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实用初中美术教育调查报告(汇总18篇)

实用初中美术教育调查报告(汇总18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小编精心挑选了几篇优秀的调查报告范文,与大家共享,希望能帮助您写出一篇出色的报告。

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一.当地情况介绍。

我校是一座座落在西山脚下、滇池湖畔的半寄宿制学校。它有着很久远的办学经验,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于20xx年多级投资重建,是一所占地30亩的新校址、新校舍、新面貌的全新学校。于20xx年9月正式启用。在上级各个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学校逐步对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分工,让学有所长的教师得到发挥和施展才华的更多机会。从而让专科的教学地位得到提高,特别是美术和体育,学校加强了支持与配合,对一些日常所需的必需品都给予投入。

二.学校对美术课的要求。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角、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际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善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调查结果。

1.观音山中心学校由两个分校组成,,一个是观音山小学,一个是富善小学。两个学校都开设了美术课。不同的是观音山小学有专科教师,而富善小学没有专科教师,是由教师兼职的。

2.在两个学校里美术设备是不齐全的,观音山小学有专门的美术教师,而富善小学没有。其他的设备有一些,但都不全。

3由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的限制,一个学校的专职美术教师每周要上七个年级共十四节课,要备六个年级的课,一个学校的教师是兼职的,就没有多余时间去研究编写乡土教材。只能是选择一下课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创作来完成。

4.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除了正常的上好美术课外,还通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来提高和巩固。我们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都是统一安排的,每个星期四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在这段时间里,我会组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绘画技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进一步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经过师生的努力,学校的文化氛围被我们布置得很有样子,同时有很多学生作品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都获得好的成绩。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

1.专职美术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很大部分都花在备课上,没有时间去准备教具,到到了课堂上,才来做示范,没有创设情景的激趣,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课堂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标。

2.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是由于跟年级教室有一定的距离等等的因素,利用它来做美术教学辅助手段还不行。

五.促进美术活动的几点建议。

1.学校领导要切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表达出对美术教学的关心和支持。在一些场合,加大力度宣传美术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使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在思想上都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引起大家都来重视美术教学工作。

3.专职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查缺补漏完善自我。

7.针对中学学风现状的调查报告。

8.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9.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10.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

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讨论: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前言

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至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3)档案服务。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课题研究(行动研究)、重大教研活动档案库。

6、教研激励制度。

二、内容更新:围绕课改目标,全面展开

1、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2、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科,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3、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4、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5、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6、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倡导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教育行动研究

1、何谓教育行动研究

(1)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纯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行动研究”。

(2)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3、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2)问题的发现

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做教育行动研究,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

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体验,并做一些分析。每个星期要让教师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那些处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历”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对于个别的情况可个别交流。

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理论。养成阅读最新教育理论著作和相关教育报刊杂志的习惯;

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学习并领会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提高标准意识和对标准的敏感性。 与同事交流。养成同行沟通与交流的习惯。

与专家互动。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类专题教育讲座,了解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开阔专业眼界。

好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头脑当中装满问题的教师,假如教师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什么问题都没有,绝不是一位好教师。

(3)研究的选题

选题强调有理论依据,更强调对改进工作的实际意义,应分轻重缓急,将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作为选题。

过程的可行性

应该选择那些从时间、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看比较可行的选题,树立“小课题”的研究意识。如“改进期末评语”。

结果的可行动性

应该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自主采取行动的选题,尽量避免需要许多外部因素发挥作用而自己无法控制的选题。

(4)问题的归因

在经过问题的初始调查确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后,研究者应该着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正确和有效的归因,可以使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三个来源。

理论的来源

应该指出的是,理论或书本的来源,更多的是从一般的角度对导致某一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学校、特定班级、特定学生的实际,但是它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确定归国调查的重点,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经验的来源

对于研究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同行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释性,因为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与当前问题相近的学校和班级环境。

当然,经验在问题的归因过程中也只是起一种启发和参考的作用。

实证调查的来源

根据书本和经验,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是当前教师所欠缺的归因分析方法。实证调查方法重视从当事人那里直接获取导致问题的原因,因而使得归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说前两个来源为归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么调查的来源应该成为日后措施与行动的主要依据。

(5)措施与行动

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动部分,研究者应该注意下述一些原则。

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有对该问题的归因结果,特别是实证性的归因结果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归因”和“措施与行动”之间应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涉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就应该将措施结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中去。措施与行动是否到位,是检验教育行动研究真实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措施与行动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否则,很难确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没有落实,就很难体现教育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理念。

(6)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循环往复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是现有一轮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束,也为新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孕育着的新问题。

致谢

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中,基础教研室的各位参与调查与讨论的各位老师,他们利用暑假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各自在所圈定的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这项调研报告;对在研究过程中提供意见、协助和经费支持的机构、校外专家和同行特别表示感谢。

致谢不是一种客套,而是对他人付出的一种尊重、承认与感谢。在西方发达国家,这部分内容已经是研究者“研究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特别需要与他人开展合作与交流,研究者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和胸怀。

初中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从初中美术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寻找高一学生审美能力、绘画、手工等技能参差不齐的原因,寻求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及对策。

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就目前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存在着严重差异,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较差制约着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对此提出若干意见。

新入学的高一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美术基础技能严重参差不齐,给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了摆放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关系着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施,关系着是否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这一责任,关系着是否能够全面实施"三个一切",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生源问题。

1、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在农村各学校中,中心学校的领导老师重视程度较高,学校配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如: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心学校每年都参加县局举办的各种竞赛,长此以往,带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较好,而其他农村学校不参加这一活动,因此与镇中心校相比会形成较大的差距。

2、有些农村中学领导往往也很重视,但由于师资配备不平衡,一般美术课都由其它学科老师代课,授课内容比较随意,不按大纲、课标要求上课,天长日久势必形成一定的差距。

3、还有些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重视都不够,认为美术学科只是副科,乡镇教办又不统考核,老师随便"代代",学生随便学学,这样与活动较多的中心校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同一班级在同样的教学、学习条件下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有些同学天生爱好美术,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美术素养自然会提高很快;而有些学生或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一统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响,认为学美术没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1、由于农村中学这种状况的出现,就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本身就和初中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一种"连续性"。初中美术教学,特别是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训练,这些学校美术教学中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学科教学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现、抽象、超现实等手法,学生绘画多姿多彩,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随便画画,因而完全忽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而高中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要使学生有一定的中国画、素描、色彩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初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识方面的知识讲授,尽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沟"这样做,其一,在面上可增强初中美术教学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其二在点上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补课"。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杀学生的自主与创新。高中中学生的教学毕竟不是美术专业训练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在美术教学薄弱的学校中欣赏课问题尤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应注意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与欣赏程序的同时,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介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同时又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为学生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美术学科教学中可适当自主开发一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据初中美术教材为依托,选择一些既复习初中部分知识,又能本着针对初中教学中技能传授不够的特点选择性、过渡性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为美术学科课时少,学生易忘,再进行回顾的特点进行教学,又能对薄弱学生进行"补课"。例如:教高一学生欣赏中国画时,可穿插中国画用线的方法、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可为线造打个基础,又可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补上一课。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导中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辅导,力量有所倾斜,让这些学生能与大家共同进步,不至于对美术失去兴趣,或作业成为负担,草草了事,应差式地完成任务,尽量能做大面积"丰收"同时。

