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科学有组织的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
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具:。
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2题。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四、课堂练习。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3、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
体积是吗?
生充分交流。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说出来就说,不能就直接过去。
(那么现在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测量不规则物体。
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学生猜想环节。
师:大家猜想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交流。说出为什么?自己比划着说,也可以用事物演示,比较高和底)。
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现在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
让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演示圆形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
(2)学生探究环节。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让学生说出怎么样切割。
谁能说说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那么现在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善于观察也最会配合。
让学生说,结论都是学生说出来的,老师不要多话。
学生研究,上来交流,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
简直太棒了,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三、练习巩固。
(1)口答。
(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
(3)知道体积求高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
(4)开放性题目,自己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先来说一说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通过丛老师和夏主任等老师的评课,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课堂更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比如说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如何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老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因为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
下面我具体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特别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特别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氛围。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虽然较以往说话语速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先求助同学。老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想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4、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
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
一、充实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图形转化的过程,那么在没有学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自感悟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作为教师,必须充实教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必需的数据,自己感悟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圆柱体的转化方法和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思考与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寻找支点。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教材中设计了引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体积吗?”但我认为“面体过渡”在几何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面面互化”迁移到“体体互化”,就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中用较长时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水法的应用,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复习当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确立支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
一、演示、观察能否代替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节教学前,始终没有找到学生使用的操作学具,而自己也尝试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学具,都因为难度太大(粘接处)而告失败,在无奈之余,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课件演示———教具操作”四个环节来突破本节难点。就学生理解、接受方面来说效果不错。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总感觉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类似教学如:圆锥高的认识。
二、研究中的失误会不会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误”?
课堂中为求真实,进行了两次实际测量(第一次测长方体中水的长宽高;第二次测圆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直径和高)。两次计算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思维与课堂结构都体现完整性。但由于种种误差,计算结果很可能不会相等,这就可能会让学生对结论产生怀疑(尽管教师已经说明),那么是否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失误”的过程呢?类似教学如:圆周率的计算。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2.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三、出示例题:一根圆柱形的木料,底面积是320平方厘米,高是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学生读题试算。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生:就是求这个茶叶盒的容积。
师:如果茶叶盒的厚度不计呢?生:那只要求这个茶叶盒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怎样求这个圆柱形茶叶盒的体积呢?如果我们会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大胆猜测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联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直柱体。
2、师:说得好,那么究竟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验证方法,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小组活动。
4、全班反馈: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你们是如何验证的?谁愿意上前面来为大家演示?师(出示圆柱体教具)。
生:将圆柱体先切成若干块,然后再重新拼成长方体。
师:怎样切,怎样拼?
生:沿底面直径切开,然后再拼起来。
生:(学生多人发表意见)…………。
生:沿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使切面与底面垂直。这样切分成若干个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再将这些切分下来的每一块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说的同时用教具将切、拼的过程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如果我们分成成百上千份,甚至更多,再拼起来,你想象一下它的形状会怎么样?
生:就是长方体。
师: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再用教具演示切、拼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
生:圆柱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高。
(多媒体演示)将圆柱切拼成一个长方体,突出强调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的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高的关系以及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口叙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以及其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
师:谁来完整地叙述一下刚才多媒体演示的过程?
生:将圆柱体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学生分组,相互口述以上转化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得出的过程)。
(学生分组口述以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v=s底×h=s底h。
5、理解公式,解决开课问题。
手指v=s底×h=s底h,要想求出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体积。
师:现在你能帮小英算出茶叶的体积了吧。
出示习题。
三、小结与质疑。
解决了上面两个小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无论怎样,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师: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
师:完全正确,那我们现在就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地做,一人板算,然后订正。
师:同学们的解答非常好,正确率非常高,希望在以下的练习中再接再厉。
(二)、判断,错的请改正过来。
1、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3米,求它的体积,列式为:3.14×2×3。
2、圆柱的底面周长扩大2倍,高不变,圆柱的体积扩大4倍。
3、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dm,正方体的棱长也是4dm,它们的高相等,则圆柱的体积大。
学生独立判断,反馈时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和图和改正。
(三)、灵活应用。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你怎么想到底面积如何求?
订正,针对学生板演的错误(如应先换算单位再算,而学生却忽略了)提示学生注意审题等。
生:根据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这道题会用到哪个公式?体积怎么得来的?
生:用的是推导公式,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积,体积和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是一样的。
(四)、思考题。
一个圆柱形谷堆高1.2米,占地15平方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
把这些稻谷装进粮仓里,正好占这个粮仓的3/5,若将粮仓装满,则能够。
存放稻谷约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
圆柱的体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对转化的思想方法和“等积变形”已有所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旧知停靠点;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猜想、类推、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另外,就情感的角度而言,通过学生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由此,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使学生能总结和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3、渗透转化、等积变形、极限的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用到等积变形、对应、以及逻辑推理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提问法等,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方法有:观察法、思考法等。
教学用具:圆柱模型,装水的杯子等。
这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实验引入。
师:我们来观察一个现象,把小圆柱放入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变了变了,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上升。
生:小圆柱浸没在水中,将水挤压上升,求小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求上升水面的体积,即圆柱体积。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积怎样计算。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师:出示课件,根据课件演示逐步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v=sh。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咱们大家理解自己推导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了吗下面我们。
50×210=10500(cm3)。
答:圆柱形钢材体积为10500cm3。
四、巩固运用。
1,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
底面积(m2)156.40.05。
高(m)342。
圆柱体积(m3)。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积的推导方法及计算公式。
板书设计:
v=sh。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
高是2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50×210=10500(cm)。
答:圆柱形钢材体积为10500立方厘米。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64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