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20篇)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教学计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项教育活动。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年级美术《放学了》教学设计

四(1)3.3、四(4)3.4。

1、探索画人物行走动态的方法,通过画单幅的人物动态速写,认识以速写为基本素材的积累对绘画创作的重要性。

2、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体会动作协调的自然美、文明守纪的行为美,体验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重点:启发同学用发散型思维,在天天可见的放学路队这一平凡事物中,寻找出有意义的绘画内容。

难点:人物速写,教师除讲解外还要进行当场示范。

工艺课用具、彩色纸、课件、对称形物品工艺课用具、对称形物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人行走,点击鼠标让人停止,让学生观察。

右的腿往前迈,左边的胳膊就往后摆,同一边是相反的。

师:是这样吗?我们再看一下录像好不好?

再播放人行走,随时点击鼠标让人停止,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

2.我们再给他加一个书包,用长方形表示(师画图3),一个放学的学生就有了初步的轮廓。

学生显得有点兴奋。

生(齐):想。(情绪高涨)。

人1双手同时向前,人2同手同脚,人3胳膊摆动太大像是跑,很快被学生指出。

师:谢谢你们帮了我一个忙,下面就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两个概括的放学行走的.人物,把练习纸对折一下,一边画一个,要求是两个人物行走的方向不同。

3.学生展示,评价。

4.教师对本课的绘画情况作一简要的概述。教师对学生在构图上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以便下节课创作的顺利。

如果左边的腿往前迈,左边的胳膊就往后摆,同一边是相反的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画?学生动手作画,小组讨论学生动手作画。

板书:课件。

四年级美术《奇妙的点彩画》教学设计

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指导我们画点彩画,虽然我们有些不是很懂,但是我希望能够画的很好,因为我准备了许多材料。

前一天晚上我早已找出我心爱的彩色铅笔,放进书包。

美术课开始了,老师一步一步教我们做点彩画。首先要用彩色铅笔将画的轮廓点出来,再用不同的颜色笔慢慢地点出画中的内容。说说很简单的,可是动起手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点的时间长了,眼睛会出现疲劳,看的画会模糊。

想来想去,不知道画什么画好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教室的墙上正好贴着一张飞猫的画。我就偷懒依葫芦仿照下来了。我拿出黑色的笔在本子上勾勒出飞猫的身体的轮廓,耳朵和四只用淡蓝色,眼睛用淡棕色,身上用了黄色。为了使画更生动,还在飞猫周围画了小星星等其它东西作为装饰,终于我的第一幅点彩画诞生了。

我期望老师可以给我一个高分,这样也就能将画贴在教室的墙上了。最后我没有如愿,不过我会继续努力,下一次画的和王轶恺一样的好!

四年级美术《生活中暖色》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过程:通过对本课观察回忆表现的学习,初步掌握暖色的基本知识、并用语言和绘画的方式进行表现。

态度与方法: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从色彩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教学难点:

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色彩卡片、简笔图、学具准备: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色彩知识、选择题引入新知。

1、复习。

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三原色,谁知道是哪三种色彩?(学生回答)。

教师:三间色呢?(生答)。

师结:可以看出咱班同学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2、提问。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答)。这样的季节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到外边站一会儿有些冷。

选择题的安排:有这样的一件事需要同学们做个选择: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你行走在马路上,嘴里鼻孔里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了霜花儿,冻结在帽子的四周,北风呼呼的叫着,把你冻的鼻酸头疼,两脚跟冰块似的。这时,你想暖和暖和,有两个房间可以进入,一个是红色的房间,一个是蓝色的房间,你会进入哪个房间?(生答)。

3、提问:你为什么会选择红色的房间。(生答)。

既然同学们一致选择红色,说明不同的色彩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红色就带给我们xx的感觉。

4、在色相环中辨别冷暖色。

这是一张色相环,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两部分,你认为哪些色是暖色,哪些色是冷色?

5、师结:像这种偏红偏黄的色,我们称为暖色,像这种偏蓝偏绿的色,我们称为冷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生活,共同学习《生活中的暖色》(出示课题)。

6、拿出自己的水彩笔或是油画棒,快速的从彩笔盒中挑出暖色。

7、色彩的冷暖是通过对比产生的。

师述:同学们,老师这有几种色彩,咱们来辨别一下它属于冷暖哪类色,(师出示红色与草绿色、蓝色与草绿色的对比图)师帮助学生分析出:草绿色与红色比,为冷色,与蓝色比为暖色,可见,冷暖是通过对比产生的。

