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自信心,提高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那么,如何应用教学工作计划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呢?请继续往下看。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备课组组教研工作以课堂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优秀率、合格率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实加强级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备课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特结合本组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按教导处统一部署,开学初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组织学科教师围绕教材认真讨论,将学习所得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2.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组织全组教师根据各年级教材特点,讨论教材教法,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体备课,根据各班不同情况编写教案,布置练习,统一测评。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教研,重点研究教材,教法,备课,练习,考试和评点。按学校要求,每次教研会,须有主讲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存资料,以备检查。提倡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听课节数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
(三)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学习态度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刻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学习方法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有成效,教师既要向学生教方法,又要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积累方法。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要注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教改方向上,初一年级要做好小学、初中教学的衔接,重点是把学生尽快地引上正轨,同时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
三、主要措施:
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的提高。在以上基础上写出理论笔记。
2、备课:每周一次集中备课。每节课安排好中心发言人,该老师应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每位教师能根据每单元的教学重点,制定出较为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备好教学过程。
3、课件: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学着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上课效率。
总之我们备课组要多进行合作交流,发挥整体效能。教师间要建立积极互助的伙伴关系,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形成教研合力,以尽快提高备课组整体教学水平。
四、具体安排。
章节课题中心发言人。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徐明昌。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王沛清。
第三章《因式分解》徐光良。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杨仲举。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朱彪。
第六章《数据分析》廖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学期,根据历史学科实际和学校工作安排的要求,我们初一历史本备课组所有成员一如既往认真工作,搞好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课外辅导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本着“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的原则,现对本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初一8个班共配备了2名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备课组成员均做到了按学校教学纪律要求认真完成常规教学,未出现迟到、旷教、不备课上讲台的情况。备课组所有教师都能较好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满意率很好。
二、备课情况。这一学期来我们时刻坚持集体协作的思想,从本学期第一周开始到学期末,均能坚持每周一上午午第一二节课的集体备课,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讨论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尤其是在教学最后一阶段时能很好的制定复习计划,编写复习提纲、练习资料、专题复习材料,使得初一教学工作能正常有序的进行,提高了学生复习的效率,兼顾了减负和增效。
另外我们致力于发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本届初一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补缺补差工作。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重点抓如何去“备学生”,如何去“备课堂”和怎样去“备教学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期中考试后,我们认真分析试卷及自己所教班级的考试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听课,集体交流中将存在的优点缺点反馈给各位教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初一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社会热点、掌握知识与解题能力有机结合方面仍有待提高。
四、努力方向。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强化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一学年来我们初一2位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以后的学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始终坚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为明天的辉煌再做贡献!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方案,制订如下计划:
一、备课时间、地点。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上午。备课地点:政史地组办公室。
二、备课的原则。
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用书和其它资料作参考。
2、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集体探讨切实可行的教法、学法。
3、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让老师教有提升,在合作交流中成长。
三、备课主要内容。
每次备课的内容为下一周即将上课内容。主要商讨: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及如何突破;对教材的合理取舍;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处理等。
四、备课准备:准备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师教学用书、同步达标训练和其它相关资料。
五、备课要求:
2、集体研讨时,大家积极参与,人人畅所欲言。提倡说真话,说实话,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求大同,存小异,达成基本共识,形成集体教案。
3、集体教案只供参考,并不要求形成统一的上课模式。每位教师还须结合本班实际和个人教学风格,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个性化教案,然后进行教学。
4、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测试。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是学科教研的基本形式,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主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任务和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目的:把握课标精神实施教学,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集体备课是。
一种合作。经过与同仁一起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过程设计,备好一节适合学生的课。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求:
(1)主备课教师确定课题,在前一个星期的星期五公布课题和备课会的主题。
(2)教师接到课题后要积极寻找相关的资料,供主备课老师参考。
(3)主备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4)主备课教师在一个星期中形成基本思路。其他教师听完想法后,给主备课教师多提宝。
贵意见,主备课老师修改教案,形成新的教案。
(5)在执行本课教案前,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
三、时间安排:
1、集体活动时间:周二节数:
三、四节内容:讨论研究本周备课内容的课题、目标、重点、难点等。周三(单周):节数:
五、六节内容:对前一天提出的意见或想法进行整合,形成有利于学生上课的备课教案。
2、除了学校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外,尽量做到,每天一交流,谈谈自己课堂的亮点或不足,以便日后改进,另外,多听李忠显老师的课,通过听课、评课,掌握技巧,学习优点,使六年组的几位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落实,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体备课机制。
二、目标任务:
加强新课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听课、评课、说课的力度,做到每课时都进行集体备课。
三、主要措施:
1、把每一单元的内容落实到人,以这位老师为主,写出教案,集体修改补形成用集体智慧形成的教学方案。
2、记录每次学习、听课、以及与外校教师交流会议的内容。
3、坚持备课组内互相听、评课制。
4、做到每节课后及时交流课堂上收获。
四、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的数表示的意思,能够熟练地书100以内的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十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会用100以内数的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一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没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盒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感受徒手画魅力,培养学生的绘画情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成就感。
【学情分析】经过学习,对于徒手绘画的概念、以及徒手绘画的表现和空间的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的理解。并已经掌握一定的徒手绘画技巧,具备一定的线条表达能力,能简单的进行徒手画表现。
由于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训练比较少,还没有达到能把自己看见过的东西透过回忆和徒手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造型的准确性和空间的表达还不是很好。学生对于徒手绘画中的绘画意味性以往关注的不是很多。学生对于徒手绘画中的绘画意味性以往关注的不是很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徒手绘画的形式来描绘并创作自然景物的绘画作品。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的展示和示范来观察体会徒手绘画的创作过程。观察图片完成作品的构思,运用炭精条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能对线条和简单的明暗的控制,掌握一定的徒手绘画的表现技法。解决办法:通过赏析和评述名家作品来体会大师是如何对线条和明暗进行控制。经过自己的创作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徒手绘画的创作。
【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导入】。
(一)、回顾出课题教师活动:1.出示徒手绘画作品,组织教学。
2.教师询问徒手绘画的相关知识。(1)徒手绘画作品给你什么印象?
(2)徒手绘画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进行创作的?3.出示课题——徒手绘画的线条表达(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欣赏徒手画作品。
2.学生回顾所学的徒手绘画知识,并简单作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方面思考。)。
环节要点:1.注意调节气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意图:
1.创设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动】。
(二)、学生尝试并展示作品教师活动:
1.请学生尝试运用徒手绘画的形式创作一张小的作品2.在实物投影上学生作品展示并作简要评述。学生活动:
1.学生体验徒手绘画运用炭精条在32开的纸张上进行徒手绘画的创作。2.展示自己的创作的作品,说说徒手绘画的体会。环节要点:
1.注意时间控制。
2.主要引导学生说说徒手画中的线条。设计意图:
(三)、名家名作欣赏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
2.说说画面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依靠线条和线条的组合)。
(1、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手》——长短线条合用,直线为主加以明暗的辅助。给人一种稳定平静的感觉。)。
(2、梵高的绘画作品《树》——以短促的线条组合为主,给人一种激动跳跃的感觉。)。
(3、马蒂斯绘画作品《女人像》——以无序不规则的长短线条组合为主,给人以轻松天真的感觉。)。
(4、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他以极少的线条表达出了一个平静的场景,给人以清新俊逸的感觉。
学生活动:
1.学生欣赏老师出示的图片。
2.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分析和回答。
3.学生了解此创作方法主要依靠的是线条,大师也用此法。
环节要点:
1.赏析徒手绘画中的线条的本身的多样性,以及线线的组合的多样性。2.感受线条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设计意图:
(四)、作品创作1.出示风景照片。
2.展示和示范徒手绘画作品。
(教师简要示范两张不同风格)。
3.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个别进行辅导。学生活动:
1.根据风景图片学生尝试徒手绘画作品。环节要点:
1.注意示范时对线条控制讲解(疏密、粗细等)。2.注意线条与空间、明暗技法讲解。3.注意时间的控制。设计意图:
1.了解创设绘画作品中意境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赏析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的学生作品展示区展示作品。)并请同学们欣赏和评价。教师做简要的点评。(主要还是围绕徒手绘画的线条、线条的组合、空间透视、明暗等方面评价。)4.结束本课学生活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其他的作品并简要评述。环节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时间。2.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评述。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成功感。
2.进一步体会和赏析线条在徒手绘画作用。
课堂没有实录。
实
录
(一课时)。
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
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
(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
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希文)。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讨论: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
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5)试着从题材、构图、内涵来分析《母亲》。
3、欣赏评述。
第二课鲁迅。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4.设计一张封面。
二、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4)发现另一个鲁迅。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鲁迅的收藏和作品《火鸟》、《猫头鹰》。
能说说北大校徽的设计特点吗?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
“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
——鲁迅。
(5)分析《呐喊封面》。
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对笔画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6)分析《引玉集》苏联版画集。
版画家们的姓名被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和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圆形阴文的“全”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充满整个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对比,是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7)分析《木刻纪程》、《三闲集》、《二心集》、《心的探险》、《桃色的云》等封面设计。
请你说说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有哪些特点?