初中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我于20xx年x月对初中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进行了调查,那么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换为行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经被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被认同;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已经被确定;宽松开放教学平台正在搭建;有美有术的教学策略得到贯彻。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这次调查主要的重点是美术学科定位以及当前农村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教师素质及教学设施存在的问题。

走访,查询资料等。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美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农村教书属于兼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和新课程的培训,有的仍没有美术课程标准,有的缺乏必要的美术教学参考书,有的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水平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严重的制约着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美术活动教室,没有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配备相应的写生桌椅﹑画板﹑画架﹑静物石膏像﹑等教学设施。农村大部分学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为了压缩开支,对美术教学设备资料一概不予订购。教学条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科地位重视不够,美术学科仍旧是薄弱学科,与音乐体育一起被视为“小三门”“副科”。为此在教学评价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很多学校对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一半,美术教师在评优﹑评职﹑评先﹑住房﹑待遇等方面都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据调查很多据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到目前为止没有评上中级职称。这些都是直接造成美术教师大量流失和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

针对我州目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在今后我认为应该提出一点思考及建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客观对美术学科存在差异,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有计划有措施进行美术学科教学:

(一)由于小学出现的这一状况,就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本身就和小学教学之间存在程度的:脱节,缺乏一种联系性。小学美术教学只重视想象力思维力的的培养,教学中往往重视表像,抽象,超现实的想象,学生绘画往往多姿多彩,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随便画画,因而完全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而初中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让学生有一定中国画,素描,色彩的技能。根据这一状况教师课根据教材与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初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识方面的'知识讲授,尽量填平存在的天形“沟”这样做:在上面可增强小学与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连贯性。

(二)美术教学薄弱的学校中欣赏课问题尤其突出。初中美术教学中更应该注意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的对美术课的兴趣爱好。在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的同时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介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价值,同时有激励学生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感受力。

(四)因才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该从教师个别差异出发,在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进行特殊辅导,力量有所倾斜,让这些学生能与大家共同进步,不至于对美术失去兴趣。

(五)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校图书室是学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参观校内外美术品展示场所在校内组织画展,手工作品展。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观展。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平衡的,全面的,初中美术教学也应该适应这一形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出发点。积极发展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0xx年x月x日。

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情况,确定10个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

2、样本及统计形式。

调查的学生共120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共120份有效调查样本,按人数百分比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学生美术学习的状况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你喜欢上美术课吗?

喜欢95%;不喜欢5%。

2、你为什么喜欢上美术课?

喜欢画画41.9%;喜欢手工制作34.6%;喜欢欣赏美术作品23.5%。

3、你有时也会不喜欢上美术课,原因是什么?

没有绘画工具28%;没有手工材料47.4%;不喜欢画画24.3%。

4、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美术?

手工100%,水彩颜料45%;水彩笔90%;蜡笔30%。

5、上美术课你能否带好课本所要求的绘画工具?

能全带齐6%;带齐部分67.4%;从不带26.6%。

6、你不能带好课本所要求的绘画工具的原因是什么?

忘记了14.2%;不想带2.9%;家长不给买29.2%。

工具太多太麻烦12%;有些工具不知在哪买41.6%。

7、你动手做过什么玩具,用什么材料做的?

纸40.3%;泥13.5%;木头18%;铁丝6.8%;绳子12.3%;布9%。

三、调查情况小结:

从以上调查来看,孩子是喜欢美术的,特别是绘画和手工的学习。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他们手中的美术工具有限,除了几支水彩笔和蜡笔之外,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见过其他的美术课要用到的颜料和工具。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生活环境地处偏僻外,家长似乎也不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在孩子艺术学习上投入很少是一个较重要的原因。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孩子尤其喜欢手工,这点很好,因为手工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还可以锻炼小朋友的手、脑协调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生活,关心生活,对少儿的教育和生活情感的培养也有帮助。

据了解农村孩子家长学历较低,这无形中对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家长工作不稳定,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无暇顾及孩子的艺术教育。更不用说陪孩子去准备美术课所用材料。所以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教材所要求的美术学具和材料,学生一味的看老师示范,像这种情况美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提高呢?更何况美术教学是以主体参与为前提,使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进行美术创造的主体,也就是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四、解决的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采取按学段提出的,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并且这些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也是选择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这其实就给教师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针对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工具这种情况,在平常教学中,结合美术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来源情况,为解决在美术课中学生没有美术工具的一个问题,本人适当对教材做改动,灵活的运用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本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1、借用更多可利用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快乐的人》一课,本课教学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发现并利用材料的美,联想到它能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表现出人的快乐。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身边的废弃材料,比如铁丝、废旧挂历等。没有漂亮的材料就就地取材,关键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精神、探索精神。

2、修订教材。

在不改变教材的教学主要目的的情况下改动教材或删除部分。例如:教学《画水果》要求用国画颜料颜料,本人就建议没有国画颜料的学生可以用植物或水果的汁自制颜料。这样学生很开心用自己做的颜料来画画,很有成就感。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所以在评价标准上,我降低要求,主要从孩子材料的选择、颜料的制作与运用、颜料的饱和度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3、简化工具。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材中的手工活动,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是独特的造型艺术。手工活动的内容很多,有纸工、泥工和自制玩具、做做玩玩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般能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按着制作程序的要求,制作出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形象的、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和小玩具。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得到新的提高。可他们所担心的是,美术手工课中的材料自己是否能够准备好。所以在手工课教学中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某些课的材料作了一些变通简化。在美术手工课中本人尽量安排一些农村学生容易找到的一些简单材料,如纸、废物、泥巴等。例如,在教学《小小厨师》时,本人不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硬彩纸,而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底板用泡沫或者泥巴这样的材料既容易准备又便于操作,其它景物可以用废报纸揉团粘贴,也可以用一些杂草树叶石头等装饰。只要能把这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来就行。这些材料学生很容易找到所以学生有兴趣并且爱学。还能通过小组团结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这节课作业,既有合作精神又有团队协作的意识。

实践证明,美术教学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要解决农村美术教学的矛盾,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教师可适当的对教材中的内容和美术学习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材中要求的材料进行变通让孩子不再为美术课担忧,轻轻松松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地位。美术教育本身包含许多功能,首先是审美功能,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追求美好生活,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获得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其次,教育功能,它可以教育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得美丑,教育学生行善是美的事物,作恶是丑得事物。再次,发展功能,它可以提升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我于20xx年2月25日到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静县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课程,即担任高一年级的美术老师,完成课标要求的内容,二是在美术特长班,担任专业课教师。和静高级中学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一所县级高级中学,是一所民汉合校,少数民族众多,创办于7月,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位居巴州第四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和阅览室等设施齐全,学校网络也正在建设中,有“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德育示范校”、“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等30多项荣誉。