二、说暖色景,看暖色图,1、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暖色。

同学们,人是最聪明的了,因为我们会联想,我现在就让你联想一次,当你看到像偏红偏黄这类暖色的时候,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场合,景色或是物体呢?(生答)(秋天的庄稼、树林、火红的枫叶、朝阳、晚霞、结婚时的场面、过年时、火烧云、辣椒地,油菜花、橘子园里、大地里的向日葵花、粉色的玫瑰……)。

2、师结:暖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了暖色生活更加丰富。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暖色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边欣赏边感受是什么场景有什么感觉?(课件)。

4、欣赏后说一说看了这些暖色后的感觉。(生答)(课件)。

5、师结:暖色带给我们喜庆、温暖、温馨、热烈、欢快的.感觉。(华丽、生动、色彩明媚、阳光、欢快、外向、发展、兴奋、悦目、刺激、自由、激情、亮丽、活泼、热情、积极、活跃、饱和度高、醒目、惹眼存在感强、热烈、明快、艳丽、爽朗、甜蜜、健美、光辉、健美、青春、鲜明。)。

三、

欣赏师生绘画。

1、走进大师的作品。

同学们,生活赋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暖色,有许多画家也喜欢利用暖色作画,我们一起看看吧!(欣赏大师作品)。

2、同学们,画家画的好吗?你说他们都是画家,我想知道像咱们这么大的小朋友能画吗?

现在咱就一起欣赏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作品。(欣赏学生作品)。

师结:原来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也能运用暖色创作出温暖、欢快的作品。

四、冷色在暖色画中的作用。

1、师述:咱们想想,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学习过红色的画,在表现红色的画的时候,我们是全部用红色还是以红色为主,点缀其他的色彩?(生答)那么暖色的画中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你来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色?(生答)。师述:再来说一说什么色多,什么色少,用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说就是暖色多,冷色少,画家为什么要在暖色画中用一点冷色调呢,冷色在这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生答)。

师述:在暖色中加入少许的冷色使画面在统一中产生了变化,从而使画面更加协调,达到色彩平衡,但是加入冷色不能太多,依然要以暖色为主。

2、师述:同学们,我们来回顾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色彩为暖色?(生答)。

怎样用色彩组织画面?(画面中要以暖色为主,辅以少量的冷色使画面达到统一协调。)咱们现在就学习这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暖色表现画面。

五、学生作业,提出要求。

1、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幅简笔图,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利用咱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表现画面。

师出示作业要求,明确目的。

2、学生表现。(播放音乐)。

六、作业展示:

1、介绍自己画中的暖色。

2、找一找自己绘画的优点。

3、暖色是否突出。

七、小结和延伸。

1、考考你(课件)。

2、师述:我们中国人喜欢用红色表示热烈、喜庆的心情,像过年时张贴的年画,燃放包裹成红色的鞭炮、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姿。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色彩装扮我们的生活。

四年级美术《奇妙的点彩画》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感受点彩画的独特美。

2.喜欢点彩画,乐意尝试、创作,体验点彩画的乐趣。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1.示范画两幅。

2.棉签、颜料盒、颜料、印有不同印花的绘画线。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刘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它是谁?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将放大的画缩小到原来的大小)。

师:瞧,可爱的小点点变出了什么?

师小结:这幅由小点点的组成的画,简直是太神奇了。近看只是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点,可是远了看却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把这样的画叫做点彩画。

2.出示示范画,请幼儿欣赏、感受点彩画与其他画的不同。

师: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这幅画里是不是都布满了不同颜色的小点?

3.请幼儿尝试点彩画,体验点彩画的乐趣。

幼儿自选不同印画的绘画纸和颜料,进行点彩画练习。

4.作品展示,师幼一起分享交流经验。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四年级美术《植物写生》教学设计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对植物的写生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精细地观察物象,找我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所学的线条造型知识融会贯通,以写生的形式表现植物,从而进一步提高线条造型表现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感受植物的姿态之美。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上册的《自行车局部写生》和《猜猜我是谁》这些课程中,学生已经尝试过写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于线描这种表现形式已经不陌生了,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植物的姿态特征,大胆描画,完成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植物结构特点,运用形状、线条(或色彩)写生完成一幅线描或色彩的植物写生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植物的活动,发展对写生植物添加和前后空间的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写生的乐趣,进而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植物的美。

教学重点:

植物的结构以及表现手法,启发观察重点,激发观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经过观察思考胡用写生的方法进行描绘,注意画面形、色、遮挡等关系。

教学准备:

几盆植物、写生作品

教学过程: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课件出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特征、姿态。

板书课题:植物写生,解题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君子兰)学习他们线条的粗细变化。

同时介绍画的简单知识,强调深入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着重讲他们的不同处理手法。进一步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讨论。

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仔细观察,并用铅笔起小稿,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写生

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请学生谈: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你发现了他们有哪些特征?

