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优质17篇)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优质17篇)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搜集资料探究人类祖先的奥秘。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相关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的学习中,自己的一些观点可能会与其他同学不一致,甚至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有时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当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

(二)活动探究。

(三)交流与表达。

1、小组选派代表将研究成果在全班交流,学生集体评议。

2、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资料卡课件通过投影加以展示。(教师结合资料卡进行适当讲解:人类与猿的关系、女娲造人的传说、人类的进化……)。

(四)延伸拓展。

1、学生把自己在前面提出的关于人类祖先的问题加以整理,将没有解决的问题整理后提出来,教师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引导。

(1)现在的黑猩猩也能进化成人吗?

(2)既然人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为什么人的皮肤有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呢?

(3)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哪些缺陷呢?

2、学生小组对上述问题加以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3、学生代表将各组的讨论情况加以汇报。

(五)总结。

教师结合资料卡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的讲解补充。

(六)课外活动。

学生搜集关于地球上不同人种的资料。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针对这一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开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想看吗?

【学生回答】(出示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

师: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演示实验】。

出示要求:

(1)纸螺旋悬挂起来,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

(2)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移走酒精灯,放在左、右边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教师演示实验】。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

师:非常好,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是啊,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纸螺旋会转动起来,为什么纸螺旋会转动起来呢?同学们先小组内讨论。

师:好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答案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师:你的答案让老师都感到骄傲,非常棒。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它是不是风形成的原因呢?那么要想验证,我们必须用第二个实验来证明。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分组实验)。

师:为了研究风的形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实验器材,【出示实验箱】这是我们的实验箱,还有蜡烛、火机、沙土、香。

师:实验器材都准备好了,那我们怎么做呢?看这里【出示实验步骤】。

【学生观看】。

师:都看完了吗?那谁发现了问题?【学生答】。

师:说的不错(学生说不全是应补充)。

师:在实验室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注意事项】。

师:记住了吗?那我们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如实的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完了吗?现在请组长把每组的实验器材收好,放在自己身后的地上。好了,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按报告单汇报、展台展示】至少两组。

师:说得真好,总结的真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吗?好大家看这里(出示课件室内空气流动图)。

师: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三、本课小结。

四、下课。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猴年,印象中就是那个陪着唐憎去西天佛祖那里取经的,曾经犯过天条的猴子的本命年。也是在我们从小接受历史唯物观里的祖先的本命年。不知道从那个年月开始将这个能够变成人的灵长类竟然在十二生肖里排在倒数第四位,如果想到轮回,座位名次也就不重要了。

猴子,第一次看见是在街头被卖艺人牵着,铜锣一响,翻跟头耍把戏,拿着一顶破帽子向观众乞讨赏钱。后来在动物园里的猴山上看见争抢食物,嬉笑玩耍的猴群,强壮的公猴可以有好几个母猴,年老力衰,病弱的猴子连讨好母猴的资格都没有,当心挨打。心目中当成英雄楷模的猴子当属孙悟空,事事争强,所向披靡。不能怀疑的猴子一定是经过劳动变成我们祖先的那一群从山上来到平原的猴子。

猴年,顺延着猴子的故事去想故事。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猴子通过劳动?变成了直立起来走路的人。

猴年,进入了机器人的时代,今后如果劳动都有机器人替代了,机器人的行动都由软件程序控制了,人只要发出声音,甚至眨眨眼睛就可以完成需要的事情了。全世界的猴子就不用再经过几万年的进化,直接便可以替代人了。

呵呵,杞人忧天了!猴年快乐!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积极遵循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提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涉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提出的问题能是一个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问题的探究可能是实践方面的,也有可能是理论方面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综合性的科学课程,就需要建构开放性的科学课堂,让科学探究活动走向开放。对此,我在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一课作了如下尝试:

开放问题的来源,引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在数学教学中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要,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营造课堂氛围,设计开放性提问环境,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提出问题,《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是继学习《向人类祖先提问》和《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之后的一内容,学生对人类祖先有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很多疑惑,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汇报了他们对人类祖先的了解,并适时鼓励,然后出示“问题树”,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个一个问题出来了:

“人类祖先住哪里?吃什么?”

“人类祖先穿什么?”

“人类祖先们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吗?”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以后会演变成什么样?”

“都是由古猿进化来的,为什么肤色不同呢?”