在实习期间,我对和静高级中学的美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首先,从学校教育方面讲,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传统的老教师对美术课程存在偏见,并没有深刻了解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如不允许尖班、快班的学生参加美术特长班,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则鼓励参加美术或音乐特长班,并不考虑学生自身的意愿和兴趣,这都使学生、教师及家长更加扭曲对美术课的理解,更直接的导致了学生有时会有“学习跟不上,要不去特长班”这种错误的“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大多数教师也一味的重视升学率,认为美术课程是没用的,所以对美术课的课时安排少,这就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认为美术课只是放松娱乐的科目,对自己的成长并无帮助,直接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表现大打折扣,有不认真听讲、写其他科目作业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美术课程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

其次,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讲,教师资源缺乏,学校目前只有一名美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并且不能进行集体备课,容易导致在教学方法上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美术课程的重点是鉴赏部分,老师也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利用电脑、电视等多媒体工具,通过提问和问答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从而从审美和创造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也不限于课本内容或优秀教参等,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的同时也能做到备学生,效果明显。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也不全面。学生认为美术特长生的就业方向只能是画家,对美术的整体认识并不全面,并且,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想成为一名画家,美术学的再好也是没有用处的,并且美术也不是考试科目,导致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但是通过上课和调查发现,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虽然不朝美术特长生的方向发展,但对美术课的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学生都喜欢上课方式较为轻松幽默的老师进行授课,都希望老师能够更多的关注自己,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课上严谨认真的对待学生,课下能够成为好朋友,而不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日常工作中的事物都感兴趣,所以我认为,老师能与学生做到良好的、及时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上、生活上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师生关系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19,蔡元培任临时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了美育的作用,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的,而对于校园中的学生,美术课是一个更直接的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可见,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更加确定了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恰当的给予学生以肯定。

评价过程也是一个欣赏过程,此阶段的学生恰好是转型期,是培养自己个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即使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错误的,教师不应该立刻做出夸张、严重的否定,而是应该做出适当的肯定,再引导其观察、认知相关事物的特征,将他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样不仅能够让他自身更快的认识到错误的存在,也不扼杀他的艺术创作的潜能。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作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肯定,积极鼓励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更能对他的身心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四、树立全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

初中调查报告

防止生活中常犯的语病,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收集社会流传的各种语病,注意观察电视广告、主持人语言、电视采访、各类讲话与报告、文艺小品,歌词、杂志、报刊、马路文化等,将各种语病归类分析。

分析出现语病原因,改正办法。

3、《读书感悟》。

目的:“好读书,读好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升品位。

形式: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中外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名人传》、《海底两万里》、《水浒传》、《朝花夕拾》及当代散文,诗歌优秀作品等,写出读后感与读书笔记。

要求:就其中的内容,谈谈阅读给你得启示。

4.《读书与父母事业的研究》。

目的: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增强读书、沟通能力。

形式:访问父母年轻时读了哪些书;什么书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产生影响。

要求:要真实,将访谈内容写得充实,再谈访问后的体会。

5、《优秀诗文积累运用》。

目的:通过朗读、背诵古代、现代、当代优秀诗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形式:练习背诵课内外(含课标推荐篇目)诗文,抄写喜欢诗句,写出喜欢原因,并能按主题归类,运用于生活实践。

要求:录音、写出会背篇目;欣赏品味意境小品文、唐诗按表达主题归类。

6.《宠物王国》。

目的: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将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形式:选择你感兴趣的宠物,观察它们的吃、睡、活动、玩耍、性格、爱好等。、

要求:研究宠物的习性,对外貌刻画、特性描写,最好有情节,文体不限。

7.《旅游景点语文要素研究》。

目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语文要素。

形式:在旅游时注意观察各种导游指示板、导游解说、景点名称与历史典故,收集其中的语文价值。如:参观“奥运”的“鸟巢”“水立方”,写《参观记》,围绕“奥运”相关精神、项目、人物、事件写随笔。

要求:提炼、归类,用实例说明语文的作用。

8.《影视收看》。

目的:通过听看电视、影像节目,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热爱祖国文化。

形式:收看“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文化访谈录”、“东方时空”等节目。

要求:选你最感兴趣的节目,记载下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谈谈自已的体会。

9.《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目的: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他们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对于启发、引导学生规范网络用语,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要求:通过研究整理出论文,800字左右。工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

初中调查报告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思维、锻炼能力、成长德行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非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对阅读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于课内阅读,老师们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课清、人人读。但课内阅读远远不能满足课标的要求,所以,加强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还需要我们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与总结,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升阅读实效。

主要研究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现状和家长、老师、学校对学生阅读的态度、影响等。

1.了解九年级同学课外阅读的习惯。如:喜不喜欢读课外书?为什么要读课外书?

3.了解九年级同学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如每天能看多少时间书?具体阅读量是多少。

4.了解九年级学生的家长如何对待他们的课外阅读。如:家长是否赞同孩子读课外书?家长是否陪同孩子读书等。

5.了解九学生阅读的障碍是什么。如:没有时间、缺少方法等。

6、了解学生看书类型,了解学生对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建议等。

为了科学、有效地了解我校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对660名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及口头访谈。发放调查问卷668份,有效问卷660份,同时对不同户籍、性别、各成绩段学生进行了访谈。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问卷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选择题为主。采取不记名答卷的方法,使所有抽样的学生在答卷中消除了顾虑和心理负担,使本次调查获得了比较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2.访谈法。

我利用课外时间,对九年级12个班进行了走访,随机抽样进行访谈,并如实、准确地记录下访谈资料。

本次对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涉及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下面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呈现和分析:

(一)九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较浓厚。

关于阅读兴趣方面,有75%选择“非常喜欢”、21%选择“比较喜欢”、3%选择“一般”;39%的同学平时能“主动阅读”,61%的同学在“老师要求”下读书;60%—80%的同学觉得读课外书很有意思,可以学到知识。15%的同学觉得读课外书具有消遣性。

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喜欢的阅读方式有“小组阅读”和“个人默读”“表情朗读”。

(二)受应试教育及升学压力影响,九年级学生阅读时间十分欠缺。

30%的学生每天读书在20分钟左右,8%的学生在半小时左右,25%的学生在10分钟左右,每天没时间读课外书的占到37﹪。

(三)九年级学生阅读书目较单一。

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阅读教辅读物占到70%。科普类只占8﹪,故事类占到16﹪,其他6﹪。可见我九年级大部分学生阅读呈现单一化趋势。

