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地貌学野外的实习报告(模板18篇)

地貌学野外的实习报告(模板18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过程中所参与项目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实习报告的典型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外实习报告

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是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等生物学基础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自力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精神、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要达到以下目的。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地理分布等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科学、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走进大自然,进行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不但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补充课堂学习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在不断的认识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野外综合实习,让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了解人类如何适应、利用自然环境,如何损伤、破坏、保护自然环境的。在了解当地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现状、不同人为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主要受损情况、主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思考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对策,认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提高环境理论修养,加深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野外实习与学校不同,有时食宿不便,甚至风餐露宿,有时跋山涉水,风吹雨淋,非常辛苦。对于以应试教育为主背景下的大学生(其中不少是独生子女),的确是个考验。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能在吃苦忍耐能力、应变能力、主动性、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队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等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如20xx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赵莉在实习总结中写到:“十多天的野外实习生活虽然是栉风沐雨,酸甜苦辣,但让所有同学获益匪浅,终生难忘;我们学会了很多知识,包括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调查研究方法,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技巧等,并为我们在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今后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了一定基础;通过实习,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团队精神,互助互励,表现出很强的集体凝聚力,加强了彼此间的友谊;这次实习使我们真正踏入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大门,并将激励我们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通过生物学野外实习,不但要学会识别物种的方法,而且要认识常见动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地衣、藻类、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药用动植物、珍稀动植物。

要求学生学会采集、制作、鉴定及保存动植物标本的方法。包括植物蜡叶标本和浸泡标本以及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标本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指导教师讲授、实地观察,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和森林各种植被类型,理解植被地带性变化规律;了解受特定地形地貌等影响形成的湿地、沙地、山地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理解植被非地带性变化规律;了解实习地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主要环境类型如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森林、湿地等的基本概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分布、数量、生活习性与环境的统一。

讲述植被和植物群落调查时植物样方的调查方法,介绍巢式样方、分种产量样方和记名样方(频度样方)等的调查方法;选择典型生态环境,以样线法、固定半径样点法、样方法调查统计脊椎动物的数量,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识别实习地区常见动物种类的基础上,观察它们的行为。

国家对鸟兽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已不允许用传统的鸟网、捕杀动物。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掌握野外鸟兽照相和摄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野外实习报告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密集的地铁网,密集的地铁网,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野外实习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以前也曾在野外搭帐篷住过,生活过,比较喜欢爬山、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但是像这种的野外生存也是第一次经历,经历了几项若干活冒险动,还有这种饮食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在外经历,挺有趣的,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锻炼了很多,挺难忘的。

野外生存前一天,老师跟我们发放了一点食物,回到宿舍准备着在外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比如小刀、手电等。还有衣服,野外的天气不好说,变化很大,要带一些外套,以免天气过冷。

周五那天下午,我们开始出发,我也是到了后来才知道,自己准备的食物根本没有带,只带了两瓶水、3个面包、3根香肠,3包方便面,匆匆的忘记了,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当第二天发现没有吃喝的东西时,叹气了,还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后来呀,不得不借的别人的一点水,以免强度过后来的时光。

一次进行这种冒险的活动,看来这的确有利于锻炼人的勇气。先看了几个人的攀岩,主要是。

要事前找好将要攀岩的路线,攀岩时要找到找落地。我看了看,选择了一条路线,还好,鼓足勇气去攀岩,不过在攀岩中也挺害怕的,慢慢的上去了,下来的时候比较容易,两腿叉开伸直,就迅速的下来了。虽然很冒险,但也挺有趣的。下一个项目,岩降,从一头划桨到另一头,这个项目,主要是在岩将中,双手要张开向下,以免被绳索摩擦划破。我鼓足勇气,顺利岩将成功,真的还挺刺激的,非常有趣。然后开始下一个项目——竹筏。我们来到河边,在河边真的很舒服呀,风轻轻地吹着,两脚赤裸,河边嬉戏,还有小鱼,太美妙了。在这里,老师先教我们如何扎竹筏,我们跟着老师的步骤,学着,一起合作把竹筏扎好了,下面开始每3人一组,在水上竹做饭筏。真的太有意思了,慢慢的在水中游乐,与水同乐......