……。

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在“问题树”上筛选、提炼、选择研究问题,学生开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既丰富了问题的内容,又选择研究的问题紧扣主题、有研究价值。

开放探究的方式,领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学好科学这门学科,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本性出发的,经历“掌握大量的事实和证据————整理研究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小学生在搜集事实和找证据上受到时空的限制,搜集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探究方式。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时,就让学生参与了这些层面的探究活动:

【大搜集活动】学生个人或探究小组围绕自己选定的研究问题,在课外搜集事实,找证据,有的上网查找,有的访问老师,有的去找地方專家,有的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一个个,一群群真正活动开了,拓宽了搜集事实的途径。

【大交流活动】学生经历了搜集活动,获得了很多资料,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跃跃欲试了,我借机组织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同桌的悄悄话”谈自己的搜索经历和感受,丰富事实和证据;“学习小组的资料汇集”交换阅读资料卡片,孩子们从多角度了解人类的祖先;“问题小组的摆事实”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各自摆出的事实中明确研究方向。

【大展示活动】学生收集的大量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的对研究问题有价值,而有的对研究问题价值不大或没价值,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资料进行筛选,为此,我安排了“大展示活动”,让“问题小组”代表展示本问题事实资料,便展示边评价,选择出有价值的事实资料。

开放结果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自己探究问题能力或探究的结果不满意或不信任,有时会导致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老师要创设环境,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和持续的求知欲望,把研究结果展示方式多样化,创设开放的成果展示平台,增加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这一问题探究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个问题我来说一句”、“我有不同意见”、“演讲”、“办手抄报”等表现的机会,学习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笑了,效果出来了。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关于“教阅读”——藉由“这一篇”来“教阅读”,也就是提供一些阅读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建构意义,最终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关于朗读——这样入情入境、妙趣横生的文章,与其进行繁琐的、精细的、无谓地分析,不如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那番情境,那份情趣,那种情味,才能享受阅读,积累语言。

3.关于领悟写法——引领学生发现作者的写法,发现就是一种领悟,领悟不仅仅为了学生会写,也为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体悟写法的意识,为了要让他们养成语言积淀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阅读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文章。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意会情趣,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1、说说课文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复习词语。(课件)

2、师出示词语,学生各种方式加以朗读,理解

3、(课件)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课文题目上的老师为何加上双引号能呢?

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呢?

a、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课件)(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b、齐读第七自然段。

c、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件)交流:(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d、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e、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板鱼儿)

c、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有很多)

d、这句话和那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呢?有何作用呢?(课件)(首尾呼应)

3、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

a、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b、学生自由读、划。

c、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d、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4、学习3—6自然段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板鸟儿)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

(板蜻蜓)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课件)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板苍蝇蚊子蜜蜂)

g、总结。(课件)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板鲸)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板鸡蛋)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课件)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课件)(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第六自然段

a、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

b、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c、又告诉我们些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与课文哪儿相呼应呢?

(板袋鼠贝壳)

(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很多,从课文6自然段的“省略号”看出来,与课文第二、七自然段相呼应)

d、学生小组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

第七自然段。(课件)

学生齐读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你能列举了两个,说一说。学生交流。(课件)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

其实本篇课文是有关于仿生学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关注这一方面的知识。

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夕阳()明月()星星()晚霞()草帽。

()蝴蝶()裙子()美景。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一课时。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要害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拟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拟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拟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爱好的可做实验。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

趣。

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2、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学生接)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呢?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研究。

二、抓住重点,精读指导。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的人类的好老师呢?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词句。

(3)、指名交流。

方法。研究苍蝇、蛟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小结学习方法。

2、学生自学第4、5、6自然段。

(1)学生运用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5、6自然段。

(2)指名交流。

(3)教师适机引导:科学家为什么要去研究鲸呢?

科学家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壳结构”?(指名说说)。

过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有什么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

更多的启发,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哪些?

3、集体交流。

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种种生物受到启发。

鱼类潜水艇。

鸟儿、蜻蜓新式飞机。

鲸轮船。

鸡蛋壳建筑物。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2、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二、阅读与表达

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

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

(一)板书课题

(二)相机出示词语

(三)整体读文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

1、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

(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

2、读出好奇

(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

(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

3、读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

(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

(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

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

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

(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

(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

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

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

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

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

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

(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

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

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

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

(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

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

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

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

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

(一)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

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

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生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复习词语。

二、精读指导,理解感悟。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指名回答,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2)指名读,齐读。

(3)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 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6)指读句子。

(10)出示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3)学习写法。

这一节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这一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交流(先写了科学家从鸟儿身上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接着写了提高飞机的速度后的问题,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那里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最后是科学家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创优了飞机。)。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学习四-六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第五自然段。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解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一、提问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三、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考。

2、说一说你的.小发明。

3、收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二、基本部分。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