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优秀21篇)

高三地理的教学设计(优秀21篇)



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安排,用于指导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它是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

高考的考生们,第一轮总复习已经开始了!地理一轮复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题型:提供新材料考查循环经济、创设新情境考查人口城市化、探讨区域环境以及整治措施、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结合当地热点问题考查,例如北京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平台,又是开发心智、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舞台。新课标下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面对教材,教师首要任务是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以本课为例,知识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区域性地理的时候,懂得去分析它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知识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构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基。所以,在本课中表现出来的,讨论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目的而展开的。

最后在总结时,我采用的是列表格小结的。通过这种总结,较全面地总结了本节的内容,便于学生比较记忆,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了用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在难度上不是特别大,重点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去,并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通过“巩固检测,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适度体验成功感与挫败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反馈、巩固的目的。通过课后跟踪调查,学生反应很好,本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和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提问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出森林的作用。讲授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作用,并做简单分析,重点强调其生态功效和环境功效。

理解。

思考回答。引出亚马孙热带雨林。

讲授新课展示图片说明热带雨林的主要三大分布区,设问:15°s-25°s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为什么也有热带雨林分布?(东南信风、地形、暖流的共同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亚马孙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三大体现,教师加以分析解读。

观察示意图,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归纳信息。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归纳能力。过渡热带雨林以其庞大的生物量著称,具有明显的生态优越性,但同时雨林生态也是脆弱的。理解。引出雨林的脆弱性。

讲授新课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体现,教师结合示意图分析讲解,并通过课本的活动题(迁移农业)加以论证。阅读教材,思考理解并完成活动题。

思考回答问题。引出雨林破坏的原因。讲授新课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师结合图片、实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学困生意见。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3、让后进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时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想,努力彻底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地理组对前一段我们的一些做法及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自暑假以来具体做法有:

1、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详实的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随时随地教研,发挥各自的智慧,组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并依据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主动互听互学,知无不言,互相取长补短。

3、在试卷讲评课时,严格做到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个性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效果。

4、对于年级组提供的资料,我们会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进行精选习题,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把握动态信息。

5、充分利用平时的练习、半月考、联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

6、积极培优补差,利用晚自习、课间等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心里状态,解决知识上的盲点,努力提升文综水平。

通过本次的“江淮十校”联考,也发现出一些问题:

选择题部分提取图文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综合题答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常抓不懈,语言表达不准确,组织无逻辑,较混乱,口语化太重,专业性不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三个人讨论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要做到全面细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精准。

2、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3、避免“满堂灌”,教学中,切勿讲多,每节课的知识涵盖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讲求实效,注重落实,或讨论或限时练或到黑板板演,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反思每节课的得失,汲取经验教训。

4、精选习题。除了年级组下发的资料以外,我们也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好的习题,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尽量做到重点知识重复练习,通过练习查缺补漏,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5、每次大考后,都要认真做好成绩及试卷的分析,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学习状况,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考后及时与临界生谈话,或鼓励或表扬或找策略,力求下次取得更好的进步。

6、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思考全面,在答题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并提升的地方,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达到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指导我们地理组不断进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二、自主研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多媒体课件

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评价标准。

互动对象教师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二、解疑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拓展所学。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地理教师关注最多是: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话题,有情境化的活动,有丰富的资源链接。教材知识编排更加“精减”,活动环节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材通常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一。

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书本知识的获承、验证、记忆和积累的过程。而新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师们难免会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为例,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教学。要完成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在哪一步骤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无目的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说,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情况分析和结其知识结构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指摸清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认知成熟度、社会经历,了解学生从事该课程学习的认知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认知结构特点。知识结构分析指按照课堂标准与教学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引入时教师先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xx年强沙尘暴袭击北京;20xx年的特大冰灾等。联系实际学学生身边的地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

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本阶段学习后在知识、能力、情感上应达到的新的水平。它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每门课、每节课都应有教学目标,重点说明完成学习后学生的知识水平、行为、能力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例如:根据新课标要求,确定《天气与气候》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1、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块。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僵化地分成三个环节来分别完成三个目标。更不能生搬硬套地要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后再硬加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应使三个目标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地理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的地理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中心型”的教学向“学生中心型”转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分析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设计《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又多又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来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记得准。或让学生当一回“小小天气预报员”学生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用这些简单的语句让学生自己归纳天气的特点等。

是教学参考书,另一个依据是学情。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等;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以《天气与气候》为例,本课的重点可以确定为: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难点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重难点确立之后,师生共同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开展学习,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想动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教学反思”,谓之“课后记”。“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提炼的过程。“教学反思”中主要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突破等等,经常地、及时地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不仅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娇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了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缩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教学。

因素的不断更新,作为地理课教师应透视本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价值导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增强地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地理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引入】。

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

(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天文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投影)。

【总结全课】。

地理教学设计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地理教学设计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揣摩本课生字、生词的意思。

4.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结构的和谐美。

5.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严谨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复杂,新疆的美。

6.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课时间。

写在备课前终于摸索出一条路。荆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语文课的安排——。

一周阅读。一周听说口语。每天日记。两周一作文。

就这样?

我抬头看见一线天的光亮,内心亦开始欢喜。只是脚步仍旧迟疑。真的可以这样么?

习惯失落,结果在习惯中习惯。就以为是方向?

是这样吗?

先这样上着吧。

第一课时。

一、语文活动。

说排球——昨天的学校排球比赛。

说新疆——要求()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写,为什么单单要写新疆的地理呢?

从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边声。

尝试说说新疆的地理。

二、读“新疆……”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圈出生字和新词。

(2)自由读生字和词语。

(3)检查认字情况。

1.考卡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还可以交流好的记字方法。快开始吧。

2.开火车读生字。

在开小火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字?这个字你怎么记住的?你能给它组词吗?”等话提醒“疆、饶、缘、脉、葛”的读音和记字法,并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遍。

(4)教师领读课文。

(5)学生读课文。

抽查读。集体读。

三、抄“新疆”

作业:

生字、新词。专用名词。

造句:习惯自然约占复杂富饶。

反思与后记。

第二课时。

一、语文活动。

p19页比较下列音节。

给一组词。

关于背书。

只有热汗来背。那就改抄写吧。

二、“走”新疆。

(一)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积。

注意——约最大。

用位于说一句话。

读译词组:

总面积总人口总任务总产量占多数占一半儿占位子。

(二)读课文第二段。

“画”新疆。

(1)画出新疆的地形图。

(2)画出这段文字的结构图。

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每层各写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地形复杂:

高山:阿尔泰山脉昆仑山天山。

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

要求一边读,一边画。

(三)再读课文。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语言准确。

层次清晰。

客观冷静——。

若写得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顺序错位。

四、“话”新疆。

1.请沿用第一节课()新疆的地理,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美丽的新疆,如果困难就读一读课文。

2.活学活用,模拟说明——绍兴市职教中心。

五、写“新疆”

作业:自己写写新疆。

向郭老师介绍新疆。

第三、四课时(校对练习、听写、背诵、口语练习)。

一、语文活动。

听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安静一点么》。

我的话:

一个人在安静时,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三、听听写。

智慧火车。

小组活动。

生字听写。

美丽富饶边缘湖泊河流境内习惯自然北部山脉绿洲盆地沙漠高山复杂地形约面积总地理。

句子听写。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准格尔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书。

株连法。

擂台赛。

集体赛——比整齐。

四、读译读。

五、练一练。

课后练习的校对。

要求学生讲解。

六、口语练习。

我来说新疆。

我来说学校。

七、小作文讲解。

地理教学设计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