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报告是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检查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自己。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自查报告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查报告的写作技巧。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孝先的带领下,于3月3日至10日,共用了8天时间,对我县如何抓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在县教育局的配合下,调研组一行察看了县第一高中、城关镇中心校、鸣皋镇一中、县直中学和实验中学等学校。每到一处,调研组都认真听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任课教师等关于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情况的汇报,察看教务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学生餐厅、寝室,翻阅教案、实验记录,询问教育管理、常规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此次调研共涉及四所高中、12所初中、一个初中教学点,共召开座谈会12次,参加座谈人员达200余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了全县中小学校,各乡镇中小学校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配备标准,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县教育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连续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使学校管理逐步规范,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万人上线率逐年提高。20,我县上省定普通类本科线1150人,较年的1053人增加97人。万人上线率由2019年的14.2提高到2019年的15.6,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亮点学校。比如伊川四高、水寨二中等学校,在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新方法。伊川高中一二部之间、县直中学和实验中学之间明争暗赛的局面基本形成。鸣皋镇孙村中学学生人数占全镇学生人数的六分之一、教师占全镇的五分之一、考入伊川高中的学生却占了全镇的三分之一,升学率遥遥领先。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止目前,我县已撤并非定点初中14所,小学82所,小学教学点36个,伊川六高因生源有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已于去年年底被撤并。
二、面临形势依然严峻,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我县是人口大县,经济大县,但却是教育弱县。教育基础薄弱局面改变不大,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其它县相比有明显差距,与全县人民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一是就2019年高考万人上线率分析。我县2019年高考万人上线率仅为15.6,和洛阳市的平均24.4相差了近9个百分点,和新安县的54.5相差了近40个百分点,和孟津县的46.9相差了30个百分点,我县高考万人上线率在洛阳市各县区中仅排在嵩县和洛宁的前面。
二是就今年高三一练成绩分析。县教育局共分解2019高考三本(文化类)指标1400名,一练共完成1349名,除一高完成分解指标(超3名)外,二高、三高、四高上线人数均与下达任务差距较大。
三是就2019年高中新生录取分数线分析。2019年我县一高新生录取分数线为470分,二高430分,三高410分,四高380分,而新安一高是556分,汝阳一高是523分。单从新生录取线看,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生源素质已远远落在先进县的后面。
四是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进难度较大,进展迟缓,合点并校任务相当艰巨。我县现有定点初中45所,但真正能达到6轨制的只有4所。而经过布局调整的孟津县有初中18所,新安县有初中26所。
由此可见,我县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究其原因,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我县教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机制问题。教育管理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力度不大,求稳思想严重,怕改革触及一些深层矛盾。由于以上因素,致使层层管理、考核等机制没能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末位交流制不能很好落实,“铁交椅”现象长期存在,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改变不大,竞争局面无法形成。
2、学校布局调整问题。我县农村中小学校点多面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展缓慢,原因:一是在办学方面缺乏长远规划,以教学点为单位各自为政,发展随意性大。一旦需要合点并校,各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食宿、师资等均不能达到并校要求,客观上制约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进度。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合点并校的意义宣传不到位,致使部分农村干部及村民对合点并校产生了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点并校的进程。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使教师缺编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布局调整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设施不能发挥最大效益等,已成为制约我县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管理问题。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指导、督导不到位。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但因为执行不力,督导不到位,出现了政策棚架现象。比如,100元的绩效工资制在部分学校就没有很好执行。二是部分学校校长(包括中心校校长)学历层次偏低(14个中心校校长中有9个是中专学历),管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制度执行不力。忙于事务、忙于应酬的多,关心教师、深入教学一线的少,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县城,使城区中小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县直中学、实验中学多数教学班每班都在80人左右),给学校管理带来更大难度。四是优秀学生流失严重。目前,我县在洛阳市和其他县就读的学生大概有8000人左右,其中不乏优秀学生。而我县中招所录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相对素质不高、基础较差,增加了高中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我县高招录取率、万人升学率和名牌学校录取率。五是一些乡镇初中食堂、寝室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5、教育经费问题。一是我县的教育费附加现实行的是乡收乡管政策,实际用于学校的教育费附加寥寥无几。二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学校基础建设投入很大,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规定,高中在校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为170元,我县实际拨付的只有20元。三是各高中债务沉重。比如伊川四高的外债350多万元,伊川三高的外债超1千万元,伊川高中外债达2800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办公和教学。
三、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的根本出路。
根据伊川实际,调研组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争进教育强县行列”的总体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因为没有改革就不能打破陈规,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无法改变我县教育的被动局面,就不可能为伊川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力推行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热情和活力。一是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制、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在全县范围竞岗,彻底搬走“铁交椅”,形成能上能下的选拔任用机制。各中小学校校长要从曾取得过优异成绩、有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学人员中选拔。二是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量化考核制、末位交流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有章可循,罚有理有据。三是开展民主评教活动。县教育部门组织社会各界开展评议学校和教师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教师提拔、晋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吃大锅饭局面,使我县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
2、加强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一是按照先建后并的原则,集中资金、集中优质师资和生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建好、办好一批高质量的定点学校,带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意义,争取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撤点并校打好群众基础。
3、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制度等等。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加强对备、讲、批、复、考、纠等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把考试合格率、优秀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三是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组织学习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开展学术研讨等。四是要降低初中学生辍学率和优秀学生流失率,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足量、优质生源。五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要切实负担起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黑网吧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创建平安校园。
4、抓好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精神,引导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着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名教师、名学校、名校长)。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县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培养、选拔、评比,大力表彰获得此荣誉的教师、学校和校长,激发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实行乡征、县管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上解县财政统一使用。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三是要拓宽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多渠道筹措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办一流教育,建教育强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全体同志卧薪尝胆,坚定信心,严格管理,大胆创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县教育一定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教育强县行列。
是我省唯一的“省农机产业基地”,农机机电产业纳入了娄底市“xxx”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全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享受全省“xxx”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门店)500家,其中农机机电生产企业38家,,农机机电产业年产值达0.5亿元,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现就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xx年交易额达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xx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一)加强引导规范,强化行业自律。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和我县农机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以规范产业的发展方向。,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若干问题的意见》;,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明确走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制订了《县农机机电产业“xxx”发展规划》,明确了“xxx”期间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扶持重点及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经过连续这几年的引导、规范以及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县农机机电产业步入良性互动的集聚发展轨道。二是强化行业监管。,成立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的工作,并组建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和《竞争公约》;,针对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又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机产业协会铸造分会、组合米机分会、电机分会和运输机械分会,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举了分会组织机构,签署了行业公约,缴纳了履约保证金,较好地解决了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每年从全县推进工业化基金、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产品研发投入。选择-2个科技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对自主开发或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投产后每年生产经济效益达到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政府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进行校企联姻,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9月,我们与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大学在我县设立第一个县级研发基地;月,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就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培训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2月,我县的农友机械公司、湘源科技集团等企业与农业大学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湘圆技术有限公司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月,省农友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星技研所达成联合开发协议。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县农机机电产业办与农业大学、省农机鉴定站及我县的部分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制订了组合米机的省地方标准;,主导制订的省组合米机地方标准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成功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对电机、三角皮带、筛片等主要农机配套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质量未达标准的不准进入市场,不得进入企业配套,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了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机电产品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三)打造集约平台,促进聚集发展。一是建设专业园区。率先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全省首个农机机电产业园区,规划占地600亩,并出台了入园的相关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机龙头企业进驻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农友,湘源、金峰、韶峰等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相继入驻农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二是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搭建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化整合,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组建成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并择机整体上市。目前,行业整合和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9月,我们成功将五丰、金三角、五金、正兴等运输机械企业按股份制组建了运输机械集团五丰机械厂,月,农友、永旺、白碧、远达、恒昌、兴鑫、良华等七家企业组建成省农友机械集团,今年以来又陆续把4家组合米机企业、2家耕作机械企业和2家铸造企业进行整合,组建了兴华、南方、劲松、金峰等有限公司,目前产业整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三是实行专业化生产。严格控制整机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目前整机生产企业从最高峰时期的38家降到现在的65家,配套企业从原来的63家发展到现在的25家,初步形成了以三塘铺镇、青树坪镇为主的铸件生产基地,以印塘乡为主的冷作件生产基地,以县经开区、永丰镇为主的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四)突出本地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建好专业市场。9,我县建成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市场的异地新建,其建筑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现有商户xx年销售收入0亿元以上,其规模、销售收入都比新建前的翻了一番,现已发展成为省有名的农机专业市场,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产品集散中心,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二是打造农机品牌。从起,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性的农机会展,每年参展客商000多家,累计成交金额近40亿元。去年,首次以我县的名义举办了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举办模式,产生了会展效应,打造了农机品牌。三是提高知名度。积极组织本地农机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全省农机产品订货会及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专业会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五)促进农机产业出口,推动国际经济合作。近三年来,我县先后有湘源、白碧、永旺、金峰、神手等5家企业已办理好自营进出口权手续,扩大了农机机电出口实体,进一步加大了我县农机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产品大型展会,大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三、四届越南(胡志明市)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三届东盟博览会和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等国际性会展,均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今年5月28日-3日,我们组织农友、永旺等农机企业参加了在越南河内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部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展览会,展会期间共接待越南、老挝等国家经销商及客户达xx年下半年起赴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设立4个以上的分公司,建立2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出口额届时将达到000万美元以上,大大提升产品在越南及其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引导金峰、神手等已有自营出口权的农机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把产品尽快推向国际市场,为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去”的高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平台和有效支撑,目前这两家企业均已与国外客户取得联系,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不久即可实现自营出口实绩。
