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知教学目标和要求,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集锦,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2、列宁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第1、2自然段,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习用清楚,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借助情境,尝试按乐句创编蜜蜂飞舞的动作。
3.在角色游戏中,大胆的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蜜蜂采花蜜的场景。
2.黑板,粉笔或者蜜蜂图案。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2.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幼儿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
3.教师请幼儿拿出幼儿用书,要求他们一边听自己演唱,一边伸出手指在幼儿用书上跟着移动。借由手指移动的波形感受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
5.教师请幼儿一边跟着唱歌曲,一边带领他们做动作。
6.教师请幼儿随着音乐创编不同的造型表现花的各种姿态,吸引蜜蜂来采蜜。
7.教师带幼儿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做不同造型的花的动作。
8.就爱是扮演蜜蜂,请幼儿扮演花。在幼儿的演唱声中,教师按乐句飞舞到花旁边采蜜,一句换一朵花。
9.将幼儿分成蜜蜂和花的角色,请他们边唱边玩“蜜蜂”和“花”的游戏。
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表演。
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学习目标。
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学习用轻快、活波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四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尝试在第3、4和11、12小结处配上“跺脚、拍手、拍手、拍手”的韵律动作。
3、通过学唱歌曲,学习小蜜蜂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师解释歌曲中个别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如“做工兴味浓”。
教师:你知道“做工兴味浓”是什么意思吗?(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由讲述,最后教师再总结。)。
2、根据理解后的歌词,看图练习演唱一次。
3、鼓励幼儿看幼儿用书的图谱,掌握跺脚、拍手、拍手、拍手的伴奏动作。
【活动准备】。
1、学习dvd、教学cd、幼儿用书。
2、小蜜蜂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1)教师:你觉得这幅图上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仔细听听,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3、鼓励幼儿根据歌词逐句创编动作。
教师:现在呀,你们就是一群小蜜蜂,想和我一起去花园里采蜜吗?小蜜蜂会怎么到花园里去呢?又是怎么采蜜的呢?我来唱歌,请你们来给这首歌编一编动作吧!
4、教师选取幼儿创编的动作带领幼儿集体完整练习。
5、尝试边做动作演唱歌曲。
6、教师边做跺脚、拍手的伴奏动作,边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观察。
7、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演唱,幼儿随着教师的歌声练习动作两次左右。
8、待幼儿熟悉后,可恢复原速度练习一次。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何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在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何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训练。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何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蜜蜂做工》。
2.能够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
3.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听音乐进场。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请你们闭上眼: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我变成了谁?(小蜜蜂)哦,我是蜜蜂妈妈,小朋友们想不想变呀?请你们闭上眼睛吧!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都互相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现在已经是蜜蜂宝宝了。
师:宝宝们好!
幼:妈妈好!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音乐《蜜蜂做工》。提问:它们在做什么?请幼儿回答。
3.师示范歌曲。
4.请幼儿跟着老师学一学儿歌《蜜蜂做工》。
5.请幼儿跟着音乐唱一遍歌曲《蜜蜂做工》。
二、采蜂蜜。
1.今天天气可真好,我们唱着歌跳着舞一起去采蜜吧!大家要排好队,不能掉队哦。(好)那你们先跳跳舞,让妈妈看看你们是怎样跳的?让幼儿自由做动作,找几个幼儿来示范一下,让宝宝们都学学,并及时表扬。(真棒)。
2.宝宝们,我们出发吧!
