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市服务业调研报告(实用16篇)

市服务业调研报告(实用16篇)



调研报告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理分工,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阅读一些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和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报告。

服务业调研报告

日前,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42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对于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的迫切需求,按照上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的工作要求,我们认真解读《通知》内容,立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就地方统计部门在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中,如何主动服务、精确服务,从而满足我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政府决策需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从而客观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提供决策依据,做了初步思考。

服务业包含很多行业和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显示,全部一、二、三次产业中,有14个门类属于第三产业,门类下含46个大类、179个中类和339个小类属于服务业,简单的说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行业种类繁多,其中由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的只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其他无主管部门的服务业等类别。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支撑和考核依据的必须和前提。服务业单位数量庞大,而且被调查对象有许多是私营企业或个体商户,调查过程情况复杂。我市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的统计工作广泛分布在核算、投资、贸易外经、社会科技、人口劳动、调查队等6个专业科(队),每个科室都还担负着其他的统计工作,没有一个是专门从事服务业统计的科室。

服务业统计指标涵盖专业多,协调难度大,客观存在指标体系分类不够细化,调查力量相对薄弱,与相关行业部门协同能力不强,服务业全行业宏观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xx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所以,服务业经济在今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服务业统计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分类也越来越细。因此,统计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从事服务业统计的专门机构来牵头建立健全“服务业全行业统计体系”,理顺统计信息xxxx渠道,细化指标,打造一个更为科学合理,能够适应目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经济,提供应有的基础信息保障和监测作用。据了解,市早在年就已经设立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其他与服务业统计工作相关的部门都要重视本部门、本行业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明确本部门综合统计机构和行业统计职能机构,明确综合统计负责人,充实统计力量,并在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支持,努力构建本部门完善的统计调查网络,为实现本部门的全行业统计提供组织和物质保障。

2.明确职责,做好各部门的全行业服务业统计。

统计部门在做好全市现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对服务业部门统计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完善提高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交流协作。为全面搞好服务业统计,深入贯彻实施、全力推进全行业统计,统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市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等现行统计制度的贯彻部署,另一方面,也要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其本身的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快部门统计由系统内单位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协调服务业内各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工作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部门服务业统计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不能满足各级政府衡量发展、制定规划的需要。所以要切实加强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方法、网上直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指导规范部门开展服务业全行业统计。

所谓全行业统计,就是要求各部门将本行业内的所有单位,不论其经济类型、不论其资金xxxx、不论其隶属关系,只要是在行政区域内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都纳入各自行业的统计范围,努力反映行业全貌。各部门对下级部门也要提出全行业统计的要求,让他们将辖区内的所有服务业单位的活动都充分反映出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作为服务业行业统计调查的实施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完成相关行业的基础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审核、报送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的调查工作。

3.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交流协作。

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协作,把统计资料向统计部门报送当成一种法定的义务来看待,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之间的资料共享、数据提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切实保证全市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共享机制还包括统计单位信息的共享。目前,各部门都掌握大量的基层单位名录,比如质检部门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掌握大量的法人单位和财务独立的产业活动单位等单位的名录;民政部门负责社团登记,掌握大量的社团、行业协会等非企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掌握大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录。这些名录中,大量是服务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将各部门掌握的名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补充、完善统计部门服务业单位名录库。

4.结合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考核力度。

为确保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应当通过结合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全行业统计体系,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使服务业统计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

5.强化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及监测分析,服务好政府决策。

服务业统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加以完善,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全市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从宏观层面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市服务业的实际。

首先要高度关注统计单位数量问题。各职能部门都要通过清查摸底等方式,查清隶属于本部门、本行业的统计单位数,建立健全行业单位名录库,把单位数搞全,这是做好部门全行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其次要高度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目前,在服务业各行业中,财务指标漏报、瞒报现象比较严重。各部门、单位如实填报财务指标,是《统计法》赋予各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认真履行。同时,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各单位上报的基层统计资料也负有保密义务。

三是要开展抽样调查工作。根据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方案,对法人单位实行全面调查,量大、面广、可操作性差,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对规模相对小、财务基础差的单位宜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资料。

四是强化数据审核,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综合统计部门都要加强对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特别要注意对财务报表的填报和审核,对反映服务业总量、结构、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构成项目等指标进行评估,切实保证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服务业调研报告

一、红山区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繁荣兴盛的服务业一直是红山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红山区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赤峰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政策措施,将加快服务业作发展为全区的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断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强化落实,使我区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20xx年我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20xx为45.6亿元,20xx年为52.4亿元,年均增长17.4%。20xx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批零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其它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优化我区服务业产业的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今年1—6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1.1亿元,同比增长19.5%;餐饮业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19.2%;其它行业实现0.5亿元,同比增长13.5%。

二、红山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举全区之力搞好红山物流园区建设。

多年来,红山区的服务业发展始终处于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新型业态发展缓慢的状态。为了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红山区地处中心城区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和车流相对集中这一特点,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于20xx年6月正式启动了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3.8亿元,全面启动5100亩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3800亩。共引进各类企业118家,其中73家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完成各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物流配送、汽车贸易、建材交易、货物仓储同步发展的经营格局。20xx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交易额26.2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交易额55亿元,税收1.2亿元,安置就业达到1万人。

一是将规划先行作为首要原则。作为自治区批准立项的首家大型物流园区,红山物流园区在建设初期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招商,高水平发展”的工作思路。聘请国内资质较高的中交协物流研究院制定了园区可研及建设规划,园区由最初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计划总投资15亿元,调整为7500亩计划总投资35亿元。基本服务半径约为500公里,主要方向的服务距离超过1000公里。是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于一体,辐射蒙冀辽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二是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赤峰市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红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审批及有关优惠政策问题的会议纪要》所提出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了针对红山物流园区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的配套措施,全力推进红山物流园区项目建设。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园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林业、国土部门先后完成林地审批5019亩、土地审批4488亩;发改、财政、商务、金融等部门在为园区争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建设资金紧张问题。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为园区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红山区委、区政府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等各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投资5.9亿元,完成了3800亩范围内“七通一平一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道路27条,总长度21公里,总面积46万平方米。20xx年,园区三期首批620亩路网工程开工建设,共建设道路5条,总长度2.3公里,形成了“筑巢引凤”的良好局面。二是建成了行政综合办公楼,将工商、税务、公安、物业等部门引入园区联合办公,实行“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全面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完善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0万元,建设了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启动建设了占地70亩集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广场,满足商户产品会展需求。同时在广场北侧新建一处8400平方米的信息中心综合楼,满足信息中心发展的空间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整合了城区物流资源,将城区内近120家配货站全部引入园区,实现了区外长途运输、市内短途运输及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

四是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商气人气。园区地处城市边缘地带,地势偏僻,人气不足,商气低靡,建设初期投资者对园区发展信心不够,使园区最初招商十分困难。为了扩大园区知名度,增加园区的商气、人气,园区采取了“物流+市场”的经营模式。对园区入园企业实施“2年内免收企业所得税,2年后再减半征收3年;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办理相关手续费能免则免,不能免按最低标准收取”等的优惠政策。同时,视入驻企业规模、发展潜力、投资大小、经营种类收取不同标准的配套费,特别是对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的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予以一定灵活的优惠政策。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惠的入园政策,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园区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1、严格功能区划分,按功能区定向招商;

2、严格准入,确保入驻企业具有活力;

3、严格合同约定,确保施工进度;

4、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确保园区工程质量。为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和管理,区政府出台了工程招投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工程审计等管理办法,保证所建项目的质量和工期。完善了园区规划监察管理办法、水电暖管理办法、绿化管理办法、广告牌匾管理办法、物业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设,强化了园区管理。同时,加强服务企业力度,全程协助新入驻和新开工企业办理规划、建工、消防、土地、房产等审批手续以及证照等相关经营手续;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融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二)千方百计行进服务业商贸聚集区和特色市场建设。

一是以项目建设带动进一步巩固新华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市商贸零售业的`龙头地位。红山区新华商业步行街地处城区中心地段,是赤峰城区最大最繁华的商业街。始建于20xx年,历经9年的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了774延长米主街和1579延长米的辅街建设和改造。截止20xx年6月整个新华商业步行街内共较大的综合类百货商厦23家,各类专卖店、品牌店、精品店157家,从事各种经营的大小商户4000多户,总营业面积近1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在盘活步行街现有资产,调整经营业态,实现步行街商贸业提档升级的同时,扎实推进步行街向北延伸及向东西两翼扩展工程,启动了航宇商务中心,蒙中商贸中心,华兴商贸中心改造、草原明珠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业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以步行街为主体,辐射两翼的中心城区核心商贸区。

二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几年来始终坚持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成专项工作组推进市场建设,通过开展商务、公安、安监、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动,集中对酒类、粮食、成品油和定点屠宰企业的登记备案和专项整治,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经营行为,净化和规范商贸流通领域秩序。目前红山区现有各类交易市场20余家,西城市场、同兴市场、天越市场、千禧建材市场、果菜粮市场、古玩市场、解放街小商品市场、万商大院、三宇陶瓷市场9家市场交易额超过亿元。其中,赤峰果菜粮批发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区域性专业粮油批发市场,具备了对全市及周边地区成品粮油交易的调空能力,市场多次被评为市和自治区文明市场,成为了全市粮油供求的晴雨表,杂粮外销的集中地。赤峰西城市场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由最初的50总发展到近200亩。西城市场现与全国200多家大型农贸市场联网,成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指定信息采集点,全国农贸市场协会会员单位,是我市最大的农牧业产业化农贸龙头企业,是内蒙东部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水果蔬菜集散中心,内蒙古最大水果蔬菜集散地。通过加强市场建设,形成了以市场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富裕劳动力,集聚资金的良好局面。

(三)下力气抓好社区服务和养老体系建设。

几年来,从红山区地处中心城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发展较快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养老体系建设。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体系,组建了我市唯一一家区级社区服务中心——红山区社区服务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服务红山模式不断成熟和完成,已经形成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十个社区服务平台、一百个社区服务站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以下七个方面为重点开展社区服务和养老工作。

一是顺应居民实际需求,建立完善了社区服务系统。中心投资40万元,建立并完善了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和24小时热线电话呼叫系统。针对许多居民家中没有电脑的这一实际情况,开通了8666666热线电话,居民有服务需求时,通过拨打该热线电话,中心工作人员即可对居民的要求做出明确答复。日前,已有400个服务企业加盟,每天接到居民各类咨询达70多人次。

二是以居民健康为根本,开展了贴近居民的社区医疗服务。20xx年投入36万元成立了三西街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实行对辖区居民20%—40%的优惠就医承诺,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的办站目的,满足了城区居民就医就诊的服务需求。

三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居民较为满意的物业管理服务。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原则,成立了心连心物业公司,共接管了城区14幢弃管楼和1个弃管小区,为部分居民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在改变了这些旧老小区原有的脏、乱、差的环境面貌的同时,方便了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

四是依托现有服务资源,开展了全方位的家政服务。中心投资16万元组建了自己的家政队伍,根据城区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套服务系统,分别采取有偿、低偿、无偿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城区分散设点,就近派出服务。

