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不仅是教学的指南,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规划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内容:
四下第60页例1、做一做,第65页第一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指名展示单元整理结构图,你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2.出示课题,特性是指什么?(1)说明什么?
3.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边、角,高。
二、新课:
2.指名展示,介绍你是怎么画的?要特别注意什么?说明什么叫三角形?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怎样理解“围成”?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好吗?为什么?老师也来画一个三角形,你们看看画得对不对,说明用字母表示。
3.三角形的高:猜猜三角形的高在哪里?看书,齐读。指名说、指一指,。
4.试着画高,小组交流。指名展示交流,明确画高的方法,会描述底和高。
5.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呢?小组交流,讨论,证明你的猜想。
指名展示交流,说明三角形有3条高,
对三角形的3条高,你还有什么发现?(体验顶点与对边的相互依存性,3条高交于一点,长度不一定相等)。
三、练习。
1.书第60页做一做。(给出一个顶点和底边,你能画高吗?指名板演)。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ab边上的高3厘米,顶点c可能在哪里?
3.修理工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如下图),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第()块去。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1.让学生对单元知识有整体了解,明确要学什么。
在课前安排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浏览,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简单的单元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在学习完一课后可以在单元知识结构图中补充具体的内容。让单元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2.通过学生自主操作,交流讨论完成概念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概念时,通过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画三角形中要特别注意什么,并让学生体会“围成”描述的精准性,突破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认识三角形的高,也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尝试,交流讨论等方式,形成方法。采用字母标出垂足方便高的描述,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高和对应底边的关系,明确高和底的相互依赖性。
3.设计开放性练习题。
第一题是加深对高的意义的理解,渗透高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同。
第二题是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应用。
文档为doc格式。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合作、交流、验证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会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获得经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的内容。
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学生都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已经学过了角的分类,认识了各种角的特征,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课件、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
课前互动:用手比角。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猜谜,复习旧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导入、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引“生”入胜。通过竞猜,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和边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一)、按角分。
1、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
d、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小结,师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6、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
7、小结。
(二)、按边分。
1、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6、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7、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力求把学生带人一个活动场,一个思维场,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逐渐地内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2、完成课本第87页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使得对三角形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再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课外,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从而正确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比较能根据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能正确说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1、例题的三角形图及表格的作业纸。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出示p26面上面的六个三角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如果给他们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数学博士:研究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角是什么样的角?各有几个这样的角?)。
四人一小组研究每个三角形的角,并填入表格。
问:你在研究角是什么角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各是什么角的?
(目测、量角器、三角尺的直角)。
按照怎样的步骤判断起来比较方便快捷?(先目测、再利用三角尺的直角)。
问: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中每个三角形的角各是什么角?你有什么发现?
有直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直角,它还有什么角?
有钝角的三角形是哪几个?除了钝角,它还有什么角?
还有两个三角形的角都是什么角?
问:现在你觉得这几个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问:大家的意见都一样吗?
数学家们对这几个三角形的分类和同学们分的完全一致,它们给这三类三角形根据它们角的不同还分别取了名字。
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问:我们刚才是按什么标准给这几个三角形分类的?(按角)。
4、验证按角分类的科学性。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自研究,集体汇报。
问: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你是怎样判断的?
小结:。
看来咱们班每个同学研究的三角形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分类。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类,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边叙述边画集合图:。
问:如果任意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你准备怎么判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连一连”,完成书第27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样判断的?
2、“折一折”,完成书第27页第4题。
问:你是怎样折的?
请两个学生演示。
3、“剪一剪”,完成书第27页第5题。
问:你准备怎样剪?
学生动手剪。
你是怎样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的?
4、:“画一画”,完成书第27页第6题。
问:你是怎样画的?
第二个图形有几种画法?
追问:发现没有,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5、“想一想”,完成书第27页第7题。
问: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6、“猜一猜”
出一组部分被遮盖的三角形。
问:你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感觉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分成几类?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用怎样的方法判断比较方便快捷?