(四)家庭对孩子阅读的影响。

家庭藏书50册以上的家庭占45%,20—50册的家庭占40%,20册以下的家庭只有5%,说明我校九年级大部分学生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支持孩子读书占38﹪,不支持不限制占33﹪,反对读课外书,认为影响学习占29﹪。这与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学习压力增大、负担沉重关系很大。

(五)影响我校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1.课业负担过重,没时间看书是目前影响学生阅读的最大因素。在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阅读的最大障碍是功课太多,没时间看书。

2.书源单一,我校九年级学生有60%的学生只读自己购买的书,或与同学借阅,因各种因素影响,图书馆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3、家长对孩子阅读方面的重视还不够。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家长不能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并且家中藏书较少。家长本人也没有阅读的习惯,不注重家庭中读书氛围的营造。

4、部分学生追求浅阅读,即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对文章内容只知大概,而不去细细揣摩。个别学生满足于故事、漫画带来的视觉惊喜与消遣,对于故事本身的教育意义及文学价值缺乏思考。部分学生对文学名著敬而远之,束之高阁。

5、虽然我校每学期都为学生设置有读书卡,写读书笔记,但读书方法指导较少,具有无序化、盲目性的欠缺。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去读书,自愿或自觉读书的很少,未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

6、九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未达到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九年级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通过调查,只有5%的学生基本达到了课标要求阅读量,而95%的学生都不达标。对语文课标推荐的名著只有9﹪的学生做过全本阅读。

针对当前现状,我们拟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阅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教师要努力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科活动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己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研究者。及时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3.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推荐书目,介绍新书,交流心得。设置班级“读书档案表”,做到篇篇有名句、一日一记、三日一诵读、一周一好书、一月一交流。每月评选“诗文诵读大王”“读书之星”,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提高。

4、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利用晨会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或交换书籍阅读;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5、鼓励学生相互借阅,对借阅率高的学生予以表彰;督促学生到学校、街道图书馆、书店等地去借或租书,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在网上阅读。建立了班级佳作园地,以写促读,把同学的优秀作文都贴到佳作园地上,与同龄人交流,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6、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唐诗宋词精选》、《论语》、《读者》、《意林》、“四大名著”、语文课标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等,引导学生指定长远阅读规划,坚持长期阅读。

7、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为学生树立诵读的榜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扶着学生读完一本本有价值的书。

8、家校沟通,借用家庭力量激发学习动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帮助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等。

9、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读书讲座、沙龙、文学社、校报等平台,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10、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写作,以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做为一名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名虔诚地读书人;在和学生共同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授生以渔”,教给学生实用的读书方法,鼓励学生终生与书为伴,好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学生人生路途中的“指路明灯”。

初中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对我校初中一年级的十个班,共500人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从学生角度对自己的写作情况和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评价的,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现将情况分析如下:

一、写作态度与兴趣方面,在选择题第1题问的“你对作文的态度是”中,有55%的同学选择了兴趣不大,有2%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兴趣,可见有将近60%的同学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二、写作积累方面,在第一题的选择题第4题问的“你经常写日记和随笔吗”中,有8%的同学选择了不写,83%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写,4%的同学选择了没时间写。在第二题简答题中,有63%的同学选择了“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可见大部分同学腹中空空,缺少素材的积累,更没有积累素材的好方法、好习惯。

三、写作方法、技巧方面,在第一题的选择题第7题问的“作文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中,49%的同学不知从何写起,38%的同学选择了“有话说不出。表达困难”。在简答题中有51%的同学选择了“心中有作文主题、内容,不知道该怎么写,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37%的同学选择了“有时感到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抉择。”45%的同学选择了“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主题不深刻。”可见很多学生感到写作文很困难,没有好的方法技巧。

教师做的还不够好。

五、写作内容及抒发感情方面,在选择题第9题问的“你的写作内容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吗”中,24%的同学选择了是,73%的同学选择了有时是,3%的同学选择了随意编造。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大部分学生,他们的作文内容是模仿、虚构甚至是抄袭的,只有24%的学生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取材的,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写作信心方面,在选择题第6题问的“你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中,57%的同学选择了有信心,28%的同学选择了信心不足,13%的同学选择了难以说清,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没有信心。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部分同学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但相当多的同学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他们认识到作文在语文这一科中的重要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等,会提高写作能力的。那么,一方面学生不热爱写作,而另一方面却是学生有信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两者之间明显矛盾。或许,这里有老师在作文训练上的偏颇,也有在写作技巧训练上的不足,包括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等,各种因素交织造成这种矛盾的现状。如果教师能够在写作教学的方方面面详加思考,完全有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问卷的结果出来了,我的心头觉得沉甸甸的,这就是我们的作文现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讨厌作文,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把写作当成是种创造,一种快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喜欢写的话题,有的可写的话题;同时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材,经验越丰富,写作材料的可选择性越强,联想、想象等认识活动就越活跃。可是如果只有经验而缺乏体验,写出的文章就只是人云亦云,没有新意;体验越深刻,感受越独到,写出的文章才会显出个性,才会有特色,有感染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能现身说法地加以指导。在作文的训练中,教师的角色还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好的作文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当然,教师在写作之前的指导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指导过多,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指导过少,学生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写作知识,使他们无从下笔。

三、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而且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正因为缺少积累,所以学生觉得腹中空空,没得可写。读书的过程是积累语文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提高语感的过程,读得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就不再干瘪,也会开阔写作的思路。一个不读书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更写不好作文的。

四、教师要多种批改方式并用。一味的精批细改,改得作文本上红迹斑斑,密密麻麻,可是有的学生看看分数,瞧瞧评语,就关上了作文本,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因此,教师要尝试多种批改方式,如小组批改,同桌互批、面批、有重点性的批改等。

五、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写好”的信心。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并做好细致的工作和详细的计划,通过系统的安排,对学生作文中的各不足环节逐个击破,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让他们在逐步的成功中树立写作信心。

初中调查报告

在我进入工作岗位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发现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数学学困生,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我所工作学校的部分学困生进行了调查,因而对学困生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具体目标。

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通过与学生、老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家访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有效资料。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找到了学困生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以及让学困生转化的六个主要对策。

正文所谓“学困生”,我是这样界定的:其一智力正常,而学习效率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持续困难状态的学生。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和班级,而我实习的班级学困生人数竟达到班上总人数的30%—40%。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在与学生,老师的交流中,特别是在家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社会,个人方面。

1、家庭方面。

我认为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这在我们班上特别严重,班上有超过20%的学生都遭遇过家庭变故,出现单亲、离婚、再婚、夫妻关系破裂等现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心里蒙上了很深的阴影,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全,以致于让他们产生厌学,目无纪律的情况;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亲朋好友照顾,没有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而孩子也疏于管理,性格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三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一部分家庭富裕的孩子,由于生活优越,家长有求必应,让孩子养成了自私、懒惰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且很多家长没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经常在孩子面前骂脏话、吸烟、喝酒,我们班有七八个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坏榜样而染上了吸烟的坏毛病。