三、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落后。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农机生产企业沿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资本存量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前段,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依靠低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走“低价占领市场”之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困难。同时,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差,很难在银信部门贷款,“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农机机电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欠缺,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引不进、更留不住。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我县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尚没有配套的货运配送中心和农机会展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时间长、成本较高。
(五)外贸人才缺乏。我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缺乏外语和外贸实务人才,特别缺乏既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六)口岸联检机构不全,通关不便捷。由于娄底尚还没有海关和商检的办事处,联系与业务办理都十分不便。加上现在出关都要换海关监管车,既费时,又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七)出口退税不到位。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企业退税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行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力度,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
(二)下大力气引进农机产业战略投资者,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农机产业基地”。
(三)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产品升级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机产品结构。
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宿舍餐厅楼已落成并将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餐厅卫生,而且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就餐条件和就餐环境。在此基础上,我校加强了安全防范、师德师风、学生礼仪诸方面教育和引领:
一、学校发展基本情况。
1、在国家教育事业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上。
我校加强了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建立了师德师风考核档案,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每位教师都同学校签订了教师职业道德承诺书、倡议书。
2、教育布局规划实施及资源配置方面。
我校布局规划趋于合理,资源配置基本符合整体要求。
3、在基础教育方面。
我校加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力度,遵循以人为本,向管理要质量,努力办成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教育质量、中考升学率一直位于全县农村中学前列,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4、改善办学条件方面。
目前,教学楼4162平方米,基本满足教学设置和办公、教室的需求;宿舍、餐厅楼计划五月一日后投入使用(宿舍2800平方米,餐厅1271。5平方米)餐厅、宿舍楼的投入使用,不但改善了师生的就餐条件,而且按卫生防疫部门具体要求,达到其标准。
5、校级领导班子及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我校领导班子是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是一支团结奋进、和谐的'班集体。
教师队伍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姿态献身教育事业,忘我工作是工作严谨的一支队伍。
6、学校安全教育及安全防范工作。
我校始终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在“四防”方面加强了人力、物力的配备;在对学生安全方面,坚持经常性安全教育,除此之外,多次进行火灾、地震等逃生演练,教育学生安全无处不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目前,师资存在不足情况,有借调现象,如果五月一日校外住宿生返校入住,食堂厨师紧缺,舍务管理人员不足。
2、取暖费不足,初步预算,餐厅宿舍楼投入使用后,每年取暖费、电费等存在32万元的缺口。
3、根据学校实际,校安工程的后续问题,硬化、绿化需要解决。
4、学校校墙需修建,约500延长米,需资金16万元。
三、意见建议。
关于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资金缺口,建议上级领导给予考虑,妥善解决,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会同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现场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教育机构和教育建设情况。我县现有中小学171所,其中普高5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21所(20所乡镇联校全部按规定并入初中),小学135所,点3个,特教学校1所,民办学校5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学校44所,市级名优学校3所,市级特色学校3所,市级明星学校1所。近年来,全县撤并规模小、条件差、生源少的农村中小学96所,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投入资金3300万元用于高中阶段教育新扩建和修缮教学楼、学生寝室、食堂、体育场等教辅设施。投入资金1530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资金642.8万元,全面完成全县160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其中计算机教室21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35个,光盘教学播放点4个),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2、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6183人,其中在职在编4509人,离退休、分流人员1674人。按教育阶段分:小学教职员工1877人;初中教职工1737人,高中教职工776人,其他教育机构119人。全县4509名在职教职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岁的`1471人,46―50岁的783人,50岁以上626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89.2%和73.4%。专任教师(含返聘人员)中,共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1人,中级教师2135人,初级教师2408人。
3、学校生源及教育质量情况。全县现有在校学生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职高1391人,初中22688人,小学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到87%。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81%,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全县3234人参加高考,录取2540人,录取率达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二本录取822人。根据我县现有出生率概算,从起,我县年均入学学生人数为4000人左右,预计到全县在校学生规模将维持在4万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费情况。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经费预算优先、资金调度优先、追加优先,积极落实教育投入的“两个比例”,努力实现“三个增长”,基本实现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月发放,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收取的杂费确保正常运转”的目标。去年,全县共投入教育经费885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6793万元,借贷投入1200万元,勤工俭学收益投入400万元,争资引资投入462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施“一费制”,20全县收取学费1300万元(高中阶段),杂费928万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择校费400万元。全县收取的学生杂费中,上解98万元用于仪器和师训费,其余用作中小学校公用经费。
近年来,虽然我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巩固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管理体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由于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无力承担教育发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级转移支付额度偏小,义务教育的发展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教育投入不足。
1、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津补贴和公用经费难以正常保障。
根据xx县教育局下发的xx年中小学督导评估检查提纲的内容,按照教育局的要求,xx年5月26日我们学校的主管教学教育的主管领导组织学年主任,学科组长对督导评估的六大项23个项内容进行了自检。
一、自检过程:
所有的检查领导,首先学习检查提纲的内容,结合提纲的项目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计划、制度、评价项目等统一检查标准,由于学校内部对教师、对学年、对教研组、都有评价细则,而且每月都要进行15项的评价检查,评出分值,所以这次自检就显得比较到位,这次检查实行的是面对面的检查,根据提纲内容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细则,逐人逐项检查评价,并且把每个人的教育教学的评价结果和学年挂钩,和学科组挂钩,以便促进学年和学科组对每位老师的平时的检查评价,不但检查了评估提纲内容的23项的所有内容还检查了提纲以外学校的规定的检查项目,如读书,反思单,双评单、周学习单等。
二、自检评估结论:
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坚持与守住,学校的各项检查评估检查都已经是常态化了,每月的教学教育工作的检查都比较到位,所以这次自检的结果学校是满意的。
三、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在坚持守住和不断创新中做了如下工作:
1、在课题建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在坚持每周的反思中走向名师。
3、在“双评”中交流理想课堂建设的智慧。
4、天天学习充电中不断提供正能量。
5、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交流理想课堂建设成果。
6、在集体备课中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材料。
7、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体现学校的关爱。
8、在各科教学中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9、在每月综合评价里提升老师的正能量。
10、“走课”制度为理想课堂建设添光彩。
11、研究作业改革,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
12、在社团活动的平台上张扬学生的个性。
坚持守住与不断创新,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坚持了,我们创造了过去辉煌,以后仍然继续坚持,一定会创造未来更亮丽的辉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改进想法:
1、理想课堂建设对于老师有些老师来说发展的还不够平衡。
2、个别学科个别老师对课题的理念和方法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课题建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老师的读书学习每天充电个别老师还有模糊认识,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技术和人文不足,完不成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4、“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材料”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建设关爱生命的课堂还要加强,这方面有的老师认识不清,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得到最大化。
5、对学生的课内和课外的评价,个别老师的手法落后,评价不能震动人心和走进心灵,情商激活没功夫。
五、改进的方式只有两条:
一是继续加大读书学习的管理评价力度,让读书给老师充电,激发教书育人的热情。二是强化课题建设,在课题研究中推进教师的技术和人文水平,为学校的理想课堂建设理想学生的培养,理想学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放假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胡双,你们暑假社会实践做什么?”我会告诉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小学教育这方面的,在我家乡做。”很多时候,别人只关心你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很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潢川县一个普通的村子。家乡所在的镇——双柳树镇(又简称双柳)——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不多,但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整个信阳地区是河南省劳务输出大军的主力。表现在我们村就是,每年村里大约95%以上的青壮年都会到江浙一带打工,他们仅在春忙秋种、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看看。外出务工的大潮使得双柳人渐渐富裕起来,条件变得好了,但是家乡在很多方面的情况却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更糟糕的是,有些甚至比以往更坏了,比如环境,比如村小学的教育问题。
我们村的小学叫做彭畈小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学生400人左右。每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窄小的操场上总是挤满了活泼可爱的孩子。那时,学校有不少年轻、富有激情与活力的老师,他们给我们讲过《三国演义》,办公室有过钢琴声;那个时候,村小的毕业生和镇上中心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差距。而现在,彭畈小学20xx-20xx学年在校学生人数不到80人,只开班到三年级,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可能连三年级也开不下去了。学校有八个老教师,我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教,现在还是他们留在彭畈小学,年底之前还有两个要退休了;学校校舍十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曾经狭窄的操场,现在反而种上了树,树下杂草丛生;无情的蜘蛛网默默查封着这所历经沧桑的小学。无独有偶,彭畈小学的变迁在双柳并非个案,其他村的情况与之相似,也是也不容乐观。总之,整个双柳的基础教育现状令人痛心疾首!
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青年毛泽东历时32天,游历湖南五县之后得出的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当年,尚处幼年的共产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不了解农民运动情况,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主要持责难态度。持相反意见的毛泽东遂决定亲历亲为,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重点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这份报告对于指导近代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可谓是实践出真知的标杆之作。
其实,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就非常注重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xxxx年夏天,毛泽东就曾与萧子升一道,利用暑假时间,不携分文,游学湖南诸县,接触社会,了解百姓,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一个多月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校以后,毛泽东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第一师范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这样的游学,毛泽东有过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们与毛泽东的年龄相仿,虽然所处时代背景和生长环境大有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实践的借口。我们有必要向毛泽东学习,不光读“有字的书”,更要读的“无字的书”,从无字之书中的东西必然与课堂上的高数物理不同。然而,“无字的书”并不是那么好念的,我知道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困难,逃避总不是办法,只有努力面对。
比如村小学生人数减少这一问题,我们之前能够想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当地适龄儿童总人数减少;二、村小教育质量越来越差使得乡下学生大量转入双柳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完小)。但在走访的过程中,除了自己能够想到的原因,我们还获知:一、双柳外出务工现象很普遍,很多家长会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外地上学;二、近年双柳树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富裕起来的家乡人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让孩子往“高处走”。这些信息更加接近实际,是在教室空想所不能得到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技术限制,我们并不能准确获知上述几种原因影响村小学生人数减少的权重。
社会实践只进行了不到七天。但这七天,我们对家乡农村小学的了解程度却比过去十多年更多。我们走访了潢川县教育体育局、双柳树镇中心校、双柳树镇第一中心小学、双柳树镇第二中心小学、彭畈小学、天桥小学、曙光小学,我们在中心校和完小的档案室获得了很多有效的统计数据,我们挨家挨户做了200份左右的问卷,累计走访人次近400人。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找到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唯有实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对于课题本身来说,我们对村小学生人数减少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因素做了多方面了解,我们还看到了农村小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主要了解了双柳五所小学的基本情况,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或者教师进行交谈,走访了小学周边居民,了解他们对当地小学教育的认知情况。(具体结果见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使得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体制下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所应当肩负的责任。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有些是我们能够掌控和了解的,有些是我们能够了解但无力改变的。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双柳农村小学教育的看法更加实际而深入,但在如何解决这些已发现的问题方面,我们仅能依据调查结果给予建议,至于能否有效执行,主要还是在于政府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就是这样了,这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不足之一。
在课题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豫东南”团队成员的锻炼,譬如交流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分配分工等等。记得第一天我们在彭畈小学做问卷调查,第一个调查对象是个大婶。她认字不多,问卷看不懂,这可难倒了我们。为了保证走访和调查能够进行下去,我只得亲自出马,一边和她聊天,一边把问卷内容融入家常话中,折腾了十多分钟,总算打开局面,完成了第一份问卷,真不容易。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立刻商讨对策,决定变换问卷调查方式,在乡村不单纯做问卷,而是和老百姓们一边聊天,一边了解我们想要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乡下的走访和问卷调查才得以维持。
在走访的过程中,有位叔叔反问我们:“你们现在做的有什么用呢?政府又不管你们事儿,说白了你们也就是自己了解了解情况,其实就是无用功。”这番话一直触动着我,虽然直白难听,但却是事实。说实在的,即使在教育这个冲突不是很剧烈的领域,调查到最后,已经很明显地涉及到了政府部门的作为和利益问题。对此,我们基本上无能为力,仅仅能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反馈过去,期望他们能够有所改变。或许我们现在还无力改变现实,但我们至少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友谊,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
“豫东南”是一个团队,胡长国、黄开东、付杨、彭晓燕,我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穿街过巷,出谋划策,共同努力。感谢所有人的付出与汗水。大家都晒黑了。在乡下跑的那几天,黄开东一家会在中午把我们叫去吃饭。清凉解渴的西瓜,丰盛的午餐总令我们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在联系完小档案室和双柳树镇中心校时,黄开东的妈妈彭仁玉老师为此劳心费力不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量级帮助,感谢已经不足以表达了,好人一生平安吧。除此之外,在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热心群众,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再次,一并道一声谢谢和珍重了!