板书设计:。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数学博士提示:。
研究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角是什么样的角?各有几个这样的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分类”。
“三角形分类”是小学几何知识,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分类知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不陌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和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学文本,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知识,知道锐角、直角、钝角的意义,对锐角、直角、钝角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且有初步的表形概念。在学习方式方面,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三角形分类》这一课有很大帮助。
1、通过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分辨各类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操作、想象、思考、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一)激趣导疑(想、说、做三要素组合)。
1、引导学生用手势比划直角、锐角、钝角并回忆其意义。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3、同桌交流:你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了几类?怎么分?
4、提供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
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三角形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角形的高》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阅读。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 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样看来,从c点到它的对边ab能作一条高,从b点到它的对边ac也能做一条高。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2.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3.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教学例2。
做一做: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边框,分别拉一拉边框,你有。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
(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1。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3)交流。
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流程。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神秘的金字塔,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用手比划一下。
雄伟壮观的斜拉桥,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你发现三角形了吗?在哪里?
精美的赛车上有吗?
师:从古至今,三角形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2、认识意义和特征。
(1)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你是怎样画三角形的?
(2)根据大家画三角形的过程,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重点引导学生用课件演示理解关键词“围成”.闭上眼睛想象围成的三角形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挑战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学生概括出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为总结抽象出三角形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不同的说法互相碰撞,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用反例纠正错误的说法。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真正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情景引入:利用山羊和长颈鹿的三角形的新家引出“高”的学习。
2.自学高的定义,尝试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一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二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师:课件演示。
汇报交流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高的画法和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的`问题。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我没有呈现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从而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我在让学生观察常见的一副三角板,说说每个角的度数,然后再找出比较特殊的三角行,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的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学生做得很好,接着我有让学生在探究本上试着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进一理解特征。对于等边三角形的教学,基本上也就如此,但是,学生似乎不太理解折纸的方法,因此,我就作了示范,学生才勉强制作出了等边三角形。由于在这个部分,我留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多,后来连书本上的“想想做做”都来不及解决,因此,我决定明天再增加一节练习课,做一个专项训练,看看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
今天教学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其实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还是很容易掌握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以,在练习的时候,我采取了一题多变的'形式。在“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根18厘米长的线,可以围成边长几厘米的等边三角形?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轻易就解决了,然后我又把题目改成:用一根18厘米长的线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腰是7厘米,底是多少厘米?用一根18厘米长的线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底是4厘米,腰是多少厘米?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练习,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做《补充习题》的时候正确率高了不少。所以,书上的练习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1、授课班级为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后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定理: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对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家形是等边三角形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
3、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讲评。讲解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一种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拼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尺,提问: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演示规范的证明步骤,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的结论还需要给予理论证明。
4、让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按要求动手折叠。
5、讲解例题,应用定理。
6、布置学生做练习。
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四、作业:同步练习。
1、积极地自主探索、思考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可能会从边和角两个角度给出答案。
2、积极思考,通过老师的点拨,分类讨论当这个角分别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
3、认真听讲,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方法,理解定理。
1、积极动手操作,并很快得到结果:可以拼出等边三角形。
2、在拼摆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得出结论。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证明的思路。
3、认真听讲,体会从探索和尝试中得到结论的过程和证明方法的步骤,掌握定理。
4、很有兴趣地折叠纸片,体会定理的应用。
5、听讲,体会定理的应用。
6、认真做练习。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5)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等于其高)。
(6)等边三角形拥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因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本节课的活动是从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入手。因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此,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了轴对称之后。我利用旧知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记忆。然后通过让学生预习,折纸、剪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交流展示和解疑点评上,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体现出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渗透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1、本课主要放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因此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知识的拓展方面较薄弱,显得深度不够。还需要在习题的设计上来补充体现。
2、课堂气氛虽热烈,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新名词很感兴趣,但还是难免一些同学只是凑热闹,并非真正学得真知的缺陷。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几何语言的的魅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意;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在三角形内画高等数学活动经验。
4.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的高。
教师准备:课件一套,三角尺一个。学生准备:三角板,铅笔,白纸。
一、看图导入、揭示概念。
1.初步感知。
猜今天学什么?提示:一种平面图形!你猜可能是什么?是呀,这么多的平面图形我们到底要研究哪一个呢?仔细观察下面两副图,也许能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
2.画图理解概念。
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能把你记忆中的三角形画出来吗?
