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热门1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热门14篇)



教学延伸是指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延伸和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这些三年级教案范文,你可以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教学套路和教学思路。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位置与变换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单元教学建议:

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

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亲身体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充分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向,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到哪儿玩过?[学生自由交流]。

师: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走进新农村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师: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谁知到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师小结:风景区所在的方向在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师: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

板书: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己写出八个方向,小组交流。]。

活动三:

师:我发现同学们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

活动四:

师: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校园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游戏轻松一下好吗?(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

游戏一:

游戏二:

活动五:

师:你能向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在什么位置?你周围的一些地点在什么方向吗?

师: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

第一题:

是根据已确定的向北的方向,在方向板上填出其它七个方向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第二题:

是一道利用山东省政区图设计的辨认城市方位的练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山东省的哪个方位?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再让学生讨论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题:

是一个通过辨认方向找朋友的数学小游戏。练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充分感受八个方向,教师也可多设想几个游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题:

呈现的是一个公园的平面示意图,是用方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然后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当导游,向同学介绍游览路线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公园的知识。

第五题:

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定方位的题目。课前可先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建筑物进行观察,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要用准确的方位术语来描述方向,以建立学生的方位意识。

第七题:

是根据路线图辨认方向,确定行程路线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行车线路图,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路线图,让学生任选两个站点,互相说一说行车路线和方向,以培养学生认识路线的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演的可真形象啊!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移动都是平移现象。

活动三:

师:我们接着再来看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是怎样运动的,好吗?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演的可真不错啊!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再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的移动都是旋转现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第一题:

是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本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拟运动,说一说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出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区别。

第二题:

是按要求平移图形,并给平移的图形涂色的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向上平移六格是怎么平移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中的题目,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题:

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题目。把三个图形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平移,平移后能组成一条鱼的图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按要求进行,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

4×5=4+()+()+()+()=()。

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2×3=8×4=5×2=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2.教学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其主要的方法是:

(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2)因为:2个一×3=6个一,所以:2个十×3=6个十。也就是20×3=60。

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

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2个一×3=6个一。

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板书:2个十×3=6个十。

教师: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口算》教案设计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究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口算乘法的不同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

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_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95里面有()个十()个一。

84里面有()个十()个一。

73里面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1.先回忆全学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复习重点。

第107页通过大卡通和学生的讲话以及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先后学习了哪几个单元的知识?各单元主要学习些什么?重要的知识都理解吗?有没有忘记?重要的方法都掌握了吗?曾经发生过的错误都改正了吗?通过回顾,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学得比较好、哪些内容还存在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重点。在学生回顾全学期的学习时,可以翻翻教材,逐个单元想一想,然后把回顾的主要情况在第107页的表格里填一填,或按表格的栏目说一说。让学生结合回顾学习情况,对老师提出一些建议,表达他们对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为了保证这一段学习活动的落实,教材在复习的第一课时安排的知识内容不多,只要完成第1~3题。

2.以一些容量大的、综合性强的题目带动对知识的整理。

教材中的第2题、第4题、第14题等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希望通过这些题的解答和计算带动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整理的目的。如第2题,在填表格时先读读表格里的两个数,再填入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就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然后把四种电器的价格从高到低有顺序地排一排,复习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最后进行估计。这些问题把认识万以内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知识都提取出来了,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时,能体会到理解数的意义是关键。无论是读数、写数还是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都离不开数的意义这个基础知识。又如第14题,先在图中涂颜色分别表示做裤子和做上衣用的布,然后让学生提出用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把认识分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内容都带出来了。学生在涂颜色时回忆分数的意义,还会结合分数的意义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进行加、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联系分数意义思考,从而体会到分数的意义是这个单元里最基础的知识。

3.复习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

4.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册教材里的重要内容,应该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第5题用2、4、5、6四个数字和+-两个运算符号先摆算式再计算,寓计算练习于游戏活动之中,把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学生能摆出许多算式,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练习也充分了。第6、7、8题都是解决数与代数领域里的实际问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第12题利用长方形及其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道变式和开放的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周长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第13题里三种月饼都吃到,合起来刚好吃了一个月饼,拿的方案很多,能让学生体会答案的开放性。教材还十分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第11题安排了选择不同的操作求图形周长的问题,第15题里有小制作和活动操作的内容。用好这些题不但整理复习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与除之乘火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例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略)。

2、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出示例3。

3、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

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在计算之前先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并估算商的大约值,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估算意识,而且为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再通过检验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自觉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判断和检验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的三年级设计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米)560+240=800(米)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分数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12+8-1316-4+2116-4+21。

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

导学释疑,合作探究:

1.出示例1:。

学生汇报:

(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例1内容。

(2)问题1: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的几分之几?书中的森林部分指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3)对于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你更喜欢哪一种?

(5)列式后比较良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在混合运算中该怎样计算?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的。

3.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基本题:

完成118页“做一做”

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1----4题。

2.拓展练习: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分数教案设计

1.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课前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再请同学们看两个例子。

1、出示2个实例(课件)。

(2)用米尺来测量木板的长度,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许多例子都可以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通过计算或是测量都是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为了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产生了新的数——也就是分数(出示)。开始,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经过很长时间后,才产生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分数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还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实分数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会太陌生,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分数的意义。

二、互动探究。

(一)复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用课件展示。(3个例子)。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4份。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

2.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想一想: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只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请举例。

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能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2.思考:

这里有一堆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吗?你是怎样想的?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一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讨论:

把6只熊猫平均分,有几种分法?每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1)汇报分的情况。

(2)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注意叙述完整。

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么分的?

还可以怎样分呢?

1.观察:刚才用来平均分的物体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呢?

以前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刚才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2.启发:

像这样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所看到的1个饼、1张纸、4个苹果、6只熊猫都可以看作单位“1”。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看作单位“1”呢?

3.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单位“1”,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叫做分数?

(1)汇报。

(2)出示分数的意义,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

“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1”很特殊,所以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你认为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

(四)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意义。

我们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下面来看看分数的组成。

出示:小红旗。

指名回答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说说想法。

4/9这个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各部份的名称。

结合图上的例子,说说各部份所表示的意义。

课件展示。

三、巩固发展。

1、看图:

(1)(做一做)谁能说说3/5的意义?这里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

(2)分母3分别表示什么?分子2分别表示什么?

2、练习:

(1)练习十八1、2、题(课件出示)。

(2)判断:

(1)4/7是把单位“1”分成7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3)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是6/5。

(3)把全班48个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8个同学。

3个同学是这个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3个同学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讨论:同样是3个同学,为什么分别用3/8和3/48来表示。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用分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