虽然短暂,注定是铭记于心的经历!
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以下是整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一】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二是精细管理,三是硬件建设。
教学。
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
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一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无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生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工位不全,设施落后,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目,千方百计找资金,努力加大在育人环境、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09年“国债”项目,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工实习大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用,我校将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此项款项将全部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工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又在积极申请2010“国债”项目,主要用在电工专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力。力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
【篇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
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
总结。
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篇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3、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一)乡村酒店的基本涵义。乡村酒店是一种既不同于城市商务酒店,也不同于乡间度假村、农家乐的一种独具文化个性的酒店,是介于农家乐与商务酒店之间的一种休闲旅游场所,在国外又称为乡村俱乐部,国内称为宾馆、酒店、度假村或俱乐部。郫县是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今年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档次较高、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在国内率先推行星级评定,推出了首批11家乡村酒店,并进行了正式授牌。这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这是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乡村旅游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游客进入乡村酒店可以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到朴实的人文精神,品尝到清新的饮食精品。
(二)乡村酒店的主要特征。郫县的乡村酒店都具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既有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又有商务酒店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在规模、档次、功能、特色等方面都高于一般的农家乐,在环境配置方面,优于商务酒店,其周围乡村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其主要特征:一是位置处在乡村,有供游客进行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体验的特色乡村景点;二是有反映本酒店经营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三是有反映本酒店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四是有与本酒店文化相关的乡村特色旅游活动,如地方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和民间娱乐休闲活动;五是有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六是能够以天为时间单位向客人提供配有餐饮、组合休闲活动和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七是绿化率较高,园林绿化各有特色,富有乡间气息。
二、乡村酒店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乡村酒店发展的现状。目前,郫县乡村酒店有梦桐泉、鹿野苑、听江浦、和境山庄、望阳阁、霜梅渔庄、玉川茗苑、沈园、靖地俱乐部等10余家。一是从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沙西线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带、国道317线两旁和友爱镇农科村周围,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环境雅静闲适。二是从自身特色看,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各异,绿化率都在50%以上。有的自行开发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有的开设以收藏南方丝绸之路石刻艺术品为主的石刻博物馆,有的提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有的能提供乡村特色旅游活动,特色鲜明,富有浓郁的田园水域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三是从酒店规模看,现有的乡村酒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小的500万元,最大的5000万元;用地规模少则几十亩,多达240亩,有的采取征用方式,有的采取土地流转租赁方式。四是从就业情况看,直接从业人员从几十到100多不等,总数约800人,其中本县从业人员占80%以上,有很多就是当地的失地农民。五是从接待能力看,住宿床位数最少的20个,最多的100个;最大就餐接待容量在100―400人之间不等;接待对象既有境内外团体,也有境内外散客,年接待能力超过90万人次,经营收入2500多万元。
(二)乡村酒店存在的问题。由于乡村酒店属新生事物,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乡村酒店概念理解不深。少数管理者和经营业主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有时和农家乐或商务酒店混淆,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酒店的内涵,导致酒店发展存在一定城市化倾向,影响乡村酒店特色和产品吸引力。二是还缺乏总体规划。乡村酒店总体分布较为散乱,布局存在较大随意性,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整体联动发展意识还不强。三是酒店管理不够科学。有的还没有完全走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的对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酒店管理专业人员较少,管理不够科学,服务不够规范。四是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现代酒店应具备的住宿、餐饮、康乐设施不齐全,中央空调、交通、通讯、会议服务等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服务种类不齐全。飞机和火车票预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优惠景点门票、代理租车及团队活动策划、住店客人享受会所优惠门票、全套商务中心服务及网上预订、特快专递等服务还不够齐全。六是宣传推介不够。缺乏行业管理,政府推动还不够,对外宣传力度较小,目前客源有限,有的经营效益不是很好。
三、乡村酒店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政府引导、打造品牌、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以业主经营管理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把发展乡村酒店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与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推进乡村酒店快速提档升级,打造品牌,引领都市休闲旅游时尚。
(一)提高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乡村酒店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是对外交往、社会交际活动的中心,是创造旅游收入的重要行业。加快乡村酒店发展,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为社会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提高文明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绿化,改善乡村环境;可以促进绿色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强化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为乡村酒店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发挥政府对发展乡村酒店的作用。一是应抓好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特色化要求,研究制定郫县乡村酒店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把关,防止盲目开发建设,科学指导,力争将乡村酒店打造成为郫县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二是应抓好环境配套。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政府应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村交通、通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酒店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应抓好政策推动。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范,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四是应抓好星级评定。成立郫县乡村酒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制定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积极组织星级评定,促其完善酒店设施和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乡村酒店之间公平竞争,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便于社会监督。五是应抓好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是乡村酒店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独立的.乡村酒店市场推广能力比较有限。政府应把乡村酒店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宣传,投入资金,通过报纸、电视等优势媒体,举办“望丛赛歌”、“龙舟赛”等浓郁蜀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或建立郫县乡村酒店旅游网来做好市场推广,强化乡村酒店的品牌效应。
(三)强化协会对发展乡村酒店的管理。一是应成立乡村酒店协会。由县旅游局牵头,指导县内的乡村酒店成立乡村旅游酒店协会。推动乡村酒店在行业政策、服务标准、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行业管理,自觉遵守国家主管部门的行业政策,执行行业服务标准,并接受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核查。二是建立各乡村酒店互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乡村酒店开发经营经验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搭建各酒店之间的网络平台,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加强和旅行社的衔接与合作。通过协会的力量,推进各酒店与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机制,把郫县的乡村旅游酒店纳入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以争取更多的客源。
(四)激发业主对发展乡村酒店的动力。一是应准确定位市场。郫县位于成都近郊,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农家乐比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各乡村酒店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郫县实际,准确定位目标市场。二是应完善酒店设施。进一步改善乡村酒店自身硬件设施及环境条件,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开发出更加符合乡村酒店的亲近自然、贴近文化、感受和谐的高品位旅游度假活动。三是深挖文化特色。在景点建设上,应坚持和民俗风情、区域绿化相结合,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体系上,应注重建筑风格,完善配套设施;在旅游内容上,应突出餐饮特色,增加旅游活动项目,打造核心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参与性项目。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购有商品、娱有活动、触有文化”。四是应推行科学管理。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从事乡村酒店的经营者,要按照现代商务酒店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模式,抓好一般从业人员及厨师培训和管理,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乡村酒店决策者、高级管理人才及内部中层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应加强市场营销。客源是饭店的生命,营销是饭店的灵魂。乡村酒店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替代人际销售和传统预定等落后手段,用科技力量替代人情力量,努力拓展目标客源市场。
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2019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
规章制度。
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我校自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关于“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后,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评估普查指标体系》,各位领导进行了具体分工,对自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现就二级各项指标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设置。
b1设置要求。
万宝镇学区共有17个自然屯,13-15周岁适龄人口共224人,其中入学人口217人,在校生数215人。在全镇17个自然屯中,马长岭村、矿山村、东安村、前进村、河北村、大顶子村等6个村屯与学校入学半径超过3千米,共有79人,但这些村屯学生大部分在学校寄宿,有部分学生坐通勤车,坐车时间都不超过45分钟。学校有70名学生住宿舍楼,另有4人寄宿于亲戚家,学校寄宿条件较好,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大力支持下,宿舍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近日到位配齐,尽快会达到指标要求。
b2规模和班额。
学校原有12个教学班,现因教室不足压缩到8个教学班,其中七年级4个,八年级、九年级各2个班。现最大班额40人,符合普查标准要求。
二、校园校舍。
b3校园建设。
由于水灾,教学楼在建设中,围墙倒了三面,自行车棚也已倒塌不能使用,等待教学楼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后,不同功能合理分区,逐步步入正规。
b4校舍建筑面积。
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按标准应有数量3800平方,需补充数量3300平方,教学楼正在施工。
b5校园校舍安全。
寄宿制学校男女生宿舍分设且相对集中,食堂逐步符合有关标准。学生宿舍968.58平方米,食堂381.42平方米。安全等级不详。
三、装备条件。
b6公用设备。
我校由于被洪水冲走了大批学生桌椅,教育局及时给学校补充了150套,因此现在学校每生有一套符合国家设计标准的课桌椅。黑板、板书工具等常用教学设备配置基本满足实际需要,当班级恢复原班数时,黑扳数不足。教师讲桌破损数量不足(破损桌椅有图片),应全部更换。
b7仪器设备。
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各学科教学仪器和设备都在被洪水冲毁的'校舍里,基本全部被大水冲毁,所剩无几,急需全部重新装备(20秋学校订购的省长工程中的仪器装备,据装备部回话仪器已到位,只是因大水间隔,没有运送到学校。)。学校按省教学仪器和设备配备标准学校只是缺少原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需重新统计订购才能达标,这部分仪器和设备,是实验的最基本的要求。
b8图书及设施。
学校现有图书4700册,现有学生215名,生均藏书22册,学校现藏书量标准应为6330册,与标准相差1630册,与生均藏书量标准30册相差8册。由于洪水冲毁了部分图书,现有的部分图书也比较陈旧,学校将努力筹措资金购买图书,争取在一年内达标。学校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报刊、音像资料、电子读物基本满足师生的需要。近两年来,学校每年新增图书比例不少于藏书标准的l%。
四、师资队伍。
b9人员编制。
根据月10月上级给学校的编制标准,学校应配备编制52人,学校实有人数54人,超编人数为两人,特岗教师未作统计。现有人数按学校12个教学班统计,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b10校长配备。
校长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中学高级技术职务,已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实行校长任期制,任期已满半年,任职符合省有关规定。学校按要求配齐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共7人,校长、副校长各一名,教导主任一名,政教导主任一名,科研主任一名(兼工会主席)一名,总务主任一名,团书记一名,在6名中层领导中,文理科各3名;领导成员的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最大年龄56,最小年龄31,平均年龄40.4,分工职责明确(详见领导分工表)。
b11教师配备及考核。
学校现共有教师54名,其中男教师23名,女教师21名,最大年龄56,最小的年龄26,平均年龄37,其中有党员10名,省级骨干教师两名,州级骨干教师两名,县级骨干教师12名,骨干教师在各学科中分散基本均匀,教师总体素质在全县处于中游水平。教师都获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其中有两名教师为小学教师资格;我们将督促两位教师,限期在一年内通过自修或培训,参加相应的考试或转办手续,力争在一年内获得中学教师资格。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定期流动制,今年3月学校选派英语、数学各一名教师,去万宝中心校从事相应学科教学,本学期又安排了一名英语教师去万宝中心校支教;教师在校任教时间符合省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减负后新规定时间;实行教职工工作考核制度,一线教师和后勤教师分别有不同的量化考核制度,每学期考核一次,认真使用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选先,晋级的重要依据,考核工作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了教职工激励机制。学校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将不断改进和提高。
b12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55.8%较低;42名教师中有16名教师专业不对口,这些教师多数为中文专业,但多数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已5年以上,已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应聘高级教师8名,现在已聘4名,还有四名教师因受名额限制而不能应聘;应聘一级教师满额21名,已够应聘条件的一级教师13名,因指标满额不能应聘。
b13教师培训。
保证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教师全员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积极参与上一级业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教材梳理、听评课交流活动,课时不少于24学时。校内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自修,积极参与校内组织的集中培训、教材梳理、听评课交流活动,时间不少于70学时。校内教师培训以教师“过两级三关”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以专题培训、理论考试与主题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专题培训、理论指导与活动促进相结合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同时,加强钢笔字、粉笔字和教学简笔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将基本功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如运用小黑板进行的粉笔字、简笔画训练与课堂教学使用结合,上课的时候拿到班级使用,平时排在走廊里展示)。
五、办学经费。
b14经费标准。
按学生数拨款,只能维持教学经费。
b15经费管理。
学校制度建全无乱收费现象。
