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分析报告(专业21篇)

农村劳动力分析报告(专业21篇)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7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30.9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xx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20xx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xx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xx年,该县输出劳动力16.32万人,较去年净增3.99万人,增长33.2%,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xx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xx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3.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4.88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xx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xx年该县劳务收入8.3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xx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xx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3.5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22.5%。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4.7%。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xx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

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xx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xx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

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整合劳务输出资源,充分发挥该县富民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支持鼓励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服务组织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国有、民办等多种所有制职介机构的成长发育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机制活、网络广、竞争力强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

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该县长期在外地的建筑工头、营销大户、种养大户牵头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逐步发展成为劳务输出经纪人,利用其长期在外门路广、关系多的优势,组织和介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

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坚持一手抓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劳务市场行为,整顿劳务市场秩序,规范劳务市场运行,坚决杜绝少数劳务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吸纳一批。该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家和各种投资主体来该县投资建设木材、棉花、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投资化工产业,通过该县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该县农民的大转移。

二是通过城镇建设带动转移一批。该县利用县城新老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吸引投资和扩大消费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定居就业。

三是通过全民创业消化转移一批。在该县开展“离岗建业、在岗兼业、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实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该县积极鼓励发动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回乡创业。

(六)强化各种配套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可供资源和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县劳务中介机构密切配合,在用工较为集中的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联系,主动搜集劳务用工信息,及时加工整理,通过县乡劳务信息供求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劳务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切实有效的`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务。结合该县实际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小额贷款要优先用于农村劳务输出,切实解决外出务工者缺少前期费用的困难。新办劳务中介机构免除工商注册登记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等有关证件降低收费标准,只收工本费。实行和完善劳务输出奖励政策,对已出台的奖励政策坚决兑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是抓好输后服务。对外出劳务人员加强输后服务,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保护他们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收益。在农忙期间,各乡镇、村组织义务帮工队,帮助举家外出或主要劳力在外输出的家庭及时搞好收种。县农办、劳保局、司法局等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要经常到劳务输出集中地区跟踪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病防护、安全保障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该县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五个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在该县建立县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督查办、农工办等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目标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将督查考核情况按实绩排出名次通报该县。根据督查考核情况严格奖惩兑现,对该年劳务输出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动了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务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20xx年,该县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额已超过50%。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

(二)坚持市场主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使劳动力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政策限制和城乡壁垒,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导作用,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求输出,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引导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抓手。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实施。

(四)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校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衡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分析报告【范文】

为更好地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大局,服务于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全面掌握衡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市委组织部以落实市委“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为契机,成立走访调研组,于2011年3月10日至20日,以祁东县金桥镇为范本,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表、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式调研,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表征及分析。

祁东县金桥镇辖43个村2个居委会,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1827亩,人口507户43000人。该镇党委下设6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27人。通过调查发现,该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两高五低”的特征:

“两高”,即农村劳动力总量高、就业参与度高。

从数量特征上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祁东县金桥镇共有劳动年龄段内(16—60岁)的劳动力29904人,占总人口的69.54%其中,男性16082人,占劳动力的53.78%;女性13822人,占46.22%;党员668人,占2.23%;具备完全劳动能力有27913人,占93.34%;残疾人1991人,占6.66%从年龄分布看,16-30岁的10962人,占36.66%;31-35岁的有8445人,占28.24%;35岁以上的10497人,占35.1%另外,该村尚有4896名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11.39%其中,在读小学的2576人,占学生的52.62%,初中的1184人,占24.18%;高中(职高、中专)的710人,占14.5%;大学的426人,占8.7%这些在校学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从就业特征上分析,就业参与度高金桥镇的劳动力中,就业的29851人,就业参与率达99.82%,无业的只有53人,占0.18%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很少死守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业构成趋于多元化。

“五低”就是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劳动层次低、劳动收入低、本地转移就业率低。

从文化程度特征看,金桥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有25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744人,占12.52%;初中的有22566人,占75.46%;高中、职高(技校或中专)的有2766人,占9.25%;大专及以上的577人,仅占总数的1.93%。从劳动力素质特征看,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属于体力型或经验型农民,较少具备现代化的技术能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乏。从培训情况看,参加过培训的只有5106人,仅占17.07%;未参加培训的有24798人,占82.93%。从就业岗位特征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工厂流水线、建筑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从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产业看,第一产业的有46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5.67%;第二产业的17691人,占59.16%;从事第三产业的7526人,占25.17%。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的行业看,进厂打工的有11590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45.96%;建筑的6101人,占24.19%;从事经商、运输、机械维修、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的7526人,占29.84%。同时,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亦农亦工亦商的“兼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农民农忙时脱鞋下田种植,农闲时洗脚上岸打工经商。从收入特征看,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偏低。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为4000元左右,外出务工的月收入多为1500-2000元之间。其中,收入为1000-1500元/月的有755人,占2.52%;收入为1500—2000元/月的有24366人,占81.48%;收入为2000—3000元/月的有4461人,占14.92%,3000元以上的有322人,占1.08%。调研发现,外出务工者要付出较大的住房、交通、生活成本,真正增收的不多。从流动特征看,本地就业率低,跨地域转移现象明显。其中,外出务工的达2521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4.33%;本地务农的4350人,占14.54%;本地务工的284人,占0.95%;无业在家的53人,占0.18%。其中,流向广东地区的达16586人,占外出务工的65.77%;长三角地区的439人,占1.74%;京津地区的454人,占1.8%;西部地区的555人,占2.2%;省内就业的511人,占2.03%;其它地区的6672人,占26.46%;。

通过调查,发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就业方面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

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还抱着十多年前的“东南西北中,挣钱在广东”的陈旧观念,农村劳动力“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农民思想上还存在“外出务工就要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认为“到衡阳本地务工就挣不了钱”的思想误区调查中发现,金桥镇的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绝大部分流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严重,个别村组甚至只有几名留守老人,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口多,青壮年少在家务农的多是少年、妇女、老人,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农村的日常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整体素质偏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岗位领域。

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推进“四化两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低,适应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缺乏上,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对提升自身素质的态度上。调查发现,金桥镇的劳动力,在未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许多人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兴趣不高,不肯花钱、花精力通过培训来提高技能。据统计,该镇技能缺乏且培训愿望不强的有14501人,占48.49%,有培训意向,且希望培训时长为1个月以下的9826人,占32.86%;有培训意向,且希望培训时长为1个月以上的5577人,占18.65%。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的局限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就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随着衡阳市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落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必将不断提升,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将提出新的挑战。。

3、信息偏于闭塞,滞后于大项目建设的现实需要。

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70.0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29.95%这种以“裙带”为主的自发性转移方式,一方面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城乡统筹就业,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特别是为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实带来了不便,降低了本土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跨省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给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困难。

4、宣传发动不足,就业氛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

调研发现,千方百计地组织农民工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促使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大多数地方的共识但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大多是持放任态度,既没有长远规划和目标,又没有现实措施和应对思路对如何盘活我市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大项目、好项目服好务,还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问题同时,新闻媒体对农村劳动力在衡阳本地转移就业方面的报道不多,宣传发动不够,许多农民甚至对衡阳市的发展形势、就业政策、在衡阳就业的好处和优势还不太了解,农村劳动力向本地转移还没有形成“大气候”,没有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首选。

