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下面是一些实用的二年级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编写自己的教案。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切无处不在的。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出示例题――学生探究算法――师生共同归纳口算方法――应用练习。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尝试、灵活迁移――合作交流、一题多解――评价体验、归类选择――基本训练、形成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设计特色。
学生学习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事“活生生的数学的研究工作”。
教学内容。
谢老师是我的同事,她为人谦和,工作勤奋。走进她的课堂,你会感受到一股扎实而不失灵动的教学气息,欣赏她的课,总让人感叹其设计精巧,生成出彩。一直以来,她和她的课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首先,我来谈谈这堂课关于口算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对策。
我们国内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计算技能。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家里人,或者学校里老师,就已经进行了加减计算的渗透。所以,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面对这样的现状,谢老师在设计时,考虑了两个方面:(1)引入新知时,沿着学生原有计算经验的路径进行教学,不再套用情境。比如,学生第一步学习不进位加法时,当复习完“43+20”“20+50”等几道含有整十数的口算题后,谢老师把其中的整十数改一改,变成了像“43+25、23+55”这种较复杂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学生借机站在原有的计算台阶上,思维继续往上攀登;当学生第二步学习进位加法时,谢老师出示改题模板43+2□=,她告诉学生,这次把出题目的权利交给你们,请你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让它变成一道更难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生成学习素材和良好的思维情境。谢老师从中有选择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到老师在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备课过程中,始终以学情为主,顺学而教;(2)重视过程教学。考虑到哪怕是较复杂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但是学生依然有能力算出结果。谢老师用智慧的话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她说,有句话说得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说说看,你们是怎么算到的?”借助话语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到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去,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发表个性算法。比如计算43+29,除了转化为含有整十数的口算题进行计算外,还可以想:43+30=7373-1=72。由此拓宽了学生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的认识。原来计算时,既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以前掌握的知识;还可以进行一些巧算,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当学生学习了口算不进位加和进位加后,谢老师引导他们及时比较反思,比较43+25和43+29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的算式中找相同,从相似的算式中找不同,学生自然而然梳理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又为下一步估算做了准备,思维获得发展。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谢老师的教学行为,正传达了她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践行。
其次,整节课的练习设计也是亮点之一,它促进着学生的思维建构。
计算课的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以达到熟能生巧。它其实和其它课一样,承担着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建构的使命。在这里,谢老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赋予每一次练习独有的价值。比如,抢答口算时,看似简单的口算巩固,但谢老师精心制作了“口算台历”,让计算变得生动起来。这让我想起了吴正宪老师说的“要把有营养的知识放在好看的瓶子里。”怪不得学生们在这个环节算得有滋有味的。我想大家肯定对谢老师准备的一份份口算台历充满兴趣,还有点好奇。在这里,我就稍稍透露一下。这是谢老师偶然间产生的一个灵感,当她有了灵感之后,并没有让它消失,而是立刻找到了万能的百度,搜索“diy台历,”果然找到了台历板子,线圈,她特意叮嘱卖家钻好孔。买回来后,她自己动手,一份份装订,写数。这样,就出现了今天课堂上充满教师智慧的学具——口算台历。在做算一算,比一比这一题时,谢老师既巩固了学生对进位加不进位加的认识,同时,又引出计算教学的又一个重任,估算。在这里,估算建立在学生能否正确判断进位加的基础上,课上谢老师是这么说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判断是否进位很重要,其实判断是否进位,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估算呢。”看得出,在这里谢老师又一次借学生之前的计算经验之力,化简教学难点。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学生进行估一估时,显得如鱼得水。谢老师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再一次创造性的使用练习,让学生估算几题后,出示一些不完整的算式,比如估算2□+4□得几十多呢?学生在留有思维空间的挑战中,感受进位和不进位对估算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谢老师组织的一个个计算活动,一次次夯实学生的计算技能,丰富计算经验,发展思维。最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进一步揭示了估算的现实价值。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环顾整节课,谢老师的话语是她一贯的精准,到位,适时的评价不断点亮孩子的思维,整节课扎实,灵动,有深度,但又不会高不可攀。富有趣味的一个个填数编题活动,买东西估算活动,诵读小儿歌等不断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学得愉快,有收获!前期我有幸参与了谢老师的一次试教,当时试教完,有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计算课上下来,计算味浓了,但解决实际问题是不是会显得有点贫乏呢?在这里,我的观点是,一节课不可能承载所有东西。虽然这是一节公开课,但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上出有随堂课味道的公开课,有公开课般准备的随堂课呢?这样,让数学教学研究更常态些,更服务于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堂中。