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报告范文需要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呈现信息,以方便读者理解和获取所需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都需要哲学智慧。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他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现了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
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他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这种哲学不是在书斋或学院里构筑的“体系哲学”,而是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哲学。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思想,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
立足中国现实、解答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
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植根于中国实践,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
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置身于21世纪的“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点”,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同志再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精神是同问题意识紧密联系的。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以时代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是社会实践的呼唤和折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同志多次引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呼吁关注和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强调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时代、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回答这些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总结实践经验、走向历史深处、揭示客观规律、把握发展之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点、出现许多新问题。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正是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使哲学思维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相一致、使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相统一。
关注群众利益、贴近人民生活的大众哲学。
贴近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关注群众利益、表达群众诉求、使用群众语言,是大众哲学的基本特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关注群众利益、贴近人民生活的大众哲学。
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将其深刻道理转化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等。他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一想,多做一些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气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生动体现。
经常使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深刻思想,是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特色。例如,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形容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禁微则易,救末者难”等古训来说明联系群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比喻抓落实,用“补齐短板”“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说明抓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克服困难;用“补钙”“系扣子”来比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让人感到很接地气、很亲切。
遵循客观规律、驾驭复杂局势的“辩证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强调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求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是遵循客观规律、驾驭复杂局势的“辩证哲学”。
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同志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例如,强调要学习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以此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而指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使思想适应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同时,又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例如,强调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等等。
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同志重点强调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分析方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及其分析方法。例如,强调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来理解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等。
唯物辩证法在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中得到了炉火纯青的运用。例如,他出色地运用辩证思维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两座山”的辩证法,强调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是对立统一的。他概括了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聚焦现实矛盾、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哲学。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主题,也是中国理论的重大主题。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紧紧围绕发展问题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是聚焦现实矛盾、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哲学。这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当代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和平发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坚持从严治党,摆脱“塔西佗陷阱”;等等。此外,改善环境、消除贫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新发展理念正是直面严峻挑战、破解现实难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方面创新不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平衡等问题;绿色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解决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开放发展注重发展内外联动,解决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不够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较弱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发展理念秉承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变革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创新的重大成果。