b16办学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根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检查与评价,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高工作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最好的教育奉献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为逐步实现办学目标,我们将师德、师培、教研工作有机结合,以师德工作为引领,树立教师大教育观念和专业发展意识;以师培工作为主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
县工业基地自20__年底成立至现在,共开发2平方公里面积,征用土地3200亩,平整土地2700亩,已投入资金1.2亿元,已建成“四纵两横”共10.9公里道路等“六通一平”配套设施。引进入园企业60家,其中,建成20家,在建13家,待建27家。企业总产值2.3亿元,实现税收300万元。纵观基地四年的发展道路,大体可分为“三个过程,四个阶段”。即:大规模开发建设过程——大规模招商引资过程——大力促进项目开工投产过程;发展——治理整顿——再发展——再整顿阶段。可谓是历经坎坷。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个主旋律不动摇,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的胆略,坚持工业兴县方针,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积极谋划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审时度势,在面临新一轮治理整顿即将到来之时,在县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在短短几个月内为基地征用土地7000余亩(含温福工业园3000亩),为我县经济发展在新的治理整顿工作中争取了主动,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基地工业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要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文秘杂烩网配套,否则,必将束缚基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温故知新,认真四年来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确定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办法,在新的起点上轻装上阵,奋起直追,使工业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定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薄弱。
1、基地建设,规划必须先行。我县工业基地自20__年下半年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没有一个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入园企业布局规划,一方面造成企业布局较混乱,大有“拣到蓝子里都是菜”的鱼目混珠文秘杂烩网现象,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在已规划但未征用的土地上乱搭乱建,无形增加了基地建设成本。同时,也难以与县城总体规划对接,与县城基础设施做到资源共享。
2、基地工作从开发建设到引进企业、安置企业落户以及跟踪服务,每项工作都必须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但由于基地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加之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基地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从征用土地开始到开工建设的每一阶段都举步维艰,各部门都把基地看成是一块饼干,不去想怎么把这块饼干做大,而是都来争着分食,没有争到就处处设障碍,讲条件,使基地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使基地已征用土地均无法开工,造成近20家企业等地建设。
(二)运行管理机制不活,监管乏力。
1、投入回报率不高。现在基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及资金,但由于项目开工多投产少,达标达产的就更少,尤其是像钢构和温室类的项目,业务均在外地,即使开工投产,如果监管不力,税收也在外地,所以产生的回报相对较少。
2、土地利用率低。在基地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已开发的厂房中基本没有多层厂房,已开工投产的'项目,经对照其审批的规划,还有大量厂房未动工建设。目前,基地已建成的企业,土地利用率平均不到30%,甚至有圈而未建的现象。
3、统计口径混乱、税收征管不到位。基地有一些企业是退城进园或从其它乡镇引进的企业,其税收仍未落入基地,使基地税源存在流失现象。
(三)资金投入困难,基地发展缓慢。
1、基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企业等地落户。
2、基地企业资金短缺,有的企业建好厂房,购置设备后,缺少流动资金,致使企业停工待产。
(四)办事效率低,协调服务难以到位。
1、有些职能部门对于建设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认识不到位,较强地追求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较多地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导致基地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水、用电、办证、办照等审批程序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2、有的职能部门,特别是条管部门自行进入基地企业检查、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企业不安心生产,有的已搬迁。
(五)队伍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
1、基地内部工作人员懂业务的较少,特别是规划、建设、测绘人才。
2、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十分紧张,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短缺。
二、对策。
基地发展到现阶段,资金已投入下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项目引进来了,要真正出效益,出活力,主要在于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关键在于对基地和企业的监管。所以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必须视项目开发为生命线,把“安商”、“选项”和强化管理放在工作首位,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搞好服务,强化监管”等措施,使安商选资与项目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成功的“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在五个方面采取新举措。
(一)必须在理顺关系,强化领导上有新举措。
1、规划是基地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全面配套的原则,抓紧编制工业基地20平方公里面积控制性详规,严格控制规划范围内乱用土地,乱搭乱建现象,减少开发建设成本和工作阻力,尽快完善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规划,及时调整基地发展方向,努力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
2、积极应对调控,努力搞好申报工作。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出台,国家将严格控制土地和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我县工业基地没有批准为省级工业基地,今后我县在企业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必将受到制约,另外,一方面客商也会对投资我县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基地各项管理职能不能履行,各项工作受到束缚。因此,我县必须尽快组织一支得力的申报班子,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基地,抢抓南昌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千方百计破解我县工业基地有实无名的难题,为我县经济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尽快制订工业基地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围绕构建大温圳工业经济圈的目标,在全县进行一次再动员,再一次掀起招商引资热潮,举全县之力,集中力量把基地做强做大。要求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每年必须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必须在基地用多少亩土地。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集中开发基地,既可以节约用地,又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还可以迅速把基地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基地形象。
(二)必须在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服务职能。我县工业基地虽然不是省级开发区,但它的工作定位、管理服务职能和省级开发区是一样的。积极探索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基地定位在省级开发区起点上,以适应工业基地工作的需要。尽快落实土地、建设规划、国、地税等主要相关部门在基地设置分支机构,以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监管,促进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2、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把入园企业后续管理与兑现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实行优惠政策与税收挂钩,即:企业入园落户先按国家新的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足额交纳,企业投产见效后其税收达到一定额度后再按优惠政策进行兑现,即:取消了以投资额度优惠土地出让金的办法,改为按国家新出台的工业用地基准价足额交纳,待企业投产后第一年纳税额达到1万元/亩的基础,则优惠总土地出让金的10%,第二年仍达到1万元/亩,仍继续奖励,连奖三年。
3、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地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基地各工作部门管理制度和各类职能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把项目分解到每个人,以项定人,人定岗,岗定责,责定分,分定奖,真正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三)必须在加大投入,强化速效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基地总体规划和企业布局规划,抓紧把基地建设框架打通,做到征用一片、开发一片、安置一片,扭转过去企业等地落户、等地建设的现状,改善基地的信用度。二是搞好基地与县城规划对接工作,既提升基地人气、商气,又拉开县城框架。
2、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做到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基地形象。
3、进一步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尽快沟通与银行或投资公司的联系,建立信用关系;再一方面,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基地范围内规划适量的商住用地,盘活土地资源,实行以园养园,以商补工。
(四)必须在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上有新举措。
1、尽快出台我县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基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划基地管理行为,完善基地服务职能。
2、减少办事程序,建立完整的高效服务机制。基地企业采取封闭式管理,实行特事特办制,对入园企业简化办事程序,把部分项目的办证放到基地办理,具体办法:发改委委托基地办理项目入项,城建局委托基地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土管局委托基地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既简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
3、把基地纳入县优化投资环境的主要部门,定期开展优化环境评议活动。
(五)必须在用人机制,强化队伍素质上有新举措。
1、立足实际培养人才。根据基地发展需要,对基地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轮训,专门培训,积极鼓励基地工作人员参加多渠道、多专业的进修,全方位提升基地工作人员的素质。
2、眼光向外延揽人才。制订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式、优惠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加强与院校联系,建立人才资源网络,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导向,实行基地与院校人才资源共享。
3、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营造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留得住,发展快,用得好,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人才待遇,使人才贡献与报酬挂钩。
4、竞争竞聘用好人才。在全县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选调充实到基地工作,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入基地干部队伍中来,使基地成为全县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聚集地。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
受县政府委托,我就全县《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情况做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20xx年10月28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山区乡(镇)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指出师资问题已成为困扰山区乡(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县政府十分重视,针对山区乡(镇)生源分散、学校分散、教育资源分散的实际,从加快盐都崛起、构建和谐xx县的高度出发,对我县山区教育进行了专项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听取汇报、查看实情。调查中发现,山区乡(镇)教师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教师人数的70%以上,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山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县政府与涉教部门负责人一起,针对我县山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逐条分析,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策并举,确保山区学校师资充裕。
(一)双管齐下,保证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一是在充分把握山区乡(镇)师资状况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保证山区乡(镇)教育发展基本需要”的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原则。要求有关部门要根据山区学校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各学校实际编制。并规定任何单位和部门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山区乡(镇)中小学教师编制。二是对全县山区乡(镇)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适度增加弹性,定期核编,随时调整,既不让过多的编制成为财政负担,也不让过少的.编制束缚山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为山区学校有充裕的教师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倾斜政策,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由于受省定教师编制的影响,我县自xx年以来,未成批次招录过教师,致使全县教师已出现了结构性断层,山区学校尤其严重。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促进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了教师队伍纳新长效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时招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实行到山区学校服务制度,新招录的教师至少到山区学校任教三年。二是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山区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育内部活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县城镇学校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20xx年起,城镇学校支援边远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支援工作以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为主,采取支教教师评先晋职优先的措施,引导城镇教师有序向山区学校流动。
种种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善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供了政策保证。
(三)抓住关键,稳定山区教师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工作条件的限制,山区乡(镇)的教师比其他地方的教师付出更多却回报更少,生活更清苦。因此,山区学校教师流失比例相对较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新增的教师也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工作,这也是导致山区学校教师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依据《xx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县政府建立了教师人事调配联席会议制度。今后凡是教师的调动,都要从全县教育系统工作大局出发,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集体决策。同时,我们理顺了教师工资拨付渠道。县教体局设立教师工资专户,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教师工资专户,再按照各乡(镇)中心校上报的教师上岗考勤情况审核后,由银行代发。这就从根本上遏止了用人单位管不住教师的现象,山区乡(镇)教师队伍也更加稳定。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为提升山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素质。三是在提高山区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基础上,以师德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对山区教师重点开展“扎根山区,献身山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从而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山区教师队伍。
(二)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积极培训山区学校教师。长期以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陷入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而全县教师特别是山区亟待提高能力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师资只能外聘,培训场地只能租赁。县政府为改善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师进修学校从职教中心分离出来,由县教体局局长同志兼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增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作用。二是积极为教师进修学校筹建独立的校址和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培训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使之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山区教师素质的主阵地。四是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山区乡(镇)教师进行轮训,反复锤练其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规范人事管理,杜绝离岗、替岗。为加强对全县教职工的管理,结合我县实际,依据《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县教体局建立了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系统内部人事管理。出台了《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成立了教师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教师考勤管理。一是对各类违规离岗、替岗、兼职教师发出通知,限期说明情况,并接受纪律处分。二是建立教师上岗考勤情况月报制度,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初中以学校为单位每月将本单位教职工上岗出勤情况上报县教体局教师管理办公室,并按照《县教育系统教职工考勤制度》与工资待遇挂钩。这样,干与不干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各类违规脱岗人员也迅速上岗。这些措施保持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打造了一支相对稳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山区教师队伍。
