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展现作者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热爱和创造力。
春之来临,是悄悄的。艳阳耐不住寂寞,透过云层,穿过暖风,飘进每个孩子的家中,明媚如水的眼眸,泛起清波涟漪,这笑容是在春天,是快乐的开始。
春之拂地,是轻轻的。沉静了一个寒冬,孤独的孩子感受到来自心灵的安慰,干枯的双目才有了梦想,随着柳花的曼舞,有了笑容,这是幸福的开始。
春之细雨,是濛濛的。在大地品尝了春之女神的礼物——美酒佳酿之后,就送给了春之女神许多饰品,把春天装扮得美丽无比。细雨犹如针一样细,从银河坠落,落入池塘,唤醒了小鱼;落进深山,敲响了春钟。
春之彩云,是悠悠的。白云悠悠,人也悠悠,云朵有时白白的,像棉絮一样;忽而生气了,大声发泄心中愤怒,于是太阳出来安慰它,彩虹送它棉花糖,它就又不生气了。
春之花语,是盈盈的。花儿们个个都姿态万千,亭亭玉立。喇叭花报时,牡丹花浓妆艳抹,太阳花借沐浴舒适的阳光,映山红装跳舞,纷纷的花儿,是天赐圣物。
春之圣歌,是袅袅的。淡淡的花香掺合着丝丝清新,雨水刷洗过的泥土绵绵软软好似海绵般。新叶初长,嫩花初锭,尖尖的叶梢立着一滴明亮的露水,可爱的酒杯花盛满玉酿请人品尝,一点也不寂寞,一点也不孤独,一点也不失望,这,就是春天吧!
期望春天永恒,期望花草常艳,期望叶上春露不再孤独,期望燕儿飞来时不是独自一只!期望山依旧绿,天依旧蓝,水依旧清,花依旧香,人,也依旧好!
假若春天永恒,假若一切不变,该有多好呀!
清晨的迷雾覆盖了城市的繁华,春绿来到了世间。
春,它来了,带着所有的喜气过来了,这似乎是圣诞老人送给万物最大的礼物。鱼儿从水里探出了头,竹笋从土里钻了出来,燕子从南方急忙的回到了家,动物们欢快的苏醒了,人们可蔼可亲的赞美着春,万物一片喜洋洋的景象。
春风是顽皮的,一会儿把路人的帽子吹掉了,一会儿又为杨柳梳好了柳条,一会儿吹醒了土里的种子。树林里‘嗖嗖’的响着,静下心来,这是春到来的喜讯,动物在树林里欢快的跑着,春风在后面追着,把自己吹进了动物的心里。
春天的阳光是最温暖、最阳光的,它为万物盖上了层金黄、温和的毯子。街上、树林里、田野里,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温暖迷人的景象,人们在享受春光的温暖,树林在享受春光的生机,田野在享受春光的滋润,万物向往它。
春天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期盼已久的阳光,沐浴我们心里以长芽的新苗。春天让万物看见了生的希望,春天的气氛让尴尬已久的空气彻底蒸发了。春景是到处充满勃勃生机的,小草总会最先告诉你春天的到来的时候,润雨总会最先让你品尝春天的甘甜,春风总会最先刮起你心中的火苗。
春天,你是美好的,让我不礼貌的抓住你的手与你起程,告诉世界你已经来了,带来了祝福、幸福、美满。春天,你是甘甜的,让我把你所有的甘甜由我送到万物的手里,万物为此感谢、敬佩你。春天,你是可爱的,让我与你调皮的走进家家户户,人们欢迎、尊敬你。
春娃娃,你把你的天真、可爱带进了我们的心里,体会到了你的纯洁与美丽。黑夜的天空明亮起来了,夏天炎热的温度湿润了,冬天的寒冷温暖了,不是什么样的魔力,正是因为你有着不一样的景色。
春天,你好美!
不想忆起花落的忧伤,不想去想残留的花香,当昨日那页日历已枯黄,就让他飘落吧,莫让他留下枷锁的彷徨。
因为相信有天使存在,所以义无反顾的相信了美丽,相信了爱,每个人走过的足迹像天使划过的轨迹,浅浅的,暖暖的,留下淡淡的痕迹。
在记忆的春天。
你总是在我记忆的前线,是我回忆的春天。带着一抹清纯留着一份淡雅,像仿佛快要断线的风筝,你总是掩藏着心底的冬天,你就想开在白云顶端的丁香花留着原始的芳香不沾任何尘埃,不带一丝粉尘色彩,于是我在心里默默的决定,我要与你成为好朋友,很好很好的朋友,我很幸运,在开满丁香花的季节里我们一起曾看过那花开,一起拾过那落叶,紫色飞扬......
