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2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2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和借鉴教学计划。如果你对教学计划的编写感到迷茫,不妨来看看下面的范文和例子,相信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会看日历,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在“看日历”的情境中,主要通过学生查阅日历上星期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查阅日历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对应的星期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内容,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很多的经验,通过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天数的规律,再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并能从中找到我国一些重大节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2)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的情感,以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看日历。

识记大月、小月。

年历、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桌上一本书,三百多来页,读完这本书,家家过新年。(谜底:日历)师:对,日历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日期,还帮我们记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回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播放课件)师:这里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那些时间单位呢?(年、月、日)其实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认识年、月、日

(2)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日历或附页1中的日历看看一年是12个月吗?

(3)认真观察20xx—20xx年的日历,看看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4)将20xx-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说给你同伴听)

(5)交流汇报结果。

2、认识大月、小月

(1)介绍大月、小月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个特殊月。

(2)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给表中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4)2月为什么不涂色?

(5)数一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几个?

3、记忆大月、小月师: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将你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听。

(1)只记住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例:记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为分界点:7月前单月是大月,8月后双月是大月。

(3)介绍左拳记忆法。

4、应用巩固

(1)老师出月份,是大月的说红苹果,小月的说青苹果。

(2)下个月笑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吗?

(3)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1)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a,日历上共有()个月份,每个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国际儿童节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师节,星期()。

e,()月()日是国庆节,星期()。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大节日?说给你的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课件出示一些重大节日。

6、出示有关时间的谚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同时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

三、师归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p43例4)。

1、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学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购过物。

生:有。

师:真棒,孩子们都有购物经历,星期天,小红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了三件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生:护眼灯、学习机、空调扇。

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师:根据这些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生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呀!说明了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万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

板书课题《用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解决刚才刚才提出的其中一问。

(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讨论:这一问是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讨论完后,老师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60(元)。

预设二:558+225+166≈1000(元)。

学生回答。师板书。

3、解决第二问: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思考:解决这一问采用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学生自主准确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49(元)。

558。

225。

+166。

--------。

949。

预设二:558+225+166≈949(元)。

558783。

+225+166。

-----------------。

783949。

指名演板,比较哪种笔算形式简便?

(三)趣味练习、灵活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

一部手机原价898元,现价685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一个洗衣机原价975元,现价888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书p46第14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推导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在经历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增强自信心。

推导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同学摸一摸它们的面积。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拿出课前研究单,先回顾昨天的研究,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小组汇报。

说一说你的发现。

(每人说一个,说完一个交流一个。)。

汇报的.时候讲清楚为什么一行摆6个小正方形能正好摆开,因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就是6个小格,宽是3厘米,所以放3行,一共放18个小正方形,就是18平方厘米。瓷砖的数量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看看。

课件出示。

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铺,数格。

师:看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长×宽。

练一个,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那么他的面积就是长×宽=21平方厘米。

2.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当边长都相等时,也就是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就是边长×边长。

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计算,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8页练习题,计算三个图形的面积(说)。

3、判断。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2)长方形面积大于正方形的面积。()。

(3)一个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一样大。()。

4、每人在卷子背面画一个长方形,画一个正方形(要取整厘米数的)请同桌互换,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帮助,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创设一个运输蔬菜的情境,将口算除法的内容蕴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导出例1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20xx年月日。

1、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七、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

九、教学方法:观察法、交流法、讨论法、指导法、讲解法等。

十、教学准备: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学过程: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30÷3=360÷9=420÷7=。

(五)、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1、2小题。

十二、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大家都逛过超市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几幅超市画面,定格一张。4个信息,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每个蛋挞3元,每个面包5元。)。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

1、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同意吗?怎样解答?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孩子们真能干!继续。

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买一盒蛋挞多少钱?那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同意吗?可不可以补充有6盒蛋挞,每个面包5元这两个信息?为什么呢?(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补充完整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每个蛋挞3元)。

那么我们补充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答:因为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每个的钱乘以个数就能够得到总的价钱。是的,每个的价钱是物品的单价,个数是数量,一共的钱就是总价,我们通常用单价乘数量就可以得到总价。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已经能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授。

师:回忆一下,解决问题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呢?(学生回答,师贴板书,

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步骤来解决超市中售卖保温壶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时追问,你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方法的不同。对比它的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阅读与理解。(预设,学生说,在阅读理解这里我知道了已知信息是……,要求的问题是……)老师立即贴黑板。

师:12箱这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在阅读理解时就要从文字或者图片中去寻找信息,图文结合。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学生汇报,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

列式:12x45=540(元)。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x5=2700(元)。

综合算式:12x45x5。

=540x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同意他的做法吗?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呢?

师:你是根据怎样想到先算每箱卖多少钱的?