五是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中介服务。针对居民房屋买卖、就业求职等方面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在中心成立了中介服务大厅,设立婚姻介绍、职业介绍、房屋介绍、家政服务、法律咨询5处咨询服务处,实行一厅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满足了广大居民交友、买房、法律诉讼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开展了居民广泛关注的社区培训服务。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具体化的服务需求。截至目前,中心已为广大居民开展英语培训150期,自我保健护理培训11次,保姆、钟点工培训4期,大型健康知识讲座3次,参加培训人员达6800多人次。

七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日托养老、管家登门、家政保姆、健身康复、代购配送、休闲娱乐等服务内容。同时在社区开展居民旅游、异地养老、养老机构中介、老年大学、低偿或无偿体检,并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办理出行120卡,建立家庭服务档案,一方面更好的照顾社区内空巢老人,另一方减轻社区居民子女生活负担。中心还联合赤峰市慈善事业服务中心,共同实施“全国百岁希望健康工程”,分期分批为我区低保户、孤寡老人、军烈属、残疾人提供救助和服务。

三、红山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当前,红山区服务业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有效第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的规模、档次不是很高,市场辐射力小、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低。农村消费启动缓慢,需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为此,我们将以自治区、赤峰市有关要求为指导,加强服务业的区域合作和融合。针对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扎实措施,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积极有效地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继续搞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物流园区三期建设工程,加快铁路专用线、高速公路接口、保税仓储区、汽车租赁区建设及园区政务信息综合楼、商务广场、园区监控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尽快开工建设红山区蒙中商贸中心项目、航宇商务楼等建设项目。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把业态调整和项目落到实处。使哈达街中段经营环境明显改观,经营档次逐步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及硬件设施均有明显改善;推动步行街周边的草原明珠购物广场建设项目,力争启动古玩文化艺术市场、华兴商贸中心项目,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

三是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的专项推进力度。对确定的商贸重点项目实行全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抓好商贸项目调度、统计、服务工作。同时把握国家政策取向,认真策划、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商贸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缓解我区商贸企业投融资压力。

服务业调研报告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繁荣兴盛的服务业一直是红山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红山区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赤峰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政策措施,将加快服务业作发展为全区的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不断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强化落实,使我区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xx年我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xx为45.6亿元,xx年为52.4亿元,年均增长17.4%。

xx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2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同比增长10.7%。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批零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其它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优化我区服务业产业的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今年1-6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1.1亿元,同比增长19.5%;餐饮业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19.2%;其它行业实现0.5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举全区之力搞好红山物流园区建设。

多年来,红山区的服务业发展始终处于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新型业态发展缓慢的状态。

为了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红山区地处中心城区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和车流相对集中这一特点,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于xx年6月正式启动了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建设。

目前园区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3.8亿元,全面启动5100亩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3800亩。

共引进各类企业118家,其中73家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完成各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物流配送、汽车贸易、建材交易、货物仓储同步发展的经营格局。

xx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交易额26.2亿元。

预计全年可实现交易额55亿元,税收1.2亿元,安置就业达到1万人。

一是将规划先行作为首要原则。

作为自治区批准立项的首家大型物流园区,红山物流园区在建设初期就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招商,高水平发展”的工作思路。

聘请国内资质较高的中交协物流研究院制定了园区可研及建设规划,园区由最初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计划总投资15亿元,调整为7500亩计划总投资35亿元。

基本服务半径约为500公里,主要方向的服务距离超过1000公里。

是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于一体,辐射蒙冀辽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二是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认真落实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赤峰市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红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审批及有关优惠政策问题的会议纪要》所提出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了针对红山物流园区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的配套措施(赤红政发xx【102】号),全力推进红山物流园区项目建设。

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园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林业、国土部门先后完成林地审批5019亩、土地审批4488亩;发改、财政、商务、金融等部门在为园区争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为园区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红山区委、区政府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等各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投资5.9亿元,完成了3800亩范围内“七通一平一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道路27条,总长度21公里,总面积46万平方米。

xx年,园区三期首批620亩路网工程开工建设,共建设道路5条,总长度2.3公里,形成了“筑巢引凤”的良好局面。

二是建成了行政综合办公楼,将工商、税务、公安、物业等部门引入园区联合办公,实行“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全面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完善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0万元,建设了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系统。

启动建设了占地70亩集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广场,满足商户产品会展需求。

同时在广场北侧新建一处8400平方米的信息中心综合楼,满足信息中心发展的空间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是进一步整合了城区物流资源,将城区内近120家配货站全部引入园区,实现了区外长途运输、市内短途运输及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

四是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商气人气。

园区地处城市边缘地带,地势偏僻,人气不足,商气低靡,建设初期投资者对园区发展信心不够,使园区最初招商十分困难。

为了扩大园区知名度,增加园区的商气、人气,园区采取了“物流+市场”的经营模式。

对园区入园企业实施“2年内免收企业所得税,2年后再减半征收3年;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办理相关手续费能免则免,不能免按最低标准收取”等的优惠政策。

同时,视入驻企业规模、发展潜力、投资大小、经营种类收取不同标准的配套费,特别是对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的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予以一定灵活的优惠政策。

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惠的入园政策,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园区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五是强化管理保障园区运转有序进行。

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注重管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园区规范化发展。

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四个严格”,一是严格功能区划分,按功能区定向招商;二是严格准入,确保入驻企业具有活力;三是严格合同约定,确保施工进度;四是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确保园区工程质量。

为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和管理,区政府出台了工程招投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工程审计等管理办法,保证所建项目的质量和工期。

完善了园区规划监察管理办法、水电暖管理办法、绿化管理办法、广告牌匾管理办法、物业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设,强化了园区管理。

同时,加强服务企业力度,全程协助新入驻和新开工企业办理规划、建工、消防、土地、房产等审批手续以及证照等相关经营手续;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融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二)千方百计行进服务业商贸聚集区和特色市场建设。

一是以项目建设带动进一步巩固新华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市商贸零售业的龙头地位。

红山区新华商业步行街地处城区中心地段,是赤峰城区最大最繁华的商业街。

始建于xx年,历经9年的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了774延长米主街和1579延长米的辅街建设和改造。

截止xx年6月整个新华商业步行街内共较大的综合类百货商厦23家,各类专卖店、品牌店、精品店157家,从事各种经营的大小商户4000多户,总营业面积近1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

在盘活步行街现有资产,调整经营业态,实现步行街商贸业提档升级的同时,扎实推进步行街向北延伸及向东西两翼扩展工程,启动了航宇商务中心,蒙中商贸中心,华兴商贸中心改造、草原明珠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业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以步行街为主体,辐射两翼的中心城区核心商贸区。

二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

几年来始终坚持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成专项工作组推进市场建设,通过开展商务、公安、安监、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动,集中对酒类、粮食、成品油和定点屠宰企业的登记备案和专项整治,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经营行为,净化和规范商贸流通领域秩序。

目前红山区现有各类交易市场20余家,西城市场、同兴市场、天越市场、千禧建材市场、果菜粮市场、古玩市场、解放街小商品市场、万商大院、三宇陶瓷市场9家市场交易额超过亿元。

其中,赤峰果菜粮批发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区域性专业粮油批发市场,具备了对全市及周边地区成品粮油交易的调空能力,市场多次被评为市和自治区文明市场,成为了全市粮油供求的晴雨表,杂粮外销的集中地。

赤峰西城市场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由最初的50总发展到近200亩。

西城市场现与全国200多家大型农贸市场联网,成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指定信息采集点,全国农贸市场协会会员单位,是我市最大的农牧业产业化农贸龙头企业,是内蒙东部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水果蔬菜集散中心,内蒙古最大水果蔬菜集散地。

通过加强市场建设,形成了以市场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富裕劳动力,集聚资金的良好局面。

(三)下力气抓好社区服务和养老体系建设。

几年来,从红山区地处中心城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发展较快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养老体系建设。

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体系,组建了我市唯一一家区级社区服务中心——红山区社区服务中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服务红山模式不断成熟和完成,已经形成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十个社区服务平台、一百个社区服务站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以下七个方面为重点开展社区服务和养老工作。

一是顺应居民实际需求,建立完善了社区服务系统。

中心投资40万元,建立并完善了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和24小时热线电话呼叫系统。

针对许多居民家中没有电脑的这一实际情况,开通了8666666热线电话,居民有服务需求时,通过拨打该热线电话,中心工作人员即可对居民的要求做出明确答复。

日前,已有400个服务企业加盟,每天接到居民各类咨询达70多人次。

二是以居民健康为根本,开展了贴近居民的社区医疗服务。

xx年投入36万元成立了三西街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实行对辖区居民20%—40%的优惠就医承诺,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的办站目的,满足了城区居民就医就诊的服务需求。

三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居民较为满意的物业管理服务。

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原则,成立了心连心物业公司,共接管了城区14幢弃管楼和1个弃管小区,为部分居民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

在改变了这些旧老小区原有的脏、乱、差的环境面貌的同时,方便了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

四是依托现有服务资源,开展了全方位的家政服务。

中心投资16万元组建了自己的家政队伍,根据城区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具体要求,通过两套服务系统,分别采取有偿、低偿、无偿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城区分散设点,就近派出服务。

五是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中介服务。

针对居民房屋买卖、就业求职等方面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在中心成立了中介服务大厅,设立婚姻介绍、职业介绍、房屋介绍、家政服务、法律咨询5处咨询服务处,实行一厅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满足了广大居民交友、买房、法律诉讼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开展了居民广泛关注的社区培训服务。

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具体化的服务需求。

截至目前,中心已为广大居民开展英语培训150期,自我保健护理培训11次,保姆、钟点工培训4期,大型健康知识讲座3次,参加培训人员达6800多人次。

七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

开展日托养老、管家登门、家政保姆、健身康复、代购配送、休闲娱乐等服务内容。

同时在社区开展居民旅游、异地养老、养老机构中介、老年大学、低偿或无偿体检,并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办理出行120卡,建立家庭服务档案,一方面更好的照顾社区内空巢老人,另一方减轻社区居民子女生活负担。

中心还联合赤峰市慈善事业服务中心,共同实施“全国百岁希望健康工程”,分期分批为我区低保户、孤寡老人、军烈属、残疾人提供救助和服务。

当前,红山区服务业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有效第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的规模、档次不是很高,市场辐射力小、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消费启动缓慢,需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为此,我们将以自治区、赤峰市有关要求为指导,加强服务业的区域合作和融合。

针对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扎实措施,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积极有效地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继续搞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物流园区三期建设工程,加快铁路专用线、高速公路接口、保税仓储区、汽车租赁区建设及园区政务信息综合楼、商务广场、园区监控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尽快开工建设红山区蒙中商贸中心项目、航宇商务楼等建设项目。

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把业态调整和项目落到实处。

使哈达街中段经营环境明显改观,经营档次逐步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及硬件设施均有明显改善;推动步行街周边的草原明珠购物广场建设项目,力争启动古玩文化艺术市场、华兴商贸中心项目,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

三是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的专项推进力度。

对确定的商贸重点项目实行全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抓好商贸项目调度、统计、服务工作。

同时把握国家政策取向,认真策划、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商贸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缓解我区商贸企业投融资压力。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市委将如何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此次调研范围十分必要。为做好此次调研,在对我市服务业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具体了解之后,又对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十一五发展,立足南京的优势特色,做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决策。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发挥行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发挥人文教育优势,以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16%,占gdp的48.4%,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编制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20xx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南京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意见。20xx年又编制完成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方案》、《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障规划目标落到实处,20xx年制定了《关于分解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实施意见,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把握工作抓手,建设发展载体。近年来,服务业通过集聚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已有11个集聚区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称号,吸引了大量服务业企业入驻,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xx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企业在水、电、气价格,土地使用及报批手续,专项资金扶持和使用等方面都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