我们回到营地后,开始杀鸡,看着活生生的鸡被我们残忍的杀去,成为我们的晚饭,还挺可怜的。我们继续点火、烧水做饭,一起动手,一起吃饭。

晚饭后就是篝火晚会,礼花四射,篝火晚会开始。一个组一个组的轮流表演节目,有个人演唱的,也有合唱的,歌声嘹亮,充满着感情,欢呼之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真的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后来又进行词语接龙唱歌,让每个都唱歌,真的太有意思了。一直进行到了10点左右,我们开始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此。早上6;15起来后,我们把帐篷、餐具整理好,进行最后一天的活动,下午就要回去了。第一项,桥降,从桥上降落下面,看起来还真刺激的,刚开始有些害怕,但在后来就很有意思了,自己还可以调节速度。冒险而有趣。之后进行最后一个活动——丛林穿越,我们在丛林里,从这里穿越到那里,每30分钟休息一次,有的坡度很陡,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提醒,不到2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丛林穿越。这样所有的野外生存活动就都进行完了。准备返校。

的人生价值。是一次有意义的野外生存,非常有趣,值得难忘......

野外实习报告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动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类检索鉴定。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的制作、种类检索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生物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4、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1、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动物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的目的。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野外实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xx年5月29日—20xx年6月10日。

崇武海边,厦门海沧动物园,集美大学标本室,清源山,校内荷花池。

崇武海边:环境优美,海生动物丰富,便于采集大量无脊椎等。

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动物资源丰富,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就能观察多种不同动物。集美大学标本室:有大量不同种类并且被完好保存的标本被收藏其中,并在部分标本周围附有简介,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清源山: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风景优美,植物多,大量昆虫栖息其中。

学习了解水生动物生活环境与习性、主要特征、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制作以及保存方法与鉴别。昆虫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主要特征与类目上的鉴别。野外实习用具的运用和掌握等。

无脊椎动物。

1、标本的采集。

在老师带领下,我们主要在崇武海边采集标本。在近水的细沙内,树根或石块下,腐殖质堆中耐心仔细翻寻,发现动物后徒手捕捉或使用镊子等工具捕捉。采到标本后应及时放入用水浸湿的塑料袋内,途中适时浸湿塑料袋,使塑料袋内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动物干燥致死。对皮肤分泌物较多或带有一定毒性的种类与其它种类分开装袋。

2、标本的鉴定。

观察标本外形特征(外形、皮肤、指与趾蹼的类型等),查阅书籍,对标本进行科、属、种进行鉴别。

3、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通过麻醉、测量、整形、标签、固定等步骤对标本进行制作。

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入75%的酒精中进行长期保存。

4、实习中采集到的标本资料总结。

节肢动物门:黑藤壶,寄居蟹,红点黎明蟹,平背蜞。

棘动物门:海燕,林式海燕,海盘车,砂海星,细雕刻肋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

多孔动物门:南瓜海绵,黑角珊瑚,海仙人掌,柳珊瑚,银月珊瑚。

环节动物门:沙蚕。

软体动物门:锉石鳖,毛肤石鳖,锈凹螺,单齿螺,镓嘁,渔舟蜒螺,粒花冠小月螺,猖螺,黑凹螺,丽凹螺,银口凹螺,棒锥螺,珠带拟蟹守螺,斑玉螺,褐玉螺,覆瓦小蛇螺。鸟蛤,帆镜蛤,歧脊加夫蛤,西施舌等。

昆虫类。

1、标本的采集。

我们小组在老师带领下沿公路采集标本。在植物生长茂盛、灌木繁杂、杂草丛生、鲜花开放之初飞翔的昆虫迎面扫网,对静息的昆虫从后面或从侧面扫网。用震落法采集有假死性的昆虫,将采集瓶置于植物枝条下抖动枝条,昆虫就会落入网内。将采集到的昆虫放入乘有乙醚的瓶子中暂存,蝶蛾类放入三角纸中暂存。

2、标本的鉴定。

观察标本外形特征(体型、口器、翅的类型、是否有触须等),查阅资料,对标本进行科、属、种的鉴别。

3、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将蛾、蝶、蜂、蜻蜓等昆虫翅膀展开固定在展翅板上。运用针插法将较大的昆虫针插成干制标本,昆虫针在虫体上的针插位置随昆虫种类不同,其位置也有不同。对做好的标本贴上标签。

