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模板15篇)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模板15篇)



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制度和流程。

苏教版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习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文章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         )。。。。。。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二、字词识记 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指导书写 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 扶老携幼 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 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文章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三、初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请个别学生读课文2、3段。其余学生听读、纠错。

课文会读了吗?你们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文包诗,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文包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古诗的意思蕴含在课文中。

4、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读,师生共评,师指导朗读。

5、感知文意: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出示提示词语,生思考概括文意。

四、写字指导;生拿出习字册描红,并写生字,师反馈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古诗,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独”“异乡”“佳节”“倍思亲”“少一人”等词语的品析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第二句。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想要了解古诗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寻找吧!

二、精读品析。

(15岁、2年)他去了哪里?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板书【孤独、思念】。

出示:当孤身一人在外求学的王维受人欺负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王维难以入眠的时候,他会想——————;当王维生病的时候,他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王维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多想______________;当王维…….

【相机理解独,异乡的意思】。

你也有过这种孤独的感受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段。指导抓住15岁那年、两年了。这两个词语读好第一段。

a.王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热闹、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相机解释扶老携幼兴高采烈】b.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了丰富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说出来!(登高游玩、喝酒写诗、聊天嬉戏。。。。。)如此热闹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愉快的读一读把!(指导朗读,欢快的节奏)。

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

c.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都是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他却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第二自然段。

再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倍思亲指导朗读)再读古诗。男生读第一、二段,女生读一、二句诗。

3、品读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王维想了些什么?【生答王维在想什么?】王维想到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喝酒聊天、写诗吟诵。。。。。)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想会: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借机理解诗题山东,忆的意思】真是“天各一方”。

b、配乐范读第三段(怎样读好第三段呢?哪些词语要读好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思念)。

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读这两句诗。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诗句。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配乐诵读古诗。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配乐)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念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板书设计:

(忆)。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

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天各一方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思念家乡、亲人。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配动画朗读课文。

师:多美的小诗啊!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小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瀑布》,(屏幕出现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板书:瀑布。

师:“瀑”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能教教老师和同学们这个字怎么写?是什么结构?要不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演示课件注意的地方变红。)。

师:你们也试一试写一个“瀑”字,好吗?你们刚才提醒老师注意的地方,自己也要注意别写错了。(学生书写“瀑”)。

2.小组学习,认识生字。

师:这么美的小诗,想不想自己把课文读一读。老师给你们提一个小建议,请看屏幕。

学习小建议。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学习,互相帮助,学会生字。

小组学习生字。

师:小朋友们小组学习得真好,生字都学会了,那看看这些词是不是都认识了,自己读读,一会儿我们做抢读的游戏。(抢读词语)。

3.朗读课文,巩固识字。

师:小朋友们抢读得真快,生字同学们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更棒了,请你们自己再读读课文吧。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愿意读的小朋友就站起来读吧!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在自主合作中增加识字量。]。

三、质疑解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课文读得真流利!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句子,如果有,就把它画下来,一会咱们一起讨论。

[点评:学生通过默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哪句话没有读懂,咱们一起讨论讨论吧,谁愿意先说说?(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定先学哪个小节)。

第一节:理解后两句:“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什么是“叠叠的浪”?(看画面理解)。

师:小朋友们,作者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什么,又像什么?读这句话,你们闭上眼睛,听听,你认为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发挥想象)。

[点评: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节:理解后两句:“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师:“为什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板书:一道白银。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的理解跟大家说说?(学生谈理解)。

师:你们理解得真好,看(出示图),绿色的山,白色的水,青山衬着白色的瀑布,使瀑布更雄伟、更壮观了!

师:“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读读这句话,谁愿意读读这一句?齐读这一句。

[点评:这里出示一幅图,让学生通过视觉去理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师:我们在山路上走着走着,山路忽然一转,我们就看见了这么美的瀑布,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先自己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谁能读得更好?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让我们一起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还有哪些句子没有读懂?咱们接着讨论。

第三节:理解后两句:“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板书:珍珠的屏。

师:“屏”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珍珠的屏”?(生交流)。

师:瀑布从高高的悬崖倾泻而下,水花四射,那一粒粒水珠晶莹、透明,多像珍珠啊!

师:小朋友们,此时我们就站在瀑布脚下,快起来,仰望瀑布,做一个“仰望的动作。

快看呀(按课件)齐读“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师:瀑布多么壮观啊!让我们一起赞美瀑布,读。师:让我们充满激情的赞美瀑布吧,再读。

师:“一阵风吹来,把它吹得-------”,小朋友们,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壮美景观,让我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大自然吧!齐读这小节。

师:课文都理解了吗?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读读,你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

师: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小伙伴听听,互相学习学习。

师;谁喜欢读第一小节?(指名读),谁喜欢读第二小节?(部分同学读)谁喜欢读第三小节?(全体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你们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我读每小节的第一行,大家读每小节的后三行。

师:这就是叶圣陶笔下的瀑布,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诗人李白描写瀑布的那首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描写的瀑布是那么气势雄伟,而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瀑布是那么秀美,可见瀑布是千姿百态的。在我们祖国,在世界各地,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瀑布,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看录像欣赏瀑布)。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组织交流,讨论解疑: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主要内容: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扶老携幼”、“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在17岁那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投影出示古诗)。

谁来读读这首诗?还有谁也想读一读?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好不好?