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这节课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这样的与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多种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无论程度如何,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感使学生心甘情愿继续去寻求更多、更好的问题,而没有无可奈何的被迫的感觉。这样的参与带有极大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参与中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每一种算法都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无论对错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一种算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思考角度的多元化。创造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种认知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之中学生可以捕捉到许多思维的亮点,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有层次,并用典型题来解决练习“呆板、老套”的`问题,使学生更积极地完成题目。但在完成“填空”这题时,许多学生多出现解题困难。在教学预设时,我也想到了学生学习这题会有困难,特意在这题时请学生读一读题,并解释其中的含义。没有想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知识表达完整。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还做得不够细致。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我在教学时,是开放着由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在优化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时,没有出现先算高位,再算低位的情况,我在教学时,也没有将这种方法呈现,是否违背教材的意图。我不出示“口算要先从高位算起”这个方法的理由是:学生对多位数的计算,都习惯先计算地位,将最低位的数直接写在答案的位置上,再在心里默记进位数,并计算上一个高位的数。我也认为这样比“先从高位算起”学生更容易做对。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3、通过借助小棒学习、小组学习、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以和观察考虑、合作的习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750=63=205=49=。
24÷6=8÷2=12÷3=42÷6=90÷3=。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运动会,打算装扮学校。(出示主题图)。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流程。
第一段:
流程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下面一组题。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都算对了吗?最后一组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段:
流程2:教学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1、不退位减法口算。
课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暂停)。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8—25=44—25=。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算得数。
教学目标
能用比较合理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
教学重难点
能用正确、合理的算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1、口算卡片练习
2、夺卡片游戏
3、完成p46想想做做4和p48想想做做4
四、布置作业
出示情景图。(只出现三种玩具,问题不出示)
(1)先引导学生看图,选择两种你喜欢的玩具提一个问题。(学生能提出用加法和减法做的两个问题)
学生提问后,出示问题,并要求列式解答。
说说是怎样算的。
(2)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两道减法算式呢?
(3)小结。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先算出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两个数的差。
(1)同桌两人拿出数字卡片。(两位数)
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和。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2)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差。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直接写得数。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完成p46(5)、p48(5)
由于这一届学生二年级学的是人教版教材,已经学过这部分内容。所以可以直接要求解答。
课后感受
由于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过,所以直接解答例题。在练习形式上,力求有趣,有效。
案例呈现: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到元旦时我们学校要举行联欢会来庆祝,你们喜欢吗?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就买了气球装扮我们的教室。
二、新授。
1.出示例l:学校买有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个别答)。
(2)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
(3)请一个同学完整读一次题目。
(4)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5)你会给这道题列式吗?
(6)怎样口算80÷20呢?请同桌互相讨论想法。
(7)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板书:20×4=8080÷20=4。
归纳:想乘法,算除法。
或8÷2=480÷20=4。
归纳:想表内除法。
(8)写结果并验算:80里面有4个20,对吗?答:……。
(过渡语:我们顺利完成了分气球的任务,学校还买了彩旗装扮教室。)。
2.出示例2:学校买有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齐读题目,你会解决这道题吗?
(2)谁来列式?(个别答)。
(3)怎样口算120÷30呢?请同桌互相讨论想法。
(4)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30×40=10÷30=4。
(你用的是哪种口算方法呢?)。
谁能用另一种方法来想?
12÷3=4120÷30=4。
(你用的是哪种口算方法呢?)。
(5)那么这道题的结果是,写结果并检验。答:……。
3.对比例1、例2,归纳并点课题。
(板书课题)。
归纳:齐读课题,那么今天学习的口算除法有几种口算方法呢?