4、实习中采集到的标本资料总结。

放或斜向竖立于背。半变态。成虫的稚虫均为捕食性。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末一对尾须。渐变态。短。渐变态。后翅膜质。尾须短。渐变态。部。后翅半圆形,折叠于前翅下。尾须革质,铗状。渐变态。体细长柱状或叶状。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胸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或无翅。尾须短。渐变态。触角长,丝状,或为栉齿状。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两对膜质翅,后翅基部宽大。静息时翅呈脊状置于背面,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水生。触角多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在背中线处相遇。后翅膜质。无尾须。完全变态。为平衡棒。无尾须。完全变态。鳞翅目:触角棒状、丝状或双栉状。虹吸式口器或口器退化。两对膜质翅,身体和翅面覆盖鳞片。无尾须。完全变态。小,或无翅。雌性常有锯状,针状产卵器或螯刺。无尾须。完全变态。

十天的野外实习是我们队生活的另一种体验,这无疑是我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独有一种怡人的美丽。从第一天我们充满好奇与无比兴奋地跟着老师往海滨走,寻找无脊椎动物的足迹却一无所知,到最后一天我们自信满满地参加实习考试,不得不感叹这十天里我们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想一想,烈日的暴晒,长时间步行的辛劳,口渴的煎熬,都是值得的。通过对当地动植物的考察与学习,我们对书本的知识更加熟悉,大自然的魅力更让我们折服。在外活动中与同学们之间培养出来的感情与合作精神更是重要至极。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由本站会员“竖函意”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

教学。

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09年1月16日至2009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

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

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三结语。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和高全州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野外实习报告

题目野外生存体验。

姓名杨友鹏。

班级072132。

学号20xx1002251。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院系机电学院。

日期20xx年4月13日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汉市新洲。到达营地后,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从桥上向基地运送个人装备和集体物资,所有人分成两批进行帐篷搭建和取柴火,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了我们的野外生存之旅。

我作为4组组长,开始带领我们小组开始做野外的第一餐,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分工明确的进行,第一餐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早早的起来,其实大部分是被冻醒了。简单的洗漱过后,开始做第一个早餐,火腿粥,做的还是比较好吃的,早餐过后,开始第一天的野外生存体验活动,第一项是攀岩,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虽然我们组没有获得前三名,但还是替各位组员的表现满意,我们都很勇敢,胜利抵达最高峰。第二个项目是溜索。在助教的开导与保护下,我也体验了一下“空中飞人”的感受,虽然有人在过程中比较紧张,但依然完成了溜索。第三个项目是扎竹筏,在各项活动开始钱。赵佳明助教就教回了我们扎竹筏需要的两种绳结。在前边几组的基础上,我们组只需要两人合作,完成竹筏的滑行。因为绳结松动和个人操作原因,我们组最终与三人落水,我们互相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刚熟悉、新组建的大家庭的温暖。竹筏活动结束,开始做野外生存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对于我们组几个吃货而言,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菜谱、材料、调料样样都买好了带了过来,在我们全组的努力下,香喷喷的叫花鸡成功做出来了,那美味真是棒棒的。之后是篝火晚会,首先是老师对各组的表现作出了点评,提出了不足与建议,之后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做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晚会时间比较久,十点多才结束,为了不影响第三天的行程,各组组长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安排后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三天同学们明显没有第一天起得早,可能因为累了,今天的活动有森林穿越和桥降两项,穿越稍微累一些,用了两个多小时走完全程,桥降真刺激,也许是因为刺激,并没有人退缩,都勇敢的参加了活动。在各组活动全部进行完成后老师组织同学们清理了基地的垃圾,做到了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把垃圾全部带走。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一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学会运用各种技法和可用资源弥补自身相对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与弱点、丰富了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我更珍惜此次生存中学到的技能和与组员之间的友谊,感谢帮助我们的助教和团结统一的组员们!

野外实习报告

今年7月中旬,为了深刻认识和巩固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我们级人文城规跟随着唐院长来到韶关进行我们大一暑假的实习。韶关位于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丹霞山更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1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月10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不过在去的路程中,我们先在国道106线2202公里+250米的地方下了车,这里有一个性质为古浈江河流阶地沉积的地貌点。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是二元相结构,地层的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层的下部为河床相沉积,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鹅卵石、泥沙,而且从鹅卵石有规律地朝同一方面排列这一现象,可看出古浈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3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绝景”.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包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岩)。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地面”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马坝人故址。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会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为时五天的实习,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更能练就坚持的毅力。和组员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样的视觉来看生活!