2、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吧,媒体方面的侵蚀,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特别是网吧,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他们一天沉迷于游戏或生活在一种不健康的网络小说或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二是由于受当前经济意识的影响,认为有真才实学不一定有用武之地,文盲照样挣大钱,调查结果显示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中占了近10%,而这种错误的观点与学校的教育存在相悖的一面,导致学习基础本来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更加丧失了信心,从而在无聊和无为中虚度年华。

3、个人方面。

个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正当的交友,他们经常三五成群,打架斗殴,不仅害了自己,也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二是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好,三天两头的生病,因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这在女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别是像我们班的学生正处于初二,有些学生心思开始没有放在学习上,一上课就走神,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听课效果。

针对上述原因,我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让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极大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主动地多与学困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诚恳地征求他们对教学的建议,经常问问:老师讲课会太快吗?听课有什么困难?作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课内,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困生的情绪变化,迅速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眼神传递出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会贴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由对教师的爱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困生的意志,才能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4、加强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学会学习。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首先要从学困生学法上的薄弱点和数学知识学习所需方法的矛盾处下手,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学困生“看、听、悟、敢、练”的能力。

(1)、看“脉络”。学困生不爱看书,不会看书。要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要么一目十行,东翻翻、西瞧瞧。看书,是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演练”掌握沿着某一思路看书的方法。如: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教材的思路是怎样的?难点、疑点在哪里?并根据自己的习惯画上相应的标记。这样看书,就能帮助他们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构建认知结构。

(2)、听“门道”。有的学生讲,听课时好象都懂了,一到做练习又糊涂了。可见,学生听课客观存在会听和不会听的差别。怎样听?听老师如何展开思路,如何阐述道理,如何分析教材,如何进行总结。还要听同学发言,用别人的见解启发自己。听要专心,以免发生“断路”;边听边想,才能消化吸收。

(3)、悟“道理”。学困生都有侥幸心理“反正不会问我”,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当回事;遇到难题,“这么难我怎么会呢?”要设法让他们明白“激思索果,就能出智慧”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典型的范例,引导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常思、多思、善思,思在知识转折点、思在问题疑难处、思在真理探求中。他们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启思明理,就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4)、敢“参与”。参与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便是学困生也不例外。但学困生往往怕自己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不敢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这样就可以慢慢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5)、练“规律”。练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练习后要引导他们学会抽出现象看本质,分辨差异找规律,以求达到“举一反三”、“执一绳百”的效果。

5、善于激励,增强学困生的信心。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困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6、持之以恒,搞好学困生转化教育工作。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有忍心耐心,要打持久战,千万不可急躁粗暴。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学困生做了许多工作,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转变却很慢,收效甚微。这时如果缺乏耐心,就会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容易泄气。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必须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要明确: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是漫长的、曲折的,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学困生的基础差、起步小、与优生的差距大,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肯定。

初中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xx明。

做为成长特别时期中的学生,我们的头脑里满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自己的一番主见。希望他人可以尊重自己,不希望有太多的负担,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解与烦恼却不愿意讲出来。老师和家长与学生沟通时,也会因由此造成的小心结而感到困惑,对孩子的想法猜不透、摸不着。这阻碍了我们的正常交流,所以,我决定,以中学生的心理为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及采访。研究课题为《初中生心理成长特别期调查报告》。

抽取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进行个人采访。

调查形式:问卷及采访。

1)简单初步了解中学生心理状况。

2)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及资料。

3)对同学进行采访,问卷。

4)对所有资料汇总、分折调查结果、编写报告。

1)对中学生的心理疑问提出问题,进行筛选,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调查的问题。

2)对同学们进行口头访问,记录相关口述资料。

3)对回收的问卷、资料进行分折、统计、分类。

4)编写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6.1%的同学认为奉献精神最为重要,26.5%的同学认为坚强最为重要,42.1%的同学认为诚信最为重要,仅有5.3%的同学认为努力最为重要。“诚信”高居选择榜首。

进一步采访中发现,同学们选择的理由都很充分:

a同学说:“我选择信誉。我觉得,有信誉,朋友就多。尤其,自己被人信任和依赖的感觉很快乐。”

b同学说:“我选择奉献。古人告诉我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只要帮助了他人,他人必会加倍回报。大家都这样,感觉多好。

c同学认为:“坚强最重要。无论干什么,只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遇到挫折,也不垂头丧气,想办法坚持下来就会成功。

d同学说:“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所以,努力最重要啊。”

有心事怎么办?许多同学的做法是对自己的知心朋友或同学诉说。约占74.4%;把心事憋在心里的同学占到了16.2%;余下9.4%愿意同父母、家人及老师商量解决办法。把心事憋在心里的同学将近2成。

通过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以及对一些同学的采访,超过半数同学表示,学习目的不明确,还不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习一点算一点,所谓的学习看似浪费时间。此外,因为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社会现实落差很大而迷惑的同学也占有相当比例。说明这些同学所接触的人与事都是与自己生活相背离的,加上没有老师、同学、家人的关爱,造成了一种失落感,如无正确的引导也许会踏上歧途走上不归路。另外,还有的同学因为自己外貌、打扮感到苦恼失落。

80.6%的同学说自己在校日夜拼搏是为父母,而不是自己。当取得好成绩,就觉得完成了父母交予的任务。反之,自己的成绩差,就担心遭到老师、父母的批评;12.7%的同学表示最担心的事情是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另外还分别有2.6%和4.1%的同学表示最担心的是遇到同学的欺负、被人小看,以及遭到同学的孤立,没有知心朋友。

a老师:初中生的心理是多变而且略带叛逆的,对很多事情充满困惑又缺少能力解决。这就是成长的烦恼,是很正常的现象。同学们要正视这些现象,不仅要相信自己,也要信任家长和老师,相信他们有能力给你带来帮助。当然,老师和家长也有责任和必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来正确的沟通引导,与孩子们建立和谐的关系。

高中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今天的造型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绘画、摄影、多媒体、电影、建筑、雕塑、装置、服装、表演、行为艺术等使造型艺术世界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法定义。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至19世纪中期,其艺术形式就不断地翻新。尤其是出现印象派之后,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直至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其多元的形式令我们目不暇接惊愕不解。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生活的环境及历史的原因,有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欢那样的一种存在,但是没有理由不去了解这种存在的原因。

艺术永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可否认西方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那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所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中国已进入了现代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人们的封建意识依然存有,但终究是回不到1840年以前了。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因为艺术具有其前瞻性,我们的艺术教育怎能脱离这样一个时代?素描教学的观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怎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现代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观念下形成的。过去的古典艺术,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域的风格样式基本接近,越成熟的艺术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如: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程序和固定的风格样式。其风格样式的兴衰变化大多是由政权的更迭、朝代的兴衰决定的。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那时的艺术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几代人为表达一种情感锤炼一种样式,虔诚得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艺术。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人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的不断认识,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科学并列,造型艺术和音乐、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当代西方艺术形式的丰富让长期饱受封建意识压抑的人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大都要先画素描草图进行构思,即使现代艺术家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

