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优质19篇)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这里有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辦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1)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

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钢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英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远古传说指的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表李岗文化、仰詔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远古传说固然存在着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把传说等同于史实,但也要学会从传说中分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客观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属于神话传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更深呢?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板快,其中后两个是重点和难点。在操作中,感觉第二个板快讲得有些虚,主要问题出在对黄帝的发明的作用的认识上。我没有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具体的认识这些发明的重要意义,这样,黄帝是“人文始祖”的结论就不太可靠。在后面的听课交流中,学校领导和同事对这个问题都友好的给予了批评和指正。而对于第三个板快,在领导和同事的建议下,我在不同的班级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先讲“禅让”制的本质,再让学生去课文中印证。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看课文,通过具体例子推出结论,感觉第二种还好一些。最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还不够流畅,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和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共同参与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方法: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播放视频《祭黄帝陵》)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隆重?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炎黄战蚩尤。

[学生回答]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伶伦:乐谱。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三、尧舜禹的“禅让”

[学生回答]禅让。

[板书]尧舜禹的“禅让”

[学生回答]学生再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师概括]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四、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教师过渡]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属于神话传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更深呢?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专业概念,如何深入浅出是一个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1.教学设计以神话传说故事为切入点,起点较低,易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参与进课堂。

2.一堂课必定要有它的灵魂,本课以“热爱并学习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为灵魂,符合了历史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特点,是个较好的尝试。

3.如何在本课设计时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以及问题设计的层次针对性尚须继续探讨。

初中七年级历史《华夏之祖》教案设计

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

传说。

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

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

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说说。

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

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

渠道。

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

文化。

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

课前预习。

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训练。

过程。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2、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黄战蚩尤。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文章。

1.

2.

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3)。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2、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传说与史实的异同?禅让制的含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同课标。

【自学检测】完成《金榜》填空部分。

【合作解疑】。

讲述炎黄战蚩尤的故事,说明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3、分析历史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异同?

【激励引导】。

夏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总结检测】。

小结: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重点记忆。

练习:《金榜》。

《华夏之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和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共同参与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方法: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祭黄帝陵》)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隆重?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炎黄战蚩尤。

涿鹿。

(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伶伦:乐谱。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

尧舜禹的“禅让”

学生再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四、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文档为doc格式。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华夏之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七年级中国古代历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古代是的开端篇,而第三课华夏之祖做为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全课围绕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这一主题,向学习者展示了华夏始祖黄帝创造华夏文明这一内容,本课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上承人类的起源,下启人类迈向文明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走向终结和奴隶社会开始的历程。

本堂课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分析思考和归纳的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着中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心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及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课的前提,关于本科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举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科的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名起源的基本概况,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观察、想象以及从具体材料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想象,历史观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以及追踪历史,发展现实的能力。

其次,在过程与方法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取自发启导,情景创设以及多媒体可见辅助教学等方式,通过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文化技术和生产技术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讲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本课在旧教学大纲中是作为氏族公社一课的一个子目出现,而在新教材中它却独立为一课,成为第一单元的核心部分,比重和作用明显加强,体现出新课改对于教材的结构处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纵览本课,由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及尧舜禹的禅让三个子目组成,,其中,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本节课的主题,也是教学重点,全课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现华夏始祖创建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因此这部分内容应作为重点学习。在前面的学情分析中,我已经向大家分析过七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他们看问题往往处于初级层次,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对于禅让制的理解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讲解是要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自我训练为中心,我采取的教法有,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将具体说教学过程,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我采取的方法是视频导入,在本堂课开始先让学生观看“中华大祭祖”的视频,然后结合教材12页左上方导入框的内容,让学生思考2个问题:黄帝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述第一个子日炎黄战蚩尤时,我会采用多媒体展示《黄帝》图和《炎黄战蚩尤图》,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皇帝、蚩尤等部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直接得出问题:“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逐鹿之战为华夏之祖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黄帝―人文初祖是本课的重点,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传说和实有设么区别各个小组通过插图集课文中文字的内容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谈得出结论。