野外实习报告

2.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不仅开阔了视野,使课堂上所学饿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地理学问题会引发我们去思索、去探索,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研究、理解和记忆,提高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沿途中的地理景观,能使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习加强我们对区域地理的理解,了解凤凰的旅游发展能力,以及凤凰的人文资源,了解苗族风俗。

全面了解凤凰的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河川水文、植被状况、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自然人文现象,并依此研究分析凤凰旅游开发的具备的历史和自然优势,思考凤凰旅游资源发展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采取教师指导和个人独立钻研相结合,小组活动和集体讨论想结合的方式,遵循事实求是的原则,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凤凰古城概况。

(万寿宫):位于沙湾,旧为江西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年间。前临沱江水,背靠青龙山。院内的遐昌阁高耸,河边的万名塔拱卫。阁楼飞檐斗拱,建筑古雅典朴,风韵别致。

(天王庙又名三候祠):在东门外观景山麓,嘉庆三年修建。从东门井登山进庙,有石阶100级,右侧有三个台阶,原各有一马一夫,大小与真人真马一般,工艺精巧。

庙内有大戏台,昔日常有戏班来县演出,是城内一个娱乐场所。正殿有一尊高大的塑像,长年香火不绝。1911年11月凤凰响应辛亥革命,田应会等曾在天王庙聚义。建国后戏台、神像、夫、马均被拆毁。1962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庙宇。

(文庙):位于登瀛街,系古代祀孔之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保存的大成殿飞檐翘角,蟠龙矫绕。朱漆金纹,浮雕飞动。

(朝阳宫):位于西门坳,旧为陈家祠堂,建于民国4年(1915)前有高大的门墙,粉红色的墙壁上有12副浮塑。宫内是四合大院,头门有一古式戏台,两侧有包厢,整个院落的门窗雕刻精湛,朱漆色绘,典雅富丽,宛如宫殿。

(奇峰寺):位于城外大街南侧。“一峰突出平地,石蹬纡回;松荫夹道,山顶有寺,江水萦同,四山环抱,秀气所钟”。为凤凰八景之一,名曰“奇峰挺秀”。(南华山):是县城南边屏障。“环城皆山,此峰独竣;草深林茂,翠色千层,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山顶过去有小庵,如今建有国营林场,设有招待所接待宾客。这是凤凰八景的“南华叠翠”。

虹桥横跨沱水,长50余丈。“川平风静,皓月当空,清光荡漾,近则两岸烟村,远则千山云树,皆入琉璃世界中。桥上徘徊,恍似置身蓬岛:。这是凤凰八景的“溪桥夜月”。昔日桥上有亭,店铺林立,1956年拆除建为公路桥。回龙阁位于县城东门外,阁下有一深潭,凤凰八景的“梵阁回涛”就是指的此处。涨水时“两溪合流,汇于江心寺下,红黄异色,急流飞溅,触石漩涡,随风鼓浪,正如两龙过峡”。

凤凰县地形复杂,东部及东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带为第一级台阶,以低山、高丘为主、兼有岗地及部分河谷平地、地表切割破碎,谷狭坡陡。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包括竿子坪、吉信、桥溪口、木江坪、官庄、南华山,新场、廖家桥、七良桥、水打田、林峰、沱江镇等地,最低的水打田乡竹子坳海拔170米。地表物质以红岩为主,夹有部分石灰岩、面岩。气候较温暖。从东北到西南的中间地带为第二级台阶,海拔500-800米,包括茨岩、茶田、黄合、阿拉营、落潮井、麻冲、都里、板畔、千工坪、山江、木里、两头羊、火炉坪及三拱挢、大田的一部分,以中低山和中低山原为主,地势较平缓开阔,谷少坡缓、垅田较多,石灰岩广布,天坑溶洞甚多,气候适中。西北部中山地带为第三级台阶。海拔在800米以上,包括米良、柳薄、禾库、两林、腊尔山及太田、三拱挢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地表组成物质石灰岩占95%,地表起伏和缓,坡度在5-20度之间。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为中山类型。气候较寒冷。

野外实习报告

12月20日早上8点,我们在匆忙的准备后,坐上了前往华南植物园的大巴。在植物园门口和老师们汇合后,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

还在华南植物园门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问周劲松老师:“这是什么植物啊?”尽管那可能不是什么药用植物,但我们所有人都记下了。进园以后。老师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解。有的是高大的乔木,有的是匍匐的小草本。只要是老师开讲,我们肯定会将老师围个水泄不通。

