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优质18篇)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优质18篇)



通过制定学期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接下来是一些建议和技巧,教你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学期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第三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四周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第五周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第六周 第9课 “贵姓何来”。

第七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八周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第九周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周 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十一周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周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三周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十五周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

第十六周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十七周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第十八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第十九、二十周 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初一(2)、(3)班课堂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初一(1)班上课纪律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

本学年讲授第2册中国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第2册中国历史叙述我国隋朝至清朝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其余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节活动课外,可灵活掌握,每课课文由引导框、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动脑筋和课后练习,活动与探究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初一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重点工作:

1、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课标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

(二)措 施:

1、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周次内容。

第一周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第三周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四周第5课“和同为一家”,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五周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第六周第9课“贵姓何来”。

第七周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八周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第九周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周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十一周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周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三周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十五周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

第十六周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十七周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第十八周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学习与探究”,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力争做到: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1、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本教材较好地处理了教科书同《课标》的关系。

3、教材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4、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科书较好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所教学生记忆比较好,但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题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答得相对完整。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上历史课,而听着要背的题就烦,甚至躲避。

2、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1、所教班级有较好的学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阅读历史资料,学会考证当地历史。

2、所教班级争取期末测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1、严格班级纪律管理,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轻则当堂批评,不超过两分钟,重者先点名,后下课或课外活动课时间批评教育,抓住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认真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2、背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背诵。

3、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给足了学生的背书时间,学生也不会自习课应付于抄作业中。

4、各单元学习完后要认真组织测试,巩固所学内容,促进下单元的用功学习。

5、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做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初一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以教学大纲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优生更优,中等生更进一步,后进生前进一大步。

3.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用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时对历史知识接触较少,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本学期开始我要抓紧,抓扎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及生活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通过八年级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通过学生尝试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史,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结合课文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尝试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读图识图能力。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6、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各班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课余时间

办公室或班级

专题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

(一)智力因素型:对于智力因素型的学生,

1、用耐心与鼓励拨开这些学生心理的迷雾,让其重新定位,树立自信;由于这类学生对自己错误地定位为缺少学习的艺术细胞,而且这种认识在其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只能耐心鼓励再鼓励,反复向学生说明或者证明其原本不笨,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错误才导致的结果,告诉他们自作聪明要不得,自作愚笨更可怕;待其树立起自信以后,再施以相应的方法和辅导。

2、准确定位,因材施教。在学校教书的这几年,让我见足了智力型差生的那种差劲;一个接一个的那又怎样是他们问问题的常用语言;对这类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有效实施转化的有力保证。

3、回归自然,笨中求进。对智力型的后进生我们是不能急于求成、期望值太高的;将问题降低难度,回归自然是促成其学习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非智力因素型: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主要体现在学习没兴趣、没目的,学习习惯较差等方面;所以对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转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他们的智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旦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1、树立个人榜样,凝聚集体力量。

2、启迪智慧,宝中淘宝。在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宝贝当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当中不乏智力超强、悟性超群者。对这些学生我们只须经常对其洒点阳光,及时激励辅导,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抓好后进生的转化除了上面的方法,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后进生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单独作用而造成的,两者在后进生身上是交叉综合表现的,认识了这点,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后进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后进生历史教学成绩。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1、教学目标定位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2.目标解析:

井和草棚复原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中反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具的发展情况,生产工具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进步有必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前进。

生难于掌握,形成的原因难以理解,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

新课讲授:

问题一: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师生互动:

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约七千年。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

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彩陶,已会纺线、制衣和织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班共有学生49名(祝海瑞在外借读),一名(胡晨溪)为借读。男生25人,女生24人。学生来源于本外镇9个自然村,素养参差不齐。上学期末语文测试,从总体分析,全班学习还端正,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进取,信心。如:张宏宇、宋继晨、王述占等。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的编排,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独立的栏目,在单元中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度,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同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让学生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地。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1、知识。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喜欢的文段。

(4)学习浏览,能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需要搜集的信息,并按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的速。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思考;理解含义的句子;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的习作。

2、技能。

(1)会使用字典、词典识字,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上下文和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阅读方法,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敢于发表的意见,的看法,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感情。能修改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探究、团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的,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4、学习习惯。

(1)养成的预习、复习、作业和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修改的习惯。

(3)养成专心听讲,思考,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4)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

(5)养成如实表达的文风。

1.: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的事。在阅读中学习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思考;理解含义的句子;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阅读方法,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习惯。

2、语文教学中,要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

3、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性思维。

4、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是启发式和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要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以读促写。词、句、段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和,课外阅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

6、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拓宽学习渠道,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双基教学,既育人又教书。

8、“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学生精心备课,要备好学生,繁琐的教学,和难点。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集体研究本学期工作计划

备课:1课:祖国境内远古居民;2课:原的始农耕生活

备课:3课:华夏之祖;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备课: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备课:大变革的时代;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国庆节放假

备课: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0课:秦王扫六合

备课:11课:“伐无道,诛暴秦”,复习

讨论段考复习方案

组织段考测试工作

分析研究段考试卷,统一答案,进行试卷分析

备课:12课大一统的汉朝;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和战;15课:汉通西域

备课: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备课:组织单元测试,讲解试卷

备课:18课:三国鼎立;19课:江南地区开发

备课:20课:北方民融合;21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备课:22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测试工作

讲评试卷、期末考试复习

期末考试复习

组织期末考试

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源 一年之季在于春”。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新的学期开始了。在这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将通过小组活动,从中获取知识,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会学,会说,会用的目的。为此特制定以下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学科特点,认真学习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七年级3班及4班现有学生83名,英语水平不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英语,但应用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听力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起来都很吃力。面对学生掌握英语的程度不一,将采用分层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另外,两班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个别学生不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有些同学对学好英语缺乏自信,不敢用英语表达;缺乏小组合作意识;一些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这套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本书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语法与语境相结合。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的语境中学习语法,自然掌握其中的规律。

3、加强交际用语练习。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通过本次期末考试可以看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正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钻研新课标,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努力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

认真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积极主动承担教改课题,仔细研究,用新课标历年,结合新课标精神,进行课堂改革,实行教与学的湖动,努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争取取得优异成果。

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9.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