5、体制不够顺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

在我国,普遍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基本点是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将劳动力分割成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两大类型,农民工融入务工地遭遇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的问题比如,由于户籍方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经济适用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难以与务工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调研中发现,金桥镇虽然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较多,但没有一名务工者能把户籍迁入到务工地,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衡阳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吸引各类劳动力资源,打造人才“洼地”,需要发挥好政策优势,打造吸引各类人才的政策高地,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让“人才”安心、安居、乐业。

三、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实现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往大项目、好项目积聚,必须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开发措施。

1、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

实施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既是为衡阳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提供劳动力资源保障的重要措施,又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农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可结合富士康、欧姆龙等一批大项目,结合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吸引农村劳动力往好项目中积聚,农村劳动者潜力往好项目中挖掘,农村劳动力开发链条往好项目中延伸,实现“招工”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要多方宣传衡阳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在衡阳本地就业的好处,宣传农村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单一“南飞”的就业观念。

2、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

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整合好衡阳技师学院、衡阳财工院、衡阳交工院等衡阳市8所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各地技校、职校的作用,根据各自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要利用好省里有关政策,制作农村劳动力培训课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优化培训内容围绕大项目、好项目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通过举办农村劳动力专题培训班,为富士康、欧姆龙等大项目定向培训人才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由政府负责筹集,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3、打造高效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

建好“库”、“网”、“场”“库”就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网”就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网络、电视台、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场”就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全市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4、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

衡阳市要吸引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来衡务工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留”得下来;另一方面,建议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长远需要,在户籍改革上进行探索,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能“融”得进来,和衡阳市的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能在衡阳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__位于__省__走廊最西端,地处__、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女性3万余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种好自家土地基础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共识。为了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安全稳妥的迈出家门闯市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输转工作,__妇联对全市农村女性劳动力输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的思考。

20__年,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24068人,其中农村女性7981人,占输出总数的33%。__妇联把输出的农村女性各方面情况放在全市大局中进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概况。

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6380人,占80%左右;36-46岁的1601人,占20%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980人,占10%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991人,占90%左右。从是否掌握技能来看,有技能的2474人,占31%,没有技能的5507人,占69%。从务工地域分布来看,乡外县内6543人,占82%,县外省内558人,占7%,全国其它地方879人,占11%。

从输转渠道看,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三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四是自己外出自主择业。从输出人员从事的工种来看,多从事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和一些工厂的简单劳动。目前,通过妇联系统输出的人员占了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市妇联自20__年以来,每年都与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联合,输出培训农村未婚女青年,免费培训3个月以后,推荐到北京、上海等地从事美容美发、餐饮等工作,到目前已培训输出有技能人员200余人。

外出务工的妇女,不仅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社会阅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家庭地位。同时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熏陶,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个女性在外打工,不仅带动了一个家庭,同时也逐步影响了村镇的发展,进而加快了__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就地转移多。据统计,外出务工女性82%在乡外县内打工。究其原因,一是__乡镇距市区较近、交通方便,家庭方便照顾;二是__旅游业的发展,服务行业人员需求多,就业、务工、选择较为容易;三是特殊的地域特征。__农村与城区亲属关系较密、务工工资有保障、不存在拖欠,便于自身利益的维护。

(二)、年龄在35岁以下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人员多。外出务工女性多年龄轻、文化程度不高,有技能及专业等级的人员少。多从事简单劳动,报酬一般。

(一)、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小农意识在__农村还很普遍。小富既安,温饱既满,怕担风险,缺乏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加之担心妇女外出的安全问题,致使女性劳动力输出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已婚农村女性,受家庭束缚较重,顾及家中老小、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输出难度大。

(二)、农村女性文化素质较低,可供选择的工种有限。在输出的农村富余女性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0%,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5%,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没有其它专业技能,在工种选择上不好定位,只能从事一般服务和体力劳动,导致酬劳低,外出积极性不高。

(三)、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__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为企业和个人搭线牵桥的组织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包括信息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健全劳动力市场,影响了农村外出务工妇女的积极性。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举办外出技能培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外出务工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谋富路;二是大力宣传劳务输出典型,以点带面,扩大典型的辐射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外出务工女能人报告会等,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农村妇女切身感受到劳动力转移的好处。引导她们开阔视野,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打消顾虑,谋求自身的发展。三是大力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教育,提高妇女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群体意识和责任观念。

一是加强外出务工妇女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加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宣传力度,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必备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文明服务、计划生育方面的知识及城市生活的常识,使她们懂得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谋求发展,增收致富;二是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妇女开展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对就地务农妇女,要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对外出妇女,要进行多门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输出妇女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适应能力;三是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需要,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伤保险条例》、《行政诉讼法》等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她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前,__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增收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有效地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一半,有效促进农村妇女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动力输出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为农村妇女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保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__妇联也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推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再上新台阶。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长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平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外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逐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寻求区域劳务协作,不断形成和壮大泛珠三角、华东、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培养劳务开发经济人队伍,努力使之成为劳务输出的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和维权窗口,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

利用阳光工程项目,以农业部门为主体,政府出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建立一个面向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统一开发建立农村劳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互通、资源共享,并将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二〇xx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紧紧抓住“双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载体和培训网络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转移、就业仍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近日对河源、揭阳、惠来、罗定、博罗、连州等地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转移工作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1、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压力。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营仍较为困难,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吸纳劳动力数量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欠发达地区普遍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劳动力培训转移带来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下降。

如罗定市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不但导致当地外出从业农民工返乡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市内从业的劳动力也受到较大影响,如宏利达公司员工由2008年初的23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200多人,1100多员工离职;华天龙制衣厂因停工而使员工人数从2100多人锐减至800人。河源市劳动部门反映,2008年底该市有4.7万人农民工返乡,同时当地部分中小企业裁员或破产,导致1.5万名员工终止劳动关系,进一步增大了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

2、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欠发达地区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就业技能的就业困难对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难以实施理论上的培训课程,要实现这部分人群的转移,难度相当大。而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招用年龄超过35岁的农民工,如何妥善解决“35岁现象”就业难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技能培训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培训时间限制。目前,各地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多为1-3个月,实习时间一般占训练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加之实习指导老师不少是当地企业聘请的师傅,指导水平相应较低,因而学员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加上担心耽误了找工作的机会,没能参加培训。二是培训资源仍然欠缺。大部分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不少培训部门存在基础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不够强特别是专业教员缺乏等情况。三是培训内容仅注重技能培训。目前,相关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仅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而对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

4、思想认识仍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虽然各地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不少农户和企业却不“领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各地反映,目前仍有不少农户对劳动力技能培训缺乏认识,认为技能培训浪费时间且作用不大,不愿意去参与培训学习;一些农户表示,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在工厂或企业就业所获得的待遇与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差不多,况且目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严峻,与其花费几个月时间培训,还不如早求职、早就业、早挣钱;部分参与了培训的农户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不少企业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花时间、怕出钱、怕培训的工人留不住的思想包袱和问题。

5、后续跟踪服务仍较薄弱。各地在转移、培训、就业等环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等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对就业后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对他们实行统一跟踪在岗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维权保障等全程服务方面仍有待加强。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广开就业门路,积极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转移规模较大,并呈不断增长势头。20xx年转移劳动力1.74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4.02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5.6万人次,20xx年转移劳动力7.02万人次,20xx年转移7.2万人次,20xx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26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创收达200元以上,从劳务收入的占人均纯收比例来看,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0%。