(四)以“两个论坛”为手段,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校长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抓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抓好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的选拔和聘任。将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有管理经验、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聘到山区学校领导岗位上任职。二是加强山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培训。对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的校长,派出外地学习培训。在此基础上,我县将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培训校长和班主任。三是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中小学“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要求山区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全员参加论坛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人讲演、集中座谈、参观走访、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交流,总结管理经验,凝聚管理智慧,探索革新途径,共商山区学校发展大计,推动山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以“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山区学校办学质量。为加强山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县教体局开展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以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加强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推动山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为抓手,推动山区薄弱学校加快发展;以教育创新为抓手,探索山区教育质量提升新途径。印发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评价指标及责任分工》,评价指标分为队伍管理、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五个方面,由分包领导和责任股室督导各项工作的落实。对山区学校全面考评,量化计分,推动了山区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倾斜教育资源,优化山区办学条件。
(一)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将山区教育资源集约化,便于分散的学生上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结合山区生源分散的特点,县政府决定优先在山区乡(镇)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农村中小学定点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山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常村、保安两个试点乡(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正在健康运行,辛店、夏李两个乡的五、六年级学生也已实现寄宿。
(二)倾斜财力,优化山区办学条件。继续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资金,加大山区教育投入,继续坚持公用教育资源向山区学校倾斜,集中一切财力改善山区办学条件,加强山区学校硬件建设,逐步改善山区教育现状,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确保山区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全县教育的均衡、快速、持续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函》,现将高中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高中教育现状。
1、纵向比较发展很快。
直辖以来,尤其是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以后,我市努力推进高中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秋季,有普通高中学校291所(不含附设高中),在校高中学生48.5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8万,初中毕业生升普高比例达到47.07%,平均每万人口有普通高中在校生152人。与高校扩招之前的19相比,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数均翻了一番以上。
2、横向比较差距很大。
由于起点很低,尽管增速较快,但xx市高中教育总体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全国每万人口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172人,xx市仅为145人,在全国列第25位,仅高于云南96、广西134、黑龙江143、贵州115和西藏99。就在西部比较,也低于四川149、青海173、烟台226、宁夏203、甘肃192。
3、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主城区20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达到205,已经高于同期北京、上海、天津的平均水平。但是渝西地区年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仅为1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三峡库区2004年普通高中万人平均在校生只有1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部分区县,普通高中万人平仅有七、八十人,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主城区能上优质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已经超过60%,三峡库区在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能上优质高中就读的比例仍不足40%。
1、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市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市291所高中的总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绝大多数学校初中规模过大,实现初中剥离后,将有较大的高中教育资源增量。加之,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启动了新的高中学校建设工程,全市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在近年内将有较大的增长。
2、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拓展。
我市在扩大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强调加快提升高中教育资源的质量。全市制定了以充足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广大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了市级重点中学的建设速度,加大了市级示范高中建设的力度。
全市根据三大经济圈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差异,确立了扶贫扶弱的工作思路,对库区雪中送炭,促成渝西地区加速发展。与此同时,进一步执行地区间、学校间的对口帮扶制度,各区县也加大了薄弱高中的治理工作力度,启动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高中教育工作全局,坚持规模办学、内涵发展和体制创新等基本原则和分区规划、整体推进、做强做精、多元并举、重视均衡的.工作思路,以高标准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争创特色”为主题,促进全市高中教育整体跨越式发展,以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效益显著、持续发展、协调均衡的现代化的高中教育新格局为总体目标。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建成优质高中100所(每个区县有一所以上其中建成的市级示范高中60所)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到350所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0万人以上万人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城区完成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西部地区高中教育高地;渝西地区初步完成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成为西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富集区;三峡库区完成城镇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市优质高中200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100所)、普通高中学校40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70万人左右万人平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城区实现高中教育现代化;渝西地区实现高中教育均衡化;三峡库区实现高中教育标准化。
三、实现高中教育目标所需条件。
(一)教师队伍建设。
到20,全市需新增高中教师近10000人。地区间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有序流动将成为全市高中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高中学校建设。
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投入,全市新建高中校点的任务艰巨。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三峡库区的任务犹为艰巨。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投入,全市新建高中校点的任务艰巨。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三峡库区的任务犹为艰巨。
四、主要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实施六大工程。
1、校点布局调整工程。
高中校点布局调整坚持内涵发展、体制创新、规模经营、效益优先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与城市开发、农村城镇化及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建设规划同步,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进一步挖掘现有高中教育存量资源潜力,扩大办学规模,采用扩建、改建、联办、迁建等形式,科学调配高中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实现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
在布局调整中,加快高中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市教委拟制三大区域高中建设指导标准,区县制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市级专项补助经费重点向库区倾斜。
2、优质高中建设工程。
优质高中建设同高中校点布局调整、改造薄弱高中结合起来。鼓励和保护优质高中通过合并、联办、办分校、接对子等形式经营学校品牌,扩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鼓励优质高中根据“独立校园、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的规定,到高中教育欠发达地区或城镇新开发区举办“国有民营”性质的高中分校。
修订优质高中建设标准,重点在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范提升学校管理,特别强调实践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改进对优质高中的评估和管理工作,坚持标准,不搞终身制,建立定期复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设立优质高中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区县、学校加快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扩建工作。加快优质高中的初中剥离,进一步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市、区县要在校点布局、校址选择、学校征地、校舍建设、人员分流、招生计划等方面为初中剥离创造条件。
到年筹集发展优质高中专项资金30亿元,使优质高中学位达到42万个,占普通高中学位的70%;到20筹集发展优质高中专项资金60亿元,使优质高中学位达到56万个,占普通高中学位的80%。
3、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实现培养多元化、管理动态化、培训校本化、发展专业化和干部聘用制度化。创新教师培养体制,加大高中教师尤其是三峡库区高中教师培养力度。
努力创造条件,改善高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高中教师和校长区县调配管理、学校使用考核的机制。继续推进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22”工程、中小学骨干校长队伍建设“321”工程,到20,全市分别按2%和5%的比例评定和表彰市级高中名师、高中名校长;到2010年、年,评定和表彰比例分别提高到5%和10%,8%和15%。
4、普职融通立交工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普职比例和结构,全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构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教育新体制,选择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举办不同学制或不同模式的综合高中。
到2010年,全市建成综合高中30所;到2020年,力争建成综合高中50所左右。改革高中教育和考试管理,建立合理的高中教育分流结构和管理模式,鼓励普通高中采用“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流教育改革,鼓励中职学校举办综合实验班,实施高中教育“双证制”和“多证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5、民办高中教育促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以公办高中为主、多种所有制高中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办学形式多元化,积极探索“两权分离”、“国有民营”和“民办公助”等运作机制。公办高中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与企业合作办学,选择国有民办、股份制、合作制等办学模式。
到2010年,进一步扩大民办高中和转制高中规模。到2020年,全市民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一定的规模。认真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帮助和扶持民办高中发展,要以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配套费用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发展民办高中,特别是到农村地区和三峡库区举办民办高中。
6、高中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以高中教育的信息化带动高中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早日实现。高中教育信息化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优质高中建设结合起来,遵循科学规划、资源共享、适用够用、适度超前等原则。在“校校通”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学校和校园网建设,完成xx市市高中教育网和区县基础教育网的构建和互通互连,实现高中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全市共享,扩大xx市高中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到2010年,总投入15亿元,实现全市高中教育信息化。
(二)落实三项保障。
1、政策保障。
市、区县政府及时出台促进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在高中教育发展的经费筹集、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教师培养、编制核定、职称评定、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以相应倾斜和政策保障。积极推进高中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建立以公有制高中为主、多种所有制高中共同发展的高中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全市统筹、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经营学校资源,争取社会支持,科学利用贷款”的投资机制,不断改进高中招生办法和高中阶段考试评估办法。
2、组织保障。
市、区县要建立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高中教育“一把手”负责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高中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市教委牵头制定高中教育发展督导评价方案,将高中教育发展纳入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序列,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序列。要把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切实摆在全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区县高中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超前性,高中学校建设要体现先进性。
3、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主渠道的投入力度,保证高中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坚持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市里支持,多元筹集的原则。到2010年,市财政投入10元,区县财政投入12亿元,学校筹集8亿元,辅之以银行贷款,国债投资,向国家争取等形式,专项用于发展高中教育。在城市建设配套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高中事业发展。财政投入坚持分片规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育增长点的原则。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筹资新格局。取消对学校的“零户统管”,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高高中学费标准,增强学校经费自筹能力。鼓励学校通过品牌经营及教育相关产业的运作,增强学校的资金筹措能力。
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始成立于1993年4月的药品批发企业,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049万元人民币,公司注册地址:经济技术开发区 路路南,经营场所和仓库均与公司注册地址相同。
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设有 医药集团华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药业有限公司等独立法人子公司。 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麻药、蛋白同化制剂及肽类激素。
经营方式:批发。
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等部分市区的药品经营和医疗使用单位。20xx年药品销售额 亿多元。药品配送能力和配送业务量位于 省前五位。
公司集团总部经营现有各类用房建筑面积14000m2,其中营业、办公、后勤保障、辅助用房等约8000m2;药品标准仓库6448m2 (含阴凉库4849m2、冷库120m3、特殊药品库100m3、中药饮片库、常温库1200m2)。所有营业、仓库、办公和辅助用房均为本企业自有资产。 现有员工210人,其中:各类大中专毕业人员154人,药学及其相关专业99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药学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50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7人。其中执业药师3人,药师 16人。20xx年销售额达2.98亿。