从这一点上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个“素描”是什么“样式”的素描有待商榷。

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由艺术形式决定的,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尤其是对比例、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的基础教学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则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的代表。而纯绘画艺术比较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西方油画与传统的中国画其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西方油画的素描注重对客观形象的分析与表现,尤其是古典油画除有理想审美标准之外,还要有透视、解剖知识的运用,视觉真实可信是首要的;对于传统的中国画,没有素描这一名词,按素描的广泛意义来理解,齐白石的虫、草、翎、毛画稿就是素描,《芥子园画传》就是素描手册。

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西方古典艺术家们为了“形似”却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的画家与抽象表现的画家其素描的表现如此不同,都是因为观念影响了他的表达方式。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音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文学与哲学是因为她们不是用文字语言去思考,而是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视觉的或听觉的图象和声音去思考。

素描是视觉的,是看法,也是技术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不必站在固定的一点对景写生,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三远法”;而西方的风景画一定是固定的视点、固定的光线,即使不是对景写生也要运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和具体的光线效果。最初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光影法传入我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人们的习惯看法被改变了。

素描不仅是思想,还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中国画讲笔墨技巧,近千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技术:勾、勒、皴、擦、染、点……,在国门被打开之前,人们觉得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后的观念变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是“科学”影响了我们的看法。这时的我们想画一张看上去“正确”的素描,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解剖与透视知识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等技术手段。

素描教学技术训练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选择工具材料是观念的问题,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素描训练在对“造形”的把握过程中,技术问题就摆到了前面。

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载体——材料与图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体的,有色或无色的纸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是铅笔、粉笔或墨水的痕迹等等,这些材料组合本身就有技术含量。想画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是必备的。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等。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需技术手段亦有所侧重,但在传达对形体的感觉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不能否认,有时对技术的探求也会带来观念的变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我们知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己任,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这才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素描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首先说是该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是表现问题。但素描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造型问题。复杂了说:素描教学应解决在色彩之外文字语言等其他媒介无法表达或表达无力时所需的视觉图形语言。运用视觉图形语言去思考、去表现视觉感受以及引导视觉感受是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

素描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这是由教学的阶段性不同、专业的性质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决定的。

前面谈了作为基础的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精神的表达。将素描作为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就需要涉及到技术性问题,所以“技术性”是素描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常说的艺术教学是教技术还是教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1)看的方法。视觉艺术离不开“看”,“看”本身并不需要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觉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缘故,“看”就发生了变化。能够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觉重要组成部分,人接受信息的80来自视觉,基础教学就是要唤醒人的知觉。

有些人对“色”敏感,有些人对“形”敏感,有些人喜欢粗线条的大关系,不拘小节;而有些人则喜欢细节的罗列,不厌其繁。“整体的看”与“比较的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个技术性问题。

(2)工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尝试运用各类干、湿性材料,以便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为能充分表达自己做好物质的准备。教员就似个大师傅将各种菜谱摆出来,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当然大师傅还应该是个营养师。

(3)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描教学就是最初的结合点。透视学、解剖学、人体工程学、视觉心理学等都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素描教学上的运用体现了极复杂的技术性,应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有重点的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

4.素描教学的实验性。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在教学中探讨素描表现的可能性是贯彻教学。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需要开放的思想。实验性是向未知挑战,是面向未来。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体会的是思想、是创造精神。

农村学生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情况,确定10个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

2、样本及统计形式。

调查的`学生共120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共120份有效调查样本,按人数百分比统计。

针对学生美术学习的状况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你喜欢上美术课吗?

喜欢95%;不喜欢5%。

2、你为什么喜欢上美术课?

喜欢画画41.9%;喜欢手工制作34.6%;喜欢欣赏美术作品23.5%。

3、你有时也会不喜欢上美术课,原因是什么?

没有绘画工具28%;没有手工材料47.4%;不喜欢画画24.3%。

4、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美术?

手工100%,水彩颜料45%;水彩笔90%;蜡笔30%。

5、上美术课你能否带好课本所要求的绘画工具?

能全带齐6%;带齐部分67.4%;从不带26.6%。

6、你不能带好课本所要求的绘画工具的原因是什么?

忘记了14.2%;不想带2.9%;家长不给买29.2%。

工具太多太麻烦12%;有些工具不知在哪买41.6%。

7、你动手做过什么玩具,用什么材料做的?

纸40.3%;泥13.5%;木头18%;铁丝6.8%;绳子12.3%;布9%。

三、

从以上调查来看,孩子是喜欢美术的,特别是绘画和手工的学习。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他们手中的美术工具有限,除了几支水彩笔和蜡笔之外,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见过其他的美术课要用到的颜料和工具。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生活环境地处偏僻外,家长似乎也不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在孩子艺术学习上投入很少是一个较重要的原因。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孩子尤其喜欢手工,这点很好,因为手工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还可以锻炼小朋友的手、脑协调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生活,关心生活,对少儿的教育和生活情感的培养也有帮助。

据了解农村孩子家长学历较低,这无形中对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家长工作不稳定,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无暇顾及孩子的艺术教育。更不用说陪孩子去准备美术课所用材料。所以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教材所要求的美术学具和材料,学生一味的看老师示范,像这种情况美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提高呢?更何况美术教学是以主体参与为前提,使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进行美术创造的主体,也就是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采取按学段提出的,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并且这些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也是选择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这其实就给教师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针对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工具这种情况,在平常教学中,结合美术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来源情况,为解决在美术课中学生没有美术工具的一个问题,本人适当对教材做改动,灵活的运用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本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1、借用更多可利用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快乐的人》一课,本课教学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发现并利用材料的美,联想到它能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表现出人的快乐。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身边的废弃材料,比如铁丝、废旧挂历等。没有漂亮的材料就就地取材,关键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精神、探索精神。

2、修订教材。

在不改变教材的教学主要目的的情况下改动教材或删除部分。例如:教学《画水果》要求用国画颜料颜料,本人就建议没有国画颜料的学生可以用植物或水果的汁自制颜料。这样学生很开心用自己做的颜料来画画,很有成就感。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所以在评价标准上,我降低要求,主要从孩子材料的选择、颜料的制作与运用、颜料的饱和度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3、简化工具。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材中的手工活动,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是独特的造型艺术。手工活动的内容很多,有纸工、泥工和自制玩具、做做玩玩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般能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按着制作程序的要求,制作出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形象的、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和小玩具。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得到新的提高。可他们所担心的是,美术手工课中的材料自己是否能够准备好。所以在手工课教学中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某些课的材料作了一些变通简化。在美术手工课中本人尽量安排一些农村学生容易找到的一些简单材料,如纸、废物、泥巴等。例如,在教学《小小厨师》时,本人不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硬彩纸,而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底板用泡沫或者泥巴这样的材料既容易准备又便于操作,其它景物可以用废报纸揉团粘贴,也可以用一些杂草树叶石头等装饰。只要能把这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来就行。这些材料学生很容易找到所以学生有兴趣并且爱学。还能通过小组团结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这节课作业,既有合作精神又有团队协作的意识。

