盎然地跟着哼唱起来,由此可见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它使学生尽快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后面的学习拉开了轻松愉快的序幕,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哪吒闹的什么海?”“你怎样理解‘闹’字的?”“文中怎样写哪吒闹海的?”仅仅三个问题便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可以说找到了一条突破重点的捷径,不失为阅读教学中一种省时而有效的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应注重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读书是本节课的主旋律,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们的读书声,尤其是抓住重点句段反复研读,学生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入情入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当学生读得精彩时,教师不吝溢美之词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用自己的读书声生动地诠释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回归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同时,这里的读,也为后面的复述课文做好了语言准备。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学生在反复读悟的过程中,将作者的语言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得复述课文水到渠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理解感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哪吒可机灵啦……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扔去。”一个“扔”字在学生的情感领域里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轻读能表现出哪吒的功夫高超,再重的乾坤圈在他手中举重若轻,不费吹灰之力;重读则能表现出乾坤圈分量之大,非常人所能比拟,也正是因为乾坤圈之重,扔过去才能将凶神恶煞的夜*致于死地。如果说前面的导课和解题仅是湖面泛起的小小涟漪,那么对于“扔”字的解读就是一朵绚丽的浪花,它的出现让我们为之惊喜。
记叙文通常都是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记叙的,我们也常常按这样的顺序来教学,而霍老师则另辟蹊径,先引导学生学习事情的经过:哪吒是怎样闹海的?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哪吒的机灵善战、勇猛无畏,而仅仅停留在这样肤浅的认识上还不够,这时,霍老师一句“究竟哪吒和东海龙王有什么深仇大恨,使他如此大闹东海”,引发学生从文章的开头找出哪吒闹海的原因,使学生体会到哪吒更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为民除害、除暴安良。采用这种变序教学,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师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夸哪吒”这一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哪吒你真勇敢,我敬佩你!“哪吒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哪吒,你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借助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为课堂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霍老师善于利用图书、网络、影像等资源,在结课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英雄人物故事,如《宝莲灯》、《葫芦娃》、《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从虚构的到现实的,从古代的到现代的,内容极为丰富,可见教师对阅读设计颇具匠心。如此丰富的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明了方向,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以“疑”促读,以“读”释疑,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阅读实践中,通过“设疑——读文——领悟——释疑——积累——运用”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学习表达方法,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2、从课文中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五、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六、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还记得故事的情节吗?
生:(齐)记得!
师:好,看这些成语,你能用上它们讲一段话,说说这个神话的内容吗?
出示: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生: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火神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之后,他又顶天立地几千万年,使天和地与日俱增。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变化万端,化成了万物。从此,改天换地,宇宙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生:知道,“传说”就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故事。
生:“传说”故事是人们想像出来的故事,不是真事情。
师:对。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想像出这么个故事,并且能世世代代流传到今天呢?
让我们走进《开天辟地》的神话世界,细细品味感悟。
【点评:适时扣住“传说”二字设疑,使文本的学习指向深邃悠远的传统文化背景】。
师:瞧瞧,课文直接写“开天辟地”内容的是哪一自然段?
生:(齐)第二自然段。
师:是的。自己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盘古开天辟地的情形。
(生读书想像)。
师:读完了?你看到盘古是怎么开天辟地的?
生:盘古昏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一看,周围混沌一片,“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随手拿起身边的板斧和凿子,“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大鸡蛋破碎了。
师:哦,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你看见他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你们知道“凿”和“斧”是什么样子的吗?谁能简单画画。
(生画“凿”和“斧”)。
师:“凿”是干什么的?
生:戳穿东西,打开一个洞的。
师:“斧”是干什么的?
生:可以重重地劈,劈坚硬的东西。
师:把“持”和“握”换个位置行不行?左手握斧,右手持凿?
生:不行。“持”是拿住。要稳:“握”是紧紧地抓在手掌里面、拳头里面,斧子很重的,握住了才能有力量地劈过去。
师:很好。你们听我读这一句话,想像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要让画面动起来,像电影一样,有形象,有颜色,有声音的。
师:(读)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师:看见什么了?
生1:我看见盘古威风凛凛,左一凿,右一劈,巨石裂了,掉下来,摔得粉碎。
生2:我看见盘古双手不停地挥舞着凿和斧,拼命地砍呀,凿呀,劈呀,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师:把你们的镜头再推近一些,要特写镜头!再读读这一句。
(生再读)。
生1:我看到盘古简直是一个巨人,他猛劈猛凿,用尽浑身力气,手臂上的血管几乎要爆裂了。
生2:我看到他全身大汗淋漓,头发全湿透了。
生3: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射出坚定的光芒,好像在说:不把天地劈开我决不罢休!
生4:我看到他胸部隆起的肌肉,一鼓一鼓的。
生5:我看到他一边劈一边张开大嘴,“啊呀呀”地吼叫,像非洲狮子的吼声!
