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所需知识。如果你正需要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那么这里有一些建议和参考范文可以提供给你。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拉萨路纳乃巴山达尤龙真。
使臣求婚绢花青稞沼泽地。
豌豆首领松赞干布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过沼泽遇到恶乌鸦遇见神鸟背走乃巴山)。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二、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的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探讨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围绕着“我眼中的文成公主”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由于《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又传奇色彩的故事具有的夸张地写作手法是本节课的授课重点。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积极的。但个别学生纠缠于现实和书本的情景中,没有真正投入到文本中发出了“为什么不飞鸽传书以确定松赞干布又没有死?”这样脱离古代情境的问题说明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还应首先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带领学生走进唐代。这样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课程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要求: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2、交流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导: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课后反思:
1、会自己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
课件。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1、检查生字。
拉萨大昭寺松赞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遥远陌生依恋书籍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1)文成公主为什么愿意嫁到遥远而又陌生的西藏?因为当时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想和唐朝加强友好往来”于是“到长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亲”,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所以。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3)西藏人民是怎样欢迎文成公主的?先写(),接着写()再写(),最后写()写作顺序——由远到近。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各位老师:
蠹液茫。
犝獯瓮盘迦,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
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查自学:
1、检查生字。
拉萨大昭寺松赞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遥远陌生依恋书籍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三、说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四、按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五、交流、评议,随即朗读有关课文。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六、学生默读课文,列出复述提纲。
七、交流提纲、评议。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八、学生复述。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唐朝皇帝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展现了文成公主智慧、勤劳的形象,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的内容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唐朝、西藏、大臣、求婚”等词语。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教学的难点则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激趣导入,在图片中感知故事。
二、整体朗读,在阅读中了解内容、
三、细读文本,在交流中了解形象。
四、积累运用,初步学会复述课文。
下面我详细介绍课堂教学的过程:
开课之后,我在课件中出示文成公主进藏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图片描绘的是怎样的场面?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入课文,出示课题:这幅图片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间故事,叫做《文成公主进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认识文成公主。在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主题以及宏大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课文的兴趣。这样就顺利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用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2、读后想一想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随机进行小结,梳理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求婚、考验、出嫁、结婚四个部分。
第三个环节:随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个部分:课文中还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环节——考验求婚者,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部分,看看唐朝皇帝是怎么考验使者的。随后我引导学生交流:首先请吐蕃的使丞为小马找到母马,然后是请使丞在500个同样穿戴的姑娘中找到文成公主,这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复述考验使者这部分内容,为下面初步学会复述课文,解决教学难点做了铺垫和方法指导。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三板快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引导:考验没有难倒使者,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确是艰辛的,文成公主在去西藏的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读一读这一个部分。随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细读第5—12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在学生自学之后展开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以下重点词句,并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些词句:
1、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文成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成一座桥。
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成公主的勤劳和智慧,并进行朗读练习。
2、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了过去。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研读这个句子,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以及用夸张手法表现出的文成公主的功绩。
3、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手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
“同学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体会文成公主的动作和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体会文成公主对于松赞干布的情意,虽然还没有见面,但却早已怀有深情厚意,多么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呀。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同学们,把我们的体会融进句子,用朗读来表达文成公主的这份真情厚意。
4、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
在以上四个重点句子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与文成公主勤劳、智慧的形象和对西藏人民的不朽功绩。随后进行小结:同学们,一位怎样的公主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里?学生展开交流,我随机引导并进行小结:多么勤劳、智慧和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更重要的是她为西藏人民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首先交流“考验使者”这个部分的复述方法,就是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述,然后总结归纳“文成公主进藏”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后请学生练习并简要复述课文。因为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已经对复述方法有了指导,并进行了练习,所以学生应该能较好的完成复述,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生1:空气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
生2:干季雨季分明,……。
生3: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4:西藏距长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师:还有那些方面和我们这里不同?
生1:饮食习惯上不同…………。
生2:生活习惯上不同……。
生3:风俗习惯上并差异很大…………。
生1:为了民族团结,……。
生2:要顾大局,就要离开亲人和家乡……。
生练读。
生的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你从她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谁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你能否给她提个建议?(友情提示)。
师:好,你们是真正的从内心读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否概括一下“动人”在哪?
生1:远嫁他乡。
生2:乐意远嫁他乡。(自愿的,为了民族的团结牺牲自己,动人在“乐意”)。
师板书(乐意远嫁他乡)。
师:还“动人”在哪里?
生1: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师:动人在哪呢?