提升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战略,xx市排出了各服务行业的重点企业,并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服务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20xx年,市政府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工作列为服务业工作重点,市委组织部也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列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计划,并圆满完成了两期现代服务业专题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深入研究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出台南京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目录。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以及将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构筑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平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加大针对重点国家、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科技对服务业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程度,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完善市场专业分工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服务流程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

近年来,xx市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xx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0.1%。

抓规划导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服务业规划导向力度,集中力量编制完成了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落实。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对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新增项目。

抓政策扶持。20xx年,xx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xx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近年来,又制定了扶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及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项领域的政策意见,有力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赴东南亚、欧洲、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并以论坛、会展、恳谈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客商洽谈,共推介涉及服务外包、旅游休闲、科技信息、商贸物流等项目45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无锡服务业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xx年,xx市编制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服务业鼓励类、禁止类、淘汰类项目,为今后服务业项目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的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加快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服务,分类指导,跟踪服务,促使一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住产业链前端创意设计、后端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鉴于我市长期处于重工业城市的历史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xx年全市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为471.6亿元,增长12.8%,分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3.2和8.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29.6%,比20xx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均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各地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无不想尽了各种方法,仔细分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均不是空穴来风。营造气氛、因地制宜、从当地优势着手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

1、广泛宣传新兴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全面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认识。要全面宣传新兴服务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用现代的眼光、站在更广的范围内来认识服务业,使人们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鼓舞人们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服务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发展服务业的组织网络。成立由市领导为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有关土地、财税、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先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来洛投资。充分利用我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介我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洽谈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5、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完善奖励机制,为培育和引进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尽快确定xx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主题,如xx市确定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确定的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业发展主题,编制《xx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从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把洛阳范围内的各大古城、遗址进行筛选,按照传承有序的原则进行排列,用快速通道的方式将其连接,建设主题为中华五千年的大遗址公园。

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大运河的起锚港为主题,在洛河北岸修复当时的水岸码头,以此为中心,建设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将洛河打造成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后海那样繁荣,住宿饮食一条街、旅游文化广场等服务聚集区,从而改变目前重于靓丽洛河转于利用洛河的状况。

3、继续组织力量,积极推进牡丹评选国花进程,将牡丹花会尽快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节日。

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带)的建设,加大对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丰富城市旅游内涵,进一步合理编排洛阳境内旅游线路,努力营造住洛阳、游河南的旅游环境。

5、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深化项目带动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完成,积极培植大产业,促进大发展,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创意设计、动漫等几个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6、进一步制定完善考核机制。把每年确定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量化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动力。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府《关于开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有关问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为正确认识我县目前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情况,商务局精心组织人员对全县现代服务业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贡献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现代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10年的17.23%。现代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显示出我县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的态势,使民营经济迅速成长为现代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在拓宽就业渠道、繁荣城乡市场、活跃区域经济、服务群众需求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放开搞活彬县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中,私营、个体、股份制和其他经济类型占到80%以上。

(三)业态不断出新。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便民店、大中型综合超市等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不断增加,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现代流通方式初步应用,已加快大众化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洗染、家政服务、洗浴等生活服务业连锁化步伐。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其中大型超市3个、百货店3个,主题商场4个,商品交易市场14个,农村集贸市场15个,宾馆酒店45家(其中准三星级3个、四星级1个),各类专卖店32家,连锁店12个,美容美发店59家,洗浴6家,网吧15家,娱乐场所7家,住宿个体户120户,餐饮个体户597户,食品加工企业及加工点22家,货运信息配载站13个。

(四)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了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臵,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291个;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1900台(件),销售额达到了11579万元,兑付补贴资金1308多万元,位居全市前列;“新网工程”已建成农资龙头企业19户、农资连锁直管店18户、乡村加盟店60个、专业合作社3个;彬县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和高渠春蕾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农药检测项目正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农村现代化现代网络体系,并且效益初显。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规范化和市场化。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现代服务业市场的依法监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行业经济活动。

(六)旅游规划体系日益完善,景点开发稳步推进。完成了《彬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了以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的“一线两翼”现代旅游发展格局。古城墙修复、紫薇山生态公园建设、公刘教稼苑祭祀区建设、大佛寺外围环境保护、西苗头森林公园山门建设、老君庵修复、程家川古民居恢复、花果山山体景观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

我县现代服务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问题:

脱节,开发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商业地产设施,使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规划脱节,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商业经营脱节,导致我县现代服务业布局显得散乱、无序,网点设立随意性较大,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特色。

(二)传统现代业态比重过大,现代业态发展不足。近年来,我县各类私营、个体现代企业发展迅速,但业态结构仍以传统为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所占比重很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展业、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业态水平不高。

(三)整体层次偏低,缺乏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街区和专业市场。彬县商业特色不明显,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有百店一面的雷同化现象,没有形成既体现都市特色商业形象,又符合规划区域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层面结构,如美食街、数码通讯街、风情休闲街、旅游商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在现有的专业市场中,均无与本地特色产品相配套的专业市场。

(四)商品专业市场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彬县现有的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存在档次低、规模小、设施差、交易手段和方式落后、管理不规范。

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较多,马路市场现象较为严重,使农村消费潜力未能达到充分的引导和挖掘。

(六)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缓慢,制约现代流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县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目前大部分市场仍处在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传统现代形式居主导地位。特别是现代物流比较滞后,物流中介服务不发达,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现代流通交易中应用极少,尤其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营销策划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物流基础设施。

(七)景点开发不足,接待能力不强,旅游景点服务设施不齐全等原因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我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1、加快工业化步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高现代工业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工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专业服务外臵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加快推进城市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我县县城规模扩大,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提高。

服务业调研报告

前阶段,县政协城建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分管副主席的带领下,就“大力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据调查,截至xx年末,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指户籍人口数)已达1446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9%(全国14.3%、全省17.87%、全市19.71%)。我县人口老龄化现象呈现了六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高龄老年人口多,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计19862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13.72%;二是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全县农村老年人口总数已达87562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60.52%;三是山区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富盛、稽东、王坛、平水等山区乡镇的老龄化程度普遍在21%以上,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在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因素推动下,山区乡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四是“纯老年人家庭”现象突出,全县目前有纯老年人家庭的老年人口数23480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16.22%;五是老龄化程度呈逐年增高态势,xx-xx年我县老龄化比例分别为17.48%、18.03%、18.96%和19.90%;六是百岁老人逐年增加,到xx年末,全县百岁以上老年人为22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养、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目前已基本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全县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551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355张);民办养老机构6家,在谈民办养老机构项目5只,其中3只可在近期落地;建成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56家;18家镇街敬老院逐步升级为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然而,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家庭人”逐渐成为“社会人”,养老问题的实质是养老需求和社会保障系统之间的矛盾。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观念认识不够到位。

目前,制约着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差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传统的养老观念尚未改变,大部分农村老人习惯独居或空巢生活,子女们也不愿意老人参加社会化养老;二是社会上对“孝”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有子有女的老人进敬老院会被人认为是子女不孝顺;三是合力共建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还不足;四是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还不浓,仍有些家庭的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忽视甚至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二)设施投入仍显滞后。

虽然近几年我县在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上有一定的投入,但与现实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实际养老服务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一是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不足,床位布局存在结构性矛盾,资源配置失衡,如一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环境差、功能不齐全,入住率不高,而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机构则床位紧张,如县社会福利中心“一床难求”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民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由于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出台时间不长,养老机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而且投入养老机构建设风险大、回报低、供地难等因素,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我县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主要为社区管理人员和社会“4050”人员,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养老服务的延伸、服务质量的提高缺乏后劲。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县的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除县福利中心外,均没有专业的护理人才,养老服务偏重于日常生活照料,诸如医疗、康复等服务项目都不能有效实现。

(四)机制要素缺乏保障。

一是土地资源制约,特别是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没有可用土地,社会投资者们空有资金和规划,项目着地难;二是城市社区老年活动用房资源制约,老城区内部分小区老旧,空间拥挤,连社区管理用房都不够用,更不要谈社区配套用房和老年活动用房,新建小区在规划时虽然有按3‰比例配备社区工作服务用房的要求,但存在入住率低的小区用房面积较大且地方偏僻,而入住率高、人口密集的小区用房面积小、分布散等问题,不能有效整合和利用;三是机构人员制约,存在着老龄工作人手紧张,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责任主体不够清晰等问题。

(五)志愿者队伍形成难。

要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光靠政府部门和镇(街道)社区是不够的,还要借助于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动面不广,社会义工人数偏少,载体不多,参与度不高,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全社会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工作。

今年9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xx〕35号),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面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新情况、新要求、新任务,如何使我县老年人服务这项“夕阳红事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朝阳性产业”,是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而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为此,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确立养老服务事业优先发展地位。

一是要加大领导推进力度,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增强老龄意识和解决老龄问题的忧患意识,正视我县老龄工作及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效果得以体现,合力得以形成;二是要加大规划落实力度,将养老服务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和拉动消费的增长点,编制规划,落实规划,确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三是要加大责任考核力度,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纳入各镇街(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考核体系,将机构建设、资金投入、新增养老床位、规范化水平等指标,列入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内容,明确责任,加强考核。

(二)要进一步创新与优化发展模式。

一是要重基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强“星光老年之家”建设,丰富其功能,同时增强敬老院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功能,探索集就餐、休闲、娱乐、康复、精神慰籍等功能于一体的托养模式,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近享受服务,像办幼儿园一样来办好“托老所”;二是要打品牌,优化机构养老结构,要以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为重点,鼓励养老机构增添护理型床位、改造院内医疗护理康复设施、设置标准化医务室,同时,镇级社会福利中心在优先保障“三无五保”、低保、失能老人入住的前提下,要加大向社会人员开放的力度;三是要强管理,拓展服务领域,结合我县“一键通”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服务,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要加大资源供给政策扶持,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要在经费投入、规费减免、建设运行补贴、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特别是土地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和住房建设规划,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支持发展新型养老模式,积极研究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政策支持措施,重点支持发展养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居家照料型养老服务机构;三是要坚持适度普惠型福利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惠及人群,完善高龄、贫困、独居、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四是要鼓励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要明确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标准,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加大一线中高级护理员补贴力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

(四)要进一步健全投入增长机制。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逐年提高福彩和慈善资金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二是要积极探索鼓励社会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投入占比,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三是要发挥资金导向作用,明确财政资金投入导向,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日常运行补贴标准,鼓励兴建非营利普惠型养老机构,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并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免费或低廉的供养、护理服务;四是要建立养老服务激励机制,增加政府扶持的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设立护理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要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加强政府、机构、老人和亲属之间的互动,畅通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渠道,并强化公众监督。