3.听音乐,一起去采蜂蜜。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一边跳舞一边采蜂蜜。哦,材料这么多蜂蜜,闻一闻,香不香,尝尝什么味道的?宝宝们累了吧?那我们就休息一下吧。(坐地上)。
4.勤劳的蜜蜂宝宝每天都要飞到花园里采蜜,这样打咯冬天,它们就可以吃到蜂蜜了,我们一要采很多的蜂蜜,这样才好过冬。那我们现在就去花园里采蜜吧?(好)。
三、听音乐。
带着蜜蜂宝宝去花园采蜂蜜,围着花朵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把我们采到的蜂蜜送给客人老师尝尝吧!跳着舞唱着歌结束。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2.教师:有关蜜蜂和昆虫的知识,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莫()斯()。
张()摸()期()。
养()谈()导()。
美()淡()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春天的画怎么画【2】。
柳树发芽~先画树干。
再画树枝,线条要流畅点哈~。
再画树叶,细长的树叶~。
再画树下的小草,哈哈~。
再画小鸟的身体~。
一只太孤单,我们再画一只哈~。
春天还可以干嘛呢,你可以试探性的问问小朋友,对了,放风筝,先画个小人~。
再画风筝,最简单的款式哈,可以画其他款式滴风筝~。
儿童画春天:春天的诗句【3】。
1、春阳——因春天阳光温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陈子昂诗“白日每不归,春阳时暮矣。”就是描写春阳的诗句。
2、阳春——阳春在中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唐朝诗人李白诗中就有“阳春召我饶烟景”的诗句。
3、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动,百草新生,大地草绿如茵,繁花似锦,故而得名。陆机诗“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将芳春的特点,写得入景入神。
4、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明丽的白天,大好时节。
5、艳阳——因春季阳光灿烂而得此荣名。清代华广生辑俗曲集《白雪遣音·艳阳春》有句云:“艳阳天,和风荡荡,杨柳依依”。
6、三春——因为春季包含了三、四、五月,而合称“三春”。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九春——按民间习俗,十天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称“九春”。诗人阮籍有诗:“说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此外,还有“阳节”、“昭节”、“韵节”、“淑节”、“仑灵”等二十多种雅称。
活动目标:
1、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新思维。
2、培养幼儿大胆的想象力,自由自主的创作性。
3、巩固幼儿对色的认知------同种色、冷暖色。
4、无意识地学,有意识地教,让孩子在兴趣中学本领。
5、培养幼儿的注意能力,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帮助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1、幼儿主动观察蜜蜂的住处、蜜蜂的工作。
2、涂色时掌握冷暖色、同种色的搭配。
活动材料:
头饰:蜜蜂触角服饰:小蜜蜂翅膀课件。
画笔:白板笔油画棒刷子纸:色纸素描纸。
活动过程:
一、动手动脑,轻松作画。
师幼问好。教师:小朋友,每天都是谁在教你们学本领呢?
1、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色纸。
2、把你们把学到的本领的表现在色纸上面,教师适时的访问、鼓励孩子。
二、培养作画兴趣,提高注意力。
1、教师操作电脑(示范)。
(1)老师要把小朋友画的优美的线条整理并表现在电脑上,大家齐分享。
(2)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蜜蜂是怎么叫的?
2、播放课件(小蜜蜂的形状)。
3、幼儿教师齐作画。
(1)小蜜蜂太孤单啦,请你们陪老师一起画多多的小蜜蜂做朋友吧!
(2)添画背景(课件:小蜜蜂的住处)。
小蜜蜂喜欢在什么地方玩呢?小蜜蜂的住处在哪儿?
(3)出示涂色画、师幼共享(课件:小蜜蜂图片背景为同种色搭配)。
介绍涂色工具:油画棒分为同种色(兄弟色)搭配-------头部。
分为冷色、暖色搭配-------腹部。
(4)请幼儿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代码或名字放在作品角。
三、全身放松,一起随音乐分享快乐。
1、教师介绍头饰(发卡上带触角)、服饰(用各色绸子自制的一对翅膀)的戴、穿法。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和小伙伴互帮互助。听歌曲《帮助》穿衣服。
四、分享评价作品。
五、小结。
1.学会演唱及表演歌曲。
2.享受与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学会演唱及表演歌曲。
一、请幼儿自由的模仿小蜜蜂飞行的动作和声音。
1.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在飞行的时候是怎样拍打翅膀的?我们都来学学小蜜蜂飞。
2.小蜜蜂在飞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
3.为什么小蜜蜂会在花丛间穿梭?
二、教师弹奏并演唱歌曲《小蜜蜂》,请幼儿倾听。并在演唱后和幼儿讨论歌词内容,让幼儿熟悉歌曲。
1.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
2.小蜜蜂们为什么“做工兴味浓”?
3.歌曲的最后让小蜜蜂别学什么?
