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接下来,请参考下面这些教学计划例子,了解如何制定一个恰当且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1)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提问: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解这个比例。(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委会办公室的通知,2015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26日上午9时发布。英语六级考试分数分配及比例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总分:710分】。
一、作文部分=106.5分。
说明:写作部分占整套试卷的15%。
在这部分你要达到63.9分为及格。
时间:30分钟。
二、听力部分=248.5分。
1、听力部分占整套试题的35%,每个题都是7.1分。
2、短对话8%8个题目每小题7.1分。
3、长对话7%。分为2段,每段3-4个题,共7小题,每小题7.1份。
4、短文理解10%共10个小题,每小题7.1份。
5、短文听写10%共10个小题,每小题7.1份。
三、阅读理解部分35%=248.5分。
1、选词填空5%10个题,每小题3.55分。
2、长篇阅读10%10个题,每小题7.1份。
四、翻译部分=106.5分。
汉译英15%30分钟。
2015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查询时间:2016年2月26日9:00开始。
2015年12月英语四六级成绩查询方式。
1.网上免费查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查询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99宿舍网。
2.收费短信查分。
特别注意:
中国移动河北、湖北用户发送8+15位准考证号。
(如8110010152106030)到10661660查询成绩。
资费标准:1元/条,不含通信费。
【四六级查询成绩其他问题】。
一、忘记准考证怎么办?
1.成绩查询网站99宿舍网推出准考证找回功能,大家在指定页面输入姓名全名,选择省市、学校、考试类型,选填考场号,一般无特殊情况都可以查到准考证号。
2.推算法:准考证号一共由15位组成,前六位是学校地区号,然后是152(15年第2次考试),然后是1或者2(1代表四级,2代表六级),然后的三位是考场号,最后两位是座位号。
3.回学校教务员处查询准考证号,或坐等下发四六级成绩单。
二、英语四级多少分算过?
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不设及格线,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
但全国英语四六级规定“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以上(含425分)者,可以报考英语六级”。一般认为英语四级的及格线是425分。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18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进一步理解这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它们的解答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两块小黑板,一块写好口算练习题,另一块写好教科书第117页例4及下面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口算练习题。
二、教学例4。
1.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下面我们来复习分数应用题。”(出示小黑板上的例4。)。
“请同学们先自己解答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以后,想一想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解答完以后,教师让学生说明这道题中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我们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标准,也就是说: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复习“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接着例4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上其余的问题。)。
(1)根据“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2)根据“水彩画比蜡笔画少”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分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一般可以概括成:当我们知道了作为单位l的数量,要求它的几分之几时,就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1);反之,如果是求作为单位“1”的数量时,列方程解答,或者是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的意义)就比较方便。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如果我们把以上各题中的分数都改为百分数,解答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例如。把例4的问题改为求“蜡笔画比水彩画多百分之几?水彩画比蜡笔画少百分之几?”解答的结果是百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比较两个数量关系的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1.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l题。
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请一名学生说一说合格率与废品率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解。
2.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9)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4吨,42天可以烧完。实际每天节约1/8,实际可以烧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军某部行军演习,4小时走了22.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主动轮有60个齿,每分转80转。从动轮有20个齿,每分转多少转?(用比例方法解)。
(19)6台榨油机每天榨油48.6吨,现在增加了13台同样的榨油机,每天共榨油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零件,5天生产410个,照这样计算,要生产1066个机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运一堆土,每天运1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运多少车?(用比例方法解)。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法。
2、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3、正确解答应用题。
:理解解题思路。
小黑板。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关于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有一个已经知道,有一个还不知道。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要先求出不知道的已知条件,再求问题,解答。
出示。
幼儿园买来12千克水果糖,13千克奶糖。分给小朋友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读题。
求问题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一共有多少千克糖和分了多少千克糖)。
哪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个不知道?
一共多少千克糖不知道。
所以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生动手解答。
指名板演。
1一共有多少千克糖?
12+13=25(千克)。
2还剩多少千克?
答:还剩10千克。
出示例2。
幼儿园买来25千克糖果。分给小班7千克,分给大班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
问题是什么?要知道还剩多少千克就要知道一共多少千克和分了多少千克。
分了几次?
引导学生明确连续分两次的可以一次一次分,也可以两次和起来再一起分。
生动手解答。
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出示。
商店运来800根竹竿。上午卖出147根,下午又卖出85根,还剩多少根?