1、说一说,所画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1、小组自评。

2、全班互评。

3、教师对本课的学习情况作概括性的评价。 小组选拔较好的作业。

板书设计 植物写生仔细观察结构、花纹。

在其他载体上画画写生作品,或者周末和父母同学一起外出写生采风。

四年级人教版美术全册教学设计

目录:

1:聚聚散散2:小圆点的魅力3:黑与白4:主体与背景5:冰川与晚霞。

6:画嗅觉7:卡通画8:双胞胎9:藏书票10:我和我的小伙伴。

16:迷宫17:电脑美术18:会游的玩具19:光的魅力20: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

第1课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第2课小圆点的魅力。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二讲授新课。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四作业欣赏评价。

五总结拓展。

小圆点无所不在,美也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审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

第3课黑与白。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教具: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第4课主体与背景。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人教版美术全册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装饰纹样。

教学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美术万花筒》是本套教材较有特色的一个栏目。设立本栏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万花筒》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性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一步地学习相关内容。

二、教材分析。

1.“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它以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首页图版的相关背景知识。“温馨提示”是针对小学生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并以图片说明的方式,直观地加以引导。“美术常识”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技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相关链接”提供的是与本册美术知识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主要是以美学欣赏或美术知识为主。

2.本册“首页图版说明”对中国明清家具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重点介绍了中国家具工艺的发展历史,特别介绍了明式家具的结构、选材和造型艺术风貌。“温馨提示”介绍了画水彩画时应准备的工具和材料,重点提出了掌握水分多少的建议。对初学水彩画的儿童,特别需要告诉他合理使用水量正确方法。同时还提示在绘画中要随时保持笔的干净,这是学习水彩画的关键之一。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美术课与其他学科一个很不同的地方。“美术常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展示了线条的表现力,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特殊作用,学会利用丰富的线条提高自己的`造型表现能力。以上这些内容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尝试的欲望。

三、教学建议。

《美术万花筒》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本册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哪些中国家具?你能说说明代家具的特点吗?上美术课时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画工具?线条在绘画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在绘画创作中怎样表现丰富的线条?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可以表现哪些丰富的线条?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如:尝试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来进行练习,画出书上没有的效果等。利用这个栏目,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美术海洋世界教学设计

星期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春游的活动。我非常高兴,周六晚上我都没睡好觉呢!

周日我6点整就起床了,很早吧!但是我7点二十四才到学校,动作很慢吧!七点半车发动了,我非常激动,手在不停地动,每秒钟都能动五六下。大约9点半才到的极地海洋世界。一开始看我们看的是:白鲸。海狮和海豹的表演。那个顽皮的海狮会跳街舞呢!海豚耍的那个杂技那叫一个厉害,如果你们在场一定惊得目瞪口呆!白鲸我就不多说了,它们那个表演那叫一个好!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了!如果让我给它们排排名,它们真的不相上下呀!

这次春游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地海洋世界的表演了!下次我还要去!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漫画是一种绘画形式,用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物。

2.了解一些的漫画大师,树立榜样。

讲解动漫与漫画的区别。

大量的漫画图片。

1课时。

(一)导入: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用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1.学生欣赏漫画作品:讲明比喻和夸张等手法。

a.华君武《美育》。

b.丰子恺《瞻瞻底车》。

c.张乐平《三毛流浪记》。

d.《我为歌狂》(中国)。

e.《史奴比》(美国)。

f.《中国娃娃》(韩国)。

g.《酷儿》(日本)。

h.《封神演义》(日本)。

i.《樱桃小丸子》(日本)。

j.〈蜡笔小新〉(日本)。

2.为学生讲述一些漫画大师的故事,丰子恺和张乐平,以及〈米老鼠〉的创作历程。

3.学生作业:

画一幅有具体情节的漫画。

四年级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最大能填几?说说你的想法。

30×()6120×()84。

40×()27060×()378。

70×()27080×()330。

(二)、投影48÷4=42÷8=?

教师:这里有两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谁还记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学生练习纸,汇报笔算过程)。

教师小结:那看来,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大家掌握的很好,那如果除数是两位数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书馆去看看。

课件出示: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各种书每班30本。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随机板书:(1)有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92÷30(教师板书)。

教师:好,其他同学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板书:(2)有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师追问:会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8÷30=?

3、迁移引导,解决问题。

1。算法多样化。

教师:同学们,像92÷30这样的算式,谁有好办法能够很快的就算出结果?