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和有效运行。从整体上提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水平,保证了本公司的药品经营质量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及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形象,并获得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xx-2012年度 省医药质量管理奖。 20xx年修订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多次参加省局举办的有关培训,公司内部开展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知识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对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全员参与质量控制的意识。同时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xx年修订)》的要求,组织人员重新修订了公司各部门职责、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完善了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对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药品质量。对药品经营各个环节进行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审核。依据要求,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了专项审核,升级并完善了计算机系统功能。组织了对公司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能与职责、人员与培训、设施与设备、采购、收货、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与运输、销售与售后服务、文件系统等系统全过程的公司内部审计和自查。经过自查、整改、完善,促进了公司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完善,提高了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控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实施gsp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gsp质量体系自查报告
1、质量管理体系
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质量责任;配备了符合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各级人员能够认真履行职责,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公司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任何质量事故和重大质量投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企业努力。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xx年修订)》颁布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先后派出近20人次,参加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xx年修订)》宣贯班培训学习。公司内部开展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知识培训学习,以提高员工对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识、了解和参与质量控制的意识。
公司建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能够有效运行,开展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活动,可以保证经营全过程中的药品质量。
公司制定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要求,公司的质量方针是“”。同时,依据各部门的职能,开展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将质量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贯彻到药品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公司制定有质量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前瞻式的方式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药品采购、药品收货、药品储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沟通等活动,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防止风险产生,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切实消除潜在的隐患或缺陷,有效控制药品经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
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等。
理体系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公司对供应商、采购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审核、评价,对主要供应商、采购商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质量体系评估。对所有供应商、采购商均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有关资料证明文件,保证供应商、采购商相关资质时刻处于合法有效的控制状态,保证药品来源、去向渠道合法。
2、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公司设有和公司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目前,公司设有总经理室、质量管理部、采购部、储运部、信息中心、销售业务部、财务部、人事行政部等职能部门、40个岗位,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都明确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和质量管理职责,各部门能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履行职责,开展相应的职责活动。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安全生产、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对公司经营的一切结果负有最终责任。
公司质量负责人由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并在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备案,全面负责公司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独立履行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责及其他职责,在公司内部对药品质量管理具有最终裁决权。
公司设有独立的质量管理部,现有人员7人,都是公司全职在编人员,能够独立履行各自的相关职责。
并建立药品质量档案;负责药品的质量验收工作,指导并监督药品采购、储存、养护、销售、退货、运输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不合格药品的确认,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负责药品质量投诉和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报告;负责假劣药品的报告;负责药品质量查询;负责指导设定计算机系统质量控制功能;负责计算机系统操作权限的审核和质量管理基础数据的建立及更新;组织验证、校准相关设施设备;负责药品召回的管理;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定期组织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和风险评估;督促有关部门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和员工健康体检工作,建立相关档案;履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公司领导安排的其他职责。
3.人员与培训:
公司从事药品经营和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共有210人。其中:各类大中专毕业人员154人,药学及其相关专业99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药学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50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7人。 公司总经理: ,男,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主管中药师,从事药品经营管理30年,药品质量意识较强,从未受到任何与药品经营有关的处罚、处分,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禁止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形。
公司质量负责人: ,女, 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执业药师,从事药品经营15年,现任公司分管质量工作的副总经理,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禁止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形。
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 ,女, 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执业药师,从药年限22年,现任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禁止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形。
质量管理员:1人。 ,男, 中医学院药学专业专科毕业,执业药师,从药年限8年,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自接到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对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进行了研究与部署,并严格按照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与部署,对20xx年我局开展农民工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深刻、细致地自查与自评。现就我局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成立领导小组。去年,我市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和充实,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36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淮北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劳动保障局抽6名专职人员从事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按照市委毕美家书记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领导体系。
2、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4月初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对于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对入园创业的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优惠政策;对创业农民初创的小企业,可适当放宽注册资本额度和注册资本到位期限等。切实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强化目标管理,积极落实农民工工作责任。市目标办印发了《淮北市20xx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和考核办法》,将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等目标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下达,列入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年底考核制度。
4、建立工作台帐,积极规范农民工工作程序。在18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各县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采取分片包干制的办法,组织专人深入村户,通过上门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能人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返乡农民工意愿和要求,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信息台帐。
5、强化政策宣传,积极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在服务大厅设立了宣传咨询窗口,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了宣传咨询台,深入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国家广播电台、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对我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6、加强创业扶持,积极促进农民工创业。分别在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银行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600多个,组织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筛选,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共举办10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9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成功创业195人,带动1365人就业。
7、加强园区建设,积极孵化农民工创业。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8、强化就业服务,积极推进农民工就业。强动态监控,对出现的企业规模裁员、批量农民工返乡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领导和省劳动保障厅。把“返乡农民工与就业岗位招聘周”扩大为“招聘月”,组织各县区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三送”(就业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等“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系列现场招聘、技能助你就业、春风送岗位下乡、就业信息对接、返乡农民创业、用工需求调查等6大活动。
全面启动了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全年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区及乡镇,并指导、督促全市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把农民工技能培训、鉴定发证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实行“三个对接”:即任务分配与定点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了农民工培训就业质量。狠抓转移就业工作,培育淮北特色转移就业品牌,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劳务合作。今年以来,共开展农民工培训13946人;建立了南坪、刘桥等10个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发展劳务经纪人87人,新增转移就业16839人,转移就业规模达到396521人。
1、加强农民工领导机制建设。在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劳动保障、农业、教育、建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了“政府统筹、各方参与、积极推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在18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和就业信息台帐。
2、建立农民工工作政策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新需求,我市围绕建立促进农民培训、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扶持政策和工作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农民工培训政策体系建,研究制订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淮北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考核细则》、《淮北市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政策体系。
3、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民工工作。
4、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农民工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适合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农民工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农民工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20xx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发布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1、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是煤化工、纺织、电子、电焊、车床、钳工。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从去年开始,部分在淮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
2、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目前,我市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1、加强农民工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摸清全市外来失地农民工基本情况,规范信息分解,实行动态维护,确保数据的精确。强化农民工政策调研,探索适合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办法,进一步完善实施《淮北市失地农民参保办法》。
2、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会议联席制度”、“日常联系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总结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同步进行了,同步到位。
3、强化农民工服务工作。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的联络、服务功能,印制信息卡,维权服务卡等服务下乡,让更多的农民工及时得到好信息。
xx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入春以来,xx乡根据3月28日全市春育春播暨粮经复合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及4月14日全市退耕还林国家验收迎检工作暨产粮大县抽样工作业务培训会会议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抓好xx乡20xx年春育春播生产工作,现将全乡春育春播生产情况报告如下:
(二)重视现场培训。继3月28日全市春育春播暨粮经复合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后,迅速在各村确定了育苗点。同时将xx乡观音阡村蔡家河坝确定为乡集中育苗点,于4月3日召开全乡春育春播现场会,陈乡长亲临会场检查指导春育春播工作,侯书记传达了全市春育春播暨粮经复合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乡农技员对栽植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
(一)春耕生产情况:20xx年预计大春作物种植玉米2860亩,红苕999亩,到目前为止,已播种面积占应播面积的60%,共计为农户发放农膜2吨。
(二)完成集中育苗示范片4个:4月1日在观音阡村建乡集中育苗4亩,4月1日在中坝河村建集中育苗2亩,4月2日在赵家河村建集中育苗4亩,4月2日在七里扁村建集中育苗1亩,效果良好,现以有80%幼苗已移栽。
(三)完成粮经复合种植基地4个:以吨粮田五千元模式暨马铃薯+玉米+红苕+蔬菜,在观音阡村建粮经复合种植基地30亩。在赵家河村建粮经复合种植基地30亩。在中坝河村建粮经复合种植基地20亩。在七里扁村建粮经复合种植基地10亩。
(一)xx乡地处xx市高寒山区。耕地不集中,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采取集中育苗增加更多劳动力,增大投入成本。因地制宜以户、以地块为单位,进行集中育苗。
(二)农业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和动员群众发展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难度大。加大宣传,加强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农技员负责指导科技示范户,让示范户起到带头作用。
把“贫困”作为资源来经营:
夜郎古都**跳起摘“桃”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贫穷的**县发展教育:其困难程度无异于负重而行于蜀道!”**县教育局局长张磊对记者的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辖27个乡镇457个行政村,共有人口66万,有汉、彝、苗、回、布依等18个民族,是农业人口占93%以上边远的国家一级贫困县。
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成立。
扶贫扶智,穷土生金!近来,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人把贫困作为资源来经营,着力打好摆脱贫困的“特色贫困教育牌”。历届**县委、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领导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在勒紧裤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几年来,县委、政府更是承前启后、高瞻远瞩,大力实施“历史文化兴县‘战略,打好’特色贫困教育牌”,拓开深石山区以智生财的“财智路”,仅几年时间,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星罗密布地镶嵌在古夜郎之都**神奇的土地上,全县教育事业取得空前发展。
负重前行。
义务教育春笋破“石”成竹。
西部大开发涌动春潮,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春色迷人。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在认真研究县情后,**县决策层认为,大力发展和优先发展特色教育是解决这一历史课题的根本途径。