4、作业练习。
1、在网络、书籍等载体上搜集和鲁迅有关的美术资料资料。
2、对自己的美术本进行封面设计。
第三课手绘校园风景。
(第一课时)。
一、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各种风景以及本校风景:只要你主动发现,校园处处是美景。
2、感受。
仔细观察画面,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样宽的路,在画面里会不一样,为什么?(引出“透视”)。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透视现象?
*风景画是如何表现空间感的?(两张画进行对比)。
3、探究。
(1)欣赏系列风景画,研究问题。
平行透视:视点与画面处于平行状态的透视。
成角透视:画面与视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
4、作业分析:
(1)欣赏校园风景(校园照片)。(2)介绍透视特点(近大远小)。(3)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5、作业练习。
(1)、对校园的风景照片进行写生(2)、教师巡回指导。
手绘校园风景。
(第二课时)。
一、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校园风景写生。
2、取景框的使用。
3、强调透视观察。
4、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五、练习。
1、对校园的风景进行写生。
2、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标志设计。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警醒标志作品欣赏,对学生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
2、通过标志设计练习,让学生了解标志的作用和设计原理及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学。
猜一猜,这是什么?(各国公路零公里标志)。
2.深入教学。
(1)标志:现代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
特点:直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
(2)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哪些特点?(3)解读杭州城市标志。(4)标志的作用(传达信息)。
(5)标志的形式:根据基本构成因素,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组合标志。
(8)标志的主要类别:商业性标志(商品标志、企业标志)、非商业性标志(国家、城市标志、社会团体标志、交通运输标志、安全标志、运动会标志、旅游标志等)。
(9)演示一系列交通和公共场所标志。
第二课时。
1.教学设计。
(3)色彩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a.原色配置:原色的颜色单纯、强烈、鲜艳夺目,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显著。b.同类色配置:只选择一种颜色,依靠色彩明度的变化,如用桔红、桔黄、中黄、浅黄进行搭配,形成由浅入深的过度色视觉,能表达出动态感。
c.互补色配置:对比鲜明,图形格外醒目鲜艳,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4)作品范例欣赏。2.作业(任选一个)。
(1)为自己的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标志。
(2)根据学校的主题活动,比如学校运动会、学校社团文化节等,设计一个标志。
(3)为社区的艺术节、科技节等设计标志。(4)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课、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
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能帮助你快速感知方位的是什么?2.深入教学。
(1)环境标识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用较为清晰的文字、图象符号组合成人们易于识别的信息,用来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以帮助对事物进行识别和判断。
作用:在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空间和信息环境中,使得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2)标识的种类及形式。
一、信息明确的路标、路线导向的标牌。
(4)识别标识:显示不同的场所,以供判断和选择。
(5)警示规则标识:引起人们注意,提醒人们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6)装饰标识:美化和装饰环境。
3.课堂练习:设计一个“洗手间”的标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标识作品:与环境相协调的校园标识,不仅起到指向、警示等作用,还给校园增添不少亮色。标识上的图文设计怎样才能最佳地传达意图?(文字清晰、图形符号简洁、色彩醒目)。
2.小组派代表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大家共同讨论为学校环境设计的方案。(1)标识的内容。(2)摆放的位置。
(3)所使用的材料(以纸材为主)。(4)文字和图形的基本构成形式。(5)如何分工。3.欣赏优秀作品。
4.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副校园标识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第六课诗情画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2.深入教学。
(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5)教师归纳。
总结。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提示:创作优美的山水画必须先掌握山水画基本要素的画法。
(2)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树,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树的基本结构——由干、枝、叶组成,引出本课内容——树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要求学生根据演示中对树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关于树的印象,用笔墨的形式把树表现出来。