这天我们在华南植物园内主要逛了药园和温室,见到了很多很多的奇花异草,但它们的奇异性真的让我们很难再见他们一面。一天下来,老师讲解和要求我们记住的,反而是更多的是在绿化草地上或墙角石缝里的那些所谓的杂草,就好像:黄鹌菜、一点红等。

回到宿舍我们只能对着电脑整理照片,一会儿就完成了。

第二天,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了广州凤凰山。同前一天一样。周老师一下车就开始给我们讲。不过这天有点不同的是:我们每个小组都带了袋子、篮子、标签纸和枝剪。老师一路讲解植物,我们就一边选择性的采摘植物样本,为的是方便我们复习和记忆。

在凤凰山上,我们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很多我们曾经以为很熟悉的植物,如盐肤木、肖梵天花、刺蒴麻、大头艾纳香、悬钩子、金毛狗等。

以前,我那些植物都是以平面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脑海里,而经过这么一天,我们才真正地认识这些中药,让它们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的。老师也不遗余力地给我们讲解了近200种植物,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记住这200多种,老师讲得多了,我们才有印象,而且我们的笔记和采集的样本都是很好的复习工具。这天的学习效果,比在公园逛好多了。

野外实习报告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4):焦煤集团珠春矿矿区内无固定水系,没有河流湖塘,仅有两条季节性洪沟自北而南从矿区西部和中部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泻山洪。

(1)缝山针公园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辅以轻微褶曲,褶曲构造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有单斜地垒构造,中部有一正断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北部地面主要为中奥陶统、晚奥陶统形成的的石灰岩山脉,区内地层走向se~ne倾向ne,倾角一般5~10度,局部达大约30度左右,山势陡峭,高度在20xx左右。

(2)红沙岭主要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石灰岩形成的山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多断层、褶曲,山势稍缓,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张庄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石灰岩和铝黏土层形成的山体,山势较陡,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地层构造以断层、褶曲为主,褶曲发育明显,主要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约为10~30度,山体高度在50米左右。

(1)缝山针公园内未发现矿井,周围有中型煤矿和已经采空、废弃的巷道,现在开采的煤层为e2煤,因其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无小煤矿,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2)红沙岭有正在生产的小铁矿,生产情况比较简陋,为人工开cai。

(3)西张庄的在西张庄上奥陶统的第7层石灰岩上部的山顶有正在生产器皿的小型工厂和已经废弃的生产黄铁矿的矿井,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矿井为一个小规模的矿井。

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世地壳缓慢下降接受趁机的时期,普遍以发育以滨海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套世级地壳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缺失沉积从震旦纪到至留纪。华北地区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在上升(海退,遭受剥蚀)3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和以南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地区滇西地区,均为地壳活动带。其中祁连山最为典型。至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层全部折皱隆起,并有演讲活动,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编制,形成加里东褶皱带。从早古生****始生物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广阔,连续的前海环境,世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门类。奥陶纪世在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期。以碗组类笔石和头足类的直角石珠角石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类非常繁盛,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末期出现了陆生裸厥植物。

构造缝山针地区总体为背斜向斜相间的褶皱构造,就是指岩层岩体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岐状弯曲。褶皱在地壳中分布广泛,系统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延伸几十至几百米,小者可在受标本上见到甚至表现为显微构造。褶皱岩层中的以个弯曲称为摺曲,他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摺曲的基本形式分为2种即背斜和向斜,背斜世岩层向上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老岩层两侧世新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反。向斜世岩层向下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新岩层两侧是老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对倾斜。

其他矿石赤铁矿:完好的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的块状,肾装结合,结晶的赤铁矿为铁黑色至钢灰色,隐晶的赤铁矿为暗红色。半金属制土块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摩式硬度5.5~6.5,相对密度4.9~5.3无磁性。

石膏:晶体常为板状集合块状,粒状,纤维状,纯净的石膏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灰黄色,玻璃光泽,节理面呈珍珠光泽有一组完全节理,薄片有挠性。

石英:晶体常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常呈晶簇状,致密块状,无色透明着称为水晶常因含杂质出现不同的色调,晶面金属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节理,断口贝壳状。