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带的是金银财宝,她却带着……。
生2:文成公主带着这些东西,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师补充,生交流。练读,读出感人。指名读,师生评价。
师:一路上,千辛万苦,为了西藏的发展,你们知道文成公主具体带了哪能些东西吗?你们知道走了多久吗?(二年)。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拉萨路纳乃巴山达尤龙真。
使臣求婚绢花青稞沼泽地。
豌豆首领松赞干布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过沼泽遇到恶乌鸦遇见神鸟背走乃巴山)。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神——人——神。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这次团体赛,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1.认识7个生字。读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资料,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资料,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出示布达拉宫图,明白这是哪一个旅游景点吗?
2.同学们,明白布达拉宫位于哪儿吗?
3.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是世界屋脊。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1300对年前,有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使藏汉两族人民能够永远团结,背井离乡,不畏艰难,长途跋涉两年多,来到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这座布达拉宫就是为她修建的。老百姓十分尊敬这位女子,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文成公主进藏。
4.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语句。
2.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做好记号。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
1、词语集锦,学生认读。
大臣使臣松赞干布求婚。
吐蕃路纳乃巴山西藏。
绢花青稞豌豆沼泽地。
2、理清课文的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2)文成公主进藏路途中遇到了哪些事?遇到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四人小组完成表格。
遇到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
(3)进藏过程中的故事全概括出来了。那么进藏前还讲了那些小故事呢?
(唐朝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四、交流感受,复述故事。
1.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等)。
2.你觉得这些故事哪部分最神奇,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来复述故事,看谁讲得最清除、流畅。
3.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结合学生的自读批注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是漂亮又聪明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
(2)是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第四自然的能够体会到)。
(3)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谁也难不倒她。(第五到第十三自然的能够体会到)。
(4)十分重感情。(第十和十一自然段能够体会到)。
(5)为西藏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够体会。)。
4.课下搜集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有关传说故事,互相交流。
1、会自己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一、谈话揭题。
二、查自学:
1、检查生字。
拉萨大昭寺松赞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遥远陌生依恋书籍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三、说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四、按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五、交流、评议,随即朗读有关课文。
(1)文成公主为什么愿意嫁到遥远而又陌生的西藏?因为当时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想和唐朝加强友好往来”于是“到长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亲”,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所以。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3)西藏人民是怎样欢迎文成公主的?先写(),接着写()再写(),最后写()写作顺序——由远到近。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六、学生默读课文,列出复述提纲。
七、交流提纲、评议。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八、学生复述。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课程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于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一系列的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名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学情分析:
学生从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如果能自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简要的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4、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5、宣传《民族团结条例》,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布达拉宫图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出文成公主,并自然地走进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要求:欣赏图片,了解并介绍西藏风情。
二、初读故事,把握内容,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设计意图: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培养自学能力。边读边做必要的批注,锻炼有目的阅读、自读自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学习习惯。
要求:小组合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自己认为最神奇的小故事,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读课文,扩充内容。
四、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宣传《民族团结条例》。
3.“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如果能下载下来的话可以放放),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民间故事的神奇和美妙。
要求:用心欣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
神——人——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自己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查自学:
1、检查生字。
拉萨大昭寺松赞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遥远陌生依恋书籍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三、说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四、按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五、交流、评议,随即朗读有关课文。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六、学生默读课文,列出复述提纲。
七、交流提纲、评议。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进藏。
4、藏族人民永远怀念文成公主。
八、学生复述。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求婚绢花豌豆沼泽地吉祥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于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一系列的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名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学生从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如果能自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简要的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认识7个生字。读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4、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5、宣传《民族团结条例》,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一、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布达拉宫图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出文成公主,并自然地走进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要求:欣赏图片,了解并介绍西藏风情。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设计意图: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培养自学能力。边读边做必要的批注,锻炼有目的阅读、自读自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学习习惯。
要求:小组合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自己认为最神奇的小故事,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读课文,扩充内容。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宣传《民族团结条例》。
3.“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如果能下载下来的话可以放放),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民间故事的神奇和美妙。
要求:用心欣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要求: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2、交流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导: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文课程。本课教学努力体现这一教学理想。以读为本,以“动人”为主,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在探究阅读中实现情感升华,在探究阅读中发展学生个性,并教会学生学法:自渎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引导学生课内外紧密结合,感受文成公主的“动人”。通过初读、研读、交流,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共鸣。让生领悟到所有的动人都是因为文成公主,因为她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而自我牺牲精神,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实现认知的构建。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的美妙与神奇.
学习难点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联系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具、学具准备。
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1.出图导入你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吗?看图了解了解故事背景初步了解。
拓展延伸公主进藏给国家带来了什么?让大家畅所欲言动手写一片段习作训练。
小结文成公主进藏,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安宁,特别是带来了生产技术.
板书设计求婚辨认马母子。
接见使臣考智慧{识别公主。
进藏途中遇到所有的事。
给西藏带去生产技艺。
作业设计1.填空。
教后反思。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48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