一起流浪的时光。
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平淡,我习惯了与你在丁香花下手牵手的沉默,习惯了在悲伤时你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无条件的依赖你,你就像离我最近的星星,给予我最多的光明。有人说"一个人的天空不会永远只呈现太阳,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天使为何要离去......
十指相扣。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即使失去春天也不要回到灰色的那天,我清晰的记得那天,你来学校的时候眼睛红红的,看见我你就跑过来抱着我说"因为爸爸的工作要求你要去外地,我吓了一跳,我无法相信,有没有勇气相信,但很快消息被证实,我在好长时间内思绪混乱,我没有理由彷徨,不知所措。
那时离你离开只剩三天了,你说你想留下点什么,于是你带着你弱小的坚强,单薄的肩膀,扛起了不该承受的的重量,你用你的泪水换来了最后记忆的辉煌。三天一晃而过,今天你就要走了,我再去送你的时候已做好一切思想准备,见到你的时候要微笑,微笑,我本来做到了,可是看着你从校门走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做不到,你微笑着,带着一丝疲惫,看着你的样子,我早已泪如雨下,我的心中早已垒好的所谓微笑的墙在一瞬间倒塌,心中的堡垒本来很厚,为何因为你的眼泪而瞬间不在牢固,不是我修筑的不够,只怪我太在乎了。
我一直以为我心里只有春天,这一刻才明白,我心里冬天的温度有多低,好冷,你走的时候只对我说了四个字:你要坚强。
我相信你,没有过程,没有理由,花又开了,风拂过冬天过去,春天又来,又是丁香花的季节,想起以前,与你的日子里没有悲伤,没有负荷,堕落了忧愁,只剩下简单的快乐,而你现在又走向另一所学校,你不会让我失望。
你依旧带着一抹清纯,留着一份淡雅,风筝不会断,因为线在我手中,相信你,终有一天你的未来会更加的辉煌。
因为阳光依旧灿烂,诺言不会变,天使终究逃不开善良的宿命,十指相扣,与你流浪到下一次花开。
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建一个生命薄,把一生的旅程记下。虽语言简洁、朴实,但那是对往事的追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对生命的珍惜。回望童年,那个梳着羊角辫,穿着一身灯草绒和一双母亲用麻线上的花布鞋的女孩,也许是由于在家里是最小的缘故,经常生活在姐姐哥哥的呵护下,是那样的无忧无虑。院子里、街心上、每天都会重复着相同的游戏(打死救活、躲猫猫),虽然经常弄得汗流满面、滑不溜秋,可是,笑容挂满脸蛋,眼里闪烁天真。这时我在想要是时光能够倒流!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关注父母的劳作、懂得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教诲、体谅父母的苦衷。于是田野里,牛、父亲、姐姐、我,在吆喝声和犁铧的徐徐前行中深一步浅一步的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田间小路上我和母亲、一个小背篓、一个大背篓,虽气喘吁吁可总忘不了缠着母亲讲述灰姑娘、毛野人的故事。山坡上、森林里,时常穿梭着因不小心把牛儿放丢而焦急寻找的身影。当马背上一捆捆烧柴驮进寨子时,邻居总是投来异样的目光,因为那是男孩们才能做到的事,如今偶尔还会想起那把勾头带吧的柴刀。这时我在想要是那时多做一点!
好些人好些事到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七岁那年,我看见奶奶离开人世的样子。头上戴着一块黑色纱布,身上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面襟衣和黑色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挂满红丝线的绣花小脚鞋。尽管我们撕心裂肺,可是她仍然安详的躺在那里。十八岁的那个夜晚,当我盘算着同乡同学会帮我带来可口的土特产而信步走进宿舍时,听到的却是外婆没了的消息。那时我无法追忆外婆的好,无法诉说和外婆的深厚感情,有的只是泪水。哭过后我毅然选择回家,为的是看外婆最后一眼。可是,世俗让我看到的却是一口黑色棺木,我能做的只有用无声的伤痛目送外婆慢慢进入山林,留下的是对外婆的祝福和祈祷,祝福外婆在天国依然幸福,祈祷来生我们再做婆孙。然而,真的有天国吗?真的有来生吗?面对的四川大地震,目睹一条条生命在瞬间化为乌有的画面,这时我在想如果生命能再延续!