学生:92÷30=3……2。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1:30×3=90,90<92,90+2=92,所以92÷30=3……2。

2:92≈90,90÷30=3,所以92÷30≈3。

教师评价:除了想乘法做除法和估算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列竖式计算。

2。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师板书竖式边说:那么这道题该如何笔算呢?请大家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两人一组讨论除数是两位数该如何笔算,然后把竖式写下来。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下去巡视并选择做对的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你能来说一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他说的好不好?那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呢?

(投影错误的解答过程)。

教师追问:哦……那我们看这位同学出什么问题了?

教师评价学生生回答:你可真善于观察。那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

教师:练习纸上画着92根小棒,就代表92本连环画,那么每30根为一份,到底能分成几份?请大家动笔圈一圈。(课件出示小棒图)。

教师:怎么样?(可以分3份)。

课件演示。

教师:那么这个3表示什么?谁再来解释一下?(出示课件填空)。

教师:因为是3个30(“个”字强调),所以……?

(商3,要把这个3写在个位上。)。

教师:恩,写错的同学一会儿把它改过来。那谁能再来说说这道题的笔算过程?

学生:92除以30,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把3写在个位上。30×3=90,92―90=2。所以92除以30等于3个余2本。

教师:好,你能告诉老师90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2表示什么?

(表示还剩余的连环画的本数。)。

教师:那既然是有余数的除法,我们还得注意什么?

(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教师:最后别忘记把得数写在横式的后面,然后写上答案。

请大家完成书中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逐题汇报。

3。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请正确的学生上台板书。

学生板书: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吗?

教师:那要是商6会怎么样?

教师:最后我们来检验一下除数和余数的关系吧。怎么样?(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所以得数是5个余28本,答:可以分给5个班,还剩28本。

教师:咱们再来完成几道题。(做一做第2题)抽生汇报结果及1、3题的计算过程。

教师:谁能任选一题,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试商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4、比较分析,归纳算理。

教师: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除数都是两位数(整十数),商都是一位数。

教师:那么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商又是一位数的的除法到底该如何笔算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一下吗?(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教师评价:那么如果有余数,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随即引导: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步骤编成了歌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数当姐,余数当妹,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师:希望今后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能够运用歌谣,准确计算。

四、巩固运用,熟能生巧。

教师:接下来到了我们学以致用的时间了。

1。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书本74页第2题)。

教师:分析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教师:同学们,看来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交流。

教师:40分钟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难点:

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谈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都喜欢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而且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人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2.小组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

3.你还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吗?小组讨论。学生谈谈之外,教师补充说:人类的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炭增多。温室相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让两极的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岛国举国搬迁。接着就是氧气减少。气候突变。粮食减产。最后人类灭绝。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释放的化学物质破坏臭氧层,使南极出现臭氧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还有重庆酸雨的危害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4.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5.问:你们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时间吗?(6月5日)世界水日呢?(3月22日)。

三、学生朗读环保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家庭方面的环保:

1、节约用电;。

2、出行尽量坐公交车或步行;。

3、设计家庭用水环保小主意;。

4、家庭用水的再利用;。

5、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放;。

6、在外买东西尽量不使用一次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2)学校方面:

1、我们节约用电、用水,小粉笔头这些小事出发,同学们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

3、在食堂节约粮食;。

4、让电脑不处于长时间的待机状态;。

6、各班负责把本班卫生区域的草地圈围好,自己平时不践踏草地,也制止别人乱踏草地行为。

7、为了身边的环境更加优美自觉爱护环境卫生,自己主动做到不乱丢乱放,同时督促身边的同学也爱惜环境。

(3)社会方面:

把自己在学校里形成的良好习惯带到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

四、环保憧憬。

1.学生朗诵“地球母亲”2.合唱《好大一棵树》。

五、结束全课。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绿色环保”一课上得很成功,了解了我们万盛的环境,了解了许多环保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大自然,我们才会有美好的将来。我希望大家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美好的万盛,美好的世界。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论文。

四年级美术海洋世界教学设计

进海洋极地世界,就是一片人造的热带雨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热带雨林树木,其中还有许多高大的榕树,我听到这里有下雨的声音,还有鸟的叫声。我们沿着崎岖的小道往前走,在热带雨林的旁边还有很多鱼缸,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有各种美丽的热带鱼、鲶鱼……还有些比较凶猛的鱼,像食人鱼、电鳗、小鲨鱼等。电鳗的鱼缸里还有一个电流表,隔几秒钟电流表里的指针就会跳动一次,这就说明电鳗正在放电。我们走到了一座木桥上,我问妈妈;“这座桥是干什么的。”妈妈说:“你没看见桥底下的鳄鱼吗。”我往桥下看了看,啊!桥下面有很多凶猛的鳄鱼,他们趴在石头上,一动不动的,好像在睡觉。