(生读第二自然段,气势磅礴)。
生1:盘古是个力大无穷的神。
生2:是个勇猛的神。
生3:是个很有气魄的神。
生4:是个痛恨黑暗的神。
生1: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轻”和“重”。“清”和“浊”。
生2:不止两对,还有“上升”和“下沉”,“天”和“地”,也是反义词。
师:读读这句话,把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读出来。
(生读)。
师:这样的句式相反相成,很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画出来,读出来。
生1:“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生2:“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生3:“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生4:“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生5:“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
师:一齐读,感受它们的对称美。
(生齐读)。
师:他们合在一块儿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盘古顶天立地,不让天地合拢。
师:(引读)“他知道——。
生:(齐)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再读读。
生1:盘古开天辟地,用尽了力气,终于精疲力竭,倒下了。
生2:盘古还在天地之间顶了几千万年,他是倒下来的,说明力气耗尽了。
师:你们只读懂了“倒下了”三个字,再读。
生l:盘古是“含着微笑”倒下的,他临死时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事业完成了,人间再也不会混沌一团了。
师:好。你读懂了,“含着微笑”四个字,再读。
(学生再读,未有新发现)。
师:我改一改课文,“他终于精疲力竭,就含着微笑倒下了。”行不行?
生:(恍然大悟地)不行!盘古不是因为没有了力气倒下的,而是因为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他要做的事情终于成功了,才倒下的。
师:如果天地还有可能合拢——。
生:他就会继续撑下去,即使没有什么力气了。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年。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百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百年!
师: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万年——。
生:(齐)他就会再撑一万年!
师:直到“天地再也不会合拢——。
生:(齐)才“含着微笑倒下了”。
师:现在你对盘古有了新的认识吗?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神。
生2:他是一个造福人间的神。
生3:他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神。
生4:他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神。
设计意图:《开天辟地》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篇神话。神话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祖先们对大自然演化规律的神奇解读,对生命起源稚嫩而独特的理解。《开天辟地》这则神话讲述的是上古大神盘古,诞生于混沌、挺立于天地,又化身为世间万物的故事。在初看文本时,首先是被神话独特的魅力所感染,再深入读下去,深深打动我的是神话的缔造者赋予这位神伟大的、惊人的生命力,是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礼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朗读、认识对偶句。
2.凭借语言文字,感受神话故事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力。
3.通过对本文语言的潜心涵咏,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偶句。
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字数相同,左对右,持对握,凿对斧)。
这种前后对称、字数相等的句子叫做对偶句。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它也是一个对偶句,师生对一对:轻对(),清对(),冉冉上升对(),天对()。
对偶句句子很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男女生对一对。
在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等会儿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了。
二、概述课文。
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这就叫概括,想想《开天辟地》你能把它读成哪句话?(板书:开辟天地、化生万物)。
三、研读盘古“开辟天地”
盘古这个大神是凭借什么开辟天地?(板书神力)。
1、“神力”
读一读﹩2----﹩6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体现盘古的神力。
a、(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咔嚓”是什么声音?“大鸡蛋”是你们家老母鸡生的鸡蛋吗?那是什么?所以你觉得“咔嚓”怎么读?看,“大鸡蛋”加了个双引号呢!再次请该同学读。
你再想,盘古只一使劲翻身坐起来,就听到持久而响亮的”咔嚓”声,接着这个混沌一团的“大鸡蛋”竟然裂开了一条缝,你说盘古的力量大不大?神不神?一起读。
b、(出示)“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先自由读,你们看“猛劈猛凿”,连用了两个“猛”字,多勇猛啊,你们能想象一下盘古此刻脸上的表情吗?可能他的头发——,眼睛——,牙齿——,肌肉——。咱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再次来“猛劈猛凿”
c、(出示)三至五自然段。
(4)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盘古的神奇变化吧!100天过去了,天升高——,(引读)地下沉——,盘古的身体跟着长高——;1000天过去了,天升高——,地下沉——,盘古的身体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升得——,地变得——,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来,让我们抬头仰望盘古,你看得到他的头吗?太高啦,这就是“巍峨”。你看,“巍峨”都有个“山”,是说什么的,这里是说什么,此时盘古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站在天地之间,有个成语就叫“顶天立地”。
除了凭借他的神力,盘古开辟出新天地还需要什么?
2、外力。
一把斧头、一把凿子。
3、毅力。
你从哪儿读出了他的毅力?