春笋破石长成竹,自贵州省1988年执行教育法暂行条例以来,**县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纳入了轨道,全县义务教育得以迅速推进。1992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4年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并通过了省、地的评估验收;普及初等教育,通过了省、地的复查验收。在此基础上,全县认真贯彻执行“一纲两法”。**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工作力度和措施,不断推进“两基”进程。到底,有11个乡镇先后通过了地区“普九”验收,,完成了省的阶段性验收,底,勒紧裤带奋力攻坚,“两基”通过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
张磊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采取政府、教育部门与涉教部门三条线,落实包保责任,明确包保对象,狠抓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初中生巩固率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从1988年的70.05%、35%左右上升到的98.71%、100.5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昔对比,**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8年,**全县仅有初级中学7所,到20底,全县有初级中学51所,是1988年的7.28余倍。小学校点也大幅度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共有小学校点397所,有小学教学班数2767个;初中、小学校舍面积从1988年的14112平方米、138243.12平方米增加到年底的180751平方米和332773方米。尤其是、两年,共利用各种渠道资金7000余万元,在全面完成25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设的同时,新建“普九工程”7所,完善75所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附属设施,改扩建教学综合楼面积25800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从“普九”前的247672平方米增加到513524平方米,整整翻了一翻。
发展教育,培植壮大教师队伍尤为关键。**敢为人先,举债4千万办教育,近几年来都在不惜血本地增加教育的投入。1988年,全县只有初中、小学专任教师462、2111名。到2007年底,全县共增加中小学教师4000余人,有初中、小学专任教师6622人,是1988年教师总数的2.57倍。
高度重视并逐步提高教师素质,近年来,**以教师继续教育为龙头,通过项目学校校长、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实验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全县教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通过派教师离职进修、与贵州师大、贵州省教院等高校联合开设各专业本、专科函授班,全面提升教师学历。2007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8%,比1988年提升55.98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6%,比1988年提升60.56个百分点。全县现有地级骨干教师43人,县级骨干教师138名。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203月,争取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在**县实施,项目资金2416万元人民币,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多年来,该县教育局十分重视学校管理,通过认真选拔学校领导班子,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和考核力度,认真贯彻上级相关的文件与会议精神,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整脏治乱”、行风建设的专项督查,进行学校工作综合督导评估等形式强化学校管理,特别是2005、2006、2007三年,省、地、县、乡加大了对学校管理的督查指导力度,全县学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该县教育局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决定”精神,把教研教改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全县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全科合格率,中考人数参考率逐年上升。仅至2006年,全县中考升学人数达19000余人。
近年来,认真组织、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及时将上级划拨的义务教育新机制经费安排、划拨到各有关学校。2007年春季共有75377人享受免费教科书;并将2007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124.38万元分配到有关学校,共有12438名初中贫困寄宿生享受补助。有13个项目乡镇22所项目学校即将享受“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寄宿生生活补助。
平地建高楼:
高中教育“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的'不少乡镇行走,老远就进入眼帘的总是那一栋栋贴着瓷砖插着红旗的高楼,它们算是乡镇上最漂亮的建筑,知情人告诉记者,那多半是一所所美丽的学校。
1988年,**全县只有普通高中4所,校舍总面积14492平方米,在校生人数1191人,高中专任教师80名,学历合格率40%。
到2007底,**共有普通高中11所,校舍面积增加到42378平方米,是1988年的2.92倍。在校学生数增加到7328人,是1988年的6.15倍。专任教师增加到650人,分别是1988年的8.13。学历合格率提升到89%左右。
与此同时,学校管理不断精细化,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升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人数不断刷新历史记录。2006年,高考上线率跃居毕节试验区首位。
彩绘特色教育蓝图。
促进夜郎古都发展。
回顾**教育的历史,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全县仅有初、高中合设职业学校1所,共有教学班11个,在校生533人。现全县中职在校生规模已达1866以上,农村劳动力年培训转移人数达余人。
自起,由教研室牵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教育学院、毕节学院等高校到**进行本、专科函授学历培训,前后参加培训人数达800余人;挂靠在县综合职高的电大工作站,前后参加本、专科学习的学员达500余人,为成人在职学历提高培训做出了贡献;在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参加农技及卫生知识培训的青壮年人口达到12万余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在园幼儿已达5308人,是1988年的8倍多和的1.47倍。幼儿园从1988年的1所发展到2007年的13所。
由于政府支持到位,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有方,使**县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办学层次覆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领域。涌现出了英才中学、华兴学校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日趋规范的民办学校。全县现有民办中小学4所,在校生4000余人,民办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700左右人,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是20的25.4倍。
自20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全县共建立模式一站点100个,模式二站点218个,模式三站点24个,学校远程教育总投入达738.8万元。
渴求奔放。
**教育任重道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共**县委书记范元平风趣地说:“对于教育,**人永远充满渴求。”
结合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谈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县县长王洪全告诉记者,着眼于解决贫困山区“人的素质”这一根本问题,对于完成“十一五”教育规划及今后教育工作,**将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以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心目标。以“两基”达标为起点,确保“两基”顺利通过的“国检”。
“围绕‘十一五’教育目标,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逐步形成自已的人才优势,这是**对于山区教育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县教育局局长张磊说这话时明显加重了语气。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深入到各区县(市),分别召开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教育专家座谈会18场次,实地考察各类学校26所,并听取了各区县(市)政府教育调研的情况汇报,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教育机构: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初中266所,普通小学1407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256所。全市有民办学校317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5.5,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职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小学26所,幼儿园239所。
教师队伍:全市共有教职工73820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13658人。专任教师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师1284人,中等职校教师2844人,高中教师5797人,初中教师16096人,小学教师20934人。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99,初中94.7,高中80.4,中等职校58.6。全市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23.1,其中40岁以下占15.6;初中、高中、中等职校40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66.4、75.1、70.2。
在校学生: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4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职校67406人,高中1723个班111197人,初中4332个班262200人,小学9743个班349170人,特教学校24个班312人,在园幼儿49178人。全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职校26803人,高中学生11016人,初中学生13793人,小学学生10588人,在园幼儿21829人。
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
教育质量:20xx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6,巩固率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3,巩固率9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7.2,其中升普高比例44.4、升中职比例32.8。全市高考录取率78.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教育建设:20xx年至今,结合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学校房屋面积69.4万平方米。到20xx年底,全市共有校园面积2526.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10.4万平方米(都不包括普通高校、特教学校和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图书1498.9万册,仪器设备价值4.1亿元。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教育投入:20xx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9.41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1.02亿元、事业收入5.09亿元(含学杂费3.7亿元)、捐款等收入674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个人部分10.26亿元,占总支出的61.2;公用部分5.51亿元(含修缮费1.68亿元),占总支出的32.8;基建支出1.01亿元,占总支出的6成。
20xx—20xx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9.05亿元、9.61亿元、10.96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3.7、6.2、14。20xx年,全市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有98.5用于教育。20xx年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44亿元,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69.8,其中有9.4用于危改。
教育负债:到20xx年底,全市中小学累计负债10.1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8亿元、拖欠工程款3.32亿元、其他欠款2.53亿元。石门、临澧、桃源中小学负债分别达到2.23亿元、1.58亿元、1.47亿元。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特别是“教育20条”和“民办教育10条”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省内是有位置的。
二、问题分析。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教育投入的体制不适应。
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难。国家要求县级政府对地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到“四保”(保安全、保入学、保运转、保工资),但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住。20xx年,全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8.31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1.5,但是教育系统人头经费的支出就需要8.92亿元,如果不将其它收入捆绑起来,仅保工资就有6000万元的缺口。在调查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经费不足反映比较突出,特别是教师口子经费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各区县(市)来看,武陵区全部解决,石门县解决小学教师210元、中学教师150元,鼎城区解决离退休教师210元、在职教师60元,澧县解决中小学教师75元,桃源解决农村小学教师60元,其它县(市)都没有纳入财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学校自筹。学校运转经费比较短缺。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按现行标准,农村初中生均每期90元,小学生均每期70元,除去县教育部门和乡中心学校统筹的专项经费外,留给学校自己支配的已经不多,初中每生为40元左右,小学为20元左右,一些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几千上万元钱,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确实捉襟见肘,十分困难。按规定财政应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县里也拿不出钱来。教育建设债务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10.13亿元,主要是“两基”达标、高中建设、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的。其中“两基”达标负债全市还有2.6亿元,近两年高中学校建设又负债7亿多元,象几所新建和扩建的县一中债务都比较大,如桃源一中负债1.4亿元,石门一中负债1.35亿元,临澧一中负债1.2亿元。解决“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债务剥离还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20xx年市里就明确要求将“两基”达标债务剥离给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至今也只剥离2300多万元,不到10,即使剥离了,也没有还款来源,债主还是要找学校。现在高中建设的债务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都是作的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笔债务还是要落到政府的头上。
另一方面,照现有模式,发展民办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窄。虽然这两年各级抓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较大,但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7所,只占学校总数的15.5;在校学生84614人,只占学生总数的9.8。并且民办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战略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缺乏竞争力。现在,各个区县(市)争先恐后新建扩建公办高中,照这样的模式,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今后民办教育要在普高阶段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举办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专业。去年全市职业学校开设的38个专业,面向一产业的专业只有3个、二产业的只有12个、三产业的有22个,由于一些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强,发展难以为继。
由于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变化,现有的学校布局显得不太适应。从生源变化来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目前,全市中小学的生源状况是:小学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初中学生总数在今后5年内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下降,5年后,初中学生总人数为15.5万人,与现在的26.2万人相比减少约9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两年内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11.1万人,20xx、20xx年小幅上升,从20xx年起开始下降为11.8万人,略高于现在的规模;20xx年下降到10.4万人,20xx年下降到9.3万人。从流向变化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武陵区统计,自20xx年下学期到20xx年上学期,各年度分别转入外县(市)学生891人、986人、1083人。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取消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涌入,20xx年秋季开学以来,市江北城区小学共转入外区县(市)学生1600多人。各个县城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学校布局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多,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共有1344所,校均规模只有130人,规模最少的教学点仅有6人,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是城镇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少,平均班额普遍较大。市江北城区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初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初中2所。由于学校布点少,以及校园拓展空间有限,导致学校班额普遍过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班额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达到83人。布点少,还造成城市新区的学生就学距离过远。各个县城的情况也是一样,汉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80.3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额达到91.7人。城镇教育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3、师资力量的配置不适应。