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画好以后跟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开始吧!
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还有不同的画法吗?(根据学生汇报的画图方法,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相机板书“三条线段”等)。
3.尝试概括定义。
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通过课件画图对比分析学生的概括结果,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理解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出示定义:完善板书。
二、认识各部分名称。
练习:找个同学上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用字母表示。
老师说“那个顶点”让学生上黑板指,学生指哪个都摇头。
师:为什么现在他指不对了呢?(因为有三个顶点,不知道说的是哪个。)。
师: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顶点就读作“顶点a”读,(指b,c)这个是?这样一来这条边就叫ab边。(指另外两条)。这个角就是——角a。
师:整个三角形就可以叫做——三角形abc。真会类推!快动手把你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来。
练习并过渡:(课件出示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现在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了吗?
师:这是个三角形家族,如果用abc表示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的话,这个绿色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d。这个红色的就是——三角形abe。
岚皋县城关小学。
王晓君。
3.认识高。
观察这些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
生1: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不变,上面的顶点分别就变的名称。
师:看样子三角形也是有高的,而且这个高还影响着三角形的大小。
师:如果三角形有高的.话,那这个高应该在哪儿呢?(停顿一下出示课件)。
看看哪幅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高?你凭什么说第二幅图是,其它不是?
岚皋县城关小学。
王晓君。
在今天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高?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人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汇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
请打开课本60页,读高的定义。
4.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课件演示画高,强调这点的对边在哪。
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课件演示(颜色区分)。
5.指导画高。
指名一人上黑板画指定底边的高(斜边)。
同学们,现在会画高了吗?
三、课后练习。
1.基础练习:60页“做一做”。画出指定底边的高。(准备打开展台)。
展示汇报:在学生的作业展示中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2.拓展练习:初步了解钝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岚皋县城关小学。
王晓君。
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
课件演示过a点做bc边的垂线ae。观察你觉得ae是哪些三角形哪条边上的高?了解钝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3.用直尺画高。
四、进行一次想像。
课前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想知道是什么吗?大家说是直接出示图片还是给一些线索大家来猜一猜?课件出示:高30厘米,底40厘米。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先把你的想法与同桌比划比划。
一组数据给大家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想像空间,也进一步说明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其实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高30厘米,底40厘米的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已经有了自己基本的想像和判断。今天下课后,王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课堂上一样,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重新认识我们周边的世界,认识我们的生活,去发现更多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和奥秘!
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五第1题。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三角板、作业纸。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领巾、标志牌等……。
3.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请学生上台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
(3)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师:全班这么多同学我们是用什么来区分,不会认错的?(名字)你们画这么多的三角形怎样很快说出每个三角形呢(收集学生画的三角形?(起名字)在数学中,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请你给你的三角形起个名字。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b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c教师演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
(3)学生归纳总结定义。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学生板演三角形的高,教师辅助指导,总结归纳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3)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作高的方法,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明确:这条高是谁的高?从哪里向哪里作高,三角形的一个底上可以画几条高。
(5)、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三个图形任选一个,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五、总结评价。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个顶点。
三个角。
三条边。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轮复习中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几何复习课,结合本节课谈几点感悟:
1、起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2、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初三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有新意,又能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复习课。
3、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我决定大胆尝试,不按以往传统复习法一章一章的复习,而是以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来涵盖我要复习的知识点。
4、这堂课涉及的几何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能较好的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我注意到避开以下问题:
(1)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重习题的机械的练,轻认知策略的教学;。
(3)复习方法呆板,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
(4)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过多,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习太少。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而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本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首先,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从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律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长度的三根小棒分别来围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教师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只需要把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三角形的边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4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少遗憾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精巧,没有波澜,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是不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过分拘泥于教材。
2、学习小组内的合作较好,但是组间竞争意识不强,小组加分过于机械,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竞争的积极性。
改进:在适当的课中多多运用小组学习,不要机械的运用小组,为了应用而应用。在有的课堂上如果运用小组确实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就用,如果效果不明显时就可以不用,对于小组要灵活运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50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