(二)转移地域向外扩张,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加强领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我县不断开辟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先后将务工人员转移到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等9个省市企业务工,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常年稳定输出劳务工1.5万多人,主要在服装、制鞋、纺织、家具等企业务工。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四)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较强的特点。85%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原因分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差。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情况来看,也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型、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工资待遇低,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县到内地务工人员在内地企业主要参加了工伤保险。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厂方协商务工人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落实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其它几项保险由于在接续等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区内。但由于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高,转移到县内的,占到全县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这充分说明这种转移离我们要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最终达到创业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四)劳务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劳务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经常出现“有企业无工人”的问题,同时,还有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单位违约现象较多、劳务收入有所减少。一是在双方盖章签订好合同、车票订好的情况下,厂方终止合同,并且内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原因,厂方违约现象较多,招工比例不稳定、变化不断,致使开展疆外转移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劳务合作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销订单减少,加班减少或取消加班,务工人员薪酬随之降低。据对部分务工人员调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六)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输出难、稳住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仍表现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发的多、有序的少,就业多、创业少,短期的多、长期的少。

(七)后勤保障不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部分厂家无法垫付赴厂人员路费,数额较大,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不允许又无力支付,只能从县财政上预支。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转移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要明确职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应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因此,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强男性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熟练技术,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农民工保险接续制度,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除工伤保险和简易医疗保险外,其它几项保险还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仅靠外出务工单一渠道,转移数量十分有限,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并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懂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转移。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五)做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增强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的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实现网络化管理。

(六)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难维护,因此成立一个农民工维权机构,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工作站成立农民工维权机构,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建立农民工维权网络体系是当务之急。

(七)加强组织化程度。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资、待遇丰厚企业发来的各类招工信息,其中有缝纫、纺织、电焊、各类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熟练操作技术。虽条件诱人,也倾心组织,但由于技能薄弱,无法接到抛过来的“绣球”。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定向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

(八)鉴于赴厂人员路费问题,设立专项基金,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将财政扶贫培训项目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从扶贫款中划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补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岗前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工作,使劳务输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中。

(九)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报告制度。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状况,第一时间反映相关信息。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企业用工监测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裁员企业提前采取措施。

(十)严格限制企业裁员。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于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10人或一次性裁员占职工总数10%以上的,我办要求企业将裁员方案及时上报本地政府批准后执行,确保企业和务工人员队伍稳定。

(十一)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一是要把做好农民工返乡统计和促进二次就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农民工返乡回流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二是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充分发挥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信息情况,发挥劳务品牌优势,促进有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同时根据本地区、本县域内用工需求,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不放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劳务经济这个产业做强做大,为建设和谐富裕“新疏附”做出更大的努力。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训。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三是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2.6万名农民外,还有12.9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还有4000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发布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有序输出比重较小,没有形成市场主体,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1-2次企业用工招聘会,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二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号文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发布、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摸清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以区就业局为龙头,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委为基础,建立纵向到村、横向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准确掌握全区劳动力总量、已培训和转移的人员数量、本人愿意转移而没有转移的人员及这些人员的技能情况、培训状况,每年调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户一卡、一村一档”的档案体制,实现由目前的无序静态管理向科学动态管理转变。

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

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训内容。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广泛、发布迅速的企业用工信息服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是确保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就业局除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外,还应在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人员较为集中地方的人员中聘请信息员,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劳务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确1—2名信息联络员,形成市、区、乡(镇)、村、社五级劳务信息网络体系,为“订单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为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建立多渠道劳务输出机制。一是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络对接,开发建立技能型成规模的劳务定向输出基地,拓展基地规模。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劳务公司,外来用工单位招收农民工,由劳务公司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培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农民的转移搭建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二是企业要实事求是的建立劳动用工台帐;

四是继续实行劳动合同签证制度,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五是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七)制定鼓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性培训,建立扩大就地转移规模的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输出观念,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移当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三是通过围绕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四是通过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引导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实行奖励,实现由“走出去”到“引回来”的转变。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次性转移50人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各级各部门应紧紧围绕“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强领导增添措施,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劳动力分析报告

1、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组织协调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整合现有的农民技能、就业创业、科学实用技术、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畜牧养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科管等内容资源和技术力量,教育、科技、经贸、人社、农业、林业、药办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形成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各部门培训基地中心、各乡镇农技校为网点的农民培训网络,增强各乡镇农技校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针对季节、市场特点制定培训内容,定期开班,分批长期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作用,全力打造现代新型农村劳动力。

培训渠道。充分依托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把农业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组织培训技术力量,广泛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巡回乡村开展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为农民打包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优质服务,全面消除各种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农广校和农技、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人才及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培训效果,努力打造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确保农民学的方便、学的轻松、学的全面,学了就会,会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3、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把技能培训与享受农村低保、宅基地审批、生育指标审批、扶贫贷款审批等惠农政策和“一村一品”挂钩。晋级、发结业证书,扩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覆盖面;实用教育培训达标。坚持用人单位以证聘用原则,进行人员聘用,从源头上增强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都重视技能培训、依托技能致富的大好氛围。

5、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做好此工作就能为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不竭动力。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同时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只有将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才能保障培训长期进行。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县财政拨付一部分、涉农部门筹措一部分、农民工出资一部分的办法,为培训长期有效开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农村劳动力分析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累计转移劳动力36215人,相当于全市6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流动。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来自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米泉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离开赖以生存的家乡和土地外出务工,对于祖祖辈辈守着家门和土地的农民来说,存在着种种困难和不便。为此,我市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是组织引导。市政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主抓,分管市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上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乡镇、村均设置劳动保障专(兼)职信息服务员,各乡镇、办事处均有3—5人具体负责劳务信息工作。各乡镇、村都提供了办公室和一定数额办公经费。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出击,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每年都组织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同当地企业负责人座谈,征求企业用工意见,实行订单培训,有组织输送,受到企业欢迎。今年调查企业265家,空岗1867人。如保温瓶厂、瓷砖厂先后吸纳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导。为了让富余农民走得放心,加强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广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利用各类培训网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在外长期转移的技能。凡参加培训的农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费用。仅今年上半年,已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875个。其次,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落实,明确规定在城区买房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在城市落户,其子女入托、就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第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支持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也用当年财政收入的2支持转移劳动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导。针对以往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和转移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狠抓信息服务工作,使富余农民无论通过哪一级网络,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实现微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建立了市、乡镇两级劳务市场,及时向富余劳动力发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富余劳动力遇到的疑难问题;第四,市劳动部门在根据企业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发展订单劳务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络,扩大劳务输出空间。从20__年起,我市连续向吉尔吉斯坦输出种水稻的农民18人次,并积累了向外输出劳务的经验。四是活动引导。在采用电视、各种会议、培训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筛选组织了十几名劳动力转移致富能手,分赴各乡镇、村进行宣讲3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万多人。通过介绍自身在转移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战胜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谈经验,谈感受,谈体会,从而影响身边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了具有现实说服力的展示活动,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铁厂沟镇举办的“农家乐”烤全羊技能大赛和羊毛工镇举办的清真饮食制作大赛,设四大类,十多个小类,参赛选手达200多人,吸引4000多观众,由区、州专家评审,现场发放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岗证书。今年,当场有10多人被6家宾馆聘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广大农民转移出去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在这两个乡镇累计转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占转移出去人数的34。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是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先后规范和建立了市、乡镇级7个劳务市场,并支持成立了2个劳务派遣公司、3个民办职业介绍所。每年由市人才劳务市场牵头举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乡镇级人才交流会60场次;除此之外,因企业生产需要每年还定期举行人才交流会23次。灵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资源,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通过人才交流就使新就业的人数达1100人。

