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专业19篇)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教学计划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计划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和投入精力。

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7÷2=3(盘)……1(个)。

余数。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笔算。(3)使学生懂得余数的意义,掌握试商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思维、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二教学重点、难点。

1谈话引入:“阳光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看老师已经把同学们需要的长绳准备好了。我们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强身健体,里面还藏着数学知识呢?(课件出示信息)说说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你会解决吗?3学生用彩色笔在白纸上自主解决复习题,要求用竖式计算。反馈:(1)指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2)展示几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复习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为新课做铺垫。看来昨天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表扬你们!

1课件出示,看现在一共有20根长绳,还是每班分三根,可以分几个班?2直观操作:先用小棒分一分,全班汇报操作的结果。课件展示分的结果。(2根为什么不接着分?直观感受到每班分三根,剩下2根不够分。)3你会用计算吗?试一试,教师巡视。反馈自学情况;(1)指名让有困难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我发现有些同学犯难了,能说说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没有3乘几等于20;或说分不完。是啊这可真是个难题乘法口诀里确实没有3乘几等于20)(2)指名让能解决的同学说出自己解题过程。(可是我发现还有已经很自信的完成了,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吗?(你懂得知识真不少,在你的解题过程中老师还有几点疑惑能帮我解答吗?))展示学生解题过程:竖式中的20、3、6(个)、2(根)分别表示什么?6多找几名同学描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横式怎么写?单位分别是什么?5新旧知识对比引出余数概念。(仔细观察两道除法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0表示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2表示多余两个,不够分一班)那我们把剩余的不够分的2叫余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2)说出他们的余数。(几里面还可以分出一个几吗?我们认识了余数这个新朋友,那么有余数的除法该怎么样试商呢?爱思考的孩子马上就会找到答案。2学会试商的方法。

(1)课件出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课件出示除法竖式,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商几?(3)仔细观察填空题和它下面的竖式,也可以同桌商量,说说你发现什么?(试商的方法:几乘除数最接近并且小于被除数就商几。)独立练习教材51页。(刚才的收获是大家共同的智慧,现在该是各显神通的时候了,加油!(1)独立完成做一做。(2)全班反馈,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我们已经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了,下面四组同学比一比看那组算的又快又对,有信心吗?)。

(1)卡片出示:74÷9=60÷8=53÷7=17÷2=(2分工练习:每组选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自选两题。(3)全班讲评,注意书写和试商的方法。4拓展练习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选择并解答。3反馈解决情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说说你的收获或困难好吗?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比较两组算式,师:象21÷5和25÷3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样的除法可以怎样去计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21÷5和25÷3,知道这两个算式计算时都是有多的,我们就把多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用……来表示。现在谁能看图,说说这两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思考:纵观本节课教学,在老师精心创设的运动会的情景中,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案例二】。

一、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3.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生举例:7÷310÷4。

二、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草莓图、小棒。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小编导语:“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

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生:(读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么分呢?

生1:算一算。

生2:用棋子。

师:大家用手中的棋子代替面包,想一想,要准备几颗棋子?怎样平均分?好,听清要求:请你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己的方法:

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

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面包,还余1个。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1、做一做。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籀籀。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1、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象与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考考老师: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各种水果都在这个季节成熟,今天老师也带了几种水果(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水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生回答)。按这个规律排下去,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第几个是什么水果,老师不用数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除法竖式。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个苹果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个苹果,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几个人?15个苹果有没有分完?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人)。

(5)明确竖式写法:(生结合操作思考:一共有几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几个苹果,可以分给几个人?已经分了几个?分完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个不够再分给一个人,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学生尝试列式:23÷5=4(人)„„3(个)。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36÷6=。

45÷7=(师提前把竖式写在纸上,按计算步骤折起来,随着学生的汇报逐步展示,进一步明确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和各部分的含义)。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第53页的第2题。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水果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 4 个例题,例 1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 2 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 卡片 火车头图片

一、创设情境

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3 、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 、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小结: 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 用 13 、 47 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 坐车去旅游 。 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 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 8 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2(例3)~~p53上的内容。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一、新课导入。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