三、请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歌曲,边唱歌边模仿小蜜蜂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中间两句创编相应的动作。
四、让幼儿边唱歌边进行扮演游戏:先由一半幼儿扮演蜜蜂,另一半幼儿扮演花朵,花朵随意摆动,也可摆出吸引蜜蜂的造型,扮演蜜蜂的幼儿边唱歌边寻找花朵的.朋友,在歌曲结束时找到一朵花成为朋友。然后再交换角色继续扮演。
精读课文,完成本课主要教学任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蜜蜂》,上节课我们用了20分钟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为了证实蜜蜂(),做了个试验,得出了()的结论。
1、透过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们还了解了法布尔做试验的初步过程(出示):
捉蜜蜂(二十只)――装纸袋――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2、请大家根据提示练习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指生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
3、讨论:这样安排对证实蜜蜂辨别方向有什么好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
(3)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距离足够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样的人?
(周到、周密、全面等)。
5、让我们随法布尔去看看那些被放出来的蜜蜂吧(出示:)。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能够减少阻力。
指读,指读去掉“好像”读,再依次去掉“几乎”“大概”读。(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
1、在放飞蜜蜂后,作者想了什么?在回家路上呢?
(出示:)。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默读课文,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3、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4、蜜蜂到底回来了没有?(出示)。
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居然小蜜蜂比法布尔回来得还要快,真厉害。小女儿情绪怎样?(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读读有关部分。感情读,再现当时情景。写这样文章,很容易写枯燥,这部分很生动、具体,吸引读者,值得借鉴。
5、应对回来的这两只蜜蜂,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朗读了解。
(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1、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2、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出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朗读,体会感情。去掉关联词,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3、小结:听说得到了证实。
1、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怎样结论?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2、透过试验,作者证实了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潜力,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3、蜜蜂有辨别方向的潜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4、对结论和全文有疑问吗?
1、谈学习本文收获。
2、回读全文,加深体会。
精读课板书: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潜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试验闷了好久推测几乎阻力尽管陌生。
2、在课本相关字词旁边标注加点的字意思。
推测准确无误逆风而飞超常。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推测激动反:陌生减少。
4、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查资料等(常规预习资料)。
预习课(20分钟)。
主要任务: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准备精读课文。
一、板题引入。
1、引入:学习了《花钟》,我们对花有了新的了解,这天我们来一齐学习《蜜蜂》(板书课题),看对这种小动物又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了解作者: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示简介:
(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四年级我们还将学习他写的《蟋蟀的住宅》)。
二、检查预习状况。
1、引入:请一行的同学读课文。他们读错了,自己有没有发现,大家随时说出来帮忙他们纠正。
2、学生依次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读完相关自然段后随机叫停,正音,了解预习中词语意思等:学生读完有关自然段,依次提问、补充介绍或了解一些有关资料。
(学生课文读得如果一般,则鼓励学生,我们下面还有机会读课文)。
【承接课前预习,课堂阅读有个以检查课前预习(含引入)的预习阶段,也可称为初读阶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要求,这个阶段一般主要安排:
1、随机指定一列(或一行)学生朗读课文,每个学生一般读一个自然段,由指定这些学生读完全文,也可称开火车朗读课文。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不同的课文用不同列的“火车”朗读,全班同学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都有机会展示朗读状况,即使轮到一些朗读水平个性差的同学,也要给他必须的朗读机会,读的差时,可读少一点资料,甚至只读一、两句话,随着他们朗读水平提高,适当让他们多读一些,有了读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甚至语文水平的提高。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也体现了面向全体的要求。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读音错误,全班学生可即时帮忙纠正。这样安排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听读,便于学生交流。时过境迁,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资料在有关自然段朗读后引导学生明确一些学生容易读错字的读音,了解一些字词意思等。有些字词意思相对固定,如“准确无误”一词中“误”的意思、“逆风而飞”中“逆”的意思等,可在预习阶段了解,有些字词意思需要结合课文具体资料了解,如“推测”等则需要在精读阶段学习。
2、了解学生预习其他资料状。
况,学习非重点段,为精读扫清障碍。在低年级,预习阶段还要突出识字训练。】。
2、默读课文,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为了证实蜜蜂(),做了个试验,得出了()的结论。
(板书:试验――目的过程结论)。
三、学习。
第1。
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读读找找哪几句写了他试验前的准备,都有哪些准备工作?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后出示:
四、作业:练习书写本课生字。
预习课板书。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资料,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潜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透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资料,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潜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1、生字词卡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这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明白些什么吗?除了采蜜外,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生字,指生当小老师读。
(2)去掉拼音带词读。
(3)分析生字结构,说说识记方法。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解决。
(5)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闷几尽)。
4、说说课文讲了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三、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试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试验呢?