饱含文化底蕴、彰显精神力量的价值哲学。
当代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同志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是饱含文化底蕴、彰显精神力量的价值哲学,其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炼表达,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确立价值观自觉与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和实践发展的直接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实践主体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民族之大德,也是公民个人之小德;青少年培育核心价值观,如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言行方式,孕育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实践需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避免复古主义。
综上可见,同志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阐释文化发展规律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进行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猴年新春伊始,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向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祝福和亲切慰问。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着眼党的工作全局,深刻阐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基本方针、实践路径,为新闻舆论战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水平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政权想要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笔杆子,高度重视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这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不可小看。只有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和定位,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不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党的以来,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中央主要媒体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肩负着重要责任。正如指出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为新闻舆论战线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指明了努力方向。
担负起职责和使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工作针对性,推动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各级党委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为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春风化雨润万物,丹心妙笔著华章。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就一定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亿万人民奋进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新闻舆论整治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和热点话题。媒体平台出现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然而,无序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谣言、不实报道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因此,新闻舆论整治至关重要。在这一进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下面将结合我的经历,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闻舆论整治需要坚守真实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深刻明白新闻的本质是传播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在整治工作中,要时刻坚守真实,不添油加醋,不发布没有经过验证的信息。只有积极传播真实信息,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在撰写新闻时,会尽可能调查和核实信息,确保发布的新闻是真实可靠的。
其次,新闻舆论整治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无序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网络谣言的泛滥。为了整治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新闻媒体平台的监管,并制定相应的执法方式。同时,新闻从业人员也需要自觉遵守媒体道德规范,不发布虚假、不实的信息。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舆论整治格局,才能有效净化信息传播环境。
然后,新闻舆论整治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在信息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因此,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我发现,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传递新闻事实以外,还需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从而增强新闻舆论整治工作的效果。
另外,新闻舆论整治需要广泛宣传普及。正义与真实需要大量的传播,舆论整治工作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我会积极参与举办新闻工作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新闻工作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了解新闻舆论整治的意义和内涵。同时,我还会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让更多人参与到舆论整治的行动中来。
最后,新闻舆论整治需要持之以恒。舆论整治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舆论整治不是一时的功夫,而是需要长期跟踪和监管。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信息传播的动态,及时修正和纠正不当的言论和报道。只有坚持不懈地保持舆论整治的力度,才能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总之,新闻舆论整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通过参与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会继续坚守真实,注重监管和执法,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宣传普及,持之以恒。相信随着我们的共同努力,新闻舆论整治工作会越来越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舆论整治是当今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和舆论机构应尽的责任。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渠道愈发广泛,舆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新闻舆论整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我的实践和体会,我认为,新闻舆论整治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持信息真实、客观,用好舆论力量。
第二段:政府的责任与作用。
政府在新闻舆论整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新闻报道的行为,对恶意传播者进行惩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政府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与舆论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修复舆论环境的问题,更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
