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沟通和团队合作,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推动工作进展。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分享的工作心得,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工作,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考。
法治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不是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谋求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改造旧的法律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国的正当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检视,使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得以彻底实施。
法治应以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既加剧了社会竞争,也使得社会内部越来越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便是诉讼案件的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与此同时,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必须同时面对和解决其他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合法行使。
同时,法治在文化层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它涉及人们观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质与功用,涉及人们对规则的看法,也涉及人们对司法(法律)与正义关系的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人并不否认法律、规则及其与正义的关系。相反,他们常常诉诸法律和运用规则,肯定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司法(法律)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如果妨碍结果的公正,就可能被违反甚至抛弃。同样,为了实现实质正义,人们经常漠视和牺牲必要的程序。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司法(法律)当然被视为手段,并且仅仅被视为手段。与现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稳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顺利前行。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中,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依法治国,要“治”的“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是创造了连续36年快速发展奇迹的大国;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大国。但正因为目标越来越近,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惊险的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都充满了机遇、希望、挑战和变数,所以中国更需要用法治来护航。依法治国,要有非凡的大气量、大定力。
依法治国的大气量,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个“百川”,从时间的跨度看,包括善于吸纳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法治,说到底,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如果说诸多科学的发明使人类学会驾驭自然,法律的发明则使人类学会驾驭自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了法治,人类就能驾驭自己,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断进步,向着光明前进。毕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法治与秩序是人类的遵循。
这个“百川”,从空间的跨度看,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对和解决的法治问题的总和。凡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解决好法治和人治关系的。而一些国家虽经百般努力总是不能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无不与法治不彰有关。所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当然要特别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各国法治的有益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提法本身就显示着面向世界、善于借鉴的气量和气魄。
依法治国的大定力,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在依法治国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不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推进作用,也可以起到致命破坏作用,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阳江市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中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认真做好群众的信访工作,有求必应、有诉必查,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充分结合实际,积极拓宽群众反映渠道,主动公开公布群众举报方式,两年来,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2532件(次),立案857件,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强化业务学习,打牢依法办事基础。纪检监察人员要认真领会习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论述的精神要求,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加强依法治国理论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打牢依法办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市纪委监察局在干部培训中,注重充分挖掘发挥系统内部先进经验及办案技巧,除组织委局干部参加省级各类培训、邀请外部人员讲课外,坚持举办灵活简便的“周五讲堂”,定期于周五下午,组织委局领导干部轮流讲课,互相交流业务知识与办案技巧,推广先进经验,取得很好的效果。
要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认真履职、依法行政、为民谋利。各级领导干部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要以法治思维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确保公平公正,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引导群众依靠法律解决问题。
要强化权责意识,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要明确职权法定,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各类贪污的程度不断刷新纪录,同时一批小官巨贪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如河北秦皇岛的马超群,虽身为一供水公司总经理,本应为市民和单位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却以此为“摇钱树”,大肆受贿索贿,贪污挪用公款,案发后其家中被搜出亿元现金、数十公斤黄金及68套房产手续。马超群之所以堕落成为“小官巨腐”的代表,大肆侵吞国家资产,鱼肉相亲百姓,一方面是其在权力中迷失了方向,将手中的一点权力作为发家致富的途径,另一方面是缺乏各方面的有效监督。作为公职人员,应时刻牢记手中权力取之于民,要用之于民,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的署名文章。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文中深刻阐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强调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是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统一领导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意义十分重大。关于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同时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有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继颁布了婚姻法、“五四宪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顺利前行。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11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的重大进展,以更加饱满热情、更加扎实行动,推动法治建设,履行好首都职责,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刻领会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砥砺前行。深刻领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深刻领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项事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深刻领会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刻领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刻领会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刻领会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更好彰显法治建设的成效。深刻领会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深刻领会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近段时间,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等一系列精神的学习,让我对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体现,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虽然通过“五五普法”、“六五普法”等多年来的普法工作,社会的普法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我们基层干部对相关法律的掌握还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运用法律。近年来,基层巨大的维稳压力更是折射出群众在维权方面的不知法、不懂法和对国家法律的藐视,依靠公然犯法等“办蛮”行为来吸引公众眼球,借以表达诉求,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对社会的普法水平进行本质性地提升。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在盐渠乡红岩村发生的一件真实的故事。一个叫“黑汉”的村民,因与他人打架入狱刑满释放回家务农,同院坝村民黄成军认为“黑汉”是劳改犯,内心非常蔑视他,经常性对他进行言语欺侮,强行占用“黑汉”清理打扫的多年不用的集体“红苕窖”,“黑汉”提出适当补点工钱也不予理睬。黄成军还到处扬言,“黑汉”就是劳改犯,没人会帮他出头。由于以前我们社会确实对劳改释放犯存在着蔑视心理,“黑汉”认为没人会帮助自己,长期受黄成军欺侮,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趁黄成军夫妻下地干活,用锄头将黄成军的独子打昏死。后经过抢救,刘家孩子命虽然保住了,但也成了半个植物人,“黑汉”也因此重新被判刑进监。
这件事无疑对两家人都是悲剧,但是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对我们却是有着重大的启示。首先是在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较低,认为刑满释放人员就是低人一等,一些人公然横行乡里,私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野蛮残忍;其次是群众遇到困难了,第一时间是希望有人帮他出头,姑且认为这里希望帮助自己出头的人是我们的基层干部,说明群众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是放在某个人的身上,“人治”观念根深蒂固;然后是当时缺乏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再次就是当时法律体系,只注重打击,缺乏对犯罪行为预防干预性措施。所以说,如果还不加以改变,社会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管理难度更大。