过渡:同学们真善于总结,这两种口算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下面。
我们来听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请准备作业本和笔,好,开始。
4.听算巩固例1、例2(说算理)。
60÷20=90÷30=。
180÷30=240÷40=。
案例评析:
1.生活情境的创设。
本来数学计算是枯燥的,为了使数学内容生活化,有趣味,邹巧凌老师在新课一开始就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到元旦时我们学校要举行联欢会来庆祝,你们喜欢吗?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就买了气球装扮我们的教室。”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在口算中感受着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合理开发教材。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不能把教学的过程看作是忠实地复制与实践教材,而应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开发教材,创生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案。邹巧凌老师在出示例l教学内容时就没有直接照搬课本:“学校买有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而是改为这样出示例题:“学校买有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使学生更为积极思考:根据老师提供的两个数学信息可以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提出的问题又该怎样解答。邹老师这一不经意创造,让学生学习思维更连贯。
3.包容处理算法多样化。
在探索两种口算方法时,我们可以看到邹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最可贵的是,在探索计算方法与口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算理、算法,以说促思,让学生亲身经历探寻数学本质的活动历程。而对于学生“数学的思考”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而言,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本身,这就是本堂课所呈现给我们最瑰丽的色彩。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80?90?120?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8=90?0=83?0≈80?9≈。
(1)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0150?0160?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6?36?42?450?0360?0810?080?0。
40?060?0360?0420?090?0540?0630?0180?0。
2、书后:(p80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0120?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78—79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3、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7×50=6×3=20×5=4×9=。
24÷6=8÷2=12÷3=42÷6=90÷3=。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数学节,打算装扮学校。(出示主题图)。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探究新知。
(一)探索口算方法。
1、80÷20=。
(1)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2)生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20×4=80。
80÷20=4。
方法二:8÷2=4。
80÷20=4。
方法三:80÷2=40。
80÷20=4。
方法四: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80÷20=4。
(3)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3、总结,揭题。
总结:上面两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除法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数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的除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笑笑的老师今天也带着小朋友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出示书p31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1、你能根据淘气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解决吗?
2、学生自主探索,列出算式解答;
3、学生反馈,交流想法: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用估算的方法:最后一个座位是
21排26号,可以看成20排25号,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
20×25=500个座位,500人应该够坐;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用计算的方法:
21×26=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时,注意提醒进位的问题。)
4、小结: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与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最好最快。
2、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
3、练一练3、4: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审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练一练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练一练6:这是一道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
4+6=()4+9=()。
20+13=()30+3=()。
5+9+30=()8+2+40=()。
2.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你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人新知。
2.老师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略)。讲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24+6=()。
(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24+9=()。
三、探究新知探究问题。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张?24+6=()。
1.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
2.提问:先算4+6=10接下去怎么办?你能用小棒摆摆吗?
3.学生学具操作后,班内交流摆法,并联系摆法说说打算怎样算。
4.老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思路整理板书:
6.交流总结:个位相加得到10怎么办?
(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24+9=()。
1.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探究24+9的算法。
2.分小组交流操作过程。
3.大组交流。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4.图式结合,进一步理解算理。
5.比较并挑选自己喜欢的算法。
6.小结:个位相加超过10怎么办?用谁去加整十数?
试一试:你想怎样计算?8+24=口5+39=口。
1.学生独立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全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圈一圈,算一算。
(2)交流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分组计算。
(2)比较:同组的4题,都是先算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读出条件,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指名说说”每人各应付多少元?“什么意思。
(2)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导学生分别用三句活回答解决的问题。
5.开放题:下面的口里可以填几?25+口=3口。
总评: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教师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申,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设计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3.小学数学教研。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
你到过什么地方游玩?看到了什么?能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演示情境图——美丽的街灯,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谈话: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能有:
29个广告灯一天租金多少钱?
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线?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有问题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
二、探究新知
1.板书问题
师:这节课先来解决“29个广告灯一天需多少租金?”好吗?
2.比较异同
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观察要解决的问题与前面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交流算法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呢?