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六方形,鳞片状,常为疏松鳞片状致密细粒状,土状集合体,质纯者白色。常用含杂质而带各种色嗲,土块光泽摩式硬度2~2.5,相对硬度2.60~2.63干燥时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块状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野外实习报告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实习报告《关于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1、实习时间: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20xx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生存作为一种户外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很长一段时间了,并有个别学校已将这种运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还开设了野外生存课程“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表示,之所以把这个课题申报为“十五”国家级课题,最重要的是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存生活能力。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能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非常重要。野外生存课程是野外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指在远离居民居住的环境,如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域内,在缺少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生存的外部物质,个人或集体靠自身努力,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及近似人为营造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一门课程。野外生存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内容,强调健身、趣味性和使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野外生存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内容,它集竟技性和挑战性于一体,包含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寻食(水)等丰富内容。

实践时间:10月25日--27日。

1、锻炼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

3、丰富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

20xx年10月25日星期五。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一路上都在对实习基地进行幻想,

一想到能零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可以自己做饭就很是兴奋。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再加上近一小时的船程,我们平安到达营地。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灯光了了,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我们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在经历了收拾营地、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之后。终于吃上了野外的第一顿饭,煮方便面!虽然简单,但是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就这样,我们度过了野外的一晚。

20xx年10月26日星期六。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来了,一是新鲜,二是冻的是在睡不下了。洗漱的时候再次体会到生存不易,毛巾上冰冷的水让还睡眼惺忪的我们顿时精神抖擞,含在口中的漱口水也是冻得牙齿生疼。在勉强洗漱后大家做了简单的早饭,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之旅。第一个项目是丛林穿越。望着那光滑陡峭的岩壁,我真是从心底里害怕,但是既然选择了体验野外生存的不易,就不能退缩。我硬着头皮跟在队友身后向上爬,上山的路很不好走,有很多很滑的陡坡,越往上走眩晕感越是强烈,中途经老师许可进行了休整后,在老师和队友的连拖带拉下,终于顺利完成了穿越的过程。之后一个项目是降岩,由于穿越过程中身体不适且体力消耗很大,在老师的许可下由助教老师沿小路带下山,虽然没有经历此次降岩,但之后听队友的讲述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当时那种刺激、紧张的心理,并由衷钦佩队友们的勇气和毅力。经历了这两个项目后,大家回到基地附近开始学习扎竹筏,主要学习两种基本而实用的结绳方式,并且在队长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我们的任务,队员们撑着自己亲手扎的竹筏在水中滑行时脸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家只在湖中稍作逗留便回到岸上生火做饭。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在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奔波后,野炊区顿时一派杀鸡拔毛、磨刀霍霍的战斗景象。在并不精致的加工下做了一顿丰盛的野外星光晚餐。之后是篝火晚会,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取暖。为了不影响第二天活动的正常进行,晚会很早便结束了。这一天,在愉快中完美结束!

20xx年10月27日星期日。

随后又开展了几个小游戏,还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十二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和船上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受到野外求生的不易,也学到了很多求生技巧。在此,感谢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照顾与帮助。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让我觉得我们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感谢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这些在课堂上永远也不可能领悟的知识、感悟以及那些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结识的良师益友。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这次生存体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完美。

1、实践活动时间选择不当,已经进入冬季,天气较寒冷,同学们在野外容易生病。

2、实践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曾经上过这个课的同学再选的时候会觉得无味。

3、老师应该帮助各组之间的交流,不要让交流仅限于小组。

野外实习报告

今年有了植物实习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教给我们许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有些植物虽然在课本上把它的特点说的非常清楚,但在实际上还是认不出来,这次实习活动确实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植物,完美的结合了理论和实践。

在第一次平山实习时,那时正值5月中旬,天气不冷不热,花树茂。在吴老师,王老师和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大山里度过了我们第一次植物实习,平山的植物物种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我们以后关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老师凭借他丰富的植物分类学教学经验,为我们讲解稠李鼠李的区别,接骨木水曲柳的异同,还有如何区分金银忍冬和黄花忍冬。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栎、落叶松、白桦、忍冬,夹蒾等树木。当时花开正好,正好可以认识很多花。平时经常听老师提起的漏斗菜、白头翁等这些经常听到却没见过的花在这次实习时老师都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在观察实物的时候加深了我们记忆,当看到白头翁花开时,切实体会了名字的真切可爱,白白如老翁头发,真的好可爱,这是书本描绘不来的。还有一些虽然不常提起但应该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农园里的果蔬花草都是我们的心血,从草莓的开始种植,拔草,掐走茎,包含了我们园林班所有同学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们也是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慢慢的熟悉,离不开老师耐心的指导,后来草莓长大些了,老师叫我们去掐走茎,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还要摘走茎,当然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壮收获更多的果实,走茎长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当于繁殖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种植草莓的过程。