第三段:媒体的承担和转变。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媒体在新闻舆论整治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责任。媒体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客观中立地报道新闻,而不是故意渲染或歪曲事实。媒体还应当注重社会责任感,关注百姓的利益和权益,倡导科学理性的舆论氛围。此外,新闻媒体也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媒体形式,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品质。
第四段: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新闻舆论整治不仅仅是政府和媒体的责任,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公众要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增强对新闻真实性的辨识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传播谣言。此外,社会组织和学界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促进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
第五段:舆论整治的措施和效果。
为了有效进行新闻舆论整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舆论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舆论信息的快速反馈机制,及时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整自身的新闻传播策略。在舆论整治中,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真实、客观、科学的新闻环境,使新闻舆论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
结尾段:总结。
新闻舆论整治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应的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媒体要坚持以事实为准,注重社会责任感,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社会各界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形成共同推动新闻舆论整治的合力。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新闻舆论整治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透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在丙申猴年的新春伊始,中共中央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人民日报社,勉励编辑们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把报纸办得更好,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在新华社,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提出,中央电视台要面向最广大观众,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
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人民群众。正如提出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中的八个字——“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为人民发声,顺应人民心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如迁兰变鲍,久而化之,以清新脱俗之气,以馥郁芬芳之气,给百姓以感化和教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方能“十方和气精神爽,四海同心道眼明。”
曾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实行一系列顺民心、民意的方针政策,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今天,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始终秉持“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为了群众,更是依靠群众;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不脱离人民群众,才能通过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周公“握发吐哺”、刘备“三顾茅庐”、曹操“赤脚迎许攸”,这些流传千古的美谈佳话,无一不是用一腔真情换来一颗真心。对于我们的执政党来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堪比这些“贤能良才”。作为执政党发声的重要媒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亦应继承和发扬这种谦卑尊民的精神,以百姓易读易懂的语言,依托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寻找线索、提炼主题,融入真情,站稳立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用空话套话糊弄群众,不用虚言妄议欺骗群众。
今天,我们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头,站在按照“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新的一年亦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们要经历结构性改革的阵痛,要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要面对反腐败斗争依旧复杂严峻的形势;新的一年,如何走出“换挡焦虑”,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阐释反腐并无“阴谋论”,如何使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勇敢回击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唱响团结稳定鼓劲的主旋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积极有效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能分离,更不能对立,只有为人民说话,传播人民的声音,报实情、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才能赢得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引导权。
“大厦非一木可支,巨舟须众手可济。众手既集亦复同心,南北东西无往不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为大国基业聚万木,为中华巨舟集众手。胸怀大局,着眼大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心齐,泰山移。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党成立起就肩负着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全国新闻舆论战线的成绩和贡献,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就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讲话着眼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着眼党的工作全局,提出了48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紧抓好抓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现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宏伟目标和亿万人民的中国梦,必须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激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向全国人民致以元宵节问候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正确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灯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灵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就是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个生命,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基本方针,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关键在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着力增强工作针对性,掌握工作主动权;着力推动融合发展,巩固和拓展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着力把握好时度效,提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影响力;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打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仗。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务必懂得,做一个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新闻舆论工作者,就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动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新闻舆论工作。这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已经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更将为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奋进。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用我们手中的笔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新闻舆论的敏感度很高,是反映组织形象的一面镜子。通过分析新闻舆论关于本组织的报导动向,可获知本组织社会形象的状态。以下是对浙江农林大学的舆论分析的具体内容:
有了正确的政治舆论,则人心思进,国家稳定;有了正确的经济舆论,则企业兴旺,市场繁荣。而要实现对本组织积极、强大的新闻舆论,就要深入研究新闻舆论的内在规律。这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内在规律,这已经成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种必然要求。
浙江农林大学在一学年中开展了近460项活动。由于活动项太多,现选取50为例,前面文本文本为活动项,后面数字为浏览次数,具体如下所示:
《浙江教育报》:浙农林大师生助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358。
《农村信息报》:浙江农林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启动1356。
《科技金融时报》:浙江农民大学成立1110。
《科技金融时报》头条:浙江要实现经济林“有虫不成灾”950。
《浙江教育报》头版头条:在服务三农中实现人生价值833。
《浙江教育报》头版:浙江农林大学助力“五水共治”801。
新华社、中新社: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揭牌767。
《农村信息报》整版:傅锦婷:在追梦路上书写传奇713。
《青年时报》:学农的学生在校就做回“农民”644。
《每日商报》:毕业季的靓丽风景639。
《人民日报》:浙江农林大学“干果团队”助山农致富:把论文写在山山水水622。
《每日商报》:“三位一体”招生除笔试面试表现也很重要618。
《每日商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都有奖励浙江农林大学重奖学生科研创新573。
中国新闻网:浙江农林大学与加拿大ubc大学合作欲培育林学尖子569。
《钱江晚报》:浙江农林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启动561。
《浙江日报》:杂草吃“醋”稻花更香554。
《浙江教育报》头版:雷锋精神,在这里传承537。
人民网、腾讯网:浙江农林大学千名科技特派员十年接力争做“农民博士”531。
《浙江日报》:浙农林大学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竹林固碳有妙方530。
《浙江日报》:浙江农林大学招生529。
《中国旅游报》:浙农林大师生以原生态理念规划村庄527。
《每日商报》:女生来许愿男生帮实现525。
《光明日报》:又到期末“学霸”冲刺时525。
《每日商报》头条:昨天农林大学161名学生成功转专业524。
《今日早报》:全国首个高校村官学院首批有247名学员510。
《科技金融时报》头条:浙江农民大学首批107名学员结业219。
《青年时报》:学生用微信介绍自己扫二维码了解企业218。
《科技金融时报》: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浙江农林大学215。
《浙江教育报》:浙江农林大学举行新生消防演习215。
《科技金融时报》:农林大专家服务团送科技到浙南大山深处215。
《浙江教育报》:科技为山核桃产业护航213。
浙江新闻网:浙江农林大学发挥学科优势用科技护航山核桃产业211。
共460项活动,总浏览次数为168359,其中浏览量超过1000次的有5项,800-1000次的有6项,600-800次的有17项,400-600次的有102次,200-400次的有325次,浙江农林大学通过本校的网站,农林专刊,农林大学广播电视台,以及社会型报刊,公共广播电视台等传播工具当作媒介,对本校的各项活动及动态进行报告。新闻报道以本校为覆盖面进行宣传报道。
浙江农林大学参与报导的媒体以网站为第一。校园网会在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报导各类活动、事件、通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更新网站的内容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我校,更加认可我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通过网站来宣传相关的学生招生和教师应聘相关精神以及各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等。将我校网站建成为教育教学信息传递的平台,增加社会知名度和荣誉感。其次是报刊,后为广播。
新闻媒介对本校的新闻资料的传播方法为摘要报导。主要报道一些重要的活动以及事项。对于重要事项会采用全面报导。凸显其重要性。
新闻报导讲究及时性和适时性。社会各类媒体对本校的`报道及新闻都具有此两性。能够及时有效的报导出事件的内容,经过,等等详细相关的内容。而适时性体现在各类活动开展时会做相应的宣传。在活动开展完后也会做相应的总结。
本校报导的内容都是彰显本校文化魅力,校园主题的。报导与活动主题相交融。更能体现校园文化。
大众传播作为传播的主要基本方式是指职业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分散的大众。其特点是传播机构高度专业化;传播对象高度专业化;传播内容大众化;传播手段高速技术化;传播活动高效化。同时也存在信息反馈困难的缺点。而舆论分析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通过舆论分析报告,组织刻意对自我实际形象有一个很好地了解,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组织,需要面向社会招收优秀学生并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力量,同时提高社会形象,从而促进组织自身以及师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关于2014年年度浙江农林大学的舆论调查分析。
一、舆论关注点的总特征及数量分布。
1从数量上看——舆论关注点较少,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首先,浙江农林大学在2014年一年,一共被外界媒体报道了467次。其中《科技金融时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分别以83次,69次,42次位居前三。
准,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创刊,是浙江省唯一以科技与金融宣传为鲜明特色的高端财经类报纸。前三名都是浙江省创刊的报纸,中国绿色时报是我国林业系统的行业报,也是我国唯一以“绿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环境类社会性报纸。浙江本省共有23家报纸报导相关信息,临安本地报纸报导了19次之多。总计有49家的报纸或者网站对我校各类信息进行了报导。
关于我校新闻的点击量一共达到了168359次,其中点击量超过1000次的有5篇,800次至1000次的有6篇,600次至800次的有17篇,400次至600次的有102篇,200次至400次的有325篇,100次至200次的有9篇。其中点击量最高是“《浙江教育报》:浙农林大师生助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达到了1357次。
校活动开展积极,内容丰富,因此形成外媒报道的高峰期。寒暑假期间则形成低谷。
再看每次报导的篇幅长度,将100字以下的分为极小篇幅,将三百字以下一百字以上的分为较小篇幅,将三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的分为小篇幅,将六百字以上一千字以下的分为中等篇幅,将一千字以上两千字以下的分为中长篇幅,将两千字极少。
最后,外媒对我校的新闻报道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各种类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4)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导,比如:《浙江教育报》:手指点点,新鲜水果送过来。《中国科学报》:浙农林大的“校园合伙人”
除此之外还有取得成绩,校图书馆,校勤团队,贫困生关怀,留学生动态等多项报导。
首先,从新闻媒体报道的层次来看,参与浙江农林大学新闻报导媒体大致可分为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其中全国性媒体有《中国科学报》,《中国绿色时报》,新华社等,报道数量大约占总数的10%不到。而绝大多数都是浙江省地方性报纸,也有部分为杭州或临安市一级的新闻媒体。
其次,关于浙江农林大学的新闻报导,层次分布在三个层次:优秀学生个人的层次、学校组织或者社团组织、某个学院的层次、学校层次。
关于学校组织或者社团组织、某个学院的相关报导,一般内容涉及学校组织的政治思想的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社团组织的相关报导则涉及到社团纳新,社团活动等。能够让公众了解到我校工作的相关内容,彰显我校社团的丰富多彩。所占比例比优秀个人有所增加,达到35%左右。
关于学校层面活动报导,一般内容涉及到了学校之间相关的内容。其中全校性招生、就业等活动和外国学校的合作的报导内容居多。所占比例也是最大,达到60%左右。
