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项具体行动计划。这是一份来自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范本,相信能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本次月考,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
一、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第一、三题。学生对于拼音,词语知识掌握准确,相对来说做的要好些。
2、第五按要求写句子。部分学生出错,基础知识不扎实,改写转述句没有理解题意,对句子改写掌握得不牢固;修改病句一题有一部分学生改变了原意,做的不好。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1、第七题口语表达,有一部分同学出错,主要是不理解题意,制定班级公约,我们班其实是专门抽出了两节课让学生讨论、制定,但部分学生没有从卫生、纪律、学习方面做答。
2、课外阅读,学生普遍存在不认真阅读短文,答非所问。
第三部分:写作。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写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并表达出自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二是内容突出了中心,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三是个别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
二、具体措施。
1、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写字教学,力争使每个学生字迹整洁、工整、美观。尤其注重间架结构的指导。
2、多阅读,适当做读书笔记和批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加大口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4、加强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速度,严格要求,改掉潦草、马虎的毛病,尽量减少学生的笔下错误。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难度过小对学生可能没有挑战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
(二)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预见学习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却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只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无法达到、突破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学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内容、学生尚缺乏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机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学情,让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并不是仅仅指教师课前分析,而是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从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一)课前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和“预测可能性”的分析。
当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存在疑问,不清楚应该如何确定时,我们就应该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了:当我们不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时;当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时;当我们无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时;当我们不清楚学生的思维路径,无法确定学生思维的难点在哪里时。
学生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文本、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个体经验等。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分为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如北京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课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课前学情分析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但是追问“为什么”,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呢?显然,应是计算公式的由来,而不是计算公式的记忆。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上。在小组合作测量4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前不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如何计算的学生,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见,由于教师进行了充足的学情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课中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或延时分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学情分析,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并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对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实时分析的情况,可以在课下通过对学生纸质作品的分析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经历过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另外,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既可以看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平移”一课第一次授课完毕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发现在前测中对学情的分析是不足的。前测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学生在方格中对“点”和“图”平移的掌握情况。通过重新前测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于对“对应点”的感受不够深刻。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修改:在进行“点”的平移之后,加入了“线段”的平移,并且是一条水平线段进行左右平移。这时学生发现,要正确描述线段进行了怎样的平移,必须找到一组正确的对应点。在教具上,我把两条线段左端的端点用黄色彩纸进行包裹,右端的端点用粉色彩纸进行包裹。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是看了两条线段之间的空格数;另一部分同学注意到了相同颜色的端点才是一组正确的对应点,才是线段上的同一个点平移前和平移后的位置。因此,通过辩论,在“平移线段”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很好地攻破了找对应点这个难点。在接下来描述三角形的平移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将在图形上找对应点这个方法迁移运用,成功攻破了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成功攻克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3/4的节拍,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2、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生聆听歌曲《军港之夜》。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又来到了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听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军港之夜》)。
2、聆听《军港之夜》后,让生说出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
3、让生说出还有那些歌曲是歌颂大海之情的?(或是说出或唱出与大海有关的歌曲)。
4、教师介绍并清唱一首歌颂大海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5、导入学习本节课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作者介绍:
王立平,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三、学唱歌曲:
1、让生聆听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旋律。(聆听音乐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聆听时随音乐律动或打节拍的习惯)。
2、教师再次让生聆听,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问题:
(1)《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将思想感情升华到大海的博大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如同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我们对母亲的爱,老师的爱都释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歌词)。
3、请学生们自己尝试配音乐伴奏完整的朗读歌词。
4、教师范唱,同学们聆听。(加以师生互动)。
5、教师伴奏,学生跟琴用“呜”“啊”演唱。
6、让生带表情(微笑)跟琴歌唱歌曲。
7、随音乐加歌词演唱,教师可随音乐带唱。
(教师指挥,让生加律动动作)。
8、解决重、难点:
(1)节奏性:
3/4__ו__︳__×—︱。
3/4__×____︳×——︱。
(2)1=f3/4121•76|533-|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3)1=f3/46541165|5--|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的时值要唱足。
9、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教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如“海边出身”)和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除去反复的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2)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a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b段采用齐唱,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朗诵a段歌词。
10、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学生分组创编,集体跟着音乐表演。请学生上台表演。