啊!我们一进这个大厅,就看见一个巨大的水池里游动着一个白色的庞然大物,啊!原来是一只大白鲸!我一看见白鲸鱼就不禁笑了起来,白鲸长得真可爱,白色的头上有一个鼓鼓的大包,就像一个老寿星似的,它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不断的抬头喘气,就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走过白鲸池,我们到了养着一只北极熊的大厅里,北极熊正懒洋洋地躺在一座冰山上,北极熊非常大,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它的全身披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毛,不时地还发出一点点闪烁的亮光,它的样子比黑熊漂亮多了。它在冰冷的环境里生活的非常自在,好像谁也不怕。

看完了白鲸和海象,我们接着就进入了海底隧道。一进入这里,成群的鱼儿在我们的四周和头顶游来游去,就像真的进入了大海一样,又像进入了龙王的水晶宫。

我发现这里的玻璃底下隔几米就有一个资料卡,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知识,有的写着鱼的种类知识,有的.写着海洋植物的知识。

我们慢慢地往前走着,这里有一些我认识的鱼,比如小鲨鱼、魔鬼鱼……还有一些成群的我叫不上名字的鱼,它们身上的花纹都非常好看,纷纷扬扬的游动着。忽然,我看见一个潜水员,它正在水里在向我们招手呢,这个潜水员真厉害,连魔鬼鱼都不怕。

我们出了海底隧道,就看见一个像巨大的屏幕似的大水池,这个水池原来就是用来进行“美人鱼”表演的。现在已经快十点了,我们来的正好,“美人鱼”表演就要开始了。

我们分别找了个座位坐下了,等了一会儿,“美人鱼”表演开始了。“美人鱼”原来是人扮演的,我原来还以为是真的“美人鱼”呢,不过她们也都挺厉害的,能在水下憋气那么长的时间,她们在水中舞动着身上的轻纱,翩翩起舞,好像真正的“美人鱼”,就连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都在为他们伴舞,真好看。

我们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我最想看的地方。

海狮表演,整个表演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是音乐会,最让我好笑的还是音乐会。

音乐会由小旗来担任鼓手;美雪负责敲锣;小雪的拿手戏是弹琴;小艾可是有名的女高音。“海狮之歌”开始了,一声哨响,便开始演奏了“多米多米梭梭咚咚当,多多米米哦~”这是一套崭新的组合。接着,又一套组合展现在眼前:“多多米米梭梭多,咚咚当当,多米多米哦哦哦~”两套组合起来,便成了完整的海狮之歌。真是厉害极了!

海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难怪称它为亚洲最大的海洋世界!

四年级美术海洋世界教学设计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设计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实际上就是“会动的玩具”系列,通过设计与应用的课程培养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废弃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玩具。

2.运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游动的原理设计并制作会游的玩具。

难点:巧用游动的原理设计会游的玩具,并进行造型美的修饰。

教学准备:

师:“会游的玩具”的.范作、游动原理的课件或范图。

生:包装纸盒、三合板、旧tk板、彩色纸、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观察会游物体的原理并进行交流。

一、初步感知游动物体的原理及其工艺。

课前让学生了解游动物体的原理,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的交流和讨论。

1.组长汇报:该组讨论探究游动物体的原理的制作报告。

2.师对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

3.欣赏图片:多方位感知会游的玩具的造型特点。

二、利用游动的原理制作会游的玩具。

1.让学生说说游动的物体游动的原理及其造型特点。

2.师出示范例―会游的玩具。

3.师小结会游的玩具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a.制作玩具的模型。

b.安装游动的设备。

c.进行造型的修饰,注意颜色的搭配。

4.生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游动的原理来制作玩具。

5.让学生利用游动的原理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出玩具。

三、提升对会游的玩具装饰性的认知。

a.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b.将作品进行再装饰(小组内互提意见进行修改)。

c.学生展示、评议作品。

d.教师小结,及时指出问题。

e.拓展:“游一游”比赛游戏。

札记:

课前,师生应准备一些废弃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展示一些会游的玩具,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重点应启发学生,如何使玩具游起来。

课堂的组织形式,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商讨、制作。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并提醒学生要认真画好草图,并注明设计的意图。作业完成后,可将玩具放在水中游动,比比谁的玩具设计、制作得更好。

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2、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3、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4、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一个太阳钟,并用它来计时。

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滴答滴答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钟表,教师乘热打铁,紧接着提问:“古时候的人没有钟表,他怎么来判断时间呢?”环环相扣,将学生带进课堂。)。

二、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出示日晷图,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晷的组成部分,一目了然,各种各样的。

古代日晷,也能仍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古人的智慧。)。

三、认识手掌日晷。

2、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3、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共同实验,课堂形式多用化,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会看手掌日晷。)。

四、制作日晷。

1、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强调:日晷制作时要固定好位置,或者摆正方向,否则不准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制作日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小结。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怎样看手掌日晷?