(五)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健全职能管理队伍,在县级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基础上,镇街(开发区)配备好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功能定位、业务培训和运行管理;二是要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利用职校技校等资源,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和相关课程,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培育老年人互助服务队伍,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鼓励、发动和组织城乡低龄健康老人以多种方式参加“老友助老”活动;四是要扩大志愿者队伍,组建我县养老服务社会义工组织,开展安全服务、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提供更多的让政协委员等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做“养老义工”的平台,倡导敬老、爱老、养老、优老氛围。与此同时,要形成子女为关心老人的第一责任人,“人人都会老,人人要敬老”的社会共识,共同推动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等在内的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服务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全面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对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虽然我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xx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xx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xx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xx年20.6%提高到20xx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尽快把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萍乡,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中心城镇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扩大中心城镇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放开竞争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放松对非自然垄断服务的市场限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防止非自然垄断服务业垄断经营。二是按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原则,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体育与事业单位中的营利性服务和非营利性机构改革工作,营利性服务机构要向企业化转变,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对非营利性服务机构,政府要保障投入,加强监督,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议服务、公共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食堂等内部服务工作社会化,以及内部服务机构向独立法人企业改制工作。三是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有序化的招商网络、渠道和格局,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优势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我市投资服务业发展。

(五)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服务业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从事服务业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推行服务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大力引进物流、旅游、教育培训、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企业,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范文

商贸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市医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长春市环境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市领导调研工作简报

调研长春市环境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全文)

苏州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巢湖市商贸服务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商贸服务业体制、主体、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形成并逐步完善。商贸服务业在促进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先导作用。

1、商贸服务业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地位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商贸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我市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gdp)479.33亿元,较上年增长13.2%。商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巢湖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8.26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9∶35.1。服务业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商务服务业逐渐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人数7.12万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12个,经营面积508万平方米,2008年实现成交额6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0个,成交额为43.7亿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7个,经营面积34.5万平方米,2008年实现成交额26.2亿元,其中和县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2008年实现交易额11亿元;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30户,2008年销售额84.9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15户。巢湖安德利、庐江百货大楼、无为隆兴超市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商业基础设施和网点布局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人民路商业步行街、东方新世界(8.68,0.02,0.23%)、天巢购物广场、世纪大道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根据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的需要,将城市商业划分为“一主、一次、两片、社区商业”四个层次。一主,即一个城市主要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位于市中心人民路商业中心区;一次,即一个城市商业次中心,位于半汤政务新区区域;两片,即两个城市片区性商业中心,分别位于东塘圩片区性商业中心和贾塘圩片区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即城市居住、教育、工矿、行政办公等社区性商业网点群。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局正在组织开展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工作。

4、流通业组织化水平逐步提高。我市流通业在调整中。

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加快传统型商业向现代化流通业转变的步伐,流通业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流通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流通业企业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是商贸服务业多业态发展取得成效。通过引进和改造升级一批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品牌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已成为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此外,电子商务、拍卖、典当、二手车交易、各类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营结构的转型和经营理念的改变,推动了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得到推广运用。大部分。

超市、商场等连锁经营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内部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5、商贸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近年来,江苏苏果超市、上海华联、联华超市等国内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到我市发展加盟连锁店或开办大卖场,已在我市四县一区发展了几十家连锁超市。华润苏果在我市和县投资新建了一家8000㎡的大卖场;2005年底安徽商之都整体收购巢湖市百货大楼,改造成经营面积上万平方米的综合百货连锁店;2.7万平米的恒生?阳光城(6.31,0.00,0.00%)建成后,相继引进上海世纪联华、苏宁电器(9.55,-0.17,-1.75%)两个国内前十强知名连锁经企业,分别开办了12000㎡的大型综合超市和近3000㎡电器大卖场;华润苏果在我市无为县开办10000㎡大型综合超市。沃尔玛、江苏时代超市、合肥百大已正式签约落户我市,国美电器、五星电器、大润发、乐购等知名企业也看好我市零售市场,纷纷来我市考察、洽谈投资事宜。

亿元,提前5个月实现全年目标,预计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突破13万台(部),销售额达到2.8亿元。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开展“农超对接”,全市现有3户企业列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建设,1户企业进入国家“农超对接”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商贸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商贸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商贸集聚功能较差等方面:

1、城乡居民消费不足,消费率偏低。虽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相对于投资来说,巢湖市居民消费率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够高,仍然延续了这种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局面。

2、农村人口众多,市场潜力有待挖掘。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008年末农村人口达到387万人,占全市454.6万总人口的85.1%,而2008年全市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6%。显然,这与其人口数量是极不相称的。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28元,仅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兄弟市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

3、传统商业较多,企业规模较小。商业网点整体层次偏低,存在小、散、乱的状况。从企业内部结构来看,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传统营销方式仍占主导,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所占比例较低。从企业规模来看,流通企业规模偏小,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只占6%以上,单店零售额过亿元的商场、超市仅有5家。

4、市场积聚能力弱,购买力外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每年有数十亿购买力流向周边的合肥、芜湖、南京等市,这些市基础条件好,交通有优势,商贸流通业发展快、档次高,对巢湖市形成一定的挤压,分流了我市相当一部分消费,致使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5、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物流基础设施,现有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布点分散、功能单一。电子商务在我市刚刚起步,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休闲娱乐业和社区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服务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缺乏抵押担保,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十分困难。

三、政策和措施。

1、抓住政策机遇,促进消费快速增长。自去年下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近期省政府出台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我市应认真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将各项促进消费政策贯彻和落实到位,确保消费品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

2、实施重点工程,促进农村消费。深入实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重点工程,扩大农村消费。完善适合我市农村消费特点的家电流通和服务网络体系,规范家电下乡网点建设。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覆盖率和农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推动统一结算算系统等硬件升级,推动农家店、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提高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认真指导农产品(14.41,-0.12,-0.83%)生产者、加工企业和大中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双向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消费能力,带动农民消费。

各具特色的商业业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快社区商业发展。积极推进家政服务工程,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推进早餐示范工程,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随着降低小排量车的购置税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出台,巢湖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住房、电子产品、医疗保健、餐饮旅游等为主的消费热点,整体上推动了全市消费结构升级。今后,应当继续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引导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积极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积极开展以酬宾让利、换季购物、休闲购物、名优特新产品展销等为主要内容的营销活动;努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提升电子结算水平。

5、大力开展商贸招商,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商贸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我市。积极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零售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业务知识不太专业,工作中需要很多商务知识,但获得的渠道不多,因此,建议省商务厅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都要安排几次培训班,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轮训。

7、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商贸服务业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在商贸服务业规划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相关规费以及在减免税政策等方面,出台有较高含金量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支持资金。

服务业调研报告

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西部千里生态休闲旅游大峡谷的战略构想,围绕县委“三县建设”目标,依托高峡平湖、长湖竹海、群峰叠嶂、林茂水清等优势,充分发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把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xxxx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xxxx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39:42,2011年为18:43:39,2012年为18:42:40,预计2013年为18:34:48。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2012年完成2013年预计。

增长%增加值。

7066480105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810765912批发和零售业。

158931748110批发业。

112771245310。

零售业。

461650289。

住宿和餐饮业。

5363599612。

住宿业。

63470211。

餐饮业。

4729529412。

金融业。

525756868。

房地产业。

440747648。

房地产业(k门类)。

29290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437847358。

46335004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57728179。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

205621876非营利性服务业。

28301335151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86702248920。

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

96311102614。

(2)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0%。2012年下半年,新城集镇三产服务业呈现下降趋势,消费低迷,由于xxxx经济在这几年内都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新城集镇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商业网点、餐饮、宾馆、娱乐、加油站点等设施不健全,社会消费和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3)物流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将成为xxxx未来几年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撑。

二、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机遇。

(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是县域经济底子薄、规模小,县域经济自身几乎无自我积累、循环发展能力,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贫困面大,与全省水平差距大,与全国更大。三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矛盾巨大,承担的生态保护任务与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呈巨大反差。

(二)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等宏观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将乌蒙山区立为新一轮的重点扶贫区域,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等领域的支持;二是云南省打造昆水经济发展走廊和市委市政府构建沿江绿色经济发展带以及建设xxxx特色小集镇群的战略部署,使xxxx有更多的机会争取上级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国家和省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我县加快城乡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四是xxxx融入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昆水经济走廊步伐将加快,特别是国家已经批准的成渝城乡统筹实验区,必将有力地拉动我县经济发展,xxxx经济社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是xxxx县发展的加速期、结构的调整期、矛盾的凸现期、民生改善的提升期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三、

把发展服务业与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物流和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构筑面向生产和生活、面向广大农村和城镇、体现xxxx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旅游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互动发展。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发展创业成本低、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发展设施维修、病老护理、社区卫生、美容和健身娱乐等社区服务业。加快以山水人文、生态、湖滨资源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形成二线三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到2017年三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其中:交通运输占15%,餐饮服务15%,批发零售占15%,物流占20%,非盈利性收入占20%,金融占10%,其它占5%。

四、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构建服务业发展平台,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设施建设,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打造产业发展载体;打造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解决群众有钱消费问题。建设xxxx物流中心,努力把物流中心建设成为以仓储、运输、配送为主的现代化、开放式和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基地,实现货物集散、中转、配送、物流信息服务、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及电子商务等综合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网络,坚持“以港兴县”,以县城为依托,以黄龙溪货运码头、南岸铜船货运码头、会仪货运码头将为次枢纽,以沿江港口、客运码头、旅游码头、金沙江港航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航运交通建设。努力形成金沙江港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集装箱港口和物流园区,构建高效衔接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建设快速通道,构建集仓储、加工、调拨、配送于一体的集输运基地,打造服务滇川结合部区域的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物流集团、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在xxxx设置分支机构,依托邮政、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全县物流资源,发展壮大本地商贸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大型交易市场、连锁商业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加快发展航空快件快递、电子商务业务,积极培育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特色商业街区和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敢消费问题。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确保群众有吃、有住、就医、就学、养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解决群众有地方消费问题。依托沿江公路和金沙江黄金水道,打造向家坝库区精品旅游品牌。其主要特色为集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坝区不夜城、高峡平湖、湖滨生态城镇、长湖竹海、农家生态风情园、水上游乐等为一体。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开发和全面整合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把旅游业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县城、旅游城镇、景区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建设新县城b区特色商业街和c区四星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知名度,争创全国最佳宜居城市,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和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金沙江文化、竹海、向家坝峡谷库区等精品旅游景区。最终形成以向家坝库区为核心,以山水人文、生态湖滨资源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安全快捷、沟通旅游交通骨干网的进出通道,建成县域旅游小环线,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建设滇东北与川西南旅游无障碍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建设和完善旅游中环线和大环线,促进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共享,明显提高客源比重。加大旅游纪念品、绿色特色食品开发,延伸带动商贸、餐饮、物流、娱乐、文化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五是坚持扩大开放,发挥鲶鱼效应,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知名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经营服务业,带动xxxx服务业发展。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打造“浙皖区域商贸中心”的目标,克服缺电缺资金等要素制约,着眼于大手笔搞活大流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商贸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1-11月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市级消费品零售额14.86亿元,同比增长16.1%;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29亿元,同比增长12.9%。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43.5%,占社零总额比重从去年的11.5%上升至14.4%。

2、三产税收:第三产业上交地税27066.2万元,同比增长35.6%,占57%;上交国税6955万元,同比增长50.7%,占16.76%。

3、规模企业:11月底规模企业达48家,比去年增加24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30家,同比增长76.47%;餐饮企业18家,同比增长1.6倍。销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8家,新增4家;销售额超亿元企业8家,新增2家。

