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如果你正在为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而苦恼,那么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统计这一单元是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有关的统计知识,而《买气球》又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它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统计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统计意识、学习统计过程的重要阶段,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有关知识的学习。
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意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统计意识。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继续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及完成统计图。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教后录。
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一、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
提起数学概念,学生的感觉就是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体积、体积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生硬地让学生记住体积的概念,那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与接受。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时就处理得比较好,他是这样教学的:课始,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注满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个杯子里的水多些,哪个杯子里的水少些。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往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小石子,再让学生观察此时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装有小石子的那个杯子里的水面慢慢升高了,不禁产生疑问:“这是怎样回事?”于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就这样,在教师的循循善诱、步步追问下,学生很快明白“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实际含义。在上述教学中,直观的演示操作既利于学生理解所学概念,深化学生的认识,又使学生明白物体不仅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还有大小之分。这样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抽象的概念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具体的数学概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概念学习有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升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方程的认识”这一知识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方程的理解,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80x=300、180x=300、180x300、180x500、50×2=100、5×x=85、180-x=50、500-150300等式子,然后对学生说:“下面,我们来进行‘分一分’的活动。看到这些算式,你们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把它们分一分吗?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分得又快又好。”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于是教师又趁机提出要求:“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分类标准是什么,然后说给大家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就有学生说“我把有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也有的学生说“我把含有大于号或者小于号的式子分为一类”,还有的学生说“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分为一类”。教师追问:“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可以分为一类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把没有等号的式子分为一类。”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这种含有未知数的且有等号的式子叫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知识——方程。”……这里,教师没有采取下定义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提供多个式子,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学习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并且步步深入,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抽象的概念操作化。
在数学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与接受所学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降低概念理解的难度,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时,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长无关”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当时掌握了角的大小的相关知识,这种记忆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学生的学习仍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几种角的学习材料,如两边都很短的角、一边长一边短的角、两边都很长的角等,然后让学生对角的边自由进行转动,仔细观察并思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角度或者两边长度的关系。在这样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且印象深刻,效果显著。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概念学习变成可操作的学习活动,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2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来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众多算法中择优来学,达到能熟练应用。
教学工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图填数。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第一节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二、学习“减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3、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读作:3加1等于4。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巩固提高。
2、练习五1题。
3、其它一些有关本课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和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体会到了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本节课学的是数学计算里最简单的,是计算数的基础,同学们课后要多做练习,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这种学习状态,扎扎实实的学好知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板书。
第5节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3+1=4读作:3加1等于4。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
3、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4、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1200年、1600年、、2400年等)。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山羊老师想教同学们画一张笑脸,看,上面缺少什么?
(课件出示)。
师:我们应该把眼睛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把嘴巴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上下。
1、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看图上有什么?(生口答:有,汽车、火车和轮船)。
师:仔细思考一下: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2)师:我先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
(3)课件出示:火车和轮船。
师: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师:谁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有生说:“火车在轮船的下面”师及时追问:“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后小结:我们以后在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也要说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师:我们看一看教室里,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2、把数学课本放在先放在课桌上面,练习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交流。
3、前、后。
(1)、过渡: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上下两个位置关系,在我们生活中,不光存在着上下两个位置关系,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
(2)找“前后”的活动。
(老师请3位小朋友站起来。)像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能用上下来表示吗?
师: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师:谁能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一句话吗?
师指生站起,问:她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师: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活动。
(3)课件出示主题图。
三、巩固练习。
1、森林运动会(课件演示)。
(1)、比赛开始了,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2)小兔的前面有谁?小兔的后面有谁?
师:他前面说的有点问题,谁来给他补充完整。
师:谁得了冠军?
2、课件出示:卡丁车比赛:
2、卡丁车比赛开始了。
(1)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
(2)1号车排第();。
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及时鼓励学生)。
在()号的前面。
3、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
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学习中也不要骄傲,要像小乌龟一样认真学习。
师:比赛开始了,谁来说一说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关系?
师:它俩的位置关系除了用“前后”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看它们在爬山。
师:下山了,谁来说一说乌龟和兔子的位置关系?
师:乌龟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学习进步。
4、课件出示书橱。
师问:书在洋娃娃的哪面?杯子在篮球的哪面?台灯在什么的上面?
5、课件出示书橱:
猜一猜:淘气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
师讲解。
6、观察教室图片,说一说教室内的课桌和讲桌的位置关系。
8、学生相对互相说一说。
9、黑板的上面是什么,(灯)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想象一下,我们上面有什么?
