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专业24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专业24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环境、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彭林说礼》中的观点“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26日习总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1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并能应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中心“教学相长”。

教学难点: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想考大家一个文学常识,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什么呢?好,说得非常好,那么五经又分别指什么呢?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节选自《礼记》中《学记》的一部分。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

2、能够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感悟文章主题,并能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自主学习。

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按照注释标注字音后初读课文。

3、听录音,纠正字音。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分配小组任务。

2、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提升。

弗食佳肴弗学至道。

实践。

学教。

教学相长。

六、检测反馈。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和“弗学至道,不知其善”作比,从而引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告诉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把教和学付诸实践,还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结束语。

《学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谓玉者,乃国之重器也。你们都是一块好玉,希望你们可以结合所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虽有嘉肴

一、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尚书》的《兑命》篇。学1:xiao“斅”“斆”教。学2:学习。“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本文讲“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知行合一。

五、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复习巩固课文。

2、请你根据本文的学习重点,出一份本文的文言知识巩固练习卷。要求有三种以上的题型,分值为100分。(做在作业本上,书写清楚规范,要求有标准答案,答案自留不用上交)。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思(大概??吧?“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四)指导背诵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虽有嘉肴评课稿

《虽有佳肴》先由佳肴写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尝不知其滋味鲜美;世间最好的道理,人不学习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授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晓不足就应该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教和学相互促进。最后运用引用《尚书.兑命》加以论证。严密的论证让人明白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张老师的这堂课正式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发展现状来设计的,整体安排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内容主旨的明白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两个: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按照“六学”展开,非常清晰。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张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张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他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张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张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缺少必要的、精当的板书,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目标1、2。

朗读法、交流法。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整本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教与学的关系阐释很清楚,卒章定论,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并且句式安排较为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背诵。

*学情分析:

所教是刚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这是他们第三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古文,所以依旧怀着既好奇与恐惧的心理,故我所做的就是深入浅出让他们亲自动手发现学习古文的乐趣,从而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我做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

2、能够明白文言文大意,掌握基本的断句方法以及翻译方法。重点。

1、导入:运用视频《还珠格格》第一部中的《礼运大同篇》引出文章出处。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这刚才演的是什么电视剧呢?那么刚才皇上罚小燕子抄的是什么?(《还珠格格》)(《礼运大同篇》)。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的105页,看课本的注释,大家齐读一下。

那么《礼记*学记》和《礼运大同篇》有什么关系呢?听老师讲,记得做笔记。

2、简介文学常识:《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学记是其中的一篇。礼运大同篇也是其中的一篇。

3、那么我们就来正式进入这篇课文。

(1)读: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这篇课文,(期间打出ppt,正字词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我读,并且注意句子的停顿(停顿的地方先轻轻用斜杠划出来)和个别的字词读音。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简略地说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

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己所划记的再读一遍。(若时间充足,可适当请两个学生来读)。

4、翻译:下面我们来翻译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难懂,咱们这篇很简单一共也就六句话。文言文怎么翻译呢?翻译的一般分为意译和直译,而我们现在初步学起的就要求直译,简明言之就是字字落实。每个字,每个词都要知道它的意思。

5、通其句子含义使之通顺:(一句句放ppt)。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强调:虽:即使肴:鱼肉等荤菜旨:滋味美至:极,最善:好处。困:不通。

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记住了没?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练习。(ppt)最后再通读一遍,能背的最好背诵。

6、布置作业:整理笔记,背诵、写一遍,默写并翻译。下节课提问字词意思、默写。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不错,好,下课。

附:

7、板书设计:

《礼记*学记》句读(断句):之乎者也亦已焉哉对偶翻译方法:意译。

直译(字字落实)——增删调补换。

《虽有嘉肴》说课稿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虽有嘉肴》说课稿

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的故事。

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1、坚持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要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2、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建立初步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虽有嘉肴》说课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与书信,这篇课文是书信。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封信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儿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我本人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曾深深地为傅雷对儿子那种细腻、深沉的情感所感染,为那种严肃的家风所感动。这两天我又反刍《傅雷家书两则》,觉得编者安排这篇课文可能是希望学生从课文中学会冷静、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中的期望的语言平实,说理娓娓,文采不是很够,故事性也不是很强,初看有些乏味,但这样的文章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的,我觉得如果你是用一种浮躁和追风的态度去读的话,是对傅雷家书的亵渎,当然也是一无所获的!

