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前准备所需教具和材料。如果你正在为制定教学计划而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要求:第一行画两个圆,第二行画第一行的3倍。
(学生动手画圆)。
提问:第二行有多少个?两行一共有多少个?
2、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
(1)香皂和肥皂一共有多少块?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1)这样的题目,你能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问题二: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三、探索交流,学画线段图。
提问:你能画线段图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想怎样画呢?(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大家想出了许多画线段图的办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好吗?
(学生试着在课本第43页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1)如果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28元”怎么标在图上?
(3)在图上怎样表示要求的问题?
28元。
一套衣服要?元。
裤子。
上衣。
是裤子的3倍。
师生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
2.借助直观线段图,组织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讨论,理清解题。
(1)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不知道?
(3)解答这个实际问题,需要几步计算呢?
(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要求一套衣服的价钱,要先求出一件衣服的价钱,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3.让学生把这道题独立解答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28×3=84(元)。
28+84=112(元)。
解法二: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再算一套衣服的价钱。
1+3=4。
28×4=112(元)。
让多个学生说明两种解法不同的解题思路。
讨论:(1)你怎样根据题目的变化来改动这个线段图呢?(学生改画线段图)。
28元。
比裤子贵?元元。
裤子。
上衣。
(2)独立列式解答,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多个学生说)。
5.引导:上面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同点:
(1)题目提供的条件和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2)都是用两步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第一步都应求买一件上衣多少元或先算出所示问题有几份。
不同点:(1)两题所求的问题不同,表现在线段图上也不同;(2)第一题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和,用加法计算。第二题要求买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差,用减法计算。
1.教学“想想做做“第1~6题。
2.看线段图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红布。
花布。
多?米。
8米。
(1)。
26米。
12米。
一共修路?米。
第一天。
第二天。
(2)。
3、先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1)王奶奶养鸭有18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王奶奶养鸡比鸭多多少只?
(2)李明每分钟走45米,比陈红多走8米。两人一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说明。
只有两个条件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力求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突破这个难点。
第一,重视知识铺垫。课始复习中,通过动手画圆的练习,提示了基本的倍数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画线段图作好准备;同时还安排了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的练习,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主动提出问题,组合成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对改变后的问题与原问题进行比较与反思,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学会合理地选择问题的方法。
第三,强化应用练习。有层次地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首先出几道题咱们一起复习回忆原来学习过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大屏幕展示)
先自己快速浏览这三道题。然后找三个同学填空。(只有乘法算式的叫做“连乘”板书课题)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运算顺序呢?(板书:从左到右、先乘后加、先乘后减)(同学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这么帮,真不错)。
板书完后,再重温一下运算顺序。
2、谈话:刚才我们复习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其实,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纸条,
先抽出一张,它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并固定在黑板上。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2、谈话:
了解了运算顺序了,同学们能不能独立计算出它们的运算结果呢?
(鼓励:认真的孩子最可爱,你愿做一个认真、可爱的孩子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书写,细心计算,能做到吗?)
汇报:学生边汇报结果,教师适当评价。
3、出示例题7图示:图上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因为现在是数学课,所以老师提问几个数学问题:
(1)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怎么计算
(2)要想知道地面的面积有多大,应该怎么办?
出示例题7的题目,自己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思考后汇报,提问:0.9x0.9求出的是什么?再乘100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就用到了连乘)
再看第二个问题:
110块够吗?独立尝试完成。
汇报结果,汇总两种可能性(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适当提示)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就用到了连乘、和乘加两种运算)
1、选择(先小试牛刀)
2、请你当小老师,下面的运算顺序对吗?