最后,关于我校的报导大多是正面的积极向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报导。例如,在五水共治的方针提出之后,我校积极进行关于五水共治相关内容的活动,很多报纸和网站很快就进行了相关报导,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负面新闻极少。
三、关于外媒对我校的新闻报导的及时性分析。
外媒对我校的新闻报导比较及时和适时。一般在事情发生后的一周之内会有相关报纸的报导。极大保证了外界对我校了解的及时性,《农村信息报》:浙江农林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启动便能够极大程度上宣传我校“三位一体”招生信息,给大众提供更多招生信息,是相当及时的表现。一般来说,后续拖延了一周以上的报导点击量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时候,我校在最快速度上推出了村官学院(《今日早报》:全国首个高校村官学院首批有247名学员)。在“五水共治”方针提出之后,我校积极响应(《中国科学报》:助力浙江省“五水共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1.多吸引全国性媒体的关注,增加和全国性媒体的联系。
2.开展更多丰富并且有意义的活动。
3.在寒暑假期间,开展有意义的假期实践活动等。
一是增强阵地意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习一再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上连天线,吃透中央精神;下接地气,感受人民呼声。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坚决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切实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
二是增强引领意识,坚持导向与效率的结合。我们的一切工作,首先要确保政治导向正确,既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推出群众满意的作品,更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又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既要把握好正面报道的“量”,也要掌握舆论监督的“度”。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基本方针;同时也应适当开展批评监督,反对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维护人民利益。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坚守阵地与不断创新的结合。坚守党的舆论阵地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必须创新,必须与时俱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在各方支持下,广电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一点进步,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四是增强外宣意识,坚持日常宣传和上中央台、省台工作的结合。这几年,我们拥有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城市、赣湘合作先行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江南特色海绵城市等有利条件,今年上中央台、省台工作应该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做得更好、更出彩。五是增强管理意识,坚持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报道、贯彻党的主张,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教育。我们要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讲纪律、守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担当,严明管理要求,提升能力素质,使自己和整个班子队伍强起来;同时,做业务精湛的新闻人,做作风优良的老实人,树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试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宏观管理。
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点式、线式为主的单向度模式加速向面式、立体式为主的多向度模式转变,接受信息的来源、分析判断的角度、加工传播的手段、思考问题的指向更加多样。
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媒体与媒体人、媒体人与受众之间的利益对撞、目标整合错综交汇,实践中的“两难”选择加剧着人们的“内心纠结”,呈现出哲学意义上的“二律悖反”现象。
基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出现动态变化,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组织目标边缘化、社会责任模糊化现象明显。
认识舆论环境的深刻变化。
社会背景因素与迅猛发展的各种网络媒体新形态交织融合,使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舆情发展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参与扩大化”。手机作为媒体终端迅速普及,微博作为个性化实时传播工具强势崛起,为各类群体表达意见和诉求提供了极为快速、便捷的通道,“网络围观”现象大量出现,由“事件当事方”向“利益共同体”到“道义共同体”再到“情绪共同体”直至“行动共同体”的扩散速度明显加快。二是“议题聚焦化”。舆情在迅速扩散中指向同一事件、同一焦点,单位时间内爆发出的信息量突然增多,社会舆论聚集发酵、骤然升温,呈现出燃点低、触点多、爆点强的特点。三是“虚拟与现实交织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相互渗透趋势明显,物联网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凸显。
[关于试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宏观管理论文]。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用48个字精炼地概括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强调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些论述表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工作,着眼于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魂”和“神”,是对我们新闻舆论工作最好的提纲挈领。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性,与尊重新闻规律并不矛盾。正如所提到的,“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重要的论述,构成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
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挺起精神脊梁。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新闻战线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没有团结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社会的面貌,反映社会积极向上的本质,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结合在一起,激浊扬清,才能推动改进工作。
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广大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保持政治定力,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向前。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学习这48字之后让我最先想到的是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舆论的存在,体会到它的力量。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这一特性所决定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一旦被社会孤立将很难立足。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社会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但是很多时候,虚假信息导致人们判断错误,而片面的,不充分的信息又造成人们对事实的认识出现偏差,或歪曲真相,或形成偏见,这样,舆论指向也就不可能发挥积极的社会促进作用。因此,提高舆论质量就要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避免信息失真,信息不全造成的判断失误。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的作用,但从其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代表了人民的意愿,肯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来说,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讲话中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作为学生党员更要高举积极上的舆论大旗,在实践操作中,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不盲目追求点击率,不做标题党。