4、新增就业岗位:商贸服务行业今年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7000个。

5、新增投资:今年商贸服务业新增投资超过5亿元。

1、现代业态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现有连锁门店98家,1—11月销售总额增长48.88%,其中连锁超市门店已达34家,营业面积已超过4.7万平方米。同时,餐饮、家电、汽车、石油、洗涤、医药、咖啡连锁发展也十分迅猛,世界著名品牌肯德基1月份进驻临安,5月份开出第二家门店,第三家门店也已于11月28日开业,在县级市一年内开设三个门店,出现了全国少有的“肯德基”现象;7月份,我们适时开通了“临安商贸网”(),其中设置了“网上商城”板块,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这一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

2、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临安商城、浙皖农贸城、锦天新天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临安商城一、二期、锦城新天地已于森博会期间成功开业,浙皖农贸城目前主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华兴汽车城自去年森博会开业以来,已引进汽车销售公司4家。

3、行业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年初,我们委托浙江工商大学对我市的商业网点布局进行规划,目前初步确定临安市域“一主二副三基础”的商贸发展格局。同时主城区的布局框架为:一主核、一副核、一景观商业带、二大市场功能区块、五大区域性社区商业,五横五纵商业街。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肉”管理工作。1-11月份,全市进点屠宰生猪76871头,市区“放心肉”上市率达到98%以上,稽查大队共开展执法检查161次,1058人次,重点打击捣毁了9个私屠滥宰窝点,基本实现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的工作目标。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市商业总会已发展会员企业130余家,组建行业分会15个,今年以来共举办连锁超市、美容美发、屠宰场场长、屠工等从业人员培训班17期,受训人员达950人次。

4、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我局以高虹镇为试点,积极配合高虹镇党委、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制定规划、整顿市场秩序、开展商家培训,高虹镇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特色餐饮、茶楼、咖啡、美容美发等商贸服务行业呈现多层次、多业态、多主体的发展势头,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将于近期在高虹镇召开由各乡镇(街道)商贸工作分管领导和三产办主任参加的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现场会。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连锁超市向农村集镇延伸,全市已有16个乡镇(街道)引进了连锁超市,今年新增连锁超市门店14家,其中11家在农村。

5、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在做好商贸服务业等三产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工业、农业等项目。今年以来,成功引进了浙江航空食品配送中心、肯德基、苏宁电器、杭州嘉诺、杭州青山湖豆芽厂等多个项目,吸引内资11282万元,外资46.9万美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82.05%和117.25%。回顾今年以来商贸服务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四套班子领导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今年以来高度重视商贸服务工作,经常组织对商贸服务业的调研和考察,重大活动亲临现场指导给予支持与鼓励,并成功召开三产发展会议,出台政策,象重视支持工业经济一样,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我们全局同志和商贸企业干部职工深受鼓舞,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商贸服务业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各乡镇街道都确定了三产工作分管领导,设立了三产办公室,落实了有关工作人员,并把商贸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商贸工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延伸。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四套班子领导重视抓、主管部门具体抓、乡镇街道积极抓的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得益于抢抓了机遇。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严把了土地和资金两个闸门。现在回头来看,临安商贸服务业几大重点项目,如临安商城、华兴汽车城、浙皖农贸城、锦城新天地“三城一区”的建设已抢到了发展的机遇,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必将为临安商贸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三是得益于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是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基础保证。我们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创满意活动,在全市商贸服务业组织开展了“三个想一想”大讨论活动和“亲近临安、享受消费”主题营销活动。我们提出要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再创新业绩,促进机关政务高效化、事务制度化、服务人性化,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想事和办事做到用心和用情,全局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形成了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我们以商业总会为平台,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商贸服务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通过举办商贸论坛、组织外地考察学习等活动,并通过引进外地来临的商贸投资创业者,使我市的商贸企业家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回顾今年来的工作,在看到商贸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影响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影响,许多商贸项目建设受到影响,如创远物流和航空食品配送项目的建设。二是城区、农村商贸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商贸流通设施落后,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新型业态向农村延伸困难还较大。三是今年开业的几大市场街区,由于刚起步,对外知名度不高,对周边地区集聚和辐射效应还不是很明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认真重视,加以克服。

二、2005年的工作思路和打算200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强市名城胜地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更是实现我市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之年。2005年的工作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紧紧围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的奋斗目标,按照构筑“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要求,积极实施《临安市商贸业及网点发展规划》,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浙皖区域商贸中心。2005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增长14%。2005年的主要工作是:

1、围绕一个重点。就是围绕《临安市商贸业及网点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这个重点,在今年制定初稿的基础上,抓紧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搞好规划的修编和论证工作。同时,围绕这个规划,充分发挥商业总会作用,搞好商贸流通各个行业的子规划,并组织实施,力争在规划的实施上起好步、破好题。

2、打造两大亮点。一是培育专业市场。重点是要抓好城西工业品市场功能区和城北农产品市场功能区两大市场区块的建设和培育。加快浙皖农贸城的建设进度,打造促进农民增收的平台,坚持建设和招商两手抓,确保在明年9月之前建成开业,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争取2005年浙江农博会在临举行。加快临安商城三期建设,力争在明年元旦开业。同时,抓好几大市场的对外宣传力度,使亮点成为卖点,扶持培育市场集聚人气,特别是临安商城、华兴汽车城和浙皖农贸城三大市场要注重向周边地区,特别是要向皖南地区发挥出辐射功能,提高三大市场的集聚功能。二是提升特色街区。商业特色街区是现代消费场所,是城市的金名片,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围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目标,继续以锦城为中心,着力培育商业特色街区。重点是做好锦城新天地、锦江路、黄金水岸商业特色街(区)的管理、培育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培育休闲特色,打造精品亮点,提高中心城区的休闲功能,努力接轨2006年杭州休博会。

3、破解三大难点。一是抓好“农村千万”工程。以规范农村流通秩序、营造安全消费环境为指导,实施省政府提出的“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新型业态,推进“百店连锁”,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消费品领域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连锁便利店的目标。在继续抓好高虹镇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配合各乡镇(街道)制定一个商贸发展规划、打造一条商业街、发展一家连锁超市、改造一个农贸市场、整合一批放心店,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努力突破要素制约,加快浙皖农贸城和航空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畅通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二是抓好“食品放心”工程。继续抓好以“放心肉”管理为重点的食品放心工程,改革和创新生猪定点屠宰的区域化管理、一票制、执法联勤等管理机制。按照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的要求,改建、兴建机械化屠宰场,逐步完成星级化评定工作。充分利用我市生猪、小黄牛养殖优势,打造绿色品牌,畅通流通渠道,实现肉品进超市。进一步推广全市的绿色标准化管理模式,强化执法监督和宣传,力争“放心肉”上市率达到98%以上,确保全市老百姓吃上优质“放心肉”。三是抓好“社区服务”工程。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坚持以民为本,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载体,拓宽服务领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筹建社区服务中心,设立“1890”(一拨就灵)服务热线,使之成为与老百姓沟通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桥梁,成为我市服务型政府、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三、几点建议。

服务业调研报告

为了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认真贯彻实施《省级家庭服务业地方标准》,积极做好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努力缓解全市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取得了积极成效。劳动就业局积极发挥牵头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地区,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了我市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家庭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市家政服务业在经营范围、行业规模、从业人数以及规范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上都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市有家庭服务企业195家,从业人1900多人,提供综合性家政、育婴、保育、家庭护理、保洁等12类几十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占60%,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占40./.。近年来,为了推进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全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按照绥化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要求,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基层社区和乡镇,并通过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家庭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切实掌握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将有关情况综合整理,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促进相关政策出台。

(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肇东市2014年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实施方案》,引导扶持全市家庭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建立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为契机,成立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协调机构,推动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市成立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领导小组,召开了家庭服务业发展座谈会,听取了出席会议的有关市直委局、社区代表和家庭服务企业代表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对建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发展家庭服务业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统筹就业逐步深入,现有的街道和社区服务站场所、设施、功能,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对政策掌握不全面,与企业职工及老百姓的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二)家政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和重视。一是市场不够规范,家政服务企业各自为政;二是产业发展处于整合阶段,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品牌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三是缺乏行业立法,对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缺乏管理依据,管理不到位;四是诚信缺失,有的家政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不讲诚信,造成社会对家政服务业不满意;五是劳动者的择业观念还比较陈旧,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提供的传统家政服务已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协调,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

三、主要对策建议。

服务平台和居民社区服务站点的建设投入,实行全省统一的建设标准,规范人员编制、工作职能、资金来源等,为各地开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提供支持和依据,这对于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与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推动家庭服务业健康顺利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或联合出台扶持和鼓励家政服务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规范措施,制定家政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培训支持。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扩大培训规模,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人员,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向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分类,对特殊工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切实做好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维护就业稳定。

服务业调研报告

自3月9日驻村以来,我通过熟悉乡情村情,走访、深入马街乡村寨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一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农村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农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0。

世界的了解大都通过新闻媒体,对外部世界也充满好奇,可是具体的了解却相当有限。在他们的心目中,城市是一个令他们向往的天堂,这也是不少农村青年纷纷拥入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对城市生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必要的就业指导,他们中的大多数显然并不能适应城市;而且城市的现实要求对这些刚刚进城的青年更是苛刻的,未能给他们一个宽容的适应过程,城乡之间巨大的反差使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这也是影响城市治安的因素之一。

电视仍是广告主媒介投资的主导力量。不同媒体从竞到合,电视媒体关键是提升自身在不同媒体中的掌控力与话语权。今年,综艺节目和品牌剧场等内容资源成为电视争抢广告主的一大筹码,尤以个性化植入与大型项目投放引人注目,这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面对硬广时长空间触顶,电视台尤其是上星频道加强对冠名、赞助等植入软广的进一步挖掘,近一半的广告主将会增加冠名和植入广告的预算。

多数综艺节目的植入项目达20多项软广植入产品形式多样。ctr媒介智讯2018年广告主调查显示,有45%的广告主表示将增加冠名和植入广告预算,34%的广告主表示将保持上一年的规模,仅有13%的广告主表示将缩减。

冠名等植入效果不完全取决于节目中的曝光度,品牌植入与节目情景恰当融合,让观众感受到无广告的内容植入才能达到更好的商业化效果。节目组会和广告主深度沟通,寻找节目内容与品牌主张的契合点,广告主也会参与节目制作与宣传推广,既为节目品质也为广告主带来了高销售转化率。

7/10。

碑瞬息传播的时代,必须加强对内容品质的把握,内容做好了,后续的品牌营销才会顺利开展。

广告主在收紧预算的同时,投放更集中,聚焦强势电视媒体的优质节目资源,尤其对现象级节目等黄金资源的抢夺最为激烈。

大型综艺节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节目,已发展成一场塑造平台品牌的活动,一旦成功便可提升频道整体广告报价。同时,热门综艺节目受众年轻,自身极具跨屏播出影响力,可将植入品牌带到其他播出平台,并通过社交媒体等碎片化传播持续发酵,与热门节目一起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焦点。

电视剧撑起电视收视的半边天,电视台是电视剧最大的播出平台。目前,不同频道对自身剧场有不同的品牌定位,广告主投放目标受众趋同的剧场,每天将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播出内容融入品牌战略中,有利于品牌形成持久传播。2018年。从单集成本来看,卫视特约和冠名等广告费用皆有不同程度上涨,但与大型综艺节目相比,仍属价值洼地。