实践证明,美术教学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要解决农村美术教学的矛盾,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教师可适当的对教材中的内容和美术学习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材中要求的材料进行变通让孩子不再为美术课担忧,轻轻松松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初中调查报告

如今,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因特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因特网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调查显示,中学生网民中,男生的上网率高于女生。上网学生中57.6%的人偶尔上网、40.6%的经常上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的只有2.3%。有59.2%的中学生网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而两三年网龄的人只有10%,这说明当地中学生上网是近两年的事。

中学生上网多数是在周末或假期,81.2%的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新的信息,23%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6%的人上网是为了玩游戏。

在对网络的基本评价中,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认为上网是大势所趋,30.5%的学生对网络表示满意,47.1%的人认为对中学生上网应适当指导。

基于大量调查数据,调查认为,上网激活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

网络让中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85.6%的上网中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信息量。59%的上网者是在上机过程中学习网络知识。

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中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调查显示,53%的人上网是为了向外发布信息。

但调查也发现,网络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给一些中学生带来困扰,如网络容易使少数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上瘾、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等。

调查认为,因特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美术教育调查报告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西部武陵山区,全州行政区划为8个县市,州府所在地吉首市于20xx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其他7个县市于20xx年、20xx年陆续进入。为了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湘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现状,近年来笔者采用座谈、访问、查阅教案、个案分析、问卷等形式,对湘西美术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被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被确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宽松开放的教学平台正在搭建;有“美”有“术”的教学策略得到贯彻。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创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据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他们在学习中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抒发,对美术课充满兴趣。

3、教师素质获得了提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美术教师都经过了省、州、县不同级别的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培训,经过培训,广大美术教师不管理论水平还是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

4、科研课题取得了成果在“科研兴教,质量兴校”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广大学校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不少美术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在省州“十一五”规划130余个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中,美术课题占10多个,这是以往很少见的。

1、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按课程计划开课属老生常谈,它是长期制约美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程改革几年来,美术教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不按课程计划开课,二是开课随意性大,三是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授课。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差,只能择其简单的内容,或根据个人兴趣、喜好进行教学,美术教育按课程计划开课任重道远。

2、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突出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教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至今仍然把握不准。一是教学目标不全;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目标订的过空、过大;三是教学目标不准,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科之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和贯彻教学目标是改进美术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教学中对目标确立不准,必将使美术教学偏离课改方向,走入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的歧途。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美术仍是薄弱环节,美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村美术教师属于兼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和新课程培训,有的没有美术课程标准,有的缺乏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有的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驾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学能力水平相应较差,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美术教育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压缩开支,对于美术教学必需配套的资料一概不予订购。教学条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

5、学科地位重视不够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学科,与音乐、体育一起被调侃为“小三门”“副科”“搭头课”。为此,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60%,美术教师在评优、评职、评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据调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龄的美术教师,到目前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这些都是直接造成美术教师大量流失和教育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

1、提高认识,依法治教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按规定接受的课程教学,是最起码的权益,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表现。为此,各级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严格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任何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校长和教师都应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自学执行教育教学法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家教育部于1990年以文件形式出台了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其中明确,规定县级教科所(室)要配备专职艺术教研员,然而18年过去了,我州8个县市只有保靖县教科所配备了专职艺术教研员,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我州艺术教研队伍配备明显滞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艺术教研员配备,对美术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及评职、评优、评先都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评价的公平。同时,对美术教师加强培训,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小学校长要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美术教育,要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保证美术教育的基本经费。积极创造条件,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大督导评估力度为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教育督导部门必须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督导评估的力度。如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学校目标管理检查,各级地方政府督学检查,都应把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评估检查,从而不断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高中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首先说是该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是表现问题。但素描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造型问题。复杂了说:素描教学应解决在色彩之外文字语言等其他媒介无法表达或表达无力时所需的视觉图形语言。运用视觉图形语言去思考、去表现视觉感受以及引导视觉感受是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

素描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这是由教学的阶段性不同、专业的性质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决定的。

前面谈了作为基础的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精神的表达。将素描作为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就需要涉及到技术性问题,所以“技术性”是素描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常说的艺术教学是教技术还是教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1)看的方法。视觉艺术离不开“看”,“看”本身并不需要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觉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缘故,“看”就发生了变化。能够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觉重要组成部分,人接受信息的80来自视觉,基础教学就是要唤醒人的知觉。

有些人对“色”敏感,有些人对“形”敏感,有些人喜欢粗线条的大关系,不拘小节;而有些人则喜欢细节的罗列,不厌其繁。“整体的看”与“比较的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个技术性问题。

(2)工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尝试运用各类干、湿性材料,以便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为能充分表达自己做好物质的准备。教员就似个大师傅将各种菜谱摆出来,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当然大师傅还应该是个营养师。

(3)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描教学就是最初的结合点。透视学、解剖学、人体工程学、视觉心理学等都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素描教学上的运用体现了极复杂的技术性,应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有重点的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

4.素描教学的实验性。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在教学中探讨素描表现的可能性是贯彻教学。

初中调查报告

取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而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今年,学校掀起了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浪潮,大家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共同学习与交流,在摸索中实践高效课堂,在研究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我的课题研究——《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初探》就是以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太明白,大家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走形式,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设计本次调查,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本次调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调查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设计了15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在中厂初中和宋家初中随机抽取了176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无记名进行回答,力争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体现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1、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第(1)题预习方式上,只看书的,占44%;边看书边做练习的56%。

(2)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有较大帮助的占47%,有一些帮助的占36%。

(3)预习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问家长的占1%,问同学的23%,自己钻研18%,集中精力上课专心听讲59%,反映预习中,学生自主讨论交流、钻研精神不太好,依赖老师的还居多数。

(4)遇到查阅资料的问题时:认真查阅。

资料的占28%,不查资料听老师讲的占50%,看别人怎么做,抄袭别人的占10%,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不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自主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来解决一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从调查的数据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科学的指导学生预习,并且要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对中等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独立钻研。对小部分后进生应提出基本的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题的设计要相对的简单、适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达到预习效果,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情况。

(5)课堂上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好本学科问题是老师少讲,自己自学的是13%,分组讨论的占21%完全听老师讲解的占38%,说明同学们课堂的依赖思想严重,认识需要提高,一部分学生就想自己不懂脑筋,等着老师总结,老师讲。