我们下面有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你学会了吗。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自主操作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四)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style="color:#125b86">。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买气球》是《组织比赛》之后的一节课,不同的是它是横向统计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会相对减少。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为了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能顺利进行,要向学生渗透有序思考及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二)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要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个别辅导、启发、引导、讲解等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方法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四种颜色的气球,不同颜色的磁铁,记录表,横向统计图。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口算题。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8—9页,然后试着算一算:6+9=7+4=6+8=。
15-9=13-9=12-9=14-9=16-9=。
教学内容:第8—10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3)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作业设计: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教材35——3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鼓励下,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1.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2.通过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3.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体会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智慧星、小红旗。
一、情景创设
根据这个情境填空:(板书)“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加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加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强调“合起来”的意思,复习了前面的旧知识,引出了加法的意义,说明了“合起来”会变多,团结力量大。
二、新授活动:
1.戴花游戏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丫丫他们正在为你们做花呢!请看图(出示课件)说一说你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一起做花;两朵黄花和三朵红花合起来等。)
我们大家也来一起摆一摆吧!黄色花片表示黄花,红色花片表示红花。请先展示在桌子上,左边一种,右边一种。接着你怎么做就能表示:“一共有多少朵花?”(学生自己表现,看谁是孙悟空,又快又灵,奖励一颗智慧星)。
请学生自己交流,说一说刚才怎么得到智慧星的?
老师还可以把你们变得更聪明、更棒,因为我知道一种叫加法的算式可以表示“合起来”。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写“+”号时先写“—”(横),再写“|”(竖),要均匀。2和3合起来是5,就在2+3后面写上“=”表示“是”的意思,也就是说“=”两边数目相同(同样多、一样、相等)。象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是加法算式,表示把2和3合起来是5,读作2加3等于5。(板书)
齐读:2+3=5
在这里,“2+3”表示什么呢?(2+3表示2朵黄花和3朵红花合起来)
“5”表示什么?(5表示一共有5朵花)“+”表示什么呢(合起来)
再读:2加3等于5
【设计意图】:奖励智慧星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
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2.夺红旗竞赛
怎么用学具表示出来?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分四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学具表示出来,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现算法多样化:“点数”法、从一个数起接着数、用数的组成知识等)。哪个小队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夺得红旗。(插在前排)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充分感受加法的内涵,在活动中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一共”这一加法意义,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
1.小朋友们学的这么好,小动物也忍不住带着小宝宝来向大家学习,看,谁来啦?(出示课件)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有3只小鸡,2只母鸡,一共有几只鸡?)
怎样列算式?[指名交流]
2.学学做做(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3只绿色小鸟和一只黄色小鸟飞到一起。请学生用学具跟着做并列式计算,读出算式,说一说是怎么算的。(3+1=4)
3.赛龙舟(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两条龙舟,一红一绿。学生相应的分红、绿两队,看图列式计算并抢答,对一次龙舟前进一步,先到达终点的那队获胜。(1+1=2、2+2=4、4+1=5等)
个数字正在吃,但还没吃饱,请从盘子里选一个数字放到他嘴边。选对了他会说,谢谢你!选错了,他会说,大嘴饿了要吃饭!(2+(1)=3、1+(3)=4、1+(4)=5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技巧,达到准确计算。
四、回顾总结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加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最基础的知,《5以内的加法》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我感到学生学的认真、轻松,基本掌握了什么叫加法,也能快速的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科书第56~57页。
1.熟练掌握8和9相关加减,掌握一图四式的列式过程。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掌握8和9的加减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1课时
开火车口算。计算后请学生说说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是怎么算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和8、9有关的加减法。
(一)、学习一图四式。
学习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8个梨,左边2个,右边6个。
谁能来看图问问题吗?能编不一样的吗?
其余学生根据问题写算式。2+6=86+2=8
为什么根据同样的一幅图,你们却写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呢?
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2、学习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减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将?写于不同处)编题,其余学生写算式。
8-2=68-6=2
这两道算式又有什么联系呢?
3、幅图,我们一共写出了几个算式?分别是哪几个?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4个算式,2道加法,2道减法。
你能根据一幅图来写出4个算式吗?请你拿出5个红色的小园片,4个黄色的小园片,象我一样摆。你能根据这些小园片,写出4道算式吗?把你的结果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谁来汇报一下。
(二)、教学8和9的'加、减法。
出示p57摆一摆的图,这两个小朋友也在摆园片,他们写出了四道算式,你觉得对吗?
出示p57想一想,你会做吗?做完的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出示小棒图,让学生列式计算。
口头反馈。4+5=95+4=99-4=59-5=4
看来,小朋友都会算了,那么我们来开一次小火车。
游戏(仿照p63第16题)。全班做,小组做。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回顾---情景导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4、学写算式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课时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青蛙的一些知识?(学生互相说说。)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青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每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除掉农田里许多的害虫,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两只可爱的青蛙。(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青蛙吃害虫”情境图,看图编故事。
师:谁能看图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指名讲故事)
2、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样算的?
讨论:你是怎么样想的?
谁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自已的计算过程?
4、拨计数器,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5、游戏:看谁看得最快。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zongjie/23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