(2)教师展示关于如何画树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对于树的结构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3)教师从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渲染等步骤详细讲解并逐步示范,使学生对树的画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4)讲解树枝的画法,树枝一般可分为鹿角枝和蟹爪枝,并说明鹿角枝和蟹爪枝各适合于表现哪些树。
(5)讲解树叶的画法,树叶一般可分为夹叶和点叶,并说明夹叶和点叶各适合于哪些树。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布置作业。
综合运用画树的知识,观察自然界中树的样子,画出一棵树。
4.课堂延伸。
收集古今山水画名家作品,观摩其中树的画法。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关于山石画法的课件、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展示名山的风景图片,分为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两大类,请学生分析这两类山有何不同。
(2)教师画一山石,加以皴、染,请学生观察,山石就是山的模型,而山就是由山石组成的。引出本课内容——山石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鼓励学生画出石的造型,根据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强调说明石的造型是不规则的,用笔应挺劲有力,用墨应干湿结合。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让学生观摹。
(2)请学生讨论回答: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有何不同?创作时应如何去表现这些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北方的山宏伟、雄奇、险峻,适合用斧劈皴表现,而南方的山多秀丽、平缓,适合用披麻皴表现,并分别就这两种皴法逐一作出示范。
(4)再次展示这两类山的图片,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画石的练习,并分别用斧劈皴和披麻皴表现,体会这两种皴法所表现出的意境。
(6)教师示范,用色、墨结合的方法给皴好的山石染上颜色。
3.布置作业。
用色、墨结合的方法表现山石。
4.课堂延伸。
有条件的地区,让学生对着周围的山、石进行写生。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录像、挂图、背景音乐、毛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背景音乐,放映表现黄山云雾的录像,请学生留意观察并说说各自的感受。
(2)播放一段表现瀑布的背景音乐,放映瀑布和溪水的录像,放映后让学生说说瀑布、溪水的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云、水是山水画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因素。
2.深入教学。
(1)放映表现黄山景象的录像,配上抒情诗朗诵,使学生体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2)讲解云、水是山水画表现意境的重要媒介,介绍画云、水的基本知识,并作范画。
(3)综合山水画的知识,教师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并题上诗词,让学生观摩。
(5)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山水画的。
心得体会。
3.布置作业。
选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其意境的体会,分别题上相应的诗句。
4.课堂延伸。
了解某一著名诗人(如李白等)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择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第七课暑假生活记录册。
【重点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
难点:书籍整体设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2.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事先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几本不同装订形式的书籍、纸张。
(教师)几本开本不同、装订各异的书籍、教学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以录像或幻灯演示书籍发展史,内容重点在于比较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在形式、装订方面的区别。
(2)提示学生思考:现代书籍与古代书籍相比,有哪些优点?
(3)演示“暑假生活记录册”资料图片,请学生回答: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
(4)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教学。
(1)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书本,了解书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书的了解作简要介绍。
(2)教师示范一本标准书籍,详细介绍书籍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
(3)请学生将准备好的整开纸对折,再对折……折六次,体会书籍开本大小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书适合用大开本,哪些书则适合用小开本?教师说明:根据特殊需要,还有异形开本的书籍。
(4)用实物或录像展示装订风格各异的书籍,让学生分析哪种装订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5)教师讲解装订知识及其技巧,并操作演示其中一种装订方法。
3.布置作业。
设计一本16开本空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并装订成册。
4.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观摩书籍的制作程序。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式及内容的图书。
(教师)中外优秀封面设计图片、不同风格的内页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演示中外优秀封面设计作品。
(2)请学生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如何编排才能使形式美观?