现在我已作为人妻、身为人母。虽然这是要求最高、最完美的年龄,但是我的起点一直处在中介。工作中,希望办公条件逐渐改善,效率明显提高,待遇每年上调,和同事愉快合作,与领导和平相处。生活中,虽没有丰厚的物质,却滋润在精神的乐土里。每当看着儿子歪着头瞪着眼追根寻底的问各种问题,听着他用稚嫩的童音唱完奥特曼的主题曲和结结巴巴地讲述阿衰的幽默笑话,答完他自编自用的脑筋急转弯。时,我总在心里说:孩子好好成长吧,前面是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每逢年过节或隔一月半月的我们姐妹(我家有姐妹六个)总要相聚在父母的身边或吃或聊或玩或吵,我最喜欢躺在姐姐们或妈妈的怀里看电视或看哥哥姐姐们打三打一、干瞪眼,那样的气氛是何等的温馨、自然,就连妈妈的眉开眼笑与她那满头白发也显得格外协调,总感叹世界上怎会有这样的一大家子人呢?和丈夫之间虽也时常有摩擦、有争吵、甚至有时还动用了武力,但内战结束后换来的是和平,增进的是彼此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留下的是甜蜜与温存。对于不开心事,自己会换位思考,也会找朋友(或现实中或网络里)诉说以寻求解决办法,总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使自己能从死胡同、牛角尖里得以解脱,即以如此,此生还有何求?面对这一切我在想如果能守住这份简单、平淡、和谐、真实。。。。。!
该多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
缕缕花香,飘来淡淡的春意;习习微风,送来悠悠的春韵;声声鸟语,传来甜甜的春声。美哉!春天!
一觉醒来,便被觉察到的春的气息所吸引,双手轻轻推开那扇被严峻的冬天尘封已久的窗户,静静地欣赏这个崭新的春天,生怕弄乱春姑娘的脚步。
(一)春风。
春风,轻轻的,柔柔的。
春风在光秃的树枝间来回飘荡,传递着春天来到的消息。它吹醒了沉睡一冬的嫩嫩的树芽,为树木披上一层鲜绿的纱衣;它吹走了迷漫在马路上的尘土,为出行的人们扫净了街道;它吹化了积雪,为春姑娘的到来清除了障碍。
春风,吹走了人们心灵上的尘土。美哉!春风!
(二)春雨。
春雨,清清的,凉凉的。
春雨在春风的帮助下,穿梭在草地与花丛之间。草地刚刚泛绿,新生的小草在大口大口地吮吸着老天爷赏赐的甘露,是呀,“春雨贵如油”。而它,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春雨,洗涤了人们心灵上的污垢。美哉!春雨!
(三)春情。
春情,深深的,沉沉的。
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播种梦想的季节;春天,是春光灿烂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洒下希望与梦想的种子,期待着明天的收获;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任自己翱翔于蓝天之上;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懂得了成功=百分之一的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春情,净化了人们心灵上的瑕疵。美哉!春情!
后记。
万物复苏,又一个美丽的季节,又一个崭新的春天,让我们也以崭新的姿态、睁开朦胧的睡眼去拥抱着迷人的春天!
梦醒春天!美哉!春天!
花开花落花开花,你依然不暇;云飘云散云飘云,你依然不华。
——题记。
“奶奶,春姑娘什么时候才到这儿啊!”这个天真的话语从一个小女孩的嘴里飘了出来。只见那位慈祥的老奶奶俯下身子,用粗糙的手摸着树丛的叶子,转身望着小女孩那双流露期盼的眼睛,说:“春姑娘啊,她来啦。”春风吹拂着两人悦心的微笑。
这是我在去买书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象。是啊,春姑娘已经来了!,
你看,小草正在竭力地向上钻探,想早日离开地下的黑暗。手抬起来,丝丝春风划过手掌,擦过指尖,从指尖的缝隙里跑了出去,风情风柔风吹风,她似乎变得柔和了,变得轻柔了,从脸颊划过时,带了些许泥土的气息,仿佛蚯蚓在辛勤地松动着泥土,无数生命在这里绽放出了绚丽的`烟火。哎呦,一个树枝打破了我的思绪,我伸手去拨它,咦,我好像触摸到了一个含蓄的生命,它迫不及待地想跟春姑娘去约会,鼓足了劲儿往上冲着。多么其妙的生命!