当下,内容即媒体,即使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电视内容对品牌营销推广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这使得广告主依然保持着对电视投放的稳定性。未来,电视广告经营还需认真研究互联网的优势和局限,在比较中寻找自身的价值。

(二)在线视频广告:自制内容价值放大。

容的大力投入,成为广告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围绕内容进行的版权内容营销、广告产品创新、自制植入成为广告主视频营销的法宝。

视频网站传统的电视剧营销往往是通过延长贴片广告来增加广告收入。这两年视频网站广告正逐渐从单一的贴片广告走向全链条营销,同时广告主依然注重对内容的考量,进行大剧集中化投放。以去年年底播出的《武媚娘传奇》为例,乐视网得到了修正药业等品牌商的赞助,搜狐视频得到了唯品会的联合赞助,腾讯视频得到了巴黎欧莱雅等22家广告主的投放。除了广告贴片,腾讯视频围绕该剧打造了原创追剧节目,并采用弹幕互动技术、微信互动游戏等为广告主带来创新营销溢价,迎合了粉丝经济时代移动化、互动化的需求。体育直播内容由于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体以及较高的关注度,正逐渐成为视频网站广告增收的新动力。艾瑞数据显示,2018年巴西世界杯,86.1%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杯,比4年前的数据翻了一倍。据业内人士称,今年的巴西世界杯为视频网站创收7亿多。优酷土豆为世界杯专门打造了1+4+n的内容模式:1档自制节目、4档pgc节目、海量ugc内容。并设置世界杯专区,得到了雪花啤酒的赞助,通过啤酒花作为专属活动积分的设定,调动优酷会员参加世界杯活动,赢取积分。既调动了用户的参与性,又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

今年,在保证传统版权电视剧、综艺节目较高采购量的基础上,各视。

9/10。

频网站加大自制内容投入力度,实现了量和质的全面提升。一些或是互联网气质突出、受众定位清晰,或是制作精良的自制内容吸引了广告主大手笔投放。

腾讯自制节目《hi歌》广告收入超过6000万元。爱奇艺自制节目《奇葩说》获得美特斯邦威5000万元独家冠名。优酷联合万合天宜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第一季的赞助和植入广告收入超过1500万元。华通明略咨询公司曾对今年自制综艺《你正常吗?》的受众进行客户品牌调研,结果显示,冠名商膜天下通过10期节目整体品牌知名度提升438%。

家庭服务业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家庭对家政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家政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家政服务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与发展期。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市场供需矛盾、管理与运作不完善、家政服务员素质与服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相差大等问题诸多问题,但同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家政服务行业走向标准化、职业化、信息化趋势明显,更高效、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家政服务模式逐渐显现。

(一)基本情况。

据海口工商局提供数据,截止2016年6月我市共有290家家政企业在正常营业(含兼营企业),其中个人独资企业有10家,公司制企业有167家,个体工商户有113家。从业人员达到32628人,其中月嫂608人,住家保姆24447人,不住家保姆6638人,护理工329人,育婴师338人,保洁员268人;其中购买保险共4194人,占总比的7.8%,已参加培训3902人,占总比的8.4%。从业人员年龄18-50岁,以农村人口为主,约占从业人员80%,其中女性占从业人员比例约78%。初中文化程度居多,约占从业人员的2/3。海口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有54万多户家庭,60%以上的家庭都使用过家政服务,主要需求的服务有:居家家庭服务、钟点保洁、婴幼儿护理、月嫂服务、病老人护理等。

(二)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类型及特点。

我市家政从业人员以农民工居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年龄结构上,90%以上的外出务工妇女都在35—55岁之间;二是在来源分布上,约75%为农村富余人员,25%为下岗工人和城镇待业人员;其中女性约占80%左右,主要来源于临高、澄迈等贫困农村;三是在受教育程度上,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小学、初中文化,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四是在职业特长上,她们基本都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大部分没有技术特长;五是在服务项目上,主要以提供保姆、家居保洁等简单劳动为主,占比约90%,提供护理、育儿、家教等知识技能型的中级劳动服务为辅,占比约10%,高端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家务管理、社交娱乐安排、家庭理财等基本没有。六是在服务内容上,家庭服务业和重点保洁业所占比例较大,大约占90%,月嫂、婴儿护理和病老人护理所占比例很小,大约占10%,主要原因是月嫂、婴儿护理和病老人护理需要专业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较多的家政服务员来自农村,没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二、政府的扶持。

近几年来,海口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家庭服务行业的扶持和管理,通过各种方式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一)建立有效的行政目标和组织机制。

2013年,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区和市相关26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海口市家庭服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我市任清华副市长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统一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府办„2013‟214号),明确了职责任务,为海口市今后一段时间家庭服务业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多项政策措施并举,大力扶持家庭服务业。

1、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工程。2009年起,海南省商务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总工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全省全面展开家政服务培训工程,截至2012年,全省共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0093人(其中海口市培训人数4742人,占培训总人数47%),合格9839人,其中5647人获得家政服务员专业技能证书。

2、扶持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发展。2012年10月,海口市政府启动了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招标确定了4家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大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安排扶持资金150万。项目建成后,海口市的家政服务企业连锁门店增加了40多家,门店网点覆盖海口市4个区各社区。企业办公场所均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有互联互通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各门店的整体形象、服务管理水平等得到了全面的迅速的提升。营业额比建设前增长了30%以上。

3、开展家政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建设试点。2010年,龙华区民政局在我市率先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之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龙华区遵谭敬老院、新坡敬老院委托海南家美乐家庭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极大的提高了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全面推行。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我市于2009年9月开始启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试点探索、逐步扩面,于2012年4月实现了全市城区全覆盖。近几年来,我市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依托社区,依靠社会组织,每年为870多名特困、高龄、独居、孤寡、空巢家庭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无偿上门服务。同时,为有经济来源并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372名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有偿服务,为260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健康保健和托养等多种有偿服务。

4、抓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更好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2013年3月,我市利用中央资金和地方政府财力,相继在龙华区玉沙社区、美兰区龙峰社区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4年重点抓好美兰区演丰镇、龙华区滨濂、海口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各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我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更好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有效提升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5、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设。招聘优质服务机构。通过公开竞聘方式,严格挑选有实力的优秀企业来承担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已从最初的2家扩大到6家。

6、安排资金给予社保补贴。政府对各类家庭服务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按规定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人事劳动档案保管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在家庭服务业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者,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社会保险补贴。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服务水平。把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开展家庭服务、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为3000名以上有培训愿望的,从事以家庭服务、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等的从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为有创业意愿、有志于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人员免费提供创业培训机会,多渠道培育从事家庭服务业的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储备。

开展面向中高端家庭服务员、家庭服务骨干师资和家庭服务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截止2015年12月,已培训育婴师、家政培训师、家政职业经理人、高级月嫂、职业催乳师等共计305人。

利用我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等现有家庭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资源,大力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我市的家政服务逐步走向职业化、规范化。

商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培育知名品牌家政服务企业。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中小企业做专做精结合起来,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家庭服务企业之间完善分工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平。

在全市四个区各设立4个社区家庭服务网点作为试点,配备家庭服务必要场地、设施和设备,配臵专门的人、财、物,鼓励和支持我市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进入社区,进行我市“爱无处不在-家政服务进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开展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服务业体系建设得到了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我市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妇女占多数的情况,得到了我省妇女联合会的关注。2014年2月底,海南省妇女联合会发展部杨娟部长到我市家美乐家庭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高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家政企业和培训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妇女从业的情况。2013年3月初,海南省妇女联合会发展部杨娟部长、海口市妇女联合会董孟清主席又一起组织海口市的家政企业、培训单位、培训学员和从业人员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海南省总工会的领导关心我市家庭服务业行业的情况,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把行业的情况向总工会书面汇报。

(五)强化行业协会作用,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给予海口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在办公设施设备、人员配备、行业规范制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指导监督市家协制定出台了《海口市家庭服务业公约》、《海口市家政服务收费标准》、《海口市家政服务工资指导意见》、《海口市家政服务合同》。帮助协会组织的运转尽快走上正轨,为我市家庭服务业体系建设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六)组织开展家政服务技能竞赛。

2012年以来,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妇联、共青团市委等六部门每年联合组织开展“海口市家政服务技能大赛”,各家政公司踊跃参加,参赛人员情绪高涨,特别是2015年在海口电视台举办的“家政服务知识与技能电视大奖赛”,社会关注度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竞赛促技能,以技能促就业”的目的。

三、海口家政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海口是个移民新兴城市,官方人口统计全市现有人口222.3万人,约有家庭数54.9万户,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四个辖区内主城区人口139万人,家庭户38.3万户。起码有8万户家庭需要人帮忙、料理,6万家政服务员缺口。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不仅标志着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更标志着新的一个生育高峰就要来临。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生育高峰,它们所指的方向都是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需要一个稳定家庭,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人到家里干些家务,另外还有现在流行的的月子护理。我市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致使家政服务潜在需求量大。我市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又使得对家政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成了有效需求。

海口家政行业是一种新兴行业,其涉及的范围广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家政服务行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同。目前家政行业的基本现状将会逐步改善,关于家政行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文件也将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即使市场需求持续膨胀,也难以掩盖传统家政行业的窘迫之象,很多传统型家政公司的发展空间逐年受限,越来越多的家政服务企业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领域,通过自营o2o模式放大品牌效应,注重线上与线上一体化,提高服务质量与自身把控。

“一号师傅”家居维修网络平台,是由海南半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立的一个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家居维修的o2o平台,这是一个“互联网+便民服务”项目,为市民与维修师傅搭建一个价格公开、评价透明的平台,提供管道疏通、开锁换锁、电器清洗维修、防水补漏、请民工师傅等服务,服务范围目前已覆盖海口、三亚和深圳等15个城市。

家政o2o时代的来临,将改变传统家政服务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高质量家政服务,在选择中更易被接受,从而促使家政企业品牌效益得以提升。目前海口市政府已出台了《海口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若干措施(试行)》,拟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电商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加之海口市目前正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申报工作,一系列的政策及措施都将改变传统家政企业店铺租金和人员成本高、规模化弱、交易成本高、资源散乱等问题,逐步推进海口市家政服务行业透明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难以标准化、服务质量不稳定。

由于市场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信息不对称、服务水平无标准、售后服务不及时等差异化的问题存在,容易导致客户对平台及家政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同时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家政服务标准化的建立也成为困扰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家政o2o”模式是线上到线下,家政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线下才是基础,家政服务企业对线下的管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家政服务业“员工制”难开展,企业难以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

我市家政服务企业基本属于“中介制”机构,仍因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以及企业负担重等问题而难以实行员工制,企业生存仍比较困难。实行员工制管理,首先,企业要为员工缴纳社保费,这项费用占家政服务收入的20%左右,对企业来讲成本太高。其次,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法定节假日员工上岗企业要付3倍的工资,这本身并不符合家政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家政服务员“职业化”推行缓慢。

2000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已将保姆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家政服务被国家作为正式的职业对待,并纳入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然而国家对家庭服务业“职业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党和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有关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不广泛,不深入,不到位。我市有3万多家政服务员,参加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才4000多人,有95%的从业人员没有持证上岗。广大民众对从事家庭服务业的认识还有很大偏差,对现代家庭服务业了解不多,认识肤浅。很多人还认为:家庭服务员就是个体力劳动者,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才会去做。对现代家庭服务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认识不足。