在快结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东北地区最大的植物园--哈尔滨植物园做了一次重点认识了解花的实习活动。

在刚一进门处,老师让我们注意那些地被花卉,凤仙、海棠、还有和万寿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观察花的同时老师还要我们仔细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园林应用上的配置,有意无意的为我们后来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础。领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结合老师上课说的樟子松别名美人松,远处看去樟子松笔直站着,上黄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韵味,这是单在书本上领略不到的。在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书上讲的翠菊、麦干菊、琉璃苣、万寿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还看到了大叶子的梓树,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在这次实习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时也知道这原来就是书上讲的那种植物。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是理论的巩固和提高,我们技术班5月12日—16日的大亚湾海滨动物学实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动物学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但弥补理论课本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概念和有关动物图片不足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动物学实验课上动物标本不足和大多数是死标本的问题,还有实习可以补充课本里面为数不多或缺少的关于动物生态和动物行为的内容的介绍。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相对于单一和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里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丰富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东西,收获非浅,具体如下:

1、了解了动物(大多为海产贝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多样性;掌握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学会了如何采集动物标本、鉴定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

2、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锻炼和培养我们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毅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好问精神;巩固专业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深圳大亚湾青少年培训基地沙滩、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杨梅坑的石砾滩和沙滩、东郊场的岩石滩。

掌握所采集动物(大部分为海产贝类)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动物标本采集、海滨样方调查、参观东山珍珠养殖场。

经过四天的努力,我们小组一共采了156种动物标本,分属于11个动物门,从低等到高等分别是: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螠虫门、星虫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其中软体动物门占了绝大部分。

总结:通过这次海滨动物学实习不但巩固和提高了我们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多一些进行野外的实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海洋是我们的资源宝库,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资源,我们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又去保护它,而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破坏它。

野外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xx。

姓名:侯彦丞。

学号:xxxxxxx。

实践时间:20xx年10月25日至20xx年10月27日共3天。

目录。

二、实践时间及内容...........................3。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5。

一、前言。

野外生存作为一种户外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很长一段时间了,并有个别学校已将这种运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还开设了野外生存课程“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表示,之所以把这个课题申报为“十五”国家级课题,最重要的是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存生活能力。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能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非常重要。野外生存课程是野外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指在远离居民居住的环境,如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域内,在缺少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生存的外部物质,个人或集体靠自身努力,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及近似人为营造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一门课程。野外生存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内容,强调健身、趣味性和使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野外生存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内容,它集竟技性和挑战性于一体,包含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寻食(水)等丰富内容。

二、实践时间及内容。

实践时间:10月25日--27日。

三、实践目的。

1、锻炼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

3、丰富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

四、实践日志。

20xx年10月25日星期五。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一路上都在对实习基地进行幻想,

一想到能零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可以自己做饭就很是兴奋。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再加上近一小时的船程,我们平安到达营地。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灯光了了,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我们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在经历了收拾营地、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之后。终于吃上了野外的第一顿饭,煮方便面!虽然简单,但是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就这样,我们度过了野外的一晚。

20xx年10月26日星期六。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来了,一是新鲜,二是冻的是在睡不下了。洗漱的时候再次体会到生存不易,毛巾上冰冷的水让还睡眼惺忪的我们顿时精神抖擞,含在口中的漱口水也是冻得牙齿生疼。在勉强洗漱后大家做了简单的早饭,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之旅。第一个项目是丛林穿越。望着那光滑陡峭的岩壁,我真是从心底里害怕,但是既然选择了体验野外生存的不易,就不能退缩。我硬着头皮跟在队友身后向上爬,上山的路很不好走,有很多很滑的陡坡,越往上走眩晕感越是强烈,中途经老师许可进行了休整后,在老师和队友的连拖带拉下,终于顺利完成了穿越的过程。之后一个项目是降岩,由于穿越过程中身体不适且体力消耗很大,在老师的许可下由助教老师沿小路带下山,虽然没有经历此次降岩,但之后听队友的讲述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当时那种刺激、紧张的心理,并由衷钦佩队友们的勇气和毅力。经历了这两个项目后,大家回到基地附近开始学习扎竹筏,主要学习两种基本而实用的结绳方式,并且在队长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我们的任务,队员们撑着自己亲手扎的竹筏在水中滑行时脸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家只在湖中稍作逗留便回到岸上生火做饭。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在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奔波后,野炊区顿时一派杀鸡拔毛、磨刀霍霍的战斗景象。在并不精致的加工下做了一顿丰盛的野外星光晚餐。之后是篝火晚会,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取暖。为了不影响第二天活动的正常进行,晚会很早便结束了。这一天,在愉快中完美结束!