无技术、低素质是走出家门的富余劳动力的一大弱点。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必须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实现角色转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想方设法在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新“科盲”的产生。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米泉市就业培训中心”,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春风进万家”等培训活动,分别由该中心和市成职教中心有计划地培训转移农民,使之拿上技能证书走上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岗位就业证书,占外出农民总数的17.1。三是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综合培训。劳动、就业、科教部门建立市、乡、村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对外出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特种安全操作、餐饮服务、食用菌栽培技术、牛羊育肥等实用种(养)技术共10个专业的培训,今年举办专题培训班213期,培训人员10246人。其中技能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__多人。四是加强基地培训。我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多个实践性培训基地,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免费进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跟班学习,现场操作,获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空间。今年,仅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建设、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今年已投资1.4亿元。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季节性当地民工20__多人,实现创收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依法招商、以利富商等多种措施,力争今年招商引资达12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工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市是回民族集聚地,广大回民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各级政府提倡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鼓励党员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乌市赛马场从事旧车交易、依托通汇市场从事牛羊贩运及服务于市内外各大宾馆饭店的从业人员去年就达到900多人,形成了辐射效应。

在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市有相当部分农民闯出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对这些致富典型,政府充分利用煤体,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尽可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这批有资金、有技术、先富起来的农牧民返乡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服务机构等,象羊毛工织布厂、琉璃瓦厂、精洁米厂这类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截至去年底就达10余家,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农民走出去一是担心家中的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得不偿失;二是担心走出去,失去了土地,生活无着落;三是担心家中缺少劳动力,种不好,管不好,收不好。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我市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探索。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制定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从而为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文书保证。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监督,确保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三是公平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和流转金标准以及土地流转期限,做好原承包土地投入补偿的协调工作、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工作、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工作等,保证转移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四是对未进行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家庭在种、管、收等方面组织党团员提供无偿服务,解除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因其具有多种优势,经济发展特别迅速,与此相伴随的是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张。由于城乡、工农收入差距特别巨大,农村劳动力普遍离乡背井,前往上述地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以挣取比家乡更高的收入,寄回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大量劳动力外出给他们留在家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乡的子女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湖南省衡阳市老干局的安排,最近一段时间衡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朱海清带领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就此开展了一次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世人皆知。衡山县历来是农业大县,虽然工商业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业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总人口41.1万,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为36.18万人。衡山县劳动力输出地主要是广东,其次是江浙、北京、上海、长沙、衡阳等地。输出的劳动力大多是在外打工,或进厂,或搞装修,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活。也有一些人开出租车。还有一些人做生意,其中当前又以做钢材生意的居多。农村劳动力外流后,把子女留在家乡,大多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照看,少数让子女独立生活。留在家乡的子女有如下特点:

1、与父母分离的子女人数众多。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众多,相应的他们留在家乡的年幼子女同样众多。每年春节刚过,农村地区就有滚滚人潮带上简单行囊源源不断外出,汽车站、火车站这时是最忙碌的时候,旅客大多是打工者。每年农历年底,即使是最偏僻的乡镇,平时很少有客车通达,这时哪怕到了深夜也会有自县城和地级城市送返乡者的客车到来。在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平时留在家乡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几乎为零,农活基本留给了老、弱、病、残和少年儿童。只是在县级以上城市和交通方便、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留在家乡的青壮年劳动力才相对较多。偏远乡镇村民反映,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很难找齐帮忙的人,死了人更难找齐抬灵柩的劳力。衡山县望峰乡望峰村8组有15户,71人,构成情况是:青壮年劳动力(18-45岁)29人,其中常年外出的27人,很少外出的2人;未成年人17人,其中由祖辈在家乡代为照看的14人,父母自己照看的3人;中老年人(46岁以上)24人,残疾1人。永和一中一位原校长反映,两年前该校一初三毕业班50几名学生,其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就有40几人,以致该班原计划主要应当由父母参加的家长会不得不取消。据反映,地处衡山县城范围内的金龙完小有430名学生,其中近40%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衡山县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输出的劳动力将近6万人/年,20xx年还可能突破6万。依据这一数字,假设按照农村每对夫妻平均生育2个小孩计算,衡山县常年在外打工父母留在家乡的小孩则有6万多人。

2、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很多子女反映,从年头到年尾难得见上父母一面,要和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民,一般年初外出,此后便难得回家一趟,只有等到年终才回家过年。过完年,又匆匆外出了。有的人或由于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或由于路途太远等原因,连过年也没有回来。望峰乡望峰村8组一青年长期在广东打工,已有10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这些长期在外的农民,别说管教儿女,就连看望儿女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

3、与父母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金钱。越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情况越普遍。外出劳动力不只为劳务输入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从总体上看,他们个人挣得的收入数目相对于家乡农村来说也是较为可观的。这些资金寄回来后,既解决了子女的学费、生活费及家庭的其它各项开支问题,也拉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衡山县委、县政府提出20xx年全县劳务输出收入的目标是超过2.5亿元,占全县农民全年可支配收入13亿元的19%以上。

4、与父母的感情较为疏远。外出劳动力长期远离家乡和亲人,对家乡和亲人有太多的思念和牵挂。每年春节过后,在很多农村家庭可以看到无数母亲肝肠寸断、泪别儿女的伤心场面。一些父母因和年幼子女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等到好不容易回家看望子女时,子女却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骨肉分离、不能日夜守护儿女,是离家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好攀比、摆阔,不知节约;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祖辈照顾不周,导致发育不良、身体素质欠佳;少数小孩连生伤病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有的学生本来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少家务落到自己头上,甚至还要照看弟妹、照顾老人,哪还有很多心思用于学习。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学生中,自认为在生活上存在困难,吃不好的学生有15人,占总数的25%;有11人独自生活,占18.6%。**中学高二年级第七班就有2个学生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妹。据一些长期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反映,父母管教少的学生不诚实的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最先大多是在向老师请假、向家长要钱时撒谎,后来就逐步养成随意撒谎的习惯。今年3月某完全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欺骗祖父、祖母要交100多元钱给学校,实际上却是自己用于请客、买零食、上街玩耍。

2、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教师普遍反映,学习成绩稳定、较好的学生,一般父母都在家,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学生成绩大多不稳定、较差。据对**中学高二年级普遍成绩较好的一个班(高七班)的调查,该班6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有5名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另1名也是父亲不在家。根据对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学生的调查,学习态度端正的只有6人,占总数的10%,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30名以外)有26人,占总数的44%。金龙中学父母长期外出学生有60多人,成绩大多较差,达到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不足50%,达到优秀的不到10%。有的刚进校时成绩较好,进校后受其他有不良习气同学的影响而变坏,成绩下降。

3、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不少。父母外出子女往往容易随波逐流,沾染社会上和同学中一些不良习气,如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讲究哥们义气、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早恋、缺课逃课、不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和班集体交给的任务。其中以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打架斗殴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很多教师反映,缺乏父母管教的学生在学校的违纪现象大大多于有父母管教的学生。店门二中近几年处理的违纪学生,有近60%是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学高七班8名平时表现较差学生中,父母双双长期在外的有4人,父母有一方长期在外的有4人。**中学20xx年下学期至20xx年上学期,共处分违纪学生17人,其中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11人,占总数的67%。金龙中学反映,父母长期在外的学生也有近60%的人遵守校纪校规较差,20xx年上学期通报批评的10名违纪学生中有4名是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父母在家学生所占的比例。