20xx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次讲话对于让我正确认识本学科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促进效果,对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进步能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也是新时代条件下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起自己对于新闻事业的崇高理想和良好的品德,能够时刻心系国家和人民,写出紧扣时代脉搏的好新闻作品。当我们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之后,要牢记职责使命;积极创新,努力提高自身本领;转作风改文风,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向国家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在这次讲话上,还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的这48个字形象全面地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内容,也点明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有的视野和素养。“责任”一词在的讲话中尤为重要,这也告诉了我们,时刻拥有责任意识,承担责任服务全局,对新闻舆论工作有多么重大的促进作用。
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他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得到影响。为了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好引导新闻舆论工作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有一份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在时代滚滚向前的发展潮流之中,研究好新的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方向。
通过习的这次讲话,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新闻事业,要牢记职责使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自身的坐标定位;我们要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学习、工作能力和水平;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有转作风改文风的意识,为将来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认识到这次讲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将对我们新闻专业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新闻舆论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作为一名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领悟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认识,本文旨在从某些方面探讨新闻舆论学对我产生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受于新闻的力量。
新闻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够展示出一个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也能够传递着强大的能量。在学习新闻舆论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新闻的平衡和客观十分重要,而在具体的事件报道时,新闻媒体的判断和选题能够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因此,我们作为学习新闻舆论学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专业素养,更需要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递新闻的信息,以及呈现事物的本真面貌。
第三段:一份责任。
学习新闻舆论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感受就是责任感。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工作背后,总离不开一份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确的获取和调查信息,而且需要学会如何以平衡客观的方式将事件呈现给公众,我们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工作者在行业中需要具有高度的道德操守和批判意识。从这个角度考虑,通过学习新闻舆论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更能让我们磨练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第四段:思辨训练。
新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会伴随着复杂并多变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在学习新闻舆论学的过程中,我们涉及到了许多关于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和战略问题。学习新闻舆论学,我们时常需要进行思辨训练,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各种信息来源和解读角度,以及发现内在规律和深层次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际中不断验证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去发现一些不同的视角,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五段: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新闻舆论学,我们逐步意识到新闻的力量和责任感,并通过不断的思辨训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新闻媒体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发挥出我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在寻找到新闻的本质的同时,去拓展我们的思维和眼界,更好地符合时代的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xx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新闻舆论工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党管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在校党委领导下,构建由校党委宣传部负责顶层设计与宏观管理,各单位主动宣传为主,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大新闻舆论格局。
第三条新闻舆论工作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循客观、准确、及时、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章新闻舆论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第四条新闻舆论工作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归口管理,相关单位配合具体实施。
第五条党委宣传部负责全校的新闻舆论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全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二)制定学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组织实施办法;
(三)制定全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四)组织、管理突发及敏感事件的信息收集、信息沟通和媒体解释工作;
(五)总结学校新闻舆论工作,对新闻舆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六条学校各二级单位的新闻舆论工作,由本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按照“新闻信息来源所在单位负责制”的原则,各二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新闻舆论工作负责人,负责提出本单位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和办法,策划并组织实施本单位新闻舆论报道活动,负责审核本单位所发布的新闻信息。
第七条各单位确定一名新闻舆论通讯员,及时、定期向学校新闻舆论阵地报送本单位的新闻信息,完成本单位宣传报道和采访任务。
第八条各单位应主动积极推荐宣传本单位优秀团体、先进人物、重要成就、典型新闻事件等。
第三章新闻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学校新闻舆论阵地主要指学校主办和学校各单位自办的可以发布新闻舆论信息的平面媒体、影音媒体和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等。