(四)人员培训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海口地区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外来务工妇女等弱势群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些家政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质量低,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等。现从业的家政服务人员很多都是根本没有接受任何方式的岗前培训。造成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难以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好家庭服务业顶层设计,推动家庭服务规范化、市场化工作。

依托我市已有海口市家庭服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我市家庭服务业建设工作,统一认识,明确分工、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工作机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和目标为指引,明确下一步工作举措。

(二)大力扶持家政企业“员工制”。鼓励家庭服务业企业实行员工制,稳定队伍,留住人才,保证就业率不断提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使家庭服务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顺利实现转型。

(三)鼓励家政服务企业涉足互联网领域,并做好已经立项的互联网+家政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工作。

依托我市已出台的《海口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若干措施(试行)》,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家政服务企业电商化发展,加快推进我市家政服务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体系化发展。同时建立一个类似“淘宝网”式的家政服务电商平台,独立于家政公司之外的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所有的家政公司都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成为加盟商户,各自宣传自己的服务特色,实行公平竞争。客户所看到的不是一家家政公司,而是众多的家政公司与海口市几乎所有的家政服务员,通过比较最终选择合意的家政服务员与家政公司进行洽谈,改变现行的客户只能一对一地寻找家政公司的服务模式。同时引进“支付宝”的网上支付功能,客户在网上预约后,通过“支付宝”把服务费打入第三方,服务结束后,由客户确认,再把服务费打入家政公司的账户。

(四)尽快出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体检标准。由于目前我市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前健康检查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哪些患病人群不能从事家政服务工作无法明确,可以由医疗机构从专业的角度评估,形成一个具体的体检标准。由卫生部门出台一个家政服务人员体检套餐,并给予适当的优惠,减少雇主及家政企业用人风险。

(五)加强家政服务高级人才及精细化人才的培训工作。

加大我市家政服务培训师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家庭服务业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母婴护理及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帮助、支持和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多渠道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力促进我市家庭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开展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商标、商号,加强企业品牌规划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全国百强”。培育4家知名品牌家政服务企业。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中小企业做专做精结合起来,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家庭服务企业之间完善分工协作关系,积极组织企业支持引导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平。

(七)实行资格证书制度。

探索符合家庭服务业职业特点的鉴定模式,切实做好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衔接工作,构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从初、中、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发展通道。引导家庭服务机构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完善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机制,引导居民家庭选择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从业人员提供服务,促使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八)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和家庭服务社会化新观念,以专栏、专访等多种形式,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家庭服务业中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提高社会各界对家庭服务业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支持家庭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家庭服务员进行表彰,并在每年的劳动模范评选中安排一定的名额支持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增强家庭服务员的荣誉感。

服务业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今年以来,我区商贸流通业经济运行良好。上半年,社会消费指标稳速增长,城上市场持续繁荣,商贸服务各类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一)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随着全区商贸流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需求仍延续xx年平稳增长的势头,截至6月份,全区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9亿元,同比增长12.3%,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由于元旦、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带动下,各大型商场、超市看准节日消费,开展节日促销,营造出繁荣、喜庆的节日消费环境;二是商务主管部门及商贸流通企业贯彻落实保增长、促销费的政策目标,致力于保障居民消费安全,确保市场供应商品丰裕、质量提升;三是商务部门加大了商务综合执法力度,加强流通市场秩序整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酒类市场和肉禽类市场的专项重点整治,切实维护了正常的销售和流通秩序。

(二)市场供应井然有序。今年以来,区商务局重点抓企业市场供应,充分保障全区节日期间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从春节至今,各类商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其中蔬菜市场供应增加,价格明显回落,未来随着天气继续变暖,蔬菜价格仍有下降空间;鸡蛋价格春节后下降幅度达到14.89%,3月份开始有所上涨;牛肉、猪肉价格下降;小麦、玉米价格下降;食用油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同比下降9.34%;5月份以后各类蔬菜价格下降明显。

(三)商贸流通结构日趋完善。我区商贸流通业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力争提升整体效益。一是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通过为电子商务主体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得到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作为全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今年以来营业额已达到65.3亿,服务类别涵盖了石油、化工、橡塑。石油装备、钢材、煤炭等行业,并已通过省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审核。二是商贸餐饮业正在转型。我区一些大型的商贸餐饮企业已逐步摆脱了高档奢华、铺张浪费的经营方式,为迎合自去年以来兴起的节约风潮,饭店等一些大型餐饮企业逐步发展了面向大众的经营模式,其投资建设的康辉快餐项目目前已在全区设立了多处分店。三是家电、住房、图书等大宗商品消费及文化类消费稳步增长,并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体。

(四)商贸骨干企业潜力巨大。在全省商贸流通领域实施“十百千”骨干企业带动工程的影响下,区商务主管部门以培育和带动一批优势龙头企业为目标,每年为一些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发展资金,扶持企业发展。银座、胜大、东方鲜奶、康惠快餐等一些企业在上级部门的扶持和自身的不断调整下,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也扭转了经营结构和经营档次。另外,区商务局把握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脉搏,引进、储备和建设了一些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投资1.12亿元的康惠快餐有限公司康惠连锁餐饮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约6亿元的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基地项目和总投资15亿元的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积极引进。这些项目将是我区未来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我区商贸流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项目建设资金紧张。今年我区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紧张。市康惠快餐有限公司各项手续已经办理完毕,中央厨房已经建成,中心门店也已经完成几家,但由于缺少建设资金导致项目不能快速推进。华欧商贸城集聚区项目刚刚起步,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拉动我区社会消费整体水平,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社会消费基础薄弱。我区人口较少,消费能力差,同时商贸流通项目少,带动力差,缺少能够有效提升消费水平的大型商业网点。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仅有61家,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明显偏少。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核算指标体系中,经营收入可观的电子商务行业没有包括在内,客观上造成了我区社会消费指标统计数据的落后,建议上级部门予以考虑修改。

同时,全区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展以来,一些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酒店、饭馆营业收入严重下降,全区商贸餐饮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的提升。

当前,我区商贸流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显著,流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是消费市场继续平稳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些刺激农村经济,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作用不断体现,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落实,农村消费水平有望继续提升。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继续增强。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国庆黄金周、元旦春节期间的消费,对消费品市场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社会消费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各大型商贸餐饮企业也在准备适时推出面向大众的餐饮服务项目,有望带动餐饮业的发展水平。三是电子商务将继续发展。随着我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三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和省、市对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区电子商务产业所面临的法规不断健全、配套不断完善、技术日益成熟等难得的条件和机遇,我区电子商务产业必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继续抓好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全面抓好康惠快餐有限公司、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围绕项目建设需要,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健全手续代办制、全程服务制、定期调度制,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并随时掌握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确保重点项目尽早开工。

(二)促进主要商贸流通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继续实施骨干企业创建活动,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充分发挥银座购物广场店、胜大超市店等骨干商贸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努力实现新型业态经营由中心城区向乡村延伸。积极围绕行业特点和重点企业,挖掘能够培育名牌企业的资源数量,在服务名牌上下大力气进行重点扶持,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提高我区商贸服务业的影响力。

(三)建议上级部门优化商贸流通考核工作。作为商贸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电子商务业营业额没有纳入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考核指标体系,因而影响了我区的指标考核。希望上级部门将电子商务等重要产业的发展纳入到考核指标中来,以进一步体现考核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做大做强餐饮业,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适合大众消费、环境卫生、品质优良的中档餐饮店,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势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品牌,推动餐饮企业向连锁化、标准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三是引导星级以下大中型餐饮业继续改善消费模式,进一步发展适合大众消费、节约消费、文明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积极扶持康惠快餐有限公司项目,改善全区餐饮消费结构,扩大大众性消费在全区餐饮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为餐饮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返回目录。

一、今年以来发展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

1、大合速二期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

(1)、登山步道。总长874.9米,已于6月份全部完工。

三、服务业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的主要思路及重点。

1、以沿山沿湖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市建设“山水名城“为契机,按照湖光山水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保护生态,突出自然景观的建设和文化底蕴的挖掘,高水平发展休闲度假、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逐渐形成刘闾路以东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带”。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市场化运作,做到重点突破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科学布点,努力谋求胡埭服务业新的突破。一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快竣工。主要是四只重大项目的竣工运行。二是抓好意向项目的早落实。主要是销售公司、著名汽车品牌4s店的落实签约。三是抓好策划项目的规划推介。目前,我镇已邀请上海设计院对我镇的服务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争取早日拿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外推介招商。

返回目录。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243.7万亩,21种食品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面积36余万亩;8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0余万亩,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日、韩、欧洲市场。本届奥运会上,我市又有5家基地和企业被列为定点奥运食品供应单位,56家食品基地和企业取得进京资格。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708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带动农户134.9万户,带动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全市现有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86处,年交易量1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自xx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4084家,现已覆盖全市90%的乡镇驻地和62.1%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360多万人。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5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县乡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17个,科技服务网络已达485家,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3424人,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市已有xx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代表奔赴农村科技第一线,带动农户40多万户,实施工程项目408个,实现经济效益6亿多元,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普遍缺少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微机联网、先进计量器具和先进的信息连接发布平台;三是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四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等行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5、农村服务业规模小、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据调查,我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服务业组织是农户依托一些种养业大户发展起来或是同业联合组成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不能形成规模,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专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养殖业等方面,很少涉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领域,导致农村服务业组织服务功能弱,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缺乏,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价,有的甚至靠贴牌才有销路等等,大大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量大。截止到xx年底,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55.54万吨、棉花9.2万吨、蔬菜(含瓜果)951.63万吨、肉禽蛋水产品215.16万吨,农产品丰产丰收既满足了我市人民生活生产消费的需求,也为全省、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没有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要素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病虫害侵袭频繁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在市、县、乡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特别是各乡镇要把主要职能放在搞好农村服务业发展上,要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抓好农村服务业建设;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市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抓紧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要使农村服务业得到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发展理念,按照“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全市建设了一批粮、棉、油、瓜果菜、肉禽蛋、种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在搞好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几个主导产业,特别要把一种或几种产品做大做强,切实做到批量大、质量好、货源稳,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创造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要立足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兴农工程,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中来,实行品牌化经营,培植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叫响“特产”

口号。

;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已建立起的243.7万亩标准化基地,制定管理制度,建立管理档案,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严格实施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要大力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分散的农户结成合作社与各类龙头企业进行交易,切实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对接问题,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的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从而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要以种植、养殖优势为基础,着力拉长贮存、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造“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积极鼓励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并在其中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运行规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市场品牌叫得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单位,在买、卖、销、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

(四)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围绕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要着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带动鸡、牛、羊、猪等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巩固和发展我市全国粮食基地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的深加工,带动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订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和农户签订服务和。

购销合同。

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努力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延伸到农村一线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

(五)抓好市场建设。按造“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原则,继续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功能配置。在农产品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镇驻地,建成大量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乡镇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农贸市场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强、辐射面广、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让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增值。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覆盖乡村、服务规范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形成集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消费服务、文体娱乐、医疗服务、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在内的现代物流体系,使我市农副产品真正实现“物尽所值、货畅其流”。