4、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据衡山县政法、公安部门反映,现在违法犯罪的低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县公安局预审股反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20%左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形式居多。永和乡永田村一曹姓少年,今年15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孙子。他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回家;家长把他送到县城学摩托车维修,他盗窃了师母的耳环、手机变卖;被辞退后,他又在外婆家盗窃了外婆的玉镯变卖,在邻居朋友家盗窃了抽水机的潜水泵变卖;经人报案后,现被派出所刑拘。

任何小孩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父母长期外出小孩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1、父母没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直接的血缘联系,使得父母成为子女最可亲近的人。父母的亲情和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博大、最可珍贵的亲情和爱。父母严格的管教和细心的关照,对于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最初、最好的老师,无论从性格、做人、处事、学业等方面莫不如此。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父母之间缺乏良性沟通,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没有父母这对最好的老师可以模仿,没有父母的及时指导、引导、辅导和督促,子女的性格和生理发展容易畸形,给以后的成长埋下祸根,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掘,学业大多受到了消极影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逐步演变成不良习惯。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不能和父母很好沟通的有21人,占35.6%;自认为父母不在家中,没人管束,没有压力,造成放松学习、成绩下降的有42人,占71%;坚决反对父母外出的有15人,占26%,希望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的有14人,占24%。有的学生竟然说:“父母现在不管我,将来我不务正业,就不要怪我”。

2、祖辈与孙辈的代沟太大。由于隔代抚养,年龄差距太大,代沟明显,祖辈身体一般欠佳、精力不济,见识、经历与孙辈有太多不同,也由于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教育方法不太适应新形势,他们难以照看和管教好孙辈,或不能与孙辈很好沟通,或过于溺爱孙辈,给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现在的小孩自小学开始学业负担就比较重,需要家长的辅导,祖辈无能力和精力进行辅导,造成小孩学习跟不上,基础不好,以后努力也难得赶上。教师还反映,随祖辈生活的小孩普遍在见识、眼界、胆量等方面都不如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教师反映较多的部分学生花钱习惯不好,大手大脚的问题,也与隔代抚养有关。父母把钱交给爷爷、奶奶等代为保管,小孩需要时问爷爷、奶奶要,爷爷、奶奶把关不紧、管教不严,小孩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知珍惜钱财,久而久之养成大手花钱的习惯。

3、媒体不当宣传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了教唆作用。因特网、电视、电影、录象、影碟、书刊等传播媒体中,有太多的黄、赌、毒、暴力、凶杀镜头。少年儿童对是非的鉴别力较差,对假、丑、恶的免疫力不强,极易因模仿而学坏。成年人的不良言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少年儿童不好影响。当前对于农村小孩健康成长危害最大的主要有三类媒体问题:一是影视中的不健康镜头。特别是在电视中那些不健康镜头的耳濡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目染下,使小孩学会了早恋、赌博、打群架、讲哥们义气、争当团伙老大。二是电子游戏的暴力、凶杀场面。电子游戏软件随处可买,网吧遍布城乡,打电子游戏非常方便,其中的暴力情境,轻而易举地熏陶了小孩的暴力倾向。三是网上的不良信息。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大量健康信息小孩可能没能接受,对于不健康信息却接受很快。店门二中前述59名学生中,有37人平时上网,占62.8%。这37人中,12人上网是为了寻求刺激,15人是为了消磨时间,10人是因为无聊。不管哪一种上网动机,不良信息都会给他们以心灵的摧残。

4、学校的吸引力不强。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基础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电脑配备少,一般没有上网,运动场地不多,图书资料匮乏。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面临危机,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一些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关心、体贴、照顾学生不够。学习和校园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对于学生当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学生年纪小,自制力较差,又没有父母的管教,在大量不良信息的诱导下,极容易将兴趣、爱好转移,价值观发生偏向,追求不能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乐趣。如不爱学习,热衷上网,沉迷于虚幻的网上世界,或热衷电子游戏的打打杀杀,寻求另类的心理满足。

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发展大势下,寄希望于父母都不外出打工、经商,都来天天守护着自己的小孩,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农村大量外出劳动力子女的教育问题,除父母应当履行更多义务外,更重要的是应当依靠学校、政府、社会和国家的力量,帮助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

1、父母加强与小孩的感情联系。父母应当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问题,倾注更多心血,承担更多责任。有的家庭只需要一位成年人外出打工即可以解决家庭经济问题的,就应当留下一人来照看小孩。有的父母不需要长期在外的,就应该尽量多地留在家里守护小孩。即使非外出打工不可,父母亲也应当尽可能克服困难、抽出时间,多回家看望、陪伴小孩。即使不能回家也应多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及时、全面了解小孩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加强与小孩的感情沟通,督促小孩学习和守纪。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把子女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关照他们。

2、学校给以特别关注。首先,应当全面掌握情况。对学生家长外出情况、学生散学后的表现情况、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等要了如指掌。其次,要有关爱之心。学校及其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有教育、关心的责任和义务,尽量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是其职责。如果大量学生不能成材,即使与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有关,那也是学校及其教师的失职。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使包括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在内的全体学生共同成材。况且,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属于弱势群体,具有特殊困难,理当得到特别关照。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对待这些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再次,要有关爱的行动。老师对于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指导、引导和督促。在校时,多给以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精神鼓励和安慰;散学后多走访、联络,督促他们搞好学习、尊敬长辈、多做家务、遵纪守法。通过这些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以弥补家庭亲情的不足。对于那些无合适亲人照看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代为照看,应当克服困难,安排合适人员负责照看,安排合适食宿地点,帮助解决学生食宿问题。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成湎上网问题,学校应当采取“疏”的办法,而非采取“堵”的办法,应当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的电脑室,组织学生上网,加强对学生上网内容和时间的管理与监督。

3、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都应当本着为民工流动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的思想,切实研究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措施。劳务输出地政府应当倡导、帮助当地建立一些民工子女照看、抚育机构,代父母履行教育、辅导义务;应当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学校及其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增强责任心,重视对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照看;应当发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帮助外出民工子女健康成长。衡山县在这方面就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县委、县政府把全县身体好、素质高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组织起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让他们担任学生的校外、社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文化知识辅导,重点辅导、帮教父母外出和有其它特殊困难的学生;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安排、督促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走访不太负责任的家长,劝说这样的家长改正。这些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劳务输入地政府也应当扩大当地招生能力,以便接受民工子女入学;应当消除一切歧视性政策,降低民工子女就学的收费,方便民工子女入学;应当着力改善民工食宿条件,为民工携带子女在打工地生活、学习提供方便。

抓起:一是各电视台严格把好节目审查关。凡有不健康内容和镜头的节目,一律不得播放。二是各地真正严格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要经常对网吧进行突击检查,只要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律予以取缔。三是严格整治影碟、软件、书刊市场。对于制作、销售有不健康内容的影碟、软件、书刊的个人、企业,一律给予严厉处罚。

5、加快缩小城乡、工农、地区差距速度。大量农民工外流引发他们子女教育方面问题的经济根源,是城乡、工农、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想方设法缩小这些差距。国家要从政策上,多支持农业,给农村更多的政策性扶持,真正尽快落实“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外资、内资投往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在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方面,多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尽快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条件。农村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不需要远赴他乡打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就彻底消失了。

乡镇劳动力分析报告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裕湘面业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有1080余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社会对“农民工”一词早已不陌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内部也进行着更新换代,作为当代社会的青年力量之一,“农民工”群体中的80、90后,这个农民工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关系着农村的未来,寒假期间,记者走访了我国劳务输出大省四川辖内的盐亭、××、梓潼三县的部分农村地区。对80、90后青年农民工的情况做了部分调查。