(设计意图:当堂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概括性地掌握。)。

四年级教学设计

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编写的,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内容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浙江名人)、浙江环境(浙江气候)、浙江经济(浙江风景)、浙江文化(浙江工艺)、和谐浙江等五大主题内容。各个板块的内容的安排如下:浙江沿革:《我们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线》《踢毽子》、《我的家》、《我是浙江人》、《杭州和西湖》、《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活动》、《过端午》、《牛郎织女的传说》。浙江环境:《怎样洗手更干净》、《垃圾箱在哪里》、《让教室更整洁》、《管好我的物品》、《我是浙江人》、《乘车去杭州》;浙江文化:《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江南神童骆宾王》、《家乡的古桥》;浙江经济:《我是浙江人》、《家乡的古桥》;和谐浙江:《认识新同学》、《我们一样吗》、《男孩和女孩》、《怎么办》、下课了》、《走路的安全》、《乘车去杭州》。每课课文由课题、主体文和活动栏目“阅读”“交流”“活动”组成,并配有相应的图画、照片等。全册课文按照《课程标准》内容纲要各模块的排列顺序编排。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摆脱空洞说教模式的羁绊,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创造了儿童参与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条件。同时,使教学过程在实际的层面上实施方法指导,满足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教学目标:

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乐意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从中体会其友情和乐趣。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培养发现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需要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提醒学生注意喝水的卫生与安全。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懂得垃圾应仍到垃圾箱内,初步了解垃圾与环境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初步懂得空气应该保持新鲜、不应受污染,逐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初步懂得在不同才,场合要注意说话声音,学会轻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养成不说谎的习惯。培养与同学合作的精神,以及练习身体的反映能力。平时能注意交通安全。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学生30名,因为地处偏僻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储备及少。而且又是一年级新生,有很多知识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的能力,对于这类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有较强的探索科学,探索奥妙的精神,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比较强的,学习态度也比较认真,积极性较高,能够很好的和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为了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特长,上课时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用新理念、新思想去适应现在的学生,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学习。从而让他们走出社会时学会一点用武的本领。

1、自身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课前预备,课后复习,学习时专心致志,平时善于收集家乡的资料等。

4、拓展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课程,与班队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

第一周开学1课时。

第二周。

《认识新同学》1课时。

第三周。

《我们做游戏》1课时。

第四周。

《玩小棒》1课时。

第五周。

《跳房子》1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1课时。

第七周《挑花线》1课时。

第八周:《踢毽子》1课时。

第九周:《我们一样吗》1课时。

四年级教学设计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2)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中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教学设计

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不同,中国诗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中国诗中人也没有消失,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国古诗中没有浪漫主义。

关键词:神;人;自然。

古代中国被认为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此言甚当。但在孔子之前,殷商时期是有宗教的,而且已进入人格化一神崇拜的阶段。[1]到了西周,天的观念又增加了上神赏善罚恶的神人感应观念。[1]22这样,“天”被赋予了善恶和理性色彩。这样,“天”就出现了分裂,一方面,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另一方面,重人事的观念又显现出来,[1]25也就是说,西周宗教观念已开始淡化,事实上,中国也跟西方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宗教阶段,但中国率先走出了这一愚昧的阶段。到了孔子,这一变化得到了强调。“西周时代的天命论,总体上说,仍然是一种神意论,而不是后来发展的自然命定论或宇宙命运论,仍然拽着皇天上帝的神性外衣,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已缓慢地向一种秩序和命运的思想发展。”[2]孔子的思想正是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

在滋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于予何?”(《论语·子罕》)他注意维护天的至上地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如果到此为止,则孔子是一个十足有神论者了。其实不然。孔子对“天”“神”的根本态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又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是说,祭祀应庄敬,但几个“如”字,又表示一种态度,即孔子并不真的相信鬼神的存在。

于是命运的观念与天并列出现“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所谓的“命”,无疑就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孔子弟子也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还有一段著名的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的“天”已是自然之“天”。已没有人格神的色彩。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件大事。