(六)切实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长期存在是我们的一大特点。要按照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农村通讯和“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产品流通设施和消费品市场建设,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二是要依托和利用现有供销、农技、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便捷、通畅的信息通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延伸信息服务范围,推动城市技术、信息、指示灯愿向农村传递,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加工、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三是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发展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中城市和国外转移的步伐,实现由本乡本土向县外市外、由零星盲目向大批有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打工挣钱向回乡创业的转变。要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进一步打响劳务品牌。四是要着重建立健全联通市、县、乡三级的畜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安全。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将全市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检验检测设备的力量,建立农业、畜牧、质检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畜禽、林果生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点,实现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

(七)、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及时调整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结构,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适用人才。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和“阳光工程”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返回目录。

法律服务业,是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以及国家司法考试等服务项目的统称。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是中央和省委从推进法制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以及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支力量在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陇南法律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陇南的法治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陇南法律服务业的科学发展,陇南市司法局通过深入调研,现将陇南法律服务业现状、问题、建议等报告如下。

陇南法律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陇南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交往活动频繁,社会事务矛盾增多,寻求法律帮助的需求增加,陇南的法律服务业也应运而生。根据《陇南市志.司法行政志》记载,1981年,随着武都地区及各县司法局的建立,武都地区及各县法律顾问处、公证处先后成立,隶属于司法局,实现了法律服务机构从无到有的发展。1985年,武都地区及各县法律顾问处更名为律师事务所。到xx年,陇南市律师协会成立,成为陇南法律服务业发展的里程碑。经过近30年的发展,法律服务队伍由弱到强,服务范围由小到大,尤其是近几年,法律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陇南现已初步构建了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公证、法律援助四方面组成的法律服务体系。设在市、县区的法律服务单位有公证处10家、法律援助中心10家、律师事务所19家。设在乡镇的司法所(负责基层法律服务职能)195家,部分村落居民点设有法律服务工作室。全市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法律援助大厅6个。全市19家律师事务所有执业律师118人,实习律师35人,律师助理29人;10家公证处有公证员12人,助理公证员10人;195个乡镇司法所(负基层法律服务职能)有法律服务工作者380余人;10家市县法律援助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15人;全市有已注册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2家,鉴定人员12人。

2、法律服务网络分布市、县、乡、村四级,业务量迅速增长。xx年,律师办案累计2399件,近三年保持16%左右的增长速度。法律援助办案2039件,受援人数2056人,近三年同比增速15%左右。公证工作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解答公证法律咨询3200多人次,为异地当事人寄送。

公证书。

91封,为银行提供存款查询函127件。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993件,其中:办理国内公证事项1815件;办理涉外公证178件。司法鉴定累计办案75件,近三年办案量平稳略有增长。

3、各项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法律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随着法律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陇南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相继建立了对法律服务单位年度考核制度、从业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注册验审制度、信访投诉查处制度、诚信体系建设等,规范了法律服务行为。法律服务各单位也相继建立了如实向社会表明身份、收案登记告知、办案质量监督、案卷归档、从业人员备案、合伙人会议等制度,以便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引导公证、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担任行政村、居委会法律顾问,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基层自治组织依法自治。xx年,全市律师担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法律顾问437家,覆盖面达到25%。

(一)发展布局不均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创办人出于人口集聚和案源考虑,多愿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区,而不愿设在乡镇。人口较少、经济发展缓慢的县仅仅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出现“没有律师的律师事务所”现象。我市19家律师事务所,有9家集中在武都区,成县有3家,西和县2家,康县、徽县、宕昌县、文县、礼县各1家,两当县有律师事务所分支一家。律师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法律援助、公证等资源由于行政原因(尚未改制,不允许私人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证处)分布相对均衡,各县区均设立一家。法律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律师队伍知识结构、人员素质相对较好,但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高,法律素质偏低,大局观念较弱,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法律服务的现实需要。

(二)服务领域狭窄、发展缺乏层次。由于陇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发达,我市法律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诉讼代理这一服务领域,非诉讼法律业务一般局限于法律顾问业务,其他非诉讼法律业务开拓不足,参与项目论证等事前预防性的法律事务不多。涉外法律事务较少。对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缺乏超前研究,缺乏新经济知识和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同业发展缺乏层次。全市尚缺乏起行业领头作用、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律师事务所,即缺乏“龙头企业”。全市各律师事务所基本上处于同一档次的业务竞争,缺乏高端法律服务,层次不分明,特色不明显。

(三)县级司法局监管职能偏弱,法律服务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行的法律服务行业的管理职能,高度集中在地市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无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出现“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上下两张皮”现象,管理实效大打折扣。现行的法律服务业实行业务归行业协会管理,行政事务归司法行政管理的“双结合”管理制度,由于县级未设行业协会,业务管理对县级来说就存在空白点。导致县级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属从事法律服务的中介组织,现在称其为新社会组织,不是机关、事业单位,它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法律服务行业应追求的社会效益,导致“利益至上”的不良倾向,出现诸多行业弊病。在此,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个人利益与行业整体利益相统一,难度大,办案质量的监管更为重要和迫切。

如何进一步发展与规范法律服务业,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议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均衡布局法律服务资源,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要力争法律服务机构覆盖全市各县区、各乡镇、各村落(居民点),在县区司法局打造集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司法鉴定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民化的法律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在乡镇,依托司法所打造便民接待法律服务平台,方便乡镇群众能及时获得法律服务。在村落(居民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司法行政工作室(站),将法律服务职能拓展到到最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搭建完善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法律服务机构,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人员方面,将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律师、公证员等充实到三级法律服务机构中,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常态化的法律服务。经费方面,加大中央政法转移支付力度,为三级法律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合理收取服务费用,实现自我收益,减轻财政负担。

(二)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法律服务方式方法。一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分级培训,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法律服务单位之间、法律服务单位与基层司法所之间的联系交流制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提高。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业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制度,综合运用教育、纪律、法制等手段,引导法律服务人员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御“利益至上”的不良倾向,革除行业弊病。依法办案,诚信服务,使法律服务队伍真正成为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楷模。三是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树立大局观念,参与信访处理、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活动,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陇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三)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力度,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检查监督与管理指导,加强教育整治。重点整治法律服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涉及的损害当事人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及损害法律严肃性的违法违纪问题,增强法律服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人员执业公示制度、服务质量跟踪反馈制度、责任赔偿和不良执业登记制度,大力推行挂牌服务和服务承诺,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考评体系和信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法律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的相关信用信息的及时披露,为社会各界查询法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服务。扩大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权限,从扩权强县的改革思路出发,下放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法律服务业设立变更、人员注册验审、监管处罚等主要管理职能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允许设立县级行业协会,加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业的业务管理职能。贯彻执行律师法、公证法,进一步理顺法律服务单位与公检法各家的关系,保障落实律师、公证员的法定权益,调动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法律服务业自身业务的宣传、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法律服务业的良好形象。

(四)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新领域,扩大法律服务规模。鼓励引导法律服务单位积极开拓非诉讼法律业务、涉外法律服务及其他高端法律服务。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品牌律师所、公证处。积极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做到法律服务直通车全覆盖,保证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参与力量的多元化,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引导法律服务人员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社区提供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推进政府依法行政。鼓励法律服务业积极引进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和集聚人才,为做大做强法律服务业奠定人才基础。

服务业调研报告

《服务业旅行社调研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百度。

服务业旅行社调研报告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观光旅游成为很多市民的休闲方式。

旅行社作为与居民出行旅游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现代人休闲观光必不可少的导航标。

旅游社是服务业调查中的一个难点,结合**市旅行社样本企业分布较多的特点,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对开展旅行社调查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一、旅行社行业的特点、规模小,固定资产少。

由于旅行社的行业特殊性,不需要投入很多固定资金就可以运营起来,旅行社就单体来说,很少有大规模的。

间房、台电脑、张桌子、部电话、几把椅子,就可能是一个旅行社的全部家当,固定资产较少。、人员少、流动性比较强。

旅行社的工作人员除了经理就是导游,导游服务具有自由职业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对游离,旅行社组团少不了导游,导游带领游客到景点游览,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

今天是这个导游接的通知、领取报表,明天就带队出去了,报表放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曾经有一家旅行社,半年报时先后换了三个人,领了三次报表。、行业淡旺季节明显。

很多景区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景点,以山水游为主,每年—月是旅游的旺季,月份以后个人简历,很少有团队旅游,只是一些零星的散客,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实行轮流值班,工资待遇低,人员更难找。

二、调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旅行社办公地点不固定,不明显,查找困难。

旅行社固定资产少,办公地点变更比较容易,而服务业报表是半年报,调查频率低,半年报调查时还在,年报时就搬到了其他地方,找不到该单位了。

再者由于旅行社业务的特殊性,办公地点多是租用写字楼,标志不明显,寻找单位困难。

(二)旅行社配合程度差。

旅行社多是私营企业,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经营行为(比如偷漏税),在与政府部门的人员接触时,容易产生抵触或戒备心理。

为了避免多交税、费,在填报时他们对营业收入、上缴税、费等经济指标,一般总会故意漏报、瞒报。

(三)统计基础比较薄弱。

旅行社多数规模偏小,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多是今天我干,明天你干,抓住谁是谁的局面,很难保存完整的业务基础资料。

(四)财务不健全。

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行政人员,不少旅行社不仅没有统计,甚至连专职会计都没有,会计多是兼职,不在旅行社上班,定期去单位处理帐务,有的帐目就是老板给其报个数据简单记录,个别的旅行社连会计都没有,什么数据都是老板自己说了算。

三、调查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研究针对旅行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在实际调查中认真研究调查方法和技巧,同时辅之以科学评估,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如实反映旅行社的发展水平。

(一)加强培训,提高旅行社人员业务素质。

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旅行社人员不稳定,责任心不强,对调查工作有敷衍了事的现象。

这就要求认真做好培训工作,要讲清服务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使旅行社统计人员提高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详细讲解报表制度和要求,组织开展讨论,使参会人员切实掌握填报方法。

培训要切实有效,对没有按时参加培训的旅行社,要求补会,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统计业务素质,为搞好服务业调查工作保证。

(二)入户调查,确保数据现场采集质量。

针对旅行社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会计人员相对稳定,报表上经济指标多是财务指标的情况,统一要求服务业报表由会计人员填写。

入户调查前,事先联系旅行社的会计,约定好具体时间,与会计人员一起查阅企业相关资料填写服务业调查表,提高了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三)认真学习旅行社相关知识,为审核报表打下基础。

开展调查前,认真查阅、学习有关旅行社方面的知识,如每家旅行社必须向市旅游局交纳万元人民币的质量保证金,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一般不低于元等等。

在审核旅行社报表时,发现不少旅行社都不填保险费,或者填报金额较小,

心得体会。

通过查询发现属于漏填或者理解有误,要求企业补充填报有关指标,及时纠正报表差错。

(四)加强部门合作,利用行政手段提高旅行社的配合程度。

旅游局是旅行社的行政主管部门,从旅行社的设立、行业管理,业务考评,到取消经营资格,都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能够使调查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开展调查前,及时与旅游局行业管理科沟通联系,取得全市旅行社的详细资料,对旅行社地址和人员变动情况、旅行社经营现状做到心中有数。

对那些工作难度较大,没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