四、师小结,结束本课。
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美还是雄壮美,都是人格化的美。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力量的热爱与追求。“人生就像大海”,让我们朝着奋发进取的人生目标进军。
板书设计。
节奏性:
(1)3/4__ו__︳__×—︱。
(2)3/4__×____︳×——︱。
一般说来,教后反思(再备课)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教师讲“遗传”第一节时,以一个问题结尾:一对夫妇,男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应是什么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结尾被任课教师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
1、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重点)。
1、图片、制作精美的贺卡。(教师)。
2、词语卡片、彩纸。(学生)。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环节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
2.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3.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在学生书写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4.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识字的快乐。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树皮加法办法旁边两边。
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4)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
2.写祝福语。
(1)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
(2)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然后空两个格(大概两个字的位置)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
(3)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
(4)一起试着做一张贺卡。
(5)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卡。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扩词积累。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掌握积累词语的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写法,锻炼学生把话写完整,让孩子在自主创作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在享受别人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别人快乐。
四、书写提示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小、水”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书写过程中供同的笔顺规则。
3.教师强调“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指导学生观察“月、问”的书写过程。
5.学生共同总结“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
6.学生练写“小、水、月、问”。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美观、规范地书写生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故事导趣,形象背诵。
2.出示图画,(按照诗句的顺序出示)说一说你看到风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风的存在。)。
3.我们为这几幅画配上诗句吧。按图片依次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按照图画背诵。
4.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峤写的。这首小诗也是一则谜语,同学们回家要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诗里面写的是什么。
小结:看看古人多了不起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以配画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孩子在学习中自然升华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热爱。
三、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3.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5.齐读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教师为学生解疑的过程就是为孩子讲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猜谜语。
按笔顺规则书写“小、月”。
和家长一起读《春节童谣》,与家长进一步交流中国民俗的特色。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二、试题分析。
数学试卷分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细化考察体系。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二)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三、试卷分析。
(一)取得成绩。
计算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好,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可见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仅有个别学生出现问题。
(二)存在问题。
1、填空题中的第4题学生答对的正确率很小,学生的.知识面很窄,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也与老师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强调不够有关。
2、个别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直接联系。
3、大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求法很熟练,但却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还不太理解。
(三)今后的教学方向。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这是各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简单的知识;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这次考试成绩展示出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会用心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高考录取结果。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
(2)做好笔记。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
(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
(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
1、试卷形式:本次考试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主观题部分共4小题,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范围: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
1、考试情况。
从卷面批改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学生准确率较高,分数达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学约20人以上,这就无形的保证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数。但在几个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上学生错误很多,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够牢固,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观题中,27、29考察的是关于消费者权益及市场交易原则的相关知识,是书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问题知识点没有切合。26题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学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较难的是28题,考察的是对外贸易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虽然此题在课上有反复强调过,但同学的掌握情况很不好。除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之外,也体现出学生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本知识。
2、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双基较差,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识记不清。尤其和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由于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其结果是识记不准,再现困难。由于目前初中阶段在我省是实行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不少学生不大注意识记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这种现象在这次考试中就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未能准确记忆书本知识,东拼西凑,表述杂乱,缺乏条理性。尤其是简答题的答卷中,由于考生对相关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从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百出。
(2)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做题跟着感觉走。现在文科的主观题题目往往是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新情境中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较多。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好好阅读材料,仅仅就设问来解题,常常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3)没有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4)死记硬背,不善综合。不能灵活地提取知识、重组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没有提高自己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从教师角度看:
(1)对学生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不要一味地怪我们的学生差,怪了,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好,我们不能歧视我们的学生。你心目中已经认定了你的学生不好了,那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与你的学生友好相处,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学生。如果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爱,他(她)还会相信老师吗?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策略:“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勤反馈,重落实”。我们要立足课堂、正视差异、分类施教,达到减少后进生、推进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简单、最浅显的问题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待进生转化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3)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集体备课,力求老师上课要大同小异,同中求异,上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适合于我们的学情。
(4)要重视教学反思,要有“农民种田”的意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论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产生教学灵感与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教学实践重新咀嚼和回味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启迪。因此课后做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具体的或长期的教学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形成实践智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数据分析》青岛出版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计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节新授课。“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用excel管理数据中的基础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本册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之一,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重要基础。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图书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数据排序及筛选的操作。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排序、筛选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以“实践与创新”作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管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来自:海达本站: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1、知识目标:理解数据清单、数据的排序、筛选的概念和作用。
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分析、判断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
4.放映视频。
三.小结。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在大学时创作的一部震惊文坛的处女作。它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揣摩人物性格的特点。
《雷雨》写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表面看是由血缘关系交织成的网,但实质上其中的三对主要矛盾冲突却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周朴园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剥削阶级同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周朴园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斗争。周朴园同繁漪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压迫势力和资产阶级对家庭、爱情的民主自由要求之间的斗争。
节选部分主要反映了前两种矛盾。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邂逅,一上场侍萍便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从周朴园的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及他怀念侍萍的那些表情看,似乎他是真爱侍萍的,但他的爱却是虚伪的,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来伪装的。他的骨子里的对下层人民的歧视在他认出侍萍以后便暴露无遗,因此这一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1周朴园明知和鲁大海之间是父子关系,但他却不认亲生儿子,这是因为鲁大海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于是周朴园对鲁大海不能也不可能有什么父子之情,有的只能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通过人物短暂的对话,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的。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可以让我们认清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心理。从表面看,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进行修理,但当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却签了一张五千块的支票递给侍萍,想以此来了结所有的事,这正是周朴园伪善丑恶心理的暴露,集中表现了他的处世哲学。
教读这篇课文,我釆用启发引导,点拨、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而的方法。遵循阅读思维程序和文学鉴赏规律,以诵读、研读、鉴赏、评价、交流、总结为活动经线,以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戏剧台词为知识纬线,编织课堂环节,推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参与认知、情感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另外,通过简单的戏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剧本的矛盾冲突。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拓展阅读:乡愁解读。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篇诗作,次年随国x党赴台。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写作背景: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乡愁-----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乡愁》的形式美。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传统的美。统一和变化,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以学生为本”作基础,以环保意识提高、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以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心身边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以探索提高中学活动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高一化学兴趣小组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在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及水污染的概况之后,指导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身边河道、溪流的水质,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既是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及水污染概况;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想和科学研究的认知思想。
1、水样:自来水、光前街池塘水。
3、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四、教学过程:
一、水资源及分布状况概述。
淡水占地球水资源不到3%,真正能利用的为2万亿m3,亚洲只有26.6%。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位居第六。但人均不足世界平均的1/4,位居127位。
二、水污染及防治。
(一)水污染。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约4260亿立方米,造成40%稳定流量的河流被污染。而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工业废水占268亿吨,全国各大江河12%的.干流、55%的支流受到污染。
(二)水污染的防治。
针对水资源紧缺局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环保法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与环保设施同步进行。这是避免生产发展、污染加剧的有力措施。
废水处理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三大类。
1、介绍水体硬度。
我国水体硬度与德国相同,每升水中含有10mgcao,即称之为一度。以8度作为分界线,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
先讲述fe3+、fe2+的鉴定方法:
步骤1。
步骤2。
实验现象。
结论。
fe3+。
取水样1滴。
加1滴k4[fe(cn)6]。
蓝色沉淀。
示fe3+存在。
取水样1滴。
加1滴kscn。
溶液变深红。
示fe3+存在。
fe2+。
取水样1滴。
加1滴k3[fe(cn)6]。
蓝色沉淀。
示fe2+存在。
再由学生自行实验,学会针对各组样品分别进行h+、cl-、so42-、fe3+、fe2+的鉴定,教师巡视指导。
3、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4、讨论评价。
学生共同讨论,并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
总结。