(3)教师提问: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
2.深入教学。
(2)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4)展示一本标准书籍,请学生观察书籍内页设计的版式构成,教师讲解版式设计的构成及其名称。提示:内页设计应不拘形式,一切为内容服务。
(6)教师可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
3.布置作业。
在制作好的空白生活记录册上添加封面设计和内页设计,可用手写或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本完整的生活记录册。
4.课堂延伸。
将制作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放入学校展览橱窗内展览。
第八课北京故宫。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九课巴黎罗浮宫。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雕塑、绘画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难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先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
参观路线。
(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通过网络教学,首先观赏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
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北京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同样因为是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不同。
2.深入教学。
(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
(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在网上发布。
(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1—10各数符号的表示方法。
3、通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数量。
1.认识1、2、3、4、5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5代表什么。
感悟由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二)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边出示课件边叙述)那儿有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美丽的田园,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想!)课件出示:田园风光伴随美妙的音乐,片刻之后,定格到快乐的家园画面。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5.师小结:同学们特别善于观察,找到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1”来表示。你有什么感觉呀?“1”的本领太大了。
(三)自主探索。
1、从图中,你还能找到几个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找到后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找到了几个什么?(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另一名同学要注意倾听)。
2、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注意倾听)。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进行板书:(如果有相应的学具可以直接贴到黑板上)。
3、照应板书:两个人,两只小鸟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生:用2来表示。师板书:2。
4、想一想:下面我们找到的这些东西可以用几来表示?
指名学生说一说(如:3朵云,筐里3个萝卜用3来表示)。
3
5、指板书: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些数,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指名学生说一说,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6、小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不仅找到了几个东西,还知道几个东西就用几来表示。
(四)体会序数的含义。
师:还有一名同学有了新的发现,想知道吗?
1、出示课件(排好队的5只鸭子)出示“这只小鸭排在第二”
学生判断。
2、你有新的发现吗?
指名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如果学生说到从左边数,哪只鸭子排在第几,更要进行表扬。)。
(五)、数一数,画一画。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数一数,画一画。
1.出示投影。
师:谁看明白这个游戏怎么做了,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有2只小鸡,就画2个圆圈)。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在学生完成之前,注意指导学生写字姿势。
3.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六)、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七)、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1.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下图),已知每个小砝码的质量为1克,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设大砝码的质量为x克.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1.
答案与解析:根据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为等式.
2.方程3y=。
两边都除以3得y=1。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2并熟练运用.
答案与解析:得y=。
两边同时除以3时,右边也要除以3,不是乘以3。
3.当x=时,60-5x=0.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式两条基本性质来解简单方程.
答案与解析:12.由原方程和等式性质1得5x=60,再由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5,得x=12.
4.方程的解是(36,48中选填一个)。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的解的概念,使得等号成立即可.
答案与解析:36.方程的解使等式两边相等,把两个数代入验算即可.
5.一年三班55人,一年八班29人,因植树需要从三班中抽出x人到八班,使得两班人数相同,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答案与解析:55-x=29+x.等量关系为:抽调后,三班人数=八班人数,关键要理解三班少了x人的同时,八班多了x人.
二、选择题。
6.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b、
c、
d、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答案与解析:a.a和b都需要化简后再判断,c明显是二元的,d分母中含未知数,不是整式方程.
7.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a.一个数的'与另一个数的的和。
b.与1的差的4倍是8。
c.和的60%。
d.甲的3倍与乙的差的2倍。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与代数式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b.其余几个答案都不能列出等号.
三、解答题。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并会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题等量关系为:教师票价+学生票价=910.
答案与解析:设: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得70+70x×=910,
解方程得70x×=840,
即35x=840,
所以x=24.