在讲述本课的难点尧舜禹的“禅让制”时,首先向学生说明“禅让”的实质,他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选举的部落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求学生阅读小字的资料,举出实例,说明尧舜禹的高尚品质,在这里应着重强调治理洪水三过家门儿不进的大禹。

为了说明“原始社会的终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图示进行讲解。(见多媒体课件)。

在本课的小结中,我先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哪些培养学生而总体能力和概括能力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点出:“因为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初祖。

关于本节的的板书设计,我采取的是传统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华夏之祖》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本课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节的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介绍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人文初祖”黄帝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禅让制,及禹建立国家、原始社会终结。也提启了下一单元内容国家的产生。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搜集解读、分析归纳能力,进行历史感知、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其民族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部落联盟,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

四、说学生学情。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尤其是对比较遥远的上古史非常陌生,此外还保留着许多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则相对陌生,难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加强理解,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需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具体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前预习,课堂上分析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通过分析归纳、分组讨论,古今对比,情境体验和联系实际,达到师生交流互动,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获取、应用和升华知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炎黄子孙的说法从哪里来,什么是炎黄?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首先多媒体展示介绍《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对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范围及其征战有直观的了解认识。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炎黄战蚩尤的部分,理解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并简述部落联盟的概念和涿鹿之战的征战双方、过程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孙中山的一段话,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参与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学生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并自由发表观点,之后让学生讨论段末的动脑筋“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均由教师加以评述总结。最后多媒体展示出《祭黄帝文》,加深学生对黄帝功绩的认识。再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

禅让制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禅让”的特点,由教师指出“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再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随后教师设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它与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何异同。最后在说明“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终结”时,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初步向学生引入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及阶级等概念,帮助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原始社会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认识。

教师可以作一图示讲解说明。

(三)升华。

讲课完毕后,留下思考题:国家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课下结合所学知识多渠道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形成整体的发展的历史观,而不是分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另外,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相关的影视资料、网站及书籍等。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人文初祖”

(1)引导学生看课本及插图,并提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请找出可以论证这一结论的传说依据。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还有哪些比较杰出的代表呢?

(2)他们是怎样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呢?(禅让)“禅让”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欣赏历史短剧“尧舜的禅让过程”

(3)引导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再谈谈尧舜禹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课堂小结:略学生通过观察图回答:

主要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在老师指导下从征战双方、征战原因、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归纳并回答:战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通过长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看课本、图举例回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得出:

(1)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把所有的发明说成是皇帝、嫘祖、仓颉、伶伦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2)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人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皇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学生回答:尧舜禹。

学生表演:略。

学生自由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历史《华夏之祖》教案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华夏之祖

学习目标:

1、了解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2、理解并熟练掌握好:炎帝、黄帝的有关基础知识,尧舜禹的禅让,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知识。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祖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和他们征服自然的精神,说明华夏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上进的民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炎帝、黄帝、尧舜禹和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难点:华夏族形成、禅让。

学习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认识学习目标、学前指导:略。

二、自己先学:首先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通读全文一遍。(2-3分钟)。

本课知识框架: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哪些同学能快速找出!最后要明白、记熟:(10分钟先自己找,找不准的小组讨论。)。

(一)炎黄战蚩尤。

1黄帝和炎帝都是        流域的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          年。

2涿鹿之战:时间       ,地点           ,结果               。

3哪件事之后华夏族形成?                。形成华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谁?               。

(二)炎帝和黄帝。

4炎帝的主要贡献是:1、发明了                 ,2、教会了人们进行                   。

5黄帝的主要贡献是:建造       ,制作      ,还教人们      ,发明               ,为后世的                奠定了基础;他的妻         发明           ,他的属下               发明了文字,          编出了乐谱。

6人文初祖、华夏始祖指的是谁?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            。

7想一想:后人为什么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三)尧舜禹的禅让。

8写出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4。

9     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宽厚待人,以身作则;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xx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奴隶制国家)是     朝,建立的时间是 。

第一个国王是       。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人时期?      。

12、15页动脑筋。

四、后教。(提示、指导、解疑、引导。)。

总结并指出重点知识(1-12,除7)。

五、当堂巩固:看谁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

六、达标测评:看谁做得既快又准确!(15分钟)同步训练。

七、反馈总结、再巩固。

本课感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执教人:

审阅时间:            审阅签字:

华夏之祖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课文《华夏之祖》说课稿,欢迎阅读借鉴!