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安排了两篇演讲词和两封书信。故知识目标中应明确显示:学习运用书信的写作方法。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和性我决定本节课让学生完成四个目标: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3、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4、感悟傅雷父子情如朋友的关系。

同时在尊重文本前提下,结合九年级学生学情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我确定: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为本课教学重难点。

1、说教法:我是按总的来说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方式”来设计导学案的。为了突出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自学,分组讨论法、问题研讨法、点拨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说学法: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生自由阅读,思考后交流。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三、情感真挚,方式动人。

两封信父亲分别带着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方式与儿子进行交流的?

第一封理解与劝慰,用平等的口气给儿子诚恳的忠告。

慈爱与牵挂、劝慰和鼓励。

第二封。

激动、骄傲、赞赏儿子说的谦卑与理智,同时提出希望。

四、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坚强——胜不骄败不馁——赤子之心。

五、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你能真正体会一个父亲的心了吗?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羡慕?抱怨?谈谈我的父亲给我的……。

我知道我的父亲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我和父亲有交流吗?我是怎样与父亲交流的?

能否试着写信跟父母交流沟通?

同学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有平坦畅达,也有曲折坎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我们该如何面对?请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个态度),我一句话也没说,随即写了一张便条给她:女儿,对不起,我以后不说你了。后来的几天我一直没管她,不叫她起床,不叫她做作业,除了吃饭,她发现我对她不理不睬,意识到有问题,便忙来给我道歉,告诉我说她错了,要我随时提醒她管她,可当时我仍没有答应,为此她还哭了好久。

2、一次,女儿约好她朋友叫我带他们玩,我几天前就答应了。可那天我带女儿去她外婆家,晚上10点才回来,为此女儿大哭说她对朋友违约了,她说我不讲信誉(确实她催过我好几次,可因为事忙所以…、、、),我劝了很久都没效果,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求助她朋友的妈妈,这才有所好转。

同学们,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我应该怎么做呢。

《虽有嘉肴》说课稿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虽有嘉肴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有句名言:《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学习新课:(约30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所学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根据探究过程中对教材的疑问,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延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设置了以下几个大环节:

一、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简答文学常识,教师补充说明《学记》《礼记》文学常识。

2、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下列题目,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大屏幕展示自测题:

《兑命》曰:“学()学()半。..。

3、划分文章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我是这么分组的,小组划分就近原则,前后位六人一组,指定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师巡视,随时指导组内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

5.读课文,读懂文意。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在这一步骤中我选择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大屏幕出示自测题: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有效组织教学。

二、研读品析。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作总结。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学生尝试分析,教师作总结。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结合课文谈启示,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四、巩固检测,指导背诵。

1、完成研讨与练习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阅读学记《善学者》一节并完成3个小练习。

3、按照教师总结的数字版虽有嘉肴,板书,尝试背诵。

五、质疑问难。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与智慧,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智慧。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巩固练习题,熟背课文。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性、系统性,并集中体现教材的知识思想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个对偶句,3个关键词,2个观点,1个反问句,作总结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认识和设想,不足之处情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吸纳精髓,改进教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江莉。

《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2)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

(4)不知其善也。

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

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我的导语是“同学们有句名言:《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学习新课:(约30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所学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根据探究过程中对教材的疑问,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延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设置了以下几个大环节:

一、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简答文学常识,教师补充说明《学记》《礼记》文学常识。2、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下列题目,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大屏幕展示自测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3、划分文章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我是这么分组的,小组划分就近原则,前后位六人一组,指定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师巡视,随时指导组内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

5.读课文,读懂文意。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在这一步骤中我选择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有效组织教学。

二、研读品析。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学生尝试分析,教师作总结。

大屏幕展示:

(教师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结合课文谈启示,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四、巩固检测,指导背诵。

1、完成研讨与练习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阅读学记《善学者》一节并完成3个小练习。

3、按照教师总结的数字版虽有嘉肴,板书,尝试背诵。

五、质疑问难。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与智慧,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智慧。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巩固练习题,熟背课文。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性、系统性,并集中体现教材的知识思想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个对偶句,3个关键词,2个观点,1个反问句,作总结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认识和设想,不足之处情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吸纳精髓,改进教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xx。

虽有嘉肴翻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文档为doc格式。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说课稿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无风声与伦敦比——无重雾。

与热带比——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虽有嘉肴》说课稿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

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读文想象画面——凝练概括画面——动情欣赏画面”,充分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学法迁移:

为了进一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cai: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段话,介绍邹城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虽有嘉肴》阅读答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学学半学: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的“旨”字解释为:味美。b相中的“强”解释为:发奋努力。d项中的“学”解释为:教人。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中的“善”字分别解释为:善良;优点。c项中的“其”字分别解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中的“是”字分别解释为:所以;判断词是。

小题3:。

试题分析:“学学半”是教学相长之意。并不是“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