生自己按步骤解答应用题。
师巡视。
个别指导。
集体订正。
2、出示。
停车厂原来停有小轿车37辆,面包车25辆,开走了16辆,还剩多少辆?
生独立解答。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建文评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2.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1.欣赏:美丽的千岛湖和农夫山泉广告。
2.观察:
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瓶来自我国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浙江千岛湖的农夫山泉矿泉水,请你仔细观察这瓶矿泉水。
3.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这个瓶子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2:广告中说如果你喝一瓶矿泉水,那就为中国申奥捐出一分钱。
生3:这瓶矿泉水是550毫升。
生4:我用尺测量了一下瓶子,瓶中水的高度约20厘米。
二、整理复习。
1.猜一猜。
生1:1/4。
生2:1/5,也可能是1/6。……。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1:可以先测量剩下的.水有多少,再计算还剩几分之几。
生2:可以先称出剩下的重几克,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瓶水的几分之几。
师:你认为哪一种办法好呢?
生:测量。
师追问:测量什么?用什么测量?
生:测量剩下的水的高度。
学生操作后得出:满瓶矿泉水的高度是20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4厘米,剩下的占这瓶水的了1/5(20%),喝去了这瓶水的4/5(80%)。
师:想法很好,但如果要求比较精确,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量杯量。
教师示范操作,用量杯量后,看一下是多少毫升?
生:110毫升。
师:现在谁能计算出还剩下几(百)分之几?
[1][2][3]。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行1小时的路程即是问题。
师:讲得太好了,请大家用图表示题意,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生:69*2+75*(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问题想的。这段铁路只有甲乙两车行驶,分别求出甲乙两车行驶。
的路程合起来就是这段铁路的长度。(学生边讲边用手指着图说明自己的思路)。
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学生竟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跃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思维活跃,解题方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3种解题方法,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师生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师生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我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极力展示自己的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4的方法学习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反比例》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们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感受反比例关系,感反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学习方法的迁移……《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比例图像进一步感受,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扩大。并且相对应的两个的量的乘积一定,反应这图像上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虽然,反比例图像不要求绘制,但是课本上在《你知道吗?》还是呈现了反比例的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相反的变化关系,这也是一种函数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研究方法的迁移。
本节课,例2主要是展示的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里,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没有想到学生回答的很精彩,学生说既然是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小的杯子里,水的高度就高,相反,倒入底面积稍大一些的杯子里,肯定高度就会矮一些,教学反思《学习方法的迁移……《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反思》。没有填表学生就能想到,现在的孩子是比较聪明呀!我担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想到感受到这种关系。所以,我接着又出示了表格,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出示要回答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量?(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通过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来进一步感受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之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学生说出了水的体积是固定的,一共300立方厘米。学生能感受到一个量在扩大,另一个量反而也随着缩小。学生对于这个例题的情景理解的很好。有正比例做基础,所以对于反比例关系的定义的引入也就比较自然了。
接着进一步绘制成反比例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这两种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一个比较。
三、做题方法的迁移。
针对学生在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时候,学生不大会说理由,确实是个难点。在做反比例关系的时候,我针对每种题型如何写理由,学生就明了多了。应该重点理解乘积表示的意义,不要忘记注明“一定”。还有如果题目中有数据的话,也可以直接写出乘积具体的数字,然后注明“一定”。对于不成反比例的情况,看看是不符合定义的哪一条就针对的说一说。
总之,在教学反比例的时候,比教学正比例就顺利多了。学生做同学写理由也写得比较好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只不过是比例的两种形式而已。
好不容易有这样热烈的气氛,我趁热打铁,把练习十的第8题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式,结果又有两种列式(1)解:设如果每分钟整修8平方米x分钟可以整修完成。列方程为6.4×30=x×8。(2)解:设如果每小时整修8平方米x小时可以整修完成。列式为6.4×0.5=x×8。按例每分钟整修6.4平方米乘0.5小时不能表示什么,也就是这个式子根本没意义,但是用反比例的意义来理解这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正反比例应用题”这课上活了,而且把正反比例的意义挖的更深,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掌握的知识更牢。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新知时每一问题都鼓励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获得方法,教师只做简单必要的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节课教师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了自信心。
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数量关系不够细,另外没有考虑到学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学生找题目中隐含的定量比较吃力,今后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据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学生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58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