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华夏之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七年级中国古代历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古代是的开端篇,而第三课华夏之祖做为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全课围绕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这一主题,向学习者展示了华夏始祖黄帝创造华夏文明这一内容,本课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上承人类的起源,下启人类迈向文明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走向终结和奴隶社会开始的历程。

本堂课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分析思考和归纳的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着中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心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及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课的前提,关于本科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举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科的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名起源的基本概况,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插图进行观察、想象以及从具体材料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想象,历史观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以及追踪历史,发展现实的能力。

其次,在过程与方法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取自发启导,情景创设以及多媒体可见辅助教学等方式,通过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文化技术和生产技术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讲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本课在旧教学大纲中是作为氏族公社一课的一个子目出现,而在新教材中它却独立为一课,成为第一单元的核心部分,比重和作用明显加强,体现出新课改对于教材的结构处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纵览本课,由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及尧舜禹的禅让三个子目组成,,其中,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本节课的主题,也是教学重点,全课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现华夏始祖创建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因此这部分内容应作为重点学习。在前面的学情分析中,我已经向大家分析过七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他们看问题往往处于初级层次,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对于禅让制的理解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讲解是要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自我训练为中心,我采取的教法有,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将具体说教学过程,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我采取的方法是视频导入,在本堂课开始先让学生观看“中华大祭祖”的视频,然后结合教材12页左上方导入框的内容,让学生思考2个问题:黄帝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述第一个子日炎黄战蚩尤时,我会采用多媒体展示《黄帝》图和《炎黄战蚩尤图》,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皇帝、蚩尤等部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直接得出问题:“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通过教材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逐鹿之战为华夏之祖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黄帝—人文初祖是本课的重点,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传说和实有设么区别各个小组通过插图集课文中文字的内容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谈得出结论。

在讲述本课的难点尧舜禹的“禅让制”时,首先向学生说明“禅让”的实质,他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选举的部落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求学生阅读小字的资料,举出实例,说明尧舜禹的高尚品质,在这里应着重强调治理洪水三过家门儿不进的大禹。

为了说明“原始社会的终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图示进行讲解。(见多媒体课件)。

在本课的小结中,我先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哪些培养学生而总体能力和概括能力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点出:“因为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初祖。

关于本节的的板书设计,我采取的是传统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华夏之祖

能力。

训练。

情感、态度。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布置准备“活动课一”)。

1、 作图讲解“原始社会的终结”

2、黄帝被尊称为我们的“          ”,是因在他领导下打败了东方的      部落,还有许多发明在这时出现,为日后     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文初祖、蚩尤、华夏)3、尧舜禹时期,用“     ”的办法来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4、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时期。这样说的理由是:约             年,禹建立  朝,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禹、公元前2070、夏)5、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略)6、组织学生准备“寻找历史”(见17页《活动课一》)。 a.填写“寻找历史的途径”:古钱币、古代遗址(名胜古迹)、长辈亲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电脑网络、书籍文献(族谱家谱)、古董文物等。(必答题,按人评比)b.“设计‘三明一日游’路线”,把最值得观光的名胜古迹列于其中,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与c同为选做题,按小组评比)c.“找一找”:远古居民吃的食物是如何演变的?(收集实物或照片、图画,写出说明文字,举办“小小展览台”。) d.各组拟订评选“最宽的历史途径”、“最佳导游”、“最佳展览台”的条件,经过筛选综合,最后公布。(这是组长和科代表的任务,应在活动前完成。)。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在领略建筑大师的风采及艺术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创新精神)。

2.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性。

3.学习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4.感受课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分清祥略,突出重点描写人物的写法。精心安排,选择材料。

5.学习描写人物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多种描写方式的结合的方法。(创新精神是贝聿铭一生成就的核心)。

教学重点:

1.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性.