3、先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小玲一家去逛公园,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的线段图,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说清题意,结合线段图,以此为中介说明题意。
教学过程:
今天,同学们发现老师穿在身上的上衣是多少元,裤子是多少元吗?(教师带上标签,要求是直观与清楚)。
学生回答:上衣48元,裤子28元。
教师评价:大家的眼力真不错。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一画。
上衣:|-----------48元--------------|。
裤子:|-------28元---------|。
教师评述:大家肯定奇怪画得是什么呀!教师用手势一边指着线段图,一边说“我用这段线段表示一件上衣的价48元,我用这条线段的长度来表示一条裤子28元。那同学们你们能从上面两个已知的信息,提出那些问题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题目说完整。
学生回答:1.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
2.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少多少元?……。
教师回复:大家提得问题真多,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教师用手势一边指着线段图一边画出括号,写上问号,让学生进行列式解答。
44+32=76(元)。
教师问:76元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行动表示。
教师问:20元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行为指示。
进行过程中让学生赞同的举手,积极参与。
你们觉得这种线段表达的意思怎么样?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把裤子的价钱看成一份数(一倍数),形成一倍数与三倍数的关系。
现在能画出来了吗?
让学生打开书本,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上黑板上来演示。
让学生讲一讲,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a.大家看一看这里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齐读)。
让学生解释一下“一套衣服”什么意思?
教师:画出}?(元)让学生谈谈你们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求出什么?
让学生自己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
3*28=84(元)84+28=112(元)。
让学生进行说明,式子的意思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题意。
你们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
若有让学生提一提有没有不同算法?28*4=112(元)。
让学生说一说,4是哪里来的?1+3什么意思?
一个28元,3个28,总共4个28。
b.擦掉}?你们从图中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裤子比上衣少多少元?
大家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求出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不同算法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了20页,?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3).一段布长10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
2、组成完整的应用题,读一读: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集体交流。
4、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男生人数美术小组总人数。
14-5=9人14+9=23人。
5、观察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14-5+14=23人。
7、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先说说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再列式计算。
2、练习六1,学生独立完成。
3、补充应用题。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表述第一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二、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思考过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举例说一说。
完成想想做做3。
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以及“合计”什么意思?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对教材把握的问题,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与表达还有不足。首先没有对学生进行线段图的正确指导,没有进行题意与线段图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特别是对问题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训练,以及问题在线段图的正确表达、表达方式的正确指导,因此出现了较多的画图问题这将影响学生以后对应用题线段图正确率。
交流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语言的正规性与正确性是我的最大毛病。
课堂作业处理不当,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两步计算是各有不同,没有对这种不同点进行充分的说明与比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27=15(个)。
提问:9×3求得的是什么?42—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1)9+12=21(个);42—21=21(个)。
(2)42—9=33(个);33—12=21(个)。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表述第一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二、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思考过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举例说一说。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分步列式解决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谈话: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花果山动物开运动会,请问什么动物没有来?(大象,大象呗。大象被装冰箱里头了。)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单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联系已有的经验,学会发现问题,设计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情境收集,提出问题。
谈话:你们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两只猴采桃的情境。大猴子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子说:“我采了6个。”
提问:从对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说明:以对话形式呈现生活原型,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充分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并在四人小组中,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想法:
(1)从条件想起的: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可以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联系小猴采了6个,就能算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追问:怎样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用下加线画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
(2)从问题想起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知道大猴和小猴分别采了多少个;由于小猴采了6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
引导: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猴采的个数已经知道。因此,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才能算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反馈后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36+6=42(个)。
提问:“12×3”求出来的是什么?“36+6”求出来的是什么?
指出: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问题了。(板书答语)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注意写出完整的答语。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那么,怎样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师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36-6=30(个)。
3.比较。
谈话:比较例题和“试一试”,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在解答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明确:相同的是都要用两步计算,都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第一步都用乘法算。不同的是例题求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算;“试一试”中的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
说明:沈重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单要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应是教师展示预设的思路和算法,不应是学生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反思体验的过程。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这样,就在学生内部萌发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解决了猴子采桃的问题,我们该买票进花果山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买票情境。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解答?着重引导学生交流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浇树情境。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发现,缺少小白兔每篮里拔了多少个萝卜)你认为每筐萝卜有多少个呢?学生补充条件并解答,教师提醒学生把答语写完整。
4.谈话:猴大王看到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水果套餐。
课件同步出示:苹果2盘,每盘6个;桔子1提篮24个;一把香蕉12个;3盘桃子,每盘16个。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性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说明:再次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拓宽生活原型呈现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从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积淀经验。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朱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了画“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线段图,并且知道了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2、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3、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61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