第十条学校新闻舆论阵地遵循“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一)xx大学报、xx大学广播台、xx大学微博、xx大学官方微信,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建设与管理。
(二)xx大学校园网主页、新闻网、校园电视,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建设与管理,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三)各学院、部门所建立的二级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由本单位负责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宣传部负责监督和指导。
第十一条学校新闻舆论阵地建设中,涉及有关学校标识等文化符号使用的,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应规范。
第四章新媒体阵地管理
第十二条凡以xx大学(包括外文及其缩写)各级单位(部门、学院、社团、班级等)名义注册的官方微博、微信,需在党委宣传部履行申请及登记备案程序,并接受年检。
第十三条官方微博、微信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严格加强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第十四条以大学生全媒体中心为依托,实施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新立体信息传播平台,实现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联动、聚合传播,提升校园新媒体的传播力。
第十五条推动新媒体联盟建设发展,校内各级单位主办的微博、微信要积极与xx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开展联动,建立校园媒体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的机制,构建学校多方位、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第五章校内新闻舆论管理
第十六条党委宣传部负责学校层面新闻报道的策划、协调及采写工作。
学校层面的新闻报道对象主要指:以xx大学名义举办的重大会议、活动,或者以学校党委、行政文件形式同意举办的重要会议或活动以及列入学校党委年度工作重点、行政年度工作要点的事项。
第十七条各单位负责举办常规性、非全校全局性的各类活动、会议,按照“谁主办、谁采写、谁负责”的原则报道,由主办单位通讯员撰写新闻稿件,并及时将稿件通过新闻网在线投稿。
第十八条校内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由党委宣传部审核后报学校相关领导审定。学校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官方微信微博的新闻由党委宣传部统一审核发布。各单位通讯员报送的新闻稿件和新闻资料,应经过本单位宣传工作责任领导审核,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十九条新闻舆论工作要严格遵守新闻舆论纪律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接受新闻媒体涉及学校事务的采访,造成失实报道或不良影响的,对在接受采访中违反保密规定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对外新闻舆论管理
第二十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条加强与校外媒体记者的联系。通过沟通交流着力寻找有益的合作点,宣传推介xx大学,扩大正面宣传。
第二十一条学校对外新闻舆论由党委宣传部归口管理。各单位如需邀请校外媒体来校采访报道,必须在活动举办三天前向党委宣传部报请,由党委宣传部统一邀请,所需相关费用由申请单位负责。对外报道口径由党委宣传部协同相关单位共同确定。
第二十二条凡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需及时对外宣传的,可根据需要进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工作由党委宣传部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进行学校新闻发布会。
第二十三条对不执行学校规定,擅自就突发、敏感事件接受采访、向媒体报料、投稿的人员,导致新闻失实,影响学校声誉的,当事人和相关人员应承担责任和后果。
第二十四条社会媒体记者采访须到党委宣传部登记备案,党委宣传部根据采访要求及采访提纲安排采访事宜。
相关单位要积极协助记者的采访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客观,对外宣传稿件刊发前应报党委宣传部审核和备案。
第二十五条涉及国外或境外新闻媒体的,由党委宣传部会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相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要及时收集社会各类媒体对本单位有关宣传报道的信息,并及时上传到校园新闻网媒体石大栏目。
第七章突发敏感事件的新闻舆论管理
第二十七条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应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报道中涉及到的重要数字、重要情节,必须准确无误,经党委宣传部审阅,向学校党委汇报后方可发布。
第二十八条突发敏感事件的信息按照及时、客观和准确的原则,经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综合调查和详细核实后,由学校确定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发布。未经许可,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相关信息,不得接受校外媒体采访。
第二十九条突发敏感事件信息的发布可视情况采取下列方式: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
(二)通过xx大学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校
(三)通过校外媒体发布。
第三十条突发敏感事件发生后,各单位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引导师生和公众客观、全面、准确认识突发事件。严禁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造成严重后果者,学校将追究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第八章考核与奖励
第三十一条各单位的新闻舆论工作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十二条党委宣传部根据各单位在校报、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微博、校外媒体上的信息发布量,综合投稿的积极主动性、及时性以及稿件的质量和影响力等因素进行统计,评选出新闻舆论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予以表彰。
第三十三条学校设立稿费专用经费,党委宣传部制定具体标准并负责发放。校园主流媒体新闻稿件根据质量、时效性和影响力等因素向作者支付稿酬,根据对外新闻舆论作品登载媒体的级别、体裁、字数,给予作者奖励。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的解释由党委宣传部负责。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2001年7月颁布的《xx学院加强新闻出版管理的试行办法》同时作废。
学习习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觉得要加强五个意识、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增强阵地意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习一再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上连天线,吃透中央精神;下接地气,感受人民呼声。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坚决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切实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