出门打工这一说法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农民种田除了缴纳农业税外还需缴纳提留款以及各种集资(包括村社集资、乡镇集资以及市县集资)。各种税费加在一起,农民辛苦一季下来没有什么剩余。

××县××镇的一位农户这样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97年我家油菜籽卖完后除去各种必交的款项,剩下的钱就只给我们娃儿买了个‘冷狗’(当地一种冰激凌,当时售价为一元钱)。

“在那个年代,农民手里也真是没什么钱”梓潼县交泰乡政府一位干部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们下村社收农业税、提留款的时候也闹心,再动员也没用啊,有些农业搞得差的农户手里就确实就拿不出来。大多数农民交上税费后就没什么结余了。”

从那时开始,农村很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出门打了,不愿在家干有苦又累还没什么出路的农业了,打工潮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即便是国家后来陆续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从由费改税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大部分打工仔任然不愿回家务农了,出门打工还是现在很多农村青年的首选。

当代青年农民工的成长经历大多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家乡成长,初中毕业或职中毕业后便进入社会远走他乡开始了打工的生涯,另一种是跟随父母,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上学,由于不能在当地上学或是其他原因,大多也初中毕业便和父母一起上班了,不过这类情况较少,由于之前严格的户口受限,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是在家乡长大成人的。

记者抽样采访的一百个青年农民工中,绝大部分人只有初中学历,占百分之九十一,高中学历的仅为百分之六,剩下三人初中没有毕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完成高中学业的六人中有五人是90后。

面对这样的结果,××县塔山中学的龚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孩子读初中后一般都要接着读高中准备考大学的。但是这在以前很少有读完初中再接着读的了,一般都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去了。”

比起父母辈的农民工,80,90后青年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在外从事一些带有技术性含量的工作,有的经过培训后,甚至登上了数控车床的操作台。从事工作较多的行业多为服务业以及各种工厂。

而父母辈农民工曾经很火热的建筑工,家政服务业则少有青年农民工问津。追其原因,曾在北京当建筑力工的老农民工何友聪告诉记者“建筑工、矿工太累,还每天都是一身土一身泥的,这一代的年青人根本吃不消。大多数小伙子都原意进厂,工作轻松而且还干干净净的。”

另一位在成都当了多年保姆的农民工史素华则告诉记者家政服务的活挺麻烦的,煮饭、带孩子、打扫卫生,很多年亲姑娘险麻烦都不愿意来,只有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将就干了,当然她们在厂里的做的那些细活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搞不懂。

和其他8090后一样,8090后农民工对时代和潮流也格外关注和了解。

他们也会没事叫同伴“你妈回家吃饭”,也会闲着了谈谈哪家专卖店的衣服更好看更实惠,也会闲暇时间去逛逛阿迪耐克,女生去看看完美、欧莱雅,尽管他们很少花钱买。

下班后打扑克、上网、逛街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比起在家忙时面朝黄土背朝天,闲时又里里外外忙家务的日子,城市里这样的生活对于月薪通常只有两千左右的他们来说格外惬意与满足。“唯一的渴望可能就是希望工资能再高一点哦!”现在在上海打工的盐亭籍女孩邢晓芳这样告诉记者。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年龄稍大已结婚成家的青年农民工(主要是部分80后)的普遍想法是现在只管努力挣钱,其他的到时再考虑了,正在上海打工的农民工黄绢告诉记者,现在还没有想那么细,只想趁年轻多挣些钱。问到是否有在上海买房安家的打算时,她笑着对记者说:“我这一代就算了,还是继续蜗居了,我们也当不起上海的房奴。如果可能,就得看我儿子这一代了。

也有一部分年轻农民工准备未来能够留在城市,有钱后在外安家立业。梓潼县交泰乡后山村的史龙飞就是其中之一。才初中毕业的他,打工生涯已走遍了全国好几个省,两年前在浙江打工时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家住浙江萧山的吴珍珍,两人情投意合,最终喜结良缘,夫妻俩现在安家在浙江。谈及未来,史高兴地告诉记者“那边可比我们这山沟里好多了,工作也好找。”

对于农村青年的未来,最着急的可能还是他们的父母。修起楼房给儿子娶上媳妇是他们骨子里的观点,而能够让子女跳出农门、过上舒坦日子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城里打拼多年的何东升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位,“哪能不着急吗?这都那么大了,还没成家呢!”何母焦急的说。而何的回答是“不着急,好的都在后面呢!以后我还不愿回你这沟里呢!”

一代代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直接影响便是农村劳动力流失,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又会对未来农村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说到外出务工对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在当地农村从事生猪收购多年的何旭东生有感触。“以前下乡收猪一群人围着看,现在去了想找个帮忙抬秤捆猪的人都找不到了。”

外出务工让农村劳动力流失,而这个现象在80、90后青年农民工身上又体现得格外强烈,因为80、90后出生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后,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目前的情况是这仅有的一个孩子一般也都外出打工了。那么以后的土地究竟又由谁来种,农村未来的走向又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大代表、亭县安家镇梓盐村支部书记赵铁军。

作为一名在基层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农村基层干部,赵铁军对未来农村走以及青年农民工的发展问题有更贴切的认识。

他认为农民外出务工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市场化经济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外出务工是目前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手段。”他说,“现在的好多青年农民工对农业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外出打工是现在农村青年的一个很好出路”。

关于以后的农村走向,赵认为我国的农业将来肯定要走集约化、模化的道路,同时通过机械化来弥补劳动力不足。“农村以后要不了那么多劳动力”赵说,“青年农民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出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出门打工的路会很好走,但是以后农村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的。”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2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结构现状:

男性15210人、占39.6%女性23145人、占60.3%家务农劳动力年龄29岁以下3361人、占0.8%30---40岁14300人、占37%40岁以上20694人、占53.9%家务农劳动力小学文化11160人、占29%初中文化22560人、占58.8%高中以上文化4635人、占1.2%其中。

3家务农劳动力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情况:

4农村劳动力学习新技能的热情高涨。乡大河村举办快速养猪技术培训结束时。农民又强烈要求授课教师接着讲养猪技术;镇严坪村发放的农业实用技术资料,被村民一抢而空,农民对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求之若渴,学习新技能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以上现状看。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均衡。家务农劳动力40岁以上居多,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状况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中年劳动力偏多。占53.9%二是受教育年限低,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目前,全县劳动力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87.9%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延缓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新型技能教育培训滞后,满足不了当前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针对我县农民对生产技能、科技应用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和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上升的实际,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家书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一批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农民年均接受农业新技术教育培训次数、培训强度和学习期限,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四是培训方式仍显单一,培训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数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参训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及重点户、种养大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还处在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效果欠优的层面上,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热情还没有被充分的调动和激发,科技普及率低,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很多培训无法进村,仍有大部分农民未充分享受到应有的科技培训。

三、建议及对策。

1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组织协调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整合现有的农民技能、就业创业、科学实用技术、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畜牧养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科管等内容资源和技术力量,教育、科技、经贸、人社、农业、林业、药办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形成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各部门培训基地中心、各乡镇农技校为网点的农民培训网络,增强各乡镇农技校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针对季节、市场特点制定培训内容,定期开班,分批长期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作用,全力打造现代新型农村劳动力。

培训渠道。充分依托电视广播、移动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把农业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组织培训技术力量,广泛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巡回乡村开展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为农民打包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优质服务,全面消除各种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农广校和农技、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人才及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培训效果,努力打造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确保农民学的方便、学的轻松、学的全面,学了就会,会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3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把技能培训与享受农村低保、宅基地审批、生育指标审批、扶贫贷款审批等惠农政策和“一村一品”挂钩。晋级、发结业证书,扩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覆盖面;实用教育培训达标。坚持用人单位以证聘用原则,进行人员聘用,从源头上增强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都重视技能培训、依托技能致富的大好氛围。