孟子则更进一步,孟子的“天”指人力之外的必然,与命的意思相近[1]44,孟子并有著名的命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总之,说中国到了战国时期,改造了宗教传统,是没有疑问的。不管我国和西方的某些学者如何把“儒家学说”说成是“宗教”,也改变不了其非宗教的本来面目。[3]同时,由于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国教,本文也不再讨论佛道等教。[4]而老子认为“道”或“无”是天地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章》他对天的态度很明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总起来看,天至少不是一个人格神。而道呢?《老子·二十五章》说得很详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明确反对“天”为最高的主宰,明确破除了神创的宗教观念。尽管“道”仍然保留了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

正是与此相对应,中国文化产生了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迥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而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原文原意,其实质是强调、赞扬以至吹胀自我、主体,主张自我能最终认识世界之真实,能创造一切,征服一切。对自我、主体的这种自负,发展到极端,就是像黑格尔那样把自我、主体神化为‘绝对精神’”[5]147也就是说,神学既是主客二分的来源,又是主体膨胀的根源。主客二分必然导致主体性的极度膨胀。在西方人看来,自然必然是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样一种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黑格尔就对东方诗(包括中国诗)产生了著名的评论:

与西方相对应,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同样提倡天人合一,儒道又有所不同。

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5]19孟子的天人合一注重道德方面,“仁人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样鲜明的道德主义倾向,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特点。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与此不同,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庄子描述了虚静的意义。《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除了这种诗意的描述,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正是物化的另一种说法。

与西方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一样,庄子的自然是与人和谐的。在西方的自然中高大的物体给人以崇高感,恐惧感,体现了神的旨意和人征服自然的崇高,在《庄子》中与之相反:“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万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阙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庄子·田子方》)这就很明白了,《庄子》中的自然不是崇高感的象征。无论多么危险的自然物都不应与人形成对立的使人恐怖的因素。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不是人化的自然。

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之过也。”(《庄子·马蹄》)也就是说,庄子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不是主体性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就和所谓人化的自然有根本区别。“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庄子反对一切人为的东西。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是不是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就否定了自己呢?也不尽然。

禅宗的灯录,也没有理解王夫之“情景交融”的含义。禅宗灯录的第三重境界“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并非排斥作者的主观情绪,事实上正融入了作者主观情绪。中国诗当然极力排除知性的干扰,当然也排除情绪的干扰,但融合不是干扰,这种融合中是人与自然是对等的,人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按叶维廉的说法,则中国诗怎么与西方的摹仿说相区别?中国诗岂不正像黑格尔所说否定了自我,从而让山水以直接的原貌出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

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这就说得更明白了,庄子并不是否定情本身,而是世俗的好恶之情,如果是自然之情,则不是否定的对象。

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以叶维廉上文中所引并分析的诗为例,就是神与物游所得,而不是叶维廉所说的“以物观物,”或“山水本身的呈现。”所谓“山水自身具足”,从来就不可能,也不是山水诗中的实际。

叶文中引用的王维《鸟鸣涧》、《辛夷坞》、《鹿柴》诸诗,无不渗透诗人的主观情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光影的静止而更显出林的寂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则虽曰无人,实则描写了芙蓉花的自然状态。这些诗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怀,那就是对寂寞的共鸣。“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给人以很多联想。寂寞者得其寂寞,恬然者得其恬然,既感受到自然的永恒生机,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寂寞。中国古诗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西方式的描写,也就是说,不是一种西方式的摹仿。

句。其它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泽兰渐披径,芙蓉初发池。”(《游南亭》)这些诗中,“净”“明”“抱”“媚”“戏”“弄”“渐”“初”诸字,都恰如其分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情景交融”。

谢眺的诗也同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余雪映春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和何议曹郊游》)“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勉出新亭渚》)这里的每一句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心情,那种清新,明丽的景象既感染了诗人,也感染了所有读这些诗的后来者。

我们再看一看唐代诗人所写的诗。在文学史研究中,以西方文论解释古代文学的现象,早已存在。比方苏雪林《唐诗概论》,[8]第十章标题为“浪漫文学主力作家李白。”第十一章标题为“写实主义开山大师杜甫。”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9]第十四章的标题为“浪漫诗的产生与动摇”第五节为“浪漫派的代表诗人李白”。不过两种文学史论著都没有说明李白为什么是浪漫主义诗人。

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从一些标题即可看出:“李白诗歌的现实性”“李白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这些方面看出,林庚对用西方概念来解释古诗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它从反面体现了林庚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