1、这堂课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浅至深,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性,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并让学生自己找到符合概念的条件,加深印象。穿插式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更加熟练的掌握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概念。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探索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动起脑来,阶梯型问题的设置使得一些后进生也投入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差异性的教学。在学生慢慢列出方程的同时其实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体会到了列方程它与算式相比较之下的优点,合作式的学生活动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并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的兴趣,在列完方程的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会标准的数学用语。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本节课本着“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所以再讲解前面概念的时候,我稍稍放慢速度让后进生听的明白,因为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基础,抓住基础知识再去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后进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是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得列式还是有一些问题。在应用题的列式方面是所有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如何去教会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去列方程。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从实际于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突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运用算术方法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能围绕问题开展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了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从当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列出方程。
【拓展阅读】。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8、9、1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新课程,探讨集体备课的创新举措,增强集体备课的效度,提高课堂。
教学。
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学期我们镇四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在学区的组织下,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为了增强集体备课实效性,学期初,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在学区组织下,以《李新庄学区集体备课方案》为指导,就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召开了学习讨论,达成了如下共识。
第一、集体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集体备课一定要在每位老师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对具体的课时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备教师要围绕“四备”展开分析和说明(即备教材、备内容、备方法、备练习)。
第二、集体备课要做好课例分析,在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对备课的内容,围绕“六说”,展开分析和说明(说内容、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方法、说练习、说板书)。
第
三、
集体备课要认真进行研讨,主要研讨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练习设计等。在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中,重建教案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备课服务。
二、积极参与,收获甚丰。
每一次活动,都先由主备教师对单元的教材进行解读,对教材所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再由其它老师对主备老师所提出的预案进行补充、质疑,课时整理教师进行教案的二次修改补。最后,再由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情况进行个别调整,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升。
在研讨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思想得以碰撞,智慧得以交流,讨论热烈而精彩;每次备课准备足,有明确目标,备课流程清晰,参与者思维活跃,观点丰富,所提教学预案贴近实际教学,对策可行性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课后的交流和反思使教学设计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我们以每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讨论吸收,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思路,创设研究氛围,形成一种研究的工作习惯,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收获的同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在本次活动中,由于经验的不足,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因此备课中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2.备课中涉及到学法的指导少,对学生的学法还关注不够。3.互动交流时间不够充分,课堂的预设、生成,教案重建等许多做法还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探索与付出,我们集备组收获颇丰。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通过不同方式,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线,继续开展集体备课,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二)新授。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动物学校里的景物,并用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
(4)有几只小松鼠呢?
(5)小兔子呢?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
(7)有几位老师呀?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你们是怎么数的?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
4.观察静物。
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
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1头大象、2只兔子、3个蘑菇、4只松鼠、5个汉字、6只小熊、7多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
如果学生提到两只小熊在玩1个球,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你能说一说他们拿的球是什么样儿的吗?(生:圆圆的)。
校园的外面立着5块木板,引导学生观察:木板是什么形状的?(长长的、方方的、高高的)。
5.小结。
(2)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4)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活动三:有序观察。
1.由门口开始参观。
2.从上到下看。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三)作业布置:
有序观察自己的房间或某个房间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房间里的设施。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6—10各数符号的表示方法。
3.通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数量。
1.认识6、7、8、9、10,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6、7、8、9、10代表什么。
感悟由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
课件、印有小动物和数的练习纸。
(一)情境导入:交流找到的生活中的数。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
2、集体交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如:我的左手有5个手指,用5来表示。
我家有3口人,用3来表示椅子有4条腿用4来表示我在第2桌?
(二)主动探究。
(一)数一数,认一认。
1、出示6只小熊。
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一说:黑板上有6只小熊,用6来表示。
3、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板书。
4、出示下面的小动物。
师;你能像这样找到下面有几只小动物,用几来表示,就和几用线连起来吗?
5、拿出练习纸,学生数一数,连一连(注意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6、用投影展示并反馈。指名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对能一一对应去数的同学提出表扬)。
7、了解全班完成情况,对数错的同学了解错误原因,进行个别指导。
(二)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不仅数出了小动物有几只,而且找出了用数几来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
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
四.当堂背诵。
五.作业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投影片、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全班齐背《成功的花》。
二.分析课文。
检查朗读《嫩绿的芽儿》,教师简单评价,全班齐读。
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三.深入探究。
补充阅读《中国男孩在美国》,你读了之后,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同桌交流]。
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4.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从欧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希望,希望不仅在他的身上,也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四.作业自学并背诵《青年人》,完成课后练习二。
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教学总结】本教案注重诗歌的朗读,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读中学,在读中品,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问题的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文本解读透彻,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只是教学手段略显单调,以讲读为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原则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较为薄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26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