对齐数位,从个位乘起,再乘十位,……
师:我们再来练习一道,教师板书:29×32=928
4.总结概括
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巩固算法。最后教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乘乘数的个位,再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注意对位。
5.揭示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
31页1、2、3题,独立解决。
31页4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
2.补充练习
(1)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多少?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课后反思:(略)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
35。
+2。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2、巩固练习。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32+6=24+3=5+43=。
21+3=4+33=。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3、教学例2。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35。
+32。
6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课后小结。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33+43=24+61=53+22=37+40=。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1、计算题。
10+19=10+13=14+2=。
12+13=15+24=17+32=。
13+43=11+16=16+22=。
2、应用题。
1、小明昨天看了13页书,今天又看了12页,小明这两天看了多少页书?
2、聪聪有24个糖果,明明比他多5个,明明有多少个糖果?
3、数学考试冬冬得了75分,佩佩比冬冬多得13分,佩佩得了多少分?
板书。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乘除法(开火车)。
20×480÷47×30210÷7。
87≈63≈81÷8≈122÷4≈。
(2)20、50、120、150里面分别有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主题图(课件)。
(2)问:谁愿意把题目完整地读给同学们听?(指名学生读)。
(3)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会列式吗?(指名学生说)。
(学生说了后,师板书:80÷20=)。
(4)问:你为什么会想到用除法呢?(指名学生说)。
(5)师总结: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看80里面包含了几个20,就可分给几个班。符合除法的'意义。
2、探索口算方法。
(1)问: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样的数相除呢?(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说出:整十数除整十数)。
(2)问: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学生说)。
(3)师总结:方法一:想乘法做除法。
即4个20是80。
20×4=80。
80÷20=4。
方法二: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8个十除以2个十得到4个1,就是4。
8÷2=4。
80÷20=4。
3、探索估算方法。
(1)师:同学们,学了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后,小猴子也来凑热闹了,你看,他带来了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列式,老师板书:83÷20≈)。
(2)问:哪个同学会解这题呢?(指名学生说)。
80。
4、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此环节充分利用复习效应,让学生知道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5、探索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方法。
(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为了校运会开得更热烈些,福娃手工小组也来到了现场,你们看,他们制作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指名学生列式:120÷30=)。
(2)问:根据前面的学习,你会怎样思考?(指名学生说)。
(3)师总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可知。
方法一:想乘法做除法。
即4个30是120。
30×4=120。
120÷30=4。
方法二: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里面有12个十。
12个十除以3个十得到4个1,就是4。
12÷3=4。
120÷30=4。
6、再探估算:122÷30≈120÷28≈。
(指名学生说)。
三、过关练习:每生半张练习当堂检测及课件。
[设计过关检测的意图是通过随堂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师总结。
(1)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
(2)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结果。
五、阅读书本p78~p79,说说你的收获。
【此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练习,强化本节课所学的新知】。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个)120÷30=4(个)。
(1)想乘法做除法。
(2)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例1。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张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周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周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平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
四、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计算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五、周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3~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数学,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8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辆车准成70人。
师: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仔细看!
(出示11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车图)。
师: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辆车,能坐下吗?
师:怎么算?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6+35=(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师: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么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师:将两组小棒加起来,应先加什么?
生:6根和5根先相加是11根。
师:11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能)怎么放?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
生:把11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来(边说边放),把这1捆放在整捆处。
师:结果怎样?
生: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1根小棒。(多找几名同学边说边摆,说过程)。
2.用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动作(放在整捆处的1捆)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6加5得11,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3.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巩固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注意哪三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12页,看看你总结的和课本上的是否一样。(指导学生看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小棒,形象地在脑中建构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动作”为出发点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处内化到竖式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更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11页下面的“做一做”。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习二中的3~6题。
3、课本12页下面的做一做。
师:小红跟爸爸去海洋馆玩。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4、完成课本12页“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题。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是先找到一个两位数,使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小棒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特别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处,进位1的处理,为了让学生不遗漏,在加十位时先用进过来的小1加,上课时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说计算方法时也很熟练。但写课堂作业时,却出现了不少的错误。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情境挂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芳。
2、提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小明应付钱:44+25=()。
(2)小芳应付钱:44+38=()。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小明和小芳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617338.html