二是增强引领意识,坚持导向与效率的结合。我们的一切工作,首先要确保政治导向正确,既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推出群众满意的作品,更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又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既要把握好正面报道的“量”,也要掌握舆论监督的“度”。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基本方针;同时也应适当开展批评监督,反对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维护人民利益。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坚守阵地与不断创新的结合。坚守党的舆论阵地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必须创新,必须与时俱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在各方支持下,广电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一点进步,但也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习提出的“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九个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是增强外宣意识,坚持日常宣传和上中央台、省台工作的结合。这几年,我们拥有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城市、赣湘合作先行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江南特色海绵城市等有利条件,今年上中央台、省台工作应该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做得更好、更出彩。五是增强管理意识,坚持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报道、贯彻党的主张,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教育。我们要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讲纪律、守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担当,严明管理要求,提升能力素质,使自己和整个班子队伍强起来;同时,做业务精湛的新闻人,做作风优良的老实人,树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新闻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舆论的传播渠道得以多元化,而对于一个普通的公民来说,如何准确认识新闻舆论,又如何正确应对其影响,成为了一项必备的素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新闻舆论学习心得,以期对理解和应对新闻舆论产生一定的帮助。
首先,新闻舆论的多样化使得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在媒体《大河报》和《人民日报》这两个不同的新闻机构中,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而在社交网络上,更是有大量不实谣言和无源自来的消息,给我们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通过有效渠道获取信息,梳理逻辑线索,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第三段:传媒与公共舆论。
其次,新闻舆论的传播影响力极大,可以牵动整个社会。新闻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黄赌毒”事件,它的爆发和传播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公共舆论倾向。我们应该对于新闻舆论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到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声音和作用。
第四段:公众对舆情的影响。
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舆论的反应和态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大家都对某一事件产生强烈情绪和谴责态度时,某些人会借机发挥,制造谣言、污蔑、辱骂,甚至诋毁国家和政府。这一过程直接造成了公共环境的恶化,挑战着我的认知和理性,对公共道德和价值观的稳定也产生了威胁。
第五段:对于新闻舆论的正确应对。
最后,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应对新闻舆论呢?我认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自身的认知能力,全面、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新闻事件。我们需要关注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媒体,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取多方面信息,理性处理新闻舆论带来的各种反应,同时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积极弘扬正面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结语:
总之,新闻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公共环境,也是一个检验公民思想素养和公民身份的标志。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新闻舆论的分析和判断技能,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念,为实践良好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水准做好准备。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使社会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健康、公正、和谐。
“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在丙申猪年的新春伊始,中共中央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人民日报社,勉励编辑们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把报纸办得更好,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在新华社,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提出,中央电视台要面向最广大观众,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
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人民群众。正如提出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中的八个字——“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为人民发声,顺应人民心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如迁兰变鲍,久而化之,以清新脱俗之气,以馥郁芬芳之气,给百姓以感化和教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方能“十方和气精神爽,四海同心道眼明。”
曾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实行一系列顺民心、民意的方针政策,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今天,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始终秉持“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为了群众,更是依靠群众;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不脱离人民群众,才能通过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周公“握发吐哺”、刘备“三顾茅庐”、曹操“赤脚迎许攸”,这些流传千古的美谈佳话,无一不是用一腔真情换来一颗真心。对于我们的执政党来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堪比这些“贤能良才”。作为执政党发声的重要媒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亦应继承和发扬这种谦卑尊民的精神,以百姓易读易懂的语言,依托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寻找线索、提炼主题,融入真情,站稳立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用空话套话糊弄群众,不用虚言妄议欺骗群众。
今天,我们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头,站在按照“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新的一年亦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们要经历结构性改革的阵痛,要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要面对反腐败斗争依旧复杂严峻的形势;新的一年,如何走出“换挡焦虑”,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阐释反腐并无“阴谋论”,如何使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勇敢回击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唱响团结稳定鼓劲的主旋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积极有效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能分离,更不能对立,只有为人民说话,传播人民的声音,报实情、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才能赢得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引导权。
“大厦非一木可支,巨舟须众手可济。众手既集亦复同心,南北东西无往不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为大国基业聚万木,为中华巨舟集众手。胸怀大局,着眼大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心齐,泰山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74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