生答:我根据每个保温壶是15元,每箱有12个想到的,老是迅速贴思路图。师:又是怎样算到一共多少钱的?贴。

师:和他一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学生回位,单子留下。)。

师:同学们,看这个思路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已知信息每个45元,一箱12个,用乘法可以求出每箱多少钱(添乘号),然后再用每箱价钱和卖出了5箱这两个信息,又用乘法就能求到了一共卖了多少钱?(添乘号)。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多同学用了分步计算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解答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答。

(相同:解答思路相同,都是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不同:分步计算时用了2个算式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计算的连乘的.综合算式。板书“用连乘”今天我们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二:

师:除了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列式:12x5=60(个)。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60x45=2700(元)。

综合算式:12x5x45。

=60x4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师:也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照黑板上的方式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思路吗?学生说老师贴,用每箱12个乘一共有5箱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到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求到的数量乘每个保温壶的单价,就求到了一共的价钱。

1.这个题我们解答正确了吗?还要怎么办?(生:检查------)你是怎么检验的?(重算一遍)。

我们做的第一种方法的结果和第二种的结果一样,可以互为检验。用两种方法都算出来,一共卖了2700元,证明做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全班口答。

(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2.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结果相同,综合算式都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都用到了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第一种方法的第一步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每箱一共卖的总价;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也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5箱一共卖的总价)。

不同:解题思路不相同。方法一是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解题思路不同找到中间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时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问题解决的微课。

看了微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2.开放题。补充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让它变成用连乘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

老师巡视。汇报。

师:适时表扬,真能干,同学们真棒,今天学了新知识的连乘问题就知道运用了,我太佩服你们了。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师: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

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

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个)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本节课按照教材安排还有一个环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个部分周老师把它作为了课后练习,没来得及讲。讲授,踊跃交流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不知道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很想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节课中似乎没有呈现。在课的结尾,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平移的实际问题去解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平移的花边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生活美。可能我的观点还比较肤浅,我将把握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200226196+226<441200230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电脑课件。

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推理的结果:淘气、笑笑、小明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哪一项。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在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足球航模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小明说:“我们三个人分别吃的是其中的一种水果”。

爸爸说:“我没有吃桃子”。

妈妈说:“我没有吃葡萄,也没有吃桃子”。

它们分别吃的是哪一种水果?

葡萄草莓桃子。

爸爸。

妈妈。

小明。

爸爸吃的是:()。

妈妈吃的是:()。

小明吃的是:()。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让学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做p87页第1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4、指导学生做p87页第二题。

课件出示本题情境图,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位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含义。

2、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来读几个以前学过的整数。(生读498、205、860,读完后贴在黑板上)。

(二)情境引入。

师:小明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来看看吧!(出示88页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小数。

2、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有几部分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怎样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指5。98)这个小数读作五点九八。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两遍)。

师:(指0。85)这个小数读作什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然后其他学生一起跟读)。

师:(指2。60)把这个小数读给你的同伴听一听,然后把它的读法写一写,写的时候先把2。60抄下来,然后写读作什么。(实投)。

师:(498、205、860)谁给这些整数添上小数点把它变成小数?

师:(找3名同学都添上小数点,其他同学来读)一起读读这个小数。

4、写小数。

5、课中小结。

师:我们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也会读、写小数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6、小数的意义。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指0。7米)如果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学厘米。

6、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0。1、0。3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1个)0。01、0。03、0。18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2个)。

师:像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分数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7、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了,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呢?(课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不错,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五)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补充计算。

(1)28×24(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

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

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个)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

2、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3、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3×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

生解决,反馈:

a: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23估成20,20×12=24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3个12)。

c:12估成10,23×10=23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2个23)。

2、自主探索: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题)。

3、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23。

×12。

―――――。

46。

23。

―――――。

276。

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题。

1、你能接着算吗?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题:选二道算一算:32×1222×1421×3434×21(有什么发现?)。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五)布置作业。

1、直接写得数。

33×30=42×10=50×20=。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3×3142×2244×11。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等。

活动一:猜谜活动

(课件出示)八字下面藏把刀。(打一字)

出示课题:分一分

活动二:分东西。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可是只有一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

出示“一半”。

活动三:创设表示一半的符号

1、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一半呢?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或写一写。

(学生创设一半)

2、汇报交流

活动四:认识1/2

1、师:老师是这样表示一半的。(板书:1/2)

2、介绍1/2。

活动五:涂一涂(涂出1/2)

1、师:那你能涂出下面图形的1/2吗?

(课件出示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3、师小结: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饼,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一半。

活动六:认识其它分数

1、让学生说说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2、动手试一试。

3、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

4,展示学生的`作品。

活动七:认识分数

1、概括什么叫分数。

2、自学课本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交流。

活动八:生活中的分数

1、(出示几个国家的国旗)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几个国家的国旗,它们能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学生交流

3、汇报交流

活动九:课堂总结

活动十:拓展提升:

一个三角形,它是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那原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拼一拼。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240=410+190=200+200=240+410=。

2、什么是周长?

3、谈话导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绿树丛中有凉亭,凉亭周围有环形小道,今天我们去哪里游玩好吗?(小黑板出示情境图,小道没有标明数据)。

4、板书课题:游园。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这条环形小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这个图像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汇报。

3、标出每段路的长度,再看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三、检测。

1、课本p46“试一试”的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小组检查汇报完成情况。

四、训练。

1、课本p47第3题。笑笑在动物园里沿着右面这条路线走一周,她一共走了多少米?

2、课本p47第4题,计算下面的周长。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