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篇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师:我这儿有许多脸谱,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前期分析是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于1968年提出的一项技术,旨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就分析清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可以使我们了解教学设计的背景情况,搞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笔者最近设计了一份《教学设计前期分析调查表》,旨在了解我校教师对于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了解情况。通过15位高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反馈数据中反映出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期分析并不十分了解,主要包括:(1)对前期分析意义不够明确;(2)对前期分析所包含的内容不清楚;(3)对前期分析的方法不明了。
我们平时在教学设计时,虽然也对教材与学情进行分析,然而这些分析大多数比较肤浅,并且不够全面,以致于教学设计的目标针对性不强,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必要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在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前期分析的内容不尽相同。一般可从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前期分析。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任务分析得出任务的类型及学习任务方法,通过学习者分析确定学生学习起点及方法,通过学习背景分析确定影响教学的条件及所能利用的资源。
学习需要分析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学习者现状与所期望之间的差距提供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在此分析基础上得到总的教学目标。
在本例中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分析本课的教学要求。
(3)依据以上分析有针对的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4)比较期望值与学生现状的差距。
根据第一步学习需要分析得到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点目标。对学生所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终点目标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就是揭示学生起点行为(即学生学习的现状)到终点目标(即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达到的结果)所必需掌握的任务及任务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分析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实现:。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任务分析的内容。
(2)运用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初步分析任务的类型与评价方法,确定教法与学法。本文的任务分析案例选取的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方法,它包括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个方面。
(3)运用层级法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实现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此项内容就是学习者分析。它主要包括学习内容方面(即学习者原有知识)、学习技能、认知发展水平、态度等。
学习背景是指持续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学习背景分析是指对这些复杂因素系统的考察。一般情况下它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时间角度:从此角度看影响教学的背景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的背景因素。
空间角度:从此角度看影响教学的背景因素主要包括校内的背景因素和校外的背景因素。
综合角度:从此角度看影响教学的背景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教师、学习者、课程资源等。
综上所述,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构成了教学前期分析的内容,四种分析是相互联系的。学习需要分析能让我们根据差距得到总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最终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即终点能力,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开始的第一步。学习任务分析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出从起点能力向终点能力转化的必要条件和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学习者分析能让我们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背景分析能让我们分析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项外界因素,两者为任务分析提供依据。
通过教学前期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教学设计的背景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只有高度认识前期分析的意义、科学地分析前期分析的各项内容,才能使教法、学法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立定跳远和竞技小游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要领。立定跳远是跳跃动作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双脚起跳的练习,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量,以及提高学生协调灵敏素质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教材要求学生学会两腿用力蹬地跳起,上下肢的配合,平稳落地的动作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跳跃。立定跳远又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于是在课中我分别安排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的游戏等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他们就不怎么乐意学了,不过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很乐意去做,乐意去学,去锻炼。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才符合他们的年龄待征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立定跳远动作。(2)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及爆发力,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素质。并达到“跑跳结合及上下肢均衡发展”运动生理目标。
(3)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采用游戏的方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相互合作团队的精神。
2.教学重点为: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
3.教学难点则是: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语言讲解,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准确的示范,利于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的动作,提高学习信心。
(3)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跳跃动作,然后小组讨论悟出动作要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结构采用“收心热身—育心强体、增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
1、热身:绕操场慢跑600m,关节操,徒手操。(6分钟)。
规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跑并带学生做操。
要求:秩序井然,做操认真。
2、小游戏:叫号起跳(2分钟)。
规则:学生分男女各两队共4队体操队形站立,教师叫“1”时,1队纵跳一次;叫“2”时,二队纵跳一次;叫“3”时,三队跳一次;叫“4”时四队纵跳一次;叫“5”时,1和3队纵跳一次;叫“6”时,2和4队纵跳一次;叫“7”时,全体纵跳一次。反应不及时者或错误者罚高抬腿10个。
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导入启发:夏季池塘荷叶上的青蛙在受到惊吓时起跳落水的动作。(4分钟)。
规则:请学生代表发言并模仿动作,询问其它学生意见并请其做动作。教师由此展开立定跳远的概念。
注意事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缓冲。蹬地有力,落地轻巧,动作干净利索,毫不犹豫并充满自信。身体协调用力,起跳的角度,腾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时的收腹等。
5、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2分钟)。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5分钟)。
7、竞技游戏:立定跳远加冲刺跑,立定跳远加俯卧撑。(要求:遵守游戏规则。目的:符合跑跳结合,上下肢均衡发展的锻炼原则及运动生理)(9分钟)。
8、个人练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结对子)。(9分钟)。
9、学生放松,教师表彰学习优秀者,小结、作业,师生道别。(5分钟)。
六、教学特点:
本课围绕《立定跳远》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种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氛围中,建立—种真诚、信任、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既重视群体教学,又注意学生个体化,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体育成功的快乐。
1、运动技能:学生基本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和游戏的方法、规则。
2、运动量:达到锻炼效果。
3、心育意向:基本上能达到真诚,友好、相互合作的锻炼、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及集体荣誉感。树立自信,发扬勇于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精神。
八、场地器材:运动场粉笔卷尺。
本节课遵循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课堂效率的原则,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练习与提高,在课堂上加入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注重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不足之处:竞赛的组织严密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体质偏胖及能力偏弱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关注过程与发展,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兴趣;部分学生依赖性依然存在。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七讲)。