再看人们的装束,似乎都比平时少了些,不再包的得那样严实,而是穿着较薄的衣服,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不同的笑脸,或许在为春姑娘的到来而感到开心,又或许是为新年后工作顺利会心的笑,到底是为什么,我也不大知道。但正在这时,春姑娘笑了,两个酒窝刚好,嘴角的弧线……突然,妈妈拍了拍我:“书店到了,下车啦!”
嫩草探头报春,清风小跑闹春。我静坐窗边,默等那含蓄的生命饱含思绪的万紫世界,满花的季节。我会等着你,在万紫千红的拥簇下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悄然降临。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南岛的主要少数民族是黎族、苗族和回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黎族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后裔发展而成。目前海南岛上的苗族人口约7万人。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区和黎族居住地的周边。海南岛上的回族大多数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人口1万左右。
海南“三月三”节。
海南“三月三”节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的.由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说法一。
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说法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说法三。
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三月三”节有什么习俗?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
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三月三“节要吃什么?
鱼茶。
黎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您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绝对能排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top10。
苗家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可能是海南当地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鹧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海南哪些市县有“三月三”节?
在海南,陵水,白沙,五指山,三亚,琼中,乐东,保亭,昌江等市县会欢庆“三月三”节。“三月三”活动主会场在白沙,以“山水黎乡·绿韵白沙·欢乐三月三”为主题,活动时间从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至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五),历时3天。
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和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说到情人节,很多人立马会想到2月14日,现代人过惯了西方的节日,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国的情人节呢?有人说中国的情人节是七月七(七夕情人节),至于具体原因就答不上来了。实际上,七夕不过是一个悲催的婚姻故事,农历三月三才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古老最正统的情人节噢!
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其实早在周朝人们就把三月三当做情人节了。《诗经》中有关情爱的“国风”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为情人节。三月三这天,周天子率后妃亲往祭祀,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于天子的倡导和礼法的规定,三月上巳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
杜甫《丽人行》里所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十四个字好。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亦好。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时隔数千年的我们都还一读之下如历历在目。
很多地方三月三都有庙会,其实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踏春约会的理由。记住哦,我们真正的情人节是农历的三月三。一元复始,万物萌动,正是青年男女敞开心扉孕育爱情的时候。杜甫的诗与诗经・郑风・溱洧正好一起做了一个佐证,说明了我们的情人节真是很早就已经有了。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壮族三月三主要活动。
壮族三月三主要有祭祀祖先、对歌择偶、聚餐、唱戏、抢花炮、抛绣球、斗蛋等活动。
祭祀祖先。
摆祭坛做法事。
在祖神庙里摆祭坛,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法事,祭祀祖神“娅浦”,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师公在祭祀前,首先设神坛或灵堂,点燃香烛,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师公身穿法袍,头戴法帽,扎法带,执法器(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唱经过程中,边唱边舞,开坛请神。仪式中间,有两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木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接着童子与其他师公共同表演,以祈五谷丰登。最后,全体师公与童子各持乐器(鼓、锣、钹、镲)和法器(杖、牙笏、镇坛木),由主持师公领头以排队一字形(少则8-9人、多则十几人),边打乐器边舞蹈,变化多端,节奏从平缓到急速,从稳步行走到转身跳跃,壮语称之为“踩罡”或叫“踩灯”(有踩十二灯、三十六灯、七十二灯等),每次跳踩罡时,都以队形显示出“福’“禄”“寿”字图样。
抬祖神“娅浦”巡游。
用彩轿拾出“娅浦”,吹奏八音,师公扮“骆垌”(即戴傩面的鸟神和蛇神)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骆垌舞是师公舞的一种,以打击乐为伴奏,表演时常常先歌后舞,舞时不歌,鼓舞相随,行舞定向则以东、西、南、北、中,再就是半蹲勾脚跨腿转体、点步、矮步、蹲揣为主要舞姿,表现祭祀、行军、出征、点兵、打仗、筹粮、存粮、养兵、招魂、驱邪赶鬼、喜庆、安民等内容。表达了骆越后人对骆越古国、对“娅浦”的尊敬和怀念。
放河灯。
晚上在廖江里放河灯,河灯从小陆圩一直摆放到罗波圩。
演大戏。
由还愿的主家出钱请戏班唱戏,一般连唱三晚,如还愿的主家多时可连唱十晚,唱戏时抬祖神“娅浦”的彩轿“唱戏”。
对歌择偶。
对歌择偶习俗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对歌择偶习俗分为四个阶段: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之后再唱“别情歌”,分手时唱“约会歌”。
“初恋歌”有六个进程:
1.游歌(又称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
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互相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互相谦恭赞许。
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
4.和歌(又称接歌),被邀请的一方,与“求歌”者唱答。
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互相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
6.相交歌(又称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赠礼歌“(又称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此时便是定情阶段。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抒发思念的情怀,诉说相思衷肠。
“离别歌”(又称别情歌、相送歌),是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歌,情人唱“别情歌”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约会歌”,是恋人叮嘱,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虽然别情难舍,但有一番叮嘱在心怀,仍是充满着期待的。
大年初三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愤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回娘家,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而在河北邯郸这一天,要早早的起来,去祖坟烧纸点炮,向离开人世间的长辈,叩头,拜年。
大年初三各地的习俗。