4加强农村新生代青年农民培训。针对青年知识结构新、接受教育能力强的特点。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培训,加强青年农民思想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技文化、劳动技能等方面综合培训。提高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干事创业精神,增强青年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保障他能够进入市场、拥有市场、站稳市场、有所作为,达到干事创业、发家致富的目的5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做好此工作就能为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不竭动力。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同时是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只有将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才能保障培训长期进行。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县财政拨付一部分、涉农部门筹措一部分、农民工出资一部分的办法,为培训长期有效开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为摸清__区城乡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切实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区人力社保局抽调专人于20__年12月19日至20__年1月20日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抽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式。

调查范围和对象: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包括石堰镇麒麟村、云集镇青丰村、云台镇青云村、但渡镇但渡村这四个内的农村户籍人口;重点是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

调查内容:农村住户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技能培训状况、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等。

调查方式: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选择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制村,依托各镇、街社保所工作人员,村、社干部进行入户调查。

(二)调查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__年1月20日,调查的4个建制村共计有农村家庭4596户,14200人。

从数量上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调研区的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为8741人,占总数的62%,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

(一)性别状况。

在本次调研的4个建制村中,农村劳动力人口8741人中,男性为4683人,占54%;女性为4058人,占46%。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2。

(二)年龄结构。

农村劳动力人口8741人中,年龄在16-30周岁的劳动力2491人,占28%;31-45周岁的劳动力3596人,占41%;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2649人,占31%。

(三)文化层次。

农村劳动力人口8741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55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6.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13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0.5%。数据显示,__区城乡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城乡劳动力文化程度悬殊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占很大的比重。

(四)培训状况。

调研区域中,共计有1297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仅占14.8%。其中625人接受了餐饮、建筑、驾驶、计算机的相关培训,占总人数的48%;从事家政、电工、车钳工和其他培训的有672人,占52%。与20__年相比,接受过培训的劳动者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表明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有较大所提高,择业呈现多元化。

(五)创业情况。

在调研的4个建制村中,创业人数为106人,创业企业总收入达7951万元,吸纳劳动力共计989人;其中,规模在100万以上的企业7家(包含规模在300万以上的企业5家),规模在100万以下1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另有微型企业86家。从数据分析,__区农村劳动力创业规模仍以微型企业为主,投资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的能力仍待继续深化。

(六)转移就业情况。

从调研的4个建制村看,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9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

1、从转移人员年龄看,以青壮年为主。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好,思想进步,积极进取,更容易选择转移就业。30周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共有1493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25%;31-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2724人,占总数的45%;45周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37人,占总数的30%。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补充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弱化了农村人口结构,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形状,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多,青壮年少。

2、从转移人口文化程度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194人,占转移劳动力的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80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13%。从总体看来,__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为主,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多数人只能从事脏险苦累且报酬较低的简单性劳务,很难进入一些高层次的产业从事复杂性劳动,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3、从转移就业的地域看,主要集中在区外市内。转移劳动力中,在本区的有1296人,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1.6%;区外市内的有3280人,占54.7%;市外的有1418人,占23.7%。

4、从转移就业的产业分布看,以第二产业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有1080人,占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8%;第二产业有3693人,占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61.6%;第三产业有1221人,占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0.4%.

三、劳动力就业特点分析。

(一)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结构趋于优化。

由于__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应转尽转。

(二)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当前在本区就业机会大量增加的同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却无法从本地劳动力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部分劳动者由于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岗位“高不成低不就”,由此造成了有岗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今后,这种结构性矛盾还会持续并可能变得更加尖锐。

(三)困难人群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稳定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困难。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将可能对__区的就业形势带来负面影响。而随着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的机会将可能逐渐减少,失业人员特别是征地农转非人员、“4050”人员、低保户家庭失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四、对策建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头等大事,只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问题,才能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

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保障工程”,实现就业结构向劳动力优化配置转变、就业重点向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转变。力争到20__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到20__年,建成完善统一、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全市甚至全国一流的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

(一)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拉动就业的作用。

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就近就业。二要抓住大工业发展、大项目实施的机遇,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大带小,带动全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微型工业企业,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三要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家庭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二)坚持强化创业扶持与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紧密结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结合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大力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作用,重点是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自主创业。

(三)坚持就业服务与服务平台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全面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台帐,对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愿望、培训要求、技能水平、就业去向、享受政策、社会保险关系基本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做到“十清”。着力抓好西永信息产业园、长寿经开区、街镇工业走廊和“农业三园”的用工需求调查、统计和预测工作,掌握中长期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四)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帮扶紧密结合,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

要充分认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定政策,带着感情做工作,逐步形成“对准人头、跟踪服务、盯人帮扶、托底安置”的长效机制。

一是开展市场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针对“4050”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普遍存在的等待、依赖和观望等消极观念,加强引导和宣传,使他们对国家的就业方针和就业形势、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求职技巧等有一定了解,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市场就业意识。

二要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技能、体弱多病的情况,通过专门推荐、专场招聘和专款帮扶等办法,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创业。

(五)坚持扩大就业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紧密结合,促进稳定就业。

一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推动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二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增强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三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突出维护农民工权益,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

(六)坚持就业创业工作与业绩考核体系紧密结合,推动就业创业取得实效。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为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区发改、人力社保、工商、财政、人行、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制定支持推动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对已出台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情况、政策效果开展专项督查,确保政策执行不出偏差、不打折扣、落实到位,努力在全区营造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创业就业、社会各界支持创业就业、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面对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对于加快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56342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2.1%。按年龄结构分: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65243人,35周岁至55周岁68022人,55周岁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专、中技)17035人,大专以上193人。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有23740人,占总数的15.2%,其中:高级工100人,中级工2100人,初级工21540人。

1、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加之政府对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对技能开发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

2、培训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人群情况复杂、流动加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二是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村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口,加之对市场需求预测手段落后,培训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存在较大盲目性,影响了培训的实施效果。三是从劳动力供需总量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训后没有就业岗位,也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劳动部门一家的力量难以实现,为加强此项工作,亟待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4、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筹措难度较大,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设立职业技能开发专栏,印刷发送宣传标语、宣传材料,开展职业技能宣传周、宣传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国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鼓励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以宣传各行业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迹为重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职业培训所需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责任,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劳动、计划、财政、教育、林业、农业、科技及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县乡劳动服务站、村劳动服务所为依托,成立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其次,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管理,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绘制以乡镇为主体的劳动力资源分布图,同时制定详细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为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三)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培训工作开展。

一是取消岗位和户籍限制,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用工单位在使用农民工和城镇居民时要一视同仁。二是积极探索用工单位招用农民工要参加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保证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在办理农民工进城务工手续时,除国务院、省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四是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扶持,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

(四)扩大输出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转。

(五)整合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以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创造整体效应。加强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专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以“绿色证书”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转移前的职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食用菌、时差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和水产、畜牧、家禽等养殖技术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

稳步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新增劳动力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县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用工备案、合同鉴证和各种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拟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开业、登记手续;拟从事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的,交警、运管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急需招用的,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先招收再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