本课程教学属于艺术课程教学的范畴,人文性和综合性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本课程教学围绕彩塑这一艺术主题展开。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将彩塑的艺术精神、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主题内涵及其对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作为学习的主题内容,实施生态式艺术教育。
更加理想的教学与教育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学生。他们有了较多的艺术课程的学习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但是,面对艺术新课程的学习,还是需要更好地转变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为此,更需要教师以艺术新课程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艺术新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和形式特征,切实有效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使教师和学生都真正地走进艺术新课程中去。
艺术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设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依据艺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思想,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即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在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关注学生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等人的精神与品质的发展与完善。
科学知识的教学组织,围绕着《彩塑》这一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体验、探究学习对象,进行艺术的表现和创造的学习活动,生成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并发挥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的空间。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彩塑的艺术特点。
彩塑的艺术特点很多,但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塑绘结合,互为一体。它表现为雕塑与绘画的一体结合,雕塑与绘画的局部结合,雕塑与绘画的一壁结合,雕塑与绘画的整窟结合。二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彩塑表现的宗教佛神,题材局限性很大,几个主要人物屈指可数,例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但是古代雕塑大师,凭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的塑绘技艺,塑造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神采奕奕,形象逼真的几千身彩塑。既使同一时期的同一人物,也各具不同形神风貌,几乎没有一身完全相同的彩塑。例第439窟迦叶像,头大耳大,弯形连眉,圆眼突球,笑嘴丰张,一手抚胸,一手收腹,像一位可亲可敬的老者。第419窟的迦叶像,方脸大耳,满面皱纹,喜笑露齿,一手捧瓦钵,一手抚前胸,像一位不辞辛苦,游沦四方的化像老和尚。彩塑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对于了解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是极宝贵的资料。
兴城华山九年制学校王波。
一、概述。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课堂学习的信息交流,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感知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进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生日常课堂学习使用网络,利用bbs进行讨论交流,所以电脑操作比较熟练,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相关知识,对乘法运算定律也应让学生自己在叙述过程中形成,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能准确地阐述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不同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
本节课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利用生活实际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巩固认识乘法运算定律,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9+72○72+89。
学生举手抢答。(逐个出示学生答一个出一个)师问: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呢?学生回答:应用加法交换律。师:怪不得呢。(课件出示a+b=b+a)。
师问:再来看这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12+39+28=23+34+27=(学生举手回答)(逐个出示学生答一个出一个)。
问: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应用加法结合律)。
师: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算得这么快呢。看来我还真没有难住你们,你们真聪明。(课件出示:(a+b)+c=a+(b+c))(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这种复习形式,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出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想(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的计算,那么,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是不是也有运算定律呢?会不会也有交换律?猜想一下?(学生:应该也有)。
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那么我们的这个设想成立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分组计算:(课件出示)教师读题:用计算器计算,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分组计算645×32()32×645203×46()46×203180×53()53×180(每个小组计算一组算式)。
计算完后,分组汇报结果。你还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算是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看看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吧)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明确:左右两边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调换了顺序,其结果相同。)(两个同学)。
师:你们和他发现的一样吗?我还有点不太相信,要不我随便说一个乘法算式,再帮我验证一下。例如:398×96()96×398学生用计算器分组计算证明两个算式相等。
师:这下我相信了,原来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谁能把我们这个伟大发现再说一说?(一个学生)。
师:你说的真好。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乘法交换律内容)谁能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一遍?(一个学生)。
问:我们自己也能。
总结。
出定律了,真了不起。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a×b=b×a齐读一便。
3、小组学习讨论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猜想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有交换律,很了不起。那么乘法还会不会有结合律?我们先来看这幅图。出示课件:饮料箱,学生看图。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些饮料箱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有几排?学生回答。
师:你们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饮料箱吗?自主计算。
师: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师:这个算式中你先算的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如果学生只列出了一种算式,教师加以引导。比如:大家请看从侧面(或正面)看,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有几排呢?学生说出算式并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出两种算法:(6×4)×5=6×(4×5)。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和先算后两个数,积却没有发生改变。师: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再找两组算式来试一试。出示试一试中两组式题(1)(36×4)×25(2)(28×5)×636×(4×25)28×(5×6)。
学生分组计算。(每一组算式分两组做)。
每人举出一个这样的算式来算一算是不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归纳汇报计算结果,师:同学们观察每组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小组里先交流交流。
指名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将学生的话做一下梳理,课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谁能再说说这句话?(课件出示定律内容)(一个学生)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上面的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思考回答。师:板书(a×b)×c=a×(b×c)。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都很聪明。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常规)。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
4.放映视频。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
4.放映录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jihua/19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