然后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这些书中的观点流传甚广。

也因此看到,李白诗中的自我形象有一种亲切、自然的神态。

至于李白诗中的表现手法,更不足以说明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夸张和运用神话作为素材并不足以表明李白的宗教性质,使用神话也并不意味诗中的神学色彩。运用夸张与运用神话素材造成了李白的瑰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而不是造成崇高感。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崇高来源于痛苦与恐惧,而雄浑则没有这种恐惧与痛苦。曹顺庆对崇高与雄浑从风格上进行了区分:“康德所描绘的高山断崖,飓风怒涛,是着意渲染自然界的威胁人的暴力,所以有‘狂暴肆虐’,‘狂啸’,‘摧毁’,‘威胁着人’等等字眼,这些威胁人的暴力,自然会令人恐惧、害怕,从心惊胆战中感受到生命力受到‘阻滞’的痛感,而司空图所说的‘雄浑’,虽然十分强调形体的巨大雄伟,力量的强大无比,但却并非是威胁着人的暴力。恰恰相反,这巨大的形体与无比的力量,正是人们蓄集涵养来的,体现了人的巨大胸怀与主体力量。”[12]这种说法,抓住风格特点,是颇为精彩的,但分析有问题,实际上,雄浑并非体现人的主体力量,崇高也并非仅仅使人恐惧。崇高与雄浑的区别不仅在于风格的区别,更在于其对待自然的态度:一为对抗的,一为和谐的。其实崇高的目的才真正是为了实现人的主体力量,而雄浑风格的目的则是一种忘我状态。

吐大荒、横绝太空的品格,其豪情壮志、宏大壮阔,是浪漫主义文学所无法比拟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较书叔云》)“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李白《天台晓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在李白诗中,即使是《蜀道难》,也不是造成恐怖,凶险的效果,而是瑰奇、豪放。《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不是压抑的、恐怖的。《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仙姿,这是一种真正神与物游的境界,李白的诗,不能以浪漫主义来概括。

再说,李白的诗从来就不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那是一种效果,而不是过程,李白的诗,有最高明的技巧,那就是后面还要分析的兴的运用。而无节制的感情的宣泄,怎么会有诗。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队徽是你们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二、讲授新课。

1、简介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展示各种学校校徽,讲解其设计意图。

4、学生构思。

三、学生练习(教师边巡视边辅导)。

1、定草图,注意设计意图。

2、修改。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3、定稿。

4、制作。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以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作业展评。

1、展示作品。

2、欣赏评价。

3、教师总结。

四年级教学设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严重失衡。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人类历史,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认为大自然都是神创的。面对变幻多端的外部世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充满畏惧和恐慌。对于自然界,只是单纯的屈服与膜拜,为自然界的力量所左右。人类也只是主动地去适应它而不是改造。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2.农业文明时期: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很多冲突。如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使许多森林消失。总的来说,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处于平衡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臭氧层严重耗损,温室效应加剧,土壤退化严重,能源资源危机等等。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给予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威胁。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矛盾冲突时期。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生态的自然观。人类一直以为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征服并改变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得向大自然不断的索取,索取的越多,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财富越丰富。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传统的自然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日益枯竭,造成生态危机,进而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完全违背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受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要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必须转变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然而,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社会生产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日标。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人类的毁灭。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需求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十分明确的选择。

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产就被当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用来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然而,就是这种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及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宣扬与膜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发展生产应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物尽其用,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和浪费。

2.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财富的同时,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为此,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发展科技,利用新技术消除旧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而要使物尽其用及把浪费降到最小,就要利用科技发展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和替代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向低能耗、低碳排和高能效转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类活动,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一项英明正确的抉择。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4.改造和引导人性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综合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需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四年级美术海洋世界教学设计

今年暑假,我和一些同学去美国游学,游览了举世闻名的海洋世界。

海洋世界里有浅海动物、深海和极地动物,如虎鲸、海豚、海狮、海豹、企鹅、北极熊等。

身着黑色绒装的虎鲸犹如一位侠客,它总是独来独往,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左冲右撞,从这边游向那边。

游客们最爱看的是聪明的海豚表演的“鲤鱼跳龙门”。一只只海豚有序地排列,从水池里往上蹿并用力向前跳,濺起一朵朵蓝色的水花儿。

几只海豹懒散地躺在沙滩上,悠闲地享受着充裕的阳光。企鹅用脚夹着孩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北极熊在浮冰上尽情地戏耍。

海狮馆里,几只海狮聚在一起,探出水面,相互对视良久,用目光交流,像是在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突然,几只海狮像约定好似的转向离开了,剩下那只呆呆地望着它们,好像很失落。一只体形稍长的海狮趴在岩石上,不时还懒懒地打个哈欠,悠闲得如同一位老人。

人们在参与动物的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与自然交了朋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