(七)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把企业用工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并及时纠正违反就业准入控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和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为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实施工作,加快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根据《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陕农业发[20xx]109号)文件精神,我中心在结合20xx年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工作中深入八个乡镇和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我县当前农民现状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高。由于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主体,有着结构、层次、类型、需求上的差异。因此,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内容安排也就很难满足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是说,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培训主体的“口味”不够对味,或“重”或“轻”,这就造成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职业培训队伍建设不强。我县目前阳光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得薄弱,讲农业技术多,讲农民职业技能少,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的要求,也难于满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这样就不能有力的激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培训的兴趣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效果仍有缺失。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培训的主体,在结构、层次、类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就不同,相对来讲,所造成的针对性效果缺失仍然有些突出。

1、农村劳动力“三化”现象突出,即“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是影响农民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经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批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使之留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三化”人员。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较差,对知识的需求标准也很低,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吸纳力和需求欲、兴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组织农民培训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市场衔接滞后。调查反映,农民培训过程中,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上讲的多,而对产品供求信息、市场导向、外地市场行情讲的偏少,且提供不及时,针对性不强,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要,致使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

3、许多农民没有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观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缺失。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培训这部分农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也就不会高。

1、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培训的领导。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所在。各级政府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硬帐。建立适应农民培训的保障制度,确保“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与市场相衔接,大力拓展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农民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不断提升和延伸的新形势下,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产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农资进行培训,向“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中的市场行情及信息的培训扩展延伸。这样,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改良进行培训,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培训普及和推广;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进进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使农民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__县把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__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5.__万人,其中,劳务输出4.46万人,创经济收入2.31亿元。据20__年7月对全县10个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__县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诸多问题。

1、近九成劳动力有初中以上文化。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__.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3、建筑煤矿业吸纳劳动力多。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占2.2%,批零贸易业占4.3%。

4、跨省转移就业比例明显提升。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增多。近年来,__加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使一批有资金、有项目、有技术的返乡农民走出了一条快速创业、成功致富、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涌现出了刘显应、樊兴国等一批成功创业带头人。

6、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县政府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形成了支持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及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和跨省劳务合作体系,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1、农村生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增多。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供大于求。目前,__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1.6%。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近九成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用工需求,在技术就业市场显然缺乏竞争力,导致出现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旺,容纳劳动力能力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定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加大。

4、城镇化水平不高,就业岗位紧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__县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矛盾突出。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群体小,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县、部门、镇、村四级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服务平台已经设立,但在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用工市场、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上有待加强,需要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6、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劳务输出力度弱。目前,__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据调查,20__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

1、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市场知名度。一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承担社会就业培训主要任务;二是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富有特长、符合岗位条件的技术人员提供保障;三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拥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让更多受到培训的求职务工人员扩大就业,提高劳务收益;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树立__的良好劳务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内外市场。

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__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4、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培育壮大中间组织,密切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落实场地、人员和工作经费,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加强与用工市场联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5、完善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体制机制,继续实施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市场营销、提供项目贷款、减免税费等一条龙服务,对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各种便利。建立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动态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民创业意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扶持返乡人员创业。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亲友帮带的占39.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22.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2万人、12.5万人和9.6万人,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01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问卷调查的201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2.7%、38.8%。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1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3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末,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240人,兴办企业128家,解决了3293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100万元成立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xx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153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资88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4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1%,高的达10%,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作,余下的1.3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50%以下。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桃源县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远高于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个区县市中占比最高的,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在调查中了解到,车湖垸乡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儿媳和孙子均在外务工,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冻死在家中,3天后才被邻居发现。据桃源县公安部门一次网吧清理结果显示,长期出入网吧的农村少年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__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1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__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20185人,占51、6%;女18898人,占48、4%;16-30周岁167__人,30-45周岁__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专及以上2653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1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20xx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世纪以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们。

4、自20xx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20__年至20__年劳务输出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1、3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1年以上,最短的3-6个月。对于一个只有5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5、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二、三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6、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__至20__五年间,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3万人,市内转移就业0、8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1000人左右,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1、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7、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__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38期5987人,其中旅游培训320,计生子女培训219人,再就业培训1317人;创业培训7期46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5期522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173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鼓励全面创业促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乡土人才培训、产业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两后生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健全横向、纵向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环境和条件,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8、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自20__年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总述情况看,影响__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__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其二,农村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城乡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其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__农村非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本县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门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今后仍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100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386个岗位中,对技能有要求的岗位就有900多个,约占65%,而我县农村劳动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的人员不超过10%,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专业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现技能人才短缺与富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

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0%,在加快全县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通过技能培训达到就业目的的长远打算,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的局面。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将加大组织培训力度,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力争到20xx年,每年平均培训20xx人,新增转移就业600人,全县累计培训8000人,累计转移就业突破1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现近万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三)维持较高的农村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扩大规模扩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切实把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坚持本地服务与异地服务相配合,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精心架设培训与转移的“连心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政府及中介机构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

(二)多业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按照县上“一县一业”的总体战略,采取以生猪发展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积极构建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建设农村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和出台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培训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村培育出更多的养殖、种植大户,同时发挥能人和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对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普及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育农民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政府加大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电、路、通讯、广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人才兴村”战略的总体要求,我村采取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村多户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据调查推算,全村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30口人,约占本村总人口总数的32%。全村未输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0%,全村输出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2%,输出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村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

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乡镇、逐村组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本地务果、种养大户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家庭劳力短缺致使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予以调整,让愿意发展产业的人承包经营,特别要建立荒沟、荒山及其他集体土地储备制度,为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优惠,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吸引企业投资。要大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训。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三是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2.6万名农民外,还有12.9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还有4000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发布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有序输出比重较小,没有形成市场主体,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1-2次企业用工招聘会,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二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经济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劳动力较难。尽管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内主城区及市外经济发达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号文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发布、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摸清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以区就业局为龙头,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委为基础,建立纵向到村、横向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准确掌握全区劳动力总量、已培训和转移的人员数量、本人愿意转移而没有转移的人员及这些人员的技能情况、培训状况,每年调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户一卡、一村一档”的档案体制,实现由目前的无序静态管理向科学动态管理转变。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为主,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一是培训管理上,由劳动局统筹协调。长期培训(毕业时发两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由教委负责;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短期培训由劳动局负责。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实行农民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三是在培训内容上,除长期培训的以外,少讲理论课,多上实践课,中短期培训的至少应做到“半耕半读”;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训内容。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广泛、发布迅速的企业用工信息服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是确保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就业局除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外,还应在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人员较为集中地方的人员中聘请信息员,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劳务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确1—2名信息联络员,形成市、区、乡(镇)、村、社五级劳务信息网络体系,为“订单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为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建立多渠道劳务输出机制。一是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络对接,开发建立技能型成规模的劳务定向输出基地,拓展基地规模。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劳务公司,外来用工单位招收农民工,由劳务公司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培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农民的转移搭建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一是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劳资双方学法守法的意识;二是企业要实事求是的建立劳动用工台帐;三是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由公安、劳动、司法、工会、工商联等部门组成联合维权组,每年开展1—2次联合执法检查;四是继续实行劳动合同签证制度,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七)制定鼓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性培训,建立扩大就地转移规模的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输出观念,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移当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三是通过围绕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四是通过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引导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实行奖励,实现由“走出去”到“引回来”的转变。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考评奖惩机制。一是区政府向已成规模的劳务基地派驻办事处,负责招商引资、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反馈、农民工的维权及相关协调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管部门加大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多争取培训指标的力度;再次是区级财政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农民工技能培训。三是对培训质量高、转移输出稳定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一次性转移50人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各级各部门应紧紧围绕“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强领导增添措施,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