20xx年10月27日星期日。

随后又开展了几个小游戏,还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十二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和船上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受到野外求生的不易,也学到了很多求生技巧。在此,感谢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照顾与帮助。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让我觉得我们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感谢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这些在课堂上永远也不可能领悟的知识、感悟以及那些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结识的良师益友。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这次生存体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完美。

1、实践活动时间选择不当,已经进入冬季,天气较寒冷,同学们在野外容易生病。

2、实践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曾经上过这个课的同学再选的时候会觉得无味。

3、老师应该帮助各组之间的交流,不要让交流仅限于小组。

野外实习报告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报告

20xx年11月6日中午十二点半,全体成员准时整装在教一楼门前集中。刘老师做出发前的动员,主要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纪律,最核心的问题是活动中绝对服从小队长的领导。下午一点整,各组开始出发,计划于下午6点前到达目的地黄梅县,搭帐篷,露宿。

五点钟到了地点,于是我们开始搭帐篷,貌似帐篷不怎么好搭。就数那晚睡的踏实,晚饭自理,饭后自由活动,小组队员相互认识,互相了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其实我们组是最棒的。

次日进行4小时的山地穿越与岩降,主要是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途中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但是大家相互搀扶,没有一个人掉队。下午我们学习扎竹筏。

经过大家齐心合力,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结束后全队集中进行总结,晚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10月7日,正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日,我们在野外生存中度过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第三天,我们早早起来,准备一天的活动,这天是最后一天,整体来说时间还是比较紧迫,大家也是丝毫没有松懈,认真完成每项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孤岛求生:7个人靠着三块不大的木板到达另一地点,中途脚不可以触地。

总之,在团队协作方面,我认识到,协作不仅需要有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协作的品质。在最多的时候我们都处于某一个团队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软对的精神,这才是发挥实力取得成功的最有利武器。

活动所在地是山区,和市区的天气差别较大。由于我们大多数缺乏这一感性认识,导致普遍衣着单薄,到了夜晚更是有人冻的睡不着。这教会了我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恶劣的环境有所准备,哪怕是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环境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另外一点就是下雨,有人根据市区的天气判断而没有带雨具,而我发现山区的天气真的变化很快很大。只要一会就能变天。因此,要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切莫因为当前环境良好而忘记了变化的存在。另外,我从山地穿越中看到了户外环境雨伞的局限性。在行走和穿越的过程中,最好的雨具只有雨衣或冲锋衣,在树林中撑伞显然是不实际的。通过这个小的环节,我认识到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而往往一手的准备有时却不够,这要求起码有备用的方案。还好这次只是短时间的淋雨而且雨并不大,否则我们的行动将变得非常被动。

体能,是野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能良好,将更能欣赏到大自然无限的风光美景。同样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更多的乐趣。到了山顶,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山风让我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片刻的释然,看着四周的植物,远处的县城,那种感觉是未置身于此的人体会不到也想象不到的!

体能的另一方面是毅力,体能是时常达到极限的,此时决定胜败的就是毅力了。说实话,没受过训练的我们在这段山路中不可避免的都有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这时是倚靠大树休息片刻再次前进,还是干脆坐下,等人催促或搀扶,这就是毅力的体现了。这次,我说服了自己要坚持,我做到了。下次如果情况更艰苦我还能做到吗,我想经过了这次以后,可能性就更大了。因为结束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庆幸没有放弃,靠自己到达终点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户外运动的初衷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自己的心回归一种宁静的状态,它使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大自然。

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只是在媒体的宣传中体会到它的重要,自己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这次,我不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更感受到了珍惜和关爱她的重要。如果山没有了树,那将变得空洞和冷漠,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看待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他们仿佛都有生命,一起注释着我。一路上,我没敢丢下一片废物,我怕受到来自大地的诅咒!

这次出行我学到了很多,并不是故作吹嘘,我原本喜欢户外,向往那种山间的鱼鸟和流水的声音。大自然的教化是无声的,但也是不可抗拒的。对待她,需要敬畏之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