(6)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程度:学生认为课堂上有机会发言的,占45%,有很多机会的占26%。从数据显示上反映,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少数不善发言的同学,要培养她们大胆求真的学习精神。

(7)课堂上喜欢老师上课方式的:讲得好、讲得多、讲得透的占33%,老师少讲,多留时间自己思考的占12%,先让自己思考,不懂问老师的占43%,从学生的心中答案可以知道,他们从心里上还是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老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

(8)课堂上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处理方式:有问题教师马上讲解的占24%,让学生思考后再讲的28%,让学生讨论后再讲解的占34%。数据反映课堂上,教师还是存在不放心同学自己解决问题的现象。不能大胆把时间还给学生自己。

(9)课堂上学生有疑惑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同学讨论解决的占12%,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说明他们从内心上,碰到困难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讲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模式的进行还是有些困难的。

(10)课堂教学喜欢小组合作的占34%,还可以的占45%,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11)课堂上参与讨论积极的占35%,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的占46%,这里说明学生应该更开放,更大胆些才好。

(12)课堂上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看法认为真勇敢的占63%,就爱出风头的占6%,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想主动回答问题,只是单子不大,怕回答错误丢人而已。

(13)对教师“满堂灌”认为合理的占34%,留时间给学生的占42%,心理上学生希望上课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来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14)喜欢老师用自主学习模式的占34%,喜欢合作讨论的占45%,老师讲学生听得占3%,教师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15)有关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已经把我适合自己方法的有34%,试着尝试别人介绍的方法的有17%,说明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希望老师能够好好引导,让他们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可以看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

1、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已养成预习习惯,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同学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新课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2、调查资料显示,预习时碰到不懂问题,选择询问老师或同学的占多数,其他同学几乎都选择自己反复思考,或等着老师讲解。

3、在学生功课有疑问、遇到难题时,选择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同学讨论解决的占12%,说明他们从内心上,碰到困难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讲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模式的进行还是有些困难的。

4、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问卷第11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积极参加讨论吗?回答是的占32%,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的占58%,不回答的占4.5%。不太主动参与的原因,都是自认为学习中等或不太好,怕说错了大家笑话他。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谈话的反馈分析,可以看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但同时受目前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老师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课堂上,他们对老师仍有依赖性,离不开老师的讲授教学。

对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需要过程、时间、学习和研究,学生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老师可以先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慢慢放手,慢慢减少“讲授式”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都经历一个缓冲阶段,最后,再让“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占主导的地位。

2、大多数同学虽然已养成预习习惯,可是少数同学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导致课堂上新课预习,就好比是在做题检测。根本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而且有时预习碰到不懂问题,选择询问老师或同学的占多数,其他同学几乎都选择自己反复思考,或等着老师讲解。这种依赖思想太严重。

对策:预习看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老师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特别预习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那是老师应该加以引导、点拨。激励学生合作讨论。

3、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功课有疑问、遇到难题时,多数学生选择的还是“等”“靠”的思想,不愿自己动脑筋独立解决,之所以调查中显示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同学讨论解决的占12%,说明大多数学生从内心上,碰到困难时,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讲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模式的进行还是有些困难的。

对策: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明白了,现在课堂的主人不再是学生眼中了不起的老师,而是真正能够动手操作,大胆想象,勤于思考的学生。因此,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课堂多引导,多鼓励,让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说出来,不同意见和别人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的推行。

4、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的占一小部分;有时积极、有时不积极的占一半,还有少量同学因害怕错而选择课堂沉默。学生的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听课”状态,对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有初期的“不适应感”。

对策:教师平时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谈,给他们“洗脑”,初期用“讲授法”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让学生有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慢慢在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解决问题,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对策:备课时,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水平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适中较难一点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和尖子生解决,这样就照顾到了班级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想象。从而也增加了我们每一位学生上课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历史是一门副课。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而老师在课堂形式上,可以是活动课、讨论课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并快乐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2、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最好做到性格互补,学习互补、男女搭配。如性格外向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要互补,不能出现有的小组爱说话、爱讨论,有的小组不爱说话,不爱讨论。同时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汇报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涉及到问题讨论时,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杜绝小组合作学习的“假”与“浮”的现象出现。

4、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要让后进生也觉得他在小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们去学习,课堂上应该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即使有时需要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5、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初中调查报告

我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一年前,池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四周绿树成荫,大家经常在池塘边散步、垂钓、游泳。可惜从今年2月村综合市场建成后,不断有污水流入池中。到6月间,水就臭了,池塘中的鱼大量死亡。十个月后的今天,昔日游鱼戏水的池塘变成了黑黝黝的一池臭水。水面上漂着绿藻和垃圾,岸边许多树也被小偷砍走了,留在岸边的十多个树桩见证了这十个月内池塘的巨变,聆听着池塘的幽幽哭泣声。

是什么原因导致池水变质呢?

1池中的鱼大量死亡可以肯定是由于水质受污染。暑假期间,我和同学一起到池塘边找原因。

“那边的墙上有5个排水管,市场的脏水直接排进了池塘里。鱼也是市场建成以后才死的。”村民甲认为市场方面应承担责任。我们看到市场与池塘仅一墙之隔。但市场也有自己的说法,据综合市场管理处的楼经理介绍,建市场是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市场管理方也充分考虑了对环境的保护,为此专门花了两万多元建了两条排水管道,市场产生的污水完全可以从管道排走。对于墙上的5根管道,楼经理解释说,那早就存在,不是市场建的。“以前这里是个消防池,为了防止消防池水位过高,建了5根管道通到池塘里,这样多余的水可以通过池塘的泄水口排走。”当问及市场的污水会不会因此渗漏进湖中时,楼经理连说不会,因为在建市场时已用预制板盖住了消防池,并在上面浇注了混凝土。

为了弄清市场对池塘污染是否有责任,我请求在环境监察单位工作的钟叔叔进行实地踏勘,他也是在这个池塘边嬉戏长大,看到池塘变成这样感到非常心痛。对消防池实地勘察后,基本排除污水从地面渗漏的可能。但是今年五、六月份降水较多,消防池水位过高,污水就直接排到了池塘里,导致池塘水严重污染。所以市场应该要承担相应责任。

2大唐被誉为“国际袜都”,村民从事袜业有关行业的占百分之六、七十。池塘边的住户中有两家真好经营加弹厂。根据保洁工人反映,每天每户人家要生产500公斤工业废水,由于今年生意好,门前屋后的工业废料也越堆越多。

有一家主人叫楼昆忠,今年39岁,初中文化,家有父亲、母亲、妻子、两个女儿。他家雇佣了5名挡车工,挡车工都来自外省,平均年龄19岁,3人小学文化,2人小学都没毕业,平时不注意卫生习惯,一不留神就会从楼上扔下塑料袋、西瓜皮等。由于扔到路上要受到村民的指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了扔到不会说话的池塘里。随着天气转热,西瓜皮、菜叶子等快速腐烂,加剧了池塘污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