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创建富强、文明、和谐、法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命运战略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中国法治建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根本保证,而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更好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更好为民服务。
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是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依法治国委员会主要就是研究新时期如何解决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作为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全面加强依法治国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确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民所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落实依法治国全过程,防止“西方宪政”、“三权分立”西方法治思想的侵蚀,推动中国始终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前进。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实现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过程中成立依法治国委员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强大服务,是推动法治化进程强大动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举措,中央各部委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要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得以实现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底色。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为此直到2035年前我国逐步全范围全领域全深入,在全国上下形成“人人爱公平,公平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再到人民群众皆能参与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航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能增强党的领导,同时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偏不倚。当下一些贪腐案例牵扯出来的官员存在以权谋私、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及不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等现象,因此显现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首要性。党员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对象中的一小部分,但很大程度影响该项事业的成色,所以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党的奋斗目标。当下国家逐渐壮大,物质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也就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去追求,更加在意公平正义,对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有更高要求。总之,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的重大进展,以更加饱满热情、更加扎实行动,推动法治建设,履行好首都职责,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刻领会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砥砺前行。深刻领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深刻领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项事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深刻领会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刻领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刻领会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刻领会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更好彰显法治建设的成效。深刻领会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深刻领会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会议要求,加强党委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抓好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树牢依法行政观念,规范行政决策,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完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诉源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各方面法治力量在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四个方面发表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切中肯綮。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站在历史新起点的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走在前、做表率,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走在前、做表率务必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尊法的重要性,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才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要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发无授权不可为,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成为真正“懂规矩”的人。
走在前、做表率务必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党员干部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首要的是学习宪法,还要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要心存敬畏,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明白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时刻高悬法律明镜,手中始终紧握法律戒尺。
走在前、做表率务必遵纪守法、捍卫法治。法治素养是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法治素养,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对事、解实事。
走在前、做表率务必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厉行法治既是国家法治建设的航向,也是党员干部厉行法治的宣言。党员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只有当党员干部学好、用好法律,并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感染,主动的学习法律、尊崇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法治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楷模。依法治国的宏图蓝图已全面开启,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更是责无旁贷,务必始终坚持厉行法治,积极参与依法治国实践,努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在最新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只有配齐这“四治”良方,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放一剂“治法”,法不合时治难行。“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法律,是国家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发展到较高层次的特殊产物。若是没有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就无法顺利执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立法,保持法的先进性。“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这就需要我们党在立法修法过程中做到顺民心,接地气,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建国以来,从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到修改宪法、各类条例准则的修订,就是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山铺路。“治法”得当,才能“法治”顺行。
抓一把“治吏”,吏不公廉治道衰。人民群众对贪污,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深恶痛绝,然而就是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明面上守法奉公,背地里大搞权钱交易,有的执法部门与黑恶势力串通一气,充当“保护伞”,更是有司法人员非法取证、刑讯逼供,让无辜者蒙冤受屈。他们本应该是党纪国法的守护者,依法治国的践行者,却为了一己私利视法纪如无物。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吏”。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
加一味“治罪”,罪不昭彰治世乱。有这样一句话“100件案件中,99件司法公正的案件,1件冤假错案,就会出现100-1=0的效果。”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冤假错案虽然在全部案件中占比很小,但它足以对整个司法体系以及社会公正造成极大伤害。在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平反冤假错案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为冤假错案的受害者提供申诉渠道,对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的案件依法进行重审,严肃追究失职枉法误判责任人责任,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重拾对法治的信心,让真正有罪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也必须严格规范司法机关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达到惩恶扬善,正本清源的目的,让正义不再迟到。
添一两“治学”,学不入心治效浮。当前,绝大多数落马官员在忏悔时都说自己不懂党纪国法,很多青少年直到被抓时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然存在漏洞,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在培养机制上仍不完善。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普及,弘扬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就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我党要更加广泛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只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树立,法治的信仰在人民心中厚植,才能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捍卫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取得实效。