2.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3.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

4.详略,正面侧面描写人物,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教学难点:

1.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爱国情及其坚韧不舍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选择,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围绕主体的写作方法。

3.详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的方法,及多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结合。

教学思路设计:

结合课文,展示贝聿铭相关建筑作品的图片,引导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学习、感悟、分析为主,教师设疑,引导组织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学生主体阅读,寻找相关材料,对贝聿铭这个人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体会文章选材上的用意。结合课件展示,体会贝聿铭的建筑成就、艺术美感。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落实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3.分析课文开头和第一部分。

4.体会贝聿铭的建筑特点和成长历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这还不包括侨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还已经加入其它国籍,成为他国公民。但国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变更,无论他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其不变的是中国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勤劳、淳朴、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华儿女,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如: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赵无极(法画家)。

周至中(美作曲家)。

贝聿铭(美建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建筑家贝聿铭的一篇通讯,课前让大家查找了相关资料。现在就让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贝聿铭。(学生自己发言)。

大家你一。

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课。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课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课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

【课前准备】。

1、课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1、说说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1、选出演员,排练课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3分)。

1、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1、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课件,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1、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课件,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1、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1、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课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课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

3、组内外评价(5分)。

以组内评价、组外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种形式从小组活动参与程度,小组成果的达成方面进行评价。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历史小博士。

4、迁移运用(10分)。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b.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

d.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 《礼记•礼运》。

请回答:。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什么制度?

2、你认为尧舜禹属于"选贤与能"中的贤人吗,为什么?

5、升华认识(5分)。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几千年来,这些关于圣人的传说盛传不衰,吸引着我们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宽厚待人也好、严于律己也好,感染我们的是他们“先天下人为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为人,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吗?作为社会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5、结束语(2分)。

《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自古至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步。愿同学们在今后历史的学习中,做生活的智者,文明的使者。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下生字词。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轩然大波。

・・。

遴选萦系。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贝聿铭。

(1)。

华夏之祖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传说”列入学习内容,似只此一处,除了解传说和史实的联系外,还意图强化了祖先崇拜意识。——对祖国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的激励。强化学习中的人文因素。

3.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所选材料涉及的范围约为距今四五千年期间千余年之间的事,所涉及的人物有前后相承的关系。基本属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主义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正式诞生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崇敬和珍爱,在历史上必然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蕴涵着很多可靠的历史真实,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有关黄帝要突出其作为“人文初祖”(人类文明最初的创造者)和华夏始祖的形象。而尧、舜、禹则突出对起优良品质的了解以及禅让的实质。

禹建夏朝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的国家之一,因此而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引入新课建议先展示##的《祭黄帝文》内容并结合展示孙中山对黄帝评价的话,提问:他们歌颂的是谁?——黄帝。不仅是他们两人如此崇敬黄帝,每年清明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海内外华人到黄帝陵墓去祭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华夏之祖(利用教参资料解释“华夏”)。然后转入课文第一目。

“炎黄战蚩尤”,内容学习尽可能生动一些(可发动学生来讲),教师对个别名词可做一些解释。最后落脚到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基。——炎黄子孙。

“黄帝——人文初祖”(重点)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黄帝事迹(传说),可借助教材本身的资料。利用13页上的“动脑筋”认识:如此众多的发明创造往往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应是那个时代人们聪明才智的反映,但由于对黄帝的崇敬,故将它们都归于黄帝及其妻子和部属。同时可结合13页第一段小字内容,帮学生辨析:“史实”和“传说”的区别及联系。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的文字记录的事迹为史实,否则则称为传说,在未被考古资料证实前,一些史实曾被视为传说,同样,如有新的考古发现一些传说可能又成为史实。——科学是严谨的。就是一些现在还被确定的“传说”已被资料证实了部分——传说中也蕴涵着可靠的史实资料。

尧舜禹的“禅让”:了解尧舜禹各自的优良品质(结合“动脑筋”内容),感受做人的道理。了解“禅让”的本质(见教参)。

结合禹建夏朝(识记时间)内容以示意图的形式阐述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因此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进一步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感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