全市通过教师的核编定岗和精简分流,总量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教师分布不平衡,小学教师相对饱和,高中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而高中随着入学高峰的到来,教师缺口将达到20xx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我市当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形象写照。教师学段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剧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由于高中教师缺乏,部分初中教师被充实到高中学校任教,而初中学校又从小学挖走教师,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最后留守小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转正的那批人。由于小学教师人数总体过剩,近5年各区县(市)基本上没有新进小学教师,整个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年龄断层。目前,全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达47岁,农村小学已很少有40岁以下的`教师。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小学计算机、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紧缺。当前,国家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起,英语、计算机课程已分别作为学生必修课,而相应的专任教师却相当匮乏。由于师资紧缺,目前一部分农村学校还没有开设小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即使开设了的,教师素质也跟不上,搞的是拉郎配、拼凑式,有的地方是通过每个乡镇安排一两名英语和计算机教师逐校“跑教”。四是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比较困难。国家把“三级师范”改为“二级师范”,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成了“一级师范”,主要是本科一个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出现缺失。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对本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反映,即使拿出编制招小学教师,也招不到人。
4、教育管理的机制不适应。
一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教师队伍总体上还是终身制、铁饭碗,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绩酬挂钩制没有真正推行,公办民办教师的双向流动难以实现。二是评价机制不够合理。评价基础教育质量以升学率论成败愈演愈烈,高考龙虎榜大行其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既深感其害,又深陷其中。三是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虽然实行了一费制,但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搭车收费,包括党报党刊征订费、电影费、防疫费、资料费、试卷费、水费等;还存在变相收费,如通过“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在校内购物、搭餐等;还存在课余时间办班、补课收费的行为。一些学校还希望提高一费制的收费标准,要求增加部分未纳入项目,像单车寄存费、饮水费等。另外在招生环节,也存在抢生源,甚至买卖生源的情况。
5、教育环境的治理不适应。
一是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罚款仍然比较多。原来有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有关职能部门对教育机构的罚没收入上缴财政后,由财政拨入助学基金”。所调查的学校均反映,这些规定没有很好的落实。每年到学校进行各类检查的部门有20多个,收费和罚款也不少。某县检察院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全部进行了检查;某县一中学买一杆台秤花费200元,县质监局检查时以秤不准为由一次便罚款400元。市直某单位以执法为由,对市直一学校没有及时报送有关报表处以高额罚款,并上诉法院执行。还有的学校反映,学校的帐本一年被有关职能部门查了5遍,有个学校食堂的砧板一年被检查了4次,每次收费200元。一些校长说,现在当校长,跑部门、找关系是“主业”,管学校、抓教学成了“副业”。二是一些学校周边环境仍然比较差。“三室两厅一吧”特别是网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突出。现在,网吧已由城镇向农村蔓延,没有网吧的乡镇为数很少。一些网吧业主无视政府关于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武陵区南坪中学周边100米内有网吧电游室11个,200米范围之内有20多个。此外,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捣乱、一些小商小贩到学校门前摆摊设点、一些“黑摩”及报废车辆对学生的非法营运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秩序。三是发展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好。去年市政府第14次市长办公会曾经议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据一些民办学校举办者反映,这些政策在区县(市)落实得不到位,有的兑现了一部分,有的没有兑现。石门某民办学校反映,一栋造价100万元的教学楼,部门收费占到了30以上。
三、政策建议。
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打造新品牌,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坚持以优先发展的要求办教育,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办教育;第二,坚持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发展取向;第三,各级各部门在教育发展上,要坚持做到该保的要保住,该管的要管好,该改的要改活,该放的要放开。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保,就是进一步保障好义务教育。
1、保障好必要的经费投入。在继续执行教师基本工资打卡发放的基础上,教师60元误餐补助和150元适当生活补贴未纳入财政预算的区县(市),应在年内纳入预算。各中小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留给学校,作为公用经费,相关单位不得进行统筹,同时,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各级财政按照小学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学生每年人平1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此项补贴各区县(市)财政应从今年开始在两年内安排到位。对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按要求彻底从学校剥离,县以下各级承债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年偿还计划。
2、保障好必要的师资力量。各区县(市)及时补充一批农村小学急缺的英语、计算机,以及音、体、美等短线教师。从今年起,分三年按需要补充到位,目前超编的,从以后自然减员中顶抵。市里加强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师范学校建设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各级政府出台择优录用、学杂费和生活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五年制大专学历小学师资培养。
(二)管,就是管好教育的布局规划和发展环境。
1、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学生生源及流向的变化情况,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制定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布局规划。临澧县近年来按照“小学联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办学格局,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县学校总数从原来的360所缩减为133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这样的作法,值得推介和借鉴。市县两级要把学校布局规划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学校的兴建、改造和发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必须按照总体规划来进行。切实减少教育发展中的随意性和资源浪费。
2、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在近几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比较快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上来。适度控制省示范高中的异地搬迁改造和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强其它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中扩建中已经形成的债务,加快清偿进度,对公办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和国有民办学校收取的建校费,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偿债。加快职业高中发展,引导职业高中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高中的吸引力。
3、适时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市城区和县城都应根据需要,加强初中和小学的新建、扩建。要把城镇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市江北城区中小学校建设。20xx年—20xx年间,逐步扩建北正街、育英、东升、七里桥小学,新建白马湖中学、荷花塘中学;20xx年—20xx年间,逐步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新建柳叶湖中学,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建设经费通过教育打捆贷款、民资投入等渠道筹措。
4、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落实三项制度,遏制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和罚款。即封闭管理制度。对所有学校实封闭式管理,各职能部门对学校进行检查,事前必须报同级优化办备案,否则学校有权拒绝。首查免罚制度。部门执法中首次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责令其限期纠正,不得处以罚款。罚没收入集中制度。所有针对学校的罚没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全额拨入助学基金。同时,建立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授权教育部门牵头,公安、工商、文化、卫生、交通等执法部门参与,依法取缔校园周边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电游室,整顿和规范学校周边的餐饮、营运和治安秩序。对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形成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新闻媒体加强对教育发展的舆论宣传,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改,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上一些不适应的机制。
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校长负责制、学校中层骨干和教师聘任制、绩酬挂钩制的推进力度,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2、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逐步转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倾向,明确制止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张贴等形式宣传升学考试成绩和高考“龙虎榜”。改革初中二年级生物、地理会考办法,建议从20xx年开始,会考成绩不计入学生升学总成绩。
3、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透明度。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市直普通中小学校推行电子信息化收费,明年春季武陵区在市城区范围内的各小学推开。规范招生行为,由教育部门加强招生秩序管理,统一发布招生信息,禁止各类学校买卖生源。开通对学校办班、补课以及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举报电话,加大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的处理力度。
(四)放,就是要放开放手发展民办教育。
1、拓展发展空间。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面对教育需求比较旺盛、政府财力存在局限的情况,各级政府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政策,主动拿出一部分资源,让民办教育来发展,对集中力量保好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激活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都是有利的。鼎城区桥南一块的教育发展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桥南区域内,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5万人,其中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到了一半。全市第一所民办高校同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771人;全市最大的民办中学淮阳中学,在校学生近400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小学的泽云实验学校,在校学生1120人。整个桥南区域,在民办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3489名,占到该区域内初中学生总数的65。桥南市场的外来人口很多,如果这些学校都由地方政府来举办,是难以承担的,政府通过创造环境,让民办学校发展起来了,实现了“双赢”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按照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取向,有效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要主动拿出一部分普高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资源,吸引民资办学。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两年内至少拿出1所普通高中进行民办改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全面放开,政府及其部门要从目前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有序退出,让民办充分发展。今后,各级新建学校基本上实行民办,招商引资。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有独资、股份制、国有民办等多种实现形式。
2、给予平等待遇。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实行“三统一补”:“三统”,即对民办教育在师资、招生和教学管理上,和公办教育统筹起来。对公办学校教师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拆除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和公办学校统一安排。对民办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公办学校统一管理。“一补”,就是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并按义务教育标准收费的民办学校,给予办学经费补助。
3、实施政策优惠。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全面落实20xx年第14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规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建校用地由政府全送;对民办学校免征价格调节基金;将民办学校纳入非税收入发票供给范围。
4、进行表彰奖励。各级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评选和表彰优秀民办学校,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民办教育举办者。
根据县扶贫办会议安排,我们xxx镇由主管领导带队,抽调扶贫、财政、果业专干对xxx村的互助资金协会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协会机构健全,人员符合章程要求。章程制度及管理人员职责已上墙,有办公场所,有法人登记证、法人代码证、开户许可证。
政策宣传到位,群众知晓率85%,会员入会资料完备,会员证发放到位,会议培训记录全面。会员有联保小组,有联保协议,会员借款申请表、借款合同齐全,审批资料完备。有借款花名册,报表按时填写,并能向会员和村民定期公开。
财务帐表、会计科目设置规范、完备,协会印章、印鉴齐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负责。协会所有资料档案齐全,存放、装订规范整齐。协会的资金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
xxx村互助资金协会的办公场所在干部家里,没有在村委会;协会的入户率只有51%。
抓紧时间建设阵地,力争年内在两委会阵地内设立专门的互助资金办公室,进一步宣传互助资金协会的有关政策,吸收会员,于6月15日前确保群众入会率达到85%以上。
为了“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根据区教育局督导室《关于迎接国家省市2017年秋季开学工作暨“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的紧急通知》精神和《峡门乡白坡小学“护校安园”专项活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我校将开展为期一月的“护校安园”专项活动,并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现就检查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平凉市峡门回族乡白坡中心小学位于平凉市城东大岔河流域,距312国道3公里的平华公路西侧。 学校初建于一九三八年,学校占地面积6667㎡,总建筑面积1293㎡,绿化面积1630㎡,现有教学班七个(包括幼儿班),共有学生188人(幼儿班30人)。教职工15人。
二、组织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切实加强对“护校安园”活动的领导,确保“护校安园”活动稳步推进,达到预期目标,特成立 “护校安园”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玉虎(校长)
副组长:兰军亮(副校长)
成 员:马勇利(教务主任)杨 林(总务主任)
班雅琴、苏慧霞、崔雅琪、马晓丽、兰小艳、马永春、陈 婷(班主任)
三、明确工作职责
1.协调解决校园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护校安园”工作的深入开展。
2.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重点要害部位消防措施落实率必须达到100%。
3.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预案,完善校园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管理,严厉打击种类侵害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4.重点加强教学楼、食堂、厕所、附属设施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5.加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校园周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减速带等种类交通安全措施。
6.每学期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安全教育活动。
7.配合上级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清理整治校园及周边种类非法经营食品商店、流动摊点、学校食堂卫生等。
四、排查情况
1.认真开展学校安全自查工作
电器由于老化引起火灾。并对校大门及门口道路进行了检查,要求门卫对来客来防严格执行登记制度。
2.开展工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除了学校统一进行安全排查外,各班进行每天一排查工作,利用学校广播、放学集合、安全提示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求班级每周进行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不定期进行家校联系活动。
五.存在问题
1.由于我校校门离公路太近,学生一出学校大门就是平华公路,没有安装减速设施,学生上下学存在安全隐患。
2.教室个别灯具不能正常使用。
3.学校消防器材配备不足,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无法满足救灾需要。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上下学路途中自我防范保护能力,建议交-警部门协调安装减速带。
2.购置消防器材,组织进行一次全校师生消防工作演练。
3.安装更换不能使用的灯具,保证学生照明使用。
峡门回族乡白坡小学
2017年9月1日
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县局的要求,我区加强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落实力度,具体的情况如下:
2017年第一轮补助面积3954.5亩,兑现粮食补助830445元,现金生活补助79090元,共计909535元;2017年第二轮补助面积2945.8亩,现金生活补助368225元;共计发放补助资金1277760元,补助农户1739户。
上述资金全部于2017年4月25号前实行“一折通”发放,账户无余额。
一、落实情况:
1、由区工委牵头,组织退耕办、林站依据上级验收面积进行补助面积登记,编造花名册并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退耕办把申报文件、花名册向上申报,批复后转交财经所。
2、财经所依据退耕办花名册,认真核对,把身份证、存折号码完整录入,编制兑现花名册,办理签批手续,按期直接支付,通过“财政涉农专用折”直达个人账户,兑现结束后装订资料,进行网上公示。
二、存在问题:
1、补助年度长,标准不一。
2、每年有验收面积,整改面积,资料难以衔接,差错时有发生。
3、部门间协同不够。退耕办转来花名册,不以财经所提供的“涉农专用存折户”户主花名册进行登记,有的户主是老人,有的是妻子,有的是孩子,加大了财政所核对身份证、存折号码的工作难度,拖延了兑现时间。
三、整改措施:
1、区工委组织退耕办、林站、财经所人员集中办公,化一个周时间,回答群众提问,解决争议。
2、充分利用公示的作用,发动群众举报不实。设立举报电话;由政府在各村各组设立惠农政策联络员,让他们定期反馈情况。
4、提高公示资料密度,对交通不便的组单独公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9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