当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法治领域的建设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唯有配齐用好这“四治”良方,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方能煎干水分,熬出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日臻成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这是中共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将为前三个全面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内的“四个全面”无疑成为新一届中共中央集体治国理政的主要纲领和奋斗目标。我对讲话提出的要求非常的赞同,作为一名党派机关干部我感受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制环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于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加快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
二、依法治国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它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政治团体的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这是建设法制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应该增强宪法意识,加强对宪法的系统学习,让宪法的精神、精髓和要求入脑入心入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这一基本要求,以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参与法制建设,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自觉坚持参政为民、服务为民的工作职责、自觉的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价值追求,时刻以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一方面,在推进法治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过程又必须遵循法治的原则,既要坚决防止依法治国企图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又要严厉打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不良现象。总书记的讲话从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揭示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问题,也为我们民主党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不渝的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不动摇,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迈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再创辉煌。
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自觉保持高度一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谈到,党的__届六中全会公报不仅表明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指引,也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强决心。“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为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说。“六中全会的召开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前行很大鼓舞”。__市丰都县兴龙镇党委副书记余涛认为,公报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进一步明确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增强了党带领全国人民迈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江西省贵溪市泗沥镇泗沥村的党员连续33年坚持每月开展“党员活动日”。对于党的__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村党员群众都十分关注。泗沥村党支部书记郑东奇说:“党中央是治理国家、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坚强保证,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不是‘局外人’。”
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袁峰认为,让一个拥有95年光荣历史的政党,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赶考’中向人民交上的一份时代答卷。”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区委书记格桑平措说,党的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广大党员干部普遍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需要以恒心和韧劲,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整体设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渐次展开、深度推进。”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坚定不移地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不竭动力。
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不仅关系党的形象,更关系人心向背。27日,福建省德化县赤水镇远程教育室里,全镇党政干部正在就党的以来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相关政策进行学习。
“如果党自身不‘硬’,全面小康这块‘铁’就打不动。”赤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敏坤说,“每个党员都能坚定理想信念,严于律己、秉公用权,干事创业就有了中坚力量,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更顺畅。”
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刘宏伟说,国有企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阵地和重点对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河北省廊坊市纪委党风政风室主任田晓欣说,十八届六中全会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强化监督只有进行时。广大党员群众认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意义深远。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洁净的有力保证,更是完善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党工委书记蔡幸波说,党的__届六中全会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对每个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及时“洗礼”,也是对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的“总动员”。
西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副厅长巴桑卓玛表示,两个文件的通过既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继承了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为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党内政治生活松一寸,党员干部队伍就散一尺。”来自海南省琼海市的85后基层党员干部柳俊深有感慨,“严而生畏,既是约束,也是保护。新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让基层党员干部知道‘红线’在哪里,也更明白了人民公仆的真实含义。”“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体现的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腔豪情、一股勇气与一种担当,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持和保证。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李克强主持会议。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王沪宁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法治兴则党强、法治衰则党衰,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法治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关键阶段,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同时,法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化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和带动作用,实现党带头贯彻执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领头作用,让法治精神植入全党全国人心。
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党和国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法治道路充分发挥了党推动国家富强、名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关键作用,推进了国家立法、依法治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事实证明党在法治建设道路上,党的领导这个政治根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和最根本的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
依法治国要处理好法和国的关系。国无久盛,然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在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建设这一过程中,更需要法治完善,为改革保驾护航,为国家定线,只有以法治为准绳、以法治为抓手,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牢固,才能传播中国最强音。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严明党的纪律、保证党的决策执行和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等重要职责。纪检监察干部就是执行党纪国法、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守护者。两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既严打“老虎”,又快拍“苍蝇”,既严肃查处贪污等严重违法行为,又严厉问责“四风”等违纪问题,共处分855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人,乡科级干部93人,移送司法机关50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56亿元。
纪检监察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纪委全会精神,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中央、中纪委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为履行好肩负的职责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强自身建设。纪检监察干部要紧密结合“三严三实”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忠诚”“专业”“自律”的精神品质,深化落实“三转”要求,增强纪律意识,加强纪律建设;加强业务学习,刻苦钻研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提高监督、执纪、问责能力和水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杜绝“灯下黑”现象。
要落实监督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要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加强对党员、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促进各级行政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各项权力的规范运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大对贪赃枉法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时刻保持高压态势,以案倒逼,促进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45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