3、都说诗缘情而发,大诗人王维为什么会在万家团聚的重阳佳节,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再看看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说。(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诗句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

(2)谁来读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4)师小结:王维15岁那年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了,多么不容易啊!(投影相继点出“离开”、“来到”)(板书:离开家乡)(投影点出“两年”)两年,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怎能不孤独怎能不寂寞呢?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投影在第一自然段右旁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来读读这句诗!

(5)这句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我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刻!

(7)刚才我们把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一行古诗对照起来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朗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大家理解得很到位,朗读得也很动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和下面的三行古诗对照起来学习,去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感情,怎么样?好,开始!

2、学生自学下面诗文。

3、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

(1)第2自然段。

a、(投影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课文中指的是——指名说。(在诗句左旁出示第2自然段,并点出“重阳节”一词)。

b、说到重阳节,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注意听题,1、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几月几日?(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有没有答案?真聪明!)2、古时候的重阳节有什么习俗?(登高游玩、饮菊花酒、头插茱萸。)那么在我国像重阳节这样喜庆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这些都是美好的节日,我们称之为“佳节”。

c、大家再看,这儿的“倍”怎么理解?谁来说说?课文中有答案吗?(点出投影“更加”一词),那么,请你来读读这一句。

d、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更加思念)他为什么会在这一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指名说。

e、(投影出示“一年一度……登高游玩”)你们瞧,重阳节这一天多热闹啊!(投影点出“热闹”,出示相关画面)你能把这种热闹的感觉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指名读,齐读。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载歌载舞、扶老携幼、登高游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鞭炮声、叫卖声、欢笑声)指名说,相机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词。

f、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王维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倍思亲”呢!(用红粉笔在下面加点)。

(2)第3自然段。

a、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此时,王维正站在窗前,(找一学生上台)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情凝望:

b、(投影出示第3自然段)生配乐范读。

c、王维想到了以前——以前怎么样?(指名说)王维想到了如今——如今又怎么样?(指名说)。

d、如今王维在华山的西边,而家乡却在华山的东边,(板画:华山)是多么的遥远啊!这就是——“天各一方”(投影点出“天各一方”)。

e、(投影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句)这句话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王维,实际上是写什么?(指名说)实际上是在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实际上诗人还是想表达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投影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多么浓浓的一份思乡情啊!

g、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去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齐读第3自然段)。

h、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板书: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语。

三、情感升华,吟诵古诗。

1、王维思绪万千,将这份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投影出示古诗)(师配乐范读。)。

3、(师生接读)师读上半句,生读下半句。倒过来读。

4、读得真好!能不看书把它吟诵出来吗?

6、古诗学完了,大家都懂了吗?都懂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课题你懂了吗?那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山东”指的是我们现在的山东省吗?(指名说。)这儿的“山东“不是指哪个具体省份,而是指华山以东的地方。(板书:山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片区域。(指板画)忆山东兄弟,在这里是指想念家乡的兄弟。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难怪课文要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的诗呢?

3、学生交流。指名说。

4、(投影出示思乡名句),学生练读。引读:唐代的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的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唐代的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代的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句都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它。齐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教学设计完整,首尾呼应。】。

五、布置作业,结束全课。

(投影出示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意思。

2、王维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课后请收集阅读他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作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运用。】。

板书设计:

离开家乡。

思绪万千。

设计理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项创举,诗文结合,浑然一体。根据年段目标及文本特点,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阶梯,以“情”为主线,借助图画,诗文对照,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理解、品味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古诗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此课参加区公开教学观摩研讨)。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板书)。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人”,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出示。

图片: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天各一方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思念家乡、亲人。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常用知识点

重点句子: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要内容: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登高远眺欢聚(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

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案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游子吟》一诗吗?(齐背)在《母亲的恩情》一文中就包含有这首诗。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与《游子吟》一样,也包在一篇课文中,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1、板书课题,随机教学“佳”、“倍”二字。

2、同学们还记得学习文包诗的方法吗?(指名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自由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b、写字指导。

师范写“采”、“念”、“幼”“忆”,生书空。

生描红本课生字,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写的好的作业。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很准,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

4、指名读文。读后同学自评。

5、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

6、生交流,谈读后的理解。(课件展示茱萸,并作以介绍)。

三、理解感悟。

1、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再次引读课题。

(悲伤,难过,忧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课题是一句,它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回忆、想念。

2、朗读古诗。

3、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指导朗读。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齐读。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相机指导。齐读。

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欢度节日)。

出示“一年一度”的“度”的意思选择。

理解“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

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所以对于本文,我抓住“思亲”一词,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所道出的真情。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好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今山西人,九岁就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3、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

4、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6、齐读古诗。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1、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

2、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ppt课件。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

(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试试。

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15岁那年,预备齐。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1)是呀,有谁知道,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你来读。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真是_______。

总结: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有人看到了_____,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

老师给你们配上段音乐,你们一起来试试。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

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王维的那些兄弟们有没有话想对王维说呢?他们又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给你三分钟,把他们相对王维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小练笔,教师巡回辅导。)

(3)王维兄弟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呢?你来说。(课件播放音乐。)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这是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思乡诗,读:

出示: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

(2)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读: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3)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

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4)同学们请再看,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思乡诗,读:

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出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