3、作者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能够分哪几步。
4、学生画,回答,(用“先……之后……然后……最后……”)。
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
5、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6、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资料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
(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状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齐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7、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或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书写。
四、
总结。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此刻,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潜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潜力。
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
二、精讲课文。
(一)试验结果。
1、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
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仅有辨认方向的潜力,而且这种潜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能够看出来呢?(出示句子:)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潜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词,这是一组关联词,尽管他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的飞回来了。
指导读出重点词。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潜力很强?请你找出来。(“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潜力很强,所以,试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潜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潜力这么强,但是还有三只蜜蜂怎样没有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本能”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此刻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
蜜蜂是利用视觉、嗅觉的功能,依靠地形、地物与太阳位置、偏振光来定位的;面在近处则主要靠颜色和气味来寻找巢门位置的。在没有明显标志物时蜜蜂也会迷巢的。
偏振光导航是蜜蜂特殊的本领,蜜蜂复眼顶部的一少部分小眼能够利用天空中紫外偏振光进行定向和导航,并透过在巢脾的竖直平面或水平面上的舞蹈,将蜂箱、食物和太阳三者联系起来加上视觉、嗅觉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4、在我们课本57页的资料袋也给我们介绍了蜜蜂的一些资料,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四、总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家庭。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它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他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法布尔的成功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五、作业。
1、摘抄好词句。
2、阅读讲述关于其它动物搞笑的故事的书籍。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无法解释本能。
1、通过学习,知道三原色,可以调出不同颜色。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色彩名称。
3、在游戏中体验色彩变化带来的快乐。
三原色颜料调色板吸管三原色彩纸宣纸棉签。
知道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
红色+黄色=》桔色。
难点:理解比例不同,调出色彩的深浅不同。
一、出示三原色小人,引出主题。
导入语:
小朋友,今天有三位小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了,看看是谁?
二、调色让孩子在操作中知道三原色,两两结合,可调出不同颜色。
在调色盘中调色,观察色彩的变化。
三、学习色彩的记录方法。
将三原色彩纸,两两贴在一起,在空格中,将相应的两种颜色调出的色彩。
用棉签涂在空格中。
如:红色彩纸+蓝色彩纸空格中涂上紫色。
四、游戏“吹泡泡”在游戏中体验色彩的`变化。
每个小朋友只用三原色吹泡泡,让泡泡落在宣纸上,重合的泡泡会变出更丰富的颜色,观察泡泡色彩的变化,自然结束。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生字字形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蜜蜂引路教生字“蜜、蜂”。“蜜”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蜂”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各写一个。
2、“引路”什么意思?
3、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后想要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莫斯科养蜂附近谈天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小山房子并随即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3)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字的偏旁。引()旁,共()画。斯()旁,共()画。蜜(0旁,共()画。
2、抄写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蜜蜂(第一课时)。
执教:麦俏玲。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防录像)。
板书:14蜜蜂。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听说试验。
捉、放、做、叫、走。
打、放、(观察)、想。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引发想象。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文档为doc格式。
。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师: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作者邮箱:shi-qing52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附近派人聊天敲门惊讶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付—附敲—搞呀—讶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鼓励幼儿大胆构图和用色,画出太空中表现倾斜漂浮的人物。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油画棒,深紫色,深蓝色的水粉颜料。
1,欣赏与谈话。
(1)观察图,问: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谁来说说"神舟十号"的事(直接切入主题,激起话题,引发幼儿兴趣和自豪感)。
(3)"神舟十号"是由我国航空设计师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杨利伟叔叔乘着它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4)下面,我们仔细看看太空人在太空上的模样。出示图片:(1)(2)(3)(4)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戴着什么样的帽子怎么活动的(幼儿根据已知的知识回答问题)。
(5)师小结:月球上没有氧气,是冰冷的世界,太空人穿着厚厚的太空服,戴着氧气面罩。月球上没有引力,所以太空人只能在空中飘来飘去。
2,师:今天,我们来学画太空人。(师生共同操作讨论,有幼儿分段进行操作尝试。)。
(1)头部倾斜—躯干倾斜,穿太空衣。(教师提示:领子大,准备戴太空帽,衣服厚而软,用弧线组成。)。
(2)穿防滑的太空鞋。(教师提示:大而厚。)。
(3)戴太空帽(教师提示:和摩托车的帽子相似。)。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58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