4、“勇气”
刚才我们用心思考,发现盘古开辟出新天地,不仅是靠他的神力,还借助了外力,以及用他的勇气和毅力。当天不再升高,地不再下沉,盘古含着微笑倒下了,他这一倒下,天地间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四、研读“盘古身躯化万物”
1、播放课件,教师示范读。
2、这世界美吗?那你也来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指读。
3、你看这段文字,冒号后面的话都是怎么写得呀,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自由读,把这美丽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留在你的脑海中。
4、现在老师把“变成了”什么拿掉,你还能记起这段话吗?试试看,挑战一下你的记性。
5、你们的记性真好,不过也有课文的功劳,你看,口中呼出的气是在空中飘动的,它就变成也在空中飘动的风和云,眼睛是明亮的,它就变成月亮和太阳。这样呀,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也要想象得合情合理,才会顺理成章。
6、来,让我们一起再次看着画面,回忆这段话,并把些文字美美地出口,好吗?
7、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正因为有了这些精神,这个世界才会有原来的混沌黑暗到现在的美丽光明,这就是“从无到有”(板书)。后来它就慢慢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新的开始,也用来寓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板书)。
五、拓展延伸。
2、今天学习了《开天辟地》,它本身是一个神话故事,是想象出来的,我们的老祖宗把他们的想象变成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同时也把盘古的精神留在了每个炎黄子孙心里。其实每个神话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意义,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等等,你们想读吗?老师给你们介绍本书,《中国神话》。
3、布置课后小练习,找对偶句。
1、通过朗读,感悟艄公战胜惊涛骇浪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技艺。
2、由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内化为自我要求。
3、学生有看得见的进步。
powerpoint。
一、渲染黄河气势营造活动环境。
(出示相关词语。)。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吗?
(出示填空:“这就是()的黄河!”)。
2、是的,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真切的感受,真切的感受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上节课读到的一句话。女同学先读,男同学再读,最后全班一起读。(出示课文。
第1。
小节)。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3、(1)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和我们的心。打开书本,读读2-5小节。
(学生自由读。)。
(2)读完这一段,一定有一些词句在牵动着你,有哪些呢!再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把它画下来。
(“小小的”与“整个儿”;……)。
(3)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提心吊胆的。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体会到的,我觉得应该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好吗?先自己读一读,一会来展示你们朗读的精彩。
(学生自由读2—5小节。)。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指导。
(4)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在牵动着作者的心,再读读第2-5小节,你肯定有话要说!
(出示填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二、展现人物情态映衬信赖心理。
1、现在老师要问一问,皮筏上的乘客和这位同学凭什么能谈笑风生?
(因为艄公有很好的掌筏技术,乘客们对艄公很信任。)。
2、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
(相机板书: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3、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找到了吗?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读书上相关文字。)。
三、
收篇点明题意揭示“主人”内涵。
1、三读最后一小节——。
(1)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生第二次读最后一小节。)。
(3)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再读——。
(生第三次读最后一小节。)。
2、再读最后一节(诗歌形式)——。
艄公仅仅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吗?
这样的艄公令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不由得赞颂。
(屏显:用诗歌的形式显示最后一小节)。
自由读、一组读、两组读、三组读、全班读。
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
出示填空:()——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此时的语言已经汇成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不仅是艄公战胜黄河的动人诗篇,更有艄公对黄河的一片深情,更有对黄河的热爱!
四、联系实际说身边人。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和表现力;
c、素质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哪吒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敢斗邪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通过一些关键词理解哪吒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教学用具:教学课件、表演道具(混天绫、乾坤圈、斧头)。
五、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啦?(哪吒)。
2、师:谁来描述一下哪吒是什么样儿的?
3、师:你知道哪些有关哪吒的知识呢?
4、师:今天,哪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齐读课题(23、哪吒闹海)。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一定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2、反馈: 摇晃 洗澡 机灵 作恶多端。
随即 火焰 捉拿 兴风作浪。
3、师:字词我们学过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它们有时刮起大风,掀起大浪;有时布满乌云,电闪雷鸣;有时喷出烈火,把老百姓的家禽一起赶到大海里,有时又刹那间大雪纷飞……当地的老百姓狠透了它们,可又不敢跟它们斗。这是,小哪吒他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4、师:结果怎样呢?
5、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精彩的闹海的经过。
(三)、重点讲解,逐层感悟。
a、
2、“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点出关键词)。
3、点名读,哪吒的法宝威力无比,你读的有威力吗?
请男生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混天绫的威力。请全体同学齐读一遍。
4、师:这时,龙王“嘭咚!”一声从椅子上摔倒在地,它吓了一大跳,连忙派出谁上去察看了?(板书“夜*”)。
b、
1、说一说:夜*钻出了水面,谁来描述一下夜*的模样?