东北—扫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不仅是吉林省,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山东—初三初四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给父母带的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的,女方父母家里也会准备好丰富的酒菜来招待女儿女婿。
甘肃—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江浙—接迎灶神、开井。
在江浙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闽南—竹竿舞。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使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大年初三禁忌。
赤口日:又称“赤狗日”忌拜年,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家都不可以。
忌点灯: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过去过年要连续三天家里灯火通明,即从年三十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联系三天,将家里所有的灯全部打开,寓意人丁兴旺。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灯亮外,其余的灯就不用灯火通明了。
不许摔坏东西:年下不许摔坏东西,摔了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要说好话,忌骂孩子: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禁忌摔破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发财之意)。
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灶王爷”后,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
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则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大年初三的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行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大年初三的民间传说。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对于黎族的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目录。
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汉族。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虽然现在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至今,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返回目录。
三月三柳州哪里好玩。
大龙潭。
位于广西省柳州市,距市中心仅三公里,大龙潭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大龙潭风景区别具匠心地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建园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代表性自然景观有“一湖”“二潭”“二十四峰”;代表性民族风情文化景观为“鼓楼”、“龙潭风雨桥”、“木楼民居”和“轻松山房”等建筑组成的侗寨等。
都乐岩。
都乐岩风景区位于柳州市南12公里处都乐村旁的山腹里,都乐岩并非一个岩洞,而是这里溶岩群的总称。景区由12座山峰、46个岩洞、一段3400米长的清溪和4个人工湖组成,方圆10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峰峦逶迤,四季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兼有山、水、林、洞、石之美、大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田园风光浓郁的游览胜地。
柳侯公园。
柳侯公园位于广西柳州市柳江北岸,是为纪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公园,也是广西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它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柳侯公园是广西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公园。
柳侯公园不仅具有园林休闲功能,还有群众文休活动、历史纪念、传统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社会教化功能。以柳宗元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与优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深受人们喜爱。
三江鼓楼。
三江鼓楼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三江鼓楼属木质结构,以榫穿合,整座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几层至几十层不等,以单数居多,呈四面、六面或八面形,一般高十多米,最高者达几十米。形似宝塔,巍峨壮观,飞阁重檐,结构严谨,做工精巧,装饰细致,色彩朴质。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
返回目录。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说。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代汉族曲水流觞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e(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m(病),为大e”(《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广西三月三风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3、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6、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吃什么。
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
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
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回答:20小年是2月11日.
小年象征着一年的结尾,是一个传统节日,小年也叫做祭灶节,
在小年这一天大家祭灶王、扫尘土、剪窗花等。小年是哪一天:
一般来说,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但是各地。
的小年时间确实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
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
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夜,汉族传统节日,即汉族传统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北方是腊月二十三;。
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夜。
2015年小年夜是几月几号?
答:2015年2月11日或12日。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中国各地小年夜日期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年前有四个比较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小年夜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祭灶之说,先秦有之。
《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从此,祭灶风俗就流传下来。唐宋时改为腊月二十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来北方汉族民间逐渐演变为二十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下面总结一下:
北方地区:十二月廿三。
南方地区:十二月廿四。
江浙沪地区:“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夜。
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1]。
南京: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元宵节)。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夕(大年是年初一晚上)云南部分地方:正月十六。
部分地区有腊月二十二送灶神的习俗,这天也成为该地区的小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7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