2、想一想:夜*会和哪吒说哪些话?(同桌讨论,互相对话),点名说。
3、圈一圈:夜*跟哪吒进行了打斗,请同学们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出示第三自然段)。
4、谈一谈:你圈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点名说)。
5、演一演:通过同学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哪吒,谁能对照课文,将这段精彩的片段演出来了?(分小组合作,点名上台表演,用自备的工具)。
6、读一读:小哪吒真勇敢,真机智,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一下吧!读。
7、看一看:我们知道《哪吒闹海》是选自《封神榜》,让我们看看电影里哪吒与夜*的精彩打斗场面。
8、放电影片段,师:夜*被打死了,原来它是一只癞蛤蟆。板书:“打”
(四)活学活用,自学课文。
1、师:龙王听说夜*被打死了,气得嗷嗷直叫,于是,他派出谁去捉拿哪吒的?(板书“三太子”)。
2、师:刚才,老师教同学们用圈关键词谈感受的方法学习了二、三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四自然段。开始。
3、检查自学:
a、电影片段(龙三太子气势汹汹地跳出水面),出示“你打死我家夜*该当何罪?”
点名读——女声读——男生读——齐读。
b、学生自由谈自己圈出的关键词的感受。
c、齐读这段。
4、让我们再来看看精彩的打龙三太子的场面吧!(电影片段)[板书“打”]。
5、师:哪吒打死了夜*,又打死了龙三太子,“从此,一起读……”
(五)创造想象,巩固新知。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 龙王父子,也认识了 的小哪吒。
2、师:朱老师发明了一种机器,叫“时光隧道”,我们有幸从古代请来了哪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一个扮演哪吒,一个扮演现在的小记者,想一想,他们俩碰在一起,会怎样对话呢?开始。
3、学生反馈,教师相机评价。
(六)作业拓展,个性发展。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请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2、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哪吒,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哪吒。(你可以唱歌,可以画画,可以演奏,可以做手工……,自由选择)。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
二、自读古诗。
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随
润
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
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3、理解生字的意思:
当:正当,就在乃:就。
潜:暗中,悄悄地。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指名试说诗意。(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8)齐读这两名诗。
三、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
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四、写字: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
春眠。
不觉晓。
啼
3、检查自学情况。
4、师范写“晓”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
2、理解单字的意思:眠:睡觉。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一、二两行诗。(5)指名读。
三、四两行。(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7)齐读这两句诗。
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使学生们初步了解长江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2、朗诵《长江万里图》,背诵《卜算子》,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与感染,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长江视频)师解说:同学们,看!
二、确定专题,小组准备。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长江,课前也搜集了大量资料,并且分小组确立了自己研究的主题,下面我们首先在小组内把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一会啊,根据你们小组的主题,向大家来介绍你们了解到的长江。为了使你们的介绍更精彩,老师这有几条小建议送给大家。小建议:
(1)、各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各小组长要合理安排,组员之间要分工合。
(2)、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一会汇报的时侯,看看哪个组准备的最充分,展示的最精彩,下面马上开始准备吧!
2、小组成员根据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讨论整理,并做好分工,准备工作。
三、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师:看同学们准备的都那么认真,好,那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呢?好,你们先来。
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的主题是关于长江沿途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给他起的名字是“万里画卷”(小组长把制作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小组成员利用幻灯片一一介绍(一人一个景点)。
生: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关于长江沿途的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给他起的名字是“万里画卷”
师:真精彩,你们把长江沿途的景点介绍的太详细也太美了,同学们,咱们谢谢他们吧!
好下面,哪个小组再来介绍?
(二)生:我们小组的主题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我们给它起的名字是。
“万年使鉴”(贴在黑板上)。
生汇报。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长江的历史文化是多么源远流长!
(三)我们组的主题是长江的神话传说我们给它起得名字是“千古神话”。
生讲故事。
师:真不错,多生动的神话故事呀!
(四)、我们小组的主题是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我们给它起得名字是“万卷诗篇”
1、一生:首先我先为大家朗诵明朝诗人杨基的《长江万里图》。
a、朗诵的真不错!好一首长江万里图,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百折千回都能触发作者思乡的念头。好让我们翻开课本61页,看到这首长江万里图,自己先去读读,练练,体会一下作者思乡之情吧!
b、谁来读?(指读)。
c、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2、生:老师,我们还准备了宋朝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两名同学表演)。
3、诵的好,演的棒,真不错!
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首词,课前我还搜集了与它有关的小资料呢!同学们,自己读读吧。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温馨点击”)。
师:是啊,读着这首词,我们好像看到多情的词人,正站在江边,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思念住在江尾的亲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师有感情的范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站在长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共同感受一下诗人李之仪对亲人的思念吧!
a、自己先看着课本读读,体会体会吧!
b、我们来接读这首词吧!
c、多么动情的一首诗呀,我们来试着背背这首词吧!
d、谁想来背给大家听一听呀?(指2名同学背)。
4、除了这两首诗,其他同学还搜集到了哪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呢?
2、师:老师还知道它还是首动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唱响《长江之歌》。